慷慨

2024-06-25

慷慨(通用12篇)

慷慨 篇1

俗话说“免费的最贵”, 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间喜剧戏院开放民众免费入场, 但他们的收入却节节高升, 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原来他们在座位上安装了“脸部辨识系统” (Pay Per Laugh) , 只要客人笑了他们就收钱, 而这样的收费方式不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也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不准笑”系列节目。

这间喜剧戏院叫Teatreneu, 是一个独立喜剧剧团, 它根据观众的笑容多少对演出进行收费, 试图使每人所付的价格都与收获的笑容成正比。

据PSFK报道, 这家剧团已经开始使用“笑容识别收费系统”对观众进行收费, 这是一种可以衡量并记录观众在演出期间享受程度的高科技系统。为了使用这种系统, 剧院座椅的背部安装了带有摄像头和Face Tracker面部识别系统程序的平板电脑。

这一程序可以识别观众的大笑或微笑 (还有皱眉或哭泣) , 记录下每位观众在Teatreneu表演期间的“大笑标签” (Laugh tab) , 每次傻笑或狂笑收费0.3欧元。同时, 这个程序还可以收集表演数据, 为演出提供比较客观的反馈。

这个项目的想法始于西班牙政府提高戏剧作品税之后 (从8%提高至21%) 。Teatreneu解释道, 这一改变导致了“他记忆中最大规模的观众流失”, 剧院上座率下降30%。同时, 票价下跌20%, 虽然西班牙人仍然会以看电视和电影作为娱乐, 但是却很少观看现场表演。

为了能够重新吸引观众, 并给观众带来一种公平收费的体验, Teatreneu决定推出这种基于观众享受程度而收费的喜剧表演。本着这个原则, 他们开始营销创意寻求合作。

最终由西班牙广告公司Cyranos Mc Cann炮制计划, 位于巴塞罗那的英国后期制作公司Glassworks进行技术设计与执行。“Pay Per Laugh”项目令Glassworks获得了2014戛纳国际创意节“one Grand Prix and nine Lion”奖项。

以目前情况来看, Teatreneu的观众们都热情地接受了该收费方式。对于没有收获太多笑容的观众, 最后可以选择相当低价位的门票, 而被记录下多次笑容的观众则有相对较高的价格选项, 价格上限为24欧元。大多数观众都高兴地接受了“笑容识别收费系统”的付费方式, 为自己愉快的夜晚慷慨解囊。FTT

(来源:华丽志)

慷慨 篇2

她把自己打扮得金灿灿的,麦子也是。田里的家伙们都得到了金色,一眼望去,阳光下的麦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风吹过来了,麦浪卷起来了,金色的大海中,稀稀疏疏的稻草人也冲起了浪。蓝天白云下,浸透了麦子上岸后麦秸的清香,风儿轻轻地推,浪儿轻轻地拍,拍向哪儿?拍向唱着山歌的农民伯伯那儿。

秋姑娘走累了,靠在果园的一棵树下,她慢慢抬头向上看,头顶的黄鸭梨正开着会。她无意间听到了它们开会的主题:如何从梨树妈妈的怀里逃出来。秋姑娘微笑着舞动起来,那些梨也跟随着跳起了舞。“扑通”,有几只梨掉下来,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园子里香喷喷的果香味,夹着秋虫的鸣叫声,太阳底下的农民伯伯心里便有了着落。

微风底下,菊花也总算是登上了花朵大舞台,它摇摆着灵巧的身体,如一位可爱的女士在跳舞。于是,牵牛花也开始与菊花斗舞,边跳边用她的小喇叭吹出响亮悦耳的音乐。山坡上一片闹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争奇斗艳。半空中,七彩斑斓的蝴蝶也被这场比舞大会吸引过来了,鲜花加上蝴蝶,它们舞动得更起劲了,整座山都活了起来。

吝啬与慷慨 篇3

有一年,一个武功高强且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的激情想法,前去跟这位老板谈判,希望合作拍摄功夫电影,合作方案是老板出资,年轻人出力,共同打造全新类型电影。不料,双方在利益分成上存在较大分歧:年轻人坚持每拍一部电影获得片酬一万美元,而老板则坚持只给年轻人两千五百美元。结果,这个年轻人转身找了别的老板,并最终开创了新的电影时代。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李小龙。

其实,这个老板还有一桩更抠门的事情。有一次,为了赶制一部电影,员工们需要加班,领班向老板提出买一百个包子当夜宵,需要开支一百元,没想到老板只允许开支二十元,而且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结果,员工们心怀怨言,集体罢工,使电影的拍摄成本增加了一万元。事后,老板的夫人责怪他太过抠门,因小失大。

再说一个很慷慨的老板。

这个老板究竟有多慷慨呢?不妨看看下面一组数据:自1985年以来,二十多年时间内,这位慷慨的老板共为中国内地捐赠了三十四亿港元,兴建了五千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至今,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这个慷慨的老板还拿出钱来创立了一个自然科学奖项,每年评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一百万美元奖金,这个奖项因而被誉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一个吝啬的老板,一个慷慨的老板,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其实,他的吝啬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大利润,而努力赚来的利润,不是为了享受和挥霍,而是为了慷慨地回馈社会。邵逸夫先生曾说过这样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句是:“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另一句是:“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难怪邵先生以107岁高龄辞世的时候,会赢得那么多人的缅怀。原来,人们缅怀他,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有钱,也不是因为他多么长寿,而是因为他灵魂所达到的高度。

(编辑/杨逸)

盟诚,超越慷慨的真诚 篇4

盟诚, 做学习型企业

前期盟诚集团的发展是遵循“先做大, 再做强”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来稳步推进的。在外延式量的扩张到了一定规模后, 盟诚开始向引进人才、挖掘内部管理潜力等内涵式质的突破上转变。

在创业初期, 盟诚集团也是在遭遇到象众多草根企业发展初期的“成长烦恼”后, 开始了其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公司广纳贤才, 制定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 并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从公司高层到一线普通员工每年都必须参加技能培训, 针对各岗位的不同特点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既有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 也有企业管理及政治道德方面的学习, 使员工年培训率达100%。同时, 也积极参加行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学习, 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扩大知识面, 进而提高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实现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目的。

盟诚, 做精品质产品

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 以向消费者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为宗旨, 以产品的“精、美、质”来赢得稳定的客户群。淄博红日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盟诚集团, 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专业生产新型采暖散热器的现代化企业。目前, 公司占地30万平方米, 拥有国内外一流的专用设备300多台 (套) , 员工近500人, 工程师专业人才近100名, 年产值8000多万元, 日均生产量10000片散热器。“弘日”系列暖通产品, 系盟诚集团所属淄博红日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与山东生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主要产品有:钢铝复合散热器、铜铝复合散热器、铜制柱形散热器、钢管三柱形散热器、卫浴散热器五大种类, 上百种产品。产品选材精良, 钢管和铝合金型材均采用ISO9002认证的品牌企业供应材料, 内腔采用独特的内防腐处理工艺, 防腐、防锈、抗老化、延长使用寿命。红日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 是目前国内暖通系列产品最齐全的厂家之一。

“质量第一, 用户至上”是集团的企业精神, 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 是盟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的永恒主题。红日严格执行ISO9001:2008国际质量认证的相关条款, 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包装、入库、出厂, 有一整套严格、完善的工艺质量操作规程, 并每月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学习, 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将质量控制落实到生产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配备一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素质的售后服务队伍, 随时向客户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红日集团总经理梅斌认为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企业的形象, 同时也保障了产品的优化和升级。红日每年举行一次供应商大会, 公司高层亲自与供应商代表进行直接的对话与沟通, 听取供应商对市场形势、产品质量状况、供货及时率等方面的意见, 以此作为市场开发战略制订的参考。

红日散热器每年的销售业绩都在上扬, 在骄人的业绩面前, 集团意识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才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只有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为此, 盟诚在做强、做大、做好主业的同时, 也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2011年, 成立基础产业集团, 将盟诚电气、万宝鑫管业、红日暖通、麒泰暖通等基础产业项目集团化管理, 形成今后的基础产业集团与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的雏形。发展优势产业漆包线, 同时成立盟诚消防器材公司, 上马保温材料项目, 丰富了产品结构。

今年7月份, 红日暖通生产基地和山东省生建重工散热器厂达成战略合作, 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双方的精诚合作通过生产基地技改, 充分利用设备装备、技术上的优势,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逐步将生产基地建成一个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 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盟诚, 以“孝、忠、诚”提升企业文化

在李方学董事长的办公室里, 在谈到企业方面, 李董事长感慨地说。“我一生的使命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脚踏孝道与忠诚, 肩扛责任与坚持, 心中有爱、脑记感恩”。

在盟诚公司的围墙上, 印着精美的百孝图故事,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 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孝、忠、诚”是盟诚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是来自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用李董事长的话说, 孝者, 感恩父母, 是做人的根本;忠者, 忠于职守, 维护企业的利益, 是做事的基础;诚者, 与人为诚, 与客户为诚, 是成事的保障。

盟诚集团凭借“孝、忠、诚”的核心, 建立起一个“树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在2012年初, 盟诚集团公司设立了“孝心基金”和集团最高荣誉的“忠孝奖”, 奖励那些在工作上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工作成绩突出;在生活上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 关爱家人的优秀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个人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员工只有相互团结, 忠于职守, 形成合力, 才能做好工作。只有对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负责, 全心全意地投入, 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将忠诚融入其中, 那才是敬业的。为保证孝心基金和“忠孝奖”的作用落到实处, 盟诚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孝心基金委员会, 负责孝心基金和“忠孝奖”的管理工作。

今年8月份, 忠孝基金为万宝鑫生产部詹建洁的父亲提供资助3万元;9月份, 耿佃俭员工因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各种医疗费、药费等负担较重, 基金会再详细了解了情况后, 资助了2万元……

盟诚集团以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推崇“孝忠诚”精神, 重视以“孝”立身, 以“忠”兴企, 以“诚”壮企。

企业是核心, 员工是基础。企业对员工负责, 诚信守诺, 维护员工利益, 这个企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员工对企业忠诚, 热爱企业, 以企为家, 维护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和谐。盟诚, 以“孝、忠、诚”提升企业文化, 兴建和谐盟诚, 共享发展成果。

盟诚, 以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盟诚集团从创业之初就在营造“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动摇, 努力立足产业高端, 居于行业前列, 突破核心技术, 提升企业发展动力, 打造“弘日”卓越品牌和竞争优势。盟诚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 广泛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结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 开发与市场同步的高端产品,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梅斌总经理说:“盟诚集团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 可以将外部知识内部化, 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互补, 从而提高盟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盟诚集团依托生建重工充足的劳动生产力优势、先进的6S生产现场管理, 扎实过硬的技术, 科学的质量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 以“孝、忠、诚”为核心企业文化, 以“超越慷慨的真诚”为立业之本, “持续创新以实现共赢”为经营理念, 在不断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盟诚企业先后通过了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9000质量体系认证、14000环境认证, 并且获得了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10年11月7日, 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创富论坛”上, 盟诚公司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明星企业”, 是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此外, 还获得了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淄博市“消费者满意单位”企业、“百强企业”、“百项重点工业项目”、“淄博企业管理创新奖”、淄博市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等。

《画慷慨》作文 篇5

《画慷慨》作文

这个故事,虽很幽默,但也可以激励人的,你们就听听吧。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从前,有个人,他非常小气,把钱看的像命一样重,从不肯施舍一个小钱给穷人。他的小气是在全国出了名的。有一次,他造了一所住宅,于是他便请上全国的艺术家,看看房间上能挂一些什么,一个艺术家提出画一副慷慨吧,那个富翁一听,知道那个艺术家在挖苦自己,从此以后,那个富翁便大方起来了。其实,一个人不应该像那个富翁那样小气,应该大方些,这样才会受人的`尊敬,不会被人嘲笑。其次,那个暗示富翁的人,我觉得他很聪明,说话不直接说,而是拐弯抹角的和他指出缺点,这样既不会伤人的自尊心,又不会让人下不了台,也可以让他改正缺点。一来二去,这个富翁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把他改正了,同时也没有被人说闲话通过这个过程,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与知道了,人做什么事,不得。鲁莽,要去动脑筋,想办法,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出色有用的人。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很幽默,但其实包涵的还真不少呀!《画慷慨》作文350字

最慷慨的捐款 篇6

一天中午12点,一名以乞讨为生、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缸。老人在贴着灾区图片的宣传牌前止步。

老人看了一会儿,然后哆哆嗦嗦地找遍身上褴褛衣衫里的所有零钱,才在一堆凌乱的硬币中翻出唯一的一张面值最大5元的纸币。他小心地将纸币展开,再慢慢抹平上面的皱褶,然后郑重地用双手举着投进了募捐箱。

他不是来要钱的,也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捐款的,工作人员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反应,老人已经拖着他那双破烂的凉鞋步履蹒跚地离开了。

这让工作人员心头有些热,真是人不可貌相,他自己本来就缺钱,就是靠别人怜悯、施舍,有一顿、没一顿的,还把好不容易乞讨来的钱捐出来。

老人又退回到宣传牌前看有关灾区的图片,看着看着,他的眼睛湿润了,中午来不及吃饭,他把这几天讨饭要来的钱全拿出来,全是一角、五角和一元的硬币,他就凑了凑,看到够100元,于是就到银行去。中午银行人员吃饭、休息,窗口减少了,而存钱的人却增多了。存钱的人的队伍排得老长。队伍中有些人有些讨厌他,有人干脆叫了起来:“要饭的还有钱存啊?”老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将身上所有的零钱兑换成了一张一百元的纸币。

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在那个救灾捐赠点,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工作人员惊呆了!工作人员说:“你本来就没有钱,况且你上午已经捐了,下午就免了,留着你自己用吧!”老人说啥也不同意。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自己的钱实在是太零碎了,怕你们不收,也为了不给你们添麻烦……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死伤了那么多人,他们更需要钱啊!”老人执意把錢塞进了募捐箱。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

在一旁执勤的保安说:“这位老人常在附近乞讨,他每天还要照顾另一位因为智障而不得不和他一样以乞讨为生的乞丐,其实他每天讨的钱也不多,平时吃的东西也大多是讨来的,是别人吃剩和丢弃的,没想到他还连续捐钱……”听到这些,郭小姐已经哽咽了。

事情还没有结束。又过了几天,上午10点左右,这位乞讨的老人居然又来到这个慈善募捐点,提着一个塑料袋,他带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一大把硬币和小额纸币,说还要捐款。工作人员说:“你已经捐过钱了,已经表过两次心意了,况且这些天捐款的人很多,也不缺你的钱,你的钱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不行,灾区的老百姓太可怜了,我虽然以乞讨为生,但比他们好,我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这是我的所有钱,也是别人给我的,全部捐给灾区。”他坚定地说。

他说着,留下了一元钱的硬币,放进了他乞讨的缸子里,说着他晃了晃手上的缸子,缸子发出“当当”的声响。有了这,他还能生活下去。

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好收下了。经过清点,他这次捐的钱一共是339.01元, 工作人员郑重地为他开了收款凭据。他连声说:“谢谢”!好像自己做了一件这一生最伟大的、最惊天动地,也是最心满意足的事,然后匆匆走了,继续去过着自己乞讨的生活。

他捐的这些钱比起那些腰缠万贯的老总大腕们自然是微不足道,少得可怜。但对这位乞讨老人来说,这些钱,需要他走多少路、低多少次头、说多少好听的话、看多少人的白眼,可以说他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有“千斤”重。乞讨老人所捐出的,哪里是钱,分明是心,一颗流淌着善良、正义之血的心。

生活可以庸俗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可是在发生地震的那一刻,我开始相信,善良作为一种民族血脉相承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如山一样崇高,如云一般美丽!

■编辑胡莉莉

E-mail:hulily123@sina.com

慷慨 篇7

一、整体结构

《为权利而斗争》这本著作在整体上被划分为六章, 在此进行简单的概括, 分别是:

第一章内容主要论述法的起源, 肯定了斗争是确立法律的必由之路, 激励人们努力探索完善法律的道路。作者还从主客观的法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并最终选择了以主观的法作为考察对象。并且, 耶林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语言与法进行分析, 将法的概念更加明晰化, 认知上更加鲜明。他深刻的认识到, 法的诞生与人的新生一般, 伴随着“剧烈的疼痛”———然而这种斗争也是必要的, 是人们生而取得的义务。这或许也与梅因所阐述的“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 到此处为止, 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3) 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章则从“斗争是法的生命”进行说理, 无论人们采取何种斗争形式, 无论是通过伏尸百万的血腥战争还是通过渐趋温和的改革, 无论是通过毫无组织的骚乱亦或是整齐划一的示众, 本质上无非都是为权利而斗争的途径罢了, 是人们的自我救济。然而在进行决断时, 对于斗争的衡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取得利益与牺牲的衡平性, 在投入产出上的比例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 斗争才有意义。

第三章则将为权利而斗争上升到是对公民自身的义务, 再次强调其重要性。人享有独属于自我的生存权, 个人对于权利的主张必不可少, 放弃则是对于自我的不负责任, 是“精神上的自杀”。在关于不法的考察上, 耶林也试图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区分善恶意则是他的具体手段。为了具体阐明自身对于当事人类型的理解, 耶林选取了农民和军人这两个有着显著特点的阶级进行分析, 但他本身却又不愿意用阶级的特点来证明“法感情随阶级不同而发生变化” (4) 这个他认为是颠扑不破的观点, 而是为了正确评价“一切权利人通过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保护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条件” (5) 。接下对于法感情对于法的力量以及评判标准, 作者则通过种种比喻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夹杂着具体的实例, 更具说服力。

第四章将主张权利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义务, 进一步通过客观和主观意义上的法关系进行考察, 并明确的提出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前提, 引用罗马法具体规范进行依据的完善, 并深刻批判叛国者的罪行, 鼓励人们勇于适用法律, 引出了主张个人的权利是对于法律的尊敬, 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

第五章引申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 将整个民族的政治地位与道德力量置于台下, 并大开大阖的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 实现民族力量与法感情的连结。这也与耶林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关, 此时正是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 人们对于统一的期待, 也进一步唤醒了德意志沉睡多年的民族意识。

第六章则以现行法———罗马法为特例进行总结, 耶林将所有权归属问题的责任归于罗马法, 将罗马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即完全漫无边际的古罗马法法感情阶段、中期法上法感情有节制能力的阶段和以查士丁尼时期为代表的法感情衰退萎缩阶段。并且古罗马法中的这些制度和原则在德国现行法的现行模式下得到了活力与发展, 最终得出了“无斗争便无法” (6) 的结论。

二、本书特点

(一) 善于运用比喻进行类比, 文理兼美

不得不说, 耶林的个人素质在个人的论述中得到了极其明显的体现, 毫无怀疑地说, 具有文理兼美的特质。无论是将法律比为正义女神持有的天平和宝剑, 还是将法律比作“识吾子的撒旦”, 在法理领域和文学领域都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这种修辞的运用, 旨在使著作具有亲和力, 最大层次的推向公众, 这或许也是考虑到了公众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一的因素, 值得思考。例如对于莎士比亚著作中典型人物夏洛克的引入, 借典型人物形象对于法律的彰显丰富文章的骨架, 可谓用心良苦。至于对于比喻的运用是否会影响文章的客观色彩,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耶林也将法与语言学进行了分析, 并从其中得出了一些共同例证的总结, 可谓也是为了自己的论点提供了有利支持。

这种文理兼美还体现在对于对于古代传说的熟练运用, 以及实际例证的引用, 例如九头蛇希多拉神的引入, 比如在罗马法体系下所有权的实际案例等等。虽是法理学者, 耶林并没有将自身禁锢于理论的狭小空间内, 而是结合实践, 为文章蒙上了一层实践色彩, 从此处我们也可以一窥大师之功力。

(二) 权利理论基础创新性, 具备强烈的实证主义倾向

耶林权利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由边沁所创立的功利主义, 但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只有个人利益才是“唯一真正的利益”, 面对这一局限, 耶林以“社会力学”理论为基础, 倡导一种被称之为“社会功利主义”的学说, 为个人功利主义弥补了上述缺陷。这种思想不仅在《为权利而斗争》中具有明显体现, 比如将为权利而斗争的义务性上升到整个社会, 认为社会具有召集权利人保障共同利益的权力, 尤其是在对外斗争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不可否认, 这种思维是契合当时民族统一化的需要的, 强调民族利益的至上性。这种对个人主义立场的自我修正, 是很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在耶林的另一本著作《法律的目的》中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他认为“法律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倘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社会利益”应优先于“个人利益”。由此可知, 在耶林的权利定义中, 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中, 社会利益至上。

耶林在对法律所作的定义中, 表现出强烈的实证主义取向, 不但如此, 他还将这种实证主义运用在法律与权利的关系的论述中。 (7) 在《为权利而斗争》中, 耶林将法区分为客观意义的法与主观意义的法并作了与前人不同的定义, 指出前者是由国家所适用的法原则与法秩序, 后者则是对抽象规则予以具体化的个人具体权利。由此可以看出, 在耶林的思想中, 法与权利是相通的, 权利是法的内在方面。个人权利是因抽象规则 (客观法) 的具体化而形成的, 即客观法 (实定法) 是借以产生主观法 (权利) 的基础。

(三) 法感情概念的引入, 法意识的彰显

耶林认为权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生存条件之一, 将对权利的重视上升到人的节操和人格问题, 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存在于情感之中, 耶林将包含着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情感称为“法感情”, 这种情感的产生绝非天生天养, 来自于权利人权利被侵害时所呈现出的“痛苦”, 因为在这痛苦之中权利人明明白白地懂得了权利的本质和真正含义。在《法权感的产生》这篇演讲稿里耶林形象地描述法感情产生的过程, “法律就象一个漫游者, 他在黎明接近日出时离家出游, 历史是太阳, 而法权感则是漫游者的影子。在日出前法权处于冷清状态, 也没有影子, 日出后或太阳照耀时, 影子从法权后面, 移到旁边, 最后出现在法权的前面。” (8)

法意识的彰显也可以从“法感情的病理学”概念中窥得一二, 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将法的奥秘显示于公众之下, 只有在权利和尊严受到凌辱的痛苦体验中, 人们才能有某种面向苍天的旷野呼告式的本能告白。 (9)

三、现实思考

(一) 权利意识在现代的觉醒与推广实有必要

在《为权利而斗争》中, 耶林甚至用19世纪的中国作为一个反例, “因此一个民族对内对外的政治地位与其道德力量相应这一命题永远正确———中国只要保留对成年孩子加以管束的戒尺, 纵使拥有几亿民众也绝不会占据小国瑞士对他国所拥有的国际法上受尊敬的地位。” (10) 在当下的中国, 尽管管束成年人的“戒尺”已经失去了封建礼教的色彩, 但在更为一般和广泛的领域, 人们依然难以充分实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这与人民权利意识的尚未觉醒也存在着种种的关系, 这也体现了我国当下对于权利教育的缺位。

这句话也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真正的大国地位并不取决其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疆土, 而是与其道德力量直接相关;倘若一个国家无法很好地保障国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那他永远无法赢得文明国家的真正尊重。面对近几年在某些地方普遍存在的强拆事件, 我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 无法不指责经手人员对于权利的不尊重与漠视, 这种的代价绝非金钱可以衡量, 而是牵扯到道德和价值判断问题。个人的住宅权利与生命权的漠视, 背后所可能导致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人性的复归与个人意识的觉醒也在告诫主权者, 切勿忽视公民的权利意识。

(二) 追求制度理性与公民理性思考

以当下中国社会为例, 新闻舆论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 甚至为了刻意追求新闻报道夺人眼球而刻意歪曲事实, 引导民众在思考上出现错位, 导致“民智未开”情形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中, 对于法治建设的投入还是颇为可观的, 但是制度理性并不代表着公民会理性思考, 由于本身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一, 加上部分新闻工作者的刻意引导, 就出现了现在的“五毛党”频发, 政府执法的公信力大幅度缺失, 人民对于执法机构存在不信任感———以前不久高玉伦等三人越狱事件为例, 有些媒体的报道内容自相矛盾, 从同情怜悯杀人犯的角度, 真可谓“悲天悯人”!微博上的部分“大V”营销号也闻风而动, 言语之间存在的, 竟然满满的都是对被杀狱警的嘲笑和对越狱犯智商的溢美之词!这不免让笔者有些不解, 民众想必对于刑法的具体规定没有什么认识, 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居然就被人利用推波助澜, 借一桩违法事件显示自己的慈悲为怀, 用言论自由权来为自己的无知辩护, 是不是过于愚蠢?只要理性的制度无法得到公众理性的思考, 毫无疑问, 整个国家的社会氛围便得不到真正的认同感, 在根上存在着种种不稳定因素。为权利而斗争, 权利的理性适用, 或许又需要谨慎而为之。

(三) 为权利而斗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不争是争”、“贱讼”思想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深刻影响着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是避诉型的法律文化, 纠纷产生之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法律, 通常解决纠纷的方式为调解与和解。相似的, 这种思维也传到了当今时代, 前几年“大调解”的推广就是一例有力地证据, 民事案件调解率近年还是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 没有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这看似是一件好事, 然而从深层上挖掘, “和稀泥”的现象层出不穷, 本质上还是显示出民众对于诉讼的回避, 甚至是恐惧。在耶林看来拒绝不法是国家赋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为权利而斗争的勇气需要道德的力量的支持。但是在我国古代倡导德治多于法治的文化中, 这种思想是无据可查的。中国普通民众的观念是比较保守和中庸的, 这种思想束缚着人们, 只要管好自己,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可以称得上良民了, 就可以称得上“善”了。○11这种思维与当今社会可谓是格格不入的, 如何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 绝非一日之功。然而,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 公民真正的权利才有可能实现。

耶林早已作古多年, 然而他通过《为权利而斗争》传达出来的对于权利的渴求, 对于法感情建构的设想, 对于罗马法的思考感悟都超越了时间的藩篱, 绵延至今, 犹如闪烁着智慧色彩的雅典娜的权杖, 仍然启迪着一代代的斗争者, 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为权利而斗争, 为法律而斗争———这何其有幸!

摘要:耶林是19世纪德国目的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被人称为这时期法律思想上的过渡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为权利而斗争》出版于1877年, 全书以激情澎湃、极具鼓舞性的语言, 对“权利”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延展。此后, 这本著作集结了作者学术生涯后期的智慧精华, 被翻译到全世界范围内, 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

慷慨 篇8

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一种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生命的忧患。《蒿里行》和《却东西门行》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才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可是,想法总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却是多么困难,人都要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付出代价,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汉末战争之中,亲身体验着军旅的艰苦忍耐,在《却东西门行》一开头,“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中人总是要挣扎着改变一切,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纷乱的世事,他表示深深的忧虑。“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就是对那种生活真实写照,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悲凉慨叹(《却东西门行》)。

二、动荡乱世中体现浓郁的慷慨情怀

曹操的创作是“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作品大多是在战争中军旅内完成的。在《蒿里行》和《苦寒行》两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人在《蒿里行》一诗中,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利,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及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利、横行作恶都作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同时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由此激发他对百姓和士卒的关心。“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使人流离失所而困苦的境界。

作于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一诗,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诗人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隆冬时节艰难行军的场面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军队在“艰哉何巍巍”的高山上攀登,在弯曲的羊肠小路上行走。用粗放的笔法,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萧条的树木,一种无情的烈风刮在行军部队的脸上,何其痛苦和难受。“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在行军的勇士的路旁,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这突显了行军路上的荒凉、恐怖和萧瑟,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本来人口聚集的溪谷地带,现在可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便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萧瑟和寒意,增添了无限的艰辛与困阻。接下来诗歌转而写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里诗人用一动作“延颈”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行在千里之外,突然感慨颇多,感觉到自己心里很郁闷,很不开心,想停止这艰辛的征战,回到东方的家乡。

三、背井离乡后峥嵘岁月间孕育悲壮雄心

曹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是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如他的诗作《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中,这种生命意识呼之欲出。

《观苍海》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追杀袁尚、袁熙兄弟途中所写。诗描写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茫茫苍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看到眼前大海更加奇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

《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抒发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摘要:<正>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为数不多的诗歌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和民众,抒发自我情感。诗歌中体现的慷慨与悲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

慷慨 篇9

倪瓒, 初名珽。字泰宇, 后字符镇, 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家产富厚, 自建园林, 筑“清閟阁”, 书画文物藏于阁中, 读书作画, 幽静之至。后变卖家产, 遁迹水乡, “览时多评论, 白眼视俗物”, 寄情山水、诗画。性情孤僻狷介, 爱洁成癖, 平生多与当时著名文人交往。他崇尚疏简, 以天真幽淡为趣, 其山水画多作疏林坡岸, 浅水遥岭之景, 远山伏卧, 中间大片汪洋湖水, 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 荒寒冷寂。章法以简寓繁, 多用枯笔干擦, 淡雅松秀, 风格萧散超逸, 画中绝少设色, 力求朴素清雅, 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倪瓒少年时衣食无忧、不问世事, 为读书操琴, 欣赏古玩而已。倪云林虽然优裕闲适, 却“刮磨豪习, 未尝有纨绔子弟态”。他“强学好修” (《墓志铭》) , 乃是希望有所作为, 其《述怀》诗话述他年轻时的经历和思想有云:“励志务为学, 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 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 鉴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 清言屈时英。贵富乌足道, 所思垂令名。”

然而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倪瓒中年家遭不幸的坎坷生活经历以及儒学思想对他的精神影响, 导致他再也不能过少年时的富裕公子生活, 更多的是凭借诗文字画稀释他内心的痛苦、迷茫惶惑的思想和低沉压抑的情绪。在我看来, 这些都是影响倪瓒独特画风的重要因素。

元代, 由于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 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大量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特别是江南士人) 也蒙受极大的屈辱和压迫, 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 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导致士人放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 文人隐逸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倪瓒不仅自己隐逸, 并劝所有的朋友包括已经做官的朋友退隐, 他鼓励王蒙要坚定隐逸的决心:“不将身作系官奴。”

倪瓒既通道教, 也崇佛学, 但儒家的正统观念才一直是他的主导思想。他受过儒家教育, 对于“礼乐制度, 靡不究索” (《云林倪先生墓志》) 他曾呼喊过:“轰轰烈烈男儿事, 莫使磨砣过此生。”他后来也曾“出世”过, 但那只是一种短暂的逃避现实生活的无奈之举。他的作品是地道的借物写心, 是儒家思想熏染颇深的文人画精神的体现。宗白华先生曾阐释过“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 譬如为道, 损之又损, 所得着的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 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 也表现着是自然最深最厚的结构。”

《渔庄秋霁图》轴, 被认为是倪画的代表画风。画面上近处一个小小的土坡, 上面画五株树, 枝叶萧疏, 高低不一, 错落有致。隔河画两道山丘, 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从题识可知, 此图画于云林50岁, 右裱边上有董其昌题“倪云镇渔庄秋霁图”。全画分近、中、远三景, 中景是一片湖光, 实则一笔未画, 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 并无远近浓淡之分, 但近和远的效果甚强。画山石先用劲而健的长线数道拉出, 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黑处干擦几笔, 最后以淡墨略加点燃。树干用干而枯的笔松蓬蓬地写出大概, 然后再加补几笔, 天然而丰富。画小枝用墨同于画树干, 但用笔的速度略慢, 故显得墨色略重, 水分也略多一点。然仍然是虚灵的, 笔痕如海绵似的透气。树叶稀少, 仅以淡墨略点, 或横点, 或个字、介子点, 最后以更淡墨通身润之。远处的山虽和近处的山相同, 但在用干笔横扫时速度甚快, 效果与近山略异。全用墨笔, 不着一色, 干净、明净、疏朗、清雅, 如万顷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 令人俗虑尽空, 心脾俱畅。后人誉其画“不食人间烟火气”。

倪瓒好亲近自然, 山水画题材多作疏林坡岸, 浅水遥岭之景, 远山伏卧, 中间大片汪洋湖水, 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 荒寒冷寂。这是因为他生在无锡, 活动在太湖地区。太湖多水, 湖内多山, 但皆是一些平缓山丘, 远望平坡一抹, 近看石块堆垒, 三五株枯树。他的画正是太湖典型景致的概括。所以看了他的画, 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 而没有任何崇高或险峻的压迫感。这正是太湖旷远清幽的景致和云林悲凉、天真心境的化合而产生的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的效果;同时云林向传统学习。大家都知道倪云林师法董、巨, 但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变法于董、巨画法。到后期, 他更多师法荆、关、李成一派。同时, 他也注重向元代画家学习, 他很推崇赵孟頫、黄子久。同时, 和王蒙、吴镇等人的关系也甚密。倪瓒向传统学习, 向同代人学习, 也只是重在分析理解, 取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丛篁古木图》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 石边一寒树独立, 树旁又有双竹挺立, 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 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 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

画中笔法疏率, 画树以鹿角法, 画石以折带皴, 二者皆用淡墨干笔, 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滨, 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 画与皎溪古遗民。”全画笔墨简淡, 风格秀逸。

他亦画竹, 代表作有《墨竹图》, 一枝独立, 飘洒自如, 得文同、苏轼画竹之生趣。他在《题自画墨竹》写道:“以中每爱余画竹,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他在《答张藻仲书》中提出“逸笔”和“自娱”之说:“余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他所说的“逸气”, 即士大夫文人的清高绝尘的意气和个性精神, “逸笔”即不求形似、意到便成之简笔。他还说到画松最易工致, 最难士气, 必须率略而成, “虽极省笔而天真自得, 逸趣自多”。他提倡用逸笔写逸气求逸趣, 这正是倪瓒绘画创作与画论思想之特征。

倪瓒一生淡泊自守, 纯净清雅, 刚正不阿, 把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与他的美学思想观念相融合, 追求高逸的人格与画格, 追求笔墨与画之逸趣, 追求体悟自然的感受与主观情绪的结合。晚年的倪瓒曾在画中湖面的空白处自识:“江城风雨歇, 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 悲歌何慷慨”。这段题识蕴含了画家对自己心境的总结, 同时也是对自己独特的绘画程序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元]倪瓒.清闷阁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慷慨 篇10

至2008年5月16日中午12时10分, 全公司共募集到人民币现金共503605.5元。其中, 公司董事长戴伟捐献20万、总经理张雅青2万、财务总监戴立茹捐1万、行政总监张骏捷捐1万、物流总监戴军1万、设计师黄雪峰1万、大师傅郭金喜1万、公司副总张志民6千、人事总监崔余健5千……当天下午2点, 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基金会会长宋凤泽携红会工作人员与旺顺阁员工举行了隆重捐赠仪式, 随后通过红十字基金会将善款送达灾民手中。

血浓于水, 大爱无疆, 天灾无情, 真爱无限!旺顺阁人虽然不能亲临灾区出力, 但心与灾区人民永远在一起!

慷慨平生付马蹄 篇11

1942年,阿英主编的《新知识》杂志里刊登了李一氓的《七七感怀》,时距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五周年。这首诗风格豪迈,意境阔大。其中的“琴书冷落诗人老,慷慨平生付马蹄”,突显诗人投笔从戎之决绝,颇有古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气派。“新亭风景无须泣,泗上蜂屯子弟兵”,则一扫晋室南渡时士大夫伤感山河变异、新亭对泣的颓然,抒写了新四军于风起云涌的救亡时局下决心克复神州的爱国豪情。

在淮海区任职期间,李一氓在政权、金融、法治等领域的工作颇有建树,与此同时,他还注重敌后文艺工作的建设发展,组织成立了湖海艺文社淮海分社。在观看了某次文艺演出后,李一氓即兴赋诗《观会演》。此时抗日战争临近尾声,人民振奋地等待着期盼已久的胜利。“桃红柳绿菜花黄,田畴农村百样忙”,眼前春意浓浓,一片生机盎然,短诗寥寥数句,如一幅速写,将根据地人民的干劲十足与满怀壮志勾勒出来。

《爱园》是李一氓感怀诗中的又一代表作。1945年夏,诗人任苏北行政区主任委员,驻留于江苏省泗阳县北部的爱园。眼见昨日之敌后成为今日之和平乡村,百废待兴,而无数仁人志士不复生矣,诗人触景生情,诗作一气呵成。“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石壁淮水作为感伤意象历历在目,承载着无数不朽忠魂,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万花种就江山阔,志士生成肝胆多”,烈士虽逝,但壮志可彰,英名长存。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军事评论家杨潮(笔名羊枣)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杭州狱中,李一氓闻讯后,赋诗《悼羊枣》:“厂卫祸成皆汝怨,湖山幸自惜人才。冷侵元夜如霜月,一纸凄凉未忍开。”诗人将国民党反动派与明代特务机构“厂卫”相提并论,谴责国民党残害人民。在诗的结尾,诗人用了霜月这一凄清意象,因象寄情,将一纸凄凉弥散开去。

1947年,年仅22岁的新闻工作者、阿英的儿子钱毅在淮安石塘采访时被国民党军杀害。作为阿英好友,李一氓作《悼钱毅并赠阿英》一诗,痛悼英灵:

久迟春信到清明,沂水沂山踯躅行。

野冢石塘初哭子,党碑元祐旧镌名。

伫看泰岱阵云起,自有文章意气横。

挥手桃花潭上别,淮南柳色草青青。

听闻钱毅被害,诗人于山水间徘徊不前,气愤难平。北宋年间,奸相蔡京将政敌司马光等人的“罪行”刻于石碑,称“元祐党人碑”,政治斗争自古云谲波诡,如今好友之子长眠地下,更令人伤痛不已。诗人目睹泰山上云层涌动,又想到其人虽逝,但留有文章纵横于天地之间,稍觉宽慰。尾联以李白别汪伦喻自己与阿英情义深厚,并以此作结。全诗虽沉郁哀痛但不消沉,自有一股昂然之气充沛于字里行间。

李一氓有逸群之才,纵观其一生,文韬武略,内外兼修。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其诗作中反映出的精神境界与战友情怀至今仍引发读者共鸣。

(责任编辑 祝新汉)

慷慨 篇12

关键词:慷慨,大方,德性

消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现代人向亚里士多德学习消费艺术, 理性对待财富, 努力做到慷慨或大方很有必要。

一、慷慨

亚里士多德认为, 慷慨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慷慨是适度, 过度是挥霍, 不及是吝啬。慷慨的条件: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

1. 慷慨的内涵

消费或把财物给予他人是对财物的使用;得到财物和保持财物是对财物的占有。慷慨是给予和接受财物的行为, 尤其是给予的行为。这种给予是愉快的, 或至少不带痛苦的。慷慨并不在于给予的数量, 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给予数量上少的人也可以是慷慨的人, 因为给予者自身财物数量较少。慷慨的人不是不索取, 而是不取不当之物。慷慨的人的索取不是为了占有财物, 而是为了更好地给予。慷慨是使用财物过多, 而索取过少。因此, 慷慨的人是正确地 (适度地) 、愉快地 (或至少不带痛苦地) 给予, 虽然不愿意索取, 但为了给予也适度索取的人。

2. 慷慨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 慷慨的人按正确给予的条件进行给予。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三个条件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

所谓数量适当, 一是给予财物的数量对给予对象来说适当。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总是更珍惜自己创造的东西”。对接受给予财物的人来说, 轻而易举得到数额较大的财物, 会不那么珍惜。二是给予的数量对给予者自身来说适当。慷慨是在于给予者的品质, 而不在于给予的数量。但要根据财物来给予, 即“量力而行”。所谓时间适当是指给予者在适当时间把财物给予他人。在不适当时间给予, 就不是慷慨。所谓对象适当是指给予者把财物给对了人。如果把财物给予不适当的人, 也不是慷慨。只有把财物给予适当的人, 才能发挥财物的最大作用。

3. 慷慨的过度与不及

慷慨的人总是正确给予和正确索取。挥霍的人在给予上过度而在索取上不及;吝啬的人在给予上不及而在索取上过度。挥霍的人给予和索取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索取就很难给予。亚里士多德认为, “在给予上过度而什么都不索取的人是一个愚笨的人”。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自我毁灭的人, 因为财物是生活的手段。吝啬的两个毛病也并不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它们有时是分离的, 有些人在索取上过度, 而在给予上不及。

亚里士多德认为挥霍比吝啬好得多。一是因为挥霍的人有慷慨的人的品性, 与慷慨的人更接近。挥霍的人尽管给予和索取做得都不适当和不正确, 但他与慷慨的人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给予而不索取。二是因为挥霍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或生活的贫困而得到纠正, 逐步学会适度。挥霍的人是愚笨的人, 但不是坏人或无耻的人。三是吝啬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因为衰老和任何一种衰弱都会使他变得更吝啬。

二、大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 大方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与慷慨不同, 大方更多发生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大方的条件:数量大而适当, 对象适当, 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大方是适度, 过度是虚荣和粗俗, 不及是小气。

1. 大方的内涵

大方主要适用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以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场合。大方的人的给予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与慷慨不同的是, 大方内在地包含大数量地花费。亚里士多德认为, 大方的人是把大笔财物花在重大事物上的人, 是“花钱的艺术家”。把大笔财物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 算不得大方。大方的人的花费, 结果是宏大的, 能与大量的花费相称。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到大方的人的索取, 但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大方的人也是索取的, 因为一个大笔花费却不索取的人很快就会资财告罄, 最终一无所有, 也就不能大方了。由此可知, 大方的人就是高兴和毫不犹豫地大量适度花费, 且花费能产生宏大结果的人。

2. 大方的条件

大方需要具备高兴和毫不犹豫的心理状态, 数量大而适当, 对象适当, 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五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心理状态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一个人在给予时心理状态不是这样, 就算不上大方。花费的数量大而适度。这里亚里士多德指的是富有阶级的大方。雅典时代, 富人有为城邦公益提供赞助的义务。财物少的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大方, 企图表现大方是愚蠢的, 是不自量力。花钱要考虑花钱人的情形, 即“什么人, 有多少资源”。对象是适当的。把大笔钱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算不得大方。例如, 一个人把大笔钱给路边的流浪汉, 不是大方的人。对象适当意味着对象足够重要, 即值得花大笔钱。方式是适当的。一笔花费只有花得适当才有德性。结果是宏大的。大量花费产生与该花费相称的宏大结果, 才算得上大方。

3. 大方的过度与不及

大方是大笔花费上的适度, 过度是虚荣或粗俗, 不及是小气。大方的人的花费是有品味的。粗俗的人总是把大笔钱花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 目的只是炫耀, 产生不了宏大的结果。把大笔钱花在不该多花的地方, 在该多花的地方少花。小气的人则是在所有方面都不及, 即少花。总是考虑怎么少花钱, 只要一花钱就心疼, 不管怎么少花都觉得花多了。亚里士多德认为, 不管粗俗还是小气, 都是恶。由于对他人无损害, 所以算不上特别丑恶。

三、慷慨与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慷慨与大方都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财富是幸福的外在善, 是手段。正确 (有德性) 地使用财富, 有利于达到至善即幸福。但是正确 (有德性) 地使用财富, 真正做到慷慨和大方是很难的。“做好人不是轻松的事。要在所有事情中都找到中点是困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只有懂得找到中点的知识的人才能找到它。只有懂得慷慨和大方相关知识的人, 才有可能做到慷慨和大方。践行慷慨和大方, 做一个花钱的艺术家, 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须了解慷慨和大方, 把握其操作性技巧。

1. 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和适度的获得

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适度与两个极端相反。适度是善, 过度与不及是恶。而适度与过度和不及都相反:适度相对于过度是不及, 相对于不及是过度。就像慷慨相对于挥霍是吝啬, 相对于吝啬是挥霍;大方相对于粗俗是小气, 相对于小气是粗俗一样。有些极端与适度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程度要依据场合而定。有些场合不及与适度较为相似, 而另一些场合, 过度与适度较为相似。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和人们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挥霍与慷慨更相似, 而吝啬与慷慨更为相反;粗俗与大方更相似, 而小气与大方更为相反。

把握获得适度的方法。首先, 两恶相权取其轻。过度与不及都是恶, 两种恶中有一更恶, 避开更恶即“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 离适度更接近。两个极端中有一个比另一个错误得更严重。其次, 要研究容易使人沉溺于其中的事物。凭借人对快乐和痛苦的经验, 找到使人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 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远离错误才能更接近适度。最后, 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快乐。人总是趋乐避苦, 而战胜快乐很难, 但是道德德性总与比较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2. 慷慨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挥霍不要吝啬。慷慨相对挥霍显得吝啬一些;慷慨相对于吝啬显得挥霍一些。对挥霍和吝啬, 挥霍比吝啬好得多。因为挥霍与慷慨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与慷慨都是给予而不怎么索取, 挥霍只是愚笨而不是恶。挥霍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修正, 而吝啬则无可救药。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 一个人不能做到慷慨, 宁可挥霍也不要吝啬。

⑵寻找平衡点。吝啬的人以聚财为乐, 以花钱为痛苦, 容易沉溺于聚财。要改变自己, 努力向慷慨靠拢, 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聚财的反面即花钱。挥霍的人以花钱为乐, 聚财为痛苦, 容易沉溺于花钱而成为铺张放纵者。要想改变自己, 努力向慷慨靠拢, 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花钱的反面即聚财。要做到完全适度很难, 但通过不断远离吝啬和挥霍, 从而无限接近慷慨。

⑶警惕成为花钱上的放纵者和守财奴。人们很难做到对该快乐的事情快乐, 对该痛苦的事情痛苦, 并且恰到好处。人们很难判断自己的快乐观是否适宜, 能做到的只是警惕诱惑出现时, 理智而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打发走。人们不会谴责稍稍偏离慷慨的人, 却会谴责偏离得太多、令人不能不注意到其偏离的人。

3. 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粗俗不要小气。大方相对粗俗显得小气一些;大方相对小气显得粗俗一些。粗俗和小气两种恶不伤及他人, 算不得特别丑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简约德性表, 最与大方相反的恶是小气。粗俗与大方相反, 但共同点是舍得花大笔钱。小气的人则是各方面都与大方相反。小气比粗俗更恶一些。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 如果不能做到大方, 宁可粗俗也不要小气。

⑵寻找平衡点。小气的人以聚大笔财富为乐, 不管怎么少花也觉得多花了。要想改变自己, 向大方靠拢, 必须向粗俗的人学习“舍得花”的精神, 以大方的人的品质标准衡量自己。粗俗的人以吸引众人目光为乐。炫耀自己是其花钱的唯一目的。粗俗的人把大笔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 而在该花的地方则不花或少花。要想改变自己, 向大方靠拢, 必须向大方的人学习花钱艺术, 有品味地花钱。做到大方是很难的, 但可以通过不断远离粗俗和小气, 无限接近大方。

⑶警惕成为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粗俗的人以炫耀为乐, 虽花了大笔钱, 却被认为是无品味的人, 吃力不讨好。小气的人是各方面都不花或少花, 只要花钱就心疼, 不吃力也不讨好。这两种恶都应避免。对于那些值得花大笔钱的事物, 不仅要舍得花, 还要在适当时间, 适当场合, 以适当方式花。做到各方面都适当很难, 因而稍稍偏离大方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要避免的是偏离得太多, 即避免做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2003.

[2]杨魁森.劳动与生活[J].新华文摘, 2010 (21) .

[3]李兰芬.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 2006 (10) .

【慷慨】推荐阅读:

慷慨激昂07-21

慷慨悲歌06-01

慷慨的意思和造句07-01

上一篇:运输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下一篇:制造安装缺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