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共10篇)
慷慨悲歌 篇1
陈传席曾用元画“高逸”的最高峰来诠释倪瓒, 这里高逸有高雅脱俗之意。作品中表现出的疏简清逸风格, 恰是他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和“尚逸”思想的呈现。倪瓒独具的荒寒冷寂的画面效果实属元代文人画的典范, 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的新画风。
倪瓒, 初名珽。字泰宇, 后字符镇, 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家产富厚, 自建园林, 筑“清閟阁”, 书画文物藏于阁中, 读书作画, 幽静之至。后变卖家产, 遁迹水乡, “览时多评论, 白眼视俗物”, 寄情山水、诗画。性情孤僻狷介, 爱洁成癖, 平生多与当时著名文人交往。他崇尚疏简, 以天真幽淡为趣, 其山水画多作疏林坡岸, 浅水遥岭之景, 远山伏卧, 中间大片汪洋湖水, 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 荒寒冷寂。章法以简寓繁, 多用枯笔干擦, 淡雅松秀, 风格萧散超逸, 画中绝少设色, 力求朴素清雅, 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倪瓒少年时衣食无忧、不问世事, 为读书操琴, 欣赏古玩而已。倪云林虽然优裕闲适, 却“刮磨豪习, 未尝有纨绔子弟态”。他“强学好修” (《墓志铭》) , 乃是希望有所作为, 其《述怀》诗话述他年轻时的经历和思想有云:“励志务为学, 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 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词赋, 鉴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 清言屈时英。贵富乌足道, 所思垂令名。”
然而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倪瓒中年家遭不幸的坎坷生活经历以及儒学思想对他的精神影响, 导致他再也不能过少年时的富裕公子生活, 更多的是凭借诗文字画稀释他内心的痛苦、迷茫惶惑的思想和低沉压抑的情绪。在我看来, 这些都是影响倪瓒独特画风的重要因素。
元代, 由于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 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大量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特别是江南士人) 也蒙受极大的屈辱和压迫, 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 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导致士人放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 文人隐逸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倪瓒不仅自己隐逸, 并劝所有的朋友包括已经做官的朋友退隐, 他鼓励王蒙要坚定隐逸的决心:“不将身作系官奴。”
倪瓒既通道教, 也崇佛学, 但儒家的正统观念才一直是他的主导思想。他受过儒家教育, 对于“礼乐制度, 靡不究索” (《云林倪先生墓志》) 他曾呼喊过:“轰轰烈烈男儿事, 莫使磨砣过此生。”他后来也曾“出世”过, 但那只是一种短暂的逃避现实生活的无奈之举。他的作品是地道的借物写心, 是儒家思想熏染颇深的文人画精神的体现。宗白华先生曾阐释过“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一丘一壑, 简之又简, 譬如为道, 损之又损, 所得着的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 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 也表现着是自然最深最厚的结构。”
《渔庄秋霁图》轴, 被认为是倪画的代表画风。画面上近处一个小小的土坡, 上面画五株树, 枝叶萧疏, 高低不一, 错落有致。隔河画两道山丘, 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从题识可知, 此图画于云林50岁, 右裱边上有董其昌题“倪云镇渔庄秋霁图”。全画分近、中、远三景, 中景是一片湖光, 实则一笔未画, 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 并无远近浓淡之分, 但近和远的效果甚强。画山石先用劲而健的长线数道拉出, 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黑处干擦几笔, 最后以淡墨略加点燃。树干用干而枯的笔松蓬蓬地写出大概, 然后再加补几笔, 天然而丰富。画小枝用墨同于画树干, 但用笔的速度略慢, 故显得墨色略重, 水分也略多一点。然仍然是虚灵的, 笔痕如海绵似的透气。树叶稀少, 仅以淡墨略点, 或横点, 或个字、介子点, 最后以更淡墨通身润之。远处的山虽和近处的山相同, 但在用干笔横扫时速度甚快, 效果与近山略异。全用墨笔, 不着一色, 干净、明净、疏朗、清雅, 如万顷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 令人俗虑尽空, 心脾俱畅。后人誉其画“不食人间烟火气”。
倪瓒好亲近自然, 山水画题材多作疏林坡岸, 浅水遥岭之景, 远山伏卧, 中间大片汪洋湖水, 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 荒寒冷寂。这是因为他生在无锡, 活动在太湖地区。太湖多水, 湖内多山, 但皆是一些平缓山丘, 远望平坡一抹, 近看石块堆垒, 三五株枯树。他的画正是太湖典型景致的概括。所以看了他的画, 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 而没有任何崇高或险峻的压迫感。这正是太湖旷远清幽的景致和云林悲凉、天真心境的化合而产生的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的效果;同时云林向传统学习。大家都知道倪云林师法董、巨, 但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变法于董、巨画法。到后期, 他更多师法荆、关、李成一派。同时, 他也注重向元代画家学习, 他很推崇赵孟頫、黄子久。同时, 和王蒙、吴镇等人的关系也甚密。倪瓒向传统学习, 向同代人学习, 也只是重在分析理解, 取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丛篁古木图》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 石边一寒树独立, 树旁又有双竹挺立, 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 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 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
画中笔法疏率, 画树以鹿角法, 画石以折带皴, 二者皆用淡墨干笔, 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滨, 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 画与皎溪古遗民。”全画笔墨简淡, 风格秀逸。
他亦画竹, 代表作有《墨竹图》, 一枝独立, 飘洒自如, 得文同、苏轼画竹之生趣。他在《题自画墨竹》写道:“以中每爱余画竹,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他在《答张藻仲书》中提出“逸笔”和“自娱”之说:“余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他所说的“逸气”, 即士大夫文人的清高绝尘的意气和个性精神, “逸笔”即不求形似、意到便成之简笔。他还说到画松最易工致, 最难士气, 必须率略而成, “虽极省笔而天真自得, 逸趣自多”。他提倡用逸笔写逸气求逸趣, 这正是倪瓒绘画创作与画论思想之特征。
倪瓒一生淡泊自守, 纯净清雅, 刚正不阿, 把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与他的美学思想观念相融合, 追求高逸的人格与画格, 追求笔墨与画之逸趣, 追求体悟自然的感受与主观情绪的结合。晚年的倪瓒曾在画中湖面的空白处自识:“江城风雨歇, 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 悲歌何慷慨”。这段题识蕴含了画家对自己心境的总结, 同时也是对自己独特的绘画程序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元]倪瓒.清闷阁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篇2
关键词:项羽 末路英雄 慷慨悲歌 人物塑造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即使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英雄。历史不容忽视,首先在推翻秦的斗争中,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不畏强敌,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终属楚。而后统治天下,分封诸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1]。另外司马迁经受腐刑的屈辱之后,心中有了一种感触,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而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仅仅是个市井无赖而已。所以司马迁是怀着这种敬重与惋惜、褒扬与责斥的复杂心情为项羽立传的。
节选的《项羽之死》,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一、壮士悲歌——英雄末路的苍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1],仅用“兵少食尽”这四个字就写出了垓下围困的项王已是力单势弱、寡不敌众,但汉军慑于霸王的威势,仅“围之数重”,不敢轻举妄动。在关键时刻,善用人才的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陈平的计策,用了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术,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歌,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可见正是刘邦笼络了众多“人杰”,才一步步称霸天下,所向无敌。而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大惊、夜起、饮帐中,几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众叛亲离下西楚霸王的惊慌、无助与无奈。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能歌善舞的美人虞姬,唯一倚重的谋士范增也愤而离去,远走他乡。可以说项羽是一个人在战斗,凭一己之力,奋其私智。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1]。生死存亡的时刻,最能考验出一个人的真品格、真性情,有的人会垂死挣扎,有的人会跪地求饶,有的人会狗急跳墙。“悲歌慷慨”使一个不屈服不求饶的壮士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让读者不由地联想起在易水送别慷慨悲歌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连连叹息着“可奈何”“奈若何”,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壮士心中山崩地裂般的痛苦与绝望,接着用“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来渲染和侧面烘托这种悲壮苍凉的氛围。
二、临战宣言——英雄末路的呐喊
项王上马骑,驰走,渡淮,迷失道,陷大泽中。司马迁有意设置这样曲折起伏的情节,隐含着楚军到了“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穷途末路。汉骑追者数千人,楚军仅仅二十八骑,对比鲜明的力量差异也让项王“自度不得脱”,死意已决。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一番临战宣言:“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霸气十足的语言刻画出一位战功赫赫、勇猛无敌的武将,也暴露出了“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致命弱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对上天的呐喊,穷途末路的霸王仍然不可一世,在他眼中只有天可亡我,人不可亡我,自高自大的性格显露无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狂妄到极点的匹夫之勇。
临死不畏惧,临死仍执迷不悟,赞其何等刚烈,恨其何其愚昧不堪。
三、东城快战——英雄一生的写照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中。
项王的战斗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分二十八骑为四队,调度有方,残兵如有神助,如恶虎下山。在汉军的重重围杀下,项王口出狂言:“吾为公取彼一将。”大呼,驰下,简练生动的动作描写如有震天动地的声威,“汉军皆披靡”侧面烘托和渲染了摧古拉朽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斩将的轻而易举,如探囊取物,照应出前文言不虚行。接着,项羽没有动手,“瞋目而叱之”,怒目圆睁,须眉毕张,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这是何等的神威!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部下“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东城快战,是《项羽本纪》中用饱蘸情感的文字详细描写的唯一一次战役,是项羽一生“七十余战”的真实写照,战神这一名称当之无愧。
四、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光辉
上天没有断绝项羽的所有活路,无路可逃之时,茫茫乌江水边,亭长早已备好船只等候项羽了,“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在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时刻,项王没有急忙去渡江逃生,反而从容地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庆幸欢笑,不是凄凉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静的笑,在舍生与取义、苟性存活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活的勇士精神。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知耻辱、重情义;对自己的死丝毫不在意,却不忍心杀掉跟随自己多年的爱马,把它赠给亭长,他的侠义柔情、知恩图报让很多人惭愧难当。
最后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是一个出人意料、千古未闻的壮举。从此乌江源源流淌着的是英雄不屈的血脉,日月不息,英雄的光辉不灭呀!
“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刻画出了让人悲之叹之爱之怜之的艺术形象。这悲歌节奏变化,起伏张弛,分为四曲。第一曲重在抒情,节奏舒缓,情如“幽咽泉流冰下难”;第二曲,慷慨激昂,战鼓擂响,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第三曲重在叙事,多用短句,节奏快,仿佛听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四曲,“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余音不绝。
太史公传写人物的高超艺术,妙绝。
注释:
[1][2]司马迁:《项羽之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第74页。
忠贞的悲歌 篇3
一、“忠贞”形象概述
苏珊·利帕曼·科尼伦在《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书中把西方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为“天使型”和“恶魔型”两种典型。后有学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将这种划分细化为三类:一类是以美貌、忠贞、温顺、富有献身精神等为特征的“家庭天使”型;一类是以美色淫荡为主导特征, 以至倾城误国的“红颜祸水”型;再一类就是以凶悍、狂暴、工于心计等为特征, 对现有秩序具有较大破坏力的“悍妇女巫型”。这些女性文学类型虽表现各有不同, 但都产生于欧洲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 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 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男性对女性的希冀、评价与控制。其中, “忠贞”作为传统社会女性道德的一项核心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方面是父权文化机制为解除女性对自身威胁而设置出的道德规定, 另一方面也是父权文化为巩固自身而树立的道德楷模。这种强制性与引导性的统一使得“忠贞”成为男权社会独特而深刻的符号, 为传统女性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总体说来, 这些存在于文学中的“忠贞”女性, 温顺而克己, 自觉地用“男性化标准”内化自我, 在男性的目光中逐渐客体化, 从而具备了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应具的种种美德, 成为了男性社会的女性楷模, 满足了男性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在男权社会, 这类女性往往受到极高评价, 并被作为道德模范用以引导教化, 而这实质是她们以自我牺牲、自我颓废乃至自我摧残为代价所换取的在男性道德体系中的超稳品格和崇高评价。作为强势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地位和生命需求不断挤压与扭曲的结果, 这类女性正是男性为自己创造出的理想的附庸, 是男性和女性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共识, 故而在她们身上的以“忠贞”为核心追求中的顺从与抗争,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女性的离经叛道, 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着女性命运悲剧的实质:成为男权的殉道者而被遗弃, 成为对象化的符号而不自觉。
二、佩涅罗佩与安德洛玛刻的“忠贞”悲歌
我们不妨先回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看看这类形象的两个典型代表:佩涅罗佩与安德洛玛刻。佩涅罗佩是奥德修的妻子, 在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她由于在丈夫外出的二十年内严守贞操而成为忠贞不渝的典范;但值得一提的是, 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珀涅罗珀记》中则以全新的视角和叙述模式重构所谓的“忠贞”。安德洛玛刻的形象则存在着一定的变迁, 即便在同一时代由于创作者侧重点的不同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她是赫克托耳高贵而忠贞的妻子, 在史诗的最后, 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所杀, 安德洛玛克作为遗孀在亡夫的葬礼上悲痛不已、高唱挽歌。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特洛伊妇女》中她成为战俘, 是一个丧夫又丧子的不得不接受命运不公的悲剧女性;而在欧里庇得斯另一部悲剧《安德洛玛刻》中她在成为涅奥普托勒摩斯女奴后诞有一子, 全力维护其子, 并在涅奥普托勒摩斯妻子和岳父的迫害下艰难求生。而中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拉辛的同题材戏剧虽然创作于不同时代, 但在事实上是安德洛玛刻成为完美理性的女性形象的最重要的构建。在拉辛的《昂朵马格》中, “安德洛玛刻”始终是赫克托耳忠贞的遗孀, 是阿斯堤阿那克斯慈爱的母亲, 她背负耻辱与悲痛, 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基于她所一直追求的忠贞上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事实上, 佩涅罗佩和安德洛玛刻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透过“忠贞”我们可以窥见她们看似不同但实质统一的悲剧命运的本质。
安德洛玛刻的悲剧不难理解, 特洛伊战争使她从未来的王后沦落为仇人的女俘, 幸福的家庭被拆散, 高贵的地位被剥夺, 既要维护“赫克托耳的安德洛玛刻”不失妻子的贞操, 又要“尽一个寡妇的本分”保全儿子的性命。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两全的抉择, 而这个抉择产生的原因即是她以“忠贞”为最高追求, 无论是想保全贞操还是想保全儿子, 实质都是想对亡夫赫克托耳“尽责”, 所以说她以抗争的方式成为“忠贞”的代名词。后人记住的不仅是那个高唱挽歌的妻子, 更是那个在激烈挣扎中决定选择托付儿子然后就自尽守贞的母亲。可以说, 荷马史诗中的“忠贞”更多的是使安德洛玛刻成为男权斗争下的牺牲品, 而在拉辛笔下“忠贞”则成为了安德洛玛刻身上矛盾冲突的出发点, 成为更为突出的精神与价值符号。
至于佩涅罗佩, 作为战争胜利方的一员, 似乎是最终一家团圆的美满结局, 但二十年的孤独与艰难, 是一面独自抚养倔强不驯的儿子, 一面要面对儿子的不信任和主人面孔式管教的悲哀;是一面在对付求婚者和流言蜚语中严守贞操一面要小心应对丈夫的猜忌、试探和其与众多女神的不清不楚的不平。以忠贞为价值取向, 佩涅罗佩顺从着, 即便是为后人称颂的睿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守贞, 这实在是可怜而又可悲。
所以说, 佩涅罗佩和安德洛玛刻的命运在某种层面上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她们分别代表战争胜利失败的双方, 却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战争的牺牲品;她们作为女性的核心价值只是男性眼中的对象化符号, 或以顺从实现忠贞, 或以抗争实现忠贞, 事实上是已认同并主动实践着男权社会的价值取向。她们身上透视出的正是男权社会的女性生存境况:女性是男性的私有财产, 是延续香火的工具, 一面受男权道德法规束缚, 一面承担着男性的罪孽过失, 甚至成为男性悲剧的祭供;更为重要的是, 她们已经逐渐习惯于男权的统治, 并自觉地要求自身成为男性理想中的女性。而这也正是传统社会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三、“忠贞”的悲剧性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 “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 产生着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在父权制社会, 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实质就是根据男性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创造出来的。而“忠贞”, 作为父权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 一方面承担了诸多文学形象的塑造, 一方面承载了这类文学形象的悲剧命运本质。这种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成为男权的殉道者而被遗弃, 成为对象化的符号而不自觉。
其一, “忠贞”背后的实质是依附于男性, 服从于男性的价值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的根源则是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实况。当父权制完成了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的改造, 女性就失去了最初的创造一切的能力, 而单纯的成为传续香火的工具, 这种私有性的本质和男权社会财产继承中对血统的重视要求女性保持贞洁。于是, 忠贞成为男权社会不可动摇的道德要求, 其将女性永远束缚在男权的祭台上, 一旦男权受到威胁和挑战, 女性或成为替罪羊、或成为殉道者, 无法摆脱被牺牲的悲剧命运。
其二, “忠贞”成为女性存在的核心意义和价值符号, 而女性亦在这种由男性主导的改造中失去了自我, 接受了父权意识形态, 乃至自觉地向着男权社会塑造出的道德楷模学习。事实上, 忠贞从来不是女性按照自身的生命逻辑进行的自主选择, 而是一种在男权引导下的集体无意识中的自觉模仿, 当忠贞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与推崇, 女性作为人的的基本生存权利就被剥夺了。从此, 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独立文化传统的女性只能以男权社会的女性价值观念作为标准, 塑造出男性眼中的完美“他者”。最值得悲哀的是, 逐渐地, 女性习惯于男权的统治, 她们顺从地接受男性的标准, 即便是抗争都是为了实践这一标准, 她们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对象化的符号, 并以此为荣要求自身, 余留下的仅仅是一曲曲忠贞的悲歌。
四、文学史中的“忠贞”
所以说, 以“忠贞”为核心特征的女性形象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 这种以“忠贞”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女性人格一方面影响着后世对女性人格的期待, 另一方面也成为解构的对象。拉辛的《昂朵马格》从理智与情欲对立的角度重新架构了安德洛玛刻故事中的四角关系, 将古典主义的理性至上作为最高要求, 但塑造出的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安德洛玛刻”, 是传统社会对女性人格期待的典型表现, 也是传统文学形象的再现与发展。而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则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佩涅罗佩“忠贞”, 小说中的“佩涅罗佩”依然谨慎聪明, 但长相平庸, 是否守身如玉却并不确定, 作为对史诗中形象的颠覆, 这一形象显得更为复杂、矛盾而真实。结合以十二女仆的控诉, 小说的重点不再是宣扬所谓的忠贞守节的“传统美德”, 而是发出女性最真实的声音, 传达了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的女性主义思考。更为重要的是, 《珀涅罗珀记》以女性作为叙述主体, 一反男性叙述模式, 直接质疑荷马史诗中“佩涅罗佩”的真实性, 直指男权社会对女性生存的支配与扭曲, 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
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 “忠贞”的道德意义归根结底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 男女关系处于日益平等中, 女性主义批评与创作也日益丰富, 但人类几千年来所遵循的父权文化机制不可能立即消失, 以男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依然沉积在人们固有思维模式中。这使得在当今的文学中, 忠贞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内涵, 其一方面延续了一种道德美德的立场, 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批评解构的对象, 或许随着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也会有新的意义与价值的衍生。
五、结语
综上, “忠贞”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道德评价的核心, 见证了传统女性的悲剧命运, 其不仅成为刻画女性文学形象的重要素材, 也记录了不同时代背景对于文学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忠贞不仅仅是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 也是今天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反思对象, 今天的女性只有深刻认识到这其中“不自觉”的悲剧实质, 才能真正回归女性生命逻辑的自然状态, 找寻到真正的自我, 所以说这一曲曲悲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更引发着另一个时代的思考。解读“忠贞”, 对于我们认识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与命运, 认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 侯天皓.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J].求索, 2008 (10) .
[2]夏茵英.西方文学女性形象新解读.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1999 (5) .
[3]杨莉馨.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试论西方文学中的“家庭天使”.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1996 (2) .
[4]杨晓莲.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重庆工学院学报[J], 2006 (9) .
[5]罗杰.男性悲剧的祭供——古希腊悲剧女性命运结局审美透视.保山师专学报[J], 2009 (1) .
[6]赵晓, 韩琳琅.英雄时代的女性——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地位及其启示.商洛学院学报[J], 2007 (3) .
[7]温珏, 费小平, 周曦.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人格建构.黑龙江社会科学[J], 2011 (3)
[8]陈君贤.论《珀涅罗珀记》中的女性形象.文史[J], 2011 (3) .
慷慨悲歌辛弃疾沉郁激愤稼轩词 篇4
辛弃疾是“英雄词人,词人英雄”,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以文立身,成就自我,载入史册。“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宋韩玉《东浦词》),既表现出了词人在词作方面的才华,又表现出了词人在济世创业方面的英雄才情,可谓形神兼备,冠绝千古。“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形成了的忠义刚直个性。在词的广阔世界里,他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情怀复杂、百感交集的悲情英雄。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词人的自我形象的幻化,“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弗兹杰罗),生不逢时,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就是词人的宿命。南宋是一个庸弱悲壮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动乱、杀戮、黑暗、屈辱、人妖颠倒、贤佞错位,英雄失意……的不幸年代,他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继续倾泻出“无人会,登临意”的孤愤之语(《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就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理想与现实的的冲突,我想“一世之雄”(宋黄斡《与辛稼轩侍郎书》)的悲剧命运也定然牵绊于此。辛弃疾的悲剧不是文人志士的万念俱灰而是英雄豪杰的踌躇满志,虽然他无法施展毕生抱负,但是他却将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贯穿于生命的始终。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不无感慨地说:“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辛弃疾的悲剧是他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它根植于一个积极进取、永不褪色的爱国情怀,这显然是公开而又针对性地抒发自己与当权者的矛盾,注定要被求和派倾轧、排斥和不容,而产生社会悲剧。他壮怀成空,雄心不改,至死不渝,只能埋怨叹息:“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短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中固帅兴元》,这场浩劫致使英雄豪杰的“刚气勇心亦销铄萎靡而不正”。《美芹十论》他为“忠愤所激,不能自已”《美芹十论》。同时对苟合求安者的明枪暗箭奋不顾身,虽饱受奸佞小人的排挤甚至皇帝的猜忌,却在失意的逆境中倔强地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雄心,忠豪的性格让他愤然疾呼,坚守忠肝义胆,不改豪情壮志。正如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及政治家艾迪生所说“一出完美的悲剧是人性的高尚产物”。他的高尚在于他的“英雄之志长在,英雄之气不消”(李元洛《宋词之旅》),慷慨昂扬,壮怀激烈。在我们看来,在中国的历史上难有几人可以和辛弃疾比肩,他能够全面而深刻地展示悲剧英雄的苦闷心态和悲剧情怀,用稼轩词剖析悲剧人物的心灵,义无反顾地展现其悲剧性。辛弃疾的艺术形象是鹤立独行的悲剧英雄,其感情世界也是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的深刻、复杂、矛盾、煎熬。稼轩词的情感世界不只是像南渡志士那样是由个人的生存忧患转向民族生存的集体忧患,而是对忧患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思索并试图探求造成民族苦难和个人悲剧的现实根源,进而深刻批判这种造成民族苦难、人间悲剧的深层原因。痛苦于无法解脱、难以拯救、不可免除的历史劫难,所以他的忧患意识包含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抗性。他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辛弃疾在《九议》愤然喟叹道:“独患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盖一人醒而九人醉,则醉者为醒而醒者为醉矣……”
盟诚,超越慷慨的真诚 篇5
盟诚, 做学习型企业
前期盟诚集团的发展是遵循“先做大, 再做强”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来稳步推进的。在外延式量的扩张到了一定规模后, 盟诚开始向引进人才、挖掘内部管理潜力等内涵式质的突破上转变。
在创业初期, 盟诚集团也是在遭遇到象众多草根企业发展初期的“成长烦恼”后, 开始了其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公司广纳贤才, 制定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 并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从公司高层到一线普通员工每年都必须参加技能培训, 针对各岗位的不同特点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既有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 也有企业管理及政治道德方面的学习, 使员工年培训率达100%。同时, 也积极参加行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学习, 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扩大知识面, 进而提高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实现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目的。
盟诚, 做精品质产品
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 以向消费者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为宗旨, 以产品的“精、美、质”来赢得稳定的客户群。淄博红日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盟诚集团, 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专业生产新型采暖散热器的现代化企业。目前, 公司占地30万平方米, 拥有国内外一流的专用设备300多台 (套) , 员工近500人, 工程师专业人才近100名, 年产值8000多万元, 日均生产量10000片散热器。“弘日”系列暖通产品, 系盟诚集团所属淄博红日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与山东生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主要产品有:钢铝复合散热器、铜铝复合散热器、铜制柱形散热器、钢管三柱形散热器、卫浴散热器五大种类, 上百种产品。产品选材精良, 钢管和铝合金型材均采用ISO9002认证的品牌企业供应材料, 内腔采用独特的内防腐处理工艺, 防腐、防锈、抗老化、延长使用寿命。红日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 是目前国内暖通系列产品最齐全的厂家之一。
“质量第一, 用户至上”是集团的企业精神, 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 是盟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的永恒主题。红日严格执行ISO9001:2008国际质量认证的相关条款, 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包装、入库、出厂, 有一整套严格、完善的工艺质量操作规程, 并每月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学习, 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将质量控制落实到生产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配备一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素质的售后服务队伍, 随时向客户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红日集团总经理梅斌认为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企业的形象, 同时也保障了产品的优化和升级。红日每年举行一次供应商大会, 公司高层亲自与供应商代表进行直接的对话与沟通, 听取供应商对市场形势、产品质量状况、供货及时率等方面的意见, 以此作为市场开发战略制订的参考。
红日散热器每年的销售业绩都在上扬, 在骄人的业绩面前, 集团意识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才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只有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为此, 盟诚在做强、做大、做好主业的同时, 也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2011年, 成立基础产业集团, 将盟诚电气、万宝鑫管业、红日暖通、麒泰暖通等基础产业项目集团化管理, 形成今后的基础产业集团与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的雏形。发展优势产业漆包线, 同时成立盟诚消防器材公司, 上马保温材料项目, 丰富了产品结构。
今年7月份, 红日暖通生产基地和山东省生建重工散热器厂达成战略合作, 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双方的精诚合作通过生产基地技改, 充分利用设备装备、技术上的优势,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逐步将生产基地建成一个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 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盟诚, 以“孝、忠、诚”提升企业文化
在李方学董事长的办公室里, 在谈到企业方面, 李董事长感慨地说。“我一生的使命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脚踏孝道与忠诚, 肩扛责任与坚持, 心中有爱、脑记感恩”。
在盟诚公司的围墙上, 印着精美的百孝图故事,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 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孝、忠、诚”是盟诚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是来自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用李董事长的话说, 孝者, 感恩父母, 是做人的根本;忠者, 忠于职守, 维护企业的利益, 是做事的基础;诚者, 与人为诚, 与客户为诚, 是成事的保障。
盟诚集团凭借“孝、忠、诚”的核心, 建立起一个“树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在2012年初, 盟诚集团公司设立了“孝心基金”和集团最高荣誉的“忠孝奖”, 奖励那些在工作上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工作成绩突出;在生活上孝敬父母, 尊敬老人, 关爱家人的优秀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个人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员工只有相互团结, 忠于职守, 形成合力, 才能做好工作。只有对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负责, 全心全意地投入, 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将忠诚融入其中, 那才是敬业的。为保证孝心基金和“忠孝奖”的作用落到实处, 盟诚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孝心基金委员会, 负责孝心基金和“忠孝奖”的管理工作。
今年8月份, 忠孝基金为万宝鑫生产部詹建洁的父亲提供资助3万元;9月份, 耿佃俭员工因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各种医疗费、药费等负担较重, 基金会再详细了解了情况后, 资助了2万元……
盟诚集团以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推崇“孝忠诚”精神, 重视以“孝”立身, 以“忠”兴企, 以“诚”壮企。
企业是核心, 员工是基础。企业对员工负责, 诚信守诺, 维护员工利益, 这个企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员工对企业忠诚, 热爱企业, 以企为家, 维护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和谐。盟诚, 以“孝、忠、诚”提升企业文化, 兴建和谐盟诚, 共享发展成果。
盟诚, 以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盟诚集团从创业之初就在营造“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动摇, 努力立足产业高端, 居于行业前列, 突破核心技术, 提升企业发展动力, 打造“弘日”卓越品牌和竞争优势。盟诚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 广泛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结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 开发与市场同步的高端产品,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梅斌总经理说:“盟诚集团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 可以将外部知识内部化, 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互补, 从而提高盟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盟诚集团依托生建重工充足的劳动生产力优势、先进的6S生产现场管理, 扎实过硬的技术, 科学的质量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 以“孝、忠、诚”为核心企业文化, 以“超越慷慨的真诚”为立业之本, “持续创新以实现共赢”为经营理念, 在不断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盟诚企业先后通过了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9000质量体系认证、14000环境认证, 并且获得了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10年11月7日, 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创富论坛”上, 盟诚公司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明星企业”, 是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此外, 还获得了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淄博市“消费者满意单位”企业、“百强企业”、“百项重点工业项目”、“淄博企业管理创新奖”、淄博市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等。
“幽灵”格雷罗淡淡悲歌 篇6
面对ESPN记者的采访,格雷罗声称:“左肩老伤是13岁时在足球场守门扑球撞到门柱上留下的。当我还是业余拳手时,肩伤发作过好几次。只是最近这一次的伤势最严重,以前我每天做500个俯卧撑,100-120个引体向上,可这次受伤后却连胳膊都动不了。手术结束后,护士提醒我可以适当活动手臂。我计划接下来在健身房的动感单车上做一些轻运动。”对此,医学博士迪林汉姆解释说:“由于罗伯特的左肩从小就有伤,这次在训练中,伤口又重新撕裂开来。幸好除了受伤的部位有伤痕,手臂肌肤表层完好无损。”
据格雷罗的经纪人鲍伯·桑托斯透露,格雷罗术后要戴4周的吊带后才能进行影子拳、跳绳、慢跑等简单运动,而要恢复实战对练等剧烈运动至少需要休养4个月。“惯用的左手挂吊带,让我很是郁闷。作为一名左势拳手,现在左臂无法动弹,我会更多地锻炼右手,以便提升我的攻击效率”,格雷罗说,“麦达纳是拳坛最恐怖的重炮手之一,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他对阵卡汉、奥提兹、莫拉雷斯和考雷的比赛,他擅长压迫式击打,多数时候也很奏效。其实观察在竞技体育中至关重要,无论是打篮球还是踢足球,都要注意自己和对方是怎么移动的,这也是你训练备战的一部分,而我能预测出场上的局势,发挥出最佳水平。糟糕的是旧伤复发让我错失良机。眼下,当务之急是配合术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983年3月27日,罗伯特·格雷罗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户墨西哥裔家庭。小格雷罗自幼就接受了父亲兼拳击教练——鲁宾·格雷罗的严格训练,15岁时拿到了青少年奥林匹克拳击金牌,并被当年转播该赛事的ESPN电视台评为最佳选手。一年后,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他参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选拔赛,尽管最终不敌经验丰富的克莱伦斯·文森,但是每一位现场观众都看到了这名加州小伙的潜力。梦断奥运会的格雷罗于18岁那年转为职业拳手,其步入职业拳坛后的第一次失利,也是迄今唯一的败绩发生在2005年12月2日,当晚他以不一致的微弱点数输给加梅林·迪亚兹,不过格雷罗在重赛中两次将迪亚兹击倒,并在第6回合将他KO出局,报了一剑之仇。2006年9月2日,格雷罗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春天——8回合击倒卫冕冠军“大力鼠”埃里克·爱肯,以23岁之龄荣膺IBF羽量级新科拳王。仅仅2个月过后,格雷罗就遭遇了墨西哥挑战者奥兰多·萨利多的猛烈冲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场比赛中的“幽灵”仿佛退化为“僵尸”,始终走不出被动挨打的窘境,最终12回合点数完败。更让人意外的是,因赛后萨利多被查出服食类固醇,故仲裁委员会将比赛改判为无结果,且IBF头衔被空置。值得一提的是,知耻后勇的萨利多于今年4月16日8回合技术性击倒WBO羽量级拳王胡安·曼尼·洛佩兹,爆出了201 1年上半年一个不小的冷门。2007年2月23日,格雷罗前往对手斯潘德·阿巴兹的“后花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与阿巴兹展开激烈搏杀,最终在第9回合开局击倒丹麦人重夺IBF羽量级金腰带,同时也致使后者黯然退役。
此后,在接连赢下马丁·胡纳里奥、贾森·里兹奥两场卫冕战后,格雷罗因合同纠纷,与自己的推广人古森·图特尔对簿公堂。2008年12月中旬,在仲裁听证会胜诉之后,格雷罗签约金童推广公司。2009年1月24日,作为马格里特VS莫斯利的垫场赛选手,“幽灵”格雷罗的一记左上钩拳命中埃德尔·鲁伊兹肋部——这一拳格雷罗足足憋了十个月。受到重创的鲁伊兹应声倒地,比赛仅耗时43秒!瞬间KO鲁伊兹,使得媒体不得不重新审视格雷罗的实力。毕竟,强悍的老将鲁伊兹能和122磅的波多黎各小天王胡安·曼尼·洛佩兹酣战7回合,能同羽量级希望之星贾森·里兹奥打满10回合,却经不起格雷罗开局的一记重击。显然,“幽灵”的部分怨气已经撒在倒霉的鲁伊兹身上,剩下的怨气准备留给下一个对手一一印尼不败新秀达德·约丹。同年3月7日,“幽灵”格雷罗VS达德·约旦的WBO、NABO超羽量级头衔战进行到第2回合1分47秒时,因格雷罗头部被撞开血口被迫终止比赛。赛后,“幽灵”无奈收获了职业生涯第2张无结果的成绩单。
2010年3月,为了照顾骨髓移植恢复期的妻子凯茜,格雷罗毅然放弃了2009年8月升级战胜马尔克姆·克拉森赢得的IBF超羽量级头衔。实际上,早在2007年与马丁·胡纳里奥比赛的前一周,他的妻子凯茜就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目前,格雷罗与妻子及两个孩子定居加州吉尔罗伊。格雷罗回忆道:“凯茜正在和生命中最可怕的敌人作斗争,而我当时一门心思全放在了她身上。”在护理妻子的过程中,“幽灵”的意志品质似乎得到了升华,甚至还抽空为素不相识的绝症患儿艾丹·博文举办了一场公开拳击训练募捐活动。直到妻子的病情有所好转后,格雷罗于2010年4月强势复出——8回合TKO阿根庭人罗伯特·大卫·阿尔杰塔,重现拳台杀手本色!场上得意的格雷罗场外也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基于他对癌症患者的关爱以及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收到来自美国拳击作家协会颁发的“比尔·克劳福德英雄奖章”。
2010年7月31日,曼德莱湾度假赌场酒店,“幽灵”以98-89、98-89、97-90的悬殊比分10回合点数战胜了39岁的老将“古巴导弹”卡萨马约尔。美中不足的是,稳操胜券的格雷罗在第10回合临近尾声时被卡萨马约尔的迎击摞倒一次,令比赛陡增了些许戏剧性。3个月后,气势如虹的格雷罗以一致比分力克2004年美国奥运选手文森特·艾斯科贝多,收获了一条成色较浅的WBO洲际轻量级金腰带。比赛开局,艾斯科贝多的额头就被撞开血口,并且在第3、第6回合两次倒地。遗憾的是,虽然格雷罗的体格比对手大一号,但“幽灵”最终还是未能将对手KO出局。
最近的一场比赛中,升入135磅的格雷罗12回合点数大胜“斯巴达勇士”迈克尔·卡蒂斯,赢得了WBA、WBO两条轻量级过渡金腰带。2011年4月9日晚,这场大战在拉斯维加斯米高梅大酒店上演。从第1回合铃响起,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格雷罗的臂展比对手长了10厘米,凭借教科书般的刺拳有效遏制了卡蒂斯的进攻。前3个回合,双方拼得很凶,对攻场面频频上演,但还是技术更细腻的格雷罗占据上风。第5回合,格雷罗一组组合拳打得卡蒂斯这名澳洲硬汉摇摇欲坠。不过缓过劲来的卡蒂斯很快重整旗鼓,继续投入战斗。第8回合,卡蒂斯因两次出拳过低,被裁判扣去了两点,不过该回合澳大利亚人的几发“重炮”清晰砸中“幽灵”的头部和躯干。最后几个回合,卡蒂斯仍苦苦寻觅击倒对手的机会,无奈技术全面的格雷罗打得颇有章法,有效得点明显更多。最终比赛打满了12个回合,3位场下裁判以117-108、118-107、118-106的比分一致判格雷罗获胜。击败对手后,“幽灵”格雷罗战绩刷新为29胜1负1平2场无结果,在BoxRec网站轻量级综合排名升至第二,仅次于墨西哥名将曼尼·马奎兹。
不幸的是,正当踌躇满志的格雷罗试图再度升级,向自己的第4个级别——WBA超轻量级140磅冠军宝座发起冲击时,他脆弱的左肩旧伤复发了。值得一提的是,现IBF140磅冠军、WBA超级拳王阿米尔·卡汉闻讯后,在自己的推特网空间表示自己如今是超级拳王,而过渡冠军麦达纳也即将“扶正”,于是阿根庭人以金钱唆使格雷罗诈伤。不过很快卡汉通过媒体向格雷罗致歉:“很抱歉,起初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断。格雷罗受伤看来是千真万确了,毕竟他是一名勇士,从来没有退缩过。我确信他不会拿了麦达纳的钱退赛的。不过这次麦达纳真是逃过一劫,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了。原本这会是一场火爆的战斗,很遗憾现在取消了。”
贾植芳:自由悲歌与人生坚守 篇7
贾植芳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中一个传奇人物。他一生四进四出监狱。1936年1月, 因为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被国民党北平警察局逮捕, 那年他19岁;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在徐州日伪军队中从事策反活动, 被日伪特务逮捕关押;1947年在上海, 因为撰写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文章又一次被捕入狱。这三次是在旧中国, 第四次是在新中国。1955年因为文艺评论家胡风的冤案而被逮捕, 关押11年之后, 又被戴上“反革命”帽子监督劳动, 先后长达25年, 比前三次铁窗生涯的总年限还长十多倍!
每次入狱, 罪名都是千篇一律的政治犯。贾植芳走的是一条严峻的思想之路。他说:“我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自由思想, 民主理念, 独立精神, 人格尊严, 在中国这深厚的黄土地上, 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 而贾植芳却奉为人生圭臬。他注定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现实, 但可以选择面对现实时自身的姿态。几十年的政治高压, 从精神到肉体的严重折磨, 贾植芳选择的是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人生坚守。
贾植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量。牢狱之灾压不倒他, 他没有后悔过。他说:“我并没有失掉自我, 我还是我, 苦难反而深化了我对各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净化了我的灵魂。” (《狱里狱外》) 当年举国上下讨伐胡风, 但他坚信这位肝胆相照的朋友, 拒不承认“错误”, 经受了刀光剑影的考验而忠贞不渝。“文革”中他常常遭到无端的殴打, 都咬着牙把血咽到肚里。挨斗之后, 就会到复旦大学旁边江湾五角场的小店里, 买点烧酒和猪头肉犒劳自己:“我要活下去!我要把身体养好!你们越是摧残我, 我就越要好好地活着!”身处逆境但保有一种充沛的元气和昂扬的精神, 贾植芳是一个打不倒、击不垮的硬汉。即使灾难过去, 年近古稀的他也从来没有流露过人生如梦的悲伤, 没有感叹过对暮年的不安和对死亡的恐惧, 而是充溢着悟透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晚年的贾植芳在回顾一生时说:“我生平最大的收获, 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我们看到了一颗历尽磨难而更为澄澈的心灵。
《苦难的超度:贾植芳传》既具真实的力量, 又富思辨的色彩。全书在历史的描述中, 时时进行灵魂的烛照。如论及贾植芳不是书生气十足的人。他下过大狱吃过多次囹圄之苦, 领教过人生的荒诞性质和苦涩味道, 是一个在乌烟瘴气的中国社会底层打过滚的知识分子。因而:
他用两只眼睛看社会, 一只是理想的, 一只是现实的;他用两只眼睛看人生, 一只是明快的, 一只是冷嘲的。他读过西方历史, 更读过中国历史, 也看过政治上的多次翻覆。特别是, 他有着粗壮的神经和深沉的气质;动如狡免, 静如处子;他的喜怒可以形于色, 又可以不形于色, 他可以外现为刚挺, 又可以内化为沉毅。他懂得韧性的战斗, 不轻用其锋, 但又绝不怕事,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自信, 不反顾, 不用自怨自艾来折磨自己的内心、啃噬自己的意志。他的内心充盈着一股浩然正气;处于逆境时, 他往往以一种冷嘲、超然、泰然的轻蔑态度面对眼前的一切。
见解独到而剖析深刻。又如:
他于豪爽、真挚中含有一种老到、深刻, 于刚健风骨中含有一种练达、通脱;他粗中有细, 哈哈大笑中藏有一种精细, 洞悉他人心曲却又往往待以宽仁厚道;他是一只桀骜不驯、闯荡林莽的猛虎, 又是一只狡黠多智的狐狸。他做事不仅求真, 而且讲究策略, 遇事冷静, 沉得住气, 但如果命运把他推向前方, 或是厄运果真落到他头上, 他会义无反顾, 毫不犹豫地承受一切不幸。
无不是点睛的华彩之笔。
《儿子与情人》:一曲女性的悲歌 篇8
在这种畸形情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Paul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农家女孩Miriam。可以说Miriam是Paul灵感的源泉, 在Paul艺术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因为母亲不能忍受Miriam对Paul的精神占有, 这段柏拉图式的恋爱终究还是没有走下去。在对母亲畸形的爱中, Pau早已失去正常去爱的能力。而对于Paul与Clara的类似性伴侣的关系, Mrs.Morel却没有加以反对, 因为她知道Paul在精神上依然是属于她的, 她的地位没有收到威胁。而Paul在这两段感情中都处于极度痛苦矛盾的状态中, 他想摆脱母亲这种窒息似的爱, 又没办法离开这种爱, 他想要正常的爱情, 却又没有办法停止对母亲的依赖。最后, 他在母亲病重时, 将放了大量吗啡的牛奶给母亲喝, 在一定程度上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25年的畸形感情终于崩塌, Paul也在绝望之后, 走出了母亲的阴影。
《儿子与情人》写于20世纪初, 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一些“新女性”的出现开始动摇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Laurence本人对于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机智, 另一方面因为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 又惧怕这种变化会威胁到男性的地位。文中的Paul也是这样, 这也是他一直在犹豫, 在彷徨, 在矛盾, 在爱与厌恶中不断挣扎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Mrs.Morel和Miriam都是女性主义的强烈支持者, 然而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 长大后的Paul思想开始转变了, 当他和Clara在一起的时候, 他看见了只是一个女人, 一个满足自己性欲的人, 而不是一个鲜活独立的人格。他不再在乎人的精神世界了。他想回到现实, 回到男权社会。
迪奈尔丁·斯奈德在《劳伦斯的觉悟:一个智者的传记文学》中曾经提到:“所有三个女人——母亲, 米丽安和克拉拉事实上都使保罗感到他在被监禁”。这种监禁感让Paul的男权意识受到了限制, 他不能主导两性关系的事实让他很是苦恼。所以Paul决绝地挣脱了这三段恋情, 然后变成一个残暴、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权主义者:打着为母亲减轻痛苦的旗号亲手杀死了她;冷酷无情地离开Miriam, 连一点点希望都没有留给她;可笑地撮合Clara和她的丈夫, 却不在乎Clara怎么想。从这个角度讲, 三个女性都是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 因此她们的命运更加值得同情和思索。
一、Mrs.Morel:失败的雌雄同体
在父权制的历史传统中, 女性从来都是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负责生育和操持家务, 很少享有任何“人”的权利。工业革命后, 虽然人类文明达到了现代文明的阶段, 但是女性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Mrs.Morel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 为了生存和依靠, 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Paul身上, 她渴望着在精神上完完全地占有他, 控制他, 就好像另外一个自己。这样她便有了男性的权力和威严。然而这样过分的占有, 扭曲的情感让Paul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Paul亲手将母亲送到地狱也反映了Laurence的男权主义思想, 因为母亲的生死权是掌握在Paul手中的。被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死, 这个讽刺的结局或许才是Mrs.Morel最大的悲剧。而她的死亡也宣告着她梦寐的雌雄同体失败了。
固然, 强大的父权制是重要的外因, 而女性身陷原罪的囹圄、自身难以摆脱对男性的依附也是其不幸的主要内在根源之一。即使Mrs.Morel对于她的丈夫已经不在有强烈的爱了, 她还是会为了他生儿育女。只能坐在家中, 对着儿女诉说自己的苦闷, 用她大大的爱让Mr.Morel显得粗俗, 冷酷, 不近人情。可以说, 导致这个家异常压抑, 导致父亲与孩子们无话可说的罪魁祸首其实是Mrs.Morel自己。在无爱的婚姻中, 她依然尽心服侍丈夫, 会为了他的晚归担心, 担心这个男人不回来了, 这个便失去了依靠。所以Mrs.Morel才会为了丈夫“那你就滚出去——这屋子是我的!”的怒吼“流下了示弱的眼泪”吧。
由此可以看出, 要想女性真正地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 首先必须使女人经济独立。自己给自己一个依靠, 相信自己也可以养活自己, 才能避免因为物质原因而受到的压迫。另一个更重要方面是教育, 显然, Mrs.Morel受到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给她先进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读书可让女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反省、使内心强大起来, 从而在精神上摆脱对男人的依附, 达到两性关系的理想状态。
二、Miriam:永恒的等待
Miriam是一个单纯的农家女孩, 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也是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支持者。在于Paul的一次谈话中, 她说道:“Women do not have chance of knowing anything–of learning–of doing anything.It is not fair, because I am a woman. (女人没有知道, 学习, 做事的权力。这不公平, 仅仅因为我是个女人。) ”她渴望着自己是一个男人, 可以享有与男人相同的权力, 比如教育, 而不是在家做家务, 等着嫁人。同时Miriam也是懦弱的。有一次她将土豆煮糊了, 她的哥哥大发雷霆, 认为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真不知道养她是做什么的, 似乎女人天生就是该擅长洗衣做饭的。而Miriam除了心中烦闷, 也只能低下头, 默默地承受哥哥的骂。后来, Paul给Miriam上代数课时, Miriam因为不能理解Paul所讲的知识, 被Paul大骂一顿, 甚至将铅笔仍在她脸上, 她也没有火冒三丈地指责Paul的错误。以Paul所受教育, 应该不至于没有起码的耐心和教养的, 这里也体现除了Paul对于两性关系攻击性的一面。
Paul之所以常常对Miriam厌恶, 甚至大发雷霆,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她面前, 他的灵魂是赤裸的, 他的男权意识被抑制着, 这让他很痛苦。所以他一直不承认自己爱Miriam, 因为他在她面前很渺小, 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也是Miriam和Paul分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书中提到的, “Miriam held the keys to his soul…in one way, she did take the best of him. (Miriam握着通往他灵魂的钥匙…在某种程度上说, 她确实拥有他最好的部分) ”。当Miriam将自己像祭品一样, 全身赤裸地躺在Paul面前时, Paul是渺小的, 她的自我牺牲与Paul的兽欲让Paul无地自容。所以Paul一度在自己的母亲和Miriam之间“飘来飘去”。“he felt dreary and hopeless, between the two. (他在她们两个之间感到烦闷, 绝望) ”。一方面, 母亲的爱让Paul充满依恋, 他希望与她在一起, 一起去到处走走。但由于内心的男性主体意识受到压抑, 他自己也清楚, 自己必须离开母亲去找寻另一个伴侣, 这样他才可以解脱, 虽然他知道“I never shall meet the right woman while you live. (只要你还还活着, 我就遇不到对的人。) ”这个“你”当然指的是Paul的母亲。然而Paul却使他又一次陷入恐慌, 她们两个都是想在精神上占有他的, 他感到窒息, 只好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找寻慰藉, 所以保罗徘徊着, 恐慌着, 痛苦着。
Paul离开自己后, Miriam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她告诉自己“he will come back. (他会回来的) ”, 她等待着, 等待着。即使看见Paul和Clara在一起了, 她还是抱着微小的希望陷入了永恒的等待。她知道自己的生活将不再鲜活, 但她还是愿意卑微地爱着他。像Mrs.Morel一样, 男权制的家庭环境束缚住Paul的精神世界, 而她自身在爱情中放低姿态的做法也造成了她的悲剧。
三、Clara:只是个女人
对两性关系有一定研究的乐嘉老师曾说过, 如果男人第一眼看见一个女人, 想到的是性, 那么这个女人是失败的也是可悲的。在Paul面前, Clara就是一个可悲又失败的女人, 因为Paul从来看见的就只有一个女人而已, 她丰满的胸部, 白皙的手臂, 想到的是性。除此以外, 他不在乎她的精神世界, 也不渴望去了解她, 认识她。Clara自己也说过, Paul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如自己的丈夫, 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会尊重她, 而Paul却不理会Clara的感受。Clara身上具有着基于参加妇女运动而获得教育才具备的特有气质, 她身上的女权主义姿态使她不同于她的阶层的其他妇女。这也是Clara在工作的地方受到其他女性排挤的原因吧, 她的自信、坚定, 保持一副轻蔑的样子, 让其他女性嫉妒却又无可奈何。
表面上看来Paul和Clara分手的原因是Clara的精神世界贫瘠, 和Paul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追求纯粹的感官满足。但这是Paul的一面之词, 事实上, 在Clara看来, z真正的原因是Paul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她或在乎她, 她并不是没有精神上的需求, 只是Paul强烈的男性至上意识使他忽视了Clara对精神思想的渴求。他只是把Clara当做性伴侣, 但是Clara却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7岁的男人。这样Clara与Paul的关系就陷入了像Paul和Miriam的关系一样的僵局。在小说的最后, Paul假惺惺地将Clara还给了她的丈夫, 作出一副高尚伟大的样子, 好像为了Clara找到最合适的归宿自己作出了牺牲。Paul是自私的, 他这么做无非是让自己心理好过。无论是面对Clara、Miriam还是他母亲Mrs.Morel, Paul都是一个失败者, 他爱她们, 但是在他男性至上意念的驱使下, 这些现实中“新女性”的形象无法取代他潜意识中携带的传统的“理想”女性形象。他可以去追求一种自我独立的, 精神肉体结合的, “正常”的两性关系, 当失败时, 他便陷入痛苦, 恐慌。于是他开始否定, 否定他明明爱着的女人, 来回避自己的失败, 保持男性的尊严。
Clara是无奈的, 她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这个男人, 他的精神被Miriam和Mrs.Morel占有着, 肉体是暂时的, 到头来她什么也没有。
Laurence在卷帙浩繁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对女性心理活动, 情感世界的描述掌握得恰到好处, 细腻却不做作, 让人感同身受。那种矛盾, 痛苦, 挣扎像一把尖刀深深地刻在人的心中。雪娜·麦克里德 (Sheila Macleod) 曾说过说:“他对女性性格时常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直觉领悟, 但一种明显厌女症又常使他对女性的理解嘎然而止……他对女性恰当、准确的描绘却沦为令人难以信服的刻板的类型。”的确, Laurence一直对女性抱有一种欣赏, 仰慕, 同时又恐惧, 厌恶的情感, 大概是男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太害怕“新女性”会影响自己的男性地位。实质上, 保罗内心斗争的根源是其男性至上意识与其周围女性身上渐渐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矛盾。
Mrs.Morel, Miriam和Clara都是Paul成长的牺牲品, 也都是父权制度下的受害者。《儿子与情人》谱写的三段女性悲歌让人深思。女性主义的道路仍然漫长, 毕竟, 历史将男权主义思想深深地植入了每个人的脑中。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女性的悲歌依旧响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摘要:D.H.Laurence的代表作品《儿子与情人》一直以来饱受争议, 很多评论文章都从俄狄浦斯情结入手, 分析儿子Paul与母亲Mrs.Morel之间的乱伦关系, 也从而引发了不少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笔者将避开这个话题, 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浅析这本小说三个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希望从这个新的视角更全面地解读《儿子与情人》。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女性主义,精神与肉体
参考文献
[1]D.H.Laurence.Sons and Lov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英]雪娜·麦克里德.劳伦斯的男人和女人[M].威廉·海曼出版社, 1985.
慷慨的吝啬等 篇9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我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比如我不喜欢的衣服、玩具和饰物。
我以为接受我的小礼物的人,一定喜欢并感谢我。但是,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对此我并不以为然。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告辞时,他的上司送给我们一箱苹果。回到家,我和父亲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的小苹果。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还没咱家的好!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指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消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用鼻子哼了一声:“什么破玩意儿!”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的什么?你再重复一遍!”我说:“什么破玩意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永不自满
在古代的一个寺院里,一个弟子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提出要下山。这时,他师傅就对他说:“请你把厨房里那个最大的木桶提出来,装满石头。”弟子很快把木桶提出来装满石头。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说:“装满了。”师傅用手一指说:“请你到外面的一堆沙子前,看能不能再往桶里装一些沙子?”弟子就提着装满石头的桶去装沙子,沙子从石头缝隙里漏下去了很多。他把桶又提到师傅跟前说:“这次真的装满了。”师傅问:“是不是桶里面不能放东西了?”弟子说:“桶已经这么满了,怎么能再装东西呢?”师傅没有言语,走到厨房里舀了一碗水,说:“那就请你把这一碗水倒进去吧!”弟子接过那碗水,对着桶慢慢地倒,一碗水很快地渗了进去。这时,师傅对弟子说:“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弟子满脸愧色地说:“师傅,我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学,我现在不想下山了。”
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装不满它。
忘记悲伤
一个老妇人惟一的儿子生病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大师:“你知道有什么方法能使我的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活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她到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痛苦。
慷慨悲歌 篇10
一、自信变成了虚骄
“自信变成了虚骄”是陈旭麓先生评价叶名琛的观点之一, 也是叶名琛面对夷人最真实的态度。之所以叶名琛由自信变成了虚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鸦片战争之前, 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在东亚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 外加庞大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让这个传统闭塞国度的居民形成了十分骄傲的心理。居高临下, 傲视四方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旧传统培育出来的叶名琛也不例外, 他充分地继承了古老王朝落后的封建思想, 此后这种思想也在他处理夷务的过程当中充分地体现出来。除此之外, 自身的成功也是造成叶名琛这种自大心理的重要原因。“经文纬武, 帝资为海国干城, 宣德布威;众仰为人间山斗”的叶名琛在广州地区曾经纵横驰骋、大展拳脚, 就连咸丰皇帝也降旨:“以剿办广东英德等处贼匪, 地方肃清, 加巡抚叶名琛太子少保。” 诸多的成功与嘉奖无疑凝聚了叶名琛更强烈的自信感。但是本应是自信的叶名琛, 他却在夷人面前将这种自信转化成了虚骄。特别是在面对西方的无理要求和行动中, 叶名琛恰恰将这种高傲自大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华自古都很注重礼仪, 是个“礼仪之邦”。但这种礼仪往往体现的是“面子”功夫, 而且在和“天朝”之间的礼仪往来是不公平的。按照天朝的制度和规矩, 按照“夷夏”的观念, 认为西方各个国家是小国, 在和“天朝”谈条件的时候, “蛮夷”对待“天朝”都应该“三叩九拜”。就有了“其驭外骄倨之态, 数倍于 (徐) 广缙。先是广缙虽不许外国使领到城内督署晤见, 而本人时常纡尊至城外见之, 即远莅虎门亦不辞, 而名琛直不见。”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人在面对夷人的时候心中还充满了愤怒和怨恨。是以“憾之者不独英人, 如法如美, 同深忿恚”。 叶名琛就怀着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精神上对夷人进行折磨, 这就是他的抵夷之道。尽可能的同夷人避免正面冲突, 给其精神上的贬低和折辱, 让其不战而退, 彰显清政府乃至中国的强势, 这也是请政府的抵夷之道。很明显在思想战争中给对手“大兵进剿”、“片帆不归”的清政府失败了, 败给了桀骜不驯的区区“蛮夷”。夹杂着鸦片战争的愤怒与大国对小国的极度蔑视, 让一个本来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带着清政府熏陶给他的志锐气盛和旧传统的全部惯性用“虚骄”这副有色眼镜看着他的外交对手。
二、强硬变成了懵懂
当西人架炮注击督署时, 叶名琛仍能岿然不动、正襟危坐。陈旭麓先生称这种气概之豪迈自雄, 也并不是当时中国官场中人都能做到的。但是, 这却不是中华二千年历史中所值得后人崇敬的传统英雄主义, 而却是以马箭傲火炮的无知罢了, 这种强硬是懵懂无知的象征。陈旭麓先生称其为“其心可哀, 其事则不足为训”。说起强硬, 叶名琛则当之无愧。叶名琛“性木强”, 一直以来都奉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就连巴麦尊在英国议会中也曾经说过其是“一个最野蛮的蛮子”。“入城危机”就是最好的证实。1847年7月, 耆英答允英国人在二年后入城, 这种做法在叶名琛看来就有损国体, 有损中国人的颜面。所以在与夷人交涉时也显得十分被动, 却没有丝毫挑衅性。在二年后处理此事时, 叶名琛也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抵挡英人入城, 在当时曾受到群众的好评。说起包令, 大家都知道, 他是叶名琛的主要对手。他们俩人之间因在哪会见的问题上产生过分歧, 叶名琛提出在伍崇曜的货栈或者虎门见, 而包令坚持要在城中见, 双方互不相让, 会谈一直无法进行, 这也让包令领教了叶名琛的强硬。叶名琛的一再拒绝使得包令深信满清政府的官员都是顽冥不化、傲慢无知的人。叶名琛继续着他的不卑不亢。包令曾经大发牢骚地抱怨叶名琛说:“虽然我们不断地向广州的这位总督大人施加压力, 但到目前为止, 他仍不为所动。对待这样不可雕琢的愚顽之辈, 可真没有办法。”他在另一封私函中也曾经说过:“真不知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压倒这位钦差大臣, 也许就是把广州城摧毁了也不行, 因为它似乎决心不作一点让步, 而我们则无法强迫他同我们接触。” 包令得出结论, 除非使用武器, 否则不会有什么结果。然而, 由于屈服于贪得无厌的外国人有损国体, 也会导致公众舆论的攻击, 这都违背了叶名琛的政策方针, 所以在对外交涉的问题上, 他只能持强硬的态度。但是笔者认为他的强硬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尊国体”。“尊国体”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 叶名琛也不例外。他不愿在外人面前卑躬屈膝, 他始终坚信国力强盛的中国不惧怕任何外来侵略。他不知道马箭和火炮的区别, 不知道谁的杀伤力更强, 强硬就渐渐演变成了懵懂和无知。叶名琛始终坚信英人日暮自走, 他用言谈举止坚定下属士兵的信心。他认为克里米亚战争和镇压印度兵变使得英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无力发动第三次战争, 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英法结盟的可能。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 他“凡遇中外交涉事, 驭外人尤严, 每接文书, 辄略书数字答之, 或竟不答。顾其术仅止于此, 既不屑讲交邻之道, 与通商诸国联络, 又未尝默审诸国情势之向背实强弱, 而谋所以应之。” 他的强硬和被动使得他不去了解西方, 导致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和对手的实力, 错误地得出结论, 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就像陈旭麓先生所说的“以马箭傲火炮, 在强硬的同时又表现了剧变时代里充满悲怆意味的懵懂和滑稽”。这恰恰是当时中国的共性。
三、镇静变成了自欺
镇静是镇定, 是冷静, 是人们遇到大事时所保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陈旭麓先生认为叶名琛所谓的“以渊默镇静为主”则是面临战事时毫无布置, “不战, 不和, 不守”的代名词。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借“亚罗号”事件借题发挥, 三天之内, 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在面临近在咫尺的威胁时, 叶名琛却“高谈尊攘, 矫托镇静, 自处于不刚不柔, 不竞不绣之间”。第一天, 叶名琛毫不在意, 微笑着说:“必无事, 日暮自走耳”, 不可放炮还击。第二天, 仍声色不动, 惟已从事部署。第三天, 令整齐团练, 以壮声势。火烧眉毛之际, 这位能文善武的总督大臣仍用天朝的声威去镇压蛮夷。27日英舰炮击督署, 西人“架炮注击总督署, 司道冒烟进见, 请避居, 叶相手一卷书危坐, 笑而遣之”。叶名琛如此镇定自若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顽固的叶名琛十分相信张彤云之流从香港送来的假情报, 作出荒谬的判断。其二是他相信乩语。在最最需要理性思考的时候, 这位总督大人仍用乩语作为他行动的指南, 力求用封建迷信去战胜现实中强大的蛮夷入侵。他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 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于乩语。“僚属见寇势日迫, 请调兵设防, 不许;请召集团练, 又不许。众固请, 叶相曰:‘姑待之, 过十五日, 必无事矣。’乃乩语也。” 他坚信十五日无事, 而广州城恰恰十四日沦陷。当时民谣曰:“叶中堂, 告官吏, 十五日, 必无事。十三洋炮打城惊, 十四城破炮无声, 十五无事卦不灵。洋炮打城破, 中堂仙馆坐, 忽然双泪垂, 两大仙误我。”这一系列的镇静恰恰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毫无准备, 毫无根据, 只是用迷信去支撑他自信镇静的外表, 自欺欺人。但是如果说叶名琛是“不战, 不和, 不守”, 其实他不是“不战”, 只是不积极迎战。他不先战是因为不想被诬蔑为蓄意寻衅滋事, 而变成被动应战。由于兵力有限, 贻误最佳战机以及双方实力的差距导致战而不胜。“不和”是因为他认为蛮夷生性狡诈不值得信任, 他更不想放下天朝大国那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用土地和金钱换取和平。他没有“不守”, 而且没等调回清剿红兵的兵力, 外国人已经迅猛入侵了。更因为他那懵懂的自信, 使得他不积极应战, 终将自己断送。
四、结语
“自信变成了虚骄”、“强硬变成了懵懂”、“镇静变成了自欺”是陈旭麓先生对叶名琛的总体评价。这三个转变是叶名琛的个性, 同时也是晚清时期腐败的清政府的共性。导致虚骄、懵懂、自欺当然存在着很多原因,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清廷在外交战争中以牺牲国家利益来保全不必要的“国体”, 并启用不适应世界形势和不具备外交才能的人来主导外交。这是清政府抱残守缺, 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主要特征。同治年间,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久作达官, 深虑蹈叶相末路之愆”, 他的“深虑”不仅仅表达了为宦途作计之想, 其中正有从传统驭夷之道战战兢兢走出来的心态。可以说叶名琛也是如此。
摘要:“自信变成了虚骄”, “强硬变成了懵懂”, “镇静变成了自欺”是陈旭麓先生对叶名琛的总体评价。这三个转变是叶名琛的个性, 同时也是晚清时期腐败的清政府的共性。
关键词:叶名琛,虚骄,懵懂,自欺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3]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4]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 ,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5]李扬帆.晚清三十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
【慷慨悲歌】推荐阅读:
百年辛亥的慷慨悲歌11-17
悲歌二一作《悲,悲歌二一作《悲顾况,悲歌二一作《悲的意思,悲歌二一作《悲11-10
慷慨06-25
慷慨激昂07-21
慷慨的意思和造句07-01
英雄悲歌06-15
悲歌行05-19
雪豹悲歌中小学读后感500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