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与形似

2024-05-11

神似与形似(通用8篇)

神似与形似 篇1

“形”与“神”的问题是翻译界译者难以统一意见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大概可以概括出三点:一是翻译的目的决定译者应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二是形变与神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障碍。译者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对等。Eugene Nida曾表示在翻译的过程中,绝对的对等根本不存在。所以说,对等是相对的,而相似是绝对的。

一、何为“形似”、“神似”

首先讨论“形”。在翻译的领域里,“形”亦可称为“形式”,是指语言符号系统及其组成方法。“形似”主要是针对原文的形式而言,包括音韵、句型、修辞格等方面。“形似”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忠实于原文,却又有一些变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范畴之上,最终导致“形似”译文的出现,它只是机械性地字面翻译。

有些学者称,“神似”是指译者不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而是着眼于其精神层面,从而达到“神似”的目的。而在翻译界中,人们对于“神似”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给其增添了一点模糊的色彩。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译者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各执一词。译者们通常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及欣赏,所以产生了原作之外的地方。

二、“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形”与“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是具体存在的。而“神”是“形”的更高级的形式。“形”与“神”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宗教、文学、哲学等。虽然,“形”与“神”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其目的便是摆脱“形似”,力求达到“神似”的目的。重点是,如果“形”变了,固然会导致“神”变。

三、“形似”与“神似”的美学思想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其最高境界便是“似”。形中有神,神中有形,我们要将形似、神似与美学相统一。

中国的翻译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之上的。许多翻译学家都曾对“形似”与“神似”的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马建中是最早提出“神似”的学者。而后,马建中和矛盾又各自提出了“风韵译”和“神韵说”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共同缺陷都是忽略了“形似”。

陈茜滢是提出“形似”、“意似”和“神似”的概念的第一人。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即:形美、音美、意美。求美是求似的更高标准。如果似与美能够相统一,那是再好不过的;但若无法统一,那只能比较两者孰轻孰重而舍弃其一,一般来说,求“美”高于求“似”。

四、“形似”与“神似”的分类

1.“形似”。

(1)近似。如果一名译者想翻译一个作品,最基本的就是要充分理解原文,这是极为重要的。然后译者再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转换,之后稍加修改,做到最大限度的接近原文。

(2)意似。词是翻译活动的最小翻译单位。众所周知,翻译并不是一字一句的逐次翻译,有些时候为了文章的通顺,译者会故意省略其中的一些词甚至是句子。但是其意思、主题、人物和其他的一些关键词是不能够省略掉的。为了使译文高于原文,所以有意似这种翻译方法的产生。

2.神似。

(1)形神兼备。英语与汉语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译者在追求神似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形似。Eugene Nida曾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持对原文存在影响的表达特征,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标注解释进行说明,做到形神兼备,避免译者出现脱离原文,进行胡译的现象发生。

例如:1)我国先秦的思想家提出了这一思想。

可译为:Our Chinese thinkers in Pre-Qin Days(about2000 years ago)put forward the thought.

专业人士认为,该英译句中的about 2000 years ago对Pre-Qin Days进行解释,避免出现西方人无法理解先秦这一词的情况。

2)A hard time we had of it.

可译为:苦头,我们真吃够。余光中先生认为,该句的译文十分接近原文,不仅是在字数上,而且在句子表达上同样也是倒装句,所以该译文十分传神。

(2)舍形传神。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句子构造不同,观点角度不同等造成了译文之间的差异。

例如:可是我从头到脚淋成了落汤鸡。

可译为:But I was drenched from head to toe like a drown rat.

从头到脚译为from head to toe比较生动形象,让人们仿佛身处其境。而此处的落汤鸡译的更加传神,译者并没有将鸡译为chicken等人们脑海中固有思维的关于鸡的词语,而是译为rat,这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译法的不同。

五、结语

不同的语言风格、风俗习惯、情调神韵等所产生的表现力都不同。译者应该着眼于这些个性的不同上面,这样才能够赋予原作以特殊的生命力。

摘要: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文的引入,导致“信、达、雅”早已不能够满足翻译者们的需求。对此,中外译界人士争相研究和谈论,最终提出了翻译求似说。《文学翻译谈》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翻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译或形似,一种是意译或神似。本文旨在研究翻译求似的相关内容,并从美学角度浅析其本质意义。

关键词:翻译求似,形似,神似,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陈茜滢,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许渊冲.文学翻译谈[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3]冯建文.神似翻译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神似与形似 篇2

●考情略语

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在全国新课标卷中,仿写题每年都考。因此,它是二轮复习中需要着实强化的考题。●回顾·反思·对策

【真题1】(2013·高考山东卷)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你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你勤耕三尺讲台,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答案】(示例1)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示例2)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真题2】(2013·高考全国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大体相同。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题目所给示例以“平和”为话题,写了一个比喻句,再用“春天”与“秋天”对比,写出各自的特点,从而突出“平和”的内涵和作用。可就近联想话题,如“淡泊”“从容”“宁静”等。

【答案】(示例)从容犹如松柏,冬天点缀皑皑雪山却不争宠,夏天展现苍翠欲滴却不夺目。

【真题3】(2013·高考浙江卷)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例句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采用“„„是„„”的形式,而且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有内在联系;最后一句要承第二个比喻写一个哲理性句子。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求。

【答案】(示例)心灵,是一片夜空,烦恼是一颗流星。眼睛,微微一眨,它就灭了。

〇温馨提示

仿写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和开放式。

仿用句式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〇一轮偏差

①不懂从“形式”及“内容”两个层面切入,或只求“形似”,忽略“神似”。

②无法体会情景内涵,体察语境含义,粗枝大叶,无法借助明示信息,体会隐含信息及要求。③仿写句子生硬造作,干瘪无味,词汇贫乏,不会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〇二轮对策

①做仿句训练题,一定要把审题放在首位,只有审清题意,按要求去答题,才能符合答题规范,有问有答,增强答案的准确性。

②掌握常见的仿写类型及其仿写技巧,熟悉各类仿写的模式。

③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在仿句时灵活运用,使仿写语言生动流畅,文采斐然。

●查错·纠偏·建模

【典题例示】

【典题1】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站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阴山下,文化就是风吹草低中忽隐忽现的牛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徜徉莱茵河畔,文化就是肃立的古城堡、沉默的老火炮和满地斑斓的落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采样】

【学生答案1】

立于“朝雨浥轻尘”的渭城旁,文化就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踯躅大西洋边,文化就是滚滚的波涛、如箭飞行的航船

【学生答案2】

离开“彩云间”的白帝城,文化就是临终托孤的悲壮与伤感

漫步英格兰的剑桥小镇,文化就是古老校园里古铜色的雕像印章、西边的云彩和康河岸边的金柳

【参考答案】伫立风浩浩水淼淼的赣江岸边滕王阁前,文化就是冥冥夜色中伴月唱晚的渔舟 漫步剑桥镇边,文化就是古铜色的雕像印章、西天的云彩和康河岸边的金柳

【误区指津】

考生1没有句子认真审读,所仿句子考虑不周全,从句式上来看存在较大差距。审题,是仿写的重要方面。

考生2也是没能正确把握句式特点,所仿第一个句子想象和联想不够合理。第二个句子虽大致与句式相近,但由于粗枝大叶,在细节处造成了不必要的失误。

【思路规范】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揣摩要求,明确题型。这类题目的题干要求比较简单,明示信息点较少,只有“仿照„„形式”、“另写两句话”“语意连贯,句式一致”等。除抓住这些主要信息外,还应该格外注意隐含信息,如所给语句从大的方面看,前一句是动补结构,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后句中内部的结构也要特别注意,从中心词,到修饰语其结构都要尽量与例句一致。总之,仿写应注意仿句和例句的五个一致:话题要一致,结构要一致,修辞手法要一致,感情色彩要一致,语气要一致等。

【典题2】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垂 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现场采样】

【学生答案1】

小 草

没有花朵的素白

没有身躯的高大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自然!

【学生答案2】

水 滴

没有大海的浩瀚无边

没有江河的波澜壮阔

却以水滴穿石的执着告白

——什么是执著!

【参考答案】

礁 石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沙粒的平和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什么是坚守!

种 子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执著!

【误区指津】

考生1对仿写的方法基本明确,但在仿写的细节上存在不足。“没有花朵的素白”尚可,但“没有身躯的高大”明显与示例不符,“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落脚点却是“自然”,这也是不够准确的。

考生2对示例的格式没有认真审读,前两句的句式都与示例不同,而第三句中“水滴穿石”重复了题目,“执著告白”与“什么是执著”重复,也是不足之处。

【思路规范】

这是一道仿写题。在分析题干的基础上,选定话题。为了与示例的感情色彩一致,所选的话题也应该是正面的。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采用拟人手法,但更重要的是隐性要求:结构上采用“没有„„/没有„„/却„„”,情感上是直抒赞美之情。选择材料时,先要搭好架子,由“垂柳”可以联想到“松柏”“篁竹”“清泉”等,然后再发挥想象进行写作。

【思维建模】

1.嵌入式仿写“四注意”。①注意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②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要与上下文保持协调。③注意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④注意修辞特点。

2.开放式仿写“四要点”。①联想相称。即运用相同或相似联想、相对或相反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②句式相同或相近。③仿写内容要提示出所写“话题”的内涵。④要做到修辞与例句完全一致。

3.命题式仿写“四技巧”。①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要注意使仿写句与例句句式保持一致。②要确定陈述对象,然后按要求作进一步阐释。③要注意语句的顺畅、优美。④仿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要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

●落实·巩固·提高

【针对训练】

1.(2014·河南省郑州五校联考)仿照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另写两句话,要求话题保持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

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才能使短暂人生星空灿烂,无论穷达荣辱都能尽显人格的力量。楚大夫沉吟泽畔,坚守对振兴国家的良知,九死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保持话题一致,句式与画线语句相同。此外,画线句子是一则有关“坚守”的事例,答题时也要注意。

答案:陶渊明悠然南山,坚守对道德情操的良知,饮酒赏菊岳飞挥师北上,坚守对恢复故土的良知,忠心不已

2.(2014·内蒙古包头一中质量检测)央视春晚的相声《这事不赖我》播出后,反响强烈,对这种遇事一味推卸责任的做法你怎么看?请以“责任”为话题,仿照下列例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大体一致。

例句:爱心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爱心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是以“爱心”为话题,而仿写明确要求以“责任”为话题。所给示例的两句话前半部分都是比喻,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答案:(示例)责任是黑夜里的灯塔,使迷失方向的航船找到前进的方向;责任是失意时的加油站,使陷于倦怠的人们得到前行的动力。

3.依照下面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画线部分相同。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首先要理解整个语段所表达的意义,然后分析画线语句的句式特点,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选定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答案: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欢喜 会喜欢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

4.结合文意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横线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且前后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不知道风声中夹杂着多少自远古而至的呢喃,(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更不知道眼神中迷离着多少为心灵而生的迷茫。我未曾欣赏过瓦尔登湖满天的星河,(2)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更未曾触摸过乞力马扎罗山下静卧的雄狮„„“我不知道”,这是我唯一能向心中的疑问作出的自豪的答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从所给文段来看,中心议题应是“我不知道”,仿写时要紧紧围绕这一话题。要注意要求仿写的句子必须与文段中的前后语句构成排比。

答案:(1)我不知道泪水中漂泊着多少从洪荒而来的脚步(2)我未曾见识过可可西里奔跑的羚羊

【综合训练】

1.(2014·山西太原五中模拟)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给例句前半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冷而哀怨”是“思乡诗”的特点,而后连续列举了“思乡诗”中的三个意象。仿写时,也要严格按照例句所给的句式特点。

答案:(示例)(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胡马,豪情满怀;(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离情凄凄。

2.(2014·湖北黄冈三校联考)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湖北文化符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下列“湖北文化符号”中任意选取两个,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这些地方或意象的文化内涵;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湖北文化符号:黄鹤楼 琴台 西塞山 赤壁 三峡 清泉寺 荆门 隆中 杏花村 绿杨桥

【示例】 雨巷,你的悠长寂寞,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以“雨巷”“康桥”为话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诗情画意尽现。仿写时,根据题干要求,从“湖北文化符号”中选取话题,然后仿例句来写即可。

答案:(示例1)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琴台,你的高山流水,你的旷远琴声,你的知音情怀,不正好弹响我心中的琴弦吗?

(示例2)黄鹤楼,你的雄浑气势,你的动人传说,你的经典诗篇,不正好激起我心中的江涛吗? 隆中,你的山峦叠翠,你的躬耕垄亩,你的茅庐妙对,不正好叩响我心中的敬仰吗?

3.(2014·河南省洛阳市五校统考)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要求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用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做到跟原句的“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的句式相符,其次要做到与后文的“漠北黄沙”和“江南水乡”呼应。

答案:与岑参同赏“梨花” 与柳永泛舟钱塘

4.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的格式,句式与例句大体一致。

示例:溪流舍得山涧的清幽与寂静,尽情流淌,终于绽放出浪花朵朵,演奏出铿锵激越的生命华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例句的感情激调,同时还要注意例句的格式特点,以及分句之间的关系。

答案:(示例)兰花舍得花房的温暖与舒适,饱尝风雨,终于在山野一角怒放,弥漫出无边无际的淡雅芬芳

课改,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徘徊 篇3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处理

新课程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有不少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着实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利用。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一年级数学《钟面的认识》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说说你对钟面了解了多少?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认识了时针,短针就是时针,长针就是分针”;有的说;“我已经认识几点钟了”,还有的说:“我已经认识几点半了”,特别聪明的学生还认识了几点几分。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这个契机进行教学,分层次地让这些学生说说是怎么认识的,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达到生生互动。教师在此时应当灵活处理教材,比如:各小组的组合,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搭配。学生应该先学习哪些知识,再学习哪些知识,自己心中必须有数。在设计时,还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学习整时和半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像本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点多且广,但巩固的练习很少,带来了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很低,因此老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程改革是否要顾及学生的全体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上课时老师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反馈。教学和学习过程一味强调学习内容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实际上这是典型的“自流式”而非真正的自主。这样做就增大了学生的落后面,而“全体性”则无从谈起。从两年来的新课程调研情况来看,学生的合格率大大下降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教师做得很辛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怎样教?在教师心中还是茫茫然。

记得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位教师在上《九加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7根,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把左边的和右边的合起来一共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把两边的小棒合起来,并脱口而出:“一共有16根。”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是数出来的”。的确,学生刚开始做加法时是靠数数得出来的。以前在一次口算比赛中我看到过这一情况,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是通过数指头来做加法的。这位教师在此时就利用这一良机,问学生:“如果两个数很大,它们相加你们还通过数数吗?”学生摇摇头。教师又问:“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得出这两个数加起来是多少?大家可以讨论讨论”。接着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了很多方法,并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利用“凑十法”比较方便。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兴趣高,教师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全体性。

三、新教材的不适应与教师素质和教学设施的落后

新课程的实施在许多城镇小学可能比较顺畅,但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确实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反映在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上,如很多村校由于教师编制的紧缺,基本上实行包班制,新课程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些民转公的教师,年龄大、学历层次低,再加上教学设施跟不上,夏天、寒冬基本是隔天停电,连起码的投影片都不能用上。因此,教师只能是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上课,更不要说课件的制作和利用了。另一方面,则反映在生源问题上:农村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教育的条件不同,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城镇学生相差很大。第三,家长育人观念的差异:农村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会读书,会写字,会计算,考试能考高分就行,至于在孩子能力方面的培养根本不重视。这给农村小学的课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教师想转变观念,放开脚步大胆地尝试一下,但又考虑到家长的反响,社会的舆论,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再搞应试教育。

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反映,家长反映教材的变化太大,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要认识400个生字,其中要求100个会默写,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确实难度很大。一年级数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几时几分;三年级上册数学要让学生认识分数,特别是单位“1”的理解。教材中注重学生能力的题目较多,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是难于适应。

基础教育改革已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将这场战役打得漂亮、出色,是摆在我们课改一线教师面前的崭新而神圣的课题。新世纪新风貌,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应当再“穿新鞋走老路”,应当少一些“彩色的泡沫”。拒绝形似,追求神似,应当是我们参与课程改革一线教师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应当发出这一响亮的口号:“将课改进行到底!”

农村连锁的“形似”与“神似” 篇4

关键词:农村,连锁,问题,形似,神似

在连锁经营理论中, 一般把 “连”看做是连锁经营的表象特征, 称之为“形”, 把“锁”看成是连锁经营的内在特征, 称之为“神”。“形”与“神”的统一, 是连锁经营成功的标志。在政府强力扶持和企业大力运作下, 我国农村连锁发展迅速。随之而起的是对农村连锁“形似”与“神似”问题的争议。对“形似”问题, 持否定意见的不多;对“神似”问题, 持否定意见的不少。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笔者从历史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观三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1 农村连锁“形似”与“神似”的由来

农村连锁的“形似”与“神似”问题与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直接相关。

所谓连锁经营, 是指在统一经营字号下, 由总部领导若干门店或分支机构进行规范的生产经营活动。连锁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的大生产原理运用于现代流通业, 实现流通活动的标准化、统一化、专业化和简单化。连锁经营一般具有10个基本特征:

①统一店名;

②统一标识;

③统一店貌;

④统一服务规范;

⑤统一广告宣传;

⑥统一进货;

⑦统一售价;

⑧统一配送;

⑨统一核算;

⑩统一管理。

现代连锁经营理论一般把①至⑤作为“连”的特征, 把⑥至⑩作为“锁”的特征。进而认为“连”是连锁经营的表象特征, “锁”是连锁经营的内在特征。表象特征称为 “形”, 即连锁企业的外在形态;内在特征称为 “神”, 即连锁企业的经营本质。一个连锁企业经营得越成功, 则其“形”与“神”的统一程度就越高;反之, “形”与“神”的统一程度就越低。

把现代连锁经营的上述理论运用到我国农村连锁中, 就要求农村连锁“形”“神”统一, 也就是说, 农村连锁既要“形似”, 又要“神似”。然而细细观察, 会发现农村连锁存在不少不协调现象, 特别是“神似”方面, 存在的问题似乎就更多。

2 农村连锁存在的“形似”与“神似”问题

农村连锁, 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如:上海的农工商超市集团1997年进入上海市郊农村, 1998年进入市外县城, 2001年开始有计划地发展乡镇小型超市, 其特色是全部店铺皆为直营店;浙江供销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也于1997年开始向农村进军, 在乡村中主要以特许加盟方式开发连锁店;江苏的苏果超市1998年4月先以特许加盟方式推进, 从2002年起苏果直营店开始进入县城, 加盟店发展则推至乡镇。此后,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特别是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的鼓励、推动下, 全国各省、市的连锁企业纷纷涉足农村市场。

连锁经营进入农村市场, 那么其“连”与“锁”的实际状况如何呢?或者说其“形”与“神”的结合情况怎样呢?对此, 大多数人认为, 进入农村的连锁企业, 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 在统一店名、统一标识、统一店貌、统一广告宣传方面, 基本上是“连”了起来。这在农村连锁门店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有了 “连”, 就有了“形”。虽然在“形”上并非不存在问题, 比如“统一服务规范”方面尚有欠缺, 这在特许加盟店中尤为明显, 但是就农村连锁的“形似”而言, 已无足轻重。议论的焦点是“神似”问题, 也就是说“连”了, 是不是也“锁”了, 持否定意见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配送问题

城市各连锁分店的货物是由总部或总部领导的配送中心直接补货和配送。其方式为:各连锁分店的POS机终端记录的销售信息, 实时传输至总部数据库, 总部计算机终端根据各分店的销售数据自动提示补货数量, 同时计算出最佳配送线路。这套严谨、科学的配送系统是以发达的城市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然而这套网络化的数据库存管理模式, 还不符合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发展水平。因此, 农村, 特别是乡村的各连锁门店, 在补货配送方式上还不可能实施这种连片的、整体性的准时性管理。其补货的样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体式的经营模块上, 现代化的配送在这里无用武之地。城市环境中的“统一配送”, 在农村经营环境中似乎成了空中楼阁。

2.2 进货问题

在补货配送中出现的问题很自然地影响到了总部的“统一进货”。城市连锁分店的所有POS机终端分分秒秒地在向总部传递信息, 总部的计算机终端则自动提示进货数量, 统一的采购计划也因此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农村各连锁门店由于缺少这套信息化自动生成系统, 进货的数据也只能按传统的方式或按周或按月甚或按季上报总部。因此, 连锁总部原有的精确到时点的统一进货数量、统一进货时间也就大打折扣,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库存的合理安排, 于无形中增加了库存的费用。

2.3 核算问题

核算数据来源于成本数据和收入数据。具体地说, 由进货成本、库存成本、劳动力成本、销售收入等构成。城市连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控制在以天为单位进行核算。而农村连锁各分店由于受制于落后的信息化条件, 大多数还处于传统的单体管理状态, 无论是进货成本还是销售收入, 总部都难以做到实时控制。因此, 现代连锁企业的统一核算优势, 在农村特定条件下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4 管理问题

在配送、进货和核算方面存在的不协调, 也把统一管理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现代化硬件和软件设施在农村经营环境中还难以应用, 使连锁经营所必需的管理信息缺失, 或者滞迟、延误, 干扰了管理的有效性。这一问题, 不仅对“锁”产生影响, 同时对“连”也产生副作用。比如, 店容店貌问题、卫生问题、食品过期问题等都会因信息的不畅通而得不到有效管理, 有些加盟店还出现虚抬价格的现象, 甚或出现假冒伪劣商品上柜。

以上问题, 即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被普遍认为是连锁经营的核心。与城市连锁相比较, 农村连锁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出现的状况, 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也是目前否定农村连锁“神似”的主因。

3 对农村连锁“形似”与“神似”的认识

上述的“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问题在农村连锁中客观存在, 但是能不能说我国农村现行的连锁经营是“连而不锁”?或者说是“形似”而非“神似”?进而推出我国农村连锁发展过急、冒进的结论呢?本人对此不以为然。

3.1 以历史的观点认识农村连锁的“形似”与“神似”

从世界范围看, 近代连锁企业距今有150年历史。第一家近代正规连锁企业是美国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 1859年诞生于纽约, 至1865年, “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的连锁店发展到25家, 并开始增加食品经营, 也获得成功, 到1880年, 该公司已拥有连锁店100家。而Internet网络技术产生的最早时期是1969年, 当时运用于美国的军用计算机上。Internet网络的商业化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至1995年才彻底商业化。显然, 连锁经营的产生早于商业化网络信息技术将近140年。在这140年中, 连锁经营以自己独特的姿态飞速发展至世界各国, “连”与“锁”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是统一的, 也是毫无争议的, 虽然其经营管理的方式仍然带有传统的印记。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连锁经营有相似性, 也就是说, 美国的连锁发展经历了一个并无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的阶段, 因此, 我国农村也可以经历一个无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的连锁发展阶段, 何况对于连锁总部而言, 现代化的连锁经营手段与140年前相比, 毕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认为农村连锁是“连”而不“锁”。其实, 这恰恰是农村连锁在特定环境、特定阶段中“形”、“神”的特定统一。

3.2 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村连锁的“形似”与“神似”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现阶段的“连”与“锁”, 恰是科学发展观在“形”、“神”统一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是农村连锁体现了农民之本。分布于乡镇的各连锁直营门店完全执行总部的经营意志, 彻底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 而各加盟店的绝大多数也在总部的规范和监控下基本杜绝了假冒伪劣品, 极大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这是以占2/3农村人口为本的直接体现;二是农村连锁与农村环境相协调。农村人口分散、购买力弱、运输条件差、信息化水平低, 这些条件决定了农村经营环境的特定层次。若以城市连锁特征来看农村连锁, 显然会觉着处处不协调。然而, 当我们从农村环境看农村连锁, 则目前这种带有传统经营色彩的连锁方式是合乎农村现阶段实际的, 因此是和农村连锁环境相协调的;三是农村连锁可持续发展。连锁经营有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就像19世纪60年代建立的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和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沃尔玛公司一样, 也是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国农村连锁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不能以高级形态的事物特征来看待低级形态的事物特征, 因为不同阶段的事物特征不能等同视之。同样, 我们也不能以高级形态的连锁现象来观察低级形态的连锁现象, 从而得出“连而不锁”, 或者“形似”而非“神似”的结论, 因为两者不能画等号。

3.3 以社会和谐观认识农村连锁的“形似”与“神似”

联想须从形似向神似进化 篇5

1993年,宏从台湾省进入内地市场;1995年前后进入美国市场;1997年,通过并购德仪的笔记本电脑部门,进入欧洲市场。而联想,则在2004年以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的方式开始了国际化。

近一两年来,宏已经在欧洲成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第一品牌,而在2005年,它在美国也实现了赢利。据IDC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宏笔记本电脑在我国内地市场的出货量大幅增长,跃升为内地市场第四大品牌,仅仅在一年前,它的排名还远在10名以外。这一切,都是凭借宏现任CEO——意大利人兰奇所开创的“新经销模式”。

联想通过“花钱买市场”的方式,实现了国际化的“速成”。但目前,它的利润率仅为1~2%,就因为国际业务亏损严重。在美国市场,联想的表现尤其疲软,在今年第一财季即亏损2400万美元。杨元庆在不久前表示,联想要恢复到“老联想”的盈利水平,一两年时间恐怕是不够的,可能需要制定一个3~5年的计划。

然而,如果联想要让这个“过渡期”更短些,就必须少走弯路,彻底地国际化——不仅是业务的国际化,还有思维上和“骨子里”的国际化。

一位在外企做公关的朋友,不久前被猎头推荐到联想,经过多轮面试后,他担任了一个部门的经理职位,但不久后又选择了离开。他说,多年在外企的经历让他很难适应联想,“联想有一种国企的感觉”。尽管联想开出了很有竞争力的薪酬,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实际上,为了国际化,联想在公司内部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如派中国员工去海外工作、全公司恶补外语等等。但从上面的这个小例子来看,联想目前的国际化还处于“形似”阶段——业务虽然实现了国际化,但还没有进入“神似”阶段。

神似与形似 篇6

一、中国古代装饰造型艺术——人物的形似与神似

人物是我国装饰造型艺术最主要, 也是表现最广泛的元素。我国古代装饰造型艺术上, 常常通过“形”的夸张的运用, 以此传达画中人物的“神似”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汉代画像砖、石刻画中的生活片断、狩猎、舞蹈, 还是后代的宫廷、民居生活画, 都精彩地反映出当时艺术家对生活的赞美。如秦始皇的兵马俑, 通过俑人不同的动作、神情, 仿佛向我们传达了当时秦王一统中原时的气魄与称帝时的野心。

1973年,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地出土的一组舞蹈盆, 又称“舞蹈纹彩陶盆”是上古人物表现的最经典的造型。这组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属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中绘有三组舞蹈图案, 我们仅从陶面上的人物动作, 即可感受到舞蹈者欢快的神态, 如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几千年前的人们欢聚时的热闹场景, 从内心中便感受到5000年前的人们带给后人的艺术震撼;1935年, 在河南汲县山彪镇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代的艺术精品“宴乐、渔猎、水陆、攻占纹壶”, 则将一场生死拼杀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通过形似的艺术语言, 仿佛能看出战斗时的血染战袍的壮烈场景;战国青铜壶图案中“弋射”图, 则是人与动物形态的完美结合, 其作品通过人与动物的姿势、神态的描绘, 表现出鸟的惊惧与弋射者的奋力射杀的动作。

从艺术角度上来讲, 1957年, 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汉代说唱俑人无疑是当时“形神兼备”的人物造型的典型。作品中的说唱俑人高约55厘米, 手持说唱乐器、手舞足蹈, 面部如漫画般夸张, 甚至连微笑的表情纹也被细致地刻画出来, 将一个正在表演中的说唱人物的形象展现得夸张十足, 仿佛人物已进入说唱的场景中不能自拔。此时说唱俑人的“形”已脱离了其造型的原始形象, 艺术作品中经常突出的动作已将优雅、姿态优美等元素排除在考虑之外, 而是通过夸张的艺术动作表现, 无不精彩地展现出说唱俑人在表演过程中的“神”的投入, 为我们展现出当时成都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形象。

人物抽象艺术最发达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人物造型艺术已有1000年的发展历史。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对艺术造型的道德教化功能非常看重, 理论家在过往的基础上, 要求将艺术形象进行极大的正面美化, 对反面人物则施以丑化。由此, 人物造型的“传神”艺术作为道德教化功能被提出来了。另外, 佛教文化的传入, 与中国儒道两教开始了初步融合与渗透, 形成了艺术的内省与神思相结合, “色空”、“大象无形”成为当时艺术造型的主流思想, 中国的艺术造型重视精神文化、心境艺术的审美倾向也由此产生。

在人物形象中, 东晋画家顾恺之首先提出眼神对人物形象的传神作用、环境对人物气质与性格的烘托作用。唐代画家阎立本继承与发展了顾恺之的理论, 在其《历代帝王图》中对“明君”的表现尤为成功:汉武帝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嘴角微翘、神态严肃豁达;魏文帝曹丕则口角微闭、目光逼人、面露骄傲之色;蜀主刘备神象忧郁、双眉紧锁、似有万言在心。通过线条为主的造型手段, 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 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国, 并影响中国人物造型的艺术, 其主要表现在人物雕塑艺术上。佛教造型艺术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现出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 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世界雕塑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东方民族风格。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造型运用抽象于万事万条的线条来表现特象的形态神情, 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 并超乎于形表之外。佛教造型中, 常用粗硬的线条与细柔的阴刻刻画人物形象, 如迎叶的“瘦”、天王的“猛”, 菩萨肌肤的丰腴细腻等。在对人物衣服的纹理处理上, 更是出神入化。如麦积山16号出土的佛龛造型, 三世佛宽大衣裙因坐势而呈皱褶状, 使坚硬的石头竟然也变得“轻盈柔软”, 石质产生了纺织品的光泽。通过线条的美感也表现出人物造型的韵律与节奏感。

到了后代, 中国人物造型的“神似”与“形似”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顶峰。石窟艺术中那些精美的人物雕塑, 飞天、菩萨、供养人的衣着华美与表现力, 使得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画中“飞天”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飞天人物面容雍容华美, 神态宁静、安逸, 身体呈曲线柔美向上, 衣袂飘飘, 衣带当风, 表现出飞天的人物的轻盈美感, 是中国石窟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中国人在表现人物形象是非常注重在服饰方面的功夫, 通过衣服的褶皱, 将服饰的质地、厚重感全都一一真切地刻画出来, 通过衣裙的质感展现, 反映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内在性格特点。

五代艺术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中国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经典之作。细腻的笔触与用色的精致, 细致地描绘出韩熙载放荡不羁的夜生活。主人公韩熙载袒胸露怀、坐卧随意, 欣赏歌舞, 身边高朋满座, 妻妾成群, 男女杂处, 营造出放浪的气氛。在对韩熙载的刻画上, 他眉头微锁、眼神微迷、略有些稍稍下垂的嘴角, 勾画出一个满不在乎, 实则心事重重的高官形象, 与其放荡的夜生活场景略显不搭, 却别有一番意味, 令人浮想联翩。

中国人物造型中的“形似”与西方艺术中的“形似”并不相同。西方艺术造型的“形似”更倾向于理性的思维方式, 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发挥, 其“形似”是百分百的“形同”, 在人物艺术造型上多表现为裸体人物, 表现时强调人物的肌肉的张力、骨骼的伸展等等, 通过对人体的细致表现展现出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 自然景物不过是对这种场景的真实再现或是为衬托人物而出现。

中国人物造型艺术则通过几个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再通过色彩的填充, 勾画出人物形象, 甚至有些内容并不画出来, 而通过几笔轮廓的勾勒表现出来。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条表现是非常有难度的, 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对人物形象的面部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这些细微的表现, 如瞳孔的位置、眼皮的凹凸情况、脸颊处的起伏等, 却都能真实地反映出刻画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在欣赏中国人物形象艺术作品时, 不仅是对人物本身的形态的展示, 更注重的是包围在人物周围的内在深层形象空间, 及深层空间对人物形象的侧面反映, 自然景物往往也是“主角”, 它是真实反映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欣赏中国艺术作品时, 不能忽略自然景物对整体作品的感染作用。

二、中国古代装饰造型艺术——动物造型的形似与神似

(一) 凤的形象

鸟的形象是我国古代艺术造型的经典。1977年, 在辽宁出土“鸟形彩陶壶”, 距今有五六千年, 属小河沿文化, 其彩陶壶上塑的雏鸟力求进食的形象, 表现了勃勃的生命力。后代鸟的造型被广泛应用, 直至凤的造型的出现。凤是我国古代鸟造型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传说, 凤被誉为百鸟之王, 被广泛用于绘画、雕塑、纺织品等艺术创作中。

“凤”本无此物, 《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 高六尺许。”凤是中国古代对鸟的形象的深化, 并在艺术造型上的一种深度的艺术创作。战国时期, 凤纹造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几何抽象形, 利用几何的形块, 表现出凤头、翅膀与身体等主要部分, 表现手法简单, 是凤形象“神似”表现的重要手法;2、相对于几何手法而言, 较为复杂些, 其利用曲线的变化, 将凤凰的优雅体态展现出来, 在“神似”的基础上, 加以细致描绘;3、通过正侧两面来展现凤形的凤纹, 其造型华丽,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展现对称与平衡的美感。

到了汉代, 凤造型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突破, 汉代凤纹更加抽象, 其“神似”特点表现得更为细致。如在新疆楼兰地区发现的汉代几何填花变体龙凤绮文中菱形骨骼内的四只对凤, 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其抽象的形象使凤形象别具特色。南北朝时以后, 凤的形象又开始了具体而丰满。唐朝以后, 凤的形象不仅具体且华丽, 色彩还十分丰富, 尤其是在凤尾的表现上, 唐代呈花瓣簇拥状, 而宋代则呈飘带状, 展现出凤的阴柔之美, 凤的形象更加具备“形似”的特点。

(二) 狮的艺术形象

正确来讲, 狮并非中国国产。关于“狮”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汉代, 记载了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后, 西域国家送至中国的礼物。

虽然并非国产, 但狮的艺术形象却是最深入中国民间的基本造型艺术。其造型种类并不多, 最主要的就是镇宅的石狮造型。对石狮的造型的了解, 可通过文献与考古发现两种。我们能找到如此多的古代石狮造型艺术作品, 源自于汉代出现的厚葬风气。

另外一种因素就是佛教的影响。狮是佛教中的圣物, 佛法中不少菩萨的坐骑便是狮。东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也为狮等艺术造型的设计与传播提供了沃土。

中国古代狮的造型已完全突破了狮原本的形象, 其狮造型双目圆睁、面露威严之状, 是厚葬风的遗传, 并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可替代的魅力与影响, 体现出伦理、宗教、民俗意蕴美与形式美所蕴含的美感, 形成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美学价值, 带有中国古代艺术造型“神似”与“形似”兼备的艺术特点。

(三) 鱼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鱼形的造型历史非常久过, 属常见的形象与题材, 一般使用为玉器等挂饰上。远在石器时代, 鱼便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 西辽河中上游流域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便有鱼形佩饰的出现。由于鱼与“余”谐音, 古人饰以鱼饰以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希望。可能是由于鱼饰本身蕴含的美好喻义, 我国古代人在鱼饰的艺术造型与装饰上更多地突出其“形似”, 对其“神似”表现不甚多。

以庄重的青铜器而闻名的商代, 其鱼形佩饰的制作较为粗糙、抽象, 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玉器, 其中鱼器造型通常以个体形式出现, 表现为薄片状、在口部穿孔、鱼眼为圆圈眼, 还有的用钻孔表示。西周、春秋时期鱼器造型开始趋和于精美, 但整体风格与商代相近似。尤其是春秋时期的鱼形造型, 雕工细致, 造型虽不太生动, 但对鱼身的刻绘却十分细致。此后一千年来, 鱼饰造型艺术品并不多, 直到宋代。我国古代经济在此出现了极度繁荣时期, 鱼饰品呈现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现象, 鱼衔莲的题材很多。宋代鱼饰品的特点有两种:一种是跳跃式的, 表现为昂首翘尾, 但鱼身较小;另一种为静态状, 鱼身较为肥硕。其鱼头多为口张, 眼小;鱼身多为素面, 或网络纹鳞, 偶尔也可见直纹弯形的鳞片;背鳍呈锯齿状, 鱼尾根根鲜明, 表现出极为细致的鱼形象的刻画, 是对鱼形象生动的写实风格。到了明代, 城市手工业与商业迅速发展, 生产力大大提高, 但鱼饰图案却表现出并不是很强的写实风格, 鱼造型多为寥寥几个线条便展现出来;清代鱼饰又回归写实风格, 且其造型更为生动华美, 纹饰繁琐, 与鱼相关的题材也非常多。与前朝不同的主要表现为尾部的华美夸张, 腮部的锯齿纹表现, 纹刻良粗深, 其形象也深入民间, 表现出强烈的“形似”特点。

结语:

总之, 中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无论是对人物还是动物等的装饰造型, 无论是石器时代粗犷的艺术装饰品造型还是近代细致的艺术装饰造型品, 都兼备了“神似”与“形似”, 将其二者完美结合, 通过对神韵的把握, 展现出独特的形体特点。与西方强调理性的写实的艺术风格比起来, 中国古代装饰造型艺术品更注重通过使用线条的表现力, 勾勒出主题形象, 通过装饰艺术品来表现出形象传递出来的思想内涵, 在造型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东方艺术文化的韵味与风采。

参考文献

[1]秦岁明.杨平.中西方古代装饰造型艺术的神似与形似[J].美术大观.2007. (05)

[2]秦岁明.韦霞.东方古代装饰艺术的神似特点[J].包装工程.2007. (08)

浅谈翻译的“形似”和“神似” 篇7

实际上, “无形之神”或“无神之形”都不能单独存在。“形”和“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形揭示了事物的外延, 而神揭示了事物的内涵。一个内在, 一个外在, 形无神不活, 神无形不存。在翻译处理过程中, 最理想的情况无疑是形神兼备。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塑造刻画人物形象, 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审美功能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应该是“神”的传声筒, “神”应该是“形”的主管人。翻译处理中要以形载神, 神使形活。神似和形似本来就是统一的, 当形神不能统一时, 形式内涵并不十分重要时, 可适当偏重“神”, 如傅雷所倡导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也即何刚强所说的“得意忘形”。[4]形式上是可以采取变通手法的, 但是不能保留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同时, 又不能完全忽视形式内涵, 因为“形”的背叛往往导致“神”的丧失。“形”“神”对于译文来说, 都是不可随意割舍的。

当然, 即便是最优秀的文学译作, 神韵与原文相比也难免过犹或不及。我们的目标是翻译时尽量缩短“过犹”和“不及”。在从事文学翻译时, 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 译文的流畅, 结构的完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神似并不是说绝对不管原文的句法, 在最大限度内还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这种翻译观, 让译者摆脱了原文字句、结构的束缚, 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原作的文学创作领域和艺术想象境界中, 恰当地处理了文学翻译的主次矛盾。

另外, 还需值得一提的是, 在对原作“形似”的看法上, 我较赞同《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评〈新世纪的新译论〉》中所提出的:“翻译不能为了求美, 甚至不妨失真 (《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P5)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使读者得到准确的原著信息, 如果不能确保译文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 翻译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果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那么, 忠实就是译者的天职。这里的忠实, 是字字句句对译之意, 实际上只是在追求“形似”效果。翻译要“形似”即忠实, 也要“神似”即通顺和美感。英语中有个成语叫“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一般译成“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是无可非议的。原语中既无“after the rain”也没有“bamboo”, 译入语却偏出现“雨后”和“春笋”, 虽然没有保留原语的表现形式, 但还是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因此, 我们在翻译处理中的各种翻译方法, 要以不违背和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众所周知, 译者在翻译处理过程中要做到所谓的“神形皆似”, 不仅要尽量译出原文的形象语言, 而且还要尽量体现出原文的遣词造句特征。这固然很难把握, 译者在翻译处理中要涉及至少两种语言, 而且更要涉及文学知识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由此, 对于一名文学译者来说, 除去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对原作中的所有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傅雷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三十多部法国文艺巨著, 他的译作“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 色彩变化”。不仅受到读者喜爱, 更得到译界好评。这位翻译界文豪曾谦虚自己兴趣广泛, 但对所学知识都一知半解。[5]贴近作者, 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 把握其中的人物。要如何贴近作者呢?译者只有研究作者本人来实现, 此外别无他法。傅雷耗费大量心血来研究了巴尔扎克, 才有了生动传达原作人物神韵的译法。如在《高老头》中描写伏盖太太时有这样一段话:“浑圆的小手, 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 (教堂的耗子原是一句俗语, 指过分虔诚的人;因巴氏以动物喻人的用意在此书中分外显眼, 故该按字面译) ……”[6]无论他的译法, 还是他的译注都源自于对巴氏文笔和作品的特点的详细研究。

总而言之, 翻译过程中译作与原作既要形似, 又要神似;欲求神似, 必先形似。译作与原作之间只有相对的忠实即相似 (含形似与神似) , 没有绝对的忠实亦即完全相同。对于神似与形似, 既要有主次之分, 又要统筹兼顾。当然, 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是相当大的。不过, 难度再大, 也还要为之努力, 希望通过各位的努力将我国的翻译水平推至更高层次。

摘要:本文对曾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不小争论的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形似”和“神似”的不同特点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 提出“形似”和“神似”的最佳境界是二者兼备。当二者不能两全时, 译者为保证原作意蕴、风貌所做努力都应予以肯定, 这也是译者的一种素质。

关键词:形似,神似,翻译处理,译者

参考文献

[1]傅雷.论文学翻译书.《高老头》重译本序[A].罗新璋.翻译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N].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3]许祖良.张彦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何刚强.英汉翻译中的得“意”忘“形”[J].中国翻译, 1997.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翻译理论语翻译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神似与形似 篇8

关键词:卓越课堂,方法指导,学习小组,课堂交流

记得几年前, 教委推动“变革课堂教学”的改革, 要减轻教师的负担, 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活动代替教师的复杂讲解, 而且还有严格的时间作参考。当其它学科老师在叫苦称难时, 我们语文老师好像并不惊慌, 因为我们自认为经历新课改理念的洗礼, 已经抛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 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后来, 通过集中培训学习和专家老师的耐心指教, 渐渐认识到:我们课堂所谓的“自主学习”其实只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合作讨论”虽嘈杂一片, 热闹非凡, 最后也只是尖子生们表演的舞台!这些令人费解的低效课堂的假象, 才真正引发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如何避免这些学习方式不只流于“形式”?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

首先看江苏名校“洋思中学”,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给学生的是“渔”, 而不单纯是“鱼”。他们认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出来的。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重大启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认为关键之处在于——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方法, 在方法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才是高效的!所谓语文学习方法, 是指具体到学习某一类文章, 培养某一种能力时具体操作方法, 每课都应该有所指导。只有在学法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才真正有效!教学案例:

在执教《秋天》一课时, 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诗歌这种文体, 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在学习时, 我就注重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跟着老师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学习, 最后总结出“诗歌品读三步曲”:一读正字音, 出节奏;二读明诗意, 入意境;三读品诗味, 悟诗情。紧接着灵活调整教材编排体系, 运用这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天上的街市》, 学生激情满怀, 课堂有序高效!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诗歌教学 (教师逐句、逐段讲析, 最后归纳主题、总结写法) 的老路子, 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听授到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为学习诗歌这种体裁的文章打下了基础, 实现了“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二、精心构建语文学习小组, 保障“合作学习”的高效

当今社会积极倡导“小组学习”, 它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便于合作的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语文学习也非常需要这种学习团队, 这种合作的氛围。

语文学习小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由于每个团队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学习团队间的同质性, 这顺应了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教学过程中, 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不能因其时尚热闹就随便用, 不能为了“合作”之虚名而轻“合作”之实效, 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

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及规定合作任务之时, 有两点必须遵循:其一, 材料或任务应有适当的难度, 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其二, 这种材料或任务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

在《夏感》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在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检查之时, 让同学们在“领导者”的带领下统一订正读音写法, 交流推荐“易错难记字词”。这次合作虽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但任务太过简单, 学生合作欲望不强烈, 反而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两个问题:1.作者对夏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抓住了夏天的哪些景象来表现对“夏”的独特感受?这次要求同学们合作的问题难易适中, 处于努力可摘果的“最近发展区”, 实践证明学生激情高涨。第三次安排在赏读阶段, 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 作好勾画批注之后, 展开团队成员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的合作。这个任务是学生单凭个人在时间内无法完成的, 只有依赖于团队合作, 互通有无, 达到全面理解全面透彻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交流平台, 确保“对话”的有效

当“变革课堂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之时, 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优化课堂交流的平台, 提高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 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用于阅读教学的话题, 其作用是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的、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 有了话题, 就有了思考深度, 有了课堂交流, 就有了课中对话, 当然也有了让学生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话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设计手法上, 即设置难易适度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 给学生以抓手, 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它用话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完成对课文的研读与欣赏, 完成对课文的品味与审美。这种手法, 能够比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及”对话”的理念, 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同时让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当然,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还给学生“话语权”的同时, 其在对话中的主导者地位、引路者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作为对话的“中介”, 要发挥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发挥“引领”的作用, 展示其在思想深度、学识积累、文化积淀、生活阅历、审美水平方面的优势, 引导对话向纵深发展。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科学严谨的交流平台, 才能使课堂对话真正有效。

四、要丰富教学手段, 从有效课堂走向卓越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 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 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 让思维也运转起来, 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欧阳芬2008, 5.

上一篇:保险行业文化营销下一篇:廉耻教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