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面积

2024-09-20

占地面积(共12篇)

占地面积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0~7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1.涂色比赛, 感知面积。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上面涂色比赛, 你会选哪张?为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选面积小的那张)

2.揭示课题, 确立目标。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关键词“面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我想知道面积有哪些单位?

生3:我想知道怎样测量文具盒的面积?

生4:我想知道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究吧!

3.充分感知, 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表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表面?具体摸一摸你认识的物体表面给大家看看。 (学生摸手掌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钢笔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书包的表面……)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摸得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物体的表面。老师告诉你,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表面积, 比如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这一些 (出示课件, 演示数学课本封面并慢慢地抽象出长方形) , 现在你能摸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那就在空中摸一摸吧!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在空中比画, 教师纠正:要用手掌比画, 而不能用一个手指指着比画。)

师: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后, 再涂色显示各图形面积。)

师:那么, 这些图形的面积又在哪呢?为什么?

生:这些图形没有面积, 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3) 概括面积含义。师:对, 线段或者曲线必须围成封闭图形才会有面积。那什么是面积呢?小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自主测量, 寻求统一

1.逐一比较, 感知方法。

师:请打开学具袋, 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 (5) 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兴奋地喊出来)

师:你们为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对,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法我们就叫“目测法”!

师:请你用目测法比一比, 剩下的图形几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我觉得 (1) 号和 (4) 号明显比 (3) 号和 (2) 号大, 但我不能确定 (1) 号和 (4) 号的面积谁大?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按照你的思路, 比一比 (1) 号和 (4) 号谁大? (学生纷纷动手比较 (1) 号和 (4) 号图形)

师:谁来汇报比后的结论?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把 (1) 号和 (4) 号的一条边对齐比, (4) 号的面积比 (1) 号的面积大一点点。

师: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 真方便!我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叫“重叠法”。那 (2) 号和 (3) 号又是谁的面积大呢?请用重叠法比比看。 (学生自主比较后着急了)

生1:老师, 比较不出谁大谁小, 你看, 怎么办?

生2:可以把多余的面积剪下来比一比看。

师:按你的想法试试。 (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 运用重叠法还是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实践操作, 深度体验。

师:除了重叠法, 可不可以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得出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呢?

生1:可用尺子测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 除了用尺子测量工具, 能不能用很多个小长方形作为测量工具铺一铺来测量呢?

生: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说出橡皮、纽扣、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手掌、文具盒等测量工具。)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 在这些测量工具中,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好?

生1:文具盒, 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文具盒。 (学生现场测试发现纸面没有文具盒面大)

生2:我觉得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比较小的图形测比较合适。

生3:我觉得三角形不合适, 因为三角形形状很多, 究竟用哪种三角形测量合适呢?

生4:以等边三角形为标准。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 各组的信封里只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请你用信封里的测量工具测一测 (2) 号和 (3) 号图形里有几个这样的测量面积?判断它们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动手测量后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下图:)

生1:我们组用的是长方形测量, 都铺了6个长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测量, 我们发现 (2) 号和 (3) 号都摆了12个正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3:我们组用圆形测量, 都各放了12个圆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3.对比思考, 揭示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 同学们都知道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相等就好。唉, 老师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4个大组 (2) 号和 (3) 号的面积都测量了相等, 但是, 有的是铺6个长方形, 有的是铺12个正方形或者圆形, 而有的才铺4个三角形就知道相等了。是不是各个大组铺的图形的数量越多, 面积就越大呢?

生:不是, 一样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 (2) 号和 (3) 号两个图形的面积放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中去测量,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同样大的“小石子”“小树叶”“各种种子如:玉米、蚕豆”等来测量, 那测得的数值情况就更多了。但是, 同样的面积, 要使数值也相等,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1:我认为要统一成同一种东西来测量才对。

生2:我觉得要统一成小正方形测量最合适。

师:对, 要想使各个国家和你们各个大组 (2) 号和 (3) 号图形面积数值测量的大小相等, 就必须要规定、统一成同一种图形来测量才能实现。那么, 统一成哪一种图形来测量更好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用小正方形测量刚好铺满, 圆形和三角形测量时出现中间有空隙的地方。中间有空隙, 测量的面积就不准确。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说得太好了!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正因为在测量某一面积时各取所需, 大小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国际上是怎样统一“面积单位”的?国际上通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正方形来统一测量标准, 你们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不知道)

三、猜想验证, 建立模型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国际上是怎样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学生基本上说不出来)

2.自学验证。

师:请自读课本,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并且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

生:我知道: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厘米, 面积: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 能找到国际上统一规定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 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食指指甲的面积、1个小楷格的面积、蚕豆的面积、小纽扣的面积、学具盒里骰子的一个面…… (建立面积1平方厘米的数学模型阶段)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哪些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手里的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是国际上统一测量的另外一种工具:它把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平方分米。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分米, 面积:1平方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讲桌上粉笔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2:1袋牛奶一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3:教室里的开关盒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什么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的规定。 (出示1平方米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米, 面积:1平方米。)

师:猜一猜, 1平方米可以站下多少个同学? (老师用米尺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当场站一站, 可以站16个小同学, 学生们发出惊讶声。)

师:闭眼想一想1平方米, 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我们教室地板的一大格 (水磨石) 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餐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我家的茶几桌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四、学以致用, 运用模型

1.填空。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小红的衣服纽扣面积大约是1 ( ) 。

(2) 一所学校的操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 ) 。

(3) 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 ) 。

2.估测。

师:刚才的填空,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并且知道了国际上是怎样规定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你能估测一下, 下列物体的表面需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需要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才能铺满?

(1) 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 ( ) 。

(2) 橡皮的一个面大约 ( ) 。

(3) 课桌的桌面大约 ( ) 。

五、回顾反思, 拓展实践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小马虎也有收获。请看 (播放视频和文字) :

一天, 三年级 (1) 班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放学后, 小马虎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马虎说:“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 一不小心, 一粒石子把我弟弟的那颗约1平方分米大的挡门牙磕掉了。顿时, 我弟弟号啕大哭, 妈妈立即掏出4平方米的手帕, 捂住弟弟的嘴巴, 拉着弟弟就冲向1000平方厘米的大道, 往医院跑去……”

师:小马虎写的这段话有错误吗?如果有, 请在答题卡上把错误的面积单位画上横线, 并在横线下面改正过来。 (学生做得很开心, 汇报交流后小结。)

师:我们在选面积单位时, 一定要运用我们学过的物品面积的模型为参照作比对。否则, 就会闹出像小马虎一样的笑话。那么, 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物品作参照标准呢?

生1:选择平方厘米时, 我会想到用“指甲的面积”或“挡门牙”去估测。

生2:选择平方分米时, 我会想到用“我的面部”或“双手手掌”去估测。

生3:选择平方米时, 我会想到用“方方一手臂”大约1平方米进行估测。

占地面积 篇2

台湾大学前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为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台大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中央大学,成为了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经费第一的高校。自改制起,台大即以傅斯年校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者而著称,其教授、学生与校友皆对当代台湾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翁启惠、沃尔夫农业奖得主杨祥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亚裔校长田长霖、诗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

截至2019年11月,台大拥有台北市境内3大校区以及多处散布于全台的分支校区与校地,总面积约3万4千公顷,占台湾总面积百分之一。目前已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约56学系,112个研究所,另设有30余个各学术领域之研究中心。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赏析 篇3

片段一:

师:(举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本第74页“做一做”中的长方形的面积。

生测量后得出书中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有人在拼摆,有人在犹豫,若有所思)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1平方厘米太小,课桌面太大。

师:怎么办呢?

生:用较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是……

生:(迫不及待)平方分米,刚才我们自学了课本。

(进入“认识平方分米”的教学环节)

片段二:

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小纸片)请大家用1平方分米去量课本封面的面积。

生:测量后得出课本封面大约为3平方分米。

师:如果让大家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们觉得怎样?

生:1平方分米太小,而教室地面很大。

师:你们一定在想……

生: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

生:平方米。

(进入认识“平方米”的教学环节)

片段三:(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对比练习)

白天,我们坐在高约4()的椅子上,每节课都能认真听讲,并不时举起面积约1()的小手积极要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时,还不时露出可爱甜美的笑容和几颗面积约为1()的门牙。到了晚上,睡在面积约为3()的床上,做着各种离奇古怪的梦。

【赏析】

1.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获取知识时,总是基于原有的认识水平而发生、延伸和发展的,当原有知识无法或者不能有效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个矛盾,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在片段一中,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去量书上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接着教师再杀个回马枪,不露痕迹地要求学生再利用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时学生心里疑云密布,矛盾丛生,平方厘米与课桌面的面积相差太大,操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准确度不高。此时,学生真是欲说还休。而教师可能正在暗自窃喜,喜的是舞台已搭建好,就等“平方分米”登台亮相了。这个舞台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平方米”也正是在这样的舞台上闪亮登场的。

2.在联想中拓展知识的新领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当学生把知识间的联系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时,也就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学片段一和教学片段二中,有个共同点:教师善于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在制造矛盾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紧密联系着的面积单位,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面积,认识平方分米后,用平方分米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问题虽然简单,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眼前任务之间形成一系列的矛盾。当学生亲身体验到用平方厘米测量桌面面积和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的不便时,他们的大脑中已经是浮想联翩,这时教师的适当点拨给学生的浮想插上了理性的翅膀,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3.在快乐中体现教学的和谐性。教学片段三中的练习题是在教学片段一和教学片段二的基础上,用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形式,记录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瞬间,而又恰到好处地把本课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这种融入并不是花架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把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生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充满诗意与情趣的情境把课堂又一次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欢笑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具体地说,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了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准确认识,切身感悟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从而领悟了准确运用各种单位的意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细品这三个教学片段,字里行间透出款款师生情谊;字里行间荡漾着学习的乐趣与生活的美好。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中,学生怎能不“学并快乐着”呢?(作者单位: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片段 篇4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教具学具】

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不同的大长方形、小圆片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片断】

1.充分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师: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学生摸指甲盖、文具盒盖、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师:刚才我们摸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通过刚才摸一摸的活动,比一比哪个物体的表面最容易摸完?说说你的发现?

生:指甲盖的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指甲盖的面小。

师:哪个物体的面最不容易摸完?为什么?

生:课桌的桌面,因为课桌的面要大一些。

师(小结):通过观察和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叫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课桌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面积。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学生举例)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师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长方形比圆大。

生:长方形比三角形大。

生:圆形比三角形小。

师:下面有两个图形,瞧瞧他们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大小。

生: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师(小结):封闭图形才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找一找长方形的面积?圆呢?三角形呢?

师:摸一摸长方形、圆、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摸图形,课件填充颜色)

师:谁能概括面积的定义?什么是面积?

(板书:面积)

师:能用一句话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吗?

师: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一遍)

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字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

(板书:“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看着黑板齐读一遍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教师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分开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探究比较,体验面积单位

(师介绍观察法和重叠法,课件出示△和○)

师:你能不能比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一样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一比,谁的面积大?怎样比?

生: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比。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3.操作实践,认识拼摆法

师:大家学得这么棒,看!喜羊羊也来了,他带来一个问题,羊村要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助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吗?

(师出示A型地和B型地)

师: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就是比较这两块地的什么?

生:两块地的面积。

师:用观察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来,怎么办。

师:拿出你手中A型地和B型地的图形,小组合作摆一摆,看看谁的面积大?

生:A型地用了16个正方形,B型地用了15个圆形,但比不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因为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只有用相同的图形来摆,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A型地摆了16个正方形,B型地摆了15个正方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生:A型地摆了16个圆形,B型地摆了15个圆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师(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选正方形来摆,也可以选圆形来摆,这种方法叫拼摆法。

师:如果要具体测量面积的大小,选择什么图形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选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刚好能摆完整个图形。

生:用圆形来摆中间会有空隙,不能代表整个图形的面积。

4.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

(课件出示:一号图形的面积由4个正方形组成,二号图形的面积由16个正方形组成)

师:猜猜谁的面积大?

生:可能相等。

生:无法确定。

师:我们亲自去看看。

(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再用重叠法演示给学生看)

师:你猜对了吗?

师(小结):比较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数个数,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5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活动,学生建立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借助情境,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

5、揭示面积单位:

(1)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5)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老师还准备了一块面积是1平方米的绿地毯,我们来试试看1平方米的面积大约能站下多少个像我们这样大的小朋友?亲自感受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好吗?先猜一猜。(大约12个)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76页第1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五、课堂作业:数学书76页第3题。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1厘米 1平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程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 面积;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创设出让学生摸、说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并用拼摆、观察、想象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片断回放一: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师: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有什么不同?

生:5号图形与众不同,它有一个口子,没有全部封起来。

师:这些封起来了的图形叫什么图形?

(学生沉默,教师继续提问。)

师:这些封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它们有面积吗?

生:有!

课件演示在封闭图形上动态填充颜色。

师:5号图形有面积吗?

生:没有!(勉强回答)

师:像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作它们的面积。

【研讨】

学生在学习周长概念时已经接触过“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它的周长”,学生对封闭图形的含义已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重新设置多个封闭与不封闭的图形加强对比,来引出封闭图形的概念。“面积是什么”和“有没有面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只有理解了“面积是什么”,才能判断“有没有面积”。这个环节只是引导学生感受面积的含义,而不是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有没有面积,所以教师不应该让还不知道面积为何物的孩子来回答“它们有面积吗”这样的问题。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准确提出教学目标,找到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教学表述,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以及整个概念体系,要有宏观的把握,尽量避免出现不科学的表述。

二、强化学生认知冲突,深入理解面积概念

(片断回放二:观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你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1:我觉得1号长方形大。

生2:我觉得2号长方形大。

师:有的学生觉得1号长方形大,有的同学觉得2号长方形大,看来通过观察很难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我们再来试试有没有其他比较的方法。

【研讨】

这个环节是要让学生了解面积比较接近的图形,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认识冲突,进而产生要寻求一种新的比较方法的心理需求。师生对话可以让学生有所体会,但也有所欠缺。学生在进行面积比较时可能会停留在长度比较的认识中,只比较长方形一条边的长短,即一维空间观念。而面积比较的是二维空间观念,既要比较长短又要比较高宽,但是学生对这个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真正的数学思考。

反思: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教师第二次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强化用一维空间思维去解决二维空间问题时产生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初步体会到长度和面积的区别。

三、正确进行知识迁移,减小认知冲突跨度

(片断回放三:引导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无法比较出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我们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试试呢?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的材料(1号和2号长方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小卡片各30张),小组同学在桌面上摆一摆。

活动现场:

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分一点小卡片,组员把小卡片摞起来玩,或把一种卡片排在桌面上,另一种卡片叠在上面。部分同学们拿1号和2号长方形进行观察比较,再重叠比较。部分同学把所有圆形卡片摆在1号和2号长方形上,并欢呼终于把它们遮住了。有少数同学选择其中一种小卡片,小心地摆在两个长方形卡片上,并通过数卡片的数量比较出了大小。

【研讨】

学生在活动中目的不明确,现场比较混乱,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法和重叠法直接比较后,没有想到可以借助学具进行间接比较,就匆忙开展活动,所以学生拿到学具后不知所措。当学生发现两种直接比较方法都无法比较出图形面积大小时,要发现可以进行间接比较,是一个思维的跃升,有一定的跨度,这期间应该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活动前没有接触过学具,部分同学不知道学具袋中的1号和2号长方形卡片就是要大家比较的课件上出示过的两个长方形,交代上有脱节。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时只是看课件上的图形,没有接触到实物图形,在学生拿到卡片后忍不住要再一次观察和重叠卡片,影响了活动效率。

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后面知识的学习,往往要以前面有关的知识为基础。受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或知识正常性遗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新旧知识脱节、认知跨度太大的现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认知架桥铺路,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减小认知跨度,让新旧知识产生“化学反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思维运动后的酣畅淋漓。

四、创设丰富数学活动,亲历新知建构过程

(片断回放四: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后,各组汇报活动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摆的,1号长方形摆了14个小正方形,2号长方形摆了15个小正方形,所以2号长方形面积更大。展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摆的,1号长方形摆了14个小圆形,2号长方形摆了15个小圆形,所以2号长方形面积更大。展示: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摆的,1号长方形摆了9个小长方形还多一点,2号长方形摆了10个小长方形,所以2号长方形面积更大。展示:

(学生的活动没有出现教材第72页图中所示的一个同学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摆的情况,与预设有一些出入。)

师:有的小组选择小正方形摆,有的小组选择小长方形摆,有的小组选择小圆片摆,为什么都选择同一种小图形摆呢?

(学生迷茫,不知道怎么回答。)

【研讨】

学生依据直觉思维,很自然地选择了相同的小图形进行拼摆,但“为什么选择同一种,选择不同的有什么不好”,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也不太清楚。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再增加一些脑力思考环节:对比、反思、顿悟,从而真正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反思:

首先,课前预设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数学教材中的活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于直观看着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只代表了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视角思考,如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做这个实验,学生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这样可能出现的“意外”就会成为“意料之中”,教师授课的时候会细腻而扎实。其次,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当某重要知识点只是在学生潜意识的动作中产生但并没被学生有意注意到时,教师应进行特别设计问题情境、认知冲突、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使其真正行走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教学要立足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创设并利用好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占地面积 篇7

一、差异存在的原因

众所周知,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在开工前必须取得城市规划部门许可的《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般对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规划用途、房屋层次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的附件还有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平面图等,相关数据更为详细,应该说规划部门依法许可的这些具体指标都具有合法性与严肃性,是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

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据《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定,对竣工的建设工程予以登记发证,是法定职责。《湖北省实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依法核发的房地产权属证书是房地产权利人依法经营使用或处分该房地产的唯一合法凭证。这就证明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法核发的房地产权属证书及其上的载录的数据、相关信息都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房地产管理部门在登记中的房屋面积数据来源是专业的房屋测绘机构依照相关规范计算并绘制的相关图表。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存在规划许可的面积与房产测绘部门测定的面积不一致,通常是后者大于前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很多业内人士都作了深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建设(开发)单位主观上违规建设。这主要是建设(开发)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按许可的要求组织施工,刻意去“增高长胖”,施工项目竣工后,与规划许可的内容存在差异,建筑面积自然而然就会大于原许可的面积,同时,也存在建设项目在规划放线时,超出了原许可的范围。对于这种现象,只能按违法违章建筑处理,不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是因采用的计算标准不同而形成的。出现两个面积不同后,规划部门、房产测绘部门和建设单位都在认真找原因,最后追根溯源,才知道两个部门采用的计算规范是不相同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下称《建筑规范》)与《房产测量规范》(下称《房产规范》)对建筑物应计或不计面积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仔细对照二者,会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前者对建筑物的阳台无论封闭与否都按水平投影的面积的1/2计算;墙面抹灰、飘窗等不计算面积,而后者规定封闭式阳台按全面积计算,墙体按外围计算,飘窗计算面积;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前者按1/2计算,而后者全算;属永久性建筑有柱的车用棚、货棚、加油站、收费站,前者按1/2计算,而后者全算等等。这里还没有分析公摊问题,否则差异更突出。两个规范确实存在如此多的差异,由此而产生的建筑面积的不同就可想而知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有效解决两个部门的建筑面积不同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国家标准的两个规范会有如此的细节上的不同呢?我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建筑规范》在确定建筑项目面积时,出发点主要侧重三个方面:1.侧重建筑主体性。对于建筑项目的功能主体非常突出,面积大都全算,现时构件、辅助性的一般是不算或按1/2计算;2.侧重使用的频率。建筑物使用效率越高的大都是全算;3.侧重投资的资金。建筑物投资建设的资金相对多的就容易被全额计算面积。《房产规范》主要侧重房屋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要获得价值就必须付出必要的资金,付出了资金就得计算面积。

二、差异的认识

对上述差异的存在,有很多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就会带来不同的处理办法。

(一)误差的观点

一些部门与管理人员认为,产生两种差异的原因是误差造成的。误差的概念是什么?误差的概念在物理学上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产生误差的原因一般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是因使用的测量工具、仪器和测量人员等不一致造成的。偶然误差是因测量工具、仪器的冷热性质、测量的时间不同造成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两个测绘结果的不同既不是系统误差,也不是偶然误差,而是计算方法不同形成的。每个计算方法自身的差异才能用误差理论去解释。

(二)互不干预的观点

两种不同计算结果既不是规划部门的错,也不是房产测绘、登记部门的错。因为他们都是照章行事,但是如果对这种不同不予解决,不仅影响了建设单位的各项手续的办理,而且会造成国家税费流失,更主要的是会给房产登记部门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要追究责任。因为《房屋登记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的面积等内容建造的建筑申请登记的,不予登记。”当房产测绘面积与规划许可面积不同时,直接按房产测绘面积发证是不符合上述规定的。

(三)按比例控制的观点

很多地方认为两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按百分之三或者其它百分比的方法来处理。这种认识与方法只能说是给出了一个规定、一种说法,但是处理的理论依据不是非常充分,也不便操作。他们的做法源于商品房销售法中的面积多与少的处理规定,这个规定主要是解决约定面积与实际面积的多与少的问题,主要是为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个规定中涉及的面积怎么计算来的呢?也有一个用什么规范来计算的问题,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差异的处理

找出两个面积差异的原因与存在的客观性,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各地有各地的办法,有的地方尚没有正面回答和处理这个问题。比较一些地方的先进做法,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房地产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统一意见,能以地方政府名义形成文件更佳。

(一)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面积以房管部门的实测报告为准,若实测面积与该项目规划许可面积不一致的,应当提交情况说明;

(二)建设单位申请规划竣工验收方法时,应当提供房管部门的实测报告;

(三)房管部门测绘面积大于规划许可面积时,建设单位应在验收时补缴超出部分的相关规费。

占地面积 篇8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每平方米售价高达几万元, 人们在购房时对于房屋面积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 但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往往存在差异, 给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带来了很多麻烦, 也给购房户传递了不正确的信息, 严重的造成纠纷对簿公堂。如何减小房产销售中房屋预售面积和实测之间的差异已经不仅仅是房地产公司关心的事情, 更关乎到百姓利益。因此, 做好对于房产预售中房屋面积预测和产权登记时的实测差异研究既有其学术意义, 又充满了实践意义。

1 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的概述

房屋预售面积指的是在商品房未完工之前, 依照相关规定, 预先测定的面积,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依据是:施工的图纸、实地的考察以及依据国家规定对房产面积的计算。房屋预售面积可以作为房地产企业在房屋销售时向买房户所提供面积的依据, 也可以当做预售登记以及房地产管理等的参考依据。

房屋产权登记的实测面积则指的是在房屋完工验收以后, 并经过工程规划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 由房地产企业按照规定委托相关房屋测绘机构所测量的面积, 主要的依据有参考是:建筑图纸、预售的数据和按照规定对房屋进行实地测量与计算之后得出的面积。

2 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差异产生的原因

房屋测绘中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很多方面, 以下几种最为常见:房屋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时出现了变更、在测绘过程中的误差、房屋完工后功能的改变、房屋完工后服务范围的变更等, 其中在测绘过程中的误差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提升测绘的精度, 进而减小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的差异。

3 减小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差异的措施

对于减小房屋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差异的措施可以从提升施工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以及提升测绘单位的测绘精度三个方面进行。但前二者涉及施工的过程管理, 而提升测绘单位的测绘精度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因此, 本文主要对提升测绘时的精度提出以下办法。

3.1 提升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

测绘工作具有技术性很强的特点, 其专业性很高, 不仅仅需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以对建筑图纸中相关设计有较深的了解, 还要对房屋产权管理以及建设项目审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提升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 最有效的手段有: (1) 测绘单位要做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复核工作。 (2) 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测绘, 并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 (3) 根据不同工程制定详细的测绘方案, 保证测算时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

3.2 测量和计算时的技术要点

3.2.1 做好前期资料的整理

前期资料主要是指营业执照、产权证、规划许可证、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图以及房屋共有部位使用说明等, 这些资料对于计算房屋面积非常重要。当制定预售面积时, 要特别重视建筑施工图纸和规划核准图纸之间的差异, 在有不同之处的时候需要向工程部门核准, 以实际的施工图为标准图。

3.2.2 善于利用图纸中的CAD文件

由于CAD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筑图纸的CAD文件进行测绘工作的开展。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对于测绘精度的提升效果也非常明显。

3.2.3 在实测中比照预售房的面积资料

实测过程中, 我们可以比照预售房的面积资料进行实地测绘, 并以核准的实际施工图纸作为标准, 将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记录, 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检测方法。假如实测与预售房的面积计算时的图纸差距不是很大, 这就说明预售房的面积与实测面积的差异不会很大。反过来看, 假如实测与预售房的面积计算时的图纸差距很大的话, 这就表明预售房的面积与实测面积的差异较大。针对后者, 一般来说差异有两种:房屋的套内尺寸的变化以及共有共用部位的变化。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变化的部分来进行记录, 举例来说:如果只有某一层次变化时, 我们的“房屋分层面积对照表”中也将只有那一层的数据变化, 至于其他楼层的建筑面积等则与原预测数据一致。

3.2.4 实测过程中确保整体与局部的结合

实测时要首先对房屋的整体进行观察, 观察各外立面的异同, 其中阳台是关键部分。在此基础上, 参照核准图纸测量外围尺寸, 最后对各楼层的房屋内部进行测量。针对每单元的实测, 没有必要详细测量其所有的内部尺寸, 我们只要对整套房屋的轴线总尺寸、与相邻单元部分的尺寸以及阳台的尺寸等做好测量与记录即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应注意对外墙尺寸做好测量, 这主要是由于实测中是不能够量到墙体中轴线位置的, 所以就只能依据尺寸+上半墙的厚度对套内尺寸和面积进行计算。

3.2.5 测绘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测绘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主要对象有对房屋内部上空的处理、如何确定墙面粉刷层厚度以及对阳台实测尺寸的处理。其中对房屋内部上空的处理由于缺少相关规定, 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对于其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有着很多不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内部是否有与外墙有关的上空部分以避免重复计算外墙体面积的情况。所以, 当外墙是上空的一面支撑时, 我们只把其计算为复式下层的建筑面积即可。而如何确定墙面粉刷层厚度则主要是进行预测时要依照建筑设计说明, 并对其外立面材料厚度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避免实测时由于设计没变化而外墙体厚度却不同所带来的误差偏大的状况。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

至于对阳台实测尺寸的处理, 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按底版的水平投影面积进行测量, 改正的方法是按照围护结构的外围水平投影进行测量。当阳台上有空调机位的时候, 由于缺乏相关规定, 所以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假如规划核准图纸上对空调机位和阳台设置了界线和尺寸标注, 那么预测面积中机位面积必定未包括在台的面积中。普遍来说, 阳台的预测面积和实测面积一定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同样类型的阳台尺寸进行多次测量, 最终进行平差处理。

4 结语

如何减小房屋预售面积与产权登记时的实测面积差距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 它不仅仅关乎到企业的诚信度, 更与百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做好这一研究意义重大。从本文中可以看出, 在这一工作的进展中由于涉及的范围广且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总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降低房屋预售面积和实测的差距, 切切实实地对老百姓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

摘要:房产测绘中房产预售面积和实际产权登记面积之间存在差异。本文概述房产预售面积和实际产权登记面积的概念, 对其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减小房产预售面积和实际产权登记面积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在现实房产销售确权登记过程中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测绘,房产预售面积,房屋产权登记面积

参考文献

[1]付勃.对房地产测绘和房屋面积测量计算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4) .

[2]万丽斌.房产测绘中房屋面积预测和实测对比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 2009 (10) .

占地面积 篇9

但在整个单元学完后, 当把周长和面积混合在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却区分不开到底要求的是周长还是面积, 并且不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区分不开“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 并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现就“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思考及改进说明如下。

一、对教材的思考

教材通过“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呢?”让学生思考:比餐厅和厨房的大小, 比的是什么, 怎样比才能知道哪个大?体会实际地面的大小不便于直接比较, 可以借助平面图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想到把两个平面图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得不到答案, 再将不重叠的部分剪接后比较;用圆片摆一摆;用正方形摆一摆等方法进行比较。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探索后, 教师向学生说明, 厨房、餐厅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引出面积的意义。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学设计也大都从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但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呢?我们深入思考一下, 在比较时, 我们的目标指向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指向的是谁大谁小, 学生当然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 所以他们往往就陷入方法的纠缠。 (切、贴、补……) 其实, 比较大小是个外在的行为, 而不是平面图形本身的属性。面积是一种量, 量都是对事物具体属性的描述, 所以面积应是平面图形本身的一种属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直接指向平面图形的这种属性。笔者想能否直接从描述图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

再者, 教材通过“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选择的测量单位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进而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

在学习计量单位前, 通常都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 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 老师都要不断重复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重复这个过程呢?

该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 长、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钻研教材, 让数学知识整体化、结构化。我们可以考虑将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学习结合起来, 通过有目的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长度应该要测量, 应该有单位, 学习面积也一样, 也要测量, 也应该有测量单位。长度、面积、体积的知识本身及其教学, 都存在着一种可类比的结构, 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基础就是长度。

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作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的起点, 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有利于面积单位空间概念的主动建构, 又加强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对比, 以避免对于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产生的混淆, 并且有助于数学知识结构网的形成。

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引入的修改

(1) 复习周长和长度单位。课件出示小明家新房的平面图。说明:这是小明家刚买的新房。他们准备对厨房的四周装上石膏线 (课件显示装修的位置) , 如果想要知道需要多长的石膏线?接下来你会做哪些事情?告诉你厨房的长是3米, 宽是2米, 你能算出来吗?这里的10米是什么意思?你能比划一下10米有多长?因此我们要给周长加上一个长度单位。

(2) 引出面积。他们还要给厨房的地面铺上地板砖。你能指出要铺的区域吗?那这部分区域指的是什么呢?揭题。

2.面积意义的教学改进

“面积的认识”设计如下: (1)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a.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你摸到的数学书的面积在哪里?说给同学听一听。课桌呢?b.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的面积哪个大? (2) 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a.刚才大家指出了厨房的面积了, 你还能指出哪些房间的面积?平面图形的面积又是指什么?b.出示图形。你觉得这个图形的面积在哪里? (课件出示图形的颜色把整个屏幕都涂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c.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大小, 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3.面积单位的教学改进

学习长度要测量, 要有长度单位, 请你回忆一下,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学习面积也一样, 也要测量, 也应该有面积单位。你认为用什么做单位来测量比较好呢? (教师提供一角硬币、小长方形、小正方形若干) 为什么?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 你认为面积单位应该有哪些?然后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

刘加霞说:“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在概念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对概念当中的名词、术语等在形式上和细微处理上孜孜以求, 出现了形式和繁琐的倾向, 冲淡了实质, 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我们应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出发, 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 突出其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1]刘华.让活动与经验有效对接[J].小学数学教师, 2012 (11) .

占地面积 篇10

一、分摊公用建筑面积的涵义和原则

公用建筑面积是指包括楼梯走道、公共门厅、设备间等公共建筑空间, 套 (单元) 与公共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 (包括山墙) 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来, 即:

幢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全幢建筑面积-全幢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独立使用空间 (如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等) -不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如建在本幢内但是为多幢公用的变电室等) 。

对幢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分类, 以功能区为单位, 按照各套 (单元) 的套内面积比例均摊到各套 (单元) , 计算得出各套 (单元) 的分摊公用建筑面积。

其分摊原则是:

1.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以幢为单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为本幢内的公用建筑面积, 本幢外的公用建筑面积不得分摊到本幢内。

2.为整幢服务的公用建筑面积, 由该幢楼各套 (单元) 分摊, 为局部范围 (功能区) 服务的公用建筑面积, 由该局部范围 (功能区) 的各套 (单元) 分摊。

3.公用建筑面积分摊后, 不划分各套 (单元) 分摊建筑面积的具体部位, 但任何人不得侵占或改变原设计的使用功能。

4.产权人可以进行协议分摊。

二、现行分摊方式的局限性

尽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 现行的这种分摊方式都有其合理性, 但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新型建筑的不断涌现, 按照现行的《房产测量规范》无法对建筑物中公用部位的服务对象进行明确, 这就势必影响经分摊计算取得的各套 (单元) 建筑面积的准确性。

举例说明:一幢6层的临街房屋, 共2个单元 (门洞) , 其中2至5层为住宅, 首层为4套房型一样的商业 (均有各自的独立入口) , 但1单元的2套商业在楼梯间处设有入户门, 2单元的2套商业在楼梯间处却没有入户门。若按照设计用途来确定功能区, 则整个首层为一个功能区, 4套商业经过分摊计算后, 建筑面积是相同的;若按照使用公用面积方式确定功能区, 则1单元的2套商业为一个功能区 (应分摊1单元的楼梯间) , 2单元的2套商业为另一个功能区 (不分摊楼梯间) , 4套商业经过分摊计算后, 虽然房型相同, 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建筑面积。

2.房屋建成后发生再拆改的, 如果出现公用部位和套 (单元) 界线的变化, 参照现行的分摊模式就会引起整幢房屋中其他套 (单元) 建筑面积的变化, 这给已发放产权证房屋的权属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同时会影响房屋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举例说明:有1幢两层房屋, 一梯两户, 共4套房屋, 房屋总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其中101和201户室均为A房型, 102户室为B房型, 202户室为A房型。假设经过分摊计算后, A房型面积为101平方米, B房型面积为97平方米, 房屋建成后, 4套户室均进行了权属登记。1年后因某种原因, 经过相关部门批准, 102户室进行了拆改, 由B房型变成A房型, 若整幢重新进行分摊计算, 101、102、201、202户室的面积均会调整为100平方米;即使仅对首层进行重新分摊计算, 101和102户室的面积均会调整为99平方米, 虽然都是A房型, 却比201和202户室少了2平方米。因此, 只要采取现行的分摊模式, 就会造成此类情况的面积变动, 影响权利人的相关利益, 并且导致需要重新核发房屋权利证书的后果, 给权属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3.图纸和现状不一致引起的社会矛盾。开发建设单位一般会按照经规划审批的图纸进行房屋施工, 但在施工过程中会因为适应市场需求或相关政策的调整, 对房屋的布局、外檐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变更, 这些变更中如果公用部位的界线发生变化, 就会导致套 (单元) 的建筑面积的变化, 从而出现销售面积和竣工面积不一致的情况, 这样会造成买卖双方的多退少补、购房人的信访甚至是利害关系人之间的权利纠纷。

三、解决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通过彻底改变分摊模式, 使购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房屋面积与销售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1.套 (单元) 的套内建筑面积仍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计算, 并以此面积作为销售面积和购房人的专有面积。

2.对于一幢房屋的公用建筑面积, 只进行面积总和的计算, 不进行分摊, 将总公用建筑面积记载于权利证书上, 以保证房屋区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有利之处:

1.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房产测量的透明度, 有效杜绝开发建设单位在测量政策上找漏洞、“打擦边球”, 同时也提高了政策的公信度。

占地面积 篇11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 建成区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益发展所带来的纷繁问题也随之出现。当前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背离的两种现象,一是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导致城市负担过重,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环境污染日趋恶化;二是部分城市城区扩建过于超前,造成各类新区、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新城区的人口数量却持续低迷,迟迟难以形成规模。过热和过冷现象的并存,其根源就在于城市空间的扩张并没有与城市人口的增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一、城市化水平与建成区面积的增量分析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城市人口比重、适龄人口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是关键指标,可以作为城市化水平的代表。

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反映城市人口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建成区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不包括代征地的面积。建设用地面积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但是该指标仅在2009年以后才被纳入统计体系之中,而城市化问题往往涉及时期较长,缺少以往的统计数据不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建成区面积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建成区面积的统计比较早,而且建成区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相差较小。基于此,本文选择建成区面积来反映土地问题。

用Mp表示单位城市化水平增量的土地需求增量率,R1和R2分别表示起始年度和结束年度的城市化水平,S1和S2分别表示起始年度和结束年度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则:

Mp = [(S2-S1)/S1]/(R2-R1)*100

本文以2001和2011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分别为2000年和2010年),从中获取各省区R2000、R2010、S2000、S2010的数值,并计算Mp,然后以2010年的城市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并以40%、50%、60%为界分组,结果如表1所示(注,本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

通过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在Mp指标上,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7%,因此可以理解为,从全国平均水平上看,近十年来,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应该增加7%。通过分析各省的数据,结果显示,所有省区的Mp指标均为正值,也就是说所有省区都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成区面积逐渐增加,也可以理解为城市化水平和建成区面积都是刚性增加。

二、我国各省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上一节主要是从相对增长率的变化来得出结论,本节主要讨论绝对值的问题,由于绝对值只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因此可以使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指标。设Sp为单位人口数量所需的建设用地面积,Nc为城镇人口数,Sa为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则:

Sp=Sa/Nc

仍然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计算2010年我国各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全国口径的Sp值为0.667,而绝大多数省区的Sp值都介于0.4和1.2之间,这意味着全国城市人口每增加1万人,大约需要增加0.667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面积,而各省区可以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分别准备0.4至1.2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可。

根据统计学方法,对表2进行向上累计,得到表3的累计汇总表。

依据统计汇总表,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上限是1.2平方公里/万人,但是我国87%的省区的实际情况还是介于0.4和0.9之间。因此,当各城市为了应对城市化而进行土地扩张的时候,可以以这个常数作为参考,依据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来确定应该增加的土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协调。不至于再出现人口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从相对和绝对两个角度出发,考察城市应该新增土地规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主要由城镇人口的比例来确定,这个问题在本质上还是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协调问题。

相对值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结果,总体上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或者说城镇人口比例每提高1%,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应该大致增加7%。但是这个增加的比例Mp不是恒定的,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Mp可能会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极高水平以后,Mp值会高速增加,而最终又会归于平静。

绝对值方面,还是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结果,全国城市人口每增加1万人,大约需要增加0.667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面积,而各省区可以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分别准备0.4至1.2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可。而且大多数省区不必准备过高的土地储备,准备0.4至0.9的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可以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①付飞,张健.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关系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9):1-4

②刘坚,黄贤金,赵彩艳等.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2):198-201

③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3):73-78

④李秀霞,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15-19.

占地面积 篇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征地测量随处可见, 其工作量大且繁杂, 不仅令工作人员头疼不已, 稍有失误也会给被征地家庭带来不便。根据福建泉州市的征地, 我们得到启发:如果将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生成的方法引入这项繁杂的工作中, 不仅使测量人员的工作更有条理, 极大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也大大增加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给被征地家庭带来极大的方便。

1 征地测量

随着城市的发展, 征地现象随处可见, 征地测量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征地测量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关系着整个征地的进度, 也决定着征地工作的成败, 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实力的发展与进步。

1.1 概述

征地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 并依法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一定的货币补偿, 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在征地过程中, 征用的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需要用到的土地必须上报省级以上的国土部门报批方能征用。

征地测量则是指针对政府的征地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测量工作, 能否做好征地测量工作, 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也会对我国的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现状

在当前的征地测量工作中, 我国的征地测量的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编制征地图和填写征地报告。

在编制征地图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按照国土资发[2001]255号印发的《全国土地分类 (试行) 》作为依据对征收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分类。在对土地进行分类时, 我们要先以行政村为单位将用地范围线内的土地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类型来划分分类区域, 将土地类型及相应面积标注在相应的区域内。

在填写征地报告时, 我们需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 按土地分类面积表的要求将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行归类合并, 将合并后的结果按照要求填写到土地分类面积表中, 最后进行汇总填写。

由此可见, 征地测量工程量非常大。所以,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误, 给工作人员和被征地家庭带来麻烦。

2 福建泉州市征地测量中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的使用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征地测量工作仍然沿用以前的方法, 使我国的征地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1) 土地分类不准确。根据我国的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共分一级3类, 二级15类, 三级71类, 由于分类繁多, 且较复杂, 工作人员稍有疏忽, 就会造成土地分类不准确的现象发生。

(2) 在对土地分类之后进行的面积汇总与理论面积不一致。因为土地分类的复杂性, 我们在计算合并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误差而导致汇总的面积与理论面积不一致的现象, 而这些小误差查询起来也非常困难。

(3) 土地分类面积表填写失误。由于土地分类面积表所包含的项目极其复杂, 而且工作量巨大, 工作人员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失误, 导致征地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1 福建泉州市征地案例

福建泉州依山面海, 耕地面积217万亩, 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 土地分类极其复杂。在引入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方法之前, 征地测量工作在进行过程中极其不顺利, 经常出现各种偏差。近些年来, 泉州市政府引入了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的方法来统筹征地测量工作, 大大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加快了测量工作的进度, 为政府和被征收土地的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接下来, 我们将以泉州市的征地测量为案例, 分析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方法的引入。

2.2 征地测量中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

(1) 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的方法提出了对土地分类的新要求。泉州市政府提出了对不同的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图层的概念, 这样使土地的类型分类更加准确, 大大降低了分类误差。

(2) 检查土地类型及面积注记。泉州市政府通过对土地类型及面积注记的检查, 可以大大降低标记的失误, 从而提高侧量的正确率。

(3) 对土地类型及面积标注的检查无误之后, 就可以对其进行统计。如果统计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 程序将会按照比例进行自行调整。如果不一致, 则退出并进行人工分析。这大大减少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生成土地面积表。在程序设计时, 我们根据泉州市政府征地报告的要求, 编写土地面积表的模板。根据模板录入我们需要的信息, 针对泉州的土地分类, 我们可以编写两张面积表, 第一张面积分类中包含的土地分类项为:耕地3项, 林地、园地两项, 建设用地4项, 未利用土地2项, 剩余的分类放在第二张面积表中。这使得我们的面积表更有条理性, 看起来一目了然。

这一方法的引用, 是我国政府工作能力的一大提升。使我国政府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 结束语

使用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来实现征地测量, 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了数据统计上的失误,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分类方法, 从而保证了统计数据与理论数据的一致性。由于从统计到图表的生成均是自动生成, 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高艳, 李乃良.征地测量中土地分类面积的自动统计及面积表的生成[J].城市勘测, 2008 (03) :120-122.

上一篇:基于工序下一篇:财政税收政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