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2024-08-19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精选12篇)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1

摘要:论文介绍了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分析了课程教学现状,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抓好课前预习准备、课堂研讨交流、课后总结练习三个环节。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数字通信原理,应用

0 引言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系统组成、信道、基带传输、模拟信号数字化、调制、信道编码、同步等基础理论, 是国家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基础性理论, 是后续通信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知识储备。

本文在分析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课程项目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 课程教学现状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和内容难度大的特点, 并且公式推理很多, 学生学习难度很大, 需要基础知识较多。前续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数学基础课, 以及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电类基础课, 还有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都有很大的难度和深度。因此, 如果上课时重点介绍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 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如果不介绍理论推导, 教学内容达不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无法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外,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而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却远远滞后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 与实际通信产业脱节, 不符合新形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也容易丧失学习动力[1]。

因此如何实现既能够达到课程深度的要求又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既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和通信发展最前沿相结合, 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 我们发现探究式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在学校环境下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2]。在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 我们重点抓好了课前预习准备、课堂研讨交流、课后总结练习三个环节中探究方法的应用。

每次课前都会提前告知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实现对课程相关知识先自主进行探究, 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来听课。同时, 考虑到该课程涉及大量公式、定律推导, 往往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写得粉尘飞扬, 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 昏睡一片,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公式、定律推导, 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讲解, 例如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性质的证明、2PSK功率谱密度的推算, 等等。学生接到任务, 有压力就有动力, 最终能够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解, 需要私底下在课前做足功课, 来不得一点马虎。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引导作用, 为学生设置场景, 介绍背景知识。通过介绍工程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 通过给学生观看实际的信号形状, 让学生发现实际系统中信号经过信道后会发生变形,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形会产生什么后果,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一些简单推倒, 通过随机抽点的方式让学生来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其他学生提问,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进行引导性提问。而当学生讲解中出现一些错误观念时及时进行纠正。此外, 还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课后复习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简单出习题的方式, 提出一些开放性、前沿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 跟踪最新的通信领域研究成果, 撰写读书报告。每个学生的报告会被教师评分, 计入课程最终成绩。同时, 针对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 设置了很多仿真作业,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现一些基本的通信模块。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仿真程序,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修改。

通过抓好以上三个环节,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学生既能够从中学到基本的原理, 又能够了解通信领域最新发展, 既能够达到课程考试要求, 又确实提高了能力素质。

3 小结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数字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改变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探究者, 其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学生提供项目驱动指导, 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学习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时, 主动探究, 合作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动机, 进而培养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石桂名.民办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3) :111-112.

[2]王革思.探究式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14 (1) :58-59.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2

1 现状与分析

《数字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1-3].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为先修课程,又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其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强、覆盖面广、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7].目前,我院的教学情况是,受课时的限制,教学安排相对紧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难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理论课课堂中较好地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和优化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3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前言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也是通信电子学科的入门课,在通信类、电子类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的教学直接影响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这门课的前期基础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以及高等数学、概率论等数学课程,还有信号与系统课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因此,本课程在授课时,如果过分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探讨,无疑将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理论分析,教学又无法达到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标,即无法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理论课程授课方法改革探讨

(一)精选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通信原理的教材非常多,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张辉教授的《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王福昌教授的《通信原理》及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的《现代通信原理》最为经典。其中樊昌信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最为详尽、教材体系最为完整。考虑到我校学生的水平以及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教材采用樊昌信版《通信原理》,因此,我们选用该版本的《通信原理》作为本科生教材,其余作为参考资料。

(二)改革授课内容

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必须对讲授的内容做一定的选择。选择教学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①兼顾通信方向各课程的相关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一方面尽量减少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另一方面防止课程间存在盲区。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突出数字通信,教学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内容,模拟通信仅保留调制解调技术。③保证本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课程以预备知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差错控制为教学结构体系。④以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主线,教学内容的删减,其教学主线必须得到体现。根据这四个原则,课程选取主要内容为:预备知识、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系统、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最佳接收和同步原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数字基带系统、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最佳接收和同步原理。

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一方面,针对一些贯穿整个课程的概念如码元传输速率、噪声平均功率、基带输出信号的带宽、相对码(DPSK)与绝对码9PSK0关系,这些概念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和疑义概念,应重点讲述。另一方面,通信原理中还存在一些难于理解的原理,如无误码率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PCM编码13折编码方法、循环码的编译码方法等。我们用课堂例题讲解,课后作业练习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调整授课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十分重要。98 -03级通信原理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即预备知识—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模拟信号数字传输……学生普遍反映对模拟信号数字传输感到很不理解,他们经常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章内容,这章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因此,从04级开始,调整了教材编排顺序,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放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前面讲解,而教学内容没有改变。这样改变的结果让学生普遍感觉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理解加深,所获得知识结构更加牢固。

(四)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由于《通信原理》理论性强,公式推导不少,如果教师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公式推导上,或者用很多时间去写一大串公式,这样效率低下的教学将导致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满意,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教学的信息量虽然大,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传输的信息快,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自然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片面评判单一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调制解调框图用多媒体播放,这样教学内容生动而又直观;对于复杂的公式的推导,重要的定理、结论通过板书在黑板上,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入比较教学法。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比较不同教学内容间联系和区别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应用比较教学的关键是确定教学内容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课程特点是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成对出现,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存,我们选择了调幅、调频、调相的调制解调以及它们的抗干扰性能,数字调制解调与模拟调制解调,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抗噪声性能这些内容作比较教学法的试验。

三、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通信原理》课程的建设。本课程组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分别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研讨、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教研活动和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教改和教研成果。

(一)积极开展教改项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校精品课程已结题,省级精品课程得到立项并在建设中。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理念的探讨,明确了四个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掌握知识的转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向“教”与“学”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转化;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参观学习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大学的相关专业与课程,对于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很有帮助。

(二)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本着紧跟通信技术与理论的新发展,结合我校本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的原则,进行革新。如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辅助教材建设、教辅软件设计、教研讨论、教学网络建设等,形成了集体交流、学习、观摩、研讨的良好制度,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该项工作,课程组现营造起活跃的教研工作交流氛围,建立了定期教学研讨的机制。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资源

本课程利用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学堂”。本课程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解决了全院学生跨专业选课问题。“网络学堂”中包含有本课程组经过多年努力开发的课程电子资源: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程文本、课程视频、实验指导、习题考试、讨论答疑、学生作品、专题探讨等等。

四、结论

本课程是构成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单元,是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授课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峰,邱文教,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23-25.

[2]樊昌信.通信原理[M]第6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邢超,韩琳.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33.

[4]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4).

[5]梁晓炜等.通信原理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52.

[6]赵韩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95-97.

[7]沈莉芳.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2009,(4).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4

关键词:码间串扰 (ISI)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奈奎斯特带宽B,无ISI的最高码率RBmax

在高职通信原理课程中,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及其判断是高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介绍无码间串扰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判断方法。

一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码间串扰 (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简称ISI) 是由于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 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 并使前面波形出现很长的拖尾, 蔓延到当前码元的抽样时刻上, 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原因是系统传输总特性H (ω) (包括收、发滤波器和信道的特性) 不理想, 导致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和拖尾。

在1924年, 奈奎斯特 (Nyquist) 就推导出了著名的奈氏准则。他给出了在假定的理想条件下, 为了避免码间串扰, 码元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奈奎斯特给出的无ISI的基带传输特性的条件是:

1. 时域条件

只要基带传输系统的冲激响应波形h (t) 仅在本码元的抽样时刻上有最大值, 并在其他码元的抽样时刻上均为0, 则可消除码间串扰。即:

2. 频域条件

以上条件称为奈奎斯特 (Nyquist) 第一准则。

基带系统的总特性H (ω) 凡是能符合此要求的, 均能消除码间串扰。满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H (ω) 有很多种, 一种极限情况, 就是H (ω) 为理想低通型, 即:

由理想低通特性还可以看出, 对于带宽为B=1/2Ts (Hz) 的理想低通传输特性:若输入数据以RB=1/Ts波特的速率进行传输, 则在抽样时刻上不存在码间串扰。若以高于1/Ts波特的码元速率传送时, 将存在码间串扰。

通常将此带宽B称为奈奎斯特带宽, 将RB称为奈奎斯特速率。而奈奎斯特速率就是一个实际系统能实现无ISI传输的最高码率。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实际系统无ISI的最高码率RBmax=2B (B即奈奎斯特带宽) 。

二验证实际系统能否实现无ISI传输的方法

方法1:当实际传输码率RB小于 (必须整数倍) 或等于RBmax (基带系统无ISI的最高码率) 时, 即满足:

方法2:将实际传输码率RB代入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无ISI的频域条件) , 若仍能使H (ω) 等效成一个理想 (矩形) 低通滤波器, 则可实现无ISI传输。

方法3:用无ISI的时域条件来验证。

以上方法中, 方法2是一般教材上举例时用的求解法, 方法3数学运算最麻烦, 故这两种方法就不再叙述。下面举例说明方法1的应用。

例:设基带传输系统的发送滤波器、信道及接收滤波器组成总特性为H (ω) , 若要求以2/TS波特的码率进行数据传输, 试检验下图各种H (ω) 能否满足抽样点上无码间串扰的条件。

解:由H (ω) 求出系统无ISI的最高码率RBmax=2B, 然后与实际码率RB=2/TS相比较。若满足:

则以实际码率RB进行数据传输时, 满足抽样点上无ISI的条件。

(a) RBmax=1/TS

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 采用方法1能简明快捷地判断实际系统能否实现无ISI的基带数据传输, 比教材上普遍采用的方法2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5

(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以及数字信号的基本特性。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数字通信及数字通信系统有较完整的概念,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从事数字通信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该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授课学时为66学时,实验为1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电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技术等。1.了解通信发展史及信息概念。

2.掌握常用的模拟信号数字化的编码方法。

3.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频带传输原理,最佳接收原理。4.掌握同步技术。

5.掌握差错控制编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PCM、ΔM编码、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信道编码、同步技术。教学难点:各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推导、各种系统框图、各点波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为主,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1.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1.3 信道与噪声

3.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3.1 相关概念

3.2 脉冲编码调制(PCM)

3.3 增量调制(ΔM)及其改进型 3.4 其他调制方式

4.多路复用与数字复接 4.1

FDM、TDM

教学目标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学时分配(66)1 1 2 10 2 4 2 2 4 2 4.2其他复用方式

6.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6.1

数字基带信号

6.2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3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6.4

眼图、均衡、部分响应技术 6.5

最佳接收

7.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7.1

数字振幅调制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2 12 2 2 2 3 3 12 2 7.2

数字频率调制 7.3

数字相位调制 7.4

QAM 7.5 其他调制及数字调制系统性能比较 8.同步系统

8.1

载波同步技术 8.2

位同步技术 8.3

群同步技术 9.差错控制编码

9.1

常用的几种简单分组码 9.2

线性分组码 9.3

循环码 9.4

卷积码

10.伪随机序列及编码 10.1 m序列

10.2 伪随机序列的运用 11.实验

PCM单多路编、译码实验 △M编、译码实验 HDB3编、译码实验 FSK调制、解调实验 DPSK调制、解调实验 循环码编、译码实验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

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3.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4.同步系统

5.差错控制编码

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掌握 2 掌握 2 掌握 2 了解 4 10 掌握 3 掌握 4 掌握 3 10 了解 2 掌握 3 掌握 3 了解 2 4 掌握 2 了解 2 14 4 2 2 2 2

25% 25% 25% 10% 15% 1.2.3.4.填空 选择 分析 计算 20% 10% 35% 25%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王兴亮等编著.《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教材:

1)程京等编著.《数字通信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郭永贞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文海等编著.《数字通信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谈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篇6

一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学过程中常常要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进行大量繁琐的数学推导,这就让不少理论功底和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该课程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强调对通信系统模块级、系统级的学习,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多、乱”。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是最早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之一,其母体学校是南京理工大学。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着母体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材。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与一本学生不同的是,他们对繁琐的数学推导和分析并不敢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因此沿用母体学校的一套教学方法是不能够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有必要因材施教,探索真正适合独立学院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改革措施

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实出能力为目的,根据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在保证与母体学校不完全脱离的前提下,结合本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独立学院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此目标下重新修订通信原理教学大纲,将原大纲中内容较深,难度较大的部分删掉,比如同步原理部分;增加确知信号等基础理论部分内容的讲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注重实际应用。

2精心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一直选用樊昌信教授主编的《通信原理》第六版,该书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的公式推导较多,但对于本三学生而言,注重的是实际应用,过多的理论内容和繁琐的公式推导并不适合。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了樊昌信主编的《通信原理(第六版)精编本》作为教材。一方面,该教材对《通信原理》第六版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简化公式推导,比较适合本三学生。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只有48学时,因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做到详略得当尤其重要。在内容选取上我们着眼于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尽可能多地介绍软件实现方法;减少过时的通信技术,增加新兴通信技术原理的介绍,同时穿插3G和LTE相关技术;结合实际应用,强化数字通信系统;精简重复内容,比如模拟调制、调频和调相原理相关内容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已经讲过,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只做简单介绍,这样一来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明确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扎实、够用,而不是宽厚,也不是肤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注重应用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原理、公式推导的思路予以阐述,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的同时适当简化数学推导;注重所得结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模型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工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增加课外练习,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考试的通过率。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开设通信系统仿真和通信原理综合实验,采取仿真实验和硬件箱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通过SystemView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和仿真,仿真之后通过实验箱完成验证性实验,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

总之,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后续课程影响深远。根据两年来的通信原理教学实践,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上教学改革措施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达到通信工程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通信技术应知应会,常用通信开发工具入门会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精编本[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谭永明,余成,王善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44.

[4]蒋霞,周保平,姚娜“.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37-138.

DDS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篇7

1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原理分析

DDS数字通信技术是借助数字传输信号实现的通信,将模拟信号发出,将信息发送到数字终端的一门技术,在数字终端接收信号后,通过对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运用调制解调器将所有的信号都发送到数字信道上。DDS数字通信能够防止外界的干扰,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地传递,而且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储存,在各类的网络通信都得到了应用。DDS数字通信运营了程控交换等技术, 人们借助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将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信息交换就会按照计算机编程的方式传递。程控数字交换机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效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其占地面积比较小,能够储存的数据多, 在数据传递时能够借助双通道传递,灵活性强,而且还有很多辅助性的功能,在使用时结合智能化电网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地服务。现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其不仅仅是支撑语音通话技术, 同时也支持数据的交换,所以,其带宽也符合要求。

2DDS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2.1 DDS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当信号在信道上传递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中,这些干扰是不能够避免的,导致信息传递的路径出现中断的问题。但是在使用DDS数字通信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在进行数字通信的时候,各个接收端都会收到识别码,识别码是由数字“0”或“1”构成的,只要干扰源不是特别大,在信息传输的时候能够分清楚有电脉冲,就不会对通信的质量造成任何的不利影响。

2.2 DDS数字通信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运用DDS数字通信时,不会对通信的质量产生任何的影响, 即使是远距离的通信,也不会产生大量的干扰和数据中断的问题。 模拟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距离过长,信号就会逐渐减小,所以,为了能够使信息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传输,就需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增音放大器。但是,增音放大器在使用的过程中, 不仅仅会提高信号收集的效果,同时也会将一些干扰信号方法,这些干扰信号在放大的过程中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信号被干扰的信号阻挡,信号会出现中断的问题。DDS数字通信能够运用整理信号, 生成新的信号的方法,通过将那些受到外界干扰的信号进行整理, 找出新的电脉冲,这样,就能够将干扰源清除,不会造成信号的失真问题,即使是在远距离的通信中,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2.3 DDS数字通信能够起到防止信息泄露的效果

模拟信号在传递信息时,容易导致信息泄露的问题,而且在进行加密处理时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在运用DDS数字信息传递时, 可以生成离散的信号,能够打乱顺序,采用随机性的密码,即使在获取密码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译密码。

3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

数字通信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及时地传达,从而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通过对数据的编码、 调制、解码等步骤,实现数据的传递。在对数据进行调制的过程中, 主要是英语条幅和调频的方式,能够将信号源进行转化,从而使信号的传播比较安全,而且能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运用网络接口的方式,直接能够实现多媒体的连接,人们运用移动终端就能够接收信号。

4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DDS数字通信技术能够在通信行业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能够克服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的弊端。现在,电话数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而且通过编码的压缩也能够实现各类数字化的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字信号,能够在信息业务中传递各类信号, 通过对终端的处理,使数据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带宽网络的使用是未来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5结语

DDS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篇8

1 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原理

DDS数字通信技术是借助数字传输信号实现的通信,将模拟信号发出,将信息发送到数字终端的一门技术,在数字终端接收信号后,通过对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运用调制解调器将所有的信号都发送到数字信道上。DDS数字通信能够防止外界的干扰,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地传递,而且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储存,在各类的网络通信都得到了应用。DDS数字通信运营了程控交换等技术,人们借助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将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信息交换就会按照计算机编程的方式传递。程控数字交换机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效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其占地面积比较小,能够储存的数据多,在数据传递时能够借助双通道传递,灵活性强,而且还有很多辅助性的功能,在使用时结合智能化电网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地服务。现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其不仅仅是支撑语音通话技术,同时也支持数据的交换,所以,其带宽也符合要求。

2 DDS数字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2.1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就信号传输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模拟通讯技术环境下,信号传递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并且难以有效的避免,从而导致信号传输出现中断情况,对通信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DDS数字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信号传输中断的问题,实际传输过程中,各接收端能够收到由0和1构成的数字识别码,在干扰源一定的情况下,接收端能够清晰的辨别电脉冲,切实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从而对通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就DDS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并不会对通信质量产生任何影响,远距离通信也具有良好的传输质量,不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存在数据中断的问题。尤其是模拟信号在实际传递的过程中,传输距离也会对传输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传输信号的强度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延长而降低,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积极建立一个增音放大器,以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但就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增音放大器会在提高信号收集质量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干扰信号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信号干扰情况出现,对通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合理化应用,能够自主对信号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和应用,促进新信号的生成,促进新的电脉冲的形成,及时准确的清除干扰源,从而保证信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整体上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果。

2.3 防止信息泄露,保密性较好

在模拟信号的传递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并且信息加密处理工作的难度较大。而DDS数字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自主生成离散的信号,并通过随机性的密码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此种情况下,即便是信息被截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破译密码,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4 通信设备的制造和维护比较简便

就DDS数字通信技术的总体情况来看,数字通信的电路主要以电子开关组成,集成电路的采用具有安全性和灵活性,并且体积小重量轻,实际耗电较少,其制造过程比较简便,并且易于后期维护和保养。

2.5 能够适应多元化的通信业务要求

在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电话、图像、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通信业务都能够转化为标准的数字信号进行传输,通过与数字信息之间的转化和整合,并形成规范的综合业务数字网,DDS频率分辨率较高,并且实际切换速度较快,输出相位的噪声比较低,有助于改善参考频位源的相位噪声,并实现全数字化,从而有效的保证数字通信质量。

3 数字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就宏观层面来看,数字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信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解码等多项步骤,切实维护数据信息传递的安全性,确保信号传输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信息的调制,主要以英语条幅和调频的方式开展,实现信号源的顺利转化,在保证数据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切实提高通信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网络接口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保证多媒体稳定连接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信号的接收,避免信号中断,切实提高了通信质量,推进社会的长足发展。

就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推动下,DDS数字通信技术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有效克服传统模拟通信技术弊端的基础上,实现数字通信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在通信领域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当前数字通信技术逐渐成熟,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多元化的数字信号进行有效处理,并实现编码的压缩,切实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数据传输的速度随着终端处理效率的提升而不断加快,此种情况下,带宽网络的合理应用是未来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就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内,为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支撑。那么在开展数字通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DDS数字通信技术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完善,并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真正实现数字通信技术与智能化电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数字通信效率的提升,从而确保在远距离传输状态下,也能够对信号传输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金鑫.试析《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标准[J].电子制作,2013(18).

[2]赵丽丽.浅谈水声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11).

[3]冯宝利.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民营科技,2014(6).

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探析 篇9

1 课程教学现状

《通信原理》课程的原理性、逻辑性强、概念抽象、覆盖内容多、公式和推导相对较多, 对于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 自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 学习这门课程会觉得很困难。在教学方式方面,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主垫的考试办法 (一般要求次数在50次以上) , 也有传、垫抛球或隔网垫抛球, 要求球的落点 (目标) 固定, 一般次数在4-10次。考扣、发则常采用连续式或依次式进行, 一般每人3-5次。对于连续性扣、发球的考试, 不仅要记下达标的次数, 同样要对每次技术动作做出评定式记录, 根据本文作者对技评时的实践经验认为, 可先用符号记下该项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 一般采用如下几种符号来表示:“√”、“”、“”、“”、“”、“×”。其中“√”表示达标成功, 且动作基本规范、正确, 力量一般;“”表示不仅动作基本规范正确, 达标成功, 且力量大、攻击性强;“”表示达标成功, 但动作过程有一处比较明显的错误;“”表示达标成功, 但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表示达标成功, 有三处或三处以上的错误;“×”表示技术动作很不规范, 导致达标失败。这样就能对某些技术完成中将观察到的规范动作或不规范动作记录在案。在扣、发技术考试中, 运用这些符号一般能对学生触球次数的多少记录下来, 也能对每次技术动作的效果做出记录, 各种符号也代表了达标与失误的次数, 这样在最后的技术评定时就可根据记录进行综合评定, 即就是间隔一段时间, 也能在总分时根据记录做出公平的技评, 同样可汇总出达标的总分值。

另外根据实践经验, 在最后技评总分时, 应先将“√”或“”多者的学生挑出, 先给出最高分, 然后将“×”或“”最多者挑出, 给出最低分, 再根据“”或“”依次给出中间水平段学生的技评分值, 这样一来, 根据考试记录起码最好最差的两种学生成绩不会有误, 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在中等水平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 致使学生被动听讲,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而通信原理作为通信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对缓慢, 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感觉这门课程没有实际价值, 导致学习主动性不高。实验过程中大多采用验证性实验手段, 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学改革探索

2.1 改革教学观念与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上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问思考和逆向思考提问等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 诱发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每章开始时, 提出本章所要面临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在一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比如在数字基带传输段定位, 即就是个别有误差, 但总会处在中间段的水平行列, 自然会达到比较公平、公正的技评目的。这种技评的技巧运用, 不仅可避免多名考生同时依次进行时容易混淆的现象, 甚至因特殊原因弥补间断时的技术评价遗忘, 同时对容易导致教师主观武断给分现象、或者平均给分现象, 也是一种有效的遏制方法。

4结论与建议

(1) 对学生排球课进行考核不仅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措施, 也是对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鉴定, 故应公平合理。但由于技术评定比较复杂, 且人为因素比较突出, 为了在评定过程时中心中有数, 必须确立各项技术的评定指标内容, 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评定尺度。

(2) 根据实践操作经验, 在评定技巧方面利用几种不同的符号记录学生的技术动作效果, 不仅对有些考试达标起统计作用, 对技术评定效果更能起到公平、快捷的作用。

(3) 由于排球运动技术难度较大, 建议对学时较多的专修、普修课用达标与技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时较少、体育基础较差的公体课学生来说, 因达标难度较大, 建议以技术评定考核为主, 并应适当放宽尺度。

参考文献

[1]张自治等.大学体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5) .

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

[3]体育院校教材编写组.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过程中, 码间干扰如何消除等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中也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收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注意将学生自学和精讲重点, 难点结合起来。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专业课程答疑网站进行网上辅导, 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听取学生意见, 从而更好的改进教学。

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 修正教学计划, 制定出适合高职高专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在教学中强调整体观念的建立, 以通信系统的组成为主线, 以“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两个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展开。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数字通信取代模拟通信将是大势所趋, 因此在教学中突出数字通信, 同时兼顾模拟通信的内容, 并适当加入先进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和实际中应用的典型通信系统的有关内容, 使理论和实际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保证教学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进行专题教学, 了解当今前沿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进行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 穿插着向学生讲授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使学生能够对前沿的通信技术有所了解, 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课内专题讲座的形式。

例如, 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同时, 增加“3G技术及其现状”、“TD-SCDMA网络规划技术”“中国未来通信技术的走向”等专题讲座。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视野, 另一方面, 可以为他们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

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 公式及推导相对较多的学科, 教师通过语言、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 会使教师的板书占用时间太多, 效率较低, 同时课程的某些知识点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表示的不是特别清楚。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辅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以达到直观、省时、高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集成、动静配合表现形式,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要明确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 不能一味地按课件的思路和流程进行教学, 不能盲目的使用、过度的依赖, 这样不仅不会给课堂增色, 反而使授课质量下降。因此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 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把一些不便板书的内容制作进去, 如定义、概念、图表、动画、视频、声音等, 而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说明、必要的例题等不须制作到课件中去, 而留给教师在课堂上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解, 因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必要的板书讲解, 让学生学到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从中去学习、去体会。因此通过传统的教学和先进的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 还为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留有相当的空间, 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3 改革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在课程中实践教学就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通信原理”课程, 主要采用两部分进行, 分别为单项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两部分, 通过单项实验可以提高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综合实训教学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生动性, 创造性, 科学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基础的一环。通过实验教学既能起到对课程的深入理解, 又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工作作风。传统的通信原理课程大多采用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在相关理论讲授后利用现有实验平台对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信道编译码, 信源编译码, 调制解调实验等基本原理, 这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配合仿真实验, 通过通信系统软件可以方便、直观的建立通信系统, 从而实现对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验证。仿真实验部分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对功能模块的设计连接, 对参数的设定, 以观察和分析仿真模型对信号的反应, 以及仿真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 并以此获得的系统性能。通过仿真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 进行综合性训练, 即利用实验室资源和已掌握的理论基础, 综合运用各通信模块, 将信号的调制解调, 编码解码, 复用解复用, 信道, 滤波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这部分实验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 根据设计不同的通信系统, 完成信号的传输。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还可自行增加实验内容或实验难度, 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仅仅通过教学的时间做设计性仿真实验和综合实训, 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建立开放实验室,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合理使用实验设备, 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对通信系统的操作。在遇到困难时老师再做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最终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通信原理课程考核上进行改进。考核形式采用多元化, 如试卷形式 (开卷、闭卷) , 也可以采用答辩、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并参考平时学习表现给出最后成绩, 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对于实验的考查应强调注重平时表现, 引导学生重视岗位能力, 团队精神的培养, 对于结果不注重在对与错, 而注重能否分析原因, 是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在通信竞赛中获奖、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获得发明或专利的学生给予加分。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只有通过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进行改革,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与实践形式, 在教学模式上力求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适应性, 才能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士兵, 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4) :11-13.

[2]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0) :71-73.

[3]陈颖, 张福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青年与社会, 2009, (6) :5-6.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1.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通信原理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在学习上得到成就感,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很重要。

1.1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合适的教学参考书

某系所选择的教材是樊昌信主编的《通信原理》第六版, 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安排合理, 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方面论述的非常清晰, 是一门经典的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张辉主编《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这两本教材相辅相成, 互相参考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注重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通信系统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要重点讲解, 例如什么是通信、信息, 信息量, 什么是调制和解调等内容一定要讲解清楚, 给出明确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辞。另外, 在组织和实施教学中, 针对现在很多学生课后不复习的特点, 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复习前次课的内容, 特别是重要的公式和概念最好板书并讲解, 以此加强学生对上次课内容的印象, 巩固所学知识。

1.3 应以实例教学为模式, 应理论联系实际。

通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现实中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例如第一章通信系统模型, 可以和实际通信系统实例进行类比。像电视信号传播系统和电台广播系统, 对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及受信者和实际中的系统对应起来, 是学生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 教学效果更佳。

2. 实现互动教学模式

在各种互动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参与意识, 认真思考, 积极探究。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促进互动的有效展开, 并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依据互动教学的理论,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另外,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 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 反思成败, 博采众长,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后的教学工作, 领悟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实现教师之间的共识、共享、共进。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 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判断、选择接纳教师的影响, 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主导意识,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互动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课程时难点所在, 教学中可以对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 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的新知识, 及时补充最新通信理论和通信系统。另外要抓住课外师生间的交流。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相当强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理论及原理的介绍和演示,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练习及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如果通过QQ、E-mail、BBS等方式讨论和答疑, 对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 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很多高校通信原理实验采取的是硬件实验, 有专门的试验箱和实验台, 可以经通过连线、示波器观察时域波形, 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对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

对于通信原理这个课程, 有各种各样的基带信号、频带信号, 各种通信系统, 可以通过MATLAB代码进行模拟和仿真, 可以弥补硬件实验较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掌握MATLAB的操作和编码。通过两种实验相互结合, 可以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全面掌握通信技术和知识, 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和合理。

3.1 软件实验

对于软件实验, 在初期的实验课中认真为学生准备实例, 最好配有操作步骤和代码, 使学生读懂代码, 学会MATLAB软件操作, 教师要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 并逐渐能灵活应用工具。在中后期的上机课中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拟定题目, 由学生利用前期所学知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代码, 仿真出课堂学习的通信系统和波形。

3.2 硬件实验

硬件实验, 实验课前教师应该把实验指导书发到学生手里, 把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提前预习, 实验课上, 要先对实验台的结构, 实验台的各个模块进行细致的讲解, 特别是信号发生器部分, 怎么调波形, 怎么改变振幅和频率等等。然后对所做实验理论结合实验台进行对比讲解, 最后教师最好先做一次实验演示,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在课上及时辅导打印, 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实验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 是闭卷考试, 偏重于通信理论, 在实践方面重视不够。要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 需加强实践课的考核, 考核成绩时, 实验课的评分占总成绩的30%, 只有这样加强实验课的力度, 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效果, 教师应认真耐心地辅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某个操作来寻找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运用的目的。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络的相互融合, 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大推动力, 而中间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是依靠各种通信方式和技术来实现的。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 不断地知识更新, 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 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一些新技术, 比如WIFI、OFDM、GPS等等。另外还应督促学生认真做好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新内容的预习, 最好能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如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喜欢一个人钻研, 当遇到难点时, 不喜欢问, 这样既花费时间, 又花精力,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讨论, 学和问结合起来, 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乐趣就提高了。在平时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会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 再经过课堂上的教学及实践练习, 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也更多, 这样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 结论

通信原理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 教师应跟随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优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效的加以结合, 使操作有理论指导, 同时又能在操作中消化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有创造性, 有学习能力、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昌信, 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张辉, 曹丽娜.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朱颖莉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南昌高专学报[J], 2011, 1:122-123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11

关键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89-0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是我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电路组成有较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技能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近代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课程的内容也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发展而调整,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则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更新,经历了从学科课程到项目课程的变化。

所谓项目课程,指的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围绕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进行,严格地说是围绕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的。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定义任务的职业能力、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编制专业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下面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阐述项目课程开发的步骤和方法。

一、定位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

通过我校对通信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重点是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及技术部的一线人员)、往届及应届毕业生进行座谈、访谈、岗位观摩、问卷调查等方面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等。通过调研,确定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岗位为通信产品生产、组装、调试、检验;工程施工;通信产品营销;通信产品客户服务;手机维修;智能手机系统操作平台的应用、开发等。通信技术专业部分岗位分析如表1所示。

二、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

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根据培养目标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标准。部分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如表2所示。

三、项目课程开发

1.课程内容分析与课程标准制定

邀请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与通信技术专业教师一起,对上述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内容分析,根据岗位任务能力分析和专业课程要求,确定“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结构和基本内容。在确定课程基本内容之后,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

(1)课程内容的选取

基于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企业真实工作,以智能手机的维修服务作为典型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学习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四个项目均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之间采用相对独立、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结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手机维修服务为主线展开,项目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进行确定的,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专业能力迁移和关键能力迁移。项目一是“认识手机维修行业人员行业规范”,项目二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性能检测”,项目三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快速检修”,项目四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主板维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包括领取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评估和反馈这一完整工作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个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包括思维及行动)。

(2)编制课程标准

在确立了详细的课程内容后,从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多方面编制完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如表3所示。

2.编制项目教学方案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具体学习任务,共有15个学习任务。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详见表4。其中:学习任务1之“认识前台服务规范”是认识行业规范;学习任务6之“手机拆机”和学习任务7之“手机的快速修理”是按行业规范拆卸与安装各种类型手机;学习任务7之“手机的快速修理”采用了手机维修行业的新方法——模块化维修;学习任务15之“4G手机常见故障检修”都是手机维修的新知识。

四、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

项目课程作为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其实施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持,多媒体技术带来了课堂的再次革命。“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组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有:教材、配套学材、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技能点录像、示范课录像、练习考核题库、微课资源等。

五、结语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企业的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也是一项创造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智力和精力。

参考文献: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篇12

本文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 对本课程的教学做了深入的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

1.1 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授课之本, 教材的选取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合适的教材对教学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合适的教材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 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 《通信原理》教材丰富, 但许多教材理论研究深, 实践内容少, 学习难度大, 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 可以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规划教材等。这些教材理论分析浅, 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结合实际的通信系统进行理论分析, 对于高职学生易学易懂, 适合高职院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

1.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有了合适的教材, 还要精选授课内容, 这样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调制、数字频带调制与传输、信道复用、编码技术等。学习这些知识,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 而且要掌握“高数”、“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 认真选取教学内容, 删去部分理论性强的内容, 回避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通过对本课程反复调研和讨论, 确定了以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 根据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恢复为依据来设置教学项目的教学模式, 同时充分考虑了完成一个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的特点, 把数字通信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并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通信发展的最新技术。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 不断地探索, 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2.1 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 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 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一些知识点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 一些通过分析而进行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等方面的问题, 都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讨论式、互动的教学方法,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学全过程中, 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 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 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信原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了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引入以情景描述和工作任务为开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 以一个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为一个项目, 我们首先对这个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工作方式、作用, 以及和模拟通信系统的主要区别等进行描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将项目分解, 并且把完成这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告诉学生, 引出数字通信系统发送消息、传输消息、接收消息的方法。

2.3 学生主导式教学法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体系完整, 前后内容联系紧密, 用到的数学知识多, 理论性强、高度抽象, 学习难度大。对于学生来说, 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学生主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性为基础,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从而对通信系统理论体系有个整体的把握。

3 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

3.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且抽象, 某些知识很难用口述表达清楚, 很难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如通信系统中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空洞、抽象的理论阐述, 应尽量多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生动、直观、具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课件、教学录象、教学短片等, 利用多媒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生动而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充分发挥《通信原理》课程网络资源的作用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方便师生讨论的环境, 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PPT、课后习题答案、历年考题等, 可供学生随时下载使用, 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复习。另外, 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线交流讨论。

3.3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发创造力。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 实验最好安排为随堂实验。特别是验证性的实验, 如PAM、PCM、FSK、PSK等, 更是要和上课内容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有些内容无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硬件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可以通过采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仿真, 将这些抽象的原理形象化, 并能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好理解、印象深刻。

3.4 考核方法

以往对《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 这种考核方式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将学生几个月的学习效果集中考核, 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广度。但是, 单一的笔试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采用笔试、面试、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 结语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如何达到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不能再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摘要:《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游锦仪.《通信原理》课堂教学探讨[J].农家科技, 2011S1.

[2]刘俊.高职院校《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3]谭艳梅.浅谈机电类高职院校“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 2006 (6) .

上一篇:企业应收账款问题下一篇: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