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用12篇)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1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 根据学生学习现代通信原理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仿真软件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仿真演示,同时加强实验训练。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引言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的前期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信息论与编码,影响的后期课程有现代交换技术和移动通信等。该课程教学质量会对整个通信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上数学推导运算比较多,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数学、信号和信息论等基础,否则很难跟上学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难度大的现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捕捉通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非常重要,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效果。
针对本校该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针对课堂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断出现新技术和理论。一般教材的编写会稍微滞后于现实新技术。教学过程中,讲授传统通信理论的同时,还要适时根据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让学生在学习通信课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流行的通信技术和通信发展趋势。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勤学善思、乐于创新。
比如:在讲到数字调制这章现代数字调制技术部分内容的时候,讲解完QAM、QPSK、MSK、OFDM等调制方式的基本原理以后,补充3G、4G系统具体参数的不同,其中3G采用的接入方式是W-CDMA,而4G采用的接入方式是OFDM、MC-CDMA、LAS-CDMA。同时可以向学生普及4G通信中采用的新的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SDR)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基于IP的核心网、多用户检测技术等。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不同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比如:学习窄带随机过程时采用讲授方式,结合板书,详细讲解窄带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自相关函数,并推导出它的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概率密度函数)。学习数字调制系统各种调制方式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便利,运用SystemView软件对ASK、FSK、PSK、DPSK的调制解调方法以直观演示为主,让学生明白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另外,多利用提问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注重实验和课程设计
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项目可以分为通信实验室项目和微机实验室项目。通信实验室项目主要分演示性和验证性,主要通过通信实验箱和通信模块对所学理论进行直观了解。微机实验室项目主要是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利用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对所学理论内容进行仿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4.优化考核方式
最终综合评定成绩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确定,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期末考试成绩占50%,通过填空、选择、判断、名次解释、简单计算和综合分析等题型,着重考查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情况;平时实验综合评定成绩占30%,着重考查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平时作业占20%,是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体现。课程设计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在微机实验室完成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根据学生完成的完整性和创新性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划分。多角度综合的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多方面了解学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弱点,进而对相关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结语
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红鸥.《通信原理》实验中的教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2]张水英.“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05).[3]马溪源.基于通信原理实验的计算机仿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4]曾军英.面向工程实践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5]蒋海娜.高职院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2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点
混合式学习 (Blended Learning) 是继e-Learning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时代学习方式之一。所谓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理念上克服了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缺陷, 提倡“主导-主体结合”, 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多种学习环境的组合、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1]。本文针对《通信原理》课程, 采用以网络资源环境 (Black Board平台:BB平台) 为依托, 将PBL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 辅以课堂教学, 实现三者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实施
1. 网络平台环境的建立。
实施混合式学习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 本项目以河北大学引进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为支撑, 教师通过账号和密码登陆该平台, 设定学习目的、管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学号及密码登录该平台后, 可以下载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授课视频、教学日历, 并可通过该平台提交作业及相互讨论区等, 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评测。
2. 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当单纯的e-Learning模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 人们开始寻求e-Learning模式和其他模式的结合。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使得单纯采用BB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通常情况下, 我们将“学”等同于学习, 绝大多数的面授或在线学习都只是“学”而已, 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与“习”的混合才是混合式学习的真正内涵。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针对《通信原理》课程, 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 (1) 选定问题。由于《通信原理》课程强调通信系统的设计, 教师依据该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设定问题, 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另外要考虑该问题的实际应用以及各种问题的丰富性, 并及时发布到BB平台上, 为学生选择提供便利性。 (2) 分组协作, 制定计划。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确定选题, 组成不同的问题学习小组, 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小组在确定选题后, 制订解决该问题的计划。 (3) 搜集资料, 探究协作。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网络平台收集有助于解决项目的信息资料。然后按照一定规则将资料分类, 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供各小组共享。 (4) 展示成果, 交流学习。将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每个小组进行项目答辩, 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答辩过程, 并提出优点和不足供学生再学习。同时学生把项目学习成果发布到BB平台上, 供以后的同学参考。
三、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课程评价
评价体系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关键部分之一。评价和反馈始终贯穿于该模式中, 建立“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学生自评+他人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习过程评价随时对学生在课堂上及在项目学习互动协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评价对项目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及资料整理等进行评价[4]。
1.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1) 网络学习环境的评价。针对由BB平台构造的网络学习环境, 设计了45份问卷, 在2008级工商学院通信二班的学生中进行调查, 收回45份问卷, 问卷调查的有效率达到了100%, 问卷设计包含教学资源是否完善, 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是否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题目, 通过分析问卷, 100%的学生都用BB平台提交作业, 93.3%的同学充分利用该课程的BB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下载和学习, 44.4%的同学对提交的课程视频下载学习, 55.6%的同学对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表示满意, 但阶段性考核不能呈现实时成绩, 55.6%的同学认为BB平台提出的在线测试功能有些复杂。究其原因, 《通信原理》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单纯的客观题不能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所以考核学生需要有很多的主观题, 而主观题在BB平台上需要由教师经过批改之后才能呈现成绩。今后可适当增加考核中客观题的比例。 (2) PBL教学方法的评价。作者前期的工作主要是PBL教学方法的尝试, 对2006、2007级通信专业学生采用此模式的初步探索发现, 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程结束之后对两个年级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经统计发现, 95%的学生觉得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很大, 98%的学生认为资料搜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也有将近50%的学生认为此方法需要较高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 能否设计合理的项目是此方法成败的关键。
2. 对学生的评价。
(1) 学习过程评价。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占30%, 往往只是根据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给出评价,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网络学习能力以及结合在PBL模式中参与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三个方面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 学习结果评价。传统教学模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70%取决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虽然期末考试成绩能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 但具有片面性, 有的同学临时抱佛脚, 不管什么样的课程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表面上看虽然可能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 但对课程一知半解, 没有真正掌握课程的内容, 更不用说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背离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 本次教学改革中的很重要一部分是前述的“习”, 即采用PBL的教学模式, 作者在文献[3]中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PBL教学的过程, 该方法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生从选题、搜集资料、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交方案报告并讲解等一系列过程, 可见学生在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 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己把握学习进度的方式以及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讲授者, 而且还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是PBL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是学生学习的积极评价者,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Garrison, R, &Vaughan, H (.2008)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夏慧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1) .
[3]薛文玲, 李战军.基于PBL的通信专业基础课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 2010, (7) :129-131.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现代通信原理,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H191
Abstract: Taking EIP-CDIO launched by Shantou University as a guiding principle, we perform the teach reform to promote the core undergraduate course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for the Depar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thought of integration,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for the future and for the enterprises. This teach reform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courses in China.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ach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现代通信原理(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技术实际工作打下初步基础,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的抗噪能力,按照要求设计出实用的通信系统,并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1-2]。
另一方面,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能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3-4]。具体来说,除了希望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培养,包括1)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能力。2)建模能力。3)仿真实验能力。4)查询印刷资料和电子文献的能力。5)批评性思维及整合思维的能力。6)组建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力。7)时间和资源的管理能力。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那些具有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学生却往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表明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相应地,《现代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做出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精简传统教学内容,提炼培养目标与知识点,明确熟练程度的要求,设计预期学习结果。
传统的《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传授的知识点多且杂,学生难以全部掌握,反而学习效果不好。为此有必要通过精简教学内容,提炼核心知识点,这样既方便学生掌握,也不会降低课程的整体要求。此外,严格按照布鲁姆教育要求[5-6],明确需要掌握的熟练程度,设计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确保了知识点的减少不会影响课程知识的传授,反而会提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汕头大学电子系通信教研组为《现代通信原理》设计的培养目标、核心知识点、熟练程度及预期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现代通信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 2006.9.
[2] 曹志刚, 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年.
[3] 文进, 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2:12-14.
[4]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4:10-17.
[5] 常经营, 兰伟彬,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新发展[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84-86.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篇4
2、M序列伪随机码产生及应用仿真 3、2DPSK调制系统设计
4、多进制数字频率调制(MFSK)系统的设计
5、QDPSK调制解调系统设计
6、HDB3码编译码器设计
7、基于matlab的(7,4)汉明码编译码的设计
8、基于Simulink的OFDM通信系统仿真
9、正弦信号的谱分析及提取
10、音频信号的谱分析及去噪
11、基于matlab的FFT算法程序设计
12、模拟单边带调幅及解调
13、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设计与仿真 14、8PSK通信系统的蒙特卡罗仿真分析
15、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SC)和解调的实现
16、单边带调幅(SSB)和解调的实现 17、2FSK,2PSK的理论研究与性能对比仿真实验
18、基于matlab的(2,1,6)卷积码编解码器设计
19、一种简单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线性均衡器设计 20、16QAM通信系统的蒙特卡罗仿真分析
21、语音信号的A律13折线PCM编解码的MATLAB实现
22、Rayleigh无线衰落信道的MATLAB仿真
23、△M编码器及△M解码器的MATLAB实现及性能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篇5
题目: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
班级:信息工程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XXX 时间 :XX月X日—XX月X日
一、实习目的
1、熟悉使用System View软件,了解各功能模块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2、熟悉使用软件的图符库,能够构建简单系统;
3、通过亲自实验进一步掌握、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4、观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接收端的眼图,掌握眼图的主要性能指标。
二、实习仪器
·SystemView计算机仿真软件
三、设计内容
该设计运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建立一个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电路,信道中加入高斯白噪声(参数可调),并通过观察眼图,判断系统信道中的噪声情况。
1、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1.1基带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源是不经过调制解调的数字基带信号,信源在发送端经过发送滤波器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码型,经过含有加性噪声的有线信道后,在接收端通过接收滤波器的滤波去噪,由抽样判决器进一步去噪恢复基带信号,从而完成基带信号的传输。1.2基带系统设计中的码间干扰及噪声干扰
码间干扰及噪声干扰将造成基带系统传输误码率的提升,影响基带系统工作性能。
1.3码间干扰及解决方案 码间干扰:由于基带信号受信道传输时延的影响,信号波形将被延迟从而扩展到下一码元,形成码间干扰,造成系统误码。解决方案:基带系统的系统函数应具有升余弦滚降特性。这样对应的拖尾收敛速度快,能够减小抽样时刻对其他信号的影响即减小码间干扰。
2、眼图原理
2.1眼图张开的宽度决定了接收波形可以不受串扰影响而抽样再生的时间间隔。显然,最佳抽样时刻应选在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2.2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系统对定时抖动(或误差)的灵敏度,斜边越陡,系统对定时抖动越敏感。
2.3眼图左(右)角阴影部分的水平宽度表示信号零点的变化范围,称为零点失真量,在许多接收设备中,定时信息是由信号零点位置来提取的,对于这种设备零点失真量很重要。
2.4在抽样时刻,阴影区的垂直宽度表示最大信号失真量。2.5在抽样时刻上、下两阴影区间隔的一半是最小噪声容限,噪声瞬时值超过它就有可能发生错误判决。2.6横轴对应判决门限电平。
四、仿真电路及其参数设置 4.1基带系统
数字基带的无码间串扰仿真电路
其中,模块0为伪随机序列;模块1为升余弦滤波器;模块3为高斯白噪声;模块4为低通滤波器;模块5为采样器;模块6为保持器;模块7为缓冲器;模块12、13为延时器。SystemVewi0200e-3400e-3Snk 8i600e-3800e-31800e-3eudtilpmA400e-300200e-3400e-3Time in Seconds600e-3800e-31Snk 10i01200e-3400e-3600e-3800e-31eudtilpmA0-10200e-3400e-3Time in Seconds600e-3800e-31Snk 11i01200e-3400e-3600e-3800e-31eudtilpmA0-10200e-3400e-3Time in Seconds600e-3800e-31
数字基带的无码间串扰仿真图 SystemViewSink 110100e-3200e-3300e-3400e-3500e-31500e-3edutlipmA0-500e-3-10100e-3200e-3Time in Seconds300e-3400e-3500e-3
伪随机序列运行结果波形图
分析:两者之间有误码出现,误码出现的原因是信道中加入的噪声大,对臭氧判决造成了干扰。
SystemViewSink 100100e-3200e-3300e-3400e-3500e-31500e-3Amplitude0-500e-3-10100e-3200e-3Time in Seconds300e-3400e-3500e-3
经升余弦滤波器后的波形图
SystemViewSink 80100e-3200e-3300e-3400e-3500e-31800e-3600e-3Amplitude400e-3200e-300100e-3200e-3Time in Seconds300e-3400e-3500e-3
输出信号波形图
分析:两者之间无误码出现
4.2眼图
眼图仿真电路
模块0为伪随机序列;模块1为高斯噪声;模块3为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模块4为采样器。SystemViewSliced w0(No Repeat, Start = 0s, Length = 20e-3s)05e-310e-315e-320e-31500e-3Amplitude0-500e-3-105e-310e-3Time in Seconds15e-320e-3Sink 50200e-3400e-3600e-3800e-311.21.41.61500e-3Amplitude0-500e-3-10200e-3400e-3600e-3800e-311.21.41.6Time in Seconds
眼图仿真图
SystemViewSink 50200e-3400e-3600e-3800e-311.21.41.61500e-3Amplitude0-500e-3-10200e-3400e-3600e-3800e-3Time in Seconds11.21.41.6
SystemViewSliced w0(No Repeat, Start = 0s, Length = 20e-3s)05e-310e-315e-320e-31500e-30Amplitude-500e-3-105e-310e-3Time in Seconds15e-320e-3
在信噪比为10dB条件下观察到的眼图
结果分析 :
1、信道中加入的噪声干扰越大,眼图越不清晰,越杂乱。当信道中噪声方差为0.5时,根升余弦滤波器输出信号波形的眼图如图所示。与之前噪声方差为0.1的眼图比较,可以看出,噪声越大,线条越粗,越模糊,“眼睛” 张开越小。
2、抽样判决后的输出码元波形与原始基带信号相比,有0.01秒的延时。原因:由抽样判 决器延时所引起的。当抽样速率越大时,误差越小。
3、当噪声增大时,会引起误码。
五、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我熟悉了SystemView仿真软件,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好多;也让我认识到了做通信原理系统仿真实验时应该有仔细认真的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认真的去思考,实在不懂时,要去请教老师和同学。
实习期间,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并能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各种出现的情况,并努力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去中,尽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总之,此次实习我感触良多,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六、参考文献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6
针对“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特色,面向学员的任职岗位,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实践证明,正确的教学思路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新装备的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所用理论的丰富,对维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培训的学员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更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目前学员在校学习的理论课时减少,实践课时增多,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之以前更多的理论及维护知识,这势必要求课堂上理论课信息量要大,效果要好,同时要教给学员信息获取、筛选的方法。在此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员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搞好课程教学设计?不同课程、不同对象、不同教员有不同的方法。结合“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我试谈谈如何搞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效果。由于“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是一门关于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大学专科士官相关专业的一门任职岗位课程,因此教学目标就是了解航空雷达和通信的基本概念、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雷达对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的测量原理、实现方法及各分系统的工作特性;熟练掌握各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实现方法及特点;初步掌握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方法;初步涉入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作战基本知识;牢固树立信息化战争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入部队后能胜任本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分轻重地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那么只能是囫囵吞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突出重点,让学员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遵循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模块、两条主线”。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为航空雷达模块和航空通信模块。其中以雷达概述、雷达的组成和雷达对目标参数的测量构成航空雷达模块,以通信概述、军事通信及信道技术、模拟调制系统、数字调制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构成航空通信模块。
航空雷达模块以“雷达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对具体参数的测量”为主线,航空通信模块以“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调制与解调”为主线。两条主线由浅入深,侧重学员对雷达参数测量及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精心收集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案例,力求把基本理论与装备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主线内容,深化学员对航空雷达与通信装备作战使用能力的理解与掌握。
三、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专业网站开展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课程教学应广泛开展研讨式教学,强调教学、学学互动,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将雷达与通信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学术前沿理论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员分析和思考问题,将创新思维及信息化作战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面向学员任职岗位开展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以专题为形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帮助学员转变观念、获取知识、深化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技能的现代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引导学员针对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使用及如何增强装备的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既培养了学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为提高学员电子对抗装备作战使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施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题目、撰写研究报告、汇报交流讨论等基本环节。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讲授课程,教学内容抽象且不易理解。为了加深学员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信息资源,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模拟仿真、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每次课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开展研讨式教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虚拟电子对抗作战实验仿真等手段,开展对雷达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显示、通信过程及调制与解调的实现等部分内容的观摩实验教学,以加深学员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
(四)充分发掘信息资源,着重信息技术的利用
通信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原理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1 课程基本情况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信领域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承“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基础课程, 启“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专业课程, 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通信原理”课程总学时为64节, 讲课学时为50节, 实验为1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三大部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 适当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内容抽象、知识体系复杂,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推导能力欠缺、自学能力差的高职学生来讲, 学习难度较大, 容易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参与度低。
2 传统的考核方式及其弊端
以往传统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 一考定结果。考试内容以基础概念及应用原理为主, 考试类型中客观题型的比例较大, 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 习惯死记硬背, 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
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为通信产品生产测试、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岗位, 从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 需要学生有基本的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认知能力和熟练的通信信号测试技能。虽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实验环节的设置, 但是在期末考试中并没有实践环节的测试, 导致同学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动手的积极性不高, 实践操作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同时, 任课教师通过期末成绩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利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失科学性和全面。
3 综合考核改革与措施
传统的单一、刻板的通信原理命题考试制度,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考试分数定优劣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构建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素质评价体系。应本着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原则, 点面结合的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计入总分,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课程理论测试分成单元测试、阶段测试和期末测试三部分, 在综合评价体系占45%。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两大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这决定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十分必要, 是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基础。单元测试安排在各章节学习之后, 考核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理论测试中占有的比例是5%。阶段测试安排在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 (下转第173页) (上接第181页) 信号的数字化传输这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 考核对该通信系统原理的掌握情况, 在理论测试中占有的比例是5%。期末测试是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占理论测试的35%。
(2) 过程考核是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 全面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 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获奖情况四个部分内容, 占有比例分别为:3%、2%、3%、2%。对在专业竞赛中获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获得发明或专利的学生给予加分。这种新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高专业水平。
(3) 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从形式上分为实际应用操作和仿真软件设计, 从实验内容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基础实验注重原理验证、兼顾少量的设计内容, 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综合设计实验全部为设计内容, 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 重点在设计实现上。这种设计既兼顾了大多数同学, 也满足少数基础扎实的同学需求,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实践课程考核中采用现场操作加答辩, 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设计思路过程分析, 设计报告撰写等方面, 该项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占30%。
(4) 新技术论文的撰写主旨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方向, 了解现代信技术, 了解实际应用系统。通过调研和学习, 结合目前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技术、新理论, 完成2000-3000字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在综合能力考核中占15%比例。
4 改革成效
在通信原理的校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基础上, 通信原理课程考试改革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注重能力的考核体系的运用, 以“初步讲解理论, 简要介绍技术, 强化技能培养”为指导思想, 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渐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亚丽, 曲明贵, 杨庆祥, 等.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改革之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4) :58-59.
[2]束锋, 邱文教, 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8 (1) :41-43.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通信原理多角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78-01
1 “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是说学生素质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课程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涉及到的前期知识几乎涵盖了通信专业的所有课程,并和通信网以及移动通信、交换理论等课程紧密相连,因此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由于这门课以理论分析为主,同时也联系实际,如何在熟悉课程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教好这门课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信原理”[1]课程是一门公式及推导较多的学科,相对较乏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同时又能接触到通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就成为本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并与其他教师讨论发现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理论性强,前两章的概念非常抽象,后面章节的原理又很复杂,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学生“望题生叹”;(2)对前期准备要求高,而这些课程的理论性也很强,如果教师授课时没有准备,学生可能很糊涂;(3)承上启下,中流砥柱。后续课程迫切需要“通信原理”课程坚实的基础作为后盾,作为一门主要的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4)学生厌学情绪强,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容易就掉队,一旦一个环节没有跟上,就很难听得懂,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抵制心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务必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这门课。
2 多角度教学改革
2.1 精选教学内容
学生选课是根据培养计划进行的,但是学习效果却和学生学习动机有很大关系。如果选课只是为了学分,就很难有所斩获,即便不得不学,也很难在学习时兴趣盎然。常言说强扭的瓜不甜,作为教师就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而不仅仅是毕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对于通信专业学生,通信原理是一门必修课,因此对于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要交代清楚,在授课时,前面的数学基础部分要剖析明确。同时要增强信息论的内容。这样可使学生对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理解更透彻。
而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能够从整体上认识通信系统的结构更重要,因此可以侧重讲解不同的通信系统的特点,应用的场合等。我们根据通信发展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将模拟通信的内容进行精简,保留模拟通信调制解调技术,让学生了解通信演变过程,同时加深对数字通信特点和原理的理解。
2.2 提高教学效率
讲课内容必须提炼,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传授更多有用信息,提高上课效率,比如在讲授数字调制时可以看成模拟线性调制和角度调制的特殊情况。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如给出不同调制方式的异同点,又如在讲模拟调制时,让学生通过信号时域表达式及波形、功率谱密度、调制与解调原理及占用的带宽等比较,来理解、掌握几种调制方式产生过程、调制解调原理以及抗噪声性能等,这样既精炼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生容易掌握这几种调制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同样,对于二进制数字调制,也可以通过它们的带宽,误码率,对信道的敏感度,设备的复杂度等性能对比来将提炼课堂内容。
2.3 提高学生的互动性
能够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的听讲,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在绪论里我们将通信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随处可见各种电信产品的发展紧密相连,如电话的产生,无线电波的发明等,通过法拉第,贝尔,赫兹等人物的介绍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认同感。其次作为一门以数学手段为工具来教学的专业课,“通信原理”课程很难像语文课那样生动多彩,如果能够在讲课时候多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不再是公式推导这样枯燥了。比如将信号统计值与实际的物理量相对应以使那些简单的数学符号生动起来。另外随着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的数字通信技术也不断涌现,在教学中可将现在的物联网,三维电视,4G手机时代等等这些概念与原理相对应,拓宽学生的视野。
2.4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育作为人类的立身之本,古而有之,教育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习兴趣浓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过板书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现代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用幻灯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表面看来现代教学方法更有利一些,尤其对于“通信原理”课程来说,公式推导不少,有人认为教师如果将时间用于大串的公式的推导上,不但效率低下且重点、效果不突出,而实际上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习就只看老师讲解,效果反不如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的推导好,书写有利于思路的整理。因此,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另外,如果用幻灯片将调制解调的过程用图片来描述的话,就会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2.5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很重要,但是实践却是人最好的老师,否则就和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可安排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如学过眼图原理,就在实验当中验证,这样同学积极性较高。其次,让学生选修“通信系统仿真”课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通信系统编程实现,如16QAM调制,解调的仿真等,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增强学生设计与动手能力。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在毕业设计时进一步設计实现,为以后工作学习打基础。
3 结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我们在了解课程本身的特点基础上,通过多角度的课程改革,使得学生能够创新性学习,不拘泥于书本,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独立思考,为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通信原理课程实习指导书 篇9
一、实习名称:GSM手机拆机和安装
二、实习目的:
1.掌握手机结构与原理;
2.熟悉手机的拆机和安装操作; 3.认识手机器件和部件;
4.熟悉并正确运用手机拆机安装工具。
5.认识手机元器件类型与特点,掌握手机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
三、实习内容:
1.总结手机原理结构;
2.运用工具对一款手机进行拆机和安装;
3.认识手机元器件类型与特点,掌握手机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4.编写手机部件清单; 5.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器材和工具
1.器材:GSM2030手机一部。2.工具:手机拆机工具一套
五、GSM手机组成
GSM手机一般分为射频部分、逻辑音频部分、供电部分和接口部分。
1.射频部分:天线及天线开关
接收部分:接收高频处理(滤波、放大、混频)
接收中频处理(滤波、放大、解调)
发射部分:发射高频处理(功率放大、滤波)
发射中频处理(调制、滤波、放大)
频率合成部分:接收本振RXVCO
发射本振TXVCO
时
钟
2.逻辑音频部分:CPU
存储器(版本、码片、暂存)
音频处理(DSP)
3.供电部分:逻辑供电
射频供电
其他
4.界面部分:显示屏、SIM(UIM)卡、震动器、振铃、指示器、送话器、受话器、摄像头等
六、手机方框图
七、GSM手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略)
八、手机拆机步骤 1.拆机的一般步骤:
(1)卸下手机的电池、SIM卡、存储卡等。
(2)拆卸螺丝。选择合适的螺丝刀将螺钉拧下。注意隐藏在标签、橡胶垫等下面的螺钉。有些标签需要加热后撕下。
(3)分离前后机壳。拆完螺钉后,分离前后机壳之间的卡扣。用塑料起子,用力适当,方向正确,即可拆开。
(4)取出手机主板,分离按键板、显示屏等。(5)滑盖手机,按上述步骤继续拆卸。
(6)翻盖手机转轴的拆卸。用弯头镊子顶住转轴,把前翻盖取下即可。
2.注意事项:
(1)注意静电的防护。
(2)拆装时要小心,不要损坏机壳及电路上的元器件。(3)拆下的部件要顺序放好,安装时不要漏装。
(4)显示屏为易损器件,拆装时注意不要用力按压。装机前注意清洁显示屏,禁止使用清洗剂擦显示屏表面。
(5)翻盖滑盖手机在安装时,不要漏装磁铁等。
九、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根据外观特征,识别主板上的电阻、无极性电容、电解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滤波器、晶振、接口等元件。
2.根据封装形式,识别SOP、QFP、BGA封装形式的集成电路,熟悉其管脚的排列方式。
3.根据集成电路的外围原件的特征,初步判断此电路的基本作用。
十、实习要求
1.时间安排:计划安排通信111班16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习,实习时间为1周;
2.实习地点:通信实训室; 3.实习分组:每2人一组;
4.指导老师:朱又敏(电话:***),蒋传钦(电话:***); 5.实习注意事项:
1)实习器材统一采购,统一发放;
2)要求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提供一件安装调试后产品样品; 3)实训室全天开放;
4)大家必须遵守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老师安排,保证人身安全。
5)第16周周四提交实习产品和实习报告;
6.实习成绩组成:实习过程占30%,实习产品占30%,实习报告40%。
十一、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目的; 2.实习内容;
3.实习器材和工具; 4.GSM手机结构组成; 5.绘制手机原理框图; 6.依据实习手机拆机过程,详细说明拆机步骤(每个步骤需配图片和说明); 7.整理该款手机的结构部件;
8.上网搜集手机硬件平台数据(含高通、英伟达、德仪、三星、MTK、展讯、联芯、博通、Marvell、STE、INTEL、海思、锐迪科、威盛平台); 9.RDA8851硬件平台介绍(1、平台芯片主要参数介绍;
2、平台硬件结构图);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10
1 现状与分析
《数字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1-3].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为先修课程,又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其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强、覆盖面广、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7].目前,我院的教学情况是,受课时的限制,教学安排相对紧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难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理论课课堂中较好地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和优化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11
【摘要】文章提出了基于“预期学习产出”(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的OBE教学模式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以需求为导向的“通信原理”教学模式来保障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建立OBE教学模式,制定以“学习产出”为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OBE模式 预期学习产出 通信原理 改革 教育保障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教改革项目“层次式立体化晋级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328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9-01
一、引言
OBE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基于“预期学习产出”(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的教育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该模式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教学)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与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起点较高,理论性很强,学生普遍反映公式推导抽象,学习难度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效果往往不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期望[1]。
二、“通信原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办学特色和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优化通信原理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构建基于“学习产出”为目标的OBE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等校级特色专业采用樊昌信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国家级精品)教材《通信原理》(第7版)为主教材,引用国外原版教材为辅教材,实行互补式选材。在实验方面,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与之配套。
第二,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精简重复教学内容。例如,课程内容可精简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重复的AM、DSB、SSB、VSB及角度调制原理部分的内容;删减了与“信息论”课程中重复的信息度量、信道容量、信道编码等内容;整合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中重复的低通信号的抽样等内容。
第三,及时更新补充通信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先进的通信信息新技术(产品)为引导。讲授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时补充了我校师生自行开发的PCM模数转换芯片中的电路原理及参数指标;同时,为学生指定经典文献和学科前沿文献选读。
第四,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比如在课堂中引入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现场调用函数库进行演示,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基于OBE的教学模式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可采用基于学习产出为目标的OBE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多维度模式,逐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作业形式多样化。在实施OBE教学模式中,习题的布置和考核实现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转变。对于课后习题或优秀的论文讲解与评阅,可以指定学生上台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多样化。在教学中以OBE教学目的为宗旨,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可以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讲解。例如,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性质的证明、功率谱密度的推算等,在解疑答惑的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
第三,基于OBE教学模式的课程大纲的制定。OBE教学模式将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要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系统,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课程选修组合以及进度安排。在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丰富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3.基于OBE的考核模式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将总成绩划分为:课程总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平时成绩+论文+实践参与。成绩组成的多元化综合考虑了学生在考试之外的表现情况,更加科学地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
三、结束语
基于“预期学习产出”的OBE模式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和实施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确立、细化预期学习目标,并要求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并及时了解通信领域的新动向,对OBE模式逐步探索和试行,逐步完善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篇12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既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 也是通信电子学科的入门课, 在通信类、电子类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的教学直接影响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这门课的前期基础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以及高等数学、概率论等数学课程, 还有信号与系统课程, 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因此, 本课程在授课时, 如果过分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探讨, 无疑将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理论分析, 教学又无法达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即无法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理论课程授课方法改革探讨
(一) 精选课程教材
目前, 国内通信原理的教材非常多,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张辉教授的《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王福昌教授的《通信原理》及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的《现代通信原理》最为经典。其中樊昌信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最为详尽、教材体系最为完整。考虑到我校学生的水平以及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教材采用樊昌信版《通信原理》, 因此, 我们选用该版本的《通信原理》作为本科生教材, 其余作为参考资料。
(二) 改革授课内容
由于课时的限制, 我们在讲授课程的时候,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必须对讲授的内容做一定的选择。选择教学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 (1) 兼顾通信方向各课程的相关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一方面尽量减少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 另一方面防止课程间存在盲区。 (2) 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突出数字通信, 教学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内容, 模拟通信仅保留调制解调技术。 (3) 保证本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课程以预备知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差错控制为教学结构体系。 (4) 以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主线, 教学内容的删减, 其教学主线必须得到体现。根据这四个原则, 课程选取主要内容为:预备知识、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系统、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最佳接收和同步原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数字基带系统、数字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最佳接收和同步原理。
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一方面, 针对一些贯穿整个课程的概念如码元传输速率、噪声平均功率、基带输出信号的带宽、相对码 (DPSK) 与绝对码9PSK0关系, 这些概念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和疑义概念, 应重点讲述。另一方面, 通信原理中还存在一些难于理解的原理, 如无误码率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PCM编码13折编码方法、循环码的编译码方法等。我们用课堂例题讲解, 课后作业练习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 调整授课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十分重要。98-03级通信原理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 即预备知识—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模拟信号数字传输……学生普遍反映对模拟信号数字传输感到很不理解, 他们经常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章内容, 这章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因此, 从04级开始, 调整了教材编排顺序, 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放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前面讲解, 而教学内容没有改变。这样改变的结果让学生普遍感觉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理解加深, 所获得知识结构更加牢固。
(四)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由于《通信原理》理论性强, 公式推导不少, 如果教师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公式推导上, 或者用很多时间去写一大串公式, 这样效率低下的教学将导致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满意, 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 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这样教学的信息量虽然大, 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传输的信息快, 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进行理论课程学习, 自然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 片面评判单一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调制解调框图用多媒体播放, 这样教学内容生动而又直观;对于复杂的公式的推导, 重要的定理、结论通过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 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引入比较教学法。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比较不同教学内容间联系和区别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应用比较教学的关键是确定教学内容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程特点是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成对出现,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存, 我们选择了调幅、调频、调相的调制解调以及它们的抗干扰性能, 数字调制解调与模拟调制解调,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抗噪声性能这些内容作比较教学法的试验。
三、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通信原理》课程的建设。本课程组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思想, 树立精品意识, 分别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研讨、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教研活动和探索, 取得了丰富的教改和教研成果。
(一) 积极开展教改项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校精品课程已结题, 省级精品课程得到立项并在建设中。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理念的探讨, 明确了四个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 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掌握知识的转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注入式教学, 向“教”与“学”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转化;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参观学习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大学的相关专业与课程, 对于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很有帮助。
(二) 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本着紧跟通信技术与理论的新发展, 结合我校本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的原则, 进行革新。如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辅助教材建设、教辅软件设计、教研讨论、教学网络建设等, 形成了集体交流、学习、观摩、研讨的良好制度, 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该项工作, 课程组现营造起活跃的教研工作交流氛围, 建立了定期教学研讨的机制。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丰富教学资源
本课程利用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学堂”。本课程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 解决了全院学生跨专业选课问题。“网络学堂”中包含有本课程组经过多年努力开发的课程电子资源: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程文本、课程视频、实验指导、习题考试、讨论答疑、学生作品、专题探讨等等。
四、结论
本课程是构成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单元, 是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 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授课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峰, 邱文教, 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23-25.
[2]樊昌信.通信原理[M]第6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邢超, 韩琳.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8) :133.
[4]张士兵, 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4) .
[5]梁晓炜等.通信原理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16) :52.
[6]赵韩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2) :95-97.
[7]沈莉芳.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 2009, (4) .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2fsk通信原理课程设计06-15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SK)07-12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08-19
现代即时通信05-21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11-09
现代通信网络07-14
现代移动通信08-27
现代通信传输技术09-02
现代短波通信技术05-23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