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论文

2024-07-28

友善用脑论文(精选10篇)

友善用脑论文 篇1

“老师, 杨同学的课外作业又没有做!

“杨同学, 你的课外作业为什么不做?”

“老师, 这些词语我都会默写了, 又要重新抄写, 真没意思。”

……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一下, 类似上述镜头中的情景, 在小学里还是屡见不鲜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情况下, 学校、教师对学生课外作业量加强了控制, 可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事与愿违的事情呢?

原因之一:目前教师留的课外作业只适宜于中等生的“一刀切”的作业。

这种作业配置状况使优等生的作业疲劳度相对过轻, 不能激发他们去尝试, 去探索;使后进生的作业疲劳度过重, 即使“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

原因之二:目前教师配置的课外作业在结构上多属于练习性作业, 而且机械重复的现象多, 扩展性、创造性作业少, 不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这种课外作业类型单一, 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方面的扩展, 以及创造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原因之三:目前教师配置的课外作业多为读一读, 写一写, 而方式为动手书写, 没有营造动脑环境和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 致使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活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较低。这种作业形式与方式单一化的弊端, 不能使学生进入学习“语文化”的境界。

……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旨在通过减轻不必要的机械重复作业, 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去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配置课外作业时绝不能只做数量上的减法运算, 而要更重视作业质量的研究, 同时也要进行友善用脑的研究, 将课外作业与友善用脑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表明, 当孩子的大脑处于健康状况时, 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 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地存储下来了。传统的作业并不适合那些有着强烈动觉倾向、触觉倾向或总体把握倾向的学生, 最好的作业是能够满足各种学习风格的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业。因此, 老师更需要花大力气, 创造性地丰富作业的形式。为了改变课外作业枯燥无味的状况, 我在所带班级中进行了“课外作业与友善用脑”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 已初见成效, 从而真正实现了“友善用脑减负增效促创新”的作业目标。

一、课外作业层次化, 友善用脑求减负

学生作为自由个体, 他们的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 所有的学生这个在某个方面的智力不可能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另一方面, 学生的个性发展千差万别, 这就决定了学生做作业的风格、能力也不一样。为了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在作业安排环节上紧扣作业难度这一关键, 做到“分层设计, 分层要求, 切实减负”。我将班内学生分为6等8组, 即按照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整体水平去考虑, 由高到低分为A、B、C、D、E、F六个层次, 然后从6个等层次各抽出一人组成一组。每次作业出6个等第的题目, 由组长主持, 组员自己选一题做, 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教师进行批改。并对学生做题目实行动态管理, 进步了的学生可上一个层次, 退步了的学生可下一个层次, 停滞不前的学生不变, 等等。

二、课外作业科学化, 友善用脑求增效

课外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升华, 它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空间发挥主动性, 去应用知识。所以, 教师要根据全册书的总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有目的, 有计划地确定课外作业计划, 安排数量适中, 有启发性的作业内容, 切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复述的作业可以通过边听音乐边写信、编故事的方式布置;默写的作业可以通过首尾接龙或小竞赛的方式布置;问答作业可以通过写调查记录, 写日记的方式布置, 朗读的作业可以通过配乐录音, 朗读小擂台的形式布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三、课外作业活动化, 友善用脑促创新

课外作业活动化就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线, 把知识训练, 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游戏、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 让学生得到大量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因“动”而学, 因“动”而练, 在充满情趣的动态活动中实现语文素质的培养。如觅典型人物, 配置“话剧表演”“故事擂台”等实践活动作业;觅精彩片段, 配置“图画板演”“给课文配插图”“给课文制作幻灯片”等操作活动作业;觅优美造型, 配置“模型制作”“剪贴工艺”等操作活动作业;觅画面原型, 配置“模拟实验”“实物演示情境”等操作活动作业。

四、课外作业社会化, 友善用脑促实践

小学课本内容虽然丰富, 但未必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 安排课外作业内容时, 倘若只盯在一处, 所得是非常有限、枯燥的。因此, 我们要把视角放大一些, 思路放宽一些, 广泛挖掘课外“宝藏”, 把眼光投到社会生活这座巨大的“富矿”上, 捕捉一切可能为语文课外作业所用的有利因素, 充实课外作业内容。

1.试听实践。

要求学生每天能通过读报, 收听广播, 收看电视, 与父母交谈等途径, 收集一二条新闻。

2.社会实践。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 可策划“找春天、赞春天”“说春天、画春天”“制作春景图”等实践活动;与居委会挂钩, 设立“创建文明街道”实践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 栽花种树, 再写成日记;与敬老院挂钩, 设立“红领巾服务站”实践基地等等为作文提供活的素材。

3.言语实践。

通过“小小新闻发布会”, 让学生发布收集的新闻;通过“一周一事一议”, 让学生对一周来的重大事件或现象进行评议;通过“一周一诗一名言”“一月一书”, 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视野;通过“社会广角”, 交流角色实践的体会。在言语实践前, 按居住地点将学生分组, 订好内容、措施, 并将实践结果记载于册为一周一次的“言语实践课”做好准备。

老师们, 您是否还认为当学生做课外作业时, 学生必须保持严肃认真呢?有关大脑的研究肯定会回答“不!”只有当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愉快有趣时, 孩子的神经传导通路才会运转良好。您是不是还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应该保持安静和沉默呢?有关大脑的研究再一次回答说“不!”对许多孩子来说, 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不出声地学习会使他们感到压力很重。而当他走动、交谈或者吃东西时, 他们也许能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老师们, 当我们越来越十分重视让友善用脑走进课堂教学时, 别忘了课外作业也呼唤友善用脑!

摘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旨在通过减轻不必要的机械重复作业, 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去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外作业与友善用脑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课外作业枯燥无味的状况, 我在所教班级中进行了“课外作业与友善用脑”的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已初见成效, 从而真正实现了“友善用脑促课外作业‘四化’, 减负增效促创新实践”的作业目标。

关键词:友善用脑,课外作业,减负,增效

友善用脑论文 篇2

1月30日,怀着像在国内参加的各种以交流为主的学习班一样的心情,我踏上了赴新西兰“友善用脑”学习之旅。经历了的漫长飞行旅途,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多到达了新西兰的基督城。

开学第一天早上8:30到达,学校简短的欢迎仪式过去后,Christine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基督城风貌,虽然这和学习“友善用脑”的主题摸不上边,但能先看看基督城的样子,却是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紧跟着Christine,边走边看边听她讲,这真是一个太过平静悠闲的城市了。艾汶河弯弯曲曲流经市区,水中不时有一群群的鸭子游过,当着到有人喂它们食物时,它们立刻跑上岸来,无拘无束地围着你翘首企盼,两岸绿柳成行,迎风飘荡;道路两旁像树成荫,景致典雅,路边不是绿草就是各色小花,加之宽阔的教堂广场和植物园衬托,难怪基督城有“花园城”之美誉。

第二天,我们又去游览了法国小镇,司机选择了一条曲折难行的山路,但沿途的美景颇是壮观,让人叹为观止。加之司机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热情的讲解,使得法国小镇之旅一开始就特别吸引人。我还是那种心情,尽管与学习无关,但我依旧喜欢这样的安排,谁会拒绝美丽的景观呢?真正到了法国小镇,你又不得木叹服人间确有如此世外桃源!一个不大的小镇,倚山傍海,绿树成荫,路边到处都是鲜花,各种海鸟悠闲地走在沙滩上,海岸边,与游人一样从容自乐。拍照,忙不过来的拍照,稍微转一下身就值得一照,往哪个方向对准镜头都是美不胜收。在金校长的推荐下,我们还美美地吃了一顿油炸大薯条,真是比国内的好吃百倍。

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坐在教室内上课了。我注意到Christine在白板上先列好了一天的计划,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注意,什么时间干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数了。上课前,Christine先带领大家伸伸胳膊,活动活动手指,按摩按摩头部等热身活动,她称之为健脑操。接下来她让每一个人回忆开学第一天参观基督城的情况,看谁还记得基督城的哪些地理历史知识,然后用一种图形表示出来,配以关键词和图片表示,她称之为思维导图。20分钟以后,大家果然都以不同的构思画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她讲到,先回忆,然后构建图形,为了帮助你轻松地做这件事还可以放点音乐。Learning=change in brainstructure.她强调学习等于是大脑结构的改变,做健脑操,补充能量,做有氧运动,保持好的身体,才会有好的大脑,有好的心情,我们应该交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的更轻松。哦,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进入“友善用脑”的学习了,原来那两天看似只是游玩的安排其实恰恰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啊!多么巧妙的安排,让你在轻松愉快中感受课程,原来学习真能像玩一样有趣又轻松!这样的课程,这样的学习方式真是神奇,我多想让我的学生也有我这样的感受:原来学习可以是如此容易的事。

接下来几个单元的内容更是越来越精彩了,它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唯一不变的是 Christine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又收获颇丰。

“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神经科学的研究,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总是持续不断地生长和变化。当大脑中的有益化学物质处于好的平衡状态时,大脑就会容易地生长,在脑细胞间不断产生连接来组织和贮存记忆,学习正是形成新的大脑路径连接的过程,感官经历越强烈,产生的大脑路径和连接也就越明显和牢固,因而表现为强的记忆力。“友善用脑”的信念是:当神经、身体和心理状况有利于有益的神经递质自由流动时,学习便是一个自然、容易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一个多好的指导原则,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友善用脑的环境,帮助每个学生大脑健康地从事课堂活动和学习研究。那怎样保持大脑健康呢?要有好的营养习惯、饮用大量纯净水、有好的呼吸习惯与好的姿势、运动和放松的说笑相配合,身体平衡放松、保持左右脑的平衡,多鼓励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是愉悦的,积极向上的。这些都是保持大脑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也很重要,大多数人都有多种倾向性,使用多感观教学法最好,友善用脑的教学法能使每一次课对各种倾向方式的同学都有吸引力。我特别欣赏Christine的观点:当老师在课堂上用多种感官教学时,更多的学生可取得成功。每节课的课程导入必须引起各种倾向型学生 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很快就走神了或去扰乱别人,不能专心听课,记忆力就很差。这就提醒广大教师去反省自己的教学,不能去责怪学生不听课,而应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摸索出适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就能从根本上找到了所谓“差生”差的根源,原来不成功的学生只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合适“坐好!安静!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通常具有运动或社交型倾向,较低的听觉倾向,这并不表明他们不聪明,只是他们的大脑工作和他们的学习用不同的方式。

“友善用脑”的课程结束了,我十二分地不情愿!Christine的慈祥、严谨、温和的笑始

终在眼前萦绕,挥之不去。她对大脑的友善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也将从对自己的大脑友善开始去对我的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友善,教给他们怎样轻松学习,走向成功。

友善用脑论文 篇3

【关键词】友善用脑 课堂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63-01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开头和小结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开头只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小结、结尾与之相呼应。一堂课结尾时,学生或由于久坐显得精力疲乏,或是情绪仍沉浸在老师的教学中,或是由于老师的讲解引发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而思想走神儿,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小结,要比开头和主体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但从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重视如何开好头,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时却草草收场,课堂教学的虎头蛇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节课的小结好坏,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并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对象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小结。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的友善用脑教育理论,是当今倍受推崇的一种教师成功教学,学生成功学习的一种技法。它把人本的情怀渗入其中,使学习具有更浓重的友善色彩和积极的人本精神。“友善用脑”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小结真正“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和升华,是一种艺术与创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新兴的“友善用脑”理念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总结了如下几种课堂小结方式。

一、活动表演,学以致用。

“友善用脑”理念认为:课堂活动能激活大脑中的神经传导通路,让信息的传送畅通无阻,会减少造成学习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于学习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中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历史课堂小结如果采用表演或活动方式,教师就要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用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台,激发学生的热情。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在课上的热情很高,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小,课上和表现欲望强烈,一个课堂小结的演义,既能增加学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智能。如初中七年级上的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就是很好的课例。精彩热烈的课堂小结,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知识,也可以为下节课的开展埋下良好的伏笔。

二、尝试绘画自己的友善用脑思维导图。

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是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它强调“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人脑有异,图不同一”。从这一点来说,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更强调的是尊重学习者个体的生理特征,更加个體化,人性化。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结这一环节上,我引进了友善用脑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在每节课最后都留出5~6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是对学习或思考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是抓学习内容的核心。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与思维水平的差异。

开始阶段,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的含义并不理解,画出来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练习,学生们学会了绘制思维导图,他们可以绘制线性结构的思维导图:以时间,事件,人物或知识的发展脉络为轴线,用简单的符号,关键文字,色彩,图形作为记忆或思考的表示物而画出的思维导图。放射结构的思维导图:以某一主题或知识点为核心,用向四周发散的线条和文字,简单图形以及不同色彩构成的一种思维导图。平面结构的思维导图:在整体画面中表达一个主题中心的几个相关内容的思想或记忆的辅助图示。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们学会了对知识的疏理,建立起了知识间的联系和结构框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系统,这无论对于学生们的现阶段历史学习还是对今后对其他学科和知识的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

三、归纳总结,画龙点睛。

归纳总结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小结形式,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把当堂课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框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最大化。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或分组合作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沉思冥想,整理储存。

给学生片刻冥想的时间,让他们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整理和储存本节课所接受的信息。冥想时教师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让学生处于一种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和存储的良好状态。教师用平静、缓和语气提示当堂课所学主要内容,也可让一位学生来讲一讲他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冥想能教会学生花时间进行无意识的反思。

友善用脑理念下的“五字课堂” 篇4

2.品———组内讨论,合作帮扶。“五字课堂”上,小组合作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小组的组建,除了考虑到成绩之外,还要兼顾到学生的思维类型和认知倾向,尽可能地达到互补。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对教师分配的重点任务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上一个环节中的疑问,保证本组每一个成员弄懂为止。

3.探———参与展示,互动质疑。友善用脑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学习。在主张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倡导他们用多样的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在展示中可以把表演、唱歌、绘画等融入进去。在展示中,其他小组对展示组的严密度、准确度、精彩度进行评价,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质疑、辩论、补充。这个环节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

4.酿——构建体系,当堂反馈。友善用脑理念认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形成的记忆参照物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创造力。因此,我们倡导用冥想的方式或是思维导图、歌曲、绕口令、舞蹈、模型等方式来梳理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友善用脑论文 篇5

昆明市金殿中学“友善用脑”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题目

运用友善用脑理论建设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工读学生有效学习。

二、本课题研究背景及价值

20世纪末,脑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美国1990年推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1991年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1996年开始“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研究。早在19世纪后叶,脑科学研究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20世纪初期,神经细胞、突触、脑功能定位、脊髓反射、突触化学传递等概念,以及神经电活动和脑电图等记录业已确立。20世纪后期,基于电生理学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在单个蛋白质分子水平上了解离子通道、受体以及神经细胞膜信号传导的活动机制。2000年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授给了发现了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的科学家,他们确立了神经突触化学传递理论。这些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证。神经生物学的成果引发了人们对认知的进一步认识,神经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纷纷探讨将脑科学的成果运用于教育中,重新思考教育问题。友善用脑是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把神经科学、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她提出的友善用脑的理论和方法,让老师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其中学生“愿意学”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友善用脑”强调尊重学习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其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友善用脑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研究教学和学习,它既考虑生物人的学习状态,也考虑社会人的学习状态,把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渗入其中,使学习具有更浓重的友善色彩和积极的人本精神,让学习这种最具科学特点的人的认知活动回归人的本体。在教学过程中,它既强调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强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的全脑被充分调动起来,它把对学生的信任、教学的技巧、学习的方法和物理、情感环境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性。友善用脑可以解决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我校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工读学校。自1981年建校至今,历经28年的摸索办学,学生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给教育转化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是课堂教学很难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学生要成为合格社会劳动者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学校启动该课题研究是想利用课题研究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鼓励教师运用友善用脑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在结合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工读学生的教学方法、模式。最终能促成工读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真正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理论依据及课题界定

友善用脑概念:

友善用脑是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把神经科学、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她提出的友善用脑的理论和方法,让老师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友善用脑的英文原文来自于三个词:Brain friendly友好的、亲切的、朋友般的; Brain compatible相容的、谐和的、一致的; Brain fitness适当、恰当、健康。在翻译过程确定为“友善用脑”是因为它是更富于人性化的表述。友善用脑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教(学)会学习为理念的,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积极学习的新方法。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它为实施素质教育、为教师由“主导型”向“指型导”转变,为推进新课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友善用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在学习上要“发展学生所有制”,学校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上“如果学生无法适应我(教师)的教学方法,则就让我(教师)教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这些思想表现了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情怀,友善用脑提出的多感官教学、小组学习、音乐释压、补氧、健脑操、思维导图、冥想记忆、根据学生集中精力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适应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不但遵循了科学规律,而且富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利用友善用脑的教学理论、理念指导学校给学生创设乐于学习的物理环境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教师探索适合工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指课堂教学),最终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1993年11月新西兰教育家Christine Ward与Jan Daley合作出版了《Learning to Learn(学会学习)》,1994年到1996年再版过7次,《学会学习》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研究分析学生的思维类型,把音乐、健脑操、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注重从生理上、心理上探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1997年3月英国著名作家、教师、培训师和职业演讲人Mark Fletcher发表了《友善用脑课堂计划------一个教师发展的工具(Brain Friendly Lesson Planning------A Teacher Development Tool)》的文章,探讨了左右脑功能、大脑放松、边缘系统(记忆和情感)、新脑(大脑灰质的神经环路)和不同学习风格等问题,主张根据人脑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1997年12月美国教育研究工作者Lowell W.Biller在美国基础教育校长联合会的刊物上发表了《培育一个友善用脑的课堂(Cultivating A Brain Friendly Classroom)》的文章,作者提出要将神经学、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的前沿学科成果应用于学校教学,呼吁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友善用脑的课堂。

1998年春美国具有30多年教育经历的教育咨询专家Ellen Arrnold博士发表了《友善用脑学习(Brain Friendly Learning)》的文章,文章指出:“脑是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一个自然的学习器官,早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的很长时间大脑已经开始了学习和思考。”“教育是‘从内开始’的”,“如果我们相信学习是我们能使什么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就犯了根本的错误。这一错误是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作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认为“动机=关联+选择(Motivation=Relevance +Choice)”。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学生就能学好,因为学生有自然的学习器官——大脑,而动机来自于学习的事情与个体的相关度,在学习中应该给学生选择,这个选择不是做不做的选择,而是如何做的选择。作者批评了现代教育中象生产线一样的教育模式,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专家。1998年Christine Ward根据友善用脑的理论出版了《Teaching to Learn(教会学习)》(1999年、2001年再版)、《The Parents’ Homework Handbook------How to Guide Your Child to Successful Learn(如何帮助孩子成功学习)》(2001年再版),同年Christine Ward与Jan Daley修订出版了《Learning to Learn(学会学习)》的第二版。作者把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融为一体,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将友善用脑理论系统化、实用化,吸纳了美国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英国被誉为“大脑先生”的思维专家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医生、语言教育研究者Georgi Lozanov的暗示感应教学法、美国教育运动机能学基金会的教育运动研究专家Paul Dennison的健脑操等教育理论和方法,搭建了比较完整的《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的基本框架。作者在她的书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以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提供了上百种教、学、帮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实用,给教师、学生和家长极大的帮助。

2003年友善用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中国等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英国Brain Friendly Publication(友善用脑出版集团)是以材料帮助教师和学生学习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专业机构,他们用友善用脑的理论指导出版工作,他们宣称:友善用脑是“所有的大脑中的不同系统的更加有效的连接,这种连接促使人们获得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转换的提高。”他们的产品就是“使这种连接的优势在学习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他们强调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连接、图解和聚焦于学习者、在聆听中放松、小组学习和个人的工作、多元智能和思维导图等综合因素在学习中发挥的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作用。2003年美国PRO-ED出版了Connie Messin的《Brain Friendly Guidance Activities to Build Emotional Intelligence(友善用脑指导活动建立情感智能)》,书中介绍了作者在K12学校教学的经历,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通过自我领悟、小组交流和多样的活动达到了成功学习的目的。而教师如何创设学习的场景?如何把握听众的注意力?也是作者在书中向大家介绍的内容。

2003年5月中国天津社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由李荐先生主译的《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这是将Christine Ward的对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三本介绍友善用脑学习的书合编而成,编者认为:“这三本书的对象正好涉及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个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又相互关联的三个主要因素,把三本书统一出版,既保证了克里斯蒂‘友善用脑’的加速学习方法体系的完整,又使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相互作用,便于教、学、帮的协调沟通,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003年对友善用脑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对食品、音乐、健脑操、思维导图、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等都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的中学、小学应用友善用脑开展教学,确立了相应标准,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了原有课堂教学状况。美国Davenport Community School(达文波特社区学校)在《我们有友善用脑课堂》的文章中指出:“友善用脑是提供给课堂的另外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示并且让人们感到了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它培育了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大脑工作的学习环境。”

2003年和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教科和南京市教育局分期引入了“友善用脑”的课题,有18所中学参加了课题的实验,“友善用脑”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对实验区中学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18所实验校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把“友善用脑”的课题引进全国工读教育系统,并把课题列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工读学校已经提前启动,现处于实践研究阶段,同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我校的此项研究是友善用脑理论与方法的校本化研究,突出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友善用脑在我省工读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一)目标

1、促进学校教师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2、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物理环境和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模式;

3、教会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我 校课堂教学质量。

(二)内容

1、组织教师学习《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让教师基本掌握友善用脑的教育理念,同时培养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根据课题要求建设友善用脑的学生学习物理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

3、组织教师根据自己对理论的掌握确定各自的友善用脑课堂实践研究内容;(具体实践研究内容待定)

4、汇总课题研究结果加以评估和升华;

5、结题;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课题准备采用重点实验、比较归纳、总结升华的方法,在全面采集研究标本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总结归纳,建设吸引工读学生、熏陶工读学生乐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适合工读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符合脑科学原理的、适于全面推广的友善用脑教学的新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首先从理论梳理开始,采用文献查阅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友善用脑、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本校实际总结出友善用脑教学的理论框架,从而进一步阐述友善用脑与促进课堂教学的关系。理论要经过实践的印证,理论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大量教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最终达到完善。

用测量法调查统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针对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实验学生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相关的教育测量,包括评价量表、学科成绩、素质能力测试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扎实的基本实验数据。同时运用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统计结果,不断调整研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究方法。最终采用归纳总结法,总结提炼,将实验研究的成果升华,普及推广,切实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2008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工读系统第一批友善用脑课题试点学校; 2、2008年12月初,学校初步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3、2008年12月中旬,学校成立课题组,填写课题申请报告; 4、2009年1月,进行课题研究动员;

(二)、实施阶段 1、2009年3月,举行课题启动仪式; 2、2009年3月——6月,组织全校教学人员进行友善用脑理论学习,文献梳理、实验教师的培训; 3、2009年3月——7月,结合课题加快建设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 4、2009年7月,课题成员确定友善用脑课堂实践研究内容; 5、2009年9月——2010年7月,分组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三)、总结与反思阶段

1、进一步完善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建设;(2009年9月——2011年11月)

2、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总结与反思;(2010年7月——2010年12月)

3、推广成果(2011年1月——)

(四)、课题结题(2011年1月——11月)

八、预期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专业化发展;

2、完成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

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

教 育 部 “十 一 五” 规 划 课 题

4、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模式;

5、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学案例与论文集;

6、完成数期课题研究简报通讯;

7、课题结题报告。

昆明市金殿中学友善用脑课题组

2009

友善用脑理念下教育课堂的研究 篇6

A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爸爸妈妈总是给他们过生日,而他们当中很少有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B本单元F板块,要求“Now ask your friend about his or her birthday and make a birthday card for him or her.”。

C英语补充习题中又有这样的一个练习:

与其到时再做,不如把事情做在前面。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预习作业一布置,学生显然很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在班级里讨论开了,我也有些沾沾自喜。第二天我一进课堂就感觉学生们一脸期待的望着我,那种要表达的愿望溢于言表。我显得有些得意,在得意中我跟学生交谈起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去询问身边的同学,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时不时走近学生听听他们的对话,孩子们说着,笑着,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生日礼物,也似乎正在给爸爸妈妈送礼物。可是有的时候用句不恰当的说法“别高兴地太早了”。只见第一组的杜同学,第三组的宋同学,第四组的梁同学和黄同学,他们并未参加大家的活动,而是有些黯然神伤的坐在座位上,我的头脑里迅速的闪过一个念头:他们没有做预习作业,所以今天说不起来,也没得说。但是不对,梁同学和黄同学英语学得都不错,他们不会不去做预习作业的啊。在疑问中我让孩子们结束了活动,继续我的课,可是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一直围绕在我的心头。我没有直接去问孩子们是不是没有做预习作业。会不会有其他什么原因,我想或许在班主任那我会有所收获,就这样我询问起了班主任。在班主任那我懊恼不已,刚刚还得意洋洋的预习作业,此时此刻却让我觉得有些揭孩子伤疤的感觉。

A第一组的杜同学,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生病去世,爸爸再婚跟后妈居住,而杜同学一直跟年迈的奶奶生活。

B第三组的宋同学,爸爸常年在重庆上班,妈妈忍受不了爸爸常年不回家,离婚后再嫁。

C第四组的梁同学,爸爸妈妈离异,爸爸妈妈都不要他,法院把他判给爸爸可爸爸常年在外赌博,他就和奶奶居住。

D黄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广州做生意,一直没时间回来。

【反思】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它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激活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成长。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似乎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选择”, 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等弊端。因此叶澜教授呼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为理念,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教学呼唤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我们从生命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划我们的课堂。生命课堂的提出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的。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彼此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并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师生一起走向整体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

二、课堂研究什么?

课堂生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而在课堂改善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何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想我们一定得研究学生。在教师看来,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学生。但是,由于教师习惯于大班授课,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所以常常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谁也顾不上”。而我们一旦深入研究学生,就会对学生更加负责。当我们真正接近每一位学生时,就会进入到一种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这样任同一班课的几位教师能够就某一学生的学习发展进行讨论,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以前学生的发展似乎是班主任关心的事情,现在我想我们的任课老师们都应该共同关注,协力解决。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听到任课老师们说“你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而是“我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我们班可以怎么做”,精心呵护学生的生命使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需要注意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也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的心灵之中。”人的生命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诠释,应该说人的物质形态的生命是很顽强的,但是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是很脆弱的,例如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是极为敏感的角落,需要小心呵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伤害了它。现实中扼杀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现象很普遍,学生失去了自尊、没有了自信,我们的教学准备再充分,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何谈有效教学。因此说,课堂教学必须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课堂教学的原点就是“基于生命”,从生命需要、生命健康需要、生命发展需要出发,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或许会多些委屈,但也可因此变得更加自强自立、有胆识、有毅力。我们是使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成为他们的第二“爸爸”或“妈妈”,给他们更多的爱。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快乐的。

【后续】

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让我再一次重新布置了预习作业“

A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B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让爸爸妈妈在信中回复,这样爸爸妈妈就知道你在关心着他们,爱着他们。”

虽说这只是多了一句话的事,但我想孩子会明白的。同时我也通过班主任跟四位同学的家长联系了一下,让他们务必一定要给孩子回信。过了几日,几位孩子陆陆续续的告诉我:老师,我的预习作业做好了,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回信了。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知道这一次的预习作业布置对了。是啊!或许这一切要做在开头,那该有多好啊!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用心做教育,在友善用脑的理念下,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课堂则成为我们教师新的追求。这样每一个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就能和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祖国的花朵,成为祖国的栋梁。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江苏】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时,因为本单元围绕“Ben的生日”这一主题,从谈论生日的具体日期入手,到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小客人来访、祝贺、送礼等情节,把有关“询问日期”、“邀请”、“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结合起来。既呈现了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展示了英语国家“过生日”的文化风俗和习惯。而过生日”一直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考虑到现在的孩子

A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爸爸妈妈总是给他们过生日,而他们当中很少有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B本单元F板块,要求“Now ask your friend about his or her birthday and make a birthday card for him or her.”。

C英语补充习题中又有这样的一个练习:

与其到时再做,不如把事情做在前面。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预习作业一布置,学生显然很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在班级里讨论开了,我也有些沾沾自喜。第二天我一进课堂就感觉学生们一脸期待的望着我,那种要表达的愿望溢于言表。我显得有些得意,在得意中我跟学生交谈起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去询问身边的同学,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时不时走近学生听听他们的对话,孩子们说着,笑着,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生日礼物,也似乎正在给爸爸妈妈送礼物。可是有的时候用句不恰当的说法“别高兴地太早了”。只见第一组的杜同学,第三组的宋同学,第四组的梁同学和黄同学,他们并未参加大家的活动,而是有些黯然神伤的坐在座位上,我的头脑里迅速的闪过一个念头:他们没有做预习作业,所以今天说不起来,也没得说。但是不对,梁同学和黄同学英语学得都不错,他们不会不去做预习作业的啊。在疑问中我让孩子们结束了活动,继续我的课,可是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一直围绕在我的心头。我没有直接去问孩子们是不是没有做预习作业。会不会有其他什么原因,我想或许在班主任那我会有所收获,就这样我询问起了班主任。在班主任那我懊恼不已,刚刚还得意洋洋的预习作业,此时此刻却让我觉得有些揭孩子伤疤的感觉。

A第一组的杜同学,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生病去世,爸爸再婚跟后妈居住,而杜同学一直跟年迈的奶奶生活。

B第三组的宋同学,爸爸常年在重庆上班,妈妈忍受不了爸爸常年不回家,离婚后再嫁。

C第四组的梁同学,爸爸妈妈离异,爸爸妈妈都不要他,法院把他判给爸爸可爸爸常年在外赌博,他就和奶奶居住。

D黄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广州做生意,一直没时间回来。

【反思】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它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激活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成长。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似乎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选择”, 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等弊端。因此叶澜教授呼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为理念,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教学呼唤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我们从生命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划我们的课堂。生命课堂的提出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的。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彼此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并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师生一起走向整体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

二、课堂研究什么?

课堂生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而在课堂改善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何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想我们一定得研究学生。在教师看来,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学生。但是,由于教师习惯于大班授课,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所以常常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谁也顾不上”。而我们一旦深入研究学生,就会对学生更加负责。当我们真正接近每一位学生时,就会进入到一种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这样任同一班课的几位教师能够就某一学生的学习发展进行讨论,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以前学生的发展似乎是班主任关心的事情,现在我想我们的任课老师们都应该共同关注,协力解决。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听到任课老师们说“你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而是“我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我们班可以怎么做”,精心呵护学生的生命使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需要注意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也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的心灵之中。”人的生命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诠释,应该说人的物质形态的生命是很顽强的,但是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是很脆弱的,例如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是极为敏感的角落,需要小心呵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伤害了它。现实中扼杀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现象很普遍,学生失去了自尊、没有了自信,我们的教学准备再充分,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何谈有效教学。因此说,课堂教学必须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课堂教学的原点就是“基于生命”,从生命需要、生命健康需要、生命发展需要出发,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或许会多些委屈,但也可因此变得更加自强自立、有胆识、有毅力。我们是使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成为他们的第二“爸爸”或“妈妈”,给他们更多的爱。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快乐的。

【后续】

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让我再一次重新布置了预习作业“

A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B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让爸爸妈妈在信中回复,这样爸爸妈妈就知道你在关心着他们,爱着他们。”

虽说这只是多了一句话的事,但我想孩子会明白的。同时我也通过班主任跟四位同学的家长联系了一下,让他们务必一定要给孩子回信。过了几日,几位孩子陆陆续续的告诉我:老师,我的预习作业做好了,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回信了。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知道这一次的预习作业布置对了。是啊!或许这一切要做在开头,那该有多好啊!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用心做教育,在友善用脑的理念下,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课堂则成为我们教师新的追求。这样每一个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就能和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祖国的花朵,成为祖国的栋梁。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江苏】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时,因为本单元围绕“Ben的生日”这一主题,从谈论生日的具体日期入手,到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小客人来访、祝贺、送礼等情节,把有关“询问日期”、“邀请”、“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结合起来。既呈现了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展示了英语国家“过生日”的文化风俗和习惯。而过生日”一直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考虑到现在的孩子

A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爸爸妈妈总是给他们过生日,而他们当中很少有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B本单元F板块,要求“Now ask your friend about his or her birthday and make a birthday card for him or her.”。

C英语补充习题中又有这样的一个练习:

与其到时再做,不如把事情做在前面。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预习作业一布置,学生显然很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在班级里讨论开了,我也有些沾沾自喜。第二天我一进课堂就感觉学生们一脸期待的望着我,那种要表达的愿望溢于言表。我显得有些得意,在得意中我跟学生交谈起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去询问身边的同学,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时不时走近学生听听他们的对话,孩子们说着,笑着,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生日礼物,也似乎正在给爸爸妈妈送礼物。可是有的时候用句不恰当的说法“别高兴地太早了”。只见第一组的杜同学,第三组的宋同学,第四组的梁同学和黄同学,他们并未参加大家的活动,而是有些黯然神伤的坐在座位上,我的头脑里迅速的闪过一个念头:他们没有做预习作业,所以今天说不起来,也没得说。但是不对,梁同学和黄同学英语学得都不错,他们不会不去做预习作业的啊。在疑问中我让孩子们结束了活动,继续我的课,可是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一直围绕在我的心头。我没有直接去问孩子们是不是没有做预习作业。会不会有其他什么原因,我想或许在班主任那我会有所收获,就这样我询问起了班主任。在班主任那我懊恼不已,刚刚还得意洋洋的预习作业,此时此刻却让我觉得有些揭孩子伤疤的感觉。

A第一组的杜同学,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生病去世,爸爸再婚跟后妈居住,而杜同学一直跟年迈的奶奶生活。

B第三组的宋同学,爸爸常年在重庆上班,妈妈忍受不了爸爸常年不回家,离婚后再嫁。

C第四组的梁同学,爸爸妈妈离异,爸爸妈妈都不要他,法院把他判给爸爸可爸爸常年在外赌博,他就和奶奶居住。

D黄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广州做生意,一直没时间回来。

【反思】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它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激活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成长。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似乎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选择”, 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等弊端。因此叶澜教授呼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为理念,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教学呼唤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我们从生命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划我们的课堂。生命课堂的提出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的。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彼此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并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师生一起走向整体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

二、课堂研究什么?

课堂生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而在课堂改善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何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想我们一定得研究学生。在教师看来,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学生。但是,由于教师习惯于大班授课,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所以常常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谁也顾不上”。而我们一旦深入研究学生,就会对学生更加负责。当我们真正接近每一位学生时,就会进入到一种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这样任同一班课的几位教师能够就某一学生的学习发展进行讨论,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以前学生的发展似乎是班主任关心的事情,现在我想我们的任课老师们都应该共同关注,协力解决。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听到任课老师们说“你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而是“我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我们班可以怎么做”,精心呵护学生的生命使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需要注意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也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的心灵之中。”人的生命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诠释,应该说人的物质形态的生命是很顽强的,但是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是很脆弱的,例如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是极为敏感的角落,需要小心呵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伤害了它。现实中扼杀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现象很普遍,学生失去了自尊、没有了自信,我们的教学准备再充分,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何谈有效教学。因此说,课堂教学必须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课堂教学的原点就是“基于生命”,从生命需要、生命健康需要、生命发展需要出发,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或许会多些委屈,但也可因此变得更加自强自立、有胆识、有毅力。我们是使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成为他们的第二“爸爸”或“妈妈”,给他们更多的爱。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快乐的。

【后续】

那一双双黯然神伤的双眼让我再一次重新布置了预习作业“

A了解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亲人的生日,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并为他们拟定好生日礼物。

B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让爸爸妈妈在信中回复,这样爸爸妈妈就知道你在关心着他们,爱着他们。”

虽说这只是多了一句话的事,但我想孩子会明白的。同时我也通过班主任跟四位同学的家长联系了一下,让他们务必一定要给孩子回信。过了几日,几位孩子陆陆续续的告诉我:老师,我的预习作业做好了,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回信了。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知道这一次的预习作业布置对了。是啊!或许这一切要做在开头,那该有多好啊!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用心做教育,在友善用脑的理念下,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课堂则成为我们教师新的追求。这样每一个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就能和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祖国的花朵,成为祖国的栋梁。

“友善用脑”在听力课堂中的应用 篇7

尽管听力在英语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较低, 对于听力学习信心不足, 学习积极性低, 因此, 非常有必要在英语听力课堂中融入新的课堂元素, 即“友善用脑”。在听力课堂中, “友善用脑”元素, 要求教师创设友善的课堂环境, 使原本基础薄弱、对英语缺乏信心的学生重拾对听力学习的信心, 也使对英语没有兴趣的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友善用脑”强调每名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接受知识的潜能和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挖掘其学习潜能。如果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那就让教师教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习[1]。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 需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 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我领悟、小组交流和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成效。此时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营造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个新颖有趣的场景中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用最有效的方法轻松学习。

“友善用脑”课堂的营造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从外部环境、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系统等多方面进行准备。

1 人性化环境

人的大脑在放松状态下更容易接受知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使学生大脑时刻保持兴奋、高昂的学习状态, 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更有效地轻松学习[1]。

教室的窗台或讲台摆放绿色植物, 可使师生的眼睛和心理都得到放松。墙上板报栏张贴关于英语学习的小贴士、优秀作业。各种物品上注明英文名称,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室的桌椅经常更换摆放方式, 可根据课堂内容或学生分组情况摆放。例如, 在学习中职学校英语教材《英语2 (基础模块) 》Unit 3“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 Time Job”时, 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可以在听力和口语课教学时将桌椅布置为6人一组, 分别置于教室各处, 教室前面及中间部分留出空间供模拟面试时使用。

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对课堂有一种新鲜感, 不断变化的环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避免因课堂一成不变而倦怠。

2 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当中的合作性与竞争性对学生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 将学生分组, 每组学生水平应相当, 选出英语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在课堂学习中, 各小组由组长带领在合作中学习, 教师引导各小组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问题、寻求答案, 使每位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加, 同时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使学习更轻松。通过小组竞争性学习, 提高各组成员积极性, 最终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在学习《英语2 (基础模块) 》Unit 6“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时, 听力部分要求学生听懂并填写病人预约记录。在正式听力练习前, 要首先做好词汇准备。在前期的词汇、句子练习中, 让学生分组练习, 组长给组员讲解, 并以游戏的形式对有关疾病类的词汇和简单句型进行训练。游戏要求:全组学生参与, 一位学生看提示卡, 给下一位学生用肢体语言演示, 下一位学生用英语说出正确的描述疾病的句子后, 再看提示卡, 为另一位学生演示, 如此循环, 计时1分钟, 最终看哪一组说出的正确句子最多。由于全组学生参加, 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组长督促全组成员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便于记忆和应用, 为后面的听力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3 教学内容和方法讲究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

中职学校的课堂与普通中学不尽相同, 它有更强的专业性。比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要更注重与护理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侧重于医护交流时运用到的句型听说练习, 及与之相关的词组与句型, 使课堂内容有实用性。

当今的英语课堂倡导“以任务为导向, 以活动为依托, 以语言为载体”[2], 在听力课堂当中, 教师可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课堂开始便分层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向目标努力, 同时设置本课任务, 如上文提到的Unit 6, 便是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当中学会根据听到的内容填写病人预约卡, 并能对病情进行简单询问和了解。在其后的学习和练习中, 学生可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目标努力。

课堂上,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听力练习之外, 教师还可根据本校、本专业和本班学生情况安排其他活动, 使课堂内容更生动、更有趣。如“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课本上的练习是填写预约挂号表, 并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在听完第一遍之后回答, 但是, 这两个问题远远高于学生英语水平, 很难达到题目要求, 因此, 教师可适当修改问题。由于本单元教学目标并非预约挂号, 而是能进行简单的与疾病相关的听说练习, 因此, 教师可编写谈论疾病的其他对话, 并安排两个口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提前录制。在课本上的练习完成后, 针对录像内容给出其他听力练习, 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演示、练习。通过这种附加的听力练习, 使听力水平高的学生有更多收获。练习听力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听懂不同的口音[3], 让学生来录制对话, 使学生听不同人说英语的能力得到锻炼, 而非只适应本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

此外, 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对人大脑的影响, 课前放音乐使学生大脑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中, 完成词汇和句子练习后, 或完成一个能调动学生兴奋神经的活动 (如分组学习当中提到的全组参与的游戏) 后, 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 让学生在冥想中回顾新学的内容, 同时也让学生兴奋的神经得到缓解, 为进入下一个环节做好知识、心理和情绪准备。

为了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可在课堂各环节之间利用健脑操来缓解脑部疲劳, 使学生的精力重新聚集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课堂趣味性。健脑操的理念来源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肌动学”。据了解, “肌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肌肉如何运动”, 注重通过对身体状态的调整来改善心理状态。健脑操则是通过一些特设的简单运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状态的目的。学生只有在情绪稳定、十分自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学习状态[3]。

4 多元、全面、公平、分层的评价系统

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1]。没有差生, 每名学生都有不足, 也有其优势。因此, “友善用脑”的课堂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全面的评价。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还应当进行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也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如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听力练习当中应当能理解整个句子, 并能在听完后重复听到的内容, 此时教师应对其进行表扬;但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 能听懂听力练习中的个别单词就应当给予鼓励, 使其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肯定, 使其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更积极地去学习。

除了师生评价外, 课堂中还可运用生生评价, 即学生间的评价。上文提到小组学习和竞争性学习, 这种小组学习可合理地应用生生评价。首先, 可以让组内成员互相评价, 或让每组组长分别评价组员, 即组内评价。其次, 还可以在各种课堂任务中进行组间评价。如在进行学生演示的附加听力练习当中, 教师不必给出具体题目, 只需指导学生如何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各组之间互相出题, 互相评价, 最终选出出题最多、最精, 回答问题也最准确的小组。

每次课结束前教师要对于整节课进行总体评价, 每名学生对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以便在课后的作业和练习中及时查缺补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林立, 王笃勤.英语2 (基础模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友善用脑论文 篇8

案例:《圆锥体积》

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猜想

2.学生自主实验

(1) 小组实验: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 小组交流: (1) 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 通过实验, 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读:本节课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通过倒水 (或沙子) 的演示, 来引导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虽然让孩子自主实验,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但6个小组所提供的全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是在老师按部就班导演下进行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毫无悬念, 过程也无挑战性可言, 没有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去发现、去思维, 是“表演”式的数学活动, 应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反思:如果教师提供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 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体积有4倍关系的, 也有5倍关系的。这样提供的实验材料是不是彰显了设计的先进理念?在实验中学生自然生成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4倍、5倍等多样的结论。此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得到的结论分类整理。把4倍关系与5倍关系的圆柱、圆锥形容器举起来观察, 发现它们既不等底, 也不等高, 没有任何可比性, 之后聚焦3倍关系的情况进行争论, 以此来凸显“等底等高”这一关键。试问, 学生亲身经历的, 自我发现的“等底等高”这一关键点, 他们会轻易遗忘吗?

实践: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高效课堂的今天, 数学课上教师要用什么来吸引感染学生?学生在数学课上收获什么?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数学课实效性如何体现?值得每位教师思考。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营造乐学的氛围, 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美”在数学文化中熏染

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 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 我在《圆的认识》中作了一次这样的尝试。课始由欣赏生活中有关圆的画面展开教学, 用多彩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旁白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圆的美妙世界, 稍后借助多媒体课件, 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让数学文化洋溢课堂, 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老师精心设计的“美”的大餐,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带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

2.“趣”在生活中寻找

每个儿童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但是, 他们极少或还不能经常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如为什么一个老爷爷年纪一大把却只过了20个生日?为什么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如何测量一棵参天大树的高度等等问题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使数学富有情趣和魅力。

3. 关注个人体验, 感悟数学情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 而这样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开始, 从直观和容易引起学生联想与想像的问题出发, 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之中, 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过的知识相联系, 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积累的那些已有的、但未经训练、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联系, 通过生动的操作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感悟数学的情趣,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友善用脑, 让学生快乐学习

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的友善用脑的理论, 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 以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科研究成果为依据, 以教 (学) 会学习为理念, 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动、积极学习的新方法和理念。他强调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提倡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它为推进素质教育, 提供了切实的思路, 为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必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 我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做健脑操缓解压力, 画思维导图增强记忆) ,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调动非智力因素, 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爱学, 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形成一圈圈的涟漪展开教学, 将数学文化有机地渗透到数学课堂当中。适时穿插了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冥想的空间, 自创的手臂画圆健脑操很好地调节了课堂节奏, 让学生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无处不在, 用多彩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我们带入了圆的美妙世界。通过剪、量、折、画活动, 学生真切地感觉到了:“在一切图形中, 圆是最美的。”

二、经历过程, 追求有效探究

1.“动”———让多种感官参与

友善用脑的理论研究表明, 调动越多的感官, 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 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的存储下来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更有效地激活大脑, 把枯燥的事实变得多姿多彩, 教与学的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程度越高, 接受程度越高, 人往往能记住:你听到的一点 (15%左右) ;你看到的一些 (25%左右) ;你做过的大部分 (70%左右)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必须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动”起来, 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自主感悟, 自主构建, 有效生成。

2.“思”———在合作辩论中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情境,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不但可以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思维氛围, 还可以展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便于教者及时了解学生思维过程, 及时组织调控。为学生创造了多向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学生用眼一眼就能比较出角的大小, 然后我再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角, 提问:“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学生用眼不能准确判断出角的大小了, 有的说:第一个角大;有的说:第二个角大;还有的说:一样大。可谁也说服不了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到底谁的判断对呢?每个学生都急于找到正确答案。这时组织开展合作研究:你能想办法验证吗?这时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这些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一一产生, 在实证面前, 教师不用多说, 因为每个学生心里都已有了结论。在这种合作辩论的情境中,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乐于思考, 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 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 发展了数学思考, 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论。

3.“慧”———在手指尖上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必须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尽情地感受新知, 尽情地训练思维, 尽情地构建新知。

弗赖登塔尔认为,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 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 并加以整理组织, 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活动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如何有效地将学生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就要恰当把握“数学化”的时机, 将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惜时间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观察中丰富空间想象, 在辨认中凸显概念本质, 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探索中提升数学理解, 在实践中拓展空间认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使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数学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与对话;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知识得到传授,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交流,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友善用脑论文 篇9

1.什么是“友善用脑”。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友善用脑理论, 它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教 (学) 会学习为理念的, 系统化、实用化, 搭建了比较完整的“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的基本框架, 提出了“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理念, 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积极学习的新方法。

2.“友善用脑”的核心理念。 (1) 对学生而言:“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生源素质差, 甚至有人夸张地说, 职业学校就是“收容所”, 调皮捣蛋的都“收容”进来了, 但“友善用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证明, 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 (2) 对教师而言:“如果学生无法适应我 (教师) 的教学方法, 则就让我 (教师) 教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师要坚信, 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 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的学习。友善用脑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中职生, 调整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3) 对学校而言:学校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友善用脑”认为, 学校的任务是遵循教育规律, 学生认知规律, 创造一切条件, 为学生“学会学习”服务, 成人、成长最终达到成功的目标。

二、研究教育科研的新策略——运用“友善用脑”

“友善用脑”重点研究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等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学生每天面对的主要问题, 是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其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着力使用音乐、运动、思维导图、冥想、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记忆等教学手段和策略, 以学生轻松、愉悦、高效地学会学习为目标。如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顾名思义, 将思维外化为图, 帮助学生梳理思维, 使知识系统化, 记忆个性化。学生借助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 把自己的思路, 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示出来, 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长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可以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总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切忌追求图的形象和完美, 思维导图不等于美术作品, 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就可以用一幅图来贯穿整个知识的讲解。

2.冥想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再造事物的形象, 回忆整个学习过程, 将知识和情节联系起来, 进行教学冥想, 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舒缓有度。

3.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感受效果, 将不同感官作用于学生的学习, 不仅变换了学习的方式, 整合了信息接收的功能, 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例如认识键盘、指法时, 让学生通过摸、看、听、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对键盘和指法的感性认识。又例如相关的作品, 可以展示出来, 可以说出设计理念, 可以写出意图等等。

4.以自己的方式记忆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 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 有的是视觉倾向性, 有的是听觉倾向性, 有的是动觉倾向性, 有的是总体把握型, 有的是分析倾向性。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优势来学习, 尊重学生的差异, 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提升教育科研的新境界——实施“友善用脑”

1.“友善用脑”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教师。“亲其师, 信其道”,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没有了教学成绩来用于衡量好与坏, 因而评判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两条:第一, 是否受学生欢迎;第二, 是否能教会、教好学生, 所以正确的学生观是“友善用脑”的基础, 而“友善用脑”能够有效实施关键还在教师。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在施教过程要注意以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拿出自己的诚心, 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与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 并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赏识。

2.立足课堂与学习, 找准有效实施“友善用脑”的支点。实施“友善用脑”的主阵地是课堂, “友善用脑”核心策略是学会学习。

(1) 营造和谐友善的教育氛围。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一个和谐的人, 也就是我们说的具有健全情商的人, 应具有自信心、自制力、同情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必须的。

友善要从校长和学校做起, 从各项活动做起,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团结友善的氛围;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中职学校里基本上“双差生”较多, 所以我们更应该多花心思, 让他们拥有归属感, 从而爱上学校, 爱上老师, 爱上学习。

(2) 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如: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中, 常常采用看视频, 了解常识;讲解进制转换时, 又多采用轮流、小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而讲解WINDOWS操作时, 则以学生演示来激发兴趣, 如前所述, 将思维导图、冥想等实际化并综合应用于课堂,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思辩的看待“友善用脑”, 将其作用最优化。“友善用脑”与我们目前的教育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实施“友善用脑”不是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全盘否定, 但也绝不能全盘照搬书上的做法, 要将个人教学的优势及特色与“友善用脑”有机融合, 在继承中创新, 发展“友善用脑”, 实现“友善用脑”最优化。

摘要:“友善用脑”是“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提出了“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理念, 改变教学策略和思路, 为现代教育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友善用脑,教学策略,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天津社会科学学院, 2003.

友善用脑论文 篇10

1、从教师自身来说,我也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着怎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使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但是,在教学中我又经常不由自主的将数学教学变成了 “解题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做题的过程,缺少思维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知识结果、解题技能的掌握,而很多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却遭到忽视。

2、从学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不会主动学习和思考,没有培养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尚未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即只有行为参与而没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具体表现为他们在课堂上虽然很努力很专心听课、做习题,而且课余还花很多时间在数学这一科上,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的兴奋点消失。

导致了现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兴趣不高,不完成作业的,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友善用脑”的实践与思考

当我接触“友善用脑”的理念后,我感觉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我在每节课中尝试将所学的进行应用。(不是每一种每一节课都用)

1、友善环境:

(1)教室环境的布置:每个窗台摆放两盆花,不仅可以美化教室还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心,有一次课间班里的一名女生抱着她养的那盘花说:“老师你快看它长出小芽了…”。

(2)音乐:如我们班刚上完体育课,紧接着就上数学课这时我就在上课前给他们放节奏比较慢的音乐,从而使他们的慢慢的静下来。

(3)上课时有时根据情况及时开关灯来调整灯光,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视觉又培养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1) 情感环境:(这是我尝试的重点)

分组: 开始我是四个人一组,但是发现还是有的同学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就改成了两个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此时效果最好。

教师的及时答疑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答疑。

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使用正面、积极、肯定的语言以达到有效有力的交流和沟通。当他们表现出色时多鼓励学生这时不要吝惜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从而让学生感到他们付出的努力被欣赏,肯定和尊重。

通过以上的友善情境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安全和舒适,对教学内容感到有把握和信心,他们也会感到面对挑战时的兴奋和在出现危险时,他们会得到帮助。

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多数人都有多种倾向性,有的人善于听,有的人善于看、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善于合作,有的人善于做,那么当使用多感官(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合作)教学时效果会最好,调查表示:

人能记住

(1)你听到的一点 15%

(2)你看到的一些 25%

(3)你做过的大部分 70%

所以教师要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即变“静听教育”为“多感官教学”。

3、重要信息在兴奋点时的体现:

首先我谈一下:章节的整体设计:

9.1 因式分解

出一组整式乘法的题

让学生口答结果,目的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在让学生在学案上做以下的题;

通过这一组题不仅从而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而且也簡单引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为后几节课做了铺垫,使学生对这一章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使学生知道整体课程和每节课的的学习目标和结果。

后几节课,我们每一节课都是以一组小综合题引出当堂课因式分解的方法(目的是激活新知识并分析透彻怎样才能分解彻底),再通过针对本节课知识的题组进行练习,最后再回到综合题上。

总而言之,一章的总的想法就是第一节课先让学生总的知道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简单知道因式分解的方法,每节课在围绕总-分-总的题型进行教学。

教科书上习题设计是由单一的知识点最后到综合题上,我们想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试用了以上总-分-总的习题设计。具体的“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课具体设计如下:

将45分钟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15分钟左右

第一组题:自主探究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提取公因式法)

(2)(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

(3)(提取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

(4)(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这一组题有学习过的旧知,还有没学过的(3)(4)小题的新知,目的就是复习旧知激活新知从而引出课题,但这不是这一段的重点,这一段的兴奋点是通过让学生通过亲自做题,板书,讨论从而剖析公式结构特征。

第二组题:下列各多项式能不能因式分解,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答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第二段:15分钟左右

这时学生的兴奋点开始回落,所以我下个环节是独立做第三组题,板书,再以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为资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兴奋点在一次掀起,知识达成共识。

第三组题: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1)

(2)

(3)

(4)

第三段:15分钟左右

学生的兴奋点又开始再一次回落,所以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做题,再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多种评价手段从而使学生再一次兴奋点达到高潮。

第四组题:

A组

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1)

(2)

(3)

(4)

B组

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1)

(2)

C组

1.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1)

(2)

(3)

(后补)

2.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代数式,使下列三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1)

(2)

每一段都控制好节奏,每一个段有清晰的开头和结尾建立内容,段与段之间还可以做有氧活动等来调整学生的情绪(尤其在学生犯困的时候)。

3.思维导图的应用:

注:(1)不打分

(2)实用未必多好看花哨

(3)便于记忆的

(4)不同颜色的笔

(5)不要画一些无必要的点缀

(6)不轻易评价

本节课整体设计想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本课通过多感官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改革我从他们的脸上发现他们真的是“乐学”了。

上一篇:目标优选下一篇:动阻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