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费

2024-09-19

灌溉水费(通用3篇)

灌溉水费 篇1

灌溉是农业的命脉, 中国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的60%~80%不等, 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 导致水价低、收取率不高和存在截留、挪用现象等问题, 水费无法支持灌溉系统的现代化管理、运行。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灌溉水费的征收变得更加困难, 许多地方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由减免了灌溉水费。2011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 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农业灌溉水费财政直补惠农机制”。但在补贴的同时, 要考虑将免征水费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促进节约用水[1]。一、中国的水费征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各地普遍整顿了水费征收办法, 水价形式主要是按产量每亩征收一定数量的稻谷。农业水费由管理单位向村 (生产队) 组织收取, 虽然收费标准不一, 计收方法也有差异, 但水费征收均能到位, 水费的征收基本能满足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到了20世纪80年代,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分田到户, 农业水费的收取主要委托粮食部门代收, “水费粮”之称由此而来。代收费用一般为3%5%, 作为代收和催收的劳务报酬。此阶段水费征收基本能到位, 勉强维持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基层粮站被取消, 水费转变为搭车在统筹费中收取, 乡镇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指标, 水费靠后, 经常无法到位。2004年取消统筹费后, 农民对上缴水费心存抵触情绪, 有的甚至以对取消农业税收政策的片面理解, 干脆拒不缴纳, 水费征收便进入了一个困难期, 许多灌区采取由水管单位派员直接挨家挨户收取 (货币或粮食) 、委托所属服务乡镇、村代收并支付一定比例代收费、委托用水户协会收取等多种形式收取水费, 也只能收到极少量的水费或干脆完全收不到水费了[2]。目前, 农业灌溉水价的制定与水费的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水费收缴困难造成灌区的工程维护、管理困难。没有水费收入, 财政补贴又不充裕, 灌区的工程维护、管理水平提高只能成为空谈[3]。如黑龙江省东方红灌区每年实收水费117万元, 而供水成本每年为208万元。同时每年由国家财政投入给灌区的工程管理维修水利事业费很少, 接近于零。由于水价远远低于供水生产成本, 造成灌区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的经费短缺, 致使渠系工程老化、失修、损毁、灌溉保证率下降[4]。2.水价普遍偏低。例如, 漳河灌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亩均水费支出为22元, 占亩均投入比例为4.64%, 占亩均毛收入比例为1.46%, 占亩均净收入比例为2.14%, 与国内研究成果“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以20%30%为宜”、“水费支出占净收益的比重以10%20%较适宜”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5]。3.截留和挪用水费现象。有些灌区的水费由乡镇政府代收, 实际收取的水费并不为灌区所掌握, 存在水费被截留和挪用现象。4.水价制定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水价制定周期长, 调整机制不灵活, 水价往往一定就是几年或十几年不变, 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和成本的变化。例如福建省南平市绝大多数的灌区沿用的仍是1997年前制定的水价政策, 主要是按蓄水、引水与提水三大类来进行农业水费征收, 即对于蓄水与提水工程灌区, 每亩水费为15kg20kg的粮食;对于引水工程灌区, 每亩水费为10kg12.5kg的粮食。5.水价不能反映供水的紧缺程度。各类用水的水价不能反映供水的紧缺程度, 也不能反映供水的丰枯差别。目前, 许多灌区的供水水价只是简单的按方、按亩计算, 有的地方甚至不管用水多少按年或按月付给灌区固定的费用。6.用水量计量技术和手段落后。农业灌溉用水少有计量手段, 仍以单一价格按亩、按人口或按年定额收取, 造成供水的极大浪费。用与不用、用多用少, 一样收费;由此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激化了用水户和水管单位的矛盾。二、减免灌溉水费的利弊分析基于目前的灌溉水费征收现状, 广大农民和有关水管单位期望减免灌溉水费, 减免的灌溉水费由财政转移支付。与计征水费比较, 减免灌溉水费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管理单位大量计征工作量, 使得管理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供水服务水准上, 有利于工程寿命和功能的完善, 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稳定和素质提高。但同时减免灌溉水费也有其不利效果和影响, 一是增加政府和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是不利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长期以来, 经过各级政府和水利单位努力, 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用水缴费观念”、“水的商品意识”和“水危机意识”, 将丧失殆尽, 最终将会助长农业用水的浪费, 不利于促进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供水成本不管高低都可以得到全额补贴, 供水单位将失去降低供水成本的动力。实际上, 从国外的情况看, 各国政府对农业灌溉用水一般都实行补贴政策, 工程投资和维护管理费用主要依靠政府补助。例如, 发展中国家埃及每年用于灌溉用水的补贴在50亿美元左右, 农民不必缴农业水费, 只负责水渠和田间灌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加拿大的农业水费征收率较高, 但农业水费只占供水总成本的14%左右[67]。日本农业水费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约70%;欧洲各国对灌溉供水的补贴大约40%;印度补贴大型工程费用的80%;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补助全部工程投资和部分运行费用[8]。基于上述简要分析, 减免灌溉水费不失为解决灌溉水费问题的研究方案之一, 但如果实施灌溉水费减免、由财政补贴水费, 需要许多配套工作的实施, 例如水权鉴定、总量控制、供水定额、计量方法、农民自治管理、农业用水和政府补贴指南编制等, 以达到在补偿灌溉水利工程运行成本的同时, 遏制用水浪费、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三、减免灌溉水费、实行财政补贴的综合措施1.补贴原则。 (1) 厉行节约原则。科学合理调度, 努力节约灌溉费用。 (2) 财务公开, 专款专用原则。2.补贴方式。财政给灌区管理单位补贴骨干工程供水成本水费, 将末级渠系管理运行成本水费根据实有土地亩数水费补贴给用水户协会;农民按正常用水定额灌溉农田无须交费, 超出补贴数额之外的部分由使用人负担。3.补贴比例。建议各地政府核定以灌溉为主的水管单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按灌溉工程的大小定岗定编, 同时核定维修养护费用。政府在推进灌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协调推进对全省农业灌溉实施补贴。补贴可按比例, 省政府补贴一部分, 市、县政府补贴一部分, 比例可根据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情况适时调整。政府的补贴按实际供水成本核定, 发放到水管单位和农用用水协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市, 中央、省可以不予补贴或引导性补贴;从而可以使一些真正贫困县, 达到政府全额或大部补贴的额度;也可使一些县市不致财政压力过大, 无法实现。4.配套措施。 (1) 开展供水成本测算和审核工作。供水成本是财政补贴的基础。只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规范供水成本核算范围, 合理分摊成本费用, 才能使水利行业资金运行顺畅以实现再生产[9]。 (2) 及时调整财政补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状况的改变, 不同时期的供水成本也会有所改变。随着供水成本的改变, 补贴也应及时调整, 以补偿供水成本为原则。 (3) 促使供水经营单位转换经营机制, 深化内部改革。在由财政补贴灌溉供水成本的情况下, 采取一定激励机制激励水管单位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水管单位人员坐享补贴, 人员膨胀及人浮于事现象会非常严重。 (4) 建立和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定期召开用水户代表大会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收集用水户对水管单位及用水户组织工作的评价、意见与建议, 并以此为依据对用水户组织及水管单位的工作成效作出评估, 与下一阶段的补贴挂钩, 促使灌区管理单位及用水户组织提高供水质量, 降低供水成本。

摘要:受传统观念、农民承受能力、供水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水费收取率不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许多地方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由减免了灌溉水费, 灌溉水费的征收变得更加困难。减免灌溉水费可以减少管理单位大量计征工作量, 使得管理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供水服务水准上。若财政补贴到位, 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也有了基本保障。但减免灌溉水费的同时, 水管单位降低供水成本的积极性下降, 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 财政补贴是否能及时、足额到位也值得探讨。要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灌溉水费减免的实施, 还需要水权鉴定、总量控制、准确计量、农民自治管理等多种配套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灌溉水费,可行性分析,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Gabriel, L., Azevedo, T., Baltar, A.M.Water pricing reforms: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5, (21) :19-29.

[2]叶舟.农业灌溉水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以浙江省水库灌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4) :55.

[3]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8-31.

[4]王咏梅, 张兴龙.以灌区实例分析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必要性[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6) :259-260.

[5]晏文莉.漳河灌区现行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区域经济, 2011, (9) :170-171.

[6]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3) :74-76.

[7]崔智.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关系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6, (5) :57-58.

[8]李孟孟, 王志伟.农村水价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6) :82-83.

[9]丰景春, 高蕾.中国农业水费改革及建议[J].水利经济, 2008, (5) :46.

现代农业灌溉站水费改革探讨 篇2

水费是机电灌溉站主要经济命脉, 只有收好水费才能促进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在计划经济时代, 灌溉站水费征收工作由乡 (镇) 随粮代收, 然后再移交至水利部门。随着改革开放, 这种形式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 乡 (镇) 政府拖欠水费现象十分严重, 截至2002年仅孔店乡拖欠孔店灌溉站水费就高达130余万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2003年长丰县水利局把水作为商品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操作, 即用多少水给多少钱, 水费征收标准按省政府文件执行, 由灌溉站征收。笔者作为单位技术骨干具体指导这次水费改革中的测流任务, 用测流仪器进行测量。鉴于首次实行水费制度改革, 避免过去摊派水费的现象, 群众积极性很高, 但由于灌区水利设施不配套, 测量手段不完善, 无法对每户用水进行计量。2年来, 由于计量水费的计费单价高, 增加了生产成本, 以致造成群众用不起水, 灌溉站水费征收困难, 长期拖欠职工工资, 职工的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 电气设备得不到养护。为了生存, 该站80%以上职工外出务工, 泵站正常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孔店灌溉站积极进行水费改革,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新的形势下, 泵站今后的管理工作将任重道远, 应该继续努力做好水费征收工作, 积极探索改革水费征收管理的新思路, 让水费改革之花开放在灌区的每一个角落, 让基层水利职工走出困境, 让水费这个基层泵站生存发展的“引擎”更好地服务于水利, 服务于“三农”[1]。

1 水费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1 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

干支渠道全部为土渠, 长度过长, 实行了计量水费后, 在干渠渠首计量, 渠系水损耗大, 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 全部渠系损耗由用水户承担, 增加了群众农业生产成本。

1.2 许多水田已改为旱田, 改种低产、低耗水的旱粮作物

以往由于种植水稻效益较高, 许多旱田都改成了水田。而现在由于水费过高, 群众无力承担, 许多水田又改种了其他低耗水的旱田 (如种植玉米、黄豆等) 。

1.3 放水时间较不统一, 影响作物生长

实行计量水费后, 部分群众靠天下雨进行农业生产的思想严重, 为减小农业生产成本, 不到关键时刻, 不到灌溉站要水。同时由于土地承包到户, 各个行政村之间, 村民组之间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 用水思想不统一, 放水时间需要组织协调, 结果贻误了农时。如按照农时, 每年中秋节前后稻谷已经入仓, 实行计量水费后, 水稻收割常常滞后15 d左右。

1.4 泵站功能萎缩, 国有资产闲置

实行计量水费后, 由于原有的部分水田改为旱田, 造成泵站工程功能萎缩, 孔店三级站以前都是满负荷运行, 这几年却没有开机, 工程和设备又需要管理维护, 造成资源浪费, 国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2 解决对策

2.1 争取支持

灌溉站领导班子不等不靠, 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发展的政策支持[2]。

2.2 积极和用水户进行对话和协调, 达成共识

孔店灌溉站专门组织了受益区的村民组代表, 对水费单价、用水管理、组织协调、水费征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共识。根据省政府的文件精神,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 实事求是地测定了水费征收标准 (比计量水费略低) , 一级灌区690元/hm2·年, 二级灌区900元/hm2·年, 三级灌区975元/hm2·年。同时, 加大管水力度, 积极协调用水户之间的供水关系, 防止矛盾激化。吃“大锅饭”时期, 水由乡政府管理, 经常出现抽循环水现象, 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现在在站领导的带领下, 严把渠口, 特别是加强对二级灌区———蔡城塘水库的管理。杜绝抽循环水造成的能源浪费现象, 协调好各个村民组之间的供水关系, 化解“抢水”矛盾, 防止因供水矛盾激化而出现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为水费的顺利征收创造了良好环境。

2.3 树立优质供水服务的观念

整个灌区按片承包到灌溉站每个人, 只要开机灌溉, 灌溉站职工就会积极走上田间地头进行用水管理, 让群众感受到泵站职工的用心服务[3]。

2.4 公开水费征收激励机制和责任制

在征得区水利局同意后, 水费征收以村民组为单位, 单位派人协助征收, 将所征收的水费扣除电费成本后, 余下水费的5%作为村民组的奖励。由于孔店灌溉站根据基层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水费征收管理的对策, 现在水费征收管理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工作局面。2005—2014年全灌区水稻面积逐年增加, 水费征收额也在逐年提高, 2012年灌区水费征收额达160万元左右, 职工工资基本可以全额发放, 外出务工的职工纷纷返岗。居安思危, 在目前良好的形势下, 该站又初步制定了今后工作的3项目标, 且正在着手准备:一是在今后每年清明节前后 (泡稻芽时期) 一步到位征收全年水费, 并给予先交者以额外的奖励。二是深入乡村做好思想工作, 增加一、二级灌区的水稻面积。三是鼓励和扶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三产”。希望能够通过以上3项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提高泵站工程的利用效率, 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逐步提高单位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4]。

摘要:介绍了淮南市孔店灌溉站水费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为灌溉站正常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溉站,水费改革,问题,对策,安徽淮南

参考文献

[1]傅国儒, 姜学青, 黄友洪, 等.改革农业水价发展灌溉事业:江西省农业灌溉水费计收管理情况调查报告[J].水利发展研究, 2004 (4) :40-44.

[2]孙向阳, 徐萍, 赵万恒.关于建立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机制的调研报告[J].安徽水利财会, 2014 (1) :31-37.

[3]刘其武.漳河灌区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节水灌溉, 2001 (6) :32-33.

灌溉水费 篇3

关键词:农业水价,“暗补”,“明补”,必要性,可行性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推进水价体制改革,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担心农业的经济产出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较低,征收水费会增加农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不收地下水水费,地表水原则上按成本计价,但实际征收量达不到成本的50%。国家不收水费,但实际给予了农民用水补贴,采取的是“暗补”方式。这种补贴隐含在水价中,补贴的额度对用水者来说是不透明的,政府对于补贴多少,如何发放补贴没有明确的规定[1]。这种“暗补”方式,近期看好像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从长远分析,却助长了用水浪费现象,导致水资源更加短缺,从而增加了灌溉成本。“暗补”实际是用水多补贴多,用水少补贴少。对节水的用户而言,节了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而挫伤了节水积极性;对浪费水的用户而言,浪费了水却没有得到惩罚,等于鼓励了他们多用水、浪费水。这种奖罚不分的水费“暗补”政策,导致农民“大锅水”意识,造成农业用水浪费及用水效率低下,形成“不收水费——浪费用水——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由于水资源短缺,农民的灌溉成本增加了4~5倍。诚然,我国的农民还不富裕,征收水费暂时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可以制定相关的补贴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如,改变农业灌溉水费“暗补”现状,将补贴直接补给农民,然后相应提高水价,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政策,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调节用水量,使水价逐步到位。然而改“暗补”为“明补”,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政策,国家能否承受,是否增加农民负担,应采取怎样的补贴措施等等问题,均需进行深入探讨。

2 国内外农业水价政策梳理

2.1 国际农业水价现状

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球用水总量的2/3,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成为各国共同采取的有效措施。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推进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无关系。

a. 以色列。以色列实行全国统一水价,但建立补偿基金,即对用水户用水配额实行征税,对不同地区进行水费补贴,同时,鼓励农民使用经处理后的城市废水进行灌溉,其收费标准比国家供水管网提供的优质水价格低20%左右,差额由政府补贴。以色列的农业水价政策,不仅保证了农业用水需求,而且鼓励或迫使农业用水户有效节水,使以色列成为国际上农业节水先进国家[2]。

b.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采用按农业灌溉用水户承受能力进行定价的模式,其农业用水的水价基本达到成本价。澳大利亚灌溉供水不获取利润,供水单位不赢利;政府管理的灌区所收的水费只能用于工程维护和运行开支,保证水费收支平衡;水费开支后的结余可接转下年用于工程维护,但不能用于发奖金,以保持事业性水利管理单位的廉洁、高效[3]。

c. 美国。美国采用农业灌溉用水 “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的定价模式。其水价制定原则是:供水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但要保证能偿还供水工程投资以及支付供水工程维护管理、更新改造等费用,同时采用不同级别的水价政策,各类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

d. 英国、德国、日本。这3国普遍强调水作为民生保障资源的特殊性,避免向用水户征收过高的水费,并根据不同地区和情况,由政府进行一定的水价补贴。

e. 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国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用水量很大,其水价的制定通常依据用水户的承受能力。

2.2 我国农业水价政策现状

1949~今,我国农业水价政策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84年,从无偿供水到政策性低价供水,农业用水实行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第2阶段:1985~1996年,按供水成本核算、计收水费。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4],确定了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了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向有偿供水的转变,水价政策从此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第3阶段:1997年到现在,逐步明确水是商品。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水利产业政策》[5],规定新建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缴纳税金、归还货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2000年,国家计划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6],提出水价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水价改革的基本思路。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7],详细规定了我国水价构成及征收、管理程序,规定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

我国所有的水价管理制度[8]基本都是针对地表水,对地下水基本不收水费,也少有相关管理制度。

3 国内外农业水价政策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水价政策的梳理,可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a. 从各国对农业用水的开发利用来看,由于农业用水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因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往往需要通过农业供水补贴介入水价的制定,实现其保障社会安定与发展、体现公众信任和维护社会公平等政治社会目标。

b. 在具体运作方面,各国水价的制定均采用“成本水价+用户承受能力+政府适量补贴”模式。这也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对农业水价的基本做法,而我国采取的是农业水价“暗补”模式,显然和我国水资源形势不适应,也违背了价值规律。

c. “明补”是政府对农业用水以直接返还货币的方式进行补贴,体现了水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将我国不收农业灌溉水费的“暗补”改为“明补”,与世界农业水价制度接轨,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

4 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改“暗补”为“明补”的必要性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推广;70年代,渠道防渗、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措施开始大面积应用;80年代,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得以重点推广,喷灌、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示范应用;90年代,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日益严峻,各地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府投巨资建设的节水设备,有的因农民嫌麻烦而弃之不用;有的年久失修,闲置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不足,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较微弱,而直接原因是不收农业灌溉水费或农业灌溉水费很低。由于不收农业灌溉水费,节水对农民不会产生效益,因而农民不会把节水放在第一位,而图省时省力。如果节水设备投资大,使用复杂,农民就不会投资和使用,所以在不收农业灌溉水费前提下政府投巨资建设的节水工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果把农业灌溉水费“暗补”变成征收水费基础上的“明补”,用水多多交钱,用水少少交钱,且节约用水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这样将节水行为与节水者的经济利益挂钩捆绑,农民就会进行节水设施投资,其实施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总之,改变农业灌溉水费“暗补”现状,实施征收水费基础上的 “明补”,是走出我国农业水价改革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5 农业灌溉水费实施“明补”的可行性

我国现行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属于分项式补贴,包括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直接补贴的总金额不断增长:2004年142亿元,2006年达到306亿元,是2004年补贴金额的2.2倍,而2009年是1 206亿元,是2004年的8.5倍。根据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有信心、有能力提高农业的经济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说明在征收水费的基础上,对作为农业主要生产要素的灌溉用水实施水费“明补”已具备条件。

假如节水补贴在全国1.2亿hm2耕地红线上实施,每节约1 m3水补贴0.1元,则国家只需补贴72亿元,占农业补贴的6.0%左右,与其他农业直接补贴投资额度相比, 节水补贴数量很少,而节水按灌溉水量3 000 m3/hm2的20%计算,可实现节水720亿m3,投资与节水比为1∶10,节水效益非常显著。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完全有能力承担实施节水补贴的经费。

6 改“暗补”为“明补”的范例

6.1 “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的实施

河北省衡水县桃城区是河北省及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试点建设期间,桃城区水务局根据当地用水实际,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入手,以水价调节为手段,在农业用水政策不允许收水费的情况下,提出了“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农民的节水效益在征收与补贴中得到体现,为陷入困境的农业水价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图1)下,农田灌溉的水价(或电价)提高了,但每年灌溉周期结束后,在灌溉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内,相关部门按耕地面积平均用水量或用电量回补给用户一定额度经费,同时一次性将水价或电价提高部分的1/3直补给农户,以奖励节水农户。该机制下,用水多多交钱,用水少少交钱,节水者受奖,浪费水者受罚,达到了理想的节水效果,是农业灌溉水费实施征收与补贴制度的典型范例[9,10,11,12]。

6.2 “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实施效果

a. 改变了农民的用水意识及用水习惯。实施“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改农业灌溉水费“暗补”为“明补”,激发了农民自主节水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民多年来“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由于节水利益能在农民节水行为中得以体现,激发了农民的节水积极性,种什么作物省水、怎样种才省水、怎样浇水才节水等,成了农民考虑的主要因素。自主、自觉、自发节水在试点村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种风气,改变了过去农民浇地“挡大埝、修大畦、浇大水、得高产”的错误观念,农民由“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使节水真正成为自觉行为。

b. 节约了电能、水资源及灌溉费用。从2005年至今,共实施40余个试点村,在保证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平均产量6 000 kg/hm2的情况下,实现节水615 m3/hm2、节电390 kW·h/hm2,扣除所有的生产成本,增加纯收益300元/hm2。

c. 节水成本低。该机制下,增加节水成本159元/hm2,则实现节水615 m3/hm2,节水成本为0.26元/m3,远低于当地工程调水成本(大约1.5~5.5元/m3)。

d. 产生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经计算,2005年至今共节水246万m3,试点村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产生的效益远非其他节水工程所能比。农民在粮食单产不降低的情况下,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和其他资源,而且没有增加自身负担。该机制在提价与不增加农民负担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公众易接受,节水效果明显,为陷入困境的农业水价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7 结论与建议

a. 征收水费是水的价值体现,可实现节水的目的。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政策,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解决了农民困难。改农业灌溉水费“暗补”为“明补”,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势在必行。

上一篇:仪器故障监控软件设计论文下一篇:共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