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论文(共6篇)
扒窃论文 篇1
对于年轻人来讲, 很难想象永久离开网络的日子, 从日常生活到现实, 自觉与不自觉地被围在了“网中央”, 招聘在网上、工作在网上、各种交费在网上、网购、网络游戏……都在网上!不得不承认, 网络已经演化成现实生活的翻版。
可你想过没有, 你在网络中的“资产”安全吗?你有没有遇到过密码明明是正确, 但登录不了你的网络账号、电子邮箱、qq、msn?你有没有发现游戏装备、虚拟资产、网上积分不翼而飞?你有没有一夜之间发现网银账号中没有了存款?如果没有, 你也不要窃喜, 请再次检查一下所有的网络账号和虚拟资产吧, 存在并不代表它们一直都很安全!因为有许多的“魔鬼”“掮 (qián) 客”“盗贼”“黑客”终日在网上游荡, 他们设陷阱、挖地道、设机关, 费尽心机地想从虚拟的网络中不劳而获, 盯着你, 算计你的账户资产, 高新技术成为了它们的帮凶, 看到这里, 各位还会无动于衷吗?
在飞速发展的大网络中, 如何才可以避开网络大盗, 不被盗窃免受损失?你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精选装备, 积极主动防被盗
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生活效率, 但在生活效率提高的同时, 有一个事实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就是网络犯罪的效率也在提高和增加、网络信息的泄密带来的隐私外泄范围在扩大、对事主的影响在加深、损失在严重和增大, 有人一夜间几十万的储蓄被转走, 有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被盗用而无能为力。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此, 不想探讨法律立法层面的问题, 单纯从我们自身方面考虑, 身在网中的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防盗装备呢?
首先, 要考虑上网电脑系统设置, 堵住系统的漏洞, 把“黑客”入侵的后门堵住。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例, 进入“控制面板”, 选择“用户账户”, 点击后选择“更改账户”, 系统将会显示可以登录到本台电脑的所有账户信息, 在这里只留下一个系统用户 (那就是你自己) , 先将所有“来宾”账户删除或者停用, 这样就关闭了通过“来宾”用户访问本台电脑的途径;再在在此功能下设置用户账户的密码, 最好是字母+数字+符号, 位数不少于8位, 但避免使用手机号、固话号、生日等易公开的信息, 同时进行密码保护操作。再在桌面“屏幕保护程序”中选择等待时间 (建议不超过5分钟) , 挑选“在恢复时使用密码保护”。这样你的电脑一旦打开, 在等待时间超过设定时间时, 就会进行屏幕保护, 保护你的电脑不被他人“侵入”。还可以取消“远程”和电脑“共享”, 在“我的电脑”属性中设置“远程”, 取消挑选项, 在“资源管理器”中不进行硬盘或目录的共享。
其次, 为你的电脑系统选择业界权威的杀毒软件, 安装并启动在线检测功能, 以防止病毒入侵和“木马”程序的植入。“黑客”入侵很多时候是通过“木马”病毒进行的, 在你没有察觉时偷偷copy了你的信息, 而你却浑然不知!这点非常可怕, 信息不像现实世界中的实物, 丢了你是知道的, 你可以去找, 报案或采取补救措施。信息一旦被copy了, 它依然在哪里, 但别人已经拿走了, 或者它正在准备非法窃取和其紧密联系的现实财物!网络连着世界, 选择杀毒软件时最好国内国外的杀毒软件各选一种, 同时安装在你的电脑中, 定时查杀病毒及“木马”。
若是你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在你的电脑系统中安装软件网络防火墙。所谓“防火墙”, 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 (如Internet) 分开的方法, 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 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 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 防火墙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另外, 你还可以在你的电脑系统中安装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 (简称“IDS”) 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 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 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不管是防火墙还是入侵检测, 它们都会带来上网费用成本的增加, 作为个人用户而言, 没有这样的实力, 可以考虑你的电脑接入到具备有这样防护层次的系统中去上网, 这样一样会降低你被“入侵”的风险。若是你的上网系统中有防病毒、防火墙、防入侵设施或设备, 你的电脑系统防护网络就齐全了, 电脑漏洞就会大大减少, 漏开的“门窗”将逐一关闭, 可以拒“黑客”以十步以外了。
很多人可能不具备精选装备的条件或环境, 但你一样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 将“被盗”的风险降低下来。
二 苦练内功, 睁大眼睛观四方
要想防盗, 除你事先准备好防护设备外, 再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更新你的知识, 提高你的技术水平。
首先, 要做的就是必须恶补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一本关于计算机系统的书籍, 你不要担心看不懂, 有许多这样的图文并茂的出版物, 非常直观和易学, 系统的讲解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设置与相关功能, 多看几遍, 实在不行, 找个行中的朋友帮你讲解一下, 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非常有必要。曾经有人抱怨说他的儿子上网随便玩根本就管不了, 我告诉他重新设置开机密码, 他竟然不知道还有开机密码可以设置!那么可想而知, 他的电脑是多么的开放!信息被盗用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 要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对电脑系统进行必要的重新设置操作, 定期的进行系统升级。系统升级是打补丁的过程, 也就是将操作系统设计中的有些漏洞进行补漏的过程, 需要定期不定期来做。确保你的电脑已禁止系统远程登录, 关闭和退出了Net Meeting软件, 没有共享的目录或文件, 还可以将电脑中的重要文件或目录进行隐藏或者是加密。隐藏操作很容易, 选中文件或目录, 点击右键打开属性挑选隐藏即可将文件或目录隐藏, 即使对方通过网络找到你的电脑, 也看不见你的文件;加密有多种, 一种是对文件进行加密, 另一种是对磁盘进行加密, 可以选择通用或特定的加密软件, 选择文件或磁盘空间进行加密, 一旦加密, 进入文件或区域读写存储数据就必须输入密码, 没有密码是看不见也操作不了的, 推荐大家进行磁盘加密;网上有多种加密软件, 有兴趣的可以去学习了解。
最后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有人经常性的挂在网上, 即使自己不用网络, 也从不关掉电脑或网络路由器 (猫) !上网时要关注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 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杀毒系统版本的升级。当发现上网的机器不听使唤, 有异常现象 (硬盘指示灯在不停地闪, 键盘操作失灵, 网络流量大增等情况) 发生时,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拔掉网线或断掉网络!切断了网络, 网络大盗也就不能够为所欲为了。
三 抵制诱惑, 心态平和求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不去人多的地方 (挤公交、逛市场) 就不易丢东西, 在网络中也一样, 只要少点击陌生的网页, 丢失网络资产或现实资产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可以说避免“接触”, 是网络防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网络经济时代, 有许多网上促销、打折、赠送、美图、游戏、快速致富等信息诱惑着我们的眼球, 更别说一些专门的“钓鱼网站”了, 需要网中的我们启动思维明辨需求判别真伪, 不要被这些“好事”“通知”所迷惑;特别是快速致富信息和游戏, 一般人是经不住诱惑的, 点击“快速致富”而中招损失钱财, 贪玩游戏而流失青春财物;出于好奇或诱惑, 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 遭受损失, 不是电脑中毒或被植入木马, 就是账号信息或网上资产被盗。网络毕竟是网络, 网上可以致富, 但也要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行, 梦想一夜致富, 最终结果只会是一场空。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网上的信息, 不轻信不盲从不盲目, 应历练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
心态平和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很重要, 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使得人们的生活有所差异, 但不应总看一些对我们有冲击的信息,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让自己急躁。心态平和些就不会失去理智, 心态平和些就不会落入“圈套”。不管从安全的角度, 还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 尽可能的少上网, 毕竟除去网络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生活与消遣方式, 追求健康才是人们生活的共同目标。
四 结束语
当代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但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前提下, 更要多一份安全的意识,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 第一要务就是安全。安全思想要放在第一位, 时刻绷紧安全的弦, 才不会让我们遭受损失。
远离网络远离遭受损失的风险。许多专家已经研究出了一些结论。例如, 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 持续二周以上的, 智力会下降;上网时间越长, 人就会不愿意且不会和家人、朋友相处, 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相信还会有一些研究的成果被陆续公布出来, 看来网络并不总带给我们好的影响!许多现象已经引起了专家和人们的警惕, 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网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小部分, 可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啊, 愿每个网民都能够快乐的生活!
扒窃论文 篇2
扒窃犯罪是在公交车上的主要犯罪类型之一,在城区发案中占有一定比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犯罪虽然一次盗窃数额并不很大,但影响极坏,对个人冲击较大,已经成为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影响,必须狠狠打击。
一、扒窃犯罪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扒窃犯罪极大地损害了失主的利益,有的举家拼凑,购置冰箱、彩电未进商场,现金被盗;有的务工一年,在回家途中却被洗劫一空;有的考生钱包连同准考证一并被掏,耽误报考。由此产生的不满怨恨,全方位发泄,派生了诸多不和谐事端和对社会的不满。2004年秋天,我在某医院亲眼目睹一农村妇女,陪同脸色腊黄身患重病的丈夫,来市里求诊的5000元救命钱被掏,男的瘫坐在地上无耐的流汗喘息,女的哭天嚎地,其状惨不忍睹。
二、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呈现出的规律特点
(一)流窜作案,地域特征明显。从抓获的扒窃分子看,扒手籍贯特征明显,本地与外地人员各自为战。作案人员主要以西北、东北及西南部分省份人员为主,本地扒窃人员以城区周边乡镇人员居多,外地扒窃人员春冬季和夏季旅游期居多,异地流窜作案明显。聋哑人员及妇女所占比例较大,往往以自身缺陷、语言交流障碍、携领幼儿等充当“挡箭牌”,阻碍正常的盘问审查,企业蒙混过关、逃避处理。
(二)惯犯居多,团伙作案突出。扒窃人员均无固定职业和收入,“两劳”释放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约有70%的扒窃人员系被司法机关多次处理但屡教不改的惯犯,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染有不良恶习,以扒养赌、以扒养嫖、以扒为生趋势明显。常以团伙的形式出现,在选择线路、物色目标、实施扒窃、转移赃款等各作案环节均有明确分工。
(三)手段专业,作案手法娴熟。扒窃案件多发生人多拥挤的车内或站点,在大庭广众之下实施,主要扒窃现金、手机、卡票等易于隐藏消费转化的有价物品,扒窃动作娴熟,作案时间极短。扒窃作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以掏袋、掏包、割包、拎包等手段实施,工具多采用镊子、刀片。伎俩主要有“抱腿子”、“打招呼”、调包等,趁乘客注意力分散而下手。反侦查意识强,往往选择客流量大、乘坐拥挤的线路车辆,快偷快撤,辗转迅速。
(四)流行行话,联络通用暗语。扒窃分子为便于同伙之间的联系、隐藏身份,在相约作案、组织掩护、逃离现场或转移财物时,大多使用暗语、黑话传递交流信息或意向,如“背口诀”、“碰托”、“擦托”、“抽签”、“钓大鱼”、“条子尾巴”等。扒窃分子行语可分为四类,“打飞轮”,即专门在公共客运车上作案;“挤车门”,即不乘车,在登车时制造拥挤,伺机下行;“溜地皮”,即专门在商场、闹市、聚会馆所及其附近公交车站点寻找目标;“蛊惑人”,即在站点或在公交车上设局伺机作案。
(五)区位集中,作案目标选择性强。公交扒窃案件发案最多的是商贸市场、旅游景区、医院学校和交通枢纽的途径点、线,这些线路客流量大、线路长、站点多,且途经市区繁华路段,成为扒窃案件的“重灾区”,这些线路发案量约占总数的90%,站点发案最多的主要是繁华商场闹市区,行人集中,采购匆忙,钱物较多,易于作案,约占案件总数的76%。老年妇女、青年女学生等势单体弱群体易成扒手作案的首选对象。
(六)时间性强,高发案时段集中。从季节特点看,春秋冬季是扒窃案件多发季节,乘客钱包物品多装在外衣口袋或提包内,行窃时不易引起察觉,发案数占全年的60%左右。从时段特点看,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为扒窃案件高发时段,特别是长假及传统节假日,公交车异常繁忙,乘客上下频繁,人多拥挤,为扒窃作案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节假日期间警力相对减少,打击力度有所减弱,作案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较高。从具体时间看,以早中晚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发案最多,公交车和站点人多拥挤,加之乘客急于上下班,疏于防备,利于趁乱作案。
三、扒窃犯罪成为工作中的打防难点
(一)协作机制不畅,打击合力不够。一是缺乏内部协作机制。由于公交车流动的特点,公交扒窃案件发案地确定难,且多数无现场可勘,各警种分工过细,办案协作主动性不强,孤军作战现象存在,加大了侦破难度,联合作战效果不明显。二是缺乏外部联动机制。目前,大多地市警民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形式和联动机制,部分驾驶员、售票员害怕打击报复、影响经济利益和生命安全等,对发现的现和扒窃行为和长期在本线路作案的犯罪分子,多采取遇险不助、明哲保身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法律法规滞后,打击处理难度大。多数公交扒窃案件涉案数额较小,不够刑事处罚,工作中主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罚,力度太轻,震慑力不强,致使大量的扒窃分子得不到应有惩处。此类犯罪具有结伙作案、赃物转移快、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多数扒窃案件无现场可勘、目击群众无法查找或不愿作证,加之扒窃违法犯罪分子反侦意识不断增强,存在“抓获难、审查难”的问题,导致办案中出现了因缺乏证据而抓不能处、放了又抓的问题。
(三)警力保障不足,打击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反扒力量薄弱,目前,大多地市公安机关均无专业的反扒机构和人员,原先个别地市设立的专职反扒打流队伍调查编解散,面上专职反扒警力严重不足,兼职反扒队员仅在集中行动时上线反扒,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发挥作用。部分地市公安局(交通分局)直接承担公交反扒任务的刑警队伍因民警少而势单力薄,形不成有效地打击力量,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扒窃犯罪活动。跟车上线“反扒打流”花费高,车辆跟踪尾随,则花费更高,办案经费捉襟见肘,制约了侦查破案工作。
四、针对扒窃犯罪,应采取的打防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反扒斗争的强大合力。反扒工作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公交扒窃案件历来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切实加强对反扒工作的组合领导,将扒窃案件的发案升降、扒窃违法犯罪人员的打处率纳入绩效考核目标,严格考核奖惩。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展。各地各警种单位要履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打防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内外联动,坚持左右互动,建立长效打击机制。加强警种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明确工作分工,联防联动,快速行动,提高打击效能。建立与交通公交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工作对策,形成群策群力的部门斗争合力,解决分安单打独斗的现象。
(三)加强专业力量建设,练强反扒本领,提高破案攻坚的实力。反扒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要求反扒队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反扒经验、过硬的反扒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我市专职反扒警力较少,兼职反扒民警缺乏实战经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及时补充一批新生力量加入到反扒队伍中来,通过以老带新、模拟演练、实战磨练,不断提高抓获现行、审查挤挖、侦查办案的水平,不断提高打赢对手的实力,牢牢控制斗争主动权。
(四)加大经费投入,配齐技术装备,加强长效打击的物质保障。针对公交扒窃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机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加大对反扒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为反扒民警配备用于跟踪追捕的专用车辆、用于收集和固定证据的微型摄像机、用于行动联络的对讲机以及化装侦查必备的技术装备,为实施精确打击、长效打击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扒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 篇3
关键字:扒窃;盗窃;刑法修正案(八);随身携带的财物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77-01
近些年来,扒窃犯罪日益猖獗,成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群众出行安全的一大公害,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有力打击扒窃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将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并列入罪,明确规定只要实施以上行为即构成盗窃罪,而且没有犯罪数额、次数的要求。然而在实务中对于扒窃的界定、入罪标准以及如何处罚却争议不断。本文将就司法实践中办理扒窃案件争议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浅析。
一、扒窃行为的认定
刑法规定扒窃对象是“随身携带的财物”,但如何理解“随身携带的财物”,是贴身财物还是包括近身财物,最高检和最高法的理解就不一样.
最高检在《检察日报》上刊登的《解读“两高”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指出:“随身携带”应该理解为一种实际的支配或者控制的占有状态。随身携带的财物包括被害人带在身上与其有身体接触的财物,以及虽未依附于身体,但置于被害人身边,可用身体随时直接触摸、检查的财物。①最高检认为随身携带是一种包括控制和支配的范围,并不一定紧贴身体。
而最高法院在《人民司法》中刊登了对《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文指出:我们经研究认为,扒窃行为中“随身携带的财物”,应当限缩解释为未离身的财物,即被害人的身体与财物有接触。②原因是:第一,这样能够恰当反映扒窃相对于普通盗窃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性。如果被害人通过身体部位与财物接触,直接占有和控制着财物,这就意味着行为人通常不可能直接将财物偷走,而必须贴近被害人,采取掏兜、割包等手段偷走衣服或包内的财物。行为人实施这种扒窃行为,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也更容易发生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严重后果,对这类行为,不论盗窃数额多少都应予以定罪处罚具有合理性;如果财物已经脱离了被害人的直接占有和控制,行为人伺机窃取,相对不容易被人及时发觉,而且引发犯罪分子危害受害人人身安全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对窃取这类财物的,就不宜认定为“扒窃”,而应按普通盗窃处理。第二,符合立法本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一书指出:“扒窃行为往往采取掏兜、割包等手法,严重侵犯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且技术性强,多为屡抓屡放的惯犯,应当予以严厉打击。”第三,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扒窃”是指“从别人身上偷窃财物”。所以,无论从立法精神还是从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来看,均应当将“扒窃”解释为盗窃与被害人身体有接触,能够为被害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财物较为合理、妥当。
二、扒窃行为的入罪标准的把握
张明楷教授指出,扒窃入罪虽然不要求数额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财物都是刑法的保护对象。作为扒窃对象的财物,必须具有价值。从实际上看,作为扒窃对象的财物,一般都是具有客观价值的财物。其次,某些纪念品、身份证、出入境证件、信用卡、存折等,本身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但对所有人、占有人具有使用价值,社会观念也认为对这种物品的占有值得刑法保护,因而应当成为扒窃的对象。《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几种盗窃行为类型已经表明,只要对所有人、占有人具有使用价值,即使其客观上没有经济价值,也可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刑法修正案(八)》基于扒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考量,取消了数额和次数的限制,但是由于其仍属于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犯罪的范畴,因此有的人认为如果仅仅具有扒窃行为就认定犯罪打击范围过宽,也不能认为一切物品都是扒窃的对象。因为刑法虽然规定盗窃罪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财产,但是,根据刑法的性质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由于扒窃行为其本身的危害性较大,即便对财产的侵害极为轻微,也有可能对受害者的人身造成很大的危害。不能认为,没有窃取到有价值的财物,就忽略行为的危害性。
三、扒窃犯罪的既遂、未遂的认定
一种观点认为,扒窃的成立不应有数额限制,行为人只要实施了扒窃行为,就成立盗窃罪。因为行为人已经实施了扒窃行为,这一行为足以充分反映其人身危险性及对法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财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人实施的扒窃行为本身的人身危险性。
张明揩教授认为扒窃是盗窃罪的一种行为类型,由于盗窃罪属于侵犯财产罪,所以不能将扒窃视为所谓的行为犯,即不能认为只要是实施了扒窃行为,即使分文未取也成立盗窃既遂。对于扒窃仍应以行为人取得了值得刑法保护的财物为既遂标准。因此,扒窃但取得的是不值得刑法保护的物品的,只能认定为盗窃未遂。另一方面,对于扒窃未遂的,既不能一概的以犯罪论处,也不能一概的以不犯罪论处,是否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就取决于其行为的情节是否严重。
参考文献:
[1]陈国庆、韩耀元、宋丹《解读“两高”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2013.6.5
[2]胡云腾(专委)、周加海、周海洋《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第15期
注解:
①陈国庆、韩耀元、宋丹《解读“两高”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2013.6.5
对扒窃入罪的理性思考 篇4
一、扒窃行为的理性界定
对扒窃行为的界定, 需要厘清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明示“非法占有为目的”[1];二是扒窃行为自身特性所在。笔者认为, 扒窃属于盗窃行为的一种,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扒窃并非普通的盗窃行为, 其有着自身独立的特性, 主要有空间特性和对象特性两个方面。前者指窃取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 后者指窃取对象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据此, 扒窃可以定义为在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盗窃行为。要界定扒窃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在于准确理解以上两个特性的内容。
(一) 关于公共场所的理解
扒窃入罪的关键在于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 严重危及公众的财产安全,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因而, 扒窃行为中的公共场所应包含两个特征:一是地点特征, 即场所上的开放性;二是人群特征, 即人员上的多数性。可见, 凌晨时分在无人的公园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就不宜被视为扒窃。
(二) 关于随身携带的理解
何谓随身携带?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目光可能可及说:随身携带的财物是指被害人带在身上或者放置于身边附近, 处于被害人目光可能可及之处的一切财物。2、随时支配可能性说:随身携带的财物是指被害人带在身上或者放置于身边附近, 置于其随时可能的现实支配之下的财物。3、物理接触说:随身携带的财物, 只能是被害人贴身放置在口袋中或者包中的财物。[2]第1种观点则过于宽泛, 偏离了随身携带的基本含义。第3种观点, 对随身携带的物品的解释过于狭隘。笔者赞同第2种观点, 其既体现了立法原意, 也严格限制了扒窃的适用空间, 符合民众对“随身携带的财物”的一般认识。综上所述, 扒窃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性, 才能称之为为刑法意义上的扒窃, 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 则只能考虑是否为普通的盗窃行为。
二、扒窃入罪的合理性分析
对扒窃行为直接入罪, 各界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扒窃直接入罪有利于打击扒窃犯罪, 切实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反对者认为, 扒窃入罪降低了盗窃行为的入罪门槛, 有不当扩大打击范围的嫌疑, 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符。
笔者认为, 将扒窃纳入刑罚打击的视野合乎理性, 是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内在要求, 也是打击扒窃犯罪的现实需要。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实行区别对待, 做到宽严适度, 宽严有据。与普通盗窃相比, 扒窃更具有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扒窃是近距离、贴身窃取随身财物, 往往发生在公开场合, 严重危害公众安全, 社会危害极大。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实施扒窃, 其明目张胆的行为反映出其更深的主观恶性。因此, 将扒窃从违法上升至犯罪具有正当性。
近些年来, 扒窃呈现发案率高, 破案率低的趋势。扒窃手法隐蔽、迅速, 被害人不易察觉。作案现场人流密集、流动性大, 便于逃离案发现场。对扒窃仅适用一般的行政处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 由于扒窃行为难以被察觉, 扒窃现场不易被保护, 再加上行为人通常是多次作案、流窜作案、团伙作案, 反侦查能力强, 侦查、取证难度大, 破案成功率较低。将扒窃入罪也是及时、有效打击该类犯罪的现实需要。
三、扒窃行为不宜一律入罪
新刑法颁布后, 因扒窃几元钱获刑的案件层出不穷, 甚至有人主张“零扒窃”入罪。新刑法对扒窃入罪无数额、次数、手段的限制, 但是否扒窃行为一经实施均要追究刑事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扒窃一律入罪, 不免有滥用刑罚之嫌, 容易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一) 扒窃一律入罪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该原则要求在分析罪轻罪重和刑事责任大小时, 要综合把握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以及人身危险性大小等各方面因素。可见, 不考虑具体因素, 将扒窃行为机械地都按犯罪处理, 与罪刑相适应原则背道而驰。
(二) 扒窃一律入罪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刑法的谦抑性, 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 (而用其他替代措施) , 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①扒窃入罪能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 但并不是一切扒窃行为都有动用刑罚手段的必要。对严重危害社会的扒窃行为动用最严厉的刑罚去规范无可厚非, 但对情节十分轻微的扒窃行为一律入罪, 只会人为增大刑法的打击面, 并不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三) 扒窃一律入罪违背刑法总则指导精神
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避免将危害不大、缺乏处罚必要性的违法行为纳入犯罪范围是这一规定的题中之义。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罪量要素的犯罪, 并不表示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一概构成犯罪。对扒窃行为的处罚理应受刑法总则的约束, 我们不能片面的主张扒窃一律入罪。对扒窃数额微小的初犯、偶犯、未成年犯等情况, 如果符合“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 就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认为, 扒窃入罪有其合理性, 但不能随意降低其入罪门槛。扒窃不宜一律入罪, 应将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等各种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发挥刑罚预防和矫正犯罪的功能。
摘要:《刑法修正案 (八) 》突破了盗窃罪以数额定罪的观念, 首次将扒窃行为明确规定为盗窃罪的行为方式。在理论和实务中, 扒窃直接入罪引起了不少争议。本文在界定扒窃行为的概念、分析扒窃入罪合理性的基础上, 主张扒窃应当入罪但不能一律入罪。
关键词:扒窃,入罪,定义,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家林.刑法中的扒窃[J].法律科学, 2011 (4) :96.
扒窃论文 篇5
关键词:扒窃案件;随身携带物品;认定标准
一、正确界定“随身携带物品”的现实意义
最高检、最高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四款规定“扒窃”的对象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此解释是对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扒窃行为窃取的多数是被害人放置在身上衣服口袋里或随身携带包内的财物,具有与人身密切联系的特性。而“扒窃”入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考虑到虽然单次扒窃所窃取的财物数额可能不符合普通盗窃所要求的数额标准,但由于扒窃行为所侵犯的是被害人贴身保管的财物,因而对被害人人身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侵害了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合理信赖。因此,正确界定“随身携带物品”,要在遵循扒窃自身语义的前提下,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对群众人身安全的特殊保护的立法目的予以解释。司法实践中,既要防止因理解不当片面扩大对扒窃犯罪的认定而导致刑法的适用无度,也要避免因理解过窄而无法适应打击扒窃犯罪的需要。
二、存在的观点分歧
最高院、最高检对扒窃的行为对象是被害人“随身携带物品”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但对“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在不同意见,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需要紧密附着于身体,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目光可及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物品”是指由被害人携带在身上或者放置在身边附近,处于被害人目光可及之处的一切财物。既包括被害人手中持有的物品、放置于衣服口袋、随身挎包内的物品,也包括被害人身边的目光可及范围内的一切物品。例如在火车、地铁上窃取被害人放置在行李架上、座位下的物品,均属“随身携带的物品”。
(2)物体接触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的物品”只能是被害人放置在衣服口袋或者包中的财物。盗窃被害人放置于火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行李架上的财物,或者是盗窃被害人挂在座椅背上的衣服口袋或者包中的财物均不属于“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
(3)随时支配可能性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的物品”是指被害人带在身上或放置于身边附近,可随时支配下的物。例如,被害人装在衣服口袋里的钱包、手机,佩戴在身上的首饰,背在身上或挂在座椅上挎包内的财物等等,均属于“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
三、对“随身携带物品”的理解与认定
1.概念的理解
所谓“随身”是指财物与人身具有紧密性,财物所有人、占有人对财物的控制占有所依赖的是人身。所谓“携带”是指将某物放在身上或身体的附近,使物品处于现实的支配之下。正确理解“随身携带”,首先要厘清刑法中占有的概念。刑法中的占有是一种事实上的支配,是人基于支配意志对某物所具有的一种社会上的支配。按照社会的一般观念,当财物紧密附着于身体的情况下,由于具有较强的事实上的支配力而被认定为随身携带。而在物品置于身边附近场合的情况下,由于社会观念上对该支配的认可较强,也应被认定为随身携带。故而,“随身携带物品”是指财物带在身上或者置于身边附近可以随时支配使用的状态。
2.认定的范围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随身携带的物品”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所携带的财物与被害人的身体直接接触,如被害人贴身佩戴的首饰和手中直接持有的物品。一种是所携带财物的承载物与携带人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放在衣服口袋、随身所背的书包挎包内的财物及摩托车后备箱等。需要指出的是,财物的承载物应当与携带人的身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随身携带物品”的认定范围可从三个方面把握:从被害人的主观感受来看,放置在身体附近的拎包挎包,如在公共场合下被窃取,被害人人身财物安全感的丧失并不小于其贴身财物被窃取时的主观感受,故将两种情形强作区别实无必要。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所窃取被害人身边包内的财物,被被害人或周围人观察的可能性与窃取被害人贴身携带的财物被发现的可能性并无多大区别,同样反映出犯罪人藐视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心理。从物理空间的角度来看,被害人与财物的空间联系非常密切,放置在座位与随身背挎本质并不存在差别,均可视为随身携带的合理延伸。
四、认定“随身携带物品”应注意的问题
(1)“随身携带物品”能否包含体积较大的物品?一种观点认为,扒窃的对象仅限于小件物品。理由是,扒窃的对象是他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只有较小体积的物品才可以随身携带,才能成为扒窃的对象。此种观点是对扒窃传统含义的理解。另一种主张认为扒窃的对象可以是体积较大的物品。理由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借助其他工具随身携带的大件物品不但可能且相当普遍,例如从送货员身边的箱式货车中将大件物品盗走,因为被盗财物的大小与承载物的大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并不限于小件物品。此种观点突破对扒窃行为传统意义的理解,但符合新的立法精神。
(2)“随身携带物品”是否要求物品所有人对身上的物品具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例如,被害人忘记在衣服口袋中放置的现金,又或是熟睡的旅客对身上携带的财物等。对于财物而言,即使所有人没有意识到其存在,可只要事实上存在支配属性,即应认定为随身携带。
(3)区分财物与携带人身体的紧密程度。对财物放置在所有人身边附近,例如所有人放在座位上的皮包,或挂在椅背上的衣服内的财物,虽然没有贴身,但距离较近,可以随时对所有财物直接支配,这些财物可以认定为随身携带的财物;对虽也置于身边附近,但并非触手可及的范围,例如所有人放置在火车、汽车行李架或座位下的财物,社会对该支配的认可度较強,因此这些财物亦应认定为随身携带的财物;对所有人在专门放置财物处的行李物品,就不宜认定为随身携带的物品。
扒窃论文 篇6
工作机制是指公安刑侦技术部门根据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的特点, 结合自身实际, 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职责等方面制定出的适应侦破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的相关配套措施。就技术工作而言:
1.1 因派出所民警是公共交通扒窃案件发生后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警力, 所以要在派出所民警中大力普及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针对性、有计划、分批次、逐警组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使其尽快掌握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现场勘验的基本方法及相关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全和利用技术。
1.2 为每个巡逻警组配备必要的现场勘验设备和情报资料搜集设备, 主要包括:照相机、照明工具、胶带纸、白手套、镊子、指纹捺印盒和物证包装袋等。
1.3 建立制度, 明确职责, 严格考核, 以确保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现场勘验和痕迹物证提取利用的效率。
2 研究制定扒窃案件现场勘验的工作程序
要想在公共交通扒窃案件中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工作的作用, 关键是在发现提取痕迹物证上下功夫。
2.1 从技术角度做好现场访问工作。
通过事主、证人对作案人乘坐位置、活动情况、携带行包等信息进行详细访问记录, 并保护好现场, 为下一步现场勘验做好准备。
2.2 做好人员物品的定时定位。
对案发现场人员乘车的位置定时定位, 什么时间上车或下车, 什么时间进行过哪些活动;对行李、物品、遗留物定人定位, 谁的物品在什么位置记录下来, 并用草图标示或拍照等方法固定, 这是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现场勘验的前提。
2.3 确定现场勘验的范围。
这类现场由于受到公共交通的空间的局限, 作案人的活动范围不大, 对作案人侵害的部位、接触的部位、活动的场所要进行全面重点勘验。
2.4 以发现提取为重点。
车站候车区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现场环境复杂, 不便于多种勘查手段并用, 要以发现提取为重点。发现提取作案人掏芯后扔掉的事主的包、钱夹或其他包装物等;发现提取作案人遗留的物品, 如烟蒂、饮料瓶以及作案时为了隐蔽所携带的报纸或衣物等, 从中提取指纹和生物检材DNA;发现提取作案人可能接触物体上遗留下的痕迹, 如车窗、扶手、门把手上可能遗留的指纹。对技术条件不具备, 当时无法提取的痕迹物证, 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提取。提取时应结合对事主和证人的现场访问, 力求准确全面、不遗漏。提取时切记带上手套, 装入物证包装袋中保管, 尽量不要触摸作案人可能接触的部位, 并避免无关人员触摸。
2.5 注意拓宽痕迹物证的利用范围。
一是要注意从细微之处发现痕迹物证, 不要忽视任何蛛丝马迹。二是不要只把眼光盯在指纹、足迹及事主的遗留物上, 应结合每个案件的实际情况, 拓宽物证的收集利用范围, 如公共交通候车区发生的扒窃案件, 作案人实施作案时需选择一定的时机, 在候车区会停留一段时间, 会饮食、抽烟等, 这些遗留物品虽不一定在现场或不是作案过程中留下的, 但往往这些承痕体上能留下作案人的个人信息和生物信息, 提取后同样对分析作案人的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加快技防设施建设, 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击扒窃案件
为积极预防公交车扒窃案件的发生, 公安机关在加大打击力度, 全面落实人防措施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科技防范水平, 政府和公共交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技防投入和建设, 切实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当前, 车内监控探头安装覆盖面不广, 未能对车门和车厢内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为此, 要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科技投入, 公共交通技防设施建设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要求, 确保技防监控设施和GPS定位系统的安装率逐年增加, 自身防范能力逐年增强。建设中, 要布局合理, 注重实效, 分别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前门、车厢中部和后部安装视频探头, 使探头摄像范围在车厢内全覆盖, 充分发挥技防设施在维护车内安全和震慑犯罪的作用, 并完善公共交通候车区和站点的视屏监控的覆盖率。同时, 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将车内的视频图像、报警等信号向公安机关进行实时传送、实时监控, 由专门的情报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和更新公共交通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视屏图像, 并发送到各执勤警组的警务通上, 以便基层警力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提高警方快速处警、现场抓获提供科技支撑, 为从严从快打击公交车扒窃犯罪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建立扒窃案件现场信息收集和运用制度
为更有效地打击公共交通扒窃案件, 建立“扒窃人员信息系统”、“扒窃人员面相自动识别系统”和“网络查询系统”。加强信息采集力度, 将各地抓获的每一名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情况、体貌特征、照片、违法事实、犯罪经历、处理结果等情况详细输入系统, 为“积累式”打击提供信息支持。将公共交通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视屏图像由专门的情报人员录入“扒窃人员面相数据库”里进行管理, 视屏监控器实时监控各公共交通工具上、站点、候车区的情况, 自动识别出现在视屏监控器上的扒窃犯罪嫌疑人的图像并自动与“扒窃人员面相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比对, 若与数据库里的数据比对上的, 自动报警并把出现在视屏监控器的扒窃犯罪嫌疑人的图像截取和扒窃犯罪嫌疑人所出现的位置一起发送至最近的执勤警组的警务通上, 以便提高警方处警的速度和现场抓获的效率。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犯罪信息对打击公共交通扒窃案件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扒窃犯罪信息的收集、研判和运用。
5 以现场勘验提取痕迹物证为基础, 多警种协同作战, 多手段同时出击
5.1 发案后, 执勤民警应立即赶赴案发现场, 严格控制现场人员流动, 根据事主、证人的访问, 结合现场勘验提取的痕迹物证情况, 综合评断, 快速反应, 力争抓获现行。能准确判定作案人下车或作案地点的, 应立即通知附近的巡逻民警进行堵截。
5.2 对犯罪遗留的痕迹物证, 该固定的要及时固定, 该提取的要及时提取, 以防被破坏或丢失。对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要妥善保管, 所队可直接向技术室送检, 由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处理;对发现和显现出的物证痕迹, 应及时进行检验鉴定, 反馈给案件侦破部门, 用于揭露和证实犯罪。
5.3 凡经技术处理显现出指纹的, 在排除事主或有关人员指纹的前提下, 一律利用指纹查询系统进行上网比对, 力争直接查破案件。
5.4 根据现场提取物品的种类、部位和案情, 向上级技术部门送检提取其DNA, 输入DNA信息库查询。
5.5 根据扒窃案件现场信息的相关内容, 如作案特点、作案手段等, 可应用“扒窃人员信息系统”查询案件有关线索, 并将视屏监控录像或模拟画像与资料相貌卡上的照片进行比对辨认, 从中圈定犯罪嫌疑人。
【扒窃论文】推荐阅读: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