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案件发案特点

2024-06-16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精选3篇)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 篇1

文章标题:谈职务侵占类案件的特点及发案原因

今年侦大队立案的35起案件中,涉税案件21起,职务侵占案4起,挪用资金案4起,合同诈骗案3起,收购赃物案1起,商业受贿案1起,侵占案1起。今年截止到7月8日,我大队共计立案22起,其中涉税案件5起,职务侵占案10起,挪用资金案3起,贷款诈骗案1起,持有使用假币案1起,假冒注册

商标案2起。如果从都是利用职务之便而造成犯罪的角度把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合并起来看,2004年侦大队立案的35起案件中,这类案件仅8起,仅占22.85,而今年到7月8日止此类案件为13起,占到立案比重的59.09。无独有偶,苏州市虎丘区法院2004年法院受理职务侵占案件6件12人,今年仅1至5月份,就已审结7件14人,同比上升75。而且涉案人员从一般管理者向高级管理人员发展,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增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一、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目前呈现以下特点:

1、犯罪人年轻化。70%以上的犯罪分子不满35岁,这部分人有的刚踏上工作岗位,社会阅历少,受不良影响,轻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面临家庭经济压力,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是不满企业的“非人性化”管理,产生报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妄图通过不劳而获的犯罪手段快速致富。

2、文化程度偏低。犯罪人一般都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北仑发案的13起案件中,8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初中文化水平,2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高中文化水平。

3、涉案金额有增大趋势。目前的案件金额从几万元开始,逐步发展到几十万员甚至上百万元。我大队立案的13起案件中其中犯罪金额在10万以上的占53.8%。

4、内外勾结共同作案。在企业管理的销售领域和成品物料的仓储领域出现职务侵占犯罪的机会最多。流通领域的侵占犯罪往往是企业工作人员与客户勾结,成品物料的侵占由盗窃者事先准备好完整的销赃渠道,再进行盗窃;侵占现金的犯罪往往存在付款人或收款人与本公司财务人员的勾结。犯罪嫌疑人往往相互配合,共同犯罪多占96%。

5、外来人员犯罪的居多。犯罪者外来工居多。民营企业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包括管理阶层所需要的劳动力。其中70%的犯罪嫌疑人是外来务工人员。

6、犯罪手段多样性。此类犯罪手法多种多样,犯罪行为人或隐匿财物、变卖私吞、自批自用,或以无报有、以少报多、以报换报废为由转手倒卖或内外勾结盗窃、侵吞、挪用本单位财物。有的涂改收、付款单据,开具阴阳单据,侵吞差额款。有的帐外吸储、串通贷款(主要发生在金融企业)。有的隐匿、撕毁收入凭证。有的利用财务专业性作弊。即企业财务人员利用会计处理技巧,在审核原始单据,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方面作虚假帐务处理,以假乱真,达到不法目的,花样层出不穷。对现金的侵占以贪污和挪用为主,对货物和货款的侵占则以诈骗为主,对成品物料的侵占则以盗窃为主。

7、案件具有隐蔽性。此类案件多发生在公司、企业或者单位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犯罪行为人对自己所管理的环节极为熟悉,掌握各种工作环节中存在的漏洞、缺陷以及可以利用的地方,为了不被发现,对其作案行为总是千方百计加以掩盖。因此,不与职务行为有关的人或不直接参与该经济活动的人,一般很难发现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由于此类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相对隐蔽,案发时间较长,且此类犯罪嫌疑人大都在短时间内大肆挥霍,因此往往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时候,赃款、赃物几乎挥霍贻尽,致使受害单位的损失无法全部挽回,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职务侵占案和挪用资金案发生的原因

1、两权分离即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这种体制变化的原因。这类案件发案的犯罪嫌疑人在企业中大多有这一定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产权形式与经营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与多元化。职务侵占罪是随着新刑法的颁布与实施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罪名,是随着企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行为。与此相应的是,许多企业的所有人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聘用专业人员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分离状态。如果缺乏严密的监督制约,经营者便很容易侵犯产权人的利益。我大队办理的李某挪用资金案就属此类原因。2003年9月30日,身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电力物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某,未经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同意,擅自将20万元现金以预付款的形式借给宁波大榭开发区某经贸燃料有限公司,至今未还。

2、法律处罚轻产生的消极影响。刑事立法上,惩治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款与私企人员侵犯私有财产存在着差别对待。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

单位的(指国有公司、企业以外的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何为数额较大?根据有关司法解释,5000元以上不到2万元的为数额较大,1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对贪污罪的规定是,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比较刑法对职务侵占和贪污罪的量刑标准可以看出,侵犯私产远不及侵犯公产的后果严重,对公私财产的保护在刑法面前明显不平等。如果一名私企员工侵占财产10万元甚或百万元,他顶多服刑十五年,更无被剥夺生命权的担心。但是,如果一名国家公务员贪污公款10万元,他却将面临着十年以上直至无期或死刑的惩罚。刑法对此类犯罪处罚较轻给一些管钱管物者以侥幸心理。福建晋江当地一家全国知名品牌的企业,旗下公司一经理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产,企业不愿把事情张扬出去影响企业声誉,就把该经理辞退了,这名经理应聘到石狮某企业不久,又重蹈覆辙继续作案。“发生在非公企业的职务犯罪,老板只要把钱追回来一般都不愿报案,把事闹大。即使侵占了巨额资金也不至于‘坐穿牢底’或掉脑袋,所以才有人敢冒犯罪风险。”一位老板如是说。

3、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一是公司、企业内部没有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的公司、企业的领导对制定的政策不认真执行,喜欢以言代替政策,私自扣留员工的福利、奖金,不兑现对下属的承诺。二是个别公司、企业属家族式结构,其组成人员也都是一些亲戚朋友,公司在管理上不是人人平等,而是搞亲疏有别,从而使有些人心里产生不平衡,故意侵占公司财物来报复单位领导。三公司疏于对员工的监管,使员工权力过大,从而使一些利欲熏心之徒就利用制度漏洞大发不义之财。公司、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员工有机可乘。有的费用报销审查制度不全,不该报的费用、票据乱报销,甚至重复报销;有的大笔业务款用现金结算,使职员有机会经手大量的现金;有的财务帐目混乱,财务凭证不全,应收款理不清,职员从中浑水摸鱼等。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主要是涉案人员经手掌管着公司的钱财物,公司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给他们犯罪提供了机会。比如,业务人员侵占公司货款能够得逞,不少问题出在供销双方的货款往来不从银行等正常渠道走,由业务员直接从对方收取现金。个别业务员身上还带着公司企业的印章,这样或许会带来一些方便,但也给企业带来风险。

4、员工素质低,企业重能力轻素质。一些思想品质差的人员混进了员工队伍,随着人与人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拉开,这些人眼红起来,感觉到自已靠拿点硬工资,发不了财,为了达到“暴富”的目的,达到花天酒地的生活,就利用工作中的便利,视法律于不顾,为了发家致富、超前享乐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重学历重能力、忽视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案发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用工量大,因招不满工人,往往饥不择食,只要有学历就录用。如苏州某企业吉某职务侵占案中,吉某三年前被判过刑,企业没有仔细考核其人品,将其录用为厂警,无异于引狼入室。

5、企业经营管理缺乏人性化,引发职工不满而发生犯罪。有些企业规章制度多,违反公司规定就随意罚款,以罚代管。有些员工在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达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管理者却“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致使股肱之臣心怀不满,导致犯罪的发生。

6、犯罪行为的传染性。一旦出现了职务侵占犯罪,应当立即提请公安机关处理。报警时不一定需要很充分的证据,但是事实应当正确或基本正确。但有些企业因证据不足或给予公司名誉考虑而放弃报案。犯罪行为人在一次作案成功后,又会助长其侥幸心理,使其胆大妄为,继续作案。而且一旦有的员工发现别的员工实施侵占、挪用行为得手而没有被发现处理,即可能效仿,形成了一个“你能拿我也能拿,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的恶性心理。内部职员实施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行为本身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公司、企业即使发现内部员工有侵占、挪用资金行为,往往持家丑不外扬的态度,采用内部消化,认为只要员工把钱退出,公司没有损失就好了,他们不认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甚至于当公安机关介入案件,为企业追回经济损失后,还有些企业主到公安机关为犯罪分子说情,要求撤案。造成一些员工认为如果单位查到了,只要把钱退出就没有事情了,导致有的单位员工侵占货款现象成风,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

三、防范打击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犯罪的对策。

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犯罪的产生和发展与企业整体的管理、运作密切相关,只有企业自身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有效地采取各种措施约束和控制员工的行为,并把管理工作延伸到各种经营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此类犯罪发生,减少经济损失。针对上述原因,公司、企业在防范单位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挪用资金犯罪,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严把用人关。在用人上,除了考虑业务能力外,还必须考虑员工的思想品德,特别是经手财务的员工,在上岗前进行严格的业务、法律、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上岗后,再实行监督考察回访,并建立起人事管理档案。要注重员工职业道德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培养员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集体荣誉感,做懂法守法的好员工。要加强对新招员工的资格审查,严把进人关。避免片面强调专业特长,业务技能,忽视对新招员工素质和资格审查。

2、完善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力度。现代企业具有分工细、规模化经营的特点,企业运营链的各个环节监管、督查力度大,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建全,台帐交接手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管理“盲区”的出现。使企业管理形成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杜绝个别领导以言代策的现象。同时开设举报信箱,让企业员工来参与监督,让有可能企业管理人在无形中受到束缚,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程度,防范于未然。

3、堵塞漏洞,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公司、企业要紧紧围绕财务管理、货物流转、合同签订等重要环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财物流通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杜绝以现金方式结算大笔款项,注意票款流向的一致性,及时核查应收应付款,堵塞诱发犯罪的漏洞,使一些心怀不轨之徒知难而退,在心里造成“伸手必被捉”的压力,从而不敢轻举妄动。

4、聘请法律顾问以有效防微杜渐。企业应当聘请同时具有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以及时判断和处理涉嫌民营企业职务侵占犯罪的信息和现象。通过法律顾问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员工遵纪守法,以此防范和威慑犯罪。

5、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严控企业管理的同时,切实关注员工利益,合情合理的支付员工的报酬,真正做到“按劳取酬”,让员工觉得自已在这个岗位上不仅是企业的信任,也是改善自已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

《谈职务侵占类案件的特点及发案原因》来源于,欢迎阅读谈职务侵占类案件的特点及发案原因。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 篇2

一、考试作弊涉密案件发案原因及特点

2014年6月高考期间,被告人郑某某明知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是国家秘密,通过各种途径到处传播出售,从中获取利益。结合对本案的分析,考试作弊涉密案件发案原因及特点表现如下:

(一)网络监管失范下作案猖獗,导致取证难

涉案人员分布广泛且实行专业化代理,一年中多次、向多人作案,基本上采取先鉴再买、有买有送、打包发送的方法,案件总量大、涉密数量多。人员间利用网络对内形成一张隐形犯罪网,对外则相互间保持独立,进行跨地域、联合犯罪,虽一者败露,也往往不能形成有效线索,部分涉案人辩称其主观上不知道所获试题及答案是否为真,取证与追查难度大、成本高。以上一方面直接影响案件的定性处理,难以认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规定的手段行为,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查处,客观上又助长了舞弊之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在网络监管上存在漏洞,才造成各类作弊信息肆虐网络。本案中郑某某QQ聊天记录显示,其还代理各类等级、资格考试,甚至打算做高考替考中介,其银行流水数额也较大,案发前犯罪心态猖狂,但公安机关没有针对性收集相关证据,导致以上情况都缺乏证据认定。

(二)高学历群体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高智商作案

倒卖答案行为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逐渐猖獗起来的,尤其在考试之机充斥校园,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数量的作案人员拥有一定现代化技能和高等教育学历,甚至是在校大学生或者曾经购买过答案的考生。本案中郑某某及其上线“大榜教育”就是通过网络发布广告、传播信息,包括出售作弊用信号发射器及接收器等信息技术设备,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其付款方式也体现出高智商作案的特点,每个代理均以汇款数额的数字获得对应代码,依此来确认发送答案。

(三)整体法律意识淡薄下形成不良社会强制心理

我国保密制度在管理上还不很规范,公民保密意识不强。以考试为例,大部分人知道泄题、倒卖答案的行为违法,却不能明确认识到这类行为可能触及侵犯国家秘密类犯罪。由于倒卖答案存在巨大的牟利空间,一些得益者未被发现或追究法律责任,被追究者或免于刑事处罚、或缓刑、或处以较短刑期,相对于其对国家秘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的危害而言是不足以惩戒的;对购买答案的考生的处罚就更流于形式,以致出现“家长积极出资、考生致力于作弊”的怪象,客观上成为这种新的犯罪形式存在的土壤。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人们的侥幸心理泛滥,作弊风气难遏,甚至形成了一种“作弊无妨、法不责众”社会强制心理。①郑某某作为高学历知识分子,对其行为触犯法律的后果是有一定认知的,但同时认为法律对作弊的处罚不严、力度不大,二十载价值观倾覆,错误的金钱观加以侥幸心理,误以倒卖答案为谋生捷径。须警惕“百年累之,毁于一旦”,高考涉密案件因多为青年犯罪,对个人的影响不仅是留下犯罪记录、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关键是多年教育形成的价值观一入歧途则很难真正扭转,很可能形成新的犯罪因素;同时,高考涉密案件对社会秩序与公众信任度的影响深远,其往往是整个社会诚信发展的风向标。

二、相关建议

从犯罪预防角度,明确侵犯国家秘密类犯罪的定罪量刑准则、提高网络监管和侦查水平、做好对重点人群的法律意识警戒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相关司法探讨及立法建议

1. 不同阶段行为性质的界定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是正确区分犯罪与违法的关键。行为人若仅有拾得、被告知国家秘密的情节,是不违法的。只有基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才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否则可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有关规定作为一般违法行为进行处理;仅有非法持有行为、又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则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非法获取后又非法持有的,则以吸收犯原理,定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后又故意泄露的,则以涉案人员的主体身份,从一重罪处罚。

2. 特殊身份犯的认定

若本案中郑某某为特殊身份主体,则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罪牵连犯形态的认定。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在认定泄露国家秘密罪时,时常会遇到牵连犯形态,最常见的就是为实施泄露国家秘密罪而从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或者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的行为。由于新刑法分则条款对上述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牵连犯未明确规定处断原则,因此,根据刑法理论,应当适用从一重处罚原则定罪处刑。

3. 完善对“非法获取”手段的立法解释

《刑法》对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手段规定为: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其可取之处是所列举的这三种方式简洁明晰,基本上概括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但是该条文表述难以全面、准确地说明这一犯罪,因为实际中还可能包括拾得、被他人告知、抢夺或者抢劫等其他方式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如何对它们界定呢?

笔者认为,解决刑法的严密化与刑法的明确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是在犯罪构成的事实要件中删除不影响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罪过形式的描述性、枝节性规定,突出犯罪行为的类型性特征。刑法中规定的犯罪应当是类型化了的犯罪行为,它应当是对同一类型的行为所具有的能够决定行为危害社会的本质及其程度的事实特征的高度概括性规定。如果在该条规定中,去掉关于行为方法的要素,不仅丝毫不影响该条立法在本意上想要惩罚的犯罪行为,而且可以将具有同样危害性的同类型行为包括在内。同时鉴于此类案件存在大量“各级代理(二手、三手)”,其更换作案地点、电脑工具等,往往导致证据的灭失,取证的困难,以此,建议对“非法获取”作扩大解释,即有证据证明未以合法的手段获取皆可为非法获取。《刑法》除了规定了以窃取、收买、刺探的方法获取国家秘密的“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另在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了“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第三百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了“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第三百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了“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并未对明知是“国家秘密”而实施抢劫的行为作出规定。故对若是抢劫等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暴力行为,有人主张参考前述罪名中关于“抢夺”方式的规定,根据涉密载体的不同,以抢劫国家机关公文罪、国有档案罪等来处罚。须知,抢劫、抢夺国家秘密,无论主客观方面,其行为对象都是国家秘密,而抢劫、抢夺国家机关公文、国有档案罪的罪名从字面来看,显然与国家秘密毫不相干。故若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秘密”而实施抢劫、抢夺的,在不触犯抢劫罪和其他特别法规定时,应当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在相关条文中增加“以抢劫、抢夺等方式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从重处罚”的规定,可能会更科学。②

4. 明确量刑规则

关于“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解释,对于何种情节适用此法定刑缺乏具体的规定。建议可参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关于情节严重的规定,主要是:多次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非法获取大量国家秘密的;非法获取绝密级国家秘密的;非法获取国家秘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政治影响的;非法获取国家秘密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等。其中关于涉密数量,由于在保密期内非法获取试题就可以直接获取不当考试利益,危害相当,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应将此试题和对应答案界定为两项秘密。

(二)社会综合建议

从考试泄密案件反映出的问题及成因来看,相关责任部门对快速发展的网络在监管上相对滞后,侦查力度有限。为此,建议:

1. 从监管部门来说,要提高侦查水平,深挖监管漏洞。

针对涉案人员主要通过互联网实施作案的特点,侦查机关应严格按照电子证据取证流程,综合运用截屏保存、载体转化、笔录固定、书证取代等多种方式,及时固定相关电子证据,有效破解“取证难”问题。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就要完善教育、公安、宣传、无线电等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标准化考场。郑某某案中就倒卖当年高考答案一事,其上线虽在逃,但是公安机关在案发后及时采取措施,固定了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购买答案考生的证言等证据,才可认定郑以收买手段向其上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

2. 加大对涉案主体的刑法打击力度,营造公平考试秩序。

要维护公平的考试秩序、遏制“法不责众”的作弊心理需要常态化、制度化的打压,突出标示并落实其法律责任,完善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同时依托媒体加大对相关处理情况的宣传力度,尤其在高考等考试期间加强对在校生等重点区域和人群的警戒宣传。可采取高校通、官方微信、政府信息平台等方式推送典型案例的宣传信息,提高公众对保守国家秘密义务的法律认知度和执行力,须知国家秘密涵盖范围比较广泛,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切实的以行为来遵守、捍卫它,任何获取或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都可能触犯刑法,受到追究。

注释

1郑白兴.论以刑法规制国家考试作弊[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 篇3

一、现状和特点

一是刑事犯罪案件总量大幅度上升。今年1—6月份,我院审查批捕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案件共88件137人,同比分别上升91.3%和93%,分别占去年全年审查批捕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73.9%和81.5%;起诉91件135人,同比分别上升82%和90.1%。

二是发案率上升主要表现在新增刑事案件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以新罪名出现的刑事犯罪案件18种,共26件51人,分别占新增总案件数和新增总作案人数的61.9%、77.2%,其他案件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增长。

三是在同一种犯罪案件中,部分案件发案率呈现大幅度增长。就具体案件而言,在同一种犯罪案件中,发案数量和人数上呈现大幅度上升。如抢劫案件同比上升500%。

四是抢劫、强奸、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上升。今年上半年,共审查批捕该类犯罪案件17件22人,同比分别上升466.7%、266.7%。

五是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从以新罪名出现的犯罪案件上看,上半年,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案件达为13件21人,分别占新增犯罪类别总数和发案总人数的50%、41.1%;与去年同期相比,该类犯罪在发案种类、件数和人数上都有大幅度上升。

六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上半年,共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件7人,分别占去年全年审查起诉该类案件总件数和总人数的100%和70%。

二、原因分析

(一)公安部门加大了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近年来,分宜县着力构建“和谐平安新分宜”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自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清网”等专项行动以来,县公安局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促使犯案人员的抓捕率和犯罪案件的侦破率得到明显上升,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这是表现出犯罪案件上升的首要性和现实性动因。

(二)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近年来,分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大量增加,但他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共安全意识却相对滞后,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以及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没有采取正当、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甚至抱着“以牙还牙、以怨报怨”的传统方式去解决纠纷, 这是导致犯罪案件上升的直接性和根本性动因。

(三)本地人与外地人勾结作案。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犯罪形式愈发复杂,本地人与外地人勾结、团伙作案现象增多,逐步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作案链条,同时也凸显犯罪“区域化、合伙化、专业化”的特点,给社会治安环境和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上半年,共审查批捕此类案件7件,其中外地人在本地作案4件,同比上升250%,而去年同期开设赌场案总共也只有2件,且都是分宜本地人作案。

(四)对外来、流动、无业人员的监管不到位。随着分宜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快,人们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外来、流动、无业人员数量逐步上升,并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成为具有重大隐患的犯罪群体,而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经济、社会活动监管、引导力度不够。

(五)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不到位。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外出务工、经商已经非常普遍,且不断上升,加上服刑、婚变等现象的增多,留守青少年也相应大量增加,在家庭中缺乏关爱,社会上缺乏充分的教育、管理、引导情况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发案率上升。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当前社会对人们在这方面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在新形势下对人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有关部门,以“一学三讲”、“法律六进”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目前,刑事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一方面,应切实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保持严厉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对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强奸、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做好犯罪预防,着重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犯罪预防。

(三)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的管理和帮扶。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等易发、高发犯罪人群的管理,建立“三类人员”档案,对他们工作生活状况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动态。注重畅通“三类人员”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四)加强对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人口聚集地区的管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基层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分宜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人口聚集地区犯罪率不断上升,应着重加强对该类区域人员的排查、管控,严厉打击发生在该类区域里因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过程中引发的犯罪,特别是吸毒、赌博、卖淫和传销等方面的犯罪。

【扒窃案件发案特点】推荐阅读:

扒窃论文05-28

案件防控08-30

案件定性05-17

典型案件05-31

教学案件07-08

涉外案件08-04

案件范围08-19

案件现场08-20

案件事实08-30

案件质量09-04

上一篇:酒店五星总经理发言下一篇:院科两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