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质量(精选10篇)
案件质量 篇1
自侦部门是检察机关最重要的业务部门之一, 同时也是检察机关内相对独立和特殊的一个团队。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几类特殊的犯罪进行侦查, 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个特殊职能, 而自侦部门就是担起这个法律责任的唯一力量。那么如何衡量自侦部门的工作呢?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内部都有着不同的标准, 有的以办案质量为标准, 有的以办案数量为标准, 有的则以办案的社会影响力为标准。但笔者始终认为, 没有过硬的案件质量, 其余的两个标准都不可能完全地反应出一个自侦部门的工作状况, 只有以质量为根本, 辩证地看待三者的关系, 才能准确作出判断。那么该如何去保证我们自侦案件的质量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当前影响自侦案件质量的几个问题:
一、初查中有局限性的侦查手段对保证案件质量不利
初查是当前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其制度上的主要根据是高检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在这部规则的“立案”一章明确规定了“初查”一节。但这一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文体现, 而只能是参照公安的做法。现实中, 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初查活动采取的是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来确认举报、控告等材料提供的情况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 这一活动实质上已基本履行了刑诉法中所规定的“侦查”手段。从高检院此规定的本意看, 这样是为了把初查活动对被调查对象的影响降到最小。而恰恰是这种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 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目标管理评价手段的过分强调, 导致观念进入误区
当前各地基层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在进行宣传和目标管理评比中, 普遍将自侦案件立案数量作为工作成绩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甚至为每年的工作量化任务, 这是不符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客观规律的。在撤案率的严格控制上, 上级院在考核基层院工作中往往要求把撤案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这是和“严把质量关”的要求一脉相承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撤案、不起诉等都是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在案件终结后的处理手段, 撤案说明案件不符合起诉的标准, 是一种正常的司法活动和程序, 把撤案和办案工作质量相联系, 认为撤案多即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是不正确的, 也是不符合案件侦查客观规律的, 在要求提高立案质量上, 要达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这一提法从现在的侦查环境下看是有道理的, 但是, 它的负面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提高立案质量的突出后果之一, 便是加大了初查工作量, 而初查工作越多, 导致侦查权的非法使越显得严重, 违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三、当前自侦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一直以来, 基层检察院的自侦部门在办案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有各级行政机关领导的话, 有各界知名人士的所谓“指点”。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和阻力已经成为基层院领导及反贪部门领导的必修课题。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地方利益驱动只顾眼前利益。二是, 个人情面为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 利益均沾, 共同进退。四是, 息事宁人, 力求一团和气。在这样得不到社会支持的前提下, 办案人员在侦查中谨慎有余, 畏手畏脚, 使得知情人、证人对我们的信任程度降低而踌躇不前或不愿出证, 致使案件质量缺乏必要的保证。
以上的问题有的是主观原因, 有的是客观原因, 但似乎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而, 从单纯案件质量的保证及提高的角度来看, 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意见:
1.端正执法思想, 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观念认真克服重立案轻审查起诉的现象, 切实增强办案数量与办案质量并重的意识。办案部门在案件指标的下疲于奔命, 追求立案数量多, 考虑能否诉得出判得了少, 甚至大立大撤, 从而使本应用在案件质量上的精力被牵扯不少。实际在诉讼阶段对案件事实与证据上的物力与人力的反复投入并不少, 最终还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办案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 没有数量, 质量便无从谈起;不注重质量, 数量越多, 废品越多。基于这种认识, 在查处案件时, 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以证据为核心, 决不办“凑数案”、“拔高案”。认真克服重案件侦破轻程序规范的现象, 切实增强执行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的意识。一些同志认为, 办案过程中违反程序的行为, 不过是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欠缺, 与破案的重要性相比, 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并不影响案件的实质及其处理。正是这种“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执法观念, 导致了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程序上的随意性。过去, 在办理的自侦案件中存在着就案办案、单纯办案的思想, 只要严格执法, 不办错案, 就会取得好的法律效果。至于社会效果如何却很少考虑。好的办案质量是对于办案工作的基本要求。而通过办案实现好的社会效果是衡量执法水平的更高标准。是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没有好的社会效果, 离开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办案效果是不全面、不圆满的。
2.强化初查, 智取证据初查是立案前的调查, 是突破案件的关键。能否在12小时法定期限内突破案件, 必须紧紧把握初查这个重要环节, 在斗智上下功夫, 用证据制服对手, 防止因简单初查、匆忙立案带来的证据单薄, 犯罪嫌疑人串供、翻供、毁证等不利因素。为此, 在初查中应突出三点:1.隐密性。保密性与隐蔽性是侦查特性之一, 又是使用侦查谋略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原则。从线索着手调查到接触被查对象, 不仅在外部不暴露案情和调查意图, 而且在内部也严格控制知密范围, 举报线索专人受理登记, 初查计划、初查进程和谋略与手段的使用, 除了承办人、院局领导掌握外, 干警之间不得相互打听案情, 不准翻阅调查材料, 使初查工作始终在秘密的氛围中进行, 从而避免打草惊蛇, 防止被查人员开展反侦查活动, 避免触动关系网, 减少办案的阻力和干扰, 也避免因线索不实, 给被查人造成不良影响便于善后处理。2.突破性。个别被查对象位高权重, 对抗侦查工作表现的更加顽固。如果不在初查阶段查实两笔主要犯罪事实就与其交锋, 很容易造成初查失败。办案中把初查重点放在外围知情人身上,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 从知情人身上打开突破口。先发制人, 围绕发现和掌握足以使犯罪嫌疑人“一枪下马”的证据下功夫。3.快捷性。“兵贵神速”, 从快取证。在初查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 坚持“三级初查”、“两个基本”, 获取主要证据。即一级初查看线索有无价值;二级初查定取证方式;三级初查获取证据。铁证合围, 给立案创时机。两个基本即初查中掌握的事实基本查清, 被查对象的身份背景、财产收支情况基本清楚, 即可中止初查。由于在自侦案件中突出一个“快”字, 缩短了办案时间, 不给串供翻供提供时间, 从而保证办案质量。
3.严格审查把关,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制约作用在办理自侦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中, 把好三关, 才能使案子立得准、诉得出、判得了, 确保案件质量。自侦部门自查。为确保办案质量, 突破案件由局长指挥协调, 分管局长既是承办人又是案件质量的责任人, 尤其移送起诉前专门进行复审。要求承办人出庭旁听自办案件, 跟踪案件质量直到判决。严格执行错案追究制度。实行侦诉协同制度。刑检部门改变过去阶段性介入的习惯做法,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不分阶段介入。侦诉协同, 将证据审查的关口前移, 既减少了起诉环节中的退查, 又加快了结案速度和起诉速度。对一般案件, 做到自侦部门随叫随到, 对重大案件, 从立案开始, 参与侦查阶段的各个过程的案件讨论, 把关评脉, 提建议, 堵漏洞, 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移送起诉前。同时, 为增强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社会效果, 在同样的情况下, 优先审查起诉自侦案件, 既缩短了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 也避免了说情等人为因素干扰, 减少犯罪嫌疑人串供、翻供及翻证等。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出现事实有变、证据有变或定性有争议时, 一般情况自查, 重要情况联查, 发挥自侦部门对案情及有关当事人人熟、地熟、情况明的优势。一般不退查, 避免重复劳动、扯皮等现象, 保证办案的效率、质量。在此基础上, 刑检部门坚持把复核、固定证据作为重点来抓, 尤其是对于受贿案件言词证据多“一对一”易翻供的特点, 做到对每一个关键的证据都要进行复核, 对每个证人都进行询问, 对鉴定结论也严格审查, 不放过任何疑点, 对有错误的司法会计鉴定, 要求重新鉴定。检委会把关。对重大疑难案件由自侦部门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以往检委会委员听承办人汇报, 忙于记录案情数字, 加之承办人汇报案情不规范, 分析决策的精力散了。自从研究室成为检委会议事机构, 检委会讨论的案件案情、认定数额、适用法律, 全由承办人打印, 提前发至检委会委员一人一份, 在研究案件之前就对案件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在讨论时, 充分发挥委员的智慧, 把住定性关数额关、事实关、证据关、适用法律关, 确保案件质量。
案件质量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办案质量,维护司法权威,强化审判人员、执行人员的质量意识,实现审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司法公正,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开展案件评查工作,应当坚持客观公正、严谨求实、依法评查的原则,严格依照程序法、实体法和本规定的各项评查标准进行评查。第三条、案件质量评查由审监庭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 案件质量检查范围、内容 第四条、案件评查范围
(一)本院审结、执结的各类案件
(二)上级法院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
(三)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的案件
(四)党委、人大交办、督办的案件
(五)当事人反应强烈的案件
第二章、案件评查内容、范围
第五条、评查内容
(一)程序方面:
1、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及本院管辖
2、当事人设列是否恰当;
3、是否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
4、采取保全措施和强制措施是否依法进行
5、有无超审限
6、证据采信是否合法
(二)实体方面:
1、定性及案由是否准确;
2、事实认定是否清楚
3、适用法律是否准确
4、实体裁判是否适当
(三)诉讼文书方面:
1、庭审笔录、合议笔录、审委会笔录是否准确、完整、规范、2、裁判文书制作是否规范、严谨;
3、卷宗装订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备;
4、诉讼费是否按规定收取。
第三章 案件评查的方式
第六条、案件评查采取随结随评查的方式进行,各业务庭在案件审结后15日内将案卷移交审监庭。
第七条、案件评查以书面评查为主,必要时可以向主审法官了解情况。
第八条、审监庭评查案件后,对未发现重大问题的案件,填写《评查案件登记表》,移送归档。,对认为存在重大问题的案件,填写《评查案件登记表》,移送归档。,对认为存在重大问题的案件,填写《评查案件登记表》,写出书面意见书,并依据有关制度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院长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第九条、对案件的评查结果应定期通报,一般每季度通报一次。
第四章 案件评查的标准
第十条、被评查的案件分为优秀、一般、差三个等级
(一)具备以下条件的案件为优秀案件:
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实;
2、案件定性准确,适用法律准确,裁判适当;
3、程序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4、诉讼文书制作规范、严谨
5、各项手续完备、卷宗装订规范
(二)具备以下条件为一般等级案件:
1、案件关键环节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案件定性、适用法律、裁判结果基本适当
3、程序合法
4、诉讼文书较为规范
5、各项手续基本齐全,卷宗装订基本规范、无重大差
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完善 篇3
关键词:案件质量;评查;责任制
案件质量评查是指检察机关内部对各业务部门已审结的案件围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规范、证据采信、风险评估、文书使用和制作、涉案财物处理、办案效果等方面对案件办理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奖惩的质量管理活动。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体系,对于保障案件质量,促进司法规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意义
(一)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提升内部监管水平的有效手段
随着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部门之间监督制约机制的逐渐完善,案件质量评查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与一般的监督管理方式相比,它所具有的功能,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监管水平的工作成效。一是规范功能。案件质量评查是一种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向更完整、更精细方向发展的内部管理方法,其形成的工作制度或者评查标准将形成保障案件质量的内部规范。比如我院根据《浙江省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出台了《象山县人民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案件质量的评查范围、评查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二是引导功能。加强案件质量评查,能更好地规范司法行为,减少执法办案不当现象,同时案件评查结果所体现的价值导向会内化为各业务部门及办案人员的内在自觉行为,将提升内部管理与提高办案人员执法水平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三是评价功能。案件质量评查所提供的案件信息,可以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业务部门办案的整体情况,比如可以统计每个业务部门存在的问题、个案及类案存在的问题、某个问题出现的总次数及某个人在某个问题上出现的次数等,案件质量评查为个人绩效考核、内部监管和外部评价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撑。
(二)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检察机关根据本院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了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终身制。在目前情形下,相应的司法体制改革配套制度和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和更新之前,面对业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提高案件质量就成了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倒压办案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保障案件质量,做到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同时,也反映出检察机关对保障案件质量的高度关注,以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来规范检察权的行使,做到权责明晰、权责相当。
二、案件质量评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查现状
2016年,我院制定评查《办法》,成立案件评查领导小组,完善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在案管办设立案件质量评查办公室,建立案件质量评查人员库,每次评查从评查库中抽取3~5名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集中评查。《办法》施行以来,共开展案件质量评查3次,其中6月份对公诉科、自侦等业务部门从2015年7月26日至2016年1月25日办结的306件案件集中评查。评查人员采用九类重点案件必查和普通案件抽查的方式,围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办案程序等方面对案件集中评查,通过审阅纸质卷宗、检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方面,线上、线下进行比对,将评查出的实体与程序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经反馈、复核、整改等环节,形成评查通报。经过整改,公诉科内卷材料归档不统一、公安机关执行回执不规范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2016年我院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纳入本院绩效考核细则,为评查结果有效运用提供基础。
(二)评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是评查对象对评查理解不够。案多人少、工作繁忙成为基层检察院的常态,且新进年轻干警比较多,在业务能力、业务素质上有高有低,这就容易导致案件质量在实体上、程序上出现不同的瑕疵或错误;另外,各部门及承办人在案件质量评查开展前要先进行自查,既要忙于办案又要卷宗归档,且要对评查出的问题撰写个人整改报告及部门整改报告,会片面地认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徒增工作却又无实际意义,思想上存有消极、敷衍了事的认识。二是评查人员认为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由于评查人员兼职参与评查,既要做好所属科室的份内工作又要参与案件质量评查,感觉时间和精力有限。认识不到案件质量评查既是规范执法办案行为的有效方式,又是自觉接受内部监督的重要途径。
(2)评查标准不细、执行度有限。省院《标准》对评查案件综合规定为三类,即:不合格案件、有办案质量问题的案件、有辦案质量瑕疵的案件,同时对上述三类案件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详细规定,如有办案质量瑕疵的案件从程序部分、办案时效、涉案财物、文书制作方面又进行详细规定。该《标准》既为评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又规范了评查行为。既然有《标准》和《办法》参照,评查工作就要依照执行,但通常做法是对案件的实体与程序方面罗列评查问题清单,未就每个案件是否属于上述三类中的哪一类案件做出整体评判。况且该《标准》对评查案件综合分类及各业务部门的规范行为进行规定,《办法》中第十条、十四条分别概括规定案件评查标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作为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及个人考核的参考,但二者都没有具体、细致的量化标准。对上述三类案件及其可能出现的情形如何量化没有具体的规定,无法客观地反映案件质量评查结果,没有量化的评查结果难以作为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及办案人员年度考核、奖惩的参考,《办法》的执行度有限。
(3)评查结果的应用不足。案件质量评查的目的在于发现执法办案出现的问题,规范司法行为,提高案件质量整体水平。但是,实务中,由于具体的奖优惩劣制度不明确,很少发生业务部门或办案人员因办案质量的优劣而受到奖惩,评查工作形成固定的模式,即评查部门检查、业务部门反馈、评查部门制作评查报告这样一种单调的循环。从实际来看,对评查结果应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案件质量评查报告,而报告只能算作对评查结果的披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与转化,导致评查出的问题年年被发现,年年得不到整改,比如文书的使用在内容、形式上的不规范等一些质量问题。案件质量评查结果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其功能导向作用,说明只采用报告披露的纠错方式,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办案人员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无法引起业务部门及办案人员的重视,也难以达到案件质量评查的最终目的。我院虽将评查结果纳入本院对业务部门的考核,但考核标准笼统未细化,难以体现责任制,且以“惩劣”为主,不能体现“奖优”,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提升。
三、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建议
曹建明检察长指出:“要改革案件分散管理模式,规范案件的来源渠道、立案环节和办案程序,建立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管理新机制,逐渐形成保证案件质量、规范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制约新机制。”笔者认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作为案管办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做到长久、高效运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逐步实现提升案件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的最终目的。
(一)重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强化责任意识
业务部门和办案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案件质量评查的重要性,摒弃对案件质量评查的不当认识,把以往的“评查就是找茬、挑毛病”的错误认识转变为“评查是为了提升案件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的理念,逐步养成良好的办案习惯,强化办案责任,将评查标准和结果作为日常办案的工作指引和价值导向,不断加强规范执法的办案意识和办精品案件的意识。目前,司法体制改革正在大力深入推进,要借助此次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办案人员对案件质量评查的理解和支持,降低评查工作的阻力和误会。
案件评查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业务部门、办案人员的配合,又要需要评查办的组织、协调等。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业务部门、办案人员、评查办及评查人员职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防止在评查时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样,负责监督管理职责的案件管理办公室如果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怠于行驶或者不当行使监督管理权,导致司法办案出现严重错误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司法责任。
(二)充分利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实时评查,逐步建立网上评查体系
(1)发挥流程监管作用,关键节点严格审核。案管办在流程监控方面要充分发挥流程监管员的作用,在流程节点如退回补充侦查、移送审查起诉、裁判结果审查等关键节点上及时进行文书审核及案卡填录情况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办案人员。比如案件在移送审查起诉节点时,如果办案人员未制作一些重要文书,流程监管员口头提醒或定期予以通报。
(2)利用送案管理的功能,严把案件出口关。送案管理是案件的出口关,因此充分利用送案管理的审核把关作用,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进行相应的审查和复核,确保已审结的案件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纸质卷宗与电子卷宗文书保持一致,对于案卡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不符合送案条件的案件,以及文书使用不规范的案件及时要求办案人员补充或退回案件,实现规范化执法的目标。
(3)建立网上案件质量评查系统,逐步实现案件评查信息化。有条件的检察院可以考虑开发网上案件质量评查系统,与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对接,这样不仅实现了案件评查由传统的事后评查模式向事中评查的拓展,更能促进评查程序的规范化以及案件质量的提升。省院《标准》中不仅综合规定了被评查案件评价种类,在分则中更是对自侦、公诉、侦监、民行、控申等业务部门办案行为从实体上、程序上进行规范,可以根据该《标准》针对各业务科室制定更加具体、便于操作、符合检察司法体制改革目标的网上评查系统。通过网上评查系统与纸质卷宗进行比对,从中发现案件存在的质量问题,推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常效运行。
(三)建立完善的评查标准体系,强化评查效果
案件质量评查标准既是案件质量评查的尺子,又是规范司法行为的指挥棒,建议检察机关尽快完善评查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评查标准的主观性,使评查标准预先取得办案人员的认可。
(1)针对各业务部门特点,细化评查标准。根据各业务科室的办案特点,制定明确、细致、规范的涵盖各业务科室的案卷评查标准及法律文书标准。一是制定业务部门卷宗标准卷。包括卷宗封面、目录、卷内材料装订顺序等有明确细致的要求,为办案人员和评查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二是制定类案法律文书的制作标准。由评查办根据上级院的每类法律文书样本及各业务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法律文书格式样本,包括文书编排、签名、印章、法律語言表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作为法律文书是否规范的评价标尺。
(2)从实体、程序等方面,细化评分标准。除了针对各业务科室制定相应的评查标准,确保评查工作有序进行,建立完善的评查标准体系更重要的是细化评分标准,为评查结果的应用与转化奠定基础,实现案件评查的目的。可以从卷宗装订质量、实体、程序三方面对评查案件以20:40:40的比例分值划分,将案件质量评判为优秀、合格、有瑕疵、不合格四个等级,全面、客观地反映案件整体水平。同时,从实体、程序上再进行细化评分细则,从法律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八个方面逐项进行细化每条分值,对于有发现案件重要线索、追漏罪(犯)、抗诉、立案监督等情况,可以相应加分。
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探析 篇4
关键词:案件质量管理,案件评查,质量发布,大数据
一、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概念
各种检察管理活动, 其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到法律监督的实践之中, (1) ) 而法律监督实践的主要目的则是促进案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说在法律效果的意义上, 检察机关开展的工作最终的归宿点则是案件的质量, 也即是说案件质量是凝结了检察机关各部门的无差别劳动, 是检察工作的价值所在。广义上的案件质量管理即是围绕案件质量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狭义上的案件质量管理则仅指针对案件的实体和程序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案件质量管理的概念是基于系统论和宗旨论的哲学式概括, 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重视量变的累积效应, 突出元素的聚合效力。狭义的案件质量管理概念则仅仅注重案件实体和程序对案件质量的影响, 而忽略其他因素对案件质量的间接作用,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质上是缩小了案件质量管理的外延。本文则是基于广义的案件质量管理概念上的探讨。
此外, 为更好地理解案件质量管理的概念, 还要区分两个概念:案件管理和案件办理。案件管理是围绕案件办理所进行的监督和服务行为, 其本质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而案件办理则是承办人围绕着案件事实所进行的认定和法律适用过程, 其本质是一个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案件管理的目的之一应当是促进案件办理, 通过一定的管理行为, 为案件办理提供规范价值保障, 使得案件办理行为更加顺畅, 更加符合法律的价值预设。而案件的办理行为也应当服从案件的管理行为, 应当在管理行为的价值预设中完成案件的办理行为。因此, 案件管理与案件办理在价值预设中是相辅相成的, 应当说缺少了任何一方, 另一方的价值就很难充分地发挥。 (见图一)
二、案件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缺陷
(一) 传统的案件质量管理主体混乱
在案件管理机构产生以前, 关于案件质量管理的主体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的业务领导机构, 肩负案件质量管理的重要职责, 由其进行案件质量的管理名正言顺, 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精神也是吻合的。而有人则认为办公室、政工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综合管理部门, 其负有对案件质量进行采样分析和考核的职责, 尤其是政工部门, 作为检察干警的业务考核部门, 由其进行案件质量管理更具有便捷性。也有人认为纪检监察部门作为风纪监督部门, 其主导案件质量管理工作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在传统的案件质量管理实践中, 检委会、办公室、政工部门甚至监察部门主导案件质量管理工作的现象均有存在。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混乱, 造成案件质量管理缺乏有力的推动者, 效率较低。资源的配置缺少优化的平台和途径, 同时也使得案件质量管理很难突破部门的利益。
(二) 案件质量管理的结果难以有效利用
从案件质量管理的内涵来看, 其具有参谋的职能, 主要通过案件质量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性或总结性分析, 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 案件整体或局部的发展趋势或者特点, 供领导决策参考。传统的案件质量管理形式多样, 但开展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的较多。案件质量评查, 查而不评, 评而不用, 用而不深。案件质量调研报告, 调而不研, 研而不精。由于案件质量管理主体混乱, 导致案件质量管理的结果分析和反映不具有全局性, 缺乏综合性, 结果的应用也无法得到相应部门的配合。案件质量管理的结果包含案件质量管理行为最重要的价值信息, 但长期以来, 案件质量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导致案件质量管理结果很难得到有效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案件质量管理的价值。
(三) 案件质量管理缺少更高意义上的联动机制支撑
案件管理部门成立以后, 结束了以往案件质量管理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案件质量管理的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使案件质量管理工作在规范化、效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而且以质量管理促进了案件办理的公正, 使得案件质量管理的结果在领导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案件质量管理统一化的背后, 是案件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独木难支的单一化管理现状。案件管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也仅仅是在形式上将相关部门拉进文件, 但实际上工作仍由案件管理部门一手操办, 缺少更高意义上的联动机制。同时在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的选择和管理方式上, 缺少专业的案件质量管理人才库和动态案件质量巡查制度。管理人员的组成临时性、非专业性, 管理的方式单一、片面化, 造成案件质量管理工作表面上是在案件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得到了统一, 而实际上却仍是较为松散的、名不副实的局面。
三、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构建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分析
(一) 经济学分析
在当代, 没有任何一个法学领域不被经济学开垦过。 (2) ) “公正在法律中的第二意义是指效率”, (3) ) 将经济学引入法学领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得司法效益最大化。司法总产出总体上讲包括两大部分:司法成本和司法收益。司法收益 (B) 的最大化要求司法总产出 (P) 与司法成本 (C) 的差值最大化 (见图二) , 在司法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又具体表现为司法成本的降低。司法成本包括公正司法的成本 (C1) 和不当司法所产生的成本 (C2) 。公正司法成本属于必要成本,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会降低的 (4) ) , 那么最大限度降低不当司法所产生的成本成为司法收益最大化的不二法门。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构建的经济学意义就是通过质量管理减少不当司法的行为, 进而提高司法效益。
1. 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
案件质量管理是融入监督职能的管理行为, 通过事前综合引导、事中全程跟踪、事后全面评查的方式, 组织案件质量管理的经纬, 最大限度压缩冤假错案产生的空间, 从制度上控制不良因素进入案件办理的程序, 是对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监督职能的内涵诠释,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冤假错案的产生。
2. 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
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 它在司法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结构调整、资源重组的方式, 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合理设置程序轨道, 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减少消极司法的行为, 从而节约司法资源, 降低司法成本。
(二) 管理学原理
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是精细化管理在司法中的体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强调分工的精细化, 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影响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过程控制。即将生产的过程分成若干个片段, 每个片段都有专人管理并对本片段的生产负责, 杜绝“中间地带”, 实现生产的全控制。二是注重规范性。过程控制的基础就是规范的生产标准, 每个过程片段均有明确的操作标准, 这是过程片段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的, 也是过程控制责任产生的依据。三是创新性。精细化生产不同于流水线作业, 在讲究规范性的同时, 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并鼓励过程片段的管理者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 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1.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将案件质量管理的过程分为意识引导、过程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片段, 并通过建立以案件管理部门为主导, 以检委会、纪检监察等部门为辅助的综合性管理主体, 明确分工, 强化责任, 使得案件在形成的那一刻起, 便有人管理, 有人负责, 这正是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的特点。
2.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每一个过程片段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职责划定, 每个片段的管理者都可以依照职权进行相关的管理行为, 保证每个过程的规范管理, 最终达到整体结果的零缺陷。将质量管理学的概念引入案件质量的管理中来, 也就是检察机关要在案件的流转全过程中保证案件质量的零缺陷。 (5) ) 此外, 精细化管理的规范性, 最终会将管理目标引向一种规范意识的认同, 也即是使案件承办人不断地加强对执法规范化的认同, 促使其由“不能违法办案”到“不想违法办案”的意识转变。
3.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强调案件质量管理结果的合理利用, 尤其是其参谋的职能和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 是精细化管理模式中激发人的能动性的体现。在新的案件质量管理体制下, 案件管理部门以其便利的条件, 接触大量基础数据信息, 不断挖掘这些基础信息所蕴藏的价值, 并加以总结提升, 形成改革工作方式的经验, 并通过反复实践, 不断创新, 逐渐深化案件质量管理结果的应用,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案件质量管理机制的补充性重构
(一) 对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构建
案件质量管理并不是某个部门的特殊利益, 建立一个超部门利益的案件质量管理主体正是对案件质量管理内涵的契合。超部门利益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建立需要满足三个特点:一是专业性。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成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水准, 能够较好地履行案件质量管理的职责。二是全面性。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组成人员的业务类别应当具有多样性, 选择具有多种业务类别背景的人和多个业务部门的人参与进来。三是具有流动性。动态的平衡才是事物发展的科学模式, 案件质量管理主体的人员组成就应当有这种的动态的平衡。
在具体措施上, 建议建立案件质量管理人员库, 人员库的组成要包含检委会委员、业务部门的业务人员、综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三大类。人员库实行任期制, 并由全院干警普选产生, 连选连任。案件质量管理人员库的组织管理由案件管理部门履行, 即人员的选聘、更选、管理活动的组织均由案件管理部门统筹。人员库成员在进行案件质量管理活动时有义务按照案件管理部门要求的程序进行。但是人员库人员的案件质量管理行为则对检察长负责, 无论是案件管理部门, 还是其他业务部门均不得对人员库人员的正常案件质量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其对案件质量管理的结果由案件管理部门统筹上报, 但不得改变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的原意。
(二) 对案件质量管理方式的补充
1. 对案件质量监督。
对案件质量的监督是案件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做好案件质量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是确保案件质量、杜绝案件瑕疵的重要方式。对案件质量的监督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建立新型案件评查机制。统一业务系统上线运行以后, 传统的案件办理模式的改变也推动着案件质量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尝试建立全国四级检察机关的案件评查人才库, 并依托统一业务系统建立案件评查库, 被纳入评查范围的案件, 可通过统一业务系统将电子卷宗发送至案件评查库, 然后在案件评查人才库中随机选定评查人, 将评查库中的待评查案件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给评查人评查。案件评查完之后, 案件评查人将评查意见随案发送至案件评查库, 由专门人员负责汇总数据。依托于统一业务系统的新型案件评查机制实现了的无纸化、便捷化的评查需求, 打破了案件评查的地域、院际局限, 不但能促进案件评查的公平性, 而且能提高评查的效率。
(2) 建立新型案件信息公开机制。案件信息公开是检务公开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体现是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6) ) 提升检察公信力。但从长远来看, 新型案件信息公开机制还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案件信息同步发送机制。在目前的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中, 案件关系人与案件绑定之后通过互联网查询案件的程序性信息。互联网用户 (电脑用户) 目前在我国虽有过亿之众, 但相对于我国人口的庞大基数来说, 普及相当有限。何况对于基层民众来说, 互联网的操作使用亦存在诸多障碍。相反, 手机的普及度在我国极高, 2014年工信部统计的数据为12.35亿部, 远远高于互联网的普及度。因此, 可以尝试建立案件信息同步推送制度, 即借助于案件信息公开系统, 将案件程序信息同步推送至案件当事人、关系人已经与案件绑定的手机, 如此, 案件当事人、关系人就可以及时、便捷地了解案件的进程了。
二是建立高智能的互联网律师预约平台。建议在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开辟律师委托信息库, 律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 由律所对委托关系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 由律所将法律规定的预约所需要材料以及预约内容上传至律师委托信息库。人民检察院在收到律师的网申预约时, 可以从律师委托信息库中查看委托关系的相关材料, 如果审查合格可即行绑定案件, 并对预约进行办理。律师前来办理预约事项时, 再将委托手续原件递交检察机关。当然, 该种模式中, 律所尚需进一步严格规范委托关系的成立与解除程序, 以免虚假委托以及无权委托的现象出现。 (见图四)
2. 对案件办理的态势研判。笔者认为对案件办理的态势研判还应当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案件质量管理过程中大数据 (big data) 优势。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因其职责的特殊性, 在收集案件办理数据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案件的质量管理本质上而言, 是对案件信息的管理, 也即是通过服务于案件质量的目的预设, 而对案件信息的产生、储存以及运用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活动以及模型建构。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在案件质量管理过程中, 充分利用掌握的大数据优势, 善于抓住数据机遇, 通过系统认知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进而获得数据回报, 并通过为案件质量提供专业的服务而获得现实回报。数据的现实回报其本身亦是案件质量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又为案件质量管理部门提供了数据机遇 (7) ) 。 (见图五)
二是建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联动研讨机制 (8) ) 。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联动研讨机制是大数据价值挖掘的产物之一, 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收集承办人普遍反映较难办理的案件以及法律规定尚不具体的案件, 以及其他较有代表性案件的信息, 经过筛选、归纳提炼出共性特点, 联合检委办、法律政策研究室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研讨, 在法律的框架内讨论并探索办理该类案件的最佳方式。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可将联合研讨的结果形成报告, 送法律政策研究室进行成果转化。法律政策研究室可以调研结果的形式公布研讨结果, 但不具有约束力, 只是为承办人提供辅助性思考, 指导而不强制。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辑成规范报检委会研究讨论, 一经检委会讨论通过, 即在本单位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办案指南。
(三) 建立案件质量管理人员轮岗制度
案件质量管理的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案件质量管理人员要熟悉被管理业务的基本办理程序, 要能以一个“内行”角度随时介入被管理业务当中去。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短期轮岗制度, 通过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短期实践, 了解各业务种类的基本属性, 以使案件管理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合理性。
1. 轮岗的方式和内容。
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的短暂轮岗, 其性质是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对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 被轮岗的案件质量管理人员在编制上仍属于案件质量管理部门, 仍应当服从案件质量管理部门的综合安排和部署。案件质量管理人员的轮岗可采用走读的方式, 轮岗期间, 轮岗人员应当遵守被轮岗部门的基本工作规范, 兼顾被轮岗部门的综合部署。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制定轮岗计划书, 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派人员轮岗。轮岗前, 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下达轮岗任务清单, 明确被轮岗人员在轮岗结束后需达到的基本能力。轮岗任务清单一般应包括被轮岗部门的基本业务流程和部门审批格局。轮岗期间, 轮岗人员根据案件质量管理部门的轮岗任务清单, 自主选择需要实践的内容, 被轮岗部门原则上不得强行干涉。被轮岗部门认为轮岗任务清单需要调整的, 可与案件管理部门协商修订。该轮岗属于参与性轮岗, 被轮岗部门不得要求轮岗人员单独完成业务的办理 (尤其是案件的办理) , 但是可以协办人的身份进行某些活动。轮岗的期限也不宜过长, 一般每个轮次以一个月为限。
2. 轮岗的考核。
对轮岗人员的考核可分为两大部分:轮岗表现和轮岗验收。轮岗表现是指轮岗人在轮岗期间对轮岗清单的执行情况以及被轮岗部门对轮岗人的综合评价。其中对轮岗清单的执行情况由案件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核查评定, 被轮岗部门的的综合评价由被轮岗部门填写后反馈给案件质量管理部门。轮岗验收则是轮岗人在轮岗结束时, 要接受是否达标的测试。轮岗验收应当由案件质量管理部门联合被轮岗部门共同组织, 验收的形式可从案件质量管理的角度采用答辩和模拟实践。轮岗人不认真执行轮岗清单或者不遵守被轮岗部门的工作规范的, 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对轮岗人员进行训诫, 拒不改正的, 终止其轮岗的资格。轮岗验收不过关的, 可根据情况作出终止资格或者责令重修的处理。
(四) 建立案件质量管理结果应用制度
案件质量管理所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性结果, 主要是对案件质量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所做出的具有褒贬性的结论。多产生于对案件质量的监督行为。二是统计性结果, 主要是通过案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掌握, 而对案件质量的某种或者某些趋势所进行的客观反映。统计性结果在案件质量的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中均有可能产生。三是引导性结果, 主要指案件质量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筛选和分析, 认为需要对案件质量的某种或某些方面进行加强引导而发布的指导性文件。 (见图五) 案件质量管理实践中, 三种结果是相互关联而非孤立的, 评价性结果的依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统计性结果, 而引导性结果则多是对评价性结果和统计性结果的综合应用。
只有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人们所获得的回报挂钩, 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9) 根据案件质量管理结果所包含的三种类别,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案件质量管理档案系统。
1. 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档案。
案件评查是案件质量监督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它能直观地发现案件办理所存在的问题, 并能使案件瑕疵迅速得到解决。因此, 案件质量评查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 一般应当从被评查案件的程序履行、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文书的制作、案卷的装订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一个优秀的案件质量评查报告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案件办理行为的综合评估, 能全面反映承办人在案件办理中的情况。案件质量评查结果属于评价性结果, 需要对被评查案件的优劣作以明确的陈述。因此, 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档案对每次案件评查的结果予以记录, 能够反映承办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办案件质量的优劣情况。对于案件质量评查档案的利用, 可采用等级量化的方式, 给每个等级划分一定的分值范围, 而至于每个等级的利用, 则要根据考核的需要而定。
2. 建立案件质量发布档案。
案件质量发布是指案件质量管理部门对案件质量的情况予以总结, 统一发布的行为。案件质量的发布通常来源于三种情况:一是案件质量管理部门通过流程监控发现, 某一段时间内, 案件的办理存在某种普遍性倾向而严重影响到案件的质量, 为此而发布质量通告。二是案件质量评查结束后, 将案件质量评查总结报告予以发布。三是根据领导的指示, 对一些具有重大违法行为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件质量情况予以发布。由此可知, 案件质量的发布在性质上既可能是评价性结果、统计性结果或者引导性结果, 也可能是三者的综合。因此, 对案件质量发布档案的利用则不能使用等级量化的方式, 而应当是多样化的、灵活的, 既可以用于对个人的绩效考核和某个部门的综合考核, 亦可以用于本单位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决策的参考。
3. 建立案件风险评估档案。
案件质量评查办法(范文) 篇5
发布时间:2005-11-29 09:07: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各类案件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确保公司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案件质量标准规范》、《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和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质量评查是对当年已审执结的各类案件另行检查,质量评定,以查错、纠错、补错和预防错误的重复发生为宗旨,以提高案件质量为目的。
第三条 案件评查应当注重案卷材料,坚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 案件质量评查实行项目评查,案件质量种类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严重不合格五种。
第五条 优秀、合格、基本合格由审判监督庭评定,不合格、严重不合格由这审判委员会评定。
第二章 案件质量评查程序
第六条 案件质量评查由审判监督庭负责,监督室协助并负责评查审监庭审结的案件。
第七条 案件审结或执结后,承办部门应在当月20日前按照《诉讼文书立卷归案办法》的规定装订成卷,以部门为单位。
第八条 评查人员应按照本院《案件质量评查办法》及《目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考核规定进行质量评查,对 现的错误,应及时通知审判庭补正并作好评查记录,审判庭应在5日内补正。
第九条 审判监督庭对评查的结果,每月向主管院长和院长书面报告,并分季度全院通报。对应评定为不合格、严重不合格的案件,写出案件质量评定报告,提交审判委员会确定。对发回重审、改判的案件应写出专题分析报告,并提交审判委员会确认案件质量责任和责任人。
第三章 案件质量评查内容及评分标准
第一节 立案程序的评查内容
第十条 立案由立案庭负责。
刑事公诉案件,立案庭应在2日内审查立案。
民商、行政、刑事自诉案件应在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3日内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向当事人说明理由或裁定不予受理。
当事人提出申请,符合执行案件的,应当在3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执行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当事人申诉、申请再审的案件,由审判监督庭负责审查,并在2个月内作出处理。确需立案再审的,应调齐案卷材料,写出审查报告,经主管院长审查后,由院长或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的案件,审判监督庭应于3日内下达裁定书并移送立案登记立案。
上级法庭发回重审、指令再审、人民检察院抗诉再审的案件,立案庭应在收回重审、再审裁定、抗诉书后的3日内登记立案。
第一十一条 案号由立案庭统一编制和管理。各业务部门依照立案庭编排的案号(即正号)制作结案法律文书。其他法律文书或诉讼文书按照文书形成的自然顺序,采取正号加副号的方式填写。
立案庭立案后,必须逐案发放盖有立案庭印鉴的流程管理表,未取得流程管理表的案件,不得在本院进行流转。立案、签发、盖印、报结、评查、归档等各个环节未取得流转管理表的案件,相关部门或人员应当向主管院长报告处理,并在案件评查时以质量不合格论处。
第一十二条 依法不收费和经批准减、免交诉讼费外,所有案件都要依法足额收取诉讼费(含反诉诉讼费)。经批准缓交的诉讼费应在法律文书签发之前收回。诉讼费的收取应符合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十三条 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应在立案后或收案2日内确定。
第一十四条 民商及行政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交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第一十五条 立案庭2日内指定合议庭组成人员或独任审判员,确定后3日内,应告知当事人,并将决定和告知材料装卷。
第一十六条 当事人是公民的,应查验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当事人是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应查验并提交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其他证明材料、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委托代理人的,应同时提交委托手续。代理人属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公函和律师执照复印件;属当事人近亲属的,还应查验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或相关证明;属有关社会团体或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还应提交该团体或单位的推荐书,并查验、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其他公民担任代理人的,应由院长或主管院长批准,并查验、提交身份证复印件。违反其中之一的,该项不得分。
第一十七条 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在开庭三日前将当事人姓名、案由、开庭时间、地点等予以公告,公告底稿和通知凭证必须装卷。
第一十八条 立案庭应按照本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确定案件管辖部门,并及时移送审理。
第一十九条 民商、行政、刑事自诉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举证通知书等材料发送被告,通知应诉。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起诉书副本在开庭十日前送达给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件除外。
第二十条 立案庭、法庭根据本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排期开庭,并在开庭日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一次开庭前的诉讼文书由立案庭负责送达,但通知委托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评估人出庭的除外。第一次未开庭及第一次开庭后的诉讼文书由业务庭负责送达。法庭管辖的案件,由法庭负责送达。
第二十一条 民商、行政、刑事自诉案件,立案庭应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案件材料移送业务庭,办理完毕再审裁定书、受理通知书、应诉案件通知书和适用程序、审判组织、排期开庭、审判法庭决定书等诉讼文书送达事宜。刑事公诉案件,立案庭应在立案之日起二日内将案件材料移送业务庭。
第二节 审判案件程序适应的评查内容
第一项 综合类
第二十二条开庭审理案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开庭必须按照发出传票确定的时间进行;
(二)书记员提前10分钟到达法庭,做到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三)立案庭应按照本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确定案件管辖部门。被告人在押的,值庭法庭提交5分钟将被告人押解候审;
(四)审判人员准时入庭、严禁拖拉、迟到、作风散漫。
(五)依照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规定的内容,查验核对当事人及出庭人员的身份。
(六)严格的遵守法庭规则,着装规范、仪表端庄,开庭时不得随意离开审判席(区)或在审判席(区)从事与该案审判无关的事情,不得吸烟、接打电话、谈论与案件无关的话题。
诉前或诉讼中保全的财物,应在实施保全后7日内移交执行庭,作出保全的法律文书随案移送。不需进入诉讼或执行阶段的案件,由作出保全的立案部门或审判组织在结案后7日内依照法律规定处理。
除依职权保全外,保全的内容不得超过申请人的申请范围。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的举证、如属书证,应提交原件;如属物证,应提交原件。提交原件、原物有困难的,应提交经有关部门查验或验证后的复印件、影印件等证明材料。
代理人的举证材料应注明出处。
法院的调查材料或收集的证据应由两个以上承办人签名。
证据材料如从有关单位档案复印(抄录)而来的,均需相关单位证明。
第二十四条 本院依职权调查证据,由审判庭庭长决定并负责组织调查。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在立案审查阶段的由立案庭负责调查,在举证时限内或举证时限届满后由审判庭负责调查。
案件审判组织(合议庭、独任审判组织,下同)不得对所审理的案件自行调查。审判组织根据案情或当事人申请,认为需要本院调查取证的应交调查事项、内容及提纲,经审判庭庭长批准后,由庭长指派本审判庭其他人员负责调查。审判庭确实不能抽调人员调查的,由审判庭庭长报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批准后,由立案庭负责在15日内调查完毕,调查结束后2日内将调查结果移送审判庭。需赴市外调查的在途时间除外。
第二十五条 委托审计、评估、鉴定、勘验由立案庭负责办理。案件移交审判庭后,由该审判填写委托事项、要求等内容的函,并附相关证据移交立案庭。立案庭应龙分管副院长批准后2日内委托有关机构办理,并负责督促。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同立案庭在2日内审查并作出裁定,5日内执行完毕,并将执行情况在2日内反馈给审判庭,相关保全材料随案移送,情况紧急的应当当天办理完毕。案件移送审判庭后,2日内执行完毕。当事人的申请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由审理该案的审判组织在2日内裁定并交立案庭执行。立案庭应在接到裁定后,并将执行情况和材料反馈和移交审判庭。情况紧急的,审判庭的立案庭应在当日内裁定并执行完毕。
先予执行案件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财产保全合法,措施得当,手续齐全,除依职权保全外,保全的内容不得超过申请人的申请范围。保全应提供担保。
第二十七条 证据交换应在开庭前进行。当事人申请证据交换的应向立案庭书面提出,立案庭在2日内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和案件审判组织,决定作出后2日内交换完毕,交换结果2日内书面移交审判庭。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庭参照本章规定负责所辖案件的调查取证、证据交换、委托审计、鉴定、评估、勘验、保全等工作。
第二十九条 庭审笔录应由当事人和审判人员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字的,应在庭审笔录上予以注明。
第三十条 书记员应在开庭2日内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核对庭审笔录。
第三十一条 法庭辩论终结后,合议庭应即时进行评议。评议时应认真负责,严禁合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合以及随声附和的情况发生。评议意见一致并认为可以当庭宣判的,应在履行有关备案报告手续后当庭宣判。不能当庭宣判的,应将议情况3日内向有关领导报告,或直接写出案情报告交有关领导审阅。合议庭意见不一致或重大复杂案件须提交审委会讨论的,审判长应在评议后3日内报庭长审核后报分管副院长提出,并在合议庭评议后7日内将审理报告打印送研究室。
案件质量由合议庭成员共同负责,合议庭成员对合议庭笔录、裁判文书原稿要认真阅读、修改,集体研究定稿,各自签名负责。
第三十二条 合议庭评议由审判长主持。每个合议庭成员都应当独立负责、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审判长不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合议庭其他成员。并最后发表案件的处理意见,评议情况应真实全面地记入笔录。
第三十三条 合议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案件依法作出裁判。院长或主管院长认为合议庭合议的意见不妥的,可以要求合议庭复议或建议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三十四条 中止审理。必须具备法定事由。无相关证据,以案件超审限论。
第三十五条 判决案件必须公开宣判。当事人拒绝在宣判笔录和判决书送达回证上签字的,应予以注明。卷中要有宣判和合法送达判决书的凭证。
第三十六条 法律规定了送达时间和方式的,按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送达时间和方式的,按照本院流程管理所定时间、方式送达。公告送达一律采取报刊刊登。邮寄送达的,应有回执。
第三十七条 案件不得超寂限。民事、商事案件有法定事由需延长审限的,应经审判庭庭长和主管院长同意后报院长批准并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适用普通程序的民商案件应期满30日前报请。
(二)适用简易程序的民商案件应在期满15日前报请。
(三)行政案件除依照上述一、二项规定办理外,还应依照有关规定报上级法院批请。
(四)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民商事案件在批准的时间内仍不能审结的,应分别在延期后的期限届满前30日和15日报上级法院批准延期。
(五)所有案件延期情况相关审判庭应及时送立案庭登记备案。
其他判决、调解案件、撤诉和以其它方式结案的案件要有结案说明。
第三十八条 加强诉讼文书签印前的诉讼费用审核和审判流程监督。诉讼文书加盖法院印鉴,应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结案文书在加盖法院印鉴前,应由案件承办人持已经签发的诉讼文书原件,交财务室审核诉讼费,对已全部交纳诉讼费的,由审核人员在加盖了立案庭印鉴的案件流程管理表上加盖诉讼费用审核章,除依法可减、免诉讼费并经审批的外,对未全部缴纳诉讼费用的诉讼文书不得加盖印鉴。
(二)其他诉讼文书加盖法院印鉴时,承办人除应持已签发诉讼文书原件外,还应持加盖了立案庭印鉴的案件流程管理表,并由办公室印鉴管理人员核对,核对的主要内容为案件案号、案由、当事人姓名、名称、诉讼费用缴款情况核对无误后,方可加盖印鉴。
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和管理,所有案件均应在结案后送请诉讼文书最后签发人在结案报告或结案说明上签署意见,方可向审监庭报送结案。
审监庭对没有按前款意见规定办理的案卷应拒绝接收,并不于评查。
第二项 刑事审判程序的评查内容 第三十九条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案件,起诉书副本在开庭十日前送达给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除外。
对于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开庭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简易程序除外;
开庭三日前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表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第四十条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对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均应依法作出裁判或处理。
第四十一条 自诉案件的当事人举证,应交原件原物,提交复印件的要经有关单位证明属实。
第三项 其他审判程序的评查内容
第四十二条 审理程序转换。应严格遵守本院流程管理规定,不得随意转换。
第四十三条 既不能遗漏当事人,也不能多列当事人。
案件审判组织根据案情或当事人的申请,认为需要啬或变更案件当事人的,应经审判庭庭长同意后报主管院长批准,并依法办理法定手续。
第四十四条 审判组织为查明案件事实,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决定案件当事人一方负举证责任的,必须将基本案情、证明事项、决定的理由等报经审判庭庭长同意后,报主管院长批准,并办理批准手续。
第三节 审判案件实体处理的评查内容
第四十五条 案件的定性(案由)必须准确,二审或者再审改变定性(案由)的,该项不得分,但审委会认定不属合议庭或承办人责任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案件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因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而被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以及再审改判的,该项不得分,但审委会认定不属合议庭或承办责任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 正确适用实体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二审或再审改变其适用的法律的,该项不得分。
第四节 审判案件法律文书及案卷订评审查内容
第四十八条 法律文书的审核和签发,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本院的有关规定。法律文书签发必须符合分级审签、通报备案的原则。严禁越权审签。法律文书备案,必须有备案手续,且须在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前报送。当庭宣判,必须经备案同意。
第四十九条 法律文书形式选用正确,符合改革样式。如有违反,该项得分。法律文书结构完整、叙事当事人、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说理透彻。
第五十条 法律文书无缺漏,无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合等明显错误;法律文书的负责制字迹清晰,个别字校正要盖校对章。
第五十一条 案卷材料齐全,编号、立卷、装订符合要求;归档期限、手续符合规定;每个案件要有案件流程管理表;案卷装订后在每月20日移交审监庭评查。
第五节 执行案件的评查内容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提出申请,符合执行案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执行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第五十三条 被执行人在外地的,除经批准,一律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委托执行手续,应在30日内办理完毕。
第五十四条 强制执行案件,应当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收取执行的费用,院长依法批准缓、减、免的除外。第五十五条 严格执行案件申请人和执行标的款领到人的身份审核。当事人申请执行或领取标的款,申请人属公民的,应查验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属法人的,应查验并提交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属其它组织的,应当查验并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其他证明材料;法人或其它组织同时要提交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的,应有委托人的委托书。
第五十六条 执行案件立案后,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第五十七条 执行案件立案后,应当在三天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第六十八条 建立执行日记制度,执行过程以执行日记的形式记录装卷。
执行笔录或调查笔录应当有两个以上执行人员的签名。
第五十九条 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人(4分)。依申请人的要求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人的,要符合法律规定。
第六十条 当事人或案外人提出异议的,应依法组织合议庭进行审查,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依照法律规定和本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一条 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组织合议庭进行审查:
(一)需要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务或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的;
(二)裁定不予执行的;
(三)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
(四)参与分配方案的;
(五)中止、终结执行的;
(六)发放债权凭证的;
(七)疑难复杂、影响重大执行案件有关处理方案的。
第六十二条 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第三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有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
(二)到期债务必须有证据证明确已到期的债务。
(三)经执行案件合议庭合议后,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书面通知,并直接送达第三人。
(四)第三人在15日内提出异议的,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但第三人提出无履行能力或其与申请执行人无直接法律关系的异议除外。
(五)第三人对债务部分承认、部分有异议,可对其承认的部分强制执行。
第六十三条 担保执行应当依法办理书面手续。以财产担保的,应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将担保物移交法院或依法到有关机关办理担保登记手续。以提供保证人担保的,应有保证人的书面保证,且担保的内容和责任必须明确、具体。
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自愿和解的,应当达成书面和解协议,未履行和解协议的,应当依照判决或裁定的事项继续执行。
第六十五条 对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必须出具清单,由执行人和在场人员签名或盖章后,交被执行人一份。
执行程序中扣押、查封的物品,或者由立案庭、审判部门移交的扣押物品,执行人员必须在查封、扣押之日起或者自执行案件立案之日起,三十天内进行处理,六十天内处置完毕,特殊情况必须报请主管院长批准延期。违反规定,造成财产损失,追究执行承办人员的责任。
第六十六条 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的执行案件,必须要有院长签发公告。
第六十七条 罚款、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的适用,必须依法办理报批手续,由承办人、承办庭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院长或授权主管院长决定。
第七十八条 执标票据是执行标的物支付或领款的凭据。执行票据应当规范书写,做到事项明确、内容完整,标的物的种类、数量准确无误。因特殊情况执行小额标的需向被执行人出具临时收据的,应在查收后的当日内向当事人补发票据。
第七十九条 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执收小额标的时,应当在当日缴至院财务指定的银行帐户,不得私占挪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存入所在部门,不得直接交付申请人或其他人员;执行人员在执收大额标的时,应通过银行转帐手续进入本院执行标的专用帐户,不得提取大额现金私存或直接转入申请帐户。
第七十条 执行案件的所有执行款(含现金、划拨、拍卖收入)均应纳入院财务执行标的专用帐户。
执行现金应由当事人直接缴至执行标的专用帐户。划拨扣划至执行标的专用帐户;拍卖收入应要求拍卖机构在拍卖成效后七日内转至执行标的专用帐户。
支付执行标的款由执行人员办理有关付款审批手续。标的款由申请人直接凭一式二份申请单向院财务支取。执行人员不能代为领取。
领取标的款的申请单一式二份,一份存财务,一份存案卷。申请单样式附后。
标的款的领取,须由承办执行人员签署意见,庭长审核,分管副院长批准。联动执行的,应在申请单中注明联动机执行的案号、联动执行金额。
执行人员、庭长、分管副院长审核付款时,应注意有无需联动执行的情况,没有联动执行的,主可支付。
执行标的款原则上应在到帐后30日内支付给申请人,特殊情况应向庭长、分管副院长说明情况。
标的款统一在每周五上午由院财务支付,审批手续提前由承办执行人员办理。
审监庭对执行完毕的案件应加强标的款管理评查,对领取标的款没有财务联或财务联没有加盖财务印鉴的,直接交付给当事人的没有审批手续的,应将情况通报给承办庭庭长、分管执行的副院长。
第七十一条 诉前保全、诉讼保全中查封、扣押的物品及相关产权证书,由执行局统一登记管理。诉前保全、诉讼保全的财物,应在实施保全后七日内移交执行局,不需进入诉讼或执行阶段的案件,由作出保全的立案部门或审判组织在结案后七日内依照法律规定处理。立案庭、业务庭移交扣押、查物的财物,自执行案件立案之日起;执行机构执行过程中查封、扣押的物品,自查封、扣押之日起,均应在60日内处理完毕。
第七十二条 执行款物的领取必须办理审批手续,执行款物的交接凭证及其附件(即收条)必须装卷。
第七十三条 结案应当办理结案审执手续,案卷上应当装有结案审批表和结案说明。
第七十四条 执行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六月内执结的案件,应在期限届满前十五天内向主管院长报告并办理延期执行手续。
第七十五条 裁定终结、中止执行,应有法定事由及相关证据。
第七十六条 结案方式包括执结、终结和发放债权凭证,其中发放债权凭证要分管院长审签。
第七十七条 法律文书的签发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本院有关规定;法律文书形式选用正确,符合法律规定,无缺漏、无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等明显错误,法律文书的制字迹清晰,错别字校正要盖校对章。
第七十八条 执行案件执结终结后,应当向申请执行人发出结案通知书。
第七十九条 案件材料不齐全,编号、立案、装订符合要求;归档期限手续符合规定;每个案件要有案件流程管理表,案卷装订后在每月20日移交审监庭评查。
第四节 案件质量评分标准
第八十条 案件质量的评分标准见附表
第五章 案件质量评定的种类
第八十一条 案件质量依照计分标准评分,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严重不合格。
案件质量评定的种类按计分标准,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严重不合格五种。全案以100分计分,按标准扣分后,即为该案的最终得分。得分100分为优秀;得分在85分(含本数、下同)以上,不满100分的,为合格;得分在70分以上,不满85分的,为基本合格,得分在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违反案件质量评查内容3项以上,虽得分在85分以上,仍以基本合格论;违反案件质量评查内容6项以上,虽得分在70分以上,仍以不合格论;违反案件质量评查内容9项以上,以严重不合格论。
第八十二条 下列案件不得评为优秀案件:
(一)自动放弃的案件(含经传票传唤原告无故不到庭或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而按撤诉处理的案件);
(二)撤诉的案件(行政案件除外);
(三)适用督促程序审结的案件;
(四)超审限的案件;
(五)超过6个月未执结的执行案件;
(六)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结的案件;
(七)适用简易程序调解案件;
(八)发回重审和改判的案件。
第八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全案不得分,该案被评为不合格。
1、管辖明显违法或违反本院管辖规定;
2、受理后驳回起诉的裁定或不予执行的裁定有错误的;
3、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的;
4、案件没有不公开审理的理由,不公开审理的;
5、审判组织组成不合法的;
6、依职权变更、追加当事人或被执行人造成错误的;
7、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请求调解、代为进行执行和解或代为收取执行款项而没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的;
8、调解结案的调解协议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
9、未经审委会讨论,二审全部改判的。或虽经审委会讨论,但属事实不清而全部改判的;
10、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人以及执行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第三人,没有依法作出裁定的。
第八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全案不得分,该案被评为严重不合格
1、案件超审限未经批准的;
2、到庭当事人与诉状当事人不一致,且无变更当事人手续,或允许无代理权人冒名参与诉讼;
3、明知调解结案的调解协议违背当事人真实意识或违法调解的;
4、裁判结果与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的决定不一致的,当庭宣判结果与判决书主文不一致的。
5、二审发回重审或再审改判的案件。(但审判委员会认为不属合议庭或承办人责任的除外)。
6、法律文书的审签违反本院规定的;
7、强制措施明显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
8、故意违法审判的或过失违法审判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章 责任认定和奖罚
第八十五条 实行案件质量一票否决。
案件被评为不合格的,取消主审(办)人的评先资格。
承办庭出现不合格案件超过案件审结数1.%的,取消评先资格。
第八十六条 案件质量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案件质量被评为优秀的,在年终目标考核时每个案件给所在庭室增加1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八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执行。本院其他制度中涉及案件质量评查的,如与本办法相抵触,以本办法为准。
浅议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机制 篇6
一、影响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的因素
一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一般是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社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办好一个案件除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由于缺乏较多的办案经验,加上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相对社会专业律师较贫弱,而受援人员咨询的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解答起来有时有一定困难,难以让当事人满意。由于社会律师依靠办案收费生存,所以业务精通,办案经验丰富的高级律师、主任律师由于案源较多、业务量大,所以愿意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很少,大部分律师所把法律援助案件交给初出茅庐的新律师办理,另外,一些专业律师还是缺乏,如医患纠纷这些年逐渐增多,而这块的专业律师少,擅长打医疗官司的律师又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案件的质量。
二、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由于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较低,案件的难易度、付出的辛劳等并不比收费案件少,有的甚至超出收费案件,且面对的又是老弱病残等贫弱群众和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监督律师办案的能力或水平较低,不向支付律师费的当事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律师按照合同勤勉地履行服务义务,再加上法院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法律援助案件所占比例不大,相应给律师准备辩护的时间较短,甚至极个别法官开庭时发现被告人没有请律师时,临时抓律师,律师只能仓促上阵,临时出庭、临时辩护。因而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不如收费案件那样态度热情、认真负责,存在重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現象。如将调查取证工作交代给受援人及其家属去完成、会见被告人和阅卷走形式等,法律服务人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质量。
根据以上存在的现象和原因,我们认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是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基本保证。
三、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建议措施
1.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
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配置地方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如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相结合。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的处理民间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作网络和工作经验。二者结合,适当简化法律援助流程,可以大幅度降低法律援助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弱势群体的维权渠道。这在实践中已经有过很好的实例,部分区县援助中心已加入到大调解中心工作,下一步要在介入时间、参与方式、当事人条件和服务标准上做进一步规范。以关系到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为重点,做好对群体性、突发性及社会热点问题案件的处理,深化帮老、助残、拥军、农民工维权等特色服务。
3.采取“契约律师”形式,弥补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一)招募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选取部分热心法律援助事业并具较深办案经验且认真负责的律师,经双方协商,实行契约式管理,每天在援助机构轮流接待,办理法律援助大部分案件,既提高群众对法律咨询解答和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满意度,又利于管理,同时弥补了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二)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是指在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中执业的律师,是法律援助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与社会律师的区别是有工资收入,不靠办案收费生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受援人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会律师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负责的现象。可以临时采用招聘的方式,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法律援助专职律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职责等,考虑到专职的特性,结合律师发展的实际,可从新律师中选聘,与法律援助骨干律师共同发挥作用。
3.加强管理,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控制监督机制
(一)在审查指派法律援助案件阶段把好律师选任关
首先加强对案件的实质审查,防止无价值的援助案件发生,这是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第一关。在接受当事人申请时除对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申请事项的类型作审查外,还需对申请事项的诉讼请求、证据和理由进行审查,确定申请事项是否具有初步的证据表明值得采取法律援助行动、是否不致明显败诉以及是否有法律援助的效益,最终做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其次是选任律师适当。建立法律援助律师档案,明确记载律师的执业情况、专长、教育背景、办理的典型案例等,由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律师专长指派和受援人根据律师档案点援相结合选派适当的律师承办案件。
(二)在案件办理阶段加强监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监督电话等;其次跟踪办案进程。法律援助中心由专人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和承办人员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承办人员报告制度。承办人员在开庭前或定期就证据收集情况、代理(或辩护)的主要观点、案情分析意见等内容向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四是出席旁听审理。每月有计划地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参与旁听,通过个案的有效监督起到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组织资深律师和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讨论,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三)案后加强监督管理
案件质量 篇7
在处理此类申诉举报案件过程中我们发现, 此类申诉举报基本集中在食品标签上, 几乎涵盖标签标注的全部内容。如食品添加剂名称与国家标准不一致, 营养成分表的修约间隔值“0”错误地标为“0.0”等等。究其原因, 是企业没有很好地学习标准, 认识不到位。“职业申诉举报”人或者大量购买以提高十倍赔偿金额基数, 或者少量购买产品以精神损失、误工等名义抬高索赔金额, 通过申诉、举报等方式, 向企业施加压力, 达到索赔目的。并且职业申诉举报人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运用能力, 如果质监部门作出不利于职业申诉举报人的决定, 他们通常会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或者不断向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多方信访等形式向办案部门及办案人员施加压力。
而此类案件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办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提高办案质量。
目前质监部门办理申诉举报的依据为国家质检总局1998年发布《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 此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规定不是特别明确, 在处理日益突出的“职业申诉举报”的工作中显得比较简单。
近年来, 四川省局、市局陆续组织召开了业务交流会议, 出台了相关业务指导文件。如何在“职业申诉举报”数量激增的情况下规范对申诉举报案件的处理, 真正做到履职尽责, 杜绝因工作上的疏漏造成行政诉讼败诉、行政复议被撤销等极大地损坏部门形象事件, 需要基层质监部门进行更多大量细致的工作。我们认为,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强化: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在处理申诉举报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发现, 在以往的处理中执法人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 而程序性的差错, 往往是最容易被复议和诉讼的。在工作中, 为克服这一问题, 首先要解决执法人员的认识问题。为此, 新都区质监局先后组织了多次以案说法的培训, 除重新学习《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外, 还有针对性地结合信访工作学习了《信访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规定, 理顺了申诉举报工作要求, 强调时间节点, 并形成固定的操作模式。
另外, 为提高办案质量, 质监局明确表示, 在新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后, 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同时固定时间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权威部门的解释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讨论。
提升案件办理质量是处理申诉举报案件的关键
申诉举报案件的存在, 在客观上对办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件办理过程中, 质监局强调执法人员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要加强与相关技术人员的联系。充分考虑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由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的特点, 积极换位思考, 高度重视证据的收集, 提升案件办理质量。
实践中, 案件情况千变万化, 各种规定、相关标准的解释非常多。听取检验部门、甚至是标准起草单位的意见, 对质监局妥善处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在案审会听取案情介绍时, 质监局要求执法人员说明出现不符合指标的技术原因或依据, 并且及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纠正。这一规定对规范企业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 也使得对申诉举报人的回复更加有说服力。
明确申诉举报处理程序, 形成操作模板
因为申诉举报人一般是既有申诉要求又涉及举报, 有的还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因此, 要求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不能遗漏每一个诉求。质监局明确执法人员接到“职业申诉举报”案件首先处理举报部分, 对举报的问题严格按照办案程序依法办理。对举报问题进行初步核实后, 告知企业申诉人的申诉要求, 同时要求企业及时作出书面答复。执法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申诉举报人进行复函。同时为规范使用答复文书格式, 提高答复质量, 我局制作了复函的模板, 明确了需要告知对方的内容:1.是否受理申诉举报;2.告知举报的办理情况;3.告知申诉人企业是否愿意就申诉问题进行调解;4.如果企业愿意调解, 告知现场调解时间, 或申诉人不愿现场调解需要补充提供的说明;5.一次性要求申诉举报人补充提供调解需要的材料。
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
为使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不留死角, 质监局出台了相关制度, 明确了各部门职能职责。要求局办公室对全局的申诉举报统一进行登记、督办;领导批办后法规科再次对涉及“职业申诉举报”案件进行登记分发, 并提醒执法人员注意时间节点, 负责对所有回复函件进行审核把关, 对案件办理进行全程指导, 实现全程监督。案审会适时进行集体讨论, 形成案件办理的指导意见;执法人员具体负责举报案件的办理, 案卷材料的整理成册, 并负责具体的调解工作及起草与申诉举报人的往来函件。
加强内部监督、协调
根据实际情况, 将原本在案件办理中后期才召开的案审会适时提前召开, 对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指导、监督案件的办理, 对案件的正确定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避免在工作量特别大的情况下出现差错, 法规科加强对整个案件办理以及调解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局办公室则负责对案件回复时限进行监督。双重监督, 给申诉举报案件的办理程序、实体的合法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加加强强与与相相关关部部门门的的联联系系
申诉举报案件的处理不是单一的, 在没达到申诉举报人要求时, 他们通常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向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进行信访。因此,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 质监局要求法规科负责将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跟区法制办、区法院、区检察院、市局、执业律师等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不断沟通, 坦诚交流, 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 在他们的指导下处理履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使质监部门的工作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另外还通过参加庭审旁听等方式, 提升办案质量, 熟悉司法程序和规则, 对可能会应对的行政诉讼做到心中有数。
案件质量 篇8
在215件投诉中,联合收割机122件,占总投诉量的57%;拖拉机60件,占总量的28%;插秧机4件,占总量的2%;其他农机具及农机零配件28件,占总量的13%。另外,补贴机具的质量投诉72件,占总量的33%,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机具44件,省、市财政补贴机具28件。
2007年投诉案件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一、玉米收获机可靠性、适应性问题突出
玉米收获机目前需求量较大。在市场看好的形势下,相当一些不成熟的产品进入市场,农民购机后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频繁出现,购机农民的致富美梦随之破灭。
2007年玉米联合收获机质量投诉16件。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可靠性差,故障太多严重影响收入;二是不适应当地玉米收获作业,如不对行、无法适应高产玉米的收获,损失率、破碎率高等;三是有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在售后服务及配件供应上准备不充分,耽误了农时,引起农民不满。如河北河间市、天津蓟县、涞水县等地农民投诉河北河间市科丰农机厂,反映他们2007年9月购买的4YZ-2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割刀宽度仅为58厘米,机播玉米行距为55-62厘米时,无法正常切割玉米;扶导器不够长,作业中玉米不喂入,反而将玉米推倒一大片。投诉后厂家承诺:明年为用户更换新割台,将割刀加宽10厘米,扶导器加长,如达不到要求不能作业再给退机。又如2007年9月,黑龙江饶河县凌树丰等3户农民投诉某厂生产的4YZ-4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可靠性差,故障多,轴、皮带、轴承、链条多次损坏,刹车失灵,变速箱掉档,皮带轮滚键等,售后服务不到位,配件无供应,经销商甚至让用户自己加工零件,农民意见很大。
二、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屡禁不止
不法商贩利用劣质零配件非法组装拖拉机,甚至大中型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大多被冒充为名牌产品,而且声称为新机,以极低的价格吸引农民购买。一些农民贪图便宜购买后发现问题很多,因为是假货,生产企业拒绝服务,农民才知道上了大当,后悔莫及。如2006年9月,江苏如皋农民谢翠前在山东梁山农机公司购买了一台声称为约翰迪尔天拖的80型拖拉机,使用中变速箱乱档、齿轮损坏,找经销商,经销商已倒闭。投诉后,据生产企业调查,该机不是他们的产品而是假货,厂家不予服务。2007年5月,河北青县农民姚素杰从山东桓台县鱼龙镇某农民手中购买了2台声称为约翰迪尔天拖的80型拖拉机、2台声称为上海纽荷兰的50型拖拉机,使用中问题很多,一查原来是假货,后悔也晚了。据查,山东淄博、梁山地区买卖伪劣假冒拖拉机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应依法对制假售假者严厉查处,予以取缔。>>>
三、收割机失火烧毁问题时有发生
中消协农机投诉站几乎每年都要接到农民投诉收割机失火烧毁的事件。收割机失火多为排气管过热或电器部位产生电火花引起。由于收割季节天气炎热,作物干燥堆集,一旦失火无法救助,整机烧毁,农民损失惨重。2007年11月江苏大丰市某农民购买的联合收割机排气管小管上堆集的稻草起火,农民用机上的灭火器灭火时,发现灭火器已失灵,致使整机烧毁。
四、产品使用说明书内容不全
生产企业提供给农民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按国家标准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的要求编写,这样的说明书才能正确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和保养。但是,至今为止,仍有一些企业的说明书内容不全或不真实,侵犯了农民的知情权。2006年5月,安徽颍上县农民蒋开军购买了某厂生产的THB2060型方捆压捆机,使用中发现压捆密度小,打捆松紧不一,影响运输。投诉后,当问到该机说明书所写草捆密度指标为多少时,农民翻遍了说明书竟然没有找到一项技术参数。也就是说,企业没有在说明书上标明机械的使用性能数据。很明显,这样的说明书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标准要求说明书应明确给出产品的性能要求)。当与企业联系时,企业负责人认可这个情况,并说现在正在改进。
五、动力输出轴转速与农机具的配套问题
案件质量 篇9
2014年第一季度, 质检总局继续深入推进“质检利剑”行动、“双打”专项行动和重点区域整治, 全面加强缺陷产品召回、12365系统建设, 不断提升质检部门执法打假能力和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质检利剑”行动。在2013年工作基础上, 按照突出重点、重拳出击的思路, 继续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一是开展日用消费品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儿童用品、食品相关产品、手机产品等。确定4月12日至4月19日为全国食品用纸制品集中打假行动周。通过暗访, 发现食品用纸制品违法案件线索83条, 儿童用品产品违法案件线索16条。查办儿童用品案件37件, 涉案货值53万元。二是开展农资产品专项行动。重点以化肥、农药为重点产品, 开展“农资打假下乡”和执法打假行动。各地质监部门共组织暗访活动1 207次, 摸排制假企业和窝点1 216家, 进入乡村12 158个, 进入农户34 276个, 抽查样品11 800批次, 接受农民咨询93 782起, 受理农民投诉举报855起, 查办农资案件806起, 货值1922万元, 移交公安23起。三是部署开展建材产品专项行动。重点检查防水材料、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木地板、采暖散热器等产品, 查办建材案件1 208起, 涉案货值1.4亿元。围绕国务院部署的“化解落后产能”问题, 专门研究进一步打击“地条钢”问题。四是深入开展汽车及其配件专项行动。以专用校车、制动器衬片、制动液、安全气囊等为重点, 打击无证生产、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假充真、废旧翻新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共查办案件143起, 涉案货值413万元。
同时, 质检系统还开展了网购产品执法打假工作, 摸排出32批次产品质量违法线索, 落实源头打假责任。
二是保持“双打”高压态势。一季度全国质检系统共查处案件4 744起, 涉案货值2.7亿元, 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7起, 捣毁窝点70个。检查服装、小家电、箱包、玩具、鞋类、家具等大宗出口商品37万批次, 查获不合格大宗出口商品2 514批次, 货值1.2亿美元。起草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依法公开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
三是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2014年一季度共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45次, 涉及车辆13.4万辆。按汽车召回涉及汽车总成分类, 因发动机存在缺陷召回汽车数量最多, 共召回3次, 涉及车辆4.5万辆;其次是车身部分存在缺陷实施召回3次, 涉及车辆3.3万辆;召回数量排在第3位的是电子电器缺陷, 共实施召回7次, 涉及车辆2.4万辆。
一季度共实施儿童玩具召回9次, 涉及儿童玩具1 255件;共实施家用电器召回2次, 涉及家用电器13.2万件。
案件质量 篇10
关键词:审判中心主义 公诉案件 质量评价 证据标准 考核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推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在引起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1]诉讼中心的转移必然导致公诉工作重心,乃至整体考量之视角的系列变更,因此公诉案件质量的评价“维度”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以审判为中心,即在一种全面和整体性国家体制中[2],在司法的基本格局和运行机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在普通刑事案件办理的技术方法上,要求侦查、起诉面向审判、服务审判,同时充分发挥审判对于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决定作用,做到举证质证在法庭、控辩意见在法庭,充分发挥庭审的实质决定作用。与以审判为中心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以侦查为中心,亦即侦查工作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法院开庭审判反而成为“走过场”,侦查权一权独大,检察权、审判权难以依法独立行使。将以审判为中心与侦查中心予以比对,核心就是诉讼中心由诉讼活动的开端转向末端,证据标准亦以审判机关所掌握更高标准为依据,这意味着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可能因证据标准未达到审判机关的要求而无法认定犯罪事实,甚至被判无罪,从而对公诉案件质量造成严重冲击。
二、诉讼结构转型与公诉案件质量评价要素之理性考察
诉讼结构转型,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必然带来案件质量评价的重大变化。确保公诉案件质量是公诉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内在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需要以理性方式对公诉案件质量进行评价,即在公诉活动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统一的依据,设定需要评价的项目,对公诉案件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和考量。
(一)评价项目
第一,事实认定。对事实的认定是决定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情形:
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与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事实一致。这一项目具体包括三种情形:起诉书认定的犯罪事实与侦查机关起诉意见书认定的事实一致,并经法院审判认定;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侦查机关起诉意见书中遗漏了部分犯罪事实,依法予以追加,经法院审判被依法予以认定;对于侦查机关起诉意见书认定的多起犯罪事实,经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其中部分事实不构成犯罪,依法不予起诉,而仅就其中部分事实提起公诉,并经法院审理予以认定。应该说,此情形下说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了对案件事实的审查职能,公诉案件质量应被评价为较高。但是对于具体情况是需要区别评价的,如果经法院审理,对起诉书的事实予以认定,但同时法院认为起诉书遗漏了部分犯罪事实,建议检察机关对遗漏的事实补充起诉,在这种情形下,公诉案件质量值得商榷。若检察机关遗漏起诉的事实是因工作失误没有考虑到所致,那么案件质量应被评价为不高;若被遗漏的事实是检察机关经过对犯罪构成的权衡考量而作出的不予起诉决定,由于检察机关是否起诉的决定权是法律赋予的,在这种情形下,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应得到尊重,案件质量也应得到肯定评价。
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与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事实存在分歧。主要包括以下情况:一是无罪判决。无罪判决的出现是检察机关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于起诉到法院的案件,经审查不能认定犯罪事实成立的应当做出无罪判决,或建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一旦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或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经审查确认起诉确有错误的,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就意味着这是一起错案,将对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哪怕只是体现在业务工作评价中,也是对公诉工作考核的极度否定。二是诉而不判。检察机关起诉书指控犯罪事实若干起,但法院经审理仅认定其中一起或几起事实,对于起诉书中指控的部分犯罪事实不予认定。在被告人涉嫌多起犯罪事实时,只要公诉人确定有一项犯罪事实能够被判处有罪,对于其他在证据、程序等方面存在瑕疵的事实,检察机关有时也写入起诉书中交由法院裁决。这种诉而不判的情况,反映了检察机关案件承办人缺乏严谨、负责的审查态度,公诉案件起诉质量应被质疑。
第二,证据标准。证据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阶段对证据标准的一致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侦查机关认为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经检察机关审查,认为证据不足退回补充侦查,或建议公安机关撤回全案乃至作不起诉决定。检察机关认为证据确实充分提起公诉的案件,经法院审理认为证据不足而被判无罪。这主要是因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阶段对“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标准的把握是不同的,依次呈“步步高”趋势。在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下,由于公安机关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证据存在瑕疵的案件,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检察机关、法院往往会适度降低证据标准,迁就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伴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转型,法官将成为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主导者,同时,检察官、法官办案终身责任制的司法制度改革必将推动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从严把握证据标准,这就要求检察官须以法官的证据标准来决定是否对案件提起公诉,否则将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侦查机关须以检察官的证据标准来衡量是否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否则将面临存疑不起诉的可能。
第三,法律适用。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下,从法律适用层面对公诉案件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定性是否准确。对案件的定性准确是量刑适当的前提。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法院判决书认定的罪名与检察机关起诉书指控的罪名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检察机关以被告人犯诈骗罪提起公诉,而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人犯合同诈骗罪,在这种情况下,公诉案件质量应被评价为不高。认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是否准确,认定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是否恰当。对于自首、立功、未遂、中止以及主从犯等情节的认定直接影响量刑,并且关系到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上述情节的认定要准确、全面,否则应被评价为案件质量不高。引用法律条文是否准确、完整。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负责对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其自身更应确保引用的法律条文准确,完整。对于引用条款与所指控的罪名不对应的情况应绝对避免,对于适用的法律条文应精确到某一条、某一款、某一项,而不能笼统的表述为第XX条,否则应评价案件质量等级为不高。
(二)评价的依据
第一,与判决的契合度。公诉案件质量评价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作为参照,与判决的契合度是对公诉案件质量评价的关键依据。法院判决书对于检察机关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罪名、提供的证据、量刑建议等均明确写明是否成立、是否采纳,在直观上反映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质量的高低。同时,法院判决书一旦生效,便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评价检察机关公诉案件质量的高低,应以起诉书与法院判决书的一致程度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以法院判决书作为依据来评价公诉案件质量高低,需要排除一种特殊情况,即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事实被证实确属错误,这种情况下虽然检察机关不必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是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可以推定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该起案件也属错案,此种情况下不能再以与判决书的契合度为评价依据,公诉案件质量应直接被评价为不合格。
第二,社会舆论的反馈。社会舆论的反馈是公诉案件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社会舆论的监督有助于推动公诉案件的公开化与规范化,但是如果社会舆论超越监督的合理界限,就不再是监督而是干涉司法公正,造成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对立。因此在对公诉案件质量评价时,需要理性看待社会舆论的反馈。在对社会舆论反响较大的案件质量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在法律的尺度内对案件进行评价,在确保案件起诉正确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民众对公诉案件办理的舆论倾向。对于严重侵害社会公众利益,社会舆论要求依法严惩的案件,在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办案人员作出的起诉与否的决定、指控的犯罪事实与罪名、提出的量刑建议等是否能够获得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是否将社会舆论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深获社会舆论广泛同情、不得已触犯法律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法律尺度内照顾民众情绪,最大限度地兼顾法理与情理。
第三,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障。在刑事诉讼中,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仅是刑事司法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人权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最重要的亮点之一,保障人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程序与实体并重,使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刑事诉讼中当事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仅会损坏司法机关形象,使民众形成对司法制度的对抗心理,弱化司法权威,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还极可能形成一个不公正的司法环境,影响我国法治发展的进程。检察机关应当将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障情况作为评价案件质量的一项指标,从事实认定、证据标准、法律适用、诉讼程序等方面对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障情况进行评价,确保在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做到公平公正。
三、公诉案件质量评价的效能
伴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逐渐形成,审判正在成为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必然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对公诉案件质量进行评价,不应仅是为了考核而评价,最重要的应是评价结果的运用。
(一)实现对公诉案件的监督与管理效能
对公诉案件质量评价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获取质量信息,全面掌握审查起诉案件的质量情况;二是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案件存在的质量瑕疵;三是提高审查起诉工作水平,通过奖优罚劣,统一质量标准和办案尺度,促进检察官业务水平的提高;四是改善司法管理,通过评查发现管理中的漏洞,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思路;五是发现违法违纪,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综合来看,对公诉案件质量评价兼具监督与管理双重效能。从监督效能而言,主要是针对案件质量中的各类差错进行查找,其重心是纠错和处罚,落脚点是通过对差错的通报处理来引导案件质量的提高;从管理效能而言,则主要是指案件质量的检查和评比,其重心是质量评估,落脚点是通过发现优秀和查找差距来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
(二)为共性问题提供理性指导
通过对公诉案件质量进行评价,可为审查起诉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提供理性指导。案件质量评价结果及时、有效转化,是科学进行公诉案件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应充分用好案件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全面总结、汇总、分析评查中发现的信息。通过案件质量评价,着重发现检察机关、法院两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有争议或共性的问题,如检法两机关经常出现的一些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量刑、程序方面的分歧,承办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典型的个案、特殊类案等,对案件质量评价的结果定期分析、制定调研、预警、检查制度,对无罪、撤回起诉案件逐案分析,对不起诉、诉判不一和上诉改判案件定期分析研究,梳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减少日后诉判分歧的出现。将考评的成果上升到更为理性的认识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案件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指导,整体提升审查起诉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定位于审判中心的基点,公诉案件质量之评价应前瞻性地设定为立体的、系统性工作。以“维度”二字作为涵盖这一体系的交织层面,缘由亦发于此。在评价的角度上,文中多涉及了法院裁判的结果,非唯形而上的“中心主义”,而是我们客观上确实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参照。所谓的评价与考量,是新形势下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式与途径。逐步修正完善并完成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以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司法公正,才是根本的价值追求。
注释:
[1]樊崇义、李思远:《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诉审、诉侦、诉辨关系刍议》,载《人民检察》2015年第17期。
【案件质量】推荐阅读:
案件质量评查调研11-13
案件质量自查整改报告10-24
案件质量评查整改报告怎么写06-16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07-03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07-03
郸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案件具体办理规定05-08
云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09-11
刑事案件转为治安案件10-14
案件防控08-30
案件执行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