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共7篇)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篇1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保障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法律服务,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质量管理坚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采取业务培训、严格办案程序、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办案过程全程跟踪、质量评估、投诉处理、回访受援人、优秀案件评选、表彰奖励、批评教育、规范档案管理等方法加强质量管理。
第四条 省司法厅根据案件数量和质量核定各地法律援助转移支付额度。
第五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严格按照省司法厅与省财政厅有关规定,落实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调动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援助的积极性。
第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每年应参加由省司法厅统一组织的法律援助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政策水平。
第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积极推行法律援助点援制。法律援助点援制是指法律援助受援人根据案件实际需要,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人员名册中,自主选择案件承办人员的工作制度。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在本级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服务人员范围内,在征得法律服务人员同意的前提下,确定点援制法律服务人员,并根据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分类编制点援制法律服务人员名册。
第九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管理。法律援助机构应将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或疏于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情况及时报所属司法行政机关,以便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行为。
第二章 法律咨询(12348法律援助咨询专线)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咨询可采取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网上咨询、申请人至法律援助机构当面咨询和法律服务人员上门咨询等方式。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具有法律服务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法律援助咨询。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咨询接待场所应当设置在临街、一楼室内,并建立健全无障碍通道、座椅等基本便民条件和设施。
第十五条 接待人员应当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耐心解答当事人咨询。不得语气生硬、态度粗暴,更不得与当事人发生争吵。
第十六条 对一般法律知识性咨询应当解答准确;对个案咨询还应当向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十七条 咨询类案件应当建立台帐,简要记录当事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健康状况、住所、联系电话等),来电、来信、来访和上网日期,摘要记录咨询问题、解答内容和处理意见。来信咨询应及时回信,并记录回信主要内容和寄出日期。接待工作人员应在台帐记录上签名。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可以不受法律援助法定事项和条件的限制。
第三章 代 书
第十九条 法律服务人员为当事人提供代书援助,应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运用相应法律论证、支持其合法权利主张。
提供代书援助时,法律援助机构和承办律师不得收存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原件、原物,但应当留存复制件或原物照片。
第二十条 当事人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主张缺乏证据或法律依据的,应向当事人解释。当事人执意要求代书的,法律援助机构应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的主张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应告知其主张的违反政策性或违法性,并向当事人解释。当事人执意坚持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制作笔录,要求当事人或其他在场的人签名。
第二十二条 代书法律文书,应告知当事人由其本人签名确认,并承担法律后果。法律服务人员不得在法律援助代书文书上签名。
第二十三条 代书完成后,法律援助机构应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和代书形成的最后法律文书原件或复印件,以便建立案卷。
第四章 和解与调解
第二十四条 和解、调解法律援助是指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代理一方当事人,运用和解、调解方式,与对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达成协议,解决法律纠纷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对于民事和行政侵权赔偿等依法可以进行和解、调解的法律纠纷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向当事人提供援助后,应要求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尽可能运用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法律纠纷。
第二十六条 和解、调解代理可采取灵活、便捷的形式和程序,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应制作笔录,并让当事人在笔录上签名,记载笔录制作日期;当事人不愿在笔录上签名的,由法律服务人员在笔录上如实记载有关情况,并由其他在场人员签名。除当事人双方明确拒绝签订书面协议的外,一般应制作书面和解、调解协议,并让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记载协议书制作日期。
第二十七条
和解、调解笔录中应记录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所依据的证据原件、原物来源,并保存有关复印件或原物照片。
第五章 辩护与代理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到人民法院或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的刑事指派通知后,应及时指派律师办理,并要求受指派律师及时与指派通知载明的审判人员联系,明确具体的开庭地点和日期,以便及时参加诉讼活动。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受理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案件法律援助申请,应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结合有关法律规定,在对其诉讼主张的合法性、合理性及胜诉可能性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提供援助。
对合法权利主张缺乏证据支持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告知当事人补充相关证据。经告知,申请人仍无法补充关键性证据,且通过其他途径也不可能取得相关证据的,应向申请人说明可能的诉讼结果,并建议其撤回申请。
对违反法律或政策的权利主张,应当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受理民事、行政、刑事再审或申诉案件法律援助申请,必须要求当事人提供有管辖权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书或其他已立案证明材料、线索。人民法院尚未立案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只为其提供咨询和有关法律文书的代书援助。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不代理申请人办理立案程序。
第三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受理申请人申请后,在收存申请人书面证据材料时,只收存复制件,并告知申请人自行保管好原件,备仲裁或诉讼时质证。
第三十三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将受指派法律服务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及开庭地点、日期及时反馈至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便于有关法律援助机构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跟踪。
接受上级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将前款规定的受指派法律服务人员的情况及时报该上级法律援助机构。
第三十四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人员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参加诉讼、仲裁活动的,应于开庭十日前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延期审理。
第三十五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人员不得自行变更案件承办人员。法律服务人员接受指派后,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承办案件,确需变更承办人员的,应及时申请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更换承办人员。
第三十六条 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律师应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认真查阅案卷材料,必要时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以便全面了解案件事实。
第三十七条 刑事案件法律援助辩护律师必须至羁押场所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未被羁押的情形除外。法律援助指定辩护律师第一次会见当事人时,应向当事人简要介绍刑事法律援助指定辩护的有关制度及指派法律援助机构、承办机构,并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该受指派律师担任其辩护人。
法律援助律师应现场制作会见笔录,并应让当事人在会见笔录上签名。
第三十八条 法律援助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上诉人,应询问其对起诉书指控或判决书认定的犯罪事实的意见。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律师办理刑事案件时,应对所有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全面判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的一致性,其供述与证人证言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和判定,对其供述是否具有其他相应印证证据进行判定。重点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包括起诉书、判决书中可能存在的瑕疵证据,以及可能导致当事人较重量刑的法律适用错误或不当。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应全面查阅案卷材料,并制作阅卷笔录。阅卷笔录应有案卷提供单位或人员的盖章或签名。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为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案件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援助后,应当根据有关法律的要求,告知其出具授权委托书。经告知,当事人仍拒绝出具授权委托书的,视为自动撤回援助申请。
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只能作为一般授权代理人。特殊情况下,当事人需要委托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为特别授权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必须逐项详细列明特别授权的具体内容,不得简单表述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
第四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派员参加部分指派案件的庭审旁听。
第四十三条 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告知终止法律援助的,应要求其出具书面证明。
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应要求其出具书面证明。受援人不愿或不能作出书面说明的,法律援助机构应详细记录申请人告知终止时的时间、地点、来电电话号码等有关情况,并将终止法律援助的情况通知有关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有关部门交办或移送的涉法信访案件后,要及时按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应及时提供援助;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告知其有处理职责的部门或国家机关。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涉法群体性信访案件,应无条件提供援助。
无论是否提供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均应将处理结果告知交办或移送部门。
第六章 司法鉴定援助与公证援助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后,若当事人同时提出司法鉴定援助申请,应告知其根据《湖北省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向本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管理部门申请司法鉴定援助。
第四十六条 法律援助申请人申请的司法鉴定援助事项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不提供司法鉴定援助;若申请人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前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应告知其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七条 公民因经济困难申请公证援助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条件办理。公民因其他公益性事项申请公证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决定予以援助。
第七章 质量评估
第四十八条 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四十九条 评估案件质量以案卷材料和当事人意见为主要依据。当事人意见主要包括现场征求的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回访结果和当事人的投诉意见。
第五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评估案件质量应当对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第五十一条 热情、勤勉服务是评估案件质量的共性标准。当事人对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作负面评价,经查证属实的,该案件不能被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二条 评估案件质量的具体评估标准按照案件类型分别实施。
第五十三条 咨询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解答准确、(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适当或当场化解问题、台帐记录清晰完整,为优秀等次;(二)解答准确、(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适当,但台帐记录欠清晰完整,为合格等次;
(三)解答不准确、甚至错误,或(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不当,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四条 代书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证据运用充分,法律运用准确、充分,法律意见观点明确,且文书格式规范,法律术语运用准确、言简意赅,为优秀等次;
(二)证据运用充分,法律运用准确、充分,法律意见观点明确,但文书格式欠规范,或法律术语运用欠准确,或语言表述冗长,为合格等次;
(三)证据运用不充分,或法律运用不准确、不充分,或法律意见观点不明确,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五条 和解、调解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严格遵守自愿、合法原则,和解或调解笔录规范,(有和解、调解协议书的)协议书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严格遵守自愿、合法原则,和解或调解笔录欠规范,(有和解、调解协议书的)协议书书写欠规范,为合格等次;
(三)违反自愿、合法原则,或无和解、调解笔录,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六条 刑事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辩护词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但辩护词书写欠规范,为合格等次;
(三)未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或未充分运用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或无书面辩护词,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七条 律师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职责是依法行使辩护权,刑事案件质量不以当事人最后是否获得从轻、减轻或无罪判决的结果为评估标准。
第五十八条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质量评估适用民事诉讼案件的具体标准。
第五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一)对案件胜诉可能性审查准确,有利证据收集全面、利用充分,有利法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代理词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有利证据收集全面、利用充分,有利法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但未进行胜诉可能性审查或审查欠准确的,或代理词书写欠规范,为合格案件;(三)未全面收集并充分利用有利证据,或未充分运用有利法律、政策规定,或无书面代理词的,为不合格等次。
第六十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成立由三至五名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律师事务所律师、其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临时或常设专家小组;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聘请大专院校专家作为专家小组成员。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讨论,以及进行质量评估。
第六十一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本区域内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或指派办理的案件质量进行评估。
第六十二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优秀案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员予以表彰。
对不合格案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对产生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应给予纪律处分,或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章 案件跟踪、回访与投诉处理
第六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适时掌握案件办理进度,对案件进程实行全程跟踪,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及时解决。
第六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仲裁、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结案后,应对案件受援人进行回访,了解其对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程度。回访结果将作为质量评估的依据。确因对其他部门裁判结果不满意而对法律援助行为不满意的,不作为衡量法律援助质量的评价依据。
回访可根据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普遍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第六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邀请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员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回访。
第六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应告知申请人对法律援助行为不满意可以投诉的权利,并告知其投诉受理人和受理电话。投诉受理人一般应为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法律援助机构接到当事人投诉后,应及时处理。对有过错的承办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或其他纪律处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查证属实的投诉意见作为质量评估的依据。
第九章
典型案例宣传
第六十七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援助优秀案例的宣传。应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向群众免费发放,并送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相关部门。
第六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对个案进行宣传前,应对可能产生的宣传效果进行宣传前评估。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不得在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上进行报道。对决定进行宣传的案件,须由本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名同意。
第六十九条 宣传法律援助优秀案例,应遵守有关法律。案例宣传可能影响公民人身权利或其他权利的,应征得有关当事人的同意。
第七十条 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宣传必须以司法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或法律援助机构同意,不得擅自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披露有关案情。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按照《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规范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篇2
1 案件基本类别及法院判决情况
(1) 法院以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收取了通行费即与当事人形成合同关系为由判决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承担责任的案件
①由于从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上散落的物品形成路障, 其它车辆因躲闪不及或驾驶员操作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当事人以其交纳了道路通行费即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形成了合同关系, 而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未能及时清理路面来保证其车辆安全行驶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②由于个别机动车辆违法穿越被打开的软隔离或护栏板而与其它车辆相撞导致交通事故。当事人以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收取了道路通行费, 就应采取措施保护用路人安全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③由于车辆在高速公路的桥梁上发生事故或出现其它紧急情况, 司乘人员为避险而横跨高速公路桥梁导致掉入桥下。当事人以其交纳了高速公路通行费即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形成合同关系,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未对桥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④由于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况 (如突然落石、小狗横穿高速公路等) , 当事人以其交纳了高速公路通行费即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形成合同关系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⑤由于在雨、雪、雾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未封路或未采取其它安全措施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当事人以其交纳了高速公路通行费即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形成合同关系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
(2) 法院以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侵害当事人权益为由判决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责任的案件
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路段发生交通事故, 当事人认为施工路段标志摆放不齐全或不规范而提起诉讼的案件。
2 笔者认为法院判决中存在的偏差
(1)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与用路人之间因收取通行费所产生的关系不应是合同关系。
法院在以合同关系判决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责任的案件中, 普遍认定的合同性质是“服务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及《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服务合同”是无名的双务合同, 无名合同是指法律未赋予其特定名称和具体规则的合同, 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 即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 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合同法》第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 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 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根据《合同法》总则的规定, 合同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①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收取的车辆通行费属行政事业性收费, 该费用全部上缴省财政, 是受政府委托的强制性收费, 因此不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而是一种行政行为。
②合同是两个主体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辽宁省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是政府制定的, 非经政府批准, 任何人不得更改, 不随主体意志的改变而改变, 因而不是两个主体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③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合同反映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只有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 才能体现合同的本质“意思自治”。正如上述所说,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是全民事业单位, 不具有经营性质, 是受政府委托, 依据《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赋予的职权进行强制性收费, 无权更改收费标准, 根本不存在与缴费者之间进行平等协商、达成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法律关系, 因此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与缴费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另外, 一台车辆一次通行高速公路的收费最多才几百元, 这与法院以合同关系判决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赔偿责任完全不对等, 从合同上来讲, 明显显失公平。如果合同关系成立, 作为合同的一方, 在如此明显显失公平的情况下, 根本不会与对方达成协议。所以,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受政府委托收取车辆通行费与当事人不可能形成合同关系。
综上所述,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收取车辆通行费与当事人形成的关系完全不具备合同的法律特征, 故与缴费当事人之间因收费所产生的关系不是“服务合同”关系。
(2) 一部分案件中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①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履行了法定职责, 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第十六条规定, 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 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因此, 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履行了法定职责, 自身不存在过错, 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了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管理职责范围, 即养护、路政、收费、通信监控和综合服务的监督管理, 其中涉及用路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 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公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公路养护工作, 保持公路完好、平整、畅通, 提高公路的耐久性和抗灾能力。《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当依据高速公路的养护标准, 加强对高速公路及其设施的养护和维修, 保持高速公路及其设施处于良好状态。同时, 交通部就如何保持公路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如何做好养护工作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标准。上述相关规定说明,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是针对静态的公路本身的管理, 而非动态的无限管理。所以, 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养护管理工作中按照交通部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尽到了职责, 就不应当承担责任。如杨恩良诉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高速公路上紧急避险人身损害赔偿案中, 高速公路的桥梁是按照国家规范设计和建设的, 且开通运营时已通过国家验收,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养护管理中已尽到职责, 确保了其处于国家验收时的标准, 未出现损坏或其它病害, 用路人在紧急避险情况下跨穿桥梁掉到桥下不是由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所以受损害的责任不应当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再者, 高速公路是禁止行人通行的, 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中明确规定, 机动车辆因故障不能离开行 (超) 车道, 或者发生交通肇事, 驾驶员和乘车人必须迅速转移到右侧安全地带。用路人跨越桥梁掉入桥下都是向左侧转移造成的, 非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其自身负责。依此类推, 在施工路段标志牌摆放问题上, 如果施工单位摆放的标志符合国标标准,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公路的路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 主要是为了确保高速公路路产不受损害及制止其它危及高速公路安全的行为。为了加强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根据人员编制情况, 结合管理实际, 制定了路政巡逻制度, 规定一天巡逻四次, 即白天两次, 晚间两次。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发生的涉诉案件中, 如车辆违章穿越中央分隔带、行人上高速公路、车辆散落物品等, 均是在巡逻间隙发生的, 按照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人员编制情况, 不可能做到24h巡逻, 既使做到, 巡逻也是有间隙的, 无法避免一些人为贪图出行方便私自打开中央分隔带或护栏网、上高速公路或违章调头, 也不可能做到对散落物品的随掉随清。因此, 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履行了路政管理的全部职责, 没有过错, 发生交通事故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②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履行了法定职责, 他人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责任。
如上所述, 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已履行了养护和路政管理的职责后, 一些人为贪图方便, 私自打开防护网上高速公路, 其行为本身不仅破坏了国家公共设施, 而且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中关于行人禁止进入高速公路的相关规定, 所以一旦由此引发交通事故, 应由其本人承担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而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来承担。同样, 对于高速公路附属设施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都有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擅自移动和涂改公路附属设施。一些人在高速公路巡逻间隙, 在未经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批准的情况下, 违法打开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 自行违章调头或导致其它车辆违章调头, 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应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再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明确禁止通行车辆抛撒、散落物品, 所以在高速公路巡逻的间隙, 违法散落物品引发交通事故, 违法行为人应当是承担责任的主体, 而非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③对于不可控制因素造成的损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不应承担责任。
对于高速公路上空落石、小动物上高速公路等突发事件, 应属不可控制的范畴问题, 由此引发的损害事件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责任。因为, 一是高速公路的上空属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不可控制的范围, 落石常常为高速公路防护网外或跨线桥上的行人人为抛投所致;二是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 职责范围是对高速公路路面及其附属设施等静态设施的管理;三是高速公路护栏网无论是设计标准还是建设标准, 并不能阻禁小动物上高速公路;四是我国任何法律法规均未明文规定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管理中负有禁止动物上高速公路的职责;五是我国的《民法通则》对动物致人损害责任已有明确规定, 应由动物管理者或所有者承担过错责任。因此, 对于该类问题引发的损害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责任。
(3) 一些赔偿案件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全部责任。
①对于侵权案件承担的责任应有主次之分。
我国的民事赔偿中只有两种承担责任的形式, 一种是承担违约责任, 一种是承担侵权责任。如前所述,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与用路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 因此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与用路人之间也就不存在违约赔偿问题, 就侵权责任来讲, 应该有主次之分。在我国民法原理中,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致害人的过错、致害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中致害人的过错有主次之分, 因此承担责任也应有大小之分。如果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管理工作中存在不作为, 理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承担责任的大小应有主次之分。如确系由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疏于管理, 中央分隔带被打开, 车辆违章调头引发交通事故的案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中都明确规定,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不能穿越中央分隔带调头, 所以, 车辆违章调头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能确定非法打开中央分隔带的责任主体, 其也应承担事故的一定责任, 作为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的责任也应当只是次要责任。再如高速公路通行车辆掉散落物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都明确禁止通行车辆散落物品, 通行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散落物品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其应当是承担责任的主体, 如果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不作为, 疏于管理, 也只是应当承担次要责任。
②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涉及交通安全的事件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单独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第四条之规定,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负责高速公路的路政、收费、养护及通信管理的职责, 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这已明确了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职责。同时《条例》第四章关于交通安全管理的规定也比较明确具体, 其执行的主体也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发生的涉诉案件中, 如行人上高速、车辆掉散落物、中央分隔带违章调头、施工现场通行秩序的维护等涉及交通安全的问题,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存在疏于管理的不作为行为, 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③一部分判决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案件在执行时不应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发生的涉诉案件中, 有一部分案件在判决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的规定, 判定直接责任主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但在执行时, 由于直接责任主体无任何赔偿能力或采取其它措施逃避, 往往导致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对于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所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 应该是有限的, 不能是无限的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
(4) 相同的法律事实不应出现三种不同的判决结果。
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发生的涉诉案件中有这样一种情况, 同是“车辆肇事后当事人情急之中跨越桥梁而坠桥伤亡”的案件, 三个法院却出现三种判决结果:第一种结果是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全部免责”;第二种结果是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40%的责任”;第三种结果是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全部责任”。具体情况是:当事人因车辆在桥上肇事后由于恐惧或发生其它情况, 没有遵守《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向路右边撤离”的规定, 而是在慌乱之中横跨桥梁中央分隔带, 结果发生掉到桥下受伤或死亡的事故。前面已论述, 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是由国家指定部门按国家标准设计的, 桥梁的建设也是由国家指定部门按国家标准建设的, 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职责是对竣工后的高速公路进行管理, 只要对桥梁的管理维护不存在瑕疵, 就不应当由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承担赔偿责任。但法院在如此明确的法律事实面前却作出了三种不同的判决。
3 笔者的几点建议
(1) 高速公路是一种公益性基础设施, 其本质属性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作为辽宁省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应切实履行政府所赋予的职责, 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工作措施, 完善设施设备, 以人为本, 切实为用路人创造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更高效的高速公路行车环境。
浅议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机制 篇3
一、影响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的因素
一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一般是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社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办好一个案件除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由于缺乏较多的办案经验,加上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相对社会专业律师较贫弱,而受援人员咨询的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解答起来有时有一定困难,难以让当事人满意。由于社会律师依靠办案收费生存,所以业务精通,办案经验丰富的高级律师、主任律师由于案源较多、业务量大,所以愿意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很少,大部分律师所把法律援助案件交给初出茅庐的新律师办理,另外,一些专业律师还是缺乏,如医患纠纷这些年逐渐增多,而这块的专业律师少,擅长打医疗官司的律师又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案件的质量。
二、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由于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较低,案件的难易度、付出的辛劳等并不比收费案件少,有的甚至超出收费案件,且面对的又是老弱病残等贫弱群众和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监督律师办案的能力或水平较低,不向支付律师费的当事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律师按照合同勤勉地履行服务义务,再加上法院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法律援助案件所占比例不大,相应给律师准备辩护的时间较短,甚至极个别法官开庭时发现被告人没有请律师时,临时抓律师,律师只能仓促上阵,临时出庭、临时辩护。因而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不如收费案件那样态度热情、认真负责,存在重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現象。如将调查取证工作交代给受援人及其家属去完成、会见被告人和阅卷走形式等,法律服务人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质量。
根据以上存在的现象和原因,我们认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是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基本保证。
三、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建议措施
1.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
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配置地方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如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相结合。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的处理民间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作网络和工作经验。二者结合,适当简化法律援助流程,可以大幅度降低法律援助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弱势群体的维权渠道。这在实践中已经有过很好的实例,部分区县援助中心已加入到大调解中心工作,下一步要在介入时间、参与方式、当事人条件和服务标准上做进一步规范。以关系到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为重点,做好对群体性、突发性及社会热点问题案件的处理,深化帮老、助残、拥军、农民工维权等特色服务。
3.采取“契约律师”形式,弥补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一)招募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选取部分热心法律援助事业并具较深办案经验且认真负责的律师,经双方协商,实行契约式管理,每天在援助机构轮流接待,办理法律援助大部分案件,既提高群众对法律咨询解答和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满意度,又利于管理,同时弥补了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二)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是指在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中执业的律师,是法律援助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与社会律师的区别是有工资收入,不靠办案收费生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受援人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会律师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负责的现象。可以临时采用招聘的方式,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法律援助专职律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职责等,考虑到专职的特性,结合律师发展的实际,可从新律师中选聘,与法律援助骨干律师共同发挥作用。
3.加强管理,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控制监督机制
(一)在审查指派法律援助案件阶段把好律师选任关
首先加强对案件的实质审查,防止无价值的援助案件发生,这是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第一关。在接受当事人申请时除对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申请事项的类型作审查外,还需对申请事项的诉讼请求、证据和理由进行审查,确定申请事项是否具有初步的证据表明值得采取法律援助行动、是否不致明显败诉以及是否有法律援助的效益,最终做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其次是选任律师适当。建立法律援助律师档案,明确记载律师的执业情况、专长、教育背景、办理的典型案例等,由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律师专长指派和受援人根据律师档案点援相结合选派适当的律师承办案件。
(二)在案件办理阶段加强监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监督电话等;其次跟踪办案进程。法律援助中心由专人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和承办人员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承办人员报告制度。承办人员在开庭前或定期就证据收集情况、代理(或辩护)的主要观点、案情分析意见等内容向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四是出席旁听审理。每月有计划地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参与旁听,通过个案的有效监督起到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组织资深律师和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讨论,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三)案后加强监督管理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篇4
(湖北献真律师事务所
曹贞)
2017年11月28日下午,雨雪飘零,气温剧降,湖北省法律援助中心及各市州区域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及律师同仁们,不远千里,来到鄂西北边陲的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在郧阳这块临近汉江、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参加既将召开的首届“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会”,本次评估会议自2017年11月29日开始,30日下午结束,为期两天。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10位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专家、有省法律援助中心和十堰市律法律援助中心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还有来自于各地市州的法律援助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观摩人员。本次评估会,是从全省各市州已经结案呈报至省法律援助中心的案卷中,随机抽出了150余本案卷,从全省选聘的法律援助同行评估律师中,选出十名优秀律师担任本次的评估专家,分成五组,每组两人至少对30册案卷进行评估,评估专家都是资深律师:有来自于湖北省的常务理事李刚律师、有十堰市律师协会的副会长卢孔亮律师、有参加过国家司法部及武汉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有经验的刘勋律师、严峻律师,还有大学院校的法学教授兼律师及我市的几位资深律师,我也有幸被选湖北省法律援助中心评估人员之一,在这里同这些资深律师们一起边评边学。
案卷评估的标准是按照省法律援助中心制订的“民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评估标准指南(试行)”,评估标准指南中有十三项评估标准和四种评估结果,即: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对每评估完的一个案卷要进行打分,并写好每一个案卷的评估报告,报告中要记载案件评估基本情况、值得肯定之处、有待完善之处、存在的其他问题、建议完善之处、其他意见。
150余册案卷,在五组评估专家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紧张工作一天半的时间,得以结束,还有半天时间,五组评估人员分别对所评估的案卷情况向来自于各地市州地区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进行整体汇报。30号下午汇报结果,从省市领导投来向评估人员投来的满意目光中,我感觉到本次评估会基本达到了省法律援助中心领导的要求。与我同组的是年轻有为且参加过司法部组织质量评估的刘勋律师,我们最先完成了评估任务。刘勋律师的评估经验及评估速度之快,让我倍感压力,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活动,我得首先对评估标准指南及评分结果都要熟悉记背,所用的时间要比刘勋律师要多,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与刘勋律师通阅完30余册案卷,自己感觉到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回顾自己所办理的案卷,办案程序上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不论是有偿委托代理的案件,还是法律援助案件,都不够认真,案卷装订的很不规范。
评估别人,反观自己,两天的紧张工作,从卷宗书面的审阅到口头的表达,没有丝毫的准备,完全是临场发挥,这样的紧张场面,在我从事法律工作十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更加感觉到自己在办案中存在的差距,当然,为我今后在完善自己的案卷当中明确知道应当注意的事项。在汇报评估结果时的发言,将审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化成语言表达,对口才表达又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篇5
各项目部、**、**:
为了规范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救济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局集团******有限公司章程》、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现予印发,望各单位严格遵照执行。
二○**年**月**日
**集团**有限公司 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救济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集团**有限公司章程》、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纠纷案件是指各类诉讼、仲裁案件和可能引发诉讼、仲裁的各类事件。
第三条 公司及所属项目部、**、**的法律纠纷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法律事务部是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司所属各单位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的管理、协调、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第五条 法律事务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避免或者减少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
各单位应当重视法律事务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防范法律风险意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法律风险。
第二章 工作职责与管理体制
第七条 公司处理法律纠纷案件,由总法律顾问在其职责或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统一领导;诉讼(仲裁)案件由法律事务部统一管理并协助配合,由项目、分公司经理具体实施并全权负责;非诉讼(仲裁)案件由法律事务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处理,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八条 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
(一)决定处理法律纠纷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
(二)审批法律事务部报送的案件处理方案;
(三)审批法律事务部报送拟选聘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四)统一安排法律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法律事务部的工作职责:
(一)协助项目、分公司经理收集整理案件证据材料,协助并指导项目、分公司经理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处理方案;
(二)审核法律纠纷案件初步处理方案,制定并向总法律顾问报送法律纠纷案件正式处理方案;
(三)组织对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处理方案进行论证;
(四)向总法律顾问建议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并对其办理案件的过程进行管理;
(五)对项目、分公司经理提出的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进行审核后报总法律顾问进行审批,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六)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备案、协调等工作;
(七)建立案件卷宗,进行统计分析;
(八)总结法律纠纷案件的经验教训,加强和改进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九)其它具体工作。
第十条 各单位法律纠纷案件涉及的项目部、分公司经理为法律纠纷案件的具体实施者,工作职责:
(一)收集整理案件证据材料,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向法律事务部报送;
(二)及时向法律事务部提交发生或可能发生法律纠纷的信息和有关文件、资料以及纠纷相对人的相关资料等;
(三)在法律事务部的协助指导下,以案件代理人的身份,调查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全程参与法律纠纷案件的办理;
(四)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出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并报法律事务部进行审核;
(五)负责配合法律事务部总结引发法律纠纷案件的经验教训,加强和改进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六)其他需要参与和配合处理法律纠纷案件的工作。
第三章 法律纠纷案件处理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重视和完善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程序,保证在充分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处理法律纠纷案件,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三条 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必须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根本原则,并应遵循以下具体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及时性原则,即法律纠纷案件发生后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三)处理方式灵活多样性原则,即诉讼、仲裁与非诉讼协商等方式相结合,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寻求既有利于解决纠纷又维护企业利益的处理方式;
(四)时机性原则,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采取诉讼、仲裁手段予以维护的,应综合考虑案件审理、执行等相关因素,注意把握提起诉讼、仲裁的恰当时机;
(五)经济性原则,即权衡诉讼、仲裁成本与收益,进而合理决策;
(六)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原则,即要重视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应尽量避免被诉、被申请仲裁案件的发生,积极采取非诉协商的方式化解被诉、被申请仲裁风险。
第十四条 各单位有关部门收到起诉书、仲裁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应当及时转交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处理,并报送法律事务部。
涉案单位有关部门或非法人单位报送材料包括下列内容:
(一)起诉书、仲裁申请书等法院或仲裁机构送达的法律文书;
(二)基本案情介绍,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争议的焦点等;
(三)已采取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四)案件证据资料情况及涉案业务的经办人员对案件事实陈述的书面材料;
(五)具体经办人员及联系方式。第十五条 法律事务部对法律纠纷案件发案情况进行登记,并应当为法律纠纷案件建立专门卷宗,收集、整理和保管案件相关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 法律事务部管理法律纠纷案件时,应当首先拟定案件承办人,并报请总法律顾问审批确定。
法律纠纷案件的办理实行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负责制,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为办理案件的第一责任人,案件承办人原则上由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担任。
案件承办人应全程、亲自参与案件处理,对法律事务部负责并向其汇报工作。
第十七条 案件承办人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出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并报法律事务部进行审核和总法律顾问审批。
第十八条 法律纠纷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总法律顾问批准可以聘请法律中介机构进行代理。
(一)重大法律纠纷案件;
(二)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双方争议比较大,或者涉外案件;
(三)涉及群体性及系列性,社会影响较大案件;
(四)单位内部有多种不同处理意见;
(五)对审理(执行)地司法环境比较陌生;
(六)受到比较大的外界干扰;
(七)单位内部缺乏案件处理人力资源;
(八)单位法律事务部门认为需要聘请法律中介机构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案件承办人可以单独或与法律中介机构相关人员共同接受委托,作为案件代理人,依法履行代理人职责,按照法院或仲裁机构有关通知要求及时提交证据、参加案件审理并办理各种法律手续。
案件代理人必须有一名为单位内部人员,且法律中介机构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一般代理。
第二十条 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应当及时收集、整理证据等各种涉案资料,办理相关法律文书,向法律事务部提交案件的初步处理方案或代理意见。
法律纠纷案件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调查案情、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法律纠纷案件实行评审制度,即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或与对方协商处理前,由法律事务部对案件初步处理方案进行评议、审核,形成案件正式处理方案,报总法律顾问审批。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案应当由法律事务部组织相关部门,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共同对处理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的方式为书面评审和会议评审。
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案,可以不进行评审,由法律事务部审核后,报总法律顾问决定。
第二十二条 案件代理人在处理诉讼、仲裁案件时,应重视提起反诉、证据提交、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法律时效确认等重要诉讼权利,以及工程款优先受偿等合法权利的运用。注意权利的程序性、时效性和时机性,保障有效行使;重视被告主体资格的确定、诉讼请求的设计、审判思路的引导等诉讼技巧和方式方法,避免或减少单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第二十三条 经总法律顾问批准采取非诉协商方式处理的案件,法律事务部和案件承办人在处理具体工作时,应以互谅互让为方针,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准则,积极促成法律纠纷案件的协商解决。
在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解决纠纷期间,案件承办人不应停止以诉讼、仲裁方式解决法律纠纷案件的准备工作。对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的法律纠纷,案件承办人应及时向法律事务部提出建议,由法律事务部报请总法律顾问决定。
第二十四条 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结案后,案件承办人、代理人应向法律事务部提交结案报告,依据案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初步处理意见。
第二十五条 诉讼、仲裁案件败诉而可以采取上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再审等救济程序的,应采取穷尽救济程序的原则,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 法律事务部按季度编制法律纠纷案件统计表,并对发案原因、趋势、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完善防范措施的建议,并于次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将统计表上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
第四章 内部经济纠纷的协调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为了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减少讼累和不合理的支出,我公司与集团公司所属其他单位之间发生经济纠纷,应由争议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总法律顾问出面友好协商解决。
第二十八条 争议双方协商仍不能解决纠纷的,应由争议双方以书面形式共同或单独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请,请求协调处理。
争议双方共同向集团公司提出协调处理申请的,或争议任何一方向集团公司提出协调处理申请并同时书面通知争议另一方的,均应视为向争议对方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因此中断。
未经集团公司协调处理的,争议双方不得直接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第二十九条 协调处理申请书应包括争议双方、争议事实与理由、请求处理事项和争议各方领导出面协商处理的情况等主要内容,以及与争议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三十条 经集团公司协调处理,争议双方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应签署书面和解协议并按诚实信用原则履行。
第三十一条 争议双方逾期不履行和解协议,权利方可向集团公司提出执行申请。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执行组,报经总法律顾问批准同意后,有权通知财务等部门协助执行和解协议或处理决定书。
第三十二条 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无法做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向争议双方出具终止协调处理的书面通知,争议任何一方可按有关的法律规定,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第五章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与协调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仲裁或者可能引起诉讼、仲裁的案件:
(一)涉案金额超过500 万元人民币的;
(三)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或者系列诉讼的;
(四)其他涉及公司重大权益或者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第三十四条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实行向集团公司报送备案管理制度。公司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案件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或收到起诉书、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由其法律事务室部面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
对于未进入诉讼、仲裁程序的其他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应在纠纷发生后1—5日内由其法律事务部书面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
第三十五条 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可以对公司的重大法律纠纷处理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参与案件的处理。
第三十六条 所属集团公司、公司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诉书或者仲裁申请书、受理(应诉)通知书等(如适用);
(二)基本案情介绍,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主要事实陈述、争议焦点等;
(三)处理措施和效果;
(四)案件结果分析预测;
(五)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方案。
经集团公司备案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处理完毕后,公司应当及时向集团公司报送书面结案报告和判决书、裁决书等法律文书。
第三十七条 公司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报请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协调;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经过协调,认为需要报有关部门协调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报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一)法律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二)有关政策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三)受到不正当干预,严重影响企业合法权益的;
(四)其他需要集团公司协调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公司报请协调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文件除包括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案件发生后处理、备案情况;
(二)案件影响分析;
(三)案件代理人的工作情况;
(四)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和法律文书;
(五)需要集团公司协调处理的重点问题。
第六章 恶意法律纠纷案件的通报
第三十九条 恶意法律纠纷案件是指与各单位存在工程分包、材料供应等业务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用其居住地、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等各种优势、或采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等手段,采取在签订合同、协议或补充协议时,合同履行中另行约定等方式,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索赔、达到获得非法利益等各种纠纷案件。
第四十条 发生恶意法律纠纷案件,公司应全力收集证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案件发生的20日内将法律纠纷案件情况及相关证据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报送资料内容参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第四十一条 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对于报送的恶意法律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为恶意法律纠纷后,对于进行恶意法律纠纷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恶意诉讼黑名单,并向公司发出警示通报后,公司在选择合作方时,不得与通报中所列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任何业务往来。公司与通报中所列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合同或协议尚未履行完毕的,应协商解除;无法解除的应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第七章 奖 惩
第四十二条 公司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将对避免或者减少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做出重大贡献的法律事务部门或机构、法律工作人员、承办案件的项目、分公司经理等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三条 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如在法律纠纷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过错行为,该过错行为涉嫌违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由法律事务部向公司分管领导及主管领导进行汇报,在公司领导批示同意后将该法律过错行为移交公司监察审计部查处。
第八章 附 则
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的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援助志愿人员。受援人是指获得法律援助的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指导、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有关单位、个人应当支持、协助法律援助工作。
第五条
鼓励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律援助活动。
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所在地法律援助机构应予以帮助、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具备以下条件的公民可申请法律援助: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事由发生在申请地;
(二)有证据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经济困难的标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七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为有关公益福利组织或公益事项提供法律援助。
第九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进展情况;
(二)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适当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办案人员。
第十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承担以下义务:
(一)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相关情况;
(二)提供有关的证明和证据材料;(三)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四)受援人在受援期间因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经双方协商,可不终止法律服务,但原受援人应当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五)因法律援助案件或事项的解决获得较大利益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补偿法律服务费用。
第十一条 受援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项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第十二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应当支付已获得法律服务的全部费用。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
(一)刑事案件;
(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的法律事项;
(三)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四)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五)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六)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七)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三)民事诉讼代理;(四)行政诉讼代理;(五)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六)公证证明;(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非指定的刑事案件和其他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请,由有审判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其他非诉讼法律事项,由申请人住所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表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
(三)申请人的经济状况;
(四)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
(五)申请人保证提交证明及证据材料属实的声明。
第十七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或说明,也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批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或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
(一)对符合条件者,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并书面通知受援人,法律援助机构与受援人应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二)对不符合条件者,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向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特殊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适当延长审查申请或复核的时间,但延长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日。
第二十条 有下列紧急或特殊情况的,法律服务机构可以当即提供法律援助,同时报法律援助机构核准:(一)有可能酿成社会混乱,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二)有可能激化矛盾或当事人面临重大生命、财产危险的。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人民法院指定刑事案件辩护人的有关材料,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并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辩护,同时函复人民法院;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将简要理由函复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单位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印制的公函和文书。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案完毕应及时提交结案报告,并附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副本或复印件和有关法律援助文书,由指派法律援助事项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
第二十四条 每名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由省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的进展情况。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具备援助条件的,应当提请法律援助机构撤销其受援资格。
受援人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援助协议的,法律援助人员可以报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后,拒绝或中止法律援助。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拔款、社会捐赠和其它合法收入。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法律援助资金由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分别依法给予警告、1000元以下的罚款、暂缓或者不予年检注册。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和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活动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办法 篇7
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各部(室)、社、分社(所):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监局案件防控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166号)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试行)办法》精神,我**案防办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附:***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
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案件防控工作常态化,在***各网点案防工作中形成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好氛围,增强***从业人员的案防意识和廉洁从业意识,防范操作风险,保障***安全稳健运行,不断提高全辖案件防控工作质量,力争实现无案件、无重大事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等“三无”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案件防控工作考评是指对***各网点执行省银监、***银监分局以及我**案件防控工作要求的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案件防控日常工作的情况;积极构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
第三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和定性考评的原则,鼓励辖内各部室、网点积极主动防控和查处案件,认真落实案件整改措施,加大案件问责力度。
第四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对象是辖内各部室、网点。
第五条本办法实行一年一评价制度。
第二章考评的组织领导
第六条为保证案件防控考评工作有序开展,***成立案件防控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理事长任组长,纪委书记、监事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考核领导小组办
公室设在案防办,具体负责日常考核工作。
第七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审定******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办法;
(二)监督和指导考评全辖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研究并解决考评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四)提出考评意见,审定考评结果。
第八条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制定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办法报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具体落实和协调解决考评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对辖内各网点的自评工作进行指导并进行检查:
(四)向******通报经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后的考评结果。
(五)完成考评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章考评内容和方法
第九条案件防控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防控工作日常开展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案件防控工作组织推动和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
2.风险自查自评、排查工作情况,特别是主动排查情况及成效;
3.对案件隐患的落实整改措施和问责情况。
(二)构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意见”、加强内控“十个联动”、“四项制度”建设、“五十个严禁”等有关案件防控工作要求,健全和完善相关措施、业务操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建立制度后评价机制。
2.合规风险管理情况:按照省银监、***银监分局关于开展合规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3.信息体系建设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进行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自我评估。
4.纠错机制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案件责任追究 “四到位,四问责”和执行“四项制度”等规定和制度。二是稽核部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督促整改力度。三是监察部加大内部管理的督导,执行员工违规违法行为责任处罚制度。
(三)日常管理工作
1.开展案件防控教育。各网点按季组织员工开展对规章制度和案件防控教育的学习。
2.召开案件防控分析例会。***按季召开案防分析例会,及时查找案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等。
3.员工行为排查。纪检监察室督促各部室、网点定期对员工的异常行为进行自查、互查和排查。
4.案防工作分析报告。案防办按月(季)报送案防统计信息工作分析报告。
5.应急预案演练。各网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6.违规积分管理。
7.内部审计(稽核)和各项专题检查开展情况:积极配合***各部室做好各项专题检查工作。
8.案件防控工作责任制情况。本指标考核各社是否签订《员工合规经营操作防范案件责任书》;是否将责任目标、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
9.案件风险信息报表报送情况。本指标考核各社是否按时按质向***案防办报送相关报告报表。
(四)案件责任事故考核期内未发生案件的,不扣减考核得分。考核期内发生案件的网点,按照第十条、第十一条相关规定扣分。
(五)安全保卫工作考核内容:
1.安保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履行情况。
2.是否对员工进行了安全防范宣传、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
第十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采取百分制,即由***根据各网点的自查自评报告及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或专项检查情况对照考评内容逐条进行考评,以100分为基数,对考评表中各项
考评指标进行评分,对未完成的工作内容作相应分值的扣减。(附:案防工作考评表)
第十一条 考评结果在90—80分(含80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1分;80—60(含)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3分;60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5分。凡是不遵守案防工作要求、引发了案防案件的岗点或个人,一律不评先、不延用、不提拨。
第四章考评程序和考评结果
第十二条 具体考评采取各网点自查自评与***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各网点应结合上年的案件防控工作的内控自查自评情况于次年1月10日底前将自查自评报告(或按照附表的内容填写相关工作的完成情况)提交***案防办。案防办汇总各部室对网点的检查结果和网点自评情况,提交考评领导小组评定。
第十三条 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纪检监察、稽核部要约见其负责人谈话。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1.***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评表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罚没物品和查扣物品管理暂行规定05-19
关于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简报09-30
湖北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06-01
《湖北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解读08-01
湖北省事业编招录办法06-17
湖北省水0809利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利厅水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08010-02
湖北省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10-20
湖北省财政旅游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10-21
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05-17
湖北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