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案件

2024-10-07

信访案件(共7篇)

信访案件 篇1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开展“百万案件评查”活动的工作方案》要求, 深圳市罗湖区检察院根据市院和区政法委的统一部署, 连续两年开展案件评查工作。2010年随机抽取了22宗有涉检信访情况的案件, 经审查, 20宗案件质量评定为优秀, 2宗案件质量评定为良好。2011年随机抽取11宗有涉检信访情况的案件, 全部被评定为“优”, 优秀率达100%。综合分析两年抽查的评查案件, 罗湖区院信访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评查案件看信访特点

(一) 信访人多数为犯罪嫌疑人的亲属

两年共评查33宗案件, 其中24件案件的信访人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 占72%, 8名信访人为被害人的家属, 占24%, 另有1名信访人属匿名信访。

(二) 信访案由集中于侵犯人身、财产损失案件

被信访的案件集中于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的案件, 该类犯罪共22宗, 占抽查案件的66.7%, 其中12宗案件为故意伤害案, 占抽查案件的36.3%。

(三) 多数信访诉求具有相对合理性

抽查的评查案件中, 最多的诉求可以归类为被害人一方要求严惩嫌疑人, 或嫌疑人一方要求从轻处罚, 这类的诉求约占本次抽查案件的50%。

排第二位的诉求是对司法机关作出的案件处理决定不服或者不满的, 这类信访案件共9件, 占抽查案件的27.2%。在抽查的案件中, 并未发现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这类诉求往往源于信访人对法律或司法程序缺乏了解。这类案件信访, 只要案件质量过硬, 加强接访解释工作, 通常能够圆满解决。

只有极个别缠访、闹访的案件, 由于信访人对法律和事实的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 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案件事实。如抽查的张双江等三人涉嫌非法经营案。该案嫌疑人刘庆春在羁押期间死亡。经法医鉴定死者系正常死亡, 体表及头颅、胸腹各脏器无外力损伤痕迹, 但该案嫌疑人家属委托的代理人张学恒, 在2007年至2009年间, 多次来访, 要求对刘庆春进行死亡鉴定;称相关工作人员渎职, 但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支持。对本院及多个部门依法处理不服, 重复上访。

二、检察机关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为降低和减少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 继而采取有效对策处理涉检信访案件, 我们对涉检信访案件产生原因进行理性分析:

一是检察工作上的原因。检察官对案件的处理无违法不当之处, 但因为工作态度马虎、草率甚至粗暴, 其言行使当事人产生误解。另外, 对法律宣传不到位, 思想工作不够细致, 以及法律文书说理不透彻, 使当事人误以为办案人员偏袒一方, 处理不公。

二是当事人自身的原因。由于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提高, 维权意识增强;有事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此为积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必然带来人民内部利益纠纷和矛盾增多, 并不断以诉讼形式反映到司法机关, 形成信访。但是有些案件当事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偏听偏信, 无端怀疑办案人员违法办案, 损害了自己的权益, 因而缠诉缠访, 甚至无端取闹, 为扩大影响, 向有关部门施加压力而进京访。

三、检察机关解决信访工作的途径

(一) 从内部源头入手, 规范执法办案工作机制, 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涉检信访

1. 建立信息收集、交流、反馈、分流机制

一是建立涉检上访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地排查矛盾、接待来信来访、其他机关和部门分流转交、上级交办信件等多种渠道, 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涉检上访信息进行广泛地收集整理, 使有关部门提前开展工作, 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在处理涉检上访案件时能够迅速反应、占据主动。

二是建立内部信息互通交流机制。控申部门应定期到各业务科室进行一次信访隐患排查, 就各部门办理的案件及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是否可能引发上访进行摸底, 对有上访苗头的进行登记备案, 密切关注, 实现内部信访信息的实时共享。

三是建立外部信息通报机制。控申部门依托接访下访这一平台, 定期到基层收集有关涉检上访的信息, 尽可能提前发现和预防集体上访;加大与区纪委、区政法委和信访局的沟通联系, 及时掌握有关涉检信访和重点人员动向的信息;随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在“指导———应用———汇报———反馈”中及时找准症结所在, 有效解决涉检信访问题。

四是建立案件分流机制。控申部门对于应由其他机关和部门管辖的来信来访问题, 要及时报请检察长批准后向有关机关和部门移交和反馈, 防止出现漏管失控, 并定期到相关部门, 及时了解掌握信访动向, 做到信息共享。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信访案件及时向有关机关和部门进行移交和分流, 不积案、不压案, 并及时对信访群众进行反馈。

2. 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要强化刑事案件信访风险意识, 通过整合各业务部门力量成立综合管理机构, 在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和作出不批捕、不起诉、不立案、不赔偿、不抗诉、撤案等决定时, 要科学制订预案, 努力做到“五个到位”, 即查找风险点到位、风险等级确定到位、预警防范措施到位、执法办案责任到位、绩效考核到位。在执法办案中应及时针对一切可能存在涉检上访的风险点予以查找并准确定位, 及时建立当事人的档案资料, 一案一档, 形成档案资料,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警示级别分为红、黄、蓝三色, 即进京 (红色) 、赴省 (黄色) 、到市 (蓝色) , 及早做好预判, 以便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3. 健全案件质量考评制度

执法不规范、不文明, 办案质量不高, 是引发涉检信访的根本原因。检察机关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案件质量意识, 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 规范办案, 文明执法, 提高案件质量, 这是减少涉检信访的治本之策。控申检察部门要对典型申诉、赔偿案件进行深入解剖, 认真分析执法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为完善办案质量考评体系提供参考, 促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办案质量, 从源头上堵塞造成错案、引发赔偿的漏洞。

4. 完善和落实涉检信访责任追究制度

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 为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首办责任制和挂账督办制。将群众信访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 同时对久访不息、久拖不决的上访案件, 采取党组成员挂账、控申部门督办、业务部门负责的方法, 由党组成员任第一责任人督导解决。二是对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等行为, 建立部门直接追究、领导及时督查的双层追究机制, 防止和减少责任追究的盲点、漏点, 进而保证涉检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得以严格执行。

(二) 从外部源头入手, 发挥化解矛盾职能作用, 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1. 全面落实首办责任制, 切实提高初访的办结率

首办责任制要求控告申诉部门按照“分级负责, 归口管理”的原则, 把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控告、申诉分送有关检察院和本院有关部门办理。全面落实首办责任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对首办责任制的落实, 完善具体的工作机制。要根据高检院制定的首办责任制以及处理来信来访的分工等内容, 结合工作实际和区域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工作实际, 具有针对性的机制。二是要树立全院一盘棋的大首办观念。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不仅是控告申诉部门的首办责任制, 也是检察机关的首办责任制, 检察机关内部相关的部门都可能成为首办责任部门, 对属于其办理的控告申诉案件承担首办责任。三是要加强对首办责任制的督促检查, 确定首办责任制的督察部门。由监察部门依据首办责任制实施细则来对首办案件进行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案件的息诉情况, 防止部门间的扯皮、推诿现象。作为检察机关, 在接访工作中做好解释安抚工作, 真正让信访人建立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 可以取得良好的息访效果。

2. 健全涉检信访救济制度, 化解涉检信访矛盾

程序上终结涉检信访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息诉罢访,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信访人的实际问题, 才能从根源上化解涉检信访矛盾, 真正做到息诉罢访。因此, 建立涉检信访受害人救济制度, 是符合涉检信访工作的本质要求, 可以有效解决涉检信访工作难题, 真正实现息诉罢访。受害人救济机制应当对被救济人员的范围、救济程序、救济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下列涉检信访被害人应视情况得到适当救助:一是遭受侵害, 但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检察机关决定终结诉讼程序, 经复查维持原决定, 被害人无法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获得赔偿, 造成严重生活困难, 确需救助的;犯罪嫌疑人死亡或与赔偿义务人不是同一主体, 当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时, 被害人得不到赔偿, 造成严重生活困难, 确需救助的。二是举报人、证人等向检察机关举报、作证, 遭受打击报复, 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 导致严重生活困难, 确需救助的。三是由于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过错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 但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 当事人无法取得国家赔偿, 生活严重困难, 确需救助的等。应在实践中探索建立涉检信访被害人救助制度, 使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参考文献

[1]夏志坚.新形势下基层检察机关涉检信访工作难点及对策.法学教育, 2010, (11) .

[2]张光祖.浅谈检察机关信访工作.商情 (财经研究) , 2008, (05) .

信访案件 篇2

莎车县近年来受理信访典型案例

现将我县近年来受理信访中典型案例整理如下: [案例一]:

关于“三同”下派工作队员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案

案情:2000年2月18日,莎车县托木吾斯塘乡10村5小组和7村7小组农民反映县派“三同”工作队员有私自要回驻户“三同”生活补贴问题。

解决过程:乡镇党委向县整治办、县委组织部汇报后,引起部领导高度重视,于2月19日,抽调组织人员立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通过走访了解和认真查证,县上下派的部分“三同”工作队员在农户领取生活补贴后,以各种理由,强行向农户索要生活补贴费情况属实,陈汉刚(莎车县物价局副局长)先后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360元;买买提玉素音(莎车县交通局干部)先后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120元;李疆英(莎车县医药公司干部)先后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450元;艾克拜(莎车县卫生局干部)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240元;吐逊江(莎车县物价局干部)先后私自要回农户生活补贴360元。调查过程中,这5名下派干部态度极不诚实,有意欺骗组织,当意识到事情败露时,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并责令清退了私自要回的农户生活补贴费。2月19日下午,托木吾斯塘乡党委把违纪下派干部私自要回的农户生活补贴又及时交回农户手中。

2月20日,针对以上5名下派干部的认错态度和所产生的后果,根据《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撤销陈汉刚同志物价局副局长职务,对其他违纪干部分别给予了开除公职的严肃处理。

启示:此案件反映了,我们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深处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谈化,在群众利益问题上认识不请,因利丧智,不能够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最终导致背离群众,党纪难容。因此,我们今后必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切实把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完善和落实好,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管理就到哪里,增强干部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案例二]:

关于原阿斯兰巴格乡政法书记免职申诉案

案情:2002年12月,县委组织部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分组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年终考评(考核)时,因原阿斯兰巴格乡党委副书记(主管政法工作)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同志不服从乡党委、政府的管理,在群众中反映较差,民意测评不称职票超过应到会的三分之一以上,经县委研究,于2003年2月8日给予免职处理。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不服免职处理决定,于2003年底和2004年5月多次向县委领导及县委组织部进行申诉,在未满足恢复职级工资待遇的要求后,又向地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进行申诉。内容为:一是原乡党委书记杨涛同志在考评(考核)时受意基层干部给其打不称职票;二是组织部考评(考核)不符合实际,自己当年被评为先进派出所所长,却考评定等为不称职;三是组织部偏听偏信,以原乡党委书记杨涛反映其旷工15天为由评定考评结果。

解决过程:根据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同志申诉情况,县委书记及部领导及时做出认真核实的批示后,县委组织部对考评时谈话记录进行了认真详细核查,找当时考评组了解具体情况后,给其反复说明考评情况及免职原由,解释关于免职的具体规定及工资调整规定等,但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听不进任何解释和说明,为此,县委组织部于2004年12月16日派专人与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提供的相关证明人进行谈话调查,调查中相关证明人均否认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所说事实,并向调查组反映了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在免职后找他们谈话,制造假证等情况。据此,县委组织部再次向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本人说明调查情况,并进行说服教育,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作认真反思,而且还认为组织部不重视这件事,办事不公正,仍强词夺理地向组织提出:“自己在工作中没有犯错误,不能给予免职处理,即使免职也不能扣除自己的职级工资,还要向上级组织部门反映等。”

2005年3月3日,县委组织部接到地委组织部李柏林部长转批的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不服免职申诉后,为了澄清事实,还组织一个清白,给其本人一个明白。县委组织部按批示要求再次抽派有关人员于2005年3月5日到阿斯兰巴格乡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经与阿斯兰巴格乡原党政班子领导干部及原村级干部共13人进行谈话调查,均没有可信的实事依据说明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同志反映的有关问题,而且经核查验证,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同志在担任阿斯兰巴格乡党委副书记(主管政法工作)期间,工作较滞后,于2002年上半年县政法委检查工作时被全县通报批评;不服从乡党委、政府的管理,工作讲条件,多次在乡党委会上与班子成员发生争执,影响班子团结和正常工作的开展;在抓派出所干警管理方面不得力,干警办案向群众索要办案费和出车费,在群众中反映较差;派出所工作停滞不前,公安局业务评比考核中也未被评为先进派出所所长。对此,县委组织部及时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向地委组织部李柏林部长进行汇报,并由县委组织部部长专门找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西提本人进行谈话,进行批评和教育。

启示:通过此案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干部处理中免职、降职、撤职等有关规定,学习还存在片面性,造成概念不清,理解出现偏差;二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没有转变,不能正确看待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因此,加大对《条例》及干部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干部工作的水平,切实解决好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对于选拔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三]:

关于艾尔西丁吾布力对拟提拔干部诬告、陷害案

案情:2004年4月5日下午北京时间19:40分左右,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察组在喀什地区莎车县考察干部期间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声称自己是莎车县县直某学校领导,举报王勇智(考察、公示对象)在任莎车县委组织部部长期间的有关问题:2003年4月初,县委组织部拟将县直单位一部分副科级干部提拔为正科级干部,举报人通过县委组织部某某人给王勇智送了20000元现金,因此享受到了正科级的待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察组立即委托喀什地委组织部核实此事。

解决过程:2004年4月6日,喀什地委组织部派专人到莎车县进行调查。经查,举报电话机主是努尔东·买买提,但机主本人不承认打过举报电话,同时提供了在此时间段内,艾尔西丁·吾布力曾以自己手机无电为由借用过其手机。调查组人员找艾尔西丁·吾布力谈话,他对自己借用电话举报一事矢口否认,声称4月5日下午北京时间19:40分左右借用过努尔东·买买提的手机给自己的妻子打过电话。

根据上级批示,莎车县纪委与组织部于2004年4月15日,对此事立案调查,调查组通过详细询问和了解,在已基本掌握艾西丁吾布力借用手机拨打举报电话事实的情况下,其仍然不肯承认。为了弄清事实真相,4月15日下午20:00,莎车县公安局介入进行调查。此时,艾尔西丁·吾布力请求要见县委副书记、县纪检委书记库来西·巴拉提同志,并向库来西·巴拉提及调查组承认了自己通过借用别人手机捏造事实举报王勇智的全过程。详细情况为:2004年4月1日下午,北京时间19:30至20:00之间,艾尔西丁·吾布力在开发区内广播中听到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对莎车县委副书记王勇智等三名同志的考察预告后,得知对以上同志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向考察组进行反映(本人自述)。4月3日,艾尔西丁·吾布力到县委办公楼一楼详细阅读了公开栏内张贴的干部考察预告,并记录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公布举报电话,然后返回了工作岗位。4月5日下午19:30时,在开发区办公室门口,艾尔西丁·吾布力以自己手机无电为由,借用同事努尔东·麦麦提的手机,于19:47时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察组举报王勇智在任莎车县委组织部部长期间,接受了其通过莎车县委组织部某某人送给王勇智的2000元,当时认为举报的问题可能还不足以引起上级组织的重视,又改口说自己送的不是2000元而是15000元,因此,王勇智才让其享受到了正科级干部待遇。此外,艾尔丁吾布力还承认举报的目的是自己曾经被莎车县委组织部考察、公示过,但没有提拔使用,且偏信了一些人“考察干部是一种形式,要被提拔就必须跑关系”的说法,为了验证这些话,看组织部门接到类似举报,是否会引起重视进行调查,才打的举报电话。事实是艾尔西丁·吾布力既没有给王勇智送过钱,也没有听说过别人为提拔之事给王勇智送过钱。据此,艾尔西丁吾布力违纪事实清楚,纯属诬告、陷害他人,为了严肃党纪,经2004年5月25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给予艾尔西丁·吾布力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并在全县进行通报。

启示: 此案反映了我们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缺乏党的组织纪律观念,在权力观、利益观问题上认识不清,对党纪国法视为儿戏,以不正当手段诬告、陷害他人,蒙骗组织,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到:

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有合理的利益要求是正常的,但绝不能把获取个人利益想得太多,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甚至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党和人民的利益还重。作为共产党的干部,要勇于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为本”思想,立志做大事,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珍惜和运用好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权力。

二、弘扬正气,树立科学用人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德才兼备原则,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执行纪律不放松”。我们每位党员干部想问题、做事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同志、对待组织,真正做到“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树立与一切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勇气。

涉检信访案件科学解决机制的构建 篇3

一、建立健全涉检信访源头预防机制

(一)贯彻实行信访案件首办责任制

对于新的涉检信访案件,要贯彻实行首办责任制。办案人员对于首次来信来访案件的处理,按照谁接待、谁处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案件的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实行首办责任制,首办责任人要对案件负责,提高首次办结率和一次化解率,把信访问题在首办环节就解决掉,从而避免形成涉检信访积案。检察长要对具体源头工作进行预防,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组织检察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及时了解诉求、解决信访人员的困难,特别是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防止滋生和演變为上访问题。

(二)加快案件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涉检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是检察机关在对信访进行接待和处理的执法过程中,制定预案来对应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涉检信访活动,从而能够及时化解矛盾,获取主动权,达到减少和预防信访发生的预处理机制。检察机关在拟对所有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前,都应该进行涉检信访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和风险程度,设置相应级别的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分类分级处置案件。

二、建立健全涉检信访的受理工作机制

(一)加强省、市、县三级接访中心建设

鉴于目前越级上访和进京上访数量增加,应当创新工作举措,建立三级涉检联合接访服务中心,最大限度的将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上访群众吸附在当地。通过大力注重提高市县级接访中心的吸附力,提高基层真正解决信访问题,争取把三级接访中心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建立信访案件快速反应处置机制

信访案件快速反应处置机制主要是针对涉检集体上访、告急上访以及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当前的司法实践中,部分无理缠访、闹访案件难以平息,某些缠访、闹访人为了非法目的到敏感地区上访,甚至冲击国家机关、聚众寻衅滋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其恶劣影响。检察机关应当组建快速反应系统,经过核实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置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负责信访的部门和法警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十分及时地到达现场,要先完整了解事件动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稳定和控制局势,从而妥善的化解危机,顺利疏导,防止激化矛盾。对以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上访或者以上访为名借机敛财等行为的,在信访中冲击国家机关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应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予以必要的行政和刑事处罚,对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必须予以严惩。

(三)建立涉检信访案件多元处理机制

1.推行涉检信访案件公开听证调解机制。涉检信访听证调解机制,搭建了公民与国家机关间平等对话、多方参与的平台,是现阶段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走出信访工作瓶颈的新思路,也是增强办案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化解矛盾纠纷、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的重要举措,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司法民主的现代司法理念。对重大复杂的、疑难的涉检信访案件,尤其是那些已经结案,上访群众对处理结果仍然不满意的案件,对涉及到的相关人员,除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外,可以在信访人的住所地或是居住地的单位、乡镇、街道举行听证会,接受调解。听证员可有下列人员组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法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专业能力的人士。同时,也可以邀请信访人信赖的亲属朋友、律师以及居住地居委会人员参与听证。听证应该在听证委员会的组织下公开审查,由当事人与办案机关承办人各自陈述观点和理由,进行质证、辩论、陈述意见,听证小组最终依法作出复查、复议决定。要对听证前、听证中、听证后的每一个步骤制定具体的程序,确保在听证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程序合法、公正高效。争取信访人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听证调解结果更容易被各方接受,真正使上访人在信服的条件下息诉罢访。这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也恰恰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现代司法理念。

2.完善信访处理协调合作机制。涉检信访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检信访工作并不是控告申诉一个检察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解决相关问题。实践中,为了确保涉检信访案件的及时快速处理,有些检察机关都实行联合接访,在控告申诉检察机关的接待大厅设立了侦监、反贪、反渎、公诉、纪检等业务部门接待岗位,根据职责分工,实行对口接待,给上访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涉检信访工作的效率。与此相应的,在推行联合接访的基础上又实施了现场接访的评价制度,由各个上访群众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接待工作当场打分和评价,根据上访群众的打分和评价适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改进工作的不足,提高接访的质量。

3.设立信访案件回访制度。涉检信访案件的回访不但是检验案件办结质量、确保案件办理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及时快速掌握上访群众思想动态、从而进一步做好上访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检察机关要以回访上访群众为契机,深入基层,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同时要做好法制宣传的工作,倾听群众呼声,体谅民众疾苦,帮助群众答疑解惑。在涉检信访的回访工作中,要注重回访的方法技巧和时机,积极探索和创新回访的形式,真正使信访群众做到息诉罢访。

4.设立涉检信访经济救助基金制度。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对刑事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不到位的被害人、因丧失破案条件和执行条件造成特殊困难的信访人未能得到任何赔偿,这些人在面临生存状况恶化且又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极易对社会产生失望不满心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建设建设信访制度,我国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经济救助制度。各级检察机关要严格遵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制度,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各地的财政部门也要解决好涉检信访工作的经费问题,大力支持信访部门做好工作。尽快建立涉检信访的救助资金,加大对上访困难群众的补助,促使涉检信访案件息诉罢访,为社会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同时,各部门机关在实施信访经济救助过程中,严格使用明细,专款专用,切不可为了达到指标从而用救助金买“息诉罢访”。

(四)建立健全涉检信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

1.加快涉检信访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是接访中心工作规范、高效和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目前信访工作效率低下,重复工作较多,有必要实现省、市、县联网进行信访办公工作。按照构建信访大格局的要求,建议通过全面覆盖的网络建设和完善的信访系统应用软件,将全国各地的信访数据统一录入到全国信访信息库中,并要求各单位指派专职接待员全面负责各部门的公文办理、分析预测、来信来访办理、矛盾纠纷排查等涉检信访业务,充分实现信访资源全国共享、方便民众、规范工作、服务决策的目标,有效地减少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发生。

一起信访案件的化解与思考 篇4

一、案情

董某, 男, 1946年10月出生, 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1年3月复员至一家大型国企A集团公司所属的B分公司。期间, 于1973年至1984年从事地震勘探放线工作, 1988年调至某省C县航运公司工作。1999年航运公司因经营困难全面停产, 职工全部下岗。自1999年上半年至2004年9月期间, 董某没有领到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补助, 无经济来源, 家庭生活困难。2002年开始, 董某先后到县、地、省等相关部门上访, 后又多次到国家信访局、A集团公司和B分公司上访, 同时要求发放“买断工龄”补偿金、发放职工住房优待金、补发每天超时工作折算为13年工资、补偿上访误工损失及交通费、调回原企业和未能按时提前退休赔偿等问题。提出享受提前退休待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国发【1978】104号文件) 和国家劳动人事部《关于石油工业提前退休工种的复函》 (苏人护【1984】26号) 文件规定, 董某在B分公司期间从事的地震勘探放线工作属特殊工种, 可以提前5年退休。但由于原始档案中对董某从事特殊工种的记载不全, 致使董某延误3年办理退休, 造成董某少领取3年养老金, 共计3万余元。董某在上访期间曾到公共场所下跪、散发传单,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化解

这起信访事项属于一起疑难信访问题。其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时间跨度大。事情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期间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企业各项制度随时间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问题解释的标准不好统一。二是涉及部门多。从基层单位到上级机关, 从县、市到省委省政府再到国家信访局, 跨行业、跨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特点明显, 协调解决难度较大。三是问题成因复杂。既有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又有无理诉求偏多的成分, 同时信访人心理偏执, 行为偏激, 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彻底化解有一定困难。

对此信访事项, A集团公司和董某所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有关领导亲自接待, 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 但终因董某诉求过高而未能妥善解决。2004年12月27日, 国家信访局召集董某所在省信访局、C县有关部门以及A集团公司信访部门的相关同志, 针对董某提出的6个问题,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逐条进行了认真研究。会议认为:董某提出的要求B分公司发放“买断工龄”补偿金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5年1月1日实施) 规定:企业与职工经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应发给职工经济补偿。而董某于1988年10月调至某省后, 其职工身份内的各项待遇都已经与A集团公司不存在关系, 因此不存在补偿金问题。关于董某要求发放职工住房优待金问题,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23号文件及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企业给无住房和住房不达标职工发放住房补贴, 范围是本企业1998年12月31日的在册职工。而董某不在B分公司房改政策范围内。关于董某要求补发每天超时工作折算为13年工资的要求, 董某在工作期间除正常工资外, 已按规定领取浮动级工资和野外生活补贴。“折算工资”的要求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关于董某要求补偿其上访造成的误工损失及交通费问题, 国家并无此规定。关于董某要求调回原企业工作问题, 原企业答复是不考虑调入人员。关于董某提出的不能提前退休, 要求赔偿问题, 经原企业出具证明, 已由C县社保局为董某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 不存在赔偿问题。但考虑到董某少领取3年养老金, 又因其所在企业濒于破产倒闭不能正常开支, 以及C县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 董某所在的原企业决定拨付资金支持协助C县有关部门支付董某3年养老金, 同时分清责任, 各负其责, 建议:董某现为C县航运公司职工, 因此董某的息诉罢访工作由C县地方政府和航运公司共同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 A集团公司与董某所在省委省政府及C县有关部门, 反复与董某磋商, 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思想疏导工作, 终于得到了董某的认同, 达成信访调解协议。至此, 这起持续近3年的信访案件得到了最终妥善解决。

三、启示

通过对这起信访事项的化解, 为我们今后处理疑难信访问题带来几点启示:

(一) 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是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的重要前提。

董某反映的诉求复杂, 涉及薪酬、住房、退休等多个方面, 通过查证大量的政策法规, 判别出大多属无理诉求。在本案中, 对董某的无理诉求, 我们坚持原则, 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了坚决、明确、有力的答复, 消除其幻想和侥幸心理, 为进一步做好化解工作扫清了障碍。因此, 对于群众的信访诉求, 必须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 对无理诉求的处理绝不能手软, 不能一味地迁就, 必须态度坚定、原则明确, 坚决防止为求一时一事效应而突破政策界限, 产生连锁反应, 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这一点应该在信访部门形成明确导向, 尤其是处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 一定要按政策处理到位, 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的有效手段。

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疑难复杂信访事项, 实施何种有效的调处机制至关重要。本案信访问题的解决是在联席会议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实践证明, 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可以直接压实责任, 从而促进信访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化解。这一有效做法已经在信访部门普遍得到推广和应用。坚持联席会议制度, 应强调牵头部门的权威性, 进而增强执行力。各机构能否高效运转, 责任措施能否落实到位, 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牵头部门的统筹运作和监督指挥。同时, 根据信访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涉及因素, 联席会议制度应更加灵活, 逐步建立起行 (企) 业内部、行 (企) 地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联席会议制度, 以适应当前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权。

(三)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的基本条件。本案中, 董某由于原始档案记载不全而造

成延误3年办理退休, 损害了信访人的切身利益, 虽然后来有关单位和部门最终采取了补救措施, 维护了信访人的权益, 但这期间“雪球”已经越滚越大, 造成了本不应该发生的影响。客观地讲, 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不到位, 一些干部的作风不扎实, 是造成疑难信访问题和形成长期上访老户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大量的信访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利益矛盾, 是非对抗性的。温总理一再强调:群众有困难、有意见、有要求, 通过信访渠道向党和政府反映, 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好。因此, 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强化“热情、依法、负责、奉献”的责任意识, 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 认真对待每一起信访事项, 切实履行好信访工作的光荣职责。

(四) 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

信访案件排查梳理情况 篇5

根据《关于做好扬言采取极端行为的老上访户排查和防范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公司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认真做好对重点上访人员的排查梳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和应急准备,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切实防范上访人员采取极端行为危害社会,确保我司管理范围内社会稳定,现将我司维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认识到信访活动是广大群众、申诉求决、民主监督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经营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重要反馈渠道,为此,我局领导始终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高度,深化认识,从制度上、措施上、行动上加强信访工作,领导亲自阅处来信、接待来访,处理重大信访问题,掌握信访情况,认真部署和指导信访工作,及时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同时,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公司各部的维稳工作力度,确保信访工作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二、突出信访重点,积极做好维稳排查。

一是对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进行排查:经过半年来的工作努力,安置了3户拆迁户;产权证办理方面,办理20户产权证。楼盘永久电工程力争6月底前完成永久电联接工作,以解决好群众的生活用电、安全用电的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原来都是可能影响信访维稳的问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攻艰活动已基本解决,情况比较稳定,出现影响维稳的苗头发生的机会不大。

二是对辖内商铺、重点人员进行排查。加强物业租赁管理工作,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突出问题及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排查化解,抓好辖内商铺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排查摸底,对前段时间集体群访高度重视,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重视群众的诉求,着力化解突出矛盾纠纷,强化工作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达到案结、事了、息访。

三、健全信访维稳防控体系。

信访案件 篇6

一、信访人陈××反映的主要问题

1958年9月, 陈××参加工作, 先后任淮阳县安岭乡刘胡同初小教师、副校长, 刘屯初小校长。1962年5月, 陈××受诬陷蒙冤下放。1987年, 陈××开始申诉, 要求恢复其教师人员身份。淮阳县人事局同意并向原周口地区人事局请示, 但原周口地区人事局一直没有批复同意。现在陈××要求为其恢复教师人员身份, 并为其补办退休手续。

二、周口市人社局查明的基本情况

经查:陈××, 女, 1938年12月出生。1957年9月其因病休学后从淮中肄业。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 陈××回乡后先后任新民社团支书、周楼大队妇联主任、会计。1958年9月, 经人介绍, 陈××到刘胡同学校代课任教。1959年12月, 经安岭乡和淮阳县文教局审批, 陈××转为正式教师。1960年2月, 陈××任刘胡同初小副校长, 1961年10月, 任刘屯初小校长, 1961年年底调回刘胡同初小。1962年5月, 淮阳县安岭区 (原安岭乡) 观音公社刘胡同学校教师材料附签表中, 在“历年来思想及其工作表现”一栏, 对陈××填写了“业务差、不称职、有小孩不便在校工作, 同时本人要求回家生产非常迫切”等内容。在“区党委或区人委意见”一栏中, 安岭区公所对陈××签写“不胜任教学工作, 本人要求参加农业迫切, 同意下放”。淮阳县文教局在“县文化局意见”一栏中签写“同意区的意见”。随后, 陈××被精简下放, 回乡务农。

1987年8月, 陈××认为自己是蒙冤下放, 于是向淮阳县教育局提出申诉:“对1962年其下放一事一直不明原因, 后经其本人查询, 认为下放前时任陈庄大队的支书陈××因私对其报复, 指使他人到其所在学校和乡政府门前, 张贴大字板, 告其私分生产队粮食、带学生扒生产队红芋、贪污学费800多元, 并指出其父是大右倾, 其是小右倾、教不好学等问题。其因此受到影响, 并被下放。”

1987年8月安岭乡教育办公室经调查, 认为:陈××下放的有些情况与事实不符, 处理不当, 应收回安排工作。

自1990年2月起, 淮阳县教育局多次向该县县委、县人事局写出报告, 认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发[1961]460号) 第一条“在完成精减计划的前提下, 新职工中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的骨干和技术能手的也可以不减”的精神, 陈××当时已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 且下放时以“业务差、不称职”为由不符合事实, 陈××的下放与下放前个别人诬陷有直接关系。经该县教育局党委研究, 同意为陈××恢复公办教师职务, 按退休安置。

1999年4月, 淮阳县人事局向原周口地区人事局写出了《关于恢复陈××公职的请示》, 认为:陈××当时确系教师身份;下放理由与事实不符, 系诬陷所为;材料齐全, 证据充分;该问题属“文革”前的冤假错案, 对当时受诬陷强迫下放应予以纠正, 恢复其教师身份, 按退休安置。原周口地区人事局有关部门对陈××的有关情况调查核实后认为:陈××既非因冤假错案应平反恢复公职的人员, 也非60年代初精简下放应收回安排工作的人员。因而未对淮阳县人事局的请示进行批复。

三、周口市人社局的调查处理意见

1. 陈××被精简下放不是冤假错案, 不属平反和落实政策的范围。

197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当前部分人员要求复职复工回城就业等问题的通知》 (中发[1979]43号) 第一条“当时中央决定调整国民经济、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员, 是正确的。如果没有那次的调整, 就不可能度过当时的严重困难, 也不会出现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共中央转发四川省委关于落实政策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中发[1979]47号) 规定“一九六二年前后精简下放干部和职工, 其性质不属于冤假错案, 不属于平反和落实政策的范围, 一般不再收回”。从上述规定看, 20世纪60年代初的精简下放是中央为了克服连续3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暂时经济困难而作出的决策, 并非是惩罚措施。经查阅陈××本人档案资料, 未发现组织对诬告有认定或作出结论的记录;也没有依据诬告内容, 对其作出任何处理, 如开除公职、辞退或劳教、判刑等。据档案记载, 安岭区公所决定陈××精简下放的理由和依据是“不胜任教学工作, 本人要求参加农业迫切”, 并非依据他人诬告。因此, 陈××的精简下放既不属于冤假错案, 也不属于平反和落实政策的范围。

2. 陈××不属于应收回安置工作的对象。

中发[1979]43号文件第一条规定“一九六六年二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发[66]91号文件中规定‘对于有些被精简职工要求复工复职的问题, 一般的不再收回’。这个规定, 应继续执行”。

但是对于某些特定对象, 国家和地方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 符合有关条件的决定收回安排工作。1986年6月,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处理部分六十年代初被精简回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学校撤并后回农村的大中肄业生要求解决工作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豫办[1986]30号) , 规定“ (一) 对六十年代初被精简回农村的已分配工作的高等学校毕业生, 按照一九六二年八月十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精简工作中处理高等学校毕业生问题的若干规定》和一九六三年十月八日国务院批转内务部《关于在精简工作中作退职处理的高等学校毕业的干部清理收回问题的报告》规定精神, 应收回安排工作。过去没有收回安排工作的, 现在本人表现好、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根据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落实政策小组扩大会议纪要>的补充意见》的通知精神, 可逐步收回安排工作。 (二) 对六十年代初被精简回农村的已分配工作的中等专业 (含师范, 下同) 学校毕业生, 按照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二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人事局《关于清理收回精简不当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报告》精神, 过去没有收回安排的, 可参照本意见 (一) 中的有关规定, 逐步收回安置工作”。

按照上述政策规定, 20世纪60年代初被精简下放的, 并已分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收回安置工作。经查阅读陈××档案资料:其1957年9月因病休学后从淮中肄业。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 其回乡后先后任新民社团支书、周楼大队妇联主任和会计。1958年9月, 经人介绍, 其到刘胡同学校代课任教。1959年12月, 经安岭乡和淮阳县文教局审批, 其转为正式教师。陈××既非高等学校毕业后已分配工作的人员, 也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已分配工作的人员。因此, 陈××不属应收回安置工作的特定对象, 属于政策规定的不再收回的一般对象。

综上所述, 周口市人社局作出了以下调查处理意见:

第一, 陈××20世纪60年代初被精简下放不属于冤假错案, 不属于平反和落实政策的范围;陈××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下放时既非已分配工作的高等学校毕业生, 也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也不属于应收回安置工作的对象。其提出的恢复教师人员身份、为其补办退休手续的要求没有政策依据, 不予支持。

第二, 1999年淮阳县《关于恢复陈××公职的请示》中, 认为“该问题属‘文革’前的冤假错案, 对当时受诬陷强迫下放应予纠正”的结论定性不准确, 属错误结论;原周口地区人事局有关部门对陈××的审核结论正确无误, 应予坚持。

涉检侦监信访案件处理应对之分析 篇7

(一)涉检信访。

信访是指公民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各级法院、检察院以及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或采纳的活动。实践中通常有涉及检察院的信访,依法应由检察院处理的案件简称为“涉检信访”案件。《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二条对“涉检信访”作出了规定:“本规定所称信访,是指信访人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人民检察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控告、举报和申诉,依法由人民检察院处理的活动。”[1]笔者认为,“涉检信访”同时也包括一些当事人向检察院信访的同时,向其他国家机关信访,其他国家机关接访后通过一定方式转送检察院并促使检察院处理的行为。总体来看,信访人提出的信访要求应属于检察机关的管辖范围,检察机关有权依法进行处理,这样的案件才属于“涉检信访”案件,否则,应由其它相关部门处理,而不应简单划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范围。因此,就概念的层次和位阶而论,信访为第—位阶,“涉检信访”案件仅是整个信访制度中的一部分。[2]

(二)涉检侦监信访。

目前检察机关内部已经设立有专司信访接待,处理公民控告、申诉和举报的控告申诉部门,但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内设的一个部门而言,其无法承载所有涉检信访问题的全部处理责任,因为信访诉求的内容不同,决定负有处理责任的部门不一样。《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十三条第二项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控申部门)对所受理的信访事项按照职责分工转送有关部门办理,或者根据有关规定自行办理。”依此,控申部门需要受理的信访事项中需要由侦查监督部门处理的则要转给侦查监督部门。笔者把该部分案件称为“涉检侦监信访”案件,并就这部分案件的处理情况及应对措施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类型、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类型和特点

从《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三条规定的所受理的信访事项的范围来看,涉检侦监信访案件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不服侦查监督部门处理决定的申诉,包括案件作批捕处理后,犯罪嫌疑人一方不满该批捕决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案件作不(予)捕处理后,被害人一方要求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而向检察院提出申诉等;二是反映公安机关侦查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控告,包括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而向检察机关申诉;犯罪嫌疑人认为公安机关的强制措施不当要求侦查监督机关进行监督而申诉等;三是反映侦查人员、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控告,等等。因而涉检侦监信访案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反映问题绝大多数是事出有因;第二,反映问题相对集中,大多数与自身切身利益有关;第三,多数上访者要求迫切,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过激行为;第四,该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大多会牵涉到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与公民的人权息息相关,因而必须重视处理的社会效果。

(二)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产生原因

就产生信访案件的深层次原因来看,主要是传统法律文化对信访的影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矛盾多发,上访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但依法维权的意识和技能薄弱等等,由于笔者主要对涉检侦监信访案件进行论述,因而主要就造成该类信访案件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 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

一些当事人由于不懂法或者没有全面理解法律的内涵,存在法律认识上的偏差,虽然办案人员依法对案件作出了正确的处理,但当事人就固执己见,一味上访;一些当事人由于证据意识差,不注意依法收集、保存证据,举证不充分或证据不足,导致案件最终不能立案或者不予捕等等,当事人却认为办案人员执法不公,希望通过上访途径解决问题。

2. 信访成功案例提高了民众信访的积极性。

随着信访处理与各个单位评价的关联度日益加深,信访量的多少成为衡量各个相关单位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涉检信访归责单位的检察院无疑也会强化对涉检信访的处理。这一努力自然会增加信访的“好结果”。而通过信访途径可以实现“权利救济“的结果则进一步激发当事人的信访热情。

3. 案件质量存在问题。

一是侦查阶段出现问题,表现为侦查人员证据意识不强,对证据的收集不到位,导致案件最终作不予捕处理,引起被害人的不满而向检察院申诉;侦查人员工作不细、不实,收集的证据不注意保存、固定,案件在做批捕处理后证据却发生了变化,犯罪嫌疑人借此而上访;侦查程序不合法、侦查人员违法办案,随意运用强制措施,侵害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当事人以此向检察机关申诉,希望进行侦查监督等。二是批捕阶段出现问题,表现为侦监办案人员对证据的审查不过关,导致错捕、错不捕案件引起上访;侦监办案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不应批捕的批准逮捕,应捕的而不予逮捕,从而引起上访等等,需要认真加以处理的涉检侦监信访案件就是这一种情况。

三、处理此类上访案件的对策

侦查监督部门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力量,认真处理好侦查监督工作环节中的涉检上访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笔者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侦查监督机制

从前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涉检侦监信访案件是源于侦查阶段就出现了问题,因而强化侦查监督就成为检察机关应对涉检侦监上访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做法包括:加强与侦查机关的沟通,深入开展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在收集证据时注意考虑批捕,甚至起诉对证据的要求,避免因为侦查人员证据意识不强、证据收集不足,导致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案件作不予捕处理后引起被害人的上访;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保证侦查取证依法、客观、及时、全面,防止滥用强制措施和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问题,避免犯罪嫌疑人的上访;建立不捕案件跟踪制,对存疑不捕案件实行跟踪监督,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相互沟通,研究制定侦查方案,防止案件流失引起被害人一方的上访;切实作好不予批捕案件的受害人或利害关系人的思想工作,讲解有关法律原则,增强他们对检察机关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争从源头上减少群众上访的问题等。

(二)建立侦查监督案件风险评估机制

侦查监督案件风险评估机制的具体做法就是在对审查逮捕案件作出正式处理结论前,对该案是否可能引起不诉、错捕、错不捕以及涉检上访、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进行调查分析,评估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目的就是找出案件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判断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然后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预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灭不稳定因素于源头,预防化解社会危害于未然,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涉检上访案件,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三)实现信访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连接

《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十六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人民检察院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信访信息的互联互通,方便人民群众提出诉求,查询办理进度和结果,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信访管理水平。”通过搭建信访信息共享平台,使信访信息在各个信访机关、部门之间能及时流通,避免因信访人重复、多头信访而导致多次、重复处理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对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信访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定期分析,及时制定预防性措施,努力实现防患于未然,以便在处理涉检信访问题时能够迅速反应,占据主动。

(四)创新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应对机制

1. 通过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解决涉检侦监信访案件。

笔者建议把适用刑事和解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作为应对涉检侦检信访案件的创新机制加以推广。在适用刑事和解机制时应注意:一是和解案件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且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二是找准和解切入点,客观公正和解。在掌握案件相关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侦监办案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立场,结合案情,以事释法,以法释理,分析利弊,消除当事人的怨气;[3]三是强化和解效力,确保和解效果。对已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要求其即时清结,以此作为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机制的条件,从而一次性解决纠纷。

2. 建立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司法救济机制。

一是建立涉检侦监信访案件救济权。比如对于当事人申诉的错捕、错不捕案件,要求更换承办人进行复查,或者可以举行听证以引入外部监督,从而既在救济程序上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当事人的信访权利,也在客观上消除了上访者对承办人和检察机关的质疑,这也是程序正义的体现;二是探索建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在对申诉人的诉求依法办理,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被害人不服提出申诉的案件,切实加强对被害人在法律上、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努力帮助落实民事赔偿、经济补偿等问题,解决其实际困难,化解矛盾。[3]

(五)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

无疑,多数上访者进行上访都是诉说自己的诉求,希望自己的权益能够最终得到保障,但也存在部分上访者不按程序办事、恶意上访的情况,对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遏制,明确告之不得再无理上访;对于具有《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之行为的上访者,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坚决依法依规处理,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本文首先对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此类案件的类型、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处理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访,涉检信访,涉检侦监信访

参考文献

[1]“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2007年3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七十三次会议通过。

[2]刘沛:“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体制的一些构想”,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上一篇:工程造价管控下一篇:读者交流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