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书评

2025-03-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如何写书评(通用10篇)

如何写书评 篇1

我们读完一本书,想要就这本书发表一些看法,并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

书评评什么?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如何写书评 篇2

目前,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尚未形成书评工作的生力军, 鲜有固定的阵地来开展书评工作, 对书评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缺乏探讨。要开展好书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书评队伍

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书评的有关理论问题不甚了解, 大部分馆员对书评的特点与性质、书评的地位与功能、书评的对象与方法、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书评的属性与分类、书评的理论与实践、书评的开拓与深化、书评的组织与建设、书评的主体与客体、书评的要素与载体、书评的研究与探讨、书评的标准与原则、书评的批评与效果等都缺乏研究。要提高书评的质量, 就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事业心的书评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具备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 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理论水平, 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鉴别优劣的能力。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或在理论、艺术上有争论、学术上有新观点的图书进行评论, 这是评论者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图书馆馆员应成为书评写作的主力军。教师、学生中有能力有兴趣者亦可参与写作。但他们囿于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繁重任务不宜成为主力军。馆员不但能够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如成强有力的导向机制, 开展工作各方力量仍旧相当分散, 单靠馆内几个人振臂疾呼难成气候, 同时书评工作还未完全成为高校图书馆的自觉行动。所以有必要把书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向具体执行部门提出要求, 同时也应大力进行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 扩大书评的影响。宣传方法要多样灵活, 由于大多数人对书评不甚了解, 而书评的写作又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做好普及书评知识的宣传具有重要意义。最快最简便的书评宣传是:

(1) 组织读者专题讨论。围绕一本书, 某一主题, 或某种读书热的现象, 让读者进行座谈讨论。

(2) 定期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选题要把握住读书的导向作用。

(3) 举办各种形式的书评讲座。普及书评知识, 培养骨干力量。

(4) 搞书评演讲比赛。活跃读书气分, 增强参与意识。

(5) 利用馆办小报结集书评专辑。推荐馆藏最佳读物。

(6) 深化新书推荐目录。增强感染力, 配合读者口味。

4 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书评力量的联系

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力量的联系, 是改变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总体水平势在必

(上接8页) 间, 或者每隔一段设置一个陷阱行的重要前提。目前, 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工作的状况极不平衡, 各校书评队伍在自我封闭中水平提高缓慢。应打破过去那种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的局面, 走一条网络建设之路, 做到互通有无, 互利互惠。鉴于高校系统网络建设基础薄弱, 并受传统科研方式的影响, 以及受人力、财力等诸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 各馆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可先将本馆已搞出的书评材料进行交流, 特别是有关学校教育用书的评论。在现阶段开展高校图书馆之间书评工作交流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要起到指导协调作用。此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会议加强交流, 以及出版界、新闻界、学术界的横向联络合作, 定期交换信息。逐步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纵横交错的有机整体。

5 开展书评的理论研究

目前, 书评方面的专著屈指可数, 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有关文章也流于泛泛之谈, 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图书馆界应首先从高校图书馆开展书评工作的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 弄清书评的性质、地位、对象、标准、方法、规律及书评工作的管理问题。要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 突出应用知识和抓住读者的主体研究, 用以指导书评工作的开展和书评本身功能的发挥。

拖拉斯基写书评 篇3

然而,书已经看了十遍,依然没有动笔。明天就是截稿日,今天早上9:00吃完早饭,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坐下来开始写了,我打开电脑,等待机器开启的间隙,我去厨房烧了一壶水,给自己泡了一杯红茶,我很想在红茶里加点牛奶,但是牛奶没有了,我努力克制自己,放弃去楼下买牛奶的冲动,重新回到电脑桌上来。当然,每开电脑必开qq,这是我的习惯,我一开qq,必有各种朋友跟我问候闲聊,这是我的人气。我先浏览了一遍qq新闻里那些我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喝着红茶,跟每一个跟我问候的人说:今天我要码字完成任务,不能跟你们多聊哦。当大家纷纷表示理解并安静下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0:00点了。

接着是给猫咪清理粪便,给狗儿添粮倒水,给自己弄块点心,修指甲,抹护手霜……当时针指到11:30而我依然只字未写的时候,我开始气急败坏,于是敲下了上面的文字。我已经把帕梅拉老师和凯文老师教给我的种种对付拖延症的办法抛诸脑后。而我自认为,我并非拖延症患者,我只在那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方面显示出拖延的坏脾性——比如写剧本,写稿子的时候……

“等等,你这是在自说自话,拖延症患者最大的表现之一,就是在那些应该完成的任务面前焦虑、拖延,而“应该”这个词不仅仅说的是任务完成的必要性,而且从价值观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比如说:你认为重要的是完成写稿这个任务,你这十天来可能已经有无数次对自己说:我应该今天把稿子写完,我应该在几号之前把稿子写完,我不应该拖到最后……”

帕梅拉和凯文两位老师面对我的自我狡辩,生气地从书里跳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就是拖延症患者,这让我有点惶恐:哎呀,既然我是拖延症患者,那我以后岂不是什么事都做不好,什么事都做不成了?对,我就是这样的,老师你们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我曾经接过好几个剧本的活儿,只有一个我算是真正完成了,其他两个都因为我的拖延,对方等不及,最后找了别人写……大学的时候,每一次学科论文我都是拖到最后才完成,每次不能完成的理由和形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坐在电脑前,玩各种游戏、淘宝各种购物、网上各种买书(当然一开始是以买一些写论文要用的书为理由的,但最后下单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一本是跟论文相关的),最后实在不成了,拖到最后一天、半天,甚至最后一个晚上,哭爹喊娘地熬夜写完。我说我怎么毕业这么久还没个像样的职业,看来我注定要一事无成了,我就这样耗费我的青春,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我几乎要唱起来啦。

“喂,醒醒!”两位老师又把我从失败幻想里拉回来:“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严重啦,要知道,几乎人人都有拖延症,人人都是拖拉斯基,只不过有一些人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拖延症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并能找到方法解决它。比如,像你刚才这种情况,应该就是属于典型的行为拖延。”

“什么是行为拖延呐?”我抹了抹鼻涕眼泪。

“就是在明知要完成的工作面前不能立刻动手。”两位老师对我读了十遍书还明知故问很生气。

“我知道,所幸的是,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一般都是很快能决定一些事情,只是决定了以后会比较懒……”

“请注意你的用词!”两位老师又立刻严肃起来:“很多拖拉斯基都把自己的拖延症归结为懒惰,用懒惰是治愈不了的顽症当借口,不敢面对自己真正拖延的原因。一旦不敢面对,就会像没油的拖拉机那样,拖到最后就是个死……”

我被吓着了,战战兢兢地问:“老师,您就明说了吧。”

“焦虑!”两位老师为我终于不扯东扯西而感到高兴。“所有的拖延症都与焦虑有关,比如害怕失败,自我怀疑,完美主义。害怕自己做不好而遭人耻笑、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些都会导致面对任务时的躲闪与拖延。一个完美主义者会担心自己的计划或作品不够完美而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最后没有一个他满意的,只好放弃。完美主义者还会因为追求完美,迟迟不肯做决定,比如你当年求职写简历的时候(老师您能不提这档子事儿么?)虽然别人指出你的简历太过简单,需要在实习经历方面重点补充下,你也知道了简历对你求职有多重要,但是你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简历,于是你不断研究好简历该怎么写,你还去听了一些讲座,你希望找到一个最能体现你的个人风格的简历形式,然而最后求职日子到来的时候,你还是拿着你那没有任何修改的一页破纸去了——就是因为你觉得没找到完美的合适的简历形式……”

“哦,老师,在这件事情上,你们希望我说实话么?”

“当然!你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开始在他们面前吐露心声,两位老师开始真正把我当患者看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想找个好工作,确切说,我压根儿就不想找工作。”

“为什么呢?”

“因为我爹娘对我的期望太高了,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在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一步步长大的,他们希望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了成为社会栋梁,也就是你们美国人所说的社会精英。但是我好累啊,周末,别的同学都约着一起玩的时候,我只能在家练字、练琴,然后上各种辅导班,我喜欢看漫画,喜欢看小说,这些都只能在做完一大堆作业和参考资料后,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看……”

我扶了扶眼镜,偷瞥了一下两位老师,他们脸上闪现的全是对中国孩子的同情。这反倒让我有了讲述的快感,我接着吐槽:“到了大学,终于可以离他们远一些了,可以不用天天逼我写作业了(当然他们还会逼着我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当学生会干部啥的,这些我一样都没干),但是我知道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我毕业后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比如CBD白领啥的),他们从来没问过我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有一次我主动跟他们说:我以后就想做个自由撰稿人,写写字,看看书,或者自己开个书店。但是他们听完很不屑:写字儿能挣几个钱?坐那里看书就有人给你发工资么?所以毕业前,我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焦虑,我知道凭我的专业和学校名头,找个工作还是不难的,但我又特别害怕去上班,去做朝九晚五的‘白骨精’。我那一页纸的简历,几乎就是强迫自己写的,要让我再补充,当然更是不可能了。但是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找工作,我又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深深愧疚,于是我制定了无数个完成简历的计划与时间表,无非是做做样子给爹娘看,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罢了。”

“明白了,你这个属于因为害怕成功而导致拖延,行动计划、时间表之类的对你来说没有用,只有找到焦虑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实,有时候,拖延症也并不一定都是坏事,说明你内心想要的和应该要做的事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沟壑,你正视它,就是正视了你的内心。”两位老师这是在安慰我么?

“拖延症还有好处,这我倒是第一次听说呢。”“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包括拖延症。”帕梅拉老师真不愧是哲学博士。“比如你这篇文章拖到最后,蓄积了平时无限的能量,激发你内心无限的斗志,最后还把我们给逼出来和你交谈上一番,这比你跟读者说些拖延症的ABC常识要好多了。”

“当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跟拖延症的战斗也永不会停止(老师您这说得很像我的减肥计划呀)。”凯文老师也不愧是心理学博士,一眼看出来我听到拖延症有好处就打算处处拖延的心理,“我们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平时可以有一些小小的练习,找到你自己属于哪个方面的拖延症,心里害怕焦虑的到底是什么,然后用小练习面对它、克服它,相信我们会最终从拖拉斯基变成行动斯基。”

责任编辑:方丹敏

两位老师在书里举了不少方法,我给总结概括了一下,跟我一样的拖拉斯基们可以跟着练习下:

1.那些行动拖延的同学们,可以试着给自己订立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比如减肥,说我要减肥啦,不如说:我这个月努力减掉1公斤!因为有了时间(一个月),和可达到的量(1公斤),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避免落入上月不减肥,下月徒伤悲的怪圈。

2.针对因完美主义而陷入决定拖延的同学们,要不断提醒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因此要允许自己犯错(拖延往往是害怕出错,认为少做少错),还要练习接受不确定,不是所有的事情你努力了就一定能掌控(比如害怕因不完美而失败),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小学作文写什么如何写 篇4

作文怎么那么难教?小学作文到底要写什么,如何写?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确作文从内容讲就是生活的再现!那怎样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源泉呢?除了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之外,还得激励学生善于积累,要有积累素材、语言的积累本,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积累方法。这样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有了写作的素材、语言,还得学会布局谋篇。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作文指导课是阅读课的有效迁移。通过阅读课找一找同一体裁的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可循的规律,这是可以模仿的东西,再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表达,真实再现自己的生活,就是作文。

《简爱》书评 篇5

“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

灵魂,也就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用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 爱爱情是什么?主人公简爱给了我们最令人回味的答案,没有华丽的词藻,激烈的表白,却深深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不可替代,将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我们古代的智者们早就领悟了,而今天的我们却仍在喧嚣中寻找,我想如果每个想拥有真挚爱情的少女,都有简爱小姐美丽纯粹的心,同样也会拥有你的罗切斯特先生,虽然没有王子华丽的外貌,但真诚执着的爱情才能成就永恒。

简爱,一个又黑又小、长得不美又毫无背景的孤女,她敏感、倔

强、固执、孤僻而又热情、纯真、坦率、坚毅。在寄居期间,遭受舅妈里德太太的歧视与虐待,又备受表兄妹的欺侮;在罗沃德寄宿学校里,受尽老师的冷眼,被勒令当众站在凳子上羞辱,受尽精神与肉体的摧残。这些磨难迫使她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同时又使她在面对冷漠与虐待时能淡然处之,以至于与罗切斯特的初次唐突对峙时,而没有愤怒与仇恨,瘦小柔弱的她眼睛依然清澈。仿佛什么都伤害不了她,什么都可以轻轻抹去。正是这份罕见的从容、淡泊和自信,吸引了在社交场上阅历丰富的浪荡中年罗切斯特。

有人曾将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的杉菜同简爱进行过比较,因为

她们都不漂亮。杉菜,一张平凡寡淡的脸,功课一般,智商不高,家境贫寒,如此先天条件,怎么可能征服那个超级富家公子,同时还是一个时尚健美的帅哥?那么,《流星花园》做到了:你可以没有钱,可以不美丽,但是你一定要有性格,我不美,可我也能做女主角。这便是简爱让人着迷的地方——不漂亮,但有自尊、倔强、勇敢。

那么,就个人观点而言,我将从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三方面谈起。

人生观:“只要你全力以赴,你很可能会成为自己所向往的人”。

她厌倦循规蹈矩的生活,渴望在一方充满希望与烦恼、刺激与兴奋的新天地中“追求人生的真谛”。《简爱》一书被称为“19世纪英国版的灰姑娘童话”,但简爱跟灰姑娘不同,灰姑娘很美丽,只是被粗陋的衣服所掩盖,最后凭借一双水晶鞋征服了王子的心。而简爱没有这份荣幸,也没有这种虚荣,如果让她穿上水晶鞋恐怕有点不伦不类。其貌不扬的她,就是靠她的自由独立、自尊自信、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善良宽容,逐渐征服了高傲刻薄的罗切斯特。既然无法在容貌上美若天仙,那就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是简爱。爱情观:她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最热烈的渴望和想象,却又总是能

冷静地分辨出想象与现实的差别,她不让爱情的癫狂迷失自我,而是要凭借一个清醒的自我来抓住真实的爱情。她对生命从不气馁,也从不放弃自己,反而踏实地前进着。她爱上了罗切斯特,然而却在他们步入礼堂之际,一连串冲击性的事件缓缓发生,阻挡了他们的幸福。她一生与命运博采,最后,她终于获得了胜利,收获了有尊严的幸福,与罗切斯特走在了一起,缔造了不平凡的一生。简爱,让我看到了美丽的令人陶醉的人性之美,看到了一个对纯真、爱情、尊严、信念、理想不懈追求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

价值观:“我现在感到,自己坚持原则和法规是对的,感谢上苍的指导。”简爱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境,正是因为她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香港电影《英雄本色》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有原则就什么都不怕。”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再随和、变通也绝不能逾越某一条行为操守的“底线”。那么,简爱的“底线”是什么?是金钱对于爱情和人格独立的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虽说金钱并不能改变一切,但简爱凭空冒出个有钱亲戚,并很快死掉把钱留给了简爱,这确实奇迹般地提升了简爱的社会地位;同时阁楼上的疯女人又成功地降低了罗切斯特的社会地位,使得两人可以站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平等相爱,这给了简爱心灵上的极大平等感,从而驱使她又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人生不是止水,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苦难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会因为羁绊而脱离了梦想的轨道,而简爱可以让我们相信,当我们以最强大的骨骼去承载生命给予我们的重量时,当我们以最平常、乐观的心态去摆脱自套的桎梏时,我们也将收获天地间永恒的照亮。

《简爱》告诉我们:用心生活,自尊自爱,坚持原则,做好自己。那么,在饭后茶余或者书荒之际,我们何不去捧读一下它,何不去品读《简爱》所展示的奇葩人生呢?

书评 篇6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132077号 姜作超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Syntax(当代句法学导论)is written by Professor Wen Binli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It is a book for English learners who are beginners of syntax.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dominant theory of contemporary syntax study------Chomsky’s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or the Principle and Parameter System b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his “the Minimalist Program” in 1995.By using plain language, Professor Wen Binli elaborated various theoretical components: Theta Theory, X-bar Theory, Binding Theory, Control Theory, Government Theory and Bounding Theory.This book consists of twel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permeate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nt is systematic and cohesive.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hole book, in which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bout the study of language.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theory, introduces two method and thre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and explai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several problems about the edition of this book.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and some basic syntactic concepts.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ree issues: word category, phrase catego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ever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ta Theory, including subcategorization, argument structure, thematic structure, assigning θ-role, and the like.According to Theta Theory, a sentence is a structure with verb as the center.It is the features of words that determine the basic structures of sentences.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X-bar theory.This chapter reveals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variety of phrases and clauses are consistent with X-bar Theory, that is all of them have common structural features.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Case Theory, including specifier-head agreement, Constituent-command theory, abstract case, morphological case, case assignment and Case Filter.The sixth chapter introduces Binding Theory.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tinguishes pronouns, anaphors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 and introduces three binding theories of pronouns, anaphors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The seventh chapter is a discussion of two different categories: PRO and pro.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distribution and permissive conditions of PRO and pro as well as Control Theory.The eighth chapter is about NP-Movement.NP-Movement mainly involves three structures: passive construction, raising construction and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features of NP-Movement and how NP-Movement occurs.The ninth chapter discusses Wh-Movement.Wh-Movement occurs mostly in wh-sentences and relative clauses.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features, reasons and end points of Wh-Movement.Bounding Theory, which confines Wh-Movement, is also introduced.The ten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and permissive conditions of traces left after NP-Movement and Wh-Movement.This chapter explains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 the phenomenon of parasitic gap, and strong crossover and weak crossover.The eleventh chapter is about logical form, which is a kind of semantic expression formed through α-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S-structure.α-movement is abstract movement, including quantifier raiding and wh-raising.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γ-making” and “subject-adjunct asymmetry”.The last chapter introduces Head Movement.This chapter discusses Head Movement Constraint and introduces Pollock’s Split INFL Hypothesis.For beginners of English syntax, this book is a rather good material.The gradation of content is reasonable.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tent is from suppleness to difficulty.It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Students can learn step by step and at la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syntax.J.D.Brown suggests that mater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five perspectives: background, fit to curriculum,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log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ability.Cunningsworuth also suggests four guidelines for study materials: First, course book should correspond to learners’ needs.Second, course book should reflect the uses which learners will make of the language.Third, course book should take account of students’ needs as learners and should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 without dogmatically imposing a rigid “method”.Last, course book should have a clear role as a support for learning.According to the above criteria, this book is pretty good.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In this book, the state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Parameter theory and its subtheories i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The structure of this book is clear and appropriated.In general, each chapter of this book presents a different theory, and each theory and principle lays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ories of latter chapters.When stating the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the author does not confined to the statement in a single linear level, but use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statement.By adopting this method, the author not only constructs the systematicness and integrity of syntactic theory but also leads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yntax more profound.The logic of this book is clear and the language used is simple and plain.All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in this book are summed up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materials.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language materials, the author uses localized language, take examples, uses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method to make the statement eas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for Chinese students.In short, through the usage of various kinds of statement, localized language, and clear logic, the author makes abstract and obscure syntact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Chinese learners.In addition, the well-designed exercises after each chapter can trigger the interest of further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lead learners to contemplate deeper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英语书评 篇7

——thereportofStory of the Sahara

About the author

EchoChen(26,Marth 1943——4,Jannuary 1991), who’s old name is Chen Maoping, was born in Chongqing China.She studied philosophy in China Culture University, after that she went to Europe to get further education.She got married with a Spaniard, Jose.They lived in The Sahara desert, and Echo written a series of books about their life.In 1981, she went back to Taiwan and taught in China Culture University until 1984.Then she centered on writing and givingspeeches.About the book

With frank, optimistic pen wind, Echo introduced her and her husband’s life in the Sahara desert She written about every detail about their life, the folk of local people , natural scenery of the Sahara desert and so on.The book reflects the large desert unique topography and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Reading this book just likes walking into a exotic picture scroll.The book shows Echo’s great courage and wisdom, left many vivid, romantic, extraordinary stories.The book is consist of 20 stories and 9 letters.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铸剑》书评 篇8

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是把所要表达的精神,丝丝缕缕穿透在字眼里的。同样是复仇题材的作品,却与一般独独描述充满报复的恩怨情仇不同,没有那种畸形强硬怨气通过打打杀杀画面来讲述为复仇而战的血腥画面,作者以其独特想象,通过“黑色人”宴之敖者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似歌颂“以怨报直”的复仇精神,弘扬在火与剑中成熟和彰显的人格力量,又似质疑为复仇而注定让自己命运充满悲剧色彩是否真的值得。

眉间尺作为文章的主人公,性格充满着矛盾,文章开篇不急于交待复仇故事,反而大量着墨于对眉间尺的性格描写。对落缸的老鼠,憎恨同情的心理反反复复,“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望着在水中拼命挣扎求生的老鼠,他又于心不忍,“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这样不冷不热的性格,在换了六回松明之后,仍不能做个决定,最终在救出的老鼠即将逃跑之际,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蹲下查看不动弹的老鼠,嘴角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心理又兀自难受。这般软弱的性格,顺势带动了故事的发展。母亲道出的复仇秘密,让深藏了多年的仇恨一夕之间爆发,固守了十六年的安稳现世瞬间崩塌,鲁迅只用了一句“冷得毛骨悚然,而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沸腾”简而概之。

穿上青衣,背上青剑,迈开大步,眉间尺朝着住着仇人的城中走去。透明的青剑与青衣融为一体,一般人难以分辨。当看到仇人的马车从眼前过时,“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捏住肩头的剑柄,准备跨步而出,灭仇为快,却被脚下绊倒,叫干瘪脸给纠缠上了,眼睁睁看着仇人从自己面前风光而去却束手无策。骨子里的优柔寡断,眉间尺注定完成不了复仇重任。

这种现实世界的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决定了“黑色人”宴之敖的出场顺理成章,眉间尺出生的使命就是复仇,他是以自己的头颅为代价,化身鬼魂来完成报仇的。而黑色人则是执行鬼魂之愿的行动者,最后,也自削头颅与眉间尺共同完成复仇大业。“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鲁迅描述眉间尺割下自己的头颅,拿捏得恰到好处。一般正常人即使心坚如铁,下手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借助外人帮忙又会动摇自己的军心。于是眉间尺自己借助抽剑的过程中产生的外力顺手给自己一剑,头颅就掉了下来,这样一来就合乎自然了。“‘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这一连串对宴之敖的动作描写,是很有对其心理活动存有想象空间的。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与肉体生死的不屑与冷酷,正恶定律在宴之敖身上无效,固有的价值观被推翻,我们无法在个体的意识层面基础上判定宴之敖善恶。

荒诞的复仇手法,让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显得有些滑稽可笑。无人能懂的奇怪歌曲,按鲁迅自己的话说,“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前三节主调是眉间尺复仇,副调时隐时现;第四节副调上升为主调,上演了一场荒谬的闹剧。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看客,街上的男男女女,才是最终的赢家。无论是眉间尺,黑色人,还是大王,最后还不是落的个三头相葬的结局,苟活的却偷生下来,笑到最后。但鲁迅写黑色人毅然砍下自己的头,入鼎与眉间尺的头共同与王头相搏,不就是要告诉我们生命的自我牺牲要比苟活的偷生有意思的多么?无论王是如何残暴,“百姓”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不知真是祭拜君王还是对黑色人与眉间尺心存敬畏呢。

全球通史的书评 篇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本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是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进程加以概括总结,它把过去同现在联系了起来,以一种对现在有意义的方式去分析过去。在我看来,作者就像一位沉着而富有智慧的导航者引领着我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去找到今日世界的注解。作者不仅把史学著述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且还把现在同未来联系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不能像水晶球那样用来预言哪个政党获胜、哪个国家领导人遭到暗杀、哪个国家会发生一场革命或哪个地方会爆发一场战争。但是,历史若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现在就会显得很神秘,而未来则会显得很可怕。有鉴于此,全书显得气势磅礴,抒写的是一种大历史却又让读者感到强烈的现实感。

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历史的划分和一般史学家不同,而是分为1500年之前和之后两大部分。由此可见,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而这样说是因为1500年之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大洲与大洲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都很少,因此那时候的世界实际上只是各自独立的小部分;但1500年之后的世界,欧洲开始崛起,这种崛起不像罗马帝国或是汉唐那样,只是对世界的局部有影响,而是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小了,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让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严重了,许多民族因此放弃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作者这样的划分也体现了他一个重要的历史观,那就是全世界的历史观。

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每一个客观又具有使命感的历史学家的言论都值得尊重,更何况书中许多让我惊讶的史实,在百度一番之后,发现它们不过是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以前都没有被我们看到罢了。从他的《全球通史》中不难看出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连第三世界也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从那个角度不难看出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

而此时出现了《全球通史》,它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三体书评 篇10

在多年以后,我都会记得看完《三体》的那个夜晚。合上书页,从桌前的小窗向外眺望,夜空如往常般静默,漆黑的天幕上缀着点点繁星,而此时此刻坐在屋内的我,心情却如汹涌的波涛,久久难平。

康德有句话屡屡被人们引用:“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沉思,越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越是增加虔诚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因为我们对道德法则的虔诚与信仰,人类几十万年的文明绵延至今;因为我们对头上星空的敬畏,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对自身的好奇和宇宙的探索使我们清楚地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奇迹。

我们居住在一个罕有的星球上,这里有合适的温度、适宜的光照、大气层和地磁场的庇护,微生物的存在改变了空气的结构,而昆虫们忙忙碌碌地把生命连缀在一起,这里有季候、洋流,有一个个精妙绝伦、生机勃勃、巧夺天工的生态系统,人类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唯一智慧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然而,越是向更高层次发展,越是向宇宙更深处前进,越是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们心头: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之中,我们究竟是不是孤独的?

《三体》这部小说,确切地说,应该是刘慈欣的《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完美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给我们带来了科学与艺术上的多重思考和无穷享受。《三体》的故事起源于“文革”年代,然而这仅仅是它的起点,由此宇宙的恢弘图景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人类在无意和偶然中发现,宇宙中我们并不孤独,半人马星系存在着智慧生命三体文明。由于三体星系拥有三颗太阳,其不规则运动使三体世界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三体人的生活形态是地球文明完全难以想象的,对于这个奇异的世界,刘慈欣发挥了他在硬科幻上的特长,赋予了这个世界完全真实的物理规律和演化进程。地球文明就像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好奇地向宇宙中的其他文明挥了挥手。

然而故事的发展却出乎人类的期望,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进行了严苛的技术封锁,锁死了地球基础科学发展的同时,向太阳系派出了庞大的舰队。地球文明这时才发现,宇宙绝不是人类所想象的那般美丽,其他文明也并不那么友好,甚至深藏祸心。我们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黑暗中瑟瑟发抖。《三体》写到了这里,完全可以圆满地结束,然而刘慈欣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又带领读者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面对三体文明的进攻,人类举全球之力,制订了“面壁计划”,凭借着人类对三体人天然的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四位“面壁人”独立设计的四套方案气势磅礴,构思独特,令人拍案叫绝。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让读者以为这是终极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都还只是铺垫和浮云。

假如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那么我们与其他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而生的“宇宙社会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借由书中主人公提出的三条公理,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是对抗三体文明入侵的最后底牌,我从中读到的是多年来未曾在类似文学作品中体会过的启示性的震撼,一种极致的满足,在它面前,我们只有惊叹。

如果说前两部着重的是对于宇宙丛林法则的冷酷描写和人类文明的挣扎抵抗,那么《三体Ⅲ·死神永生》则是对地球文明的本质思考。当人类苦心经营,想尽办法对抗三体世界却一次次失败,人类和三体人最终发现,我们都敌不过宇宙中其他极高文明的一次漫不经心的清理操作,一片小小的“二向箔”最终终结了地球人类的全部努力、荣誉、梦想、辉煌和光荣,那超乎一切之上的力量,要求宇宙归零重生。此时此刻,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如此,我们苦苦生存的意义何在?

面对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兽性进攻,书中的主人公程心一次次地用近乎胆怯与懦弱的行为选择了人性而不是兽性,救赎了这个世界,使人类仍然能在宇宙浩瀚的星河和文明中与别不同。

这也许就是地球人类文明存在的终极意义,是地球文明的灵魂史诗。

在整个《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中,刘慈欣熟练地运用着各种前沿科技概念,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抽象的科学原理幻化成了具象的美丽。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碎片的迷幻体验,到太阳系被二维化的凄美壮丽;从跨度长达170亿年的时空穿越,到一个人为了暗恋的对象买下一颗遥远的星星作为礼物那琼瑶式的浪漫孤独;从三个隐喻深刻的童话故事,再到对人类未来世界的全景描述,细腻真挚却又极其恢弘磅礴。

从《三体》中,我们知道,科幻文学不仅仅是人类对宇宙的莫名乡愁,更是我们对命运可能的推演和实验。在理性科学原理中间,隐藏着与其他文学相同的终极悲悯,并且往往因为其宏大的叙事风格而更显人类命运的悲怆。它能让你完全沉浸在书桌旁的台灯能够照到的小小空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它能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悲凉和在永恒时光中的小小位置,当人们发问:“科幻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回答,但是在夜阑人静,手不释卷之时你会发现,世界上各种接近真知的努力都有唯一之核,就是对存在的追问。它的浩瀚之美让我们的灵魂恐惧却安宁。

刘慈欣的《三体》成功地奠立了一个新的科幻空间以及许多新的科幻定律,并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华丽又荒凉,它告诉我们,可以用来打破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的,除了坐标广播、引力波、空间曲率驱动飞船外,目前可行的,就是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明的忧思

刘慈欣先生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终于推出了大结局,觊觎地球的外星文明和盘托出,并宣告了在四百年后等待人类的生存之战。至此,《科幻世界》上大半年的连载终于告一段落。《三体》作为计划中的《地球往事》的第一部,其完结篇不仅仅是一次漂亮的落幕,更是一场恢弘的开篇„„我几乎要忍不住要使用更多的溢美之辞。

《三体》的幻想源于经典物理中的三体问题,即三个体积质量相当的天体,在远离其它星系以致其它星系的引力影响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三个天体在互相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围绕运行,其运行轨迹将产生不可预测的混沌。很多年来,数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建立三体乃至多体问题的数学模型,可遗憾的是,得到的结果仅仅是三体问题在非限制条件下的不可解。刘慈欣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事实,用大胆的想象和严谨的推断,在三体星系的行星中构建了一个外星文明形态,并描绘了该文明在如同不可捉摸的命运一般的“恒纪元”与“乱纪元”[注1]的轮替中,数百次的毁灭和重生。三体的故事有着广袤的时间与空间纬度,其以明暗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描述了科学家叶文洁在目睹了文革的疯狂与愚昧之后,痛苦的思索着后工业时代对人本复归的扼杀以及人类文明种种深入骨髓的病态,在一次偶然的科学实验中,她利用太阳作为发射天线,向宇宙中发出了人类文明存在的信号,多年后,她竟然收到了来自另外一个文明的回复,该回复用急促的句子阻止着地球人进一步的沟通,因为“如果你们的世界被定位,那么你们将被入侵”,但是出于对人类文明的绝望以及对外来高等智慧道德观念的美好幻想,叶文洁毅然的向太空中发射了回复的讯息,向外星文明表示“人类文明病入膏肓,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改造”„„于是,三体世界的舰队开始向地球前进,并通过“智子”[注2]锁死了地球科技的进步,使地球文明不至于在四百年后三体舰队到达地球时已经远远的超过三体世界的文明水平,同时,叶文洁也组织起所有地球上对人类文明深感厌倦的力量,成为地球上的三体叛军。另一条暗线则描述了三体文明的大致形态,由于三体星系运行的混沌,该文明一直生活在朝不保夕的不可预测当中,乃至于其文明经历了数百次的毁灭与重生,最后,他们抛弃了一切的人文情感,建立起一种机械般精确却冰冷的社会形态。

刘在《后记》中介绍,他希望描述一个零道德的宇宙图景,但是《三体》本身却并非是零道德的,它充满了对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反思,从极权社会人性的泯灭,到人类追求利益的那条鲜血淋漓的途径,再到后工业时代的人类沙文主义以及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他精确的描述了人类社会产生的罪恶以及现代主义所担忧的科学、技术、工业给人文世界带来的冲击,并通过道德碰撞营造出戏剧冲突。刘本身在《三体》中未介入作任何的道德论断——事实上,虽然作为“反派”出现,叶文洁们所拥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却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但是这篇文章却处处透射出对真理、美好、平等等普遍伦理的向往,并闪现出不少的个体光辉,值得我们献上最高的赞礼。

《三体》的文字更像是一篇纪实文学,在前半段,我甚至完全把《三体》看成是一次对历史的控诉与批判,这增加了小说主题的厚度,《三体》虽然不是描述文革的小说,文革也差不多只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但是这个精彩的开篇却加深了小说的道德寓意,乃至于其始终萦绕全篇。这类扎根在现实基础上的科学幻想,需要更为深厚的科普功底,乃至于刘自己都说,很容易写成“即无小说的生动,又无科普的正确”,不过刘的确做到了“小说的生动”与“科普的正确”,其在小说中涉及知识面可谓庞杂,包括基本粒子、天体研究、经典物理、纳米材料、计算机、数学、历史„„细节上的优秀举不胜举,包括那个三体星系的外星文明,简直就是《1984》的外星版!刘展现出的底蕴不得不让人惊叹,我得说,这一篇硬科幻即使不能称上最好,也已然挤身最优秀的作品之列。不过,个人以为,《三体》最高明之处并不在于其情节之“悬”与科幻之“硬”,而是在于其对零道德宇宙的构想,他将相对主义从人类社会之间升级到智慧文明与智慧文明之间,由于文明彼此都采用利于自身利益的道德观念,从而导致了全宇宙范围内普遍伦理观念的缺失——即零道德的宇宙。这是一个如此显而易见的隐寓,当我们将范围再缩小的人类文明的程度,这岂不就是一个零道德的世界诞生的深刻内因?

然而刘却并没有因此绝望。在《三体》里,有一个无足轻重的三体人在收到叶文洁的讯号以后,发出了阻止地球人进一步联络的警告信号,其对人类世界的同情与其个人英雄主义般的正直感超越了文明、种族的界限,这样的个体也正是道德宇宙能够建立,文明能和平共存的希望所在。而树立这样的个体范本,显然也正是作者最终的期望。

在结尾处,三体人成功的锁死了地球人的科技进步,三体的舰队将在四百年后到达地球,面对四百年后被毁灭的命运,科学家意志消沉,小说中的人物大史为了让他们振作起来,带他们来到一处郊外,那里正闹蝗灾,大史告诉科学家,相比人类与三体人,蝗虫与人类的技术差距更大,人类自文明诞生以来就希望灭绝蝗虫,但是蝗虫依然傲然于天地间。三体人与人类同样没有意识到的是,“虫子从未被消灭过”!

至此,《三体》展现出更为宏大的精神内涵,体现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在追求生存与平等时那强大的生命的尊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想象与现实的距离作文900字下一篇:学校第四个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