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书评

2024-07-17

《苦难辉煌》书评(精选12篇)

《苦难辉煌》书评 篇1

1840年到1949年,中国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一样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我们的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着的:“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百年的屈辱,领土被瓜分, 人民被奴役,国歌上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就是人们对那段历史反抗时最为激烈的回应!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同中国一样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可遭受侵略的日本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没有哪一个帝国会像日本一样制造南京大屠杀。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过去是日本的老师,但日本又是中国最新的老师,中国最早从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将之引入中国,但日本昭和军阀集团以“法西斯理论”为依据打着“革命”与“解放”的旗号对中国发动战争。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却没有扭转中国被殖民的艰难局面。孙中山呕心沥血创立“三民主义”,却没有让中国走出苦难的泥潭。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春风得意,逼走政敌,打垮各系军阀,名义上统治了中国20多年 ,可却遇到了他前所未有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他频频向共产党人大开杀戒,但红色政权终剿不灭,在战场上屡屡败北,最后蒋介石被毛泽东赶到了一个小岛上,再也没有回来,统一的历史使命留给了正在日益富强、实现复兴的我们。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20多个书生组成的一个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大革命一开始,共产党连一支像样的武装队伍都没有,共产国际最初并不看好中国共产党,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是干一些翻译之类的活;蒋介石对共产党也毫不客气,从“四一二”反革命开始,在他的命令里充满了“枪决”、“就地正法”等等杀气腾腾的字眼;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叛徒,一批优秀领导者因为被出卖而人头落地;中国共产党前期自身发展的道路更是充满着艰辛,从“中山舰”事变到“立三路线”,从“王明左倾冒险 主义路线”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长征路上,从来不发脾气的周恩来因为行军速度骂了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四渡赤水的两次失败,让他差点失去了总指挥权;张国焘分裂中央的意图差点让刚刚长征结束的中央走向灭亡......

纵使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在后面围追堵截、叛徒的大量叛变、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示、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人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排除万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开展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带领中华民族从过去的苦难走向如今的伟大复兴。

《苦难辉煌》是一部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中华民族斗争史的鸿篇巨著。这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共产国际和日本昭和军阀集团四股势力在中国大地上激烈角逐的背景下,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 日本军阀集团背后的三大主义进行了一场生与死的激烈交锋,最终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使命,将中国革命推向高潮,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们历经困难,我们将走向辉煌!

正如书中指出:“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中华民族正在开始伟大复兴,我们必定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吸收充分的养分,成为民族脊梁,为民族之复兴而奋斗终生!

《国史大纲》的序言上这样写道:“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本文作者:贰h(公众号:彭坤荣的每日书评)

苦难铸就辉煌 篇2

读罗曼·罗兰《名人传》的过程中,这声音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书中写道的其中两位传主——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似乎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无一不是饱经沧桑,罹患苦难,然而他们都能与命运抗争,在抗争中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对一个人来说,听力衰退无疑是一种不幸;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则更是“毁灭性”的大不幸。而这种大不幸,偏偏降临在了天才音乐家贝多芬身上。

他的创作渐入佳境,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井喷”状态,然而,他的重听症开始严重起来,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作响,直至全聋。他生怕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渐渐疏离朋友,最后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听力的衰退,让他深受其苦。“在剧院里,我得坐得特别靠近乐队才行,否则听不见演员说什么……当别人轻声说话时,我几乎听不见,但要是别人大声喊叫时,我又难以忍受……我常常诅咒自己的一生……”试问,这种人生之劫和锥心之痛,一个正常人又怎能体会其中一二呢?

作者告诉我们:“心灵极其需要欢乐,当它没有欢乐时,就得自己制造欢乐。”从忧伤的深渊深处,贝多芬着手歌颂欢乐了。于是,他“一辈子都在想歌颂欢乐”的愿望化作了人类的绝唱——《欢乐颂》。“用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贝多芬的这一豪言壮语,也正是对《欢乐颂》的最好诠释吧!

同样,米开朗基罗也绝非是命运的宠儿。他的一生,总是与对创作的冲动和艺术的痴迷结缘,然而“九十年间,他强迫自己去做那巨大的工作,没有得到一天的歇息,没有享受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生活在极端恶劣、极其劳累的状况下。我什么都不想,只知道夜以继日地干活儿。”他的一生,也似乎总是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中。

他在创作西斯廷教堂的拱顶时,更是将自己弄成了“残疾”。他的工作量可谓不堪其重,连续好几个月,仰着头画教堂的拱顶。繁重的工作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眼睛弄坏了,以致好长一阵儿看一封信或一件东西时,必须把它们举到头顶上方才能看得清楚一点儿……他曾如此自我解嘲道:“艰难困苦使我得了甲状腺肿,像是水把伦巴第的猫灌了个够儿。”

是的,历尽苦难,却无怨无悔;人生有志,永不言愁。他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如果我此刻放手不干了,那此作将功亏一篑,于我则是莫大的耻辱,于我的灵魂,也将是很大的罪孽。”就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使他力尽劫难,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人,不是让艰难困苦压垮自己,而是通过艰难困苦的磨砺捶打,走向坚强和成熟。

是的,我们这位可敬的传主,从不向困难低过头。苦难可以分泌灵感和诗歌,他一生一直在做诗。做诗是他迫切的需要,以至于他的素描、信件、散页都写满了反映他思想的詩句。写诗是他心灵的密钥,是他燃烧的激情和灵魂的高蹈,也是他人生信仰之所在。

在与苦难命运的博弈中,贝多芬与米开朗基罗战胜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言:“伟大的心灵俨如高高的山峰……当云开雾散时,你俯临着人类!”

是的,他们用苦难铸就了事业的辉煌,他们“巍峨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人类艺术的浩瀚星空,让我们永世崇敬、仰望!

(指导教师:赵忠明)

《苦难辉煌》书评 篇3

区委办公室 徐啸

3月底,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竭诚为民的信仰。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苦难辉煌》这本书,不同的年代,同样的信仰,同样舍生忘死的精神滋润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田。

翻开书本的前言,内心炙热的情感便被牵动。“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这段话犹如回音壁上轰隆之声,跨越一个世纪依旧如雷贯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身处新时代中国当下的我跟随着《苦难辉煌》一书再次重温这段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奋斗史,酣畅淋漓,一股信仰的力量深深萦绕心头,从书中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信仰力量的支撑下,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求存求发展求壮大,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历尽千难万险,从苦难走向辉煌,写下的一路长歌惊天地泣鬼神。

信仰之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正如书中所描述,中国创立之初的状态,是我们今天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了长达百年**、战乱的中国,由原来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陷入一穷二白、军阀混战的境况。早期共产党成立之初也只有几十余人,是要在渔船上才能勉强召开会议的小团体,这场不被世界看好的革命和这个年轻的政党,在苦难面前没有退缩,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成长,最终真的用星星之火造就了燎原之势。

信仰之力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人的英勇献身。信仰的光芒不是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辉煌时刻中迸射出来的,而是在共产党人遭遇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暗淡情况下展现出来的。是像无数个形同“胡天桃”这样的革命烈士,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下宁死不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信仰,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亿万中华人民的自尊自强,撑起中华民族打不垮,战不胜的脊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

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4

祖国河山,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生于这片土地的人,感念于它的无私伟爱,长于这片土地的人,惊叹于它的恢弘宽广,数不清的仁人志士用尽全部能量去表达对其深沉的情感。中国的崛起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谱写出各式各样的拨动心弦的音符,每次进步都是不平凡的,却又用最平凡的姿态来面对它的人民,经历了千疮百孔的折磨,经历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最终它坚持着渡过那段翻江倒海又暗流汹涌的海域,从此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朝代更迭 战火纷飞

曾经的中国远非如今的模样,顶着天朝的头衔也只是为了修饰高高在上的帝王周身的光环,底层的人们活的麻木而苦闷。在封建主义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抵得过帝王的权威,所有被支持或者默许的言论和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某个人的历史。不过这样的人谁都想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循环,某个胸有大志又力有所及的人振臂一呼,群起和之,为着各式各样的冠冕堂皇的目标,然后就可能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节点。睿智的君王们毫无所觉的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然后在王朝覆灭的时候带着不甘和无奈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除却个人的得失,朝代的更迭必然伴随着战争的重复发生,无所依凭的人们或是站在挑起战争的一方,或是被迫承受战争的后果,只是无论哪一种最终都逃不脱炮灰的命运。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文明的土地上不时的上演你争我夺的戏码只不过更添了历史纷呈。那时的中国,举国皆为奴隶,为他人奴役者知而无能为力、为权利奴役者不知而乐在其中。

风雨摧残 摇摇欲坠

终于,古老的文明被推动着来到了近现代的边缘,就像做了一个亘古而深沉的梦,醒来的瞬间所有的一切都支离破碎,演变成越来越剧烈的疼痛,提醒着愚昧的人们睁开双眼,眺望寰宇。于是有的人醒了,有的人敌不过美梦深甜的诱惑选择闭目塞听,想要回到过去。于是便开始了另一种战争,不同于以前的势力构成,这次出现的第三方既不是想在这块古老又富饶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朝,也不是想要拯救什么所谓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他们只是为了资源,并且可以为了这个目的不择手段。

这次王朝的覆灭看起来好像有些与众不同,它是真的被倾覆了,帝王的威严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而长久以来被奴役的人们已经忘记

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并且把一切都认作是命运的安排。在各方强力的撕扯下,刚刚苏醒还不能完全站立的国度就要拖着它的子民坠入另一个深渊,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状况,事实上,它已经坏的不能再坏了。

悬崖勒马 止步回缰

无论结局如何,迈出第一步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孙中山先生正是用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领导中国的革命斗争鞠躬尽瘁,令中国脱离了万劫不复的边缘,并提出三民主义以期能光复中华。然而历史总是不合时宜的展现它的幽默感,有些路越走越艰难,却会让人以为那是因为正确的一方历来都是备受排挤的,最后却发现也许那并不是最对的路,只是早就已经无力挽回局面,只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屡次试图纠正。

时局惨淡,军阀混战,洒向人间都是怨,这又是一个始料未及的结果。不同的是,人们变得聪明也强大了许多,于是战争反而更难有一个结果。战争的主导者们接受了新的社会秩序并不代表就能接受自己跟普通人享有一样的地位,权利之争还是无可避免的变成了主旋律。眼见又要陷入到另一个相似的泥沼,殊不知看似偏离的方向,却可能离真正的出口越来越近。

峰回路转 破茧而出

有这样一群人,无论什么朝代,都处于社会最底层,无论谁人冠冕,都是蝼蚁一般的存在,没有人正视,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诉求和生存的权利,所以忽视了这样的人脆弱也顽强,经受不起什么伤害,给一个平和的环境又能生存下来。终于有人看见了这仿若来自深渊的微光,看到了这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们,愿意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融入他们,并以无匹的领导力和预见力唤醒他们的力量,走出深渊,以着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去做新中国的奠基者。

这样的一群人用着苦难的过去给自己结了一层厚厚的茧,起着保护的作用,然后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不透气的牢笼,只待能有太阳般的光和热去融化掉这层坚实,给他们破茧而出的能量。这能量足以改天换地,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峥嵘岁月 不复苍茫

经过了这许多的坎坷和荆棘,我们终是走到了一条光辉万丈的大路上,这是数不清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所铸就的。好在事实证明它不再是历史的另一个玩笑,虽然过程更为艰难,也更加曲折,能正确领导方向的人终是牢牢的把握住了斩妖除魔的利剑,带领广大劳苦人民战胜外来侵袭和内部的压迫,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渐渐过往的一切变的模糊而遥远,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的人总会有判断失准的时候,可是我们习惯了信任之后就好像越发变得难以忍受错误,是我们将自己带入了思想认识的误区,历史的正确与否从来都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个人的责任,同样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小的插曲就急切的否定过去。

新中国走过的峥嵘岁月并非什么不光彩的事,反而正是过去与现在的这种对比凸显了中华人民的伟大和在复兴之路上的超卓成就。是这些先辈们改写了历史,使得而今望去,江山如画,不复苍茫。凤凰浴火 重生辉煌

所有的动荡和不安都变为新的历史,终于可以安心的品尝胜利果实的甘甜。百废俱兴,让世界上的人听到来自东方的声音,见证名为中国速度的奇迹。并且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建设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仅是用文字将自己区别开来,而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与众不同的创新。重生的中国自有一番气度,不因蜗角虚名而沾沾自喜,不因蝇头小利而气急败坏,而是以谦逊又坚定的态度稳步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坚强的政党,曾领导过众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运动,最终奠定了其无可置疑的领导者地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为不好的一面就否定全部,我党也是在革新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改变比建立更需要耐心和时间,没有什么重大而稳定的改变可以发生于一夕之间,前路未知,尚需慢慢摸索。在愈加复杂的局势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念,相信终会迎接一个辉煌的未来。

苦难辉煌观后心得 篇5

----观看《苦难辉煌》纪录片

近日,同仁县地方税务局开展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观看该纪录片是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一项关键内容,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收看该片。

《苦难辉煌》书评 篇6

荣家不乏财富神话,亦流传办学佳话,“济世办学”的祖训历经数代传承,捐资兴学的故事不胜枚举,教育并激励了成千上万族人和桑梓。2008年,荣德生的孙女荣智丰出资兴办无锡育才中学,出任董事长,但五年之后,2013年5月初,却因体制困局和理念冲突被劝退,引发舆论关注和激烈讨论,荣氏家族的历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缔造荣家商业王朝的是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他们生逢乱世,妥协、抗战是纵横乱世的必然选择,也是那一代企业家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成长的真实写照。更为难得的是,贯看百年商业风云,兄弟齐心创业成功并开创卓越功勋的,仅此一例。

乱世崛起:吃、着两门最妥

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城乡结合部,有一处名为荣巷的旅游景点。徜徉在这条约380米的老街上,两旁的理发店、彩云布店、箍木桶店等150多组近代建筑群让人仿佛穿越到民国,街口的石碑上镌刻有:“其建筑内涵涉及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诸多领域,折射出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名震中外的荣氏家族即崛起于此,不过,荣家老宅并不在此处,那里如今已成为部队驻地,一般人不准进入。

据荣氏家谱记载,明朝正统初年,荣氏“始迁祖”荣清带领族人从南京迁至无锡,在城西的惠泉山南麓开荒兴业,逐渐兴旺,至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时期,家族已逐渐由务农转向经商。荣熙泰自幼离家到上海铁匠铺当学徒,后来随江苏太仓的亲戚朱仲甫前往广东三水厘金局帮理账务。1873年,荣熙泰的大儿子荣宗敬出生,两年后又添一子,名为荣德生。荣宗敬天资聪颖,能说会道,从小就到铁匠铺学徒;荣德生少言寡语,老实本分,人称“二木头”,家人送入私塾苦读。十四五岁时,兄弟两人进入上海的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月规钱200文、压岁钱两元。

1895年,荣熙泰因病辞职回乡,次年,他拿出多年积累的1500块银元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为会计。遗憾的是,创业当年荣熙泰英年早逝,寿终48岁。1898年,三位合伙人因从未分红要求退出,将股份全部转给荣家独自,兄弟二人此后将这一年作为荣家企业的起点。但他们并未携手共进,荣德生前往广州三水接替父亲职位,往来广东、香港之间;荣宗敬独撑家业,苦心经营。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荣德生在回乡登船时,看到码头一片雪白,到处是装卸面粉散落的粉屑,开钱庄的荣宗敬发现汇兑业务中,绝大多数是买卖棉、麦的汇款。战乱之年,他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吃、着(穿着)两门最妥”。

1902年,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更名茂新),以“4部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起家,一昼夜可生产面粉300包。到1913年,茂新可日产5500包面粉。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面粉出口世界各国,茂新的“兵船”牌更是供不应求,每次装船都是数万甚至数十万包。到1921年,荣家旗下面粉厂共有12家,每昼夜可产面粉7.6万袋,占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3.4%。

“吃”已站稳脚跟,荣家又思谋“着”的生意。1915年,荣氏新建申新纱厂,次年开机,装配12960枚纱锭。两年后购买日资企业“恒昌源”,更名申新二厂,这是中国纺织业华商并购日商的唯一案例。1919年,兄弟二人在无锡筹建3万锭的申新三厂。到1921年,荣氏已有4家纺织厂,员工过万人,19万枚纱锭每昼夜可产纱500件,织布6000匹,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

1922年,列强将中国视为肥肉以分食,脆弱的民族工业深受打击,加上农作物连年歉收,原材料价格暴涨,尤以棉花为甚,自1922年10月至1924年6月,棉花价格平均上涨73%,外资企业以成本控制、管理改善、金融运作等手段化解危机,年利润率基本可维持在20%-30%,但国内纺织企业却屡遭惨败,“棉贵纱贱”之际,上海三分之一的纱厂停业、倒闭,被外资兼并者不计其数。

荣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到这年冬天负债已高达300万元以上,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以申新一、二、四厂作抵押,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以年息1分1厘半借款350万日元,这比市场利率高4倍。在借款协议上签字之后,荣德生描述当时的心情是“人人安心,喜形于色”。

转危为安之后,荣家在1925年至1931年间迅速扩张产业。据统计,至1931年,荣家已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创办面粉厂和纱厂21家。1932年,荣家日产面粉10万包,占东北地区之外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拥有52万余枚纱锭和5300多台织机。1933年荣宗敬六十大寿时,他豪情万丈地说:“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此时,“面粉大王”、“棉纺大王”的称号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行业危机时却大举并购,荣家为何逆势而行,荣宗敬总结出四点理由:第一,收旧厂比建新厂便宜;第二,添厂却无需添人手,从原先各厂抽调即可;第三,不用增设经营管理机构,由总公司统揽;第四,规模越大分摊成本和费用更低,竞争力不弱反强。荣氏一席话,既点破当时棉纱行业集体败局之因,又为迷雾中的民族工业另辟蹊径。

搁浅与重生

1935年,无锡荣氏家族经历了经商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接二连三地逼退让荣宗敬甚至患上重伤风,说话时涕泪横流,不能自已。

此刻,“国进民退”已成为政府经济形势的主旋律,“撤退”是民营企业在经济萧条与时局混乱之际的唯一选择,原本以民企占主导的烟草、面粉、粮食加工等领域皆被国营集团控股、接收,到1936年,仅中国银行就控制15家纱厂,约占华商纱厂纱锭总数的13%。在金融领域,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行”占全国164家银行实收资本的42%、资产总值的59%、发行钞票的78%,此后十多年继续高歌猛进,到1947年已控制全国存放款总额的90%以上。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傲然崛起正是当时政要把持金融乃至实业的必然结果,其他趁机明争暗抢夺取企业经营权的政客则多如牛毛。

nlc202309040834

荣家的败象早在前一年就公之于众。1934年7月4日,上海各报的头条新闻就四个字“申新搁浅”。当天夜里,上海棉纺、金融业大佬齐聚荣家商讨对策,最终决定由荣德生向南京政府求援,希望允许申新发行500万元的公司特别债券,由政府保息。

时任实业部长陈公博趁机以申新“无组织、无管理,必须尽快“清理债务、改换经营组织”为由,建议由政府提供300万营运资本接收申新,并公开在报纸上表示申新只有“收归国有”才有出路。以300万元吞掉申新上千万元资产,荣氏兄弟气得发抖,连忙写信向蒋介石告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写信斥责陈公博。重压之下,陈公博终于在8月份收手,建议“由荣氏本人大加整理”。

四个月之后,荣家以申新七厂为抵押从英国汇丰银行借款200万元到期,却无力偿还,汇丰将这家拥有5.6万纱锭、3000多工人的大厂公开拍卖,1935年3月 26日,日本丰田纱厂以225万元竞得,当时抵制日企风潮此起彼伏,此时经披露后群情激奋,申新工人不仅跑到南京政府请愿,还用高压水龙头将前来接收的汇丰和日企代表赶走,加上全国实业界集体支持荣家,最后拍卖被解除,汇丰将这笔贷款延期到1940年底再还清。

惊魂初定的荣宗敬又在1935年4月向故交宋子文求助,后者直到1935年9月才给答复,其狼子野心令荣家倒吸一口凉气:中国银行将申新九家纱厂全部并购,并自派总经理,然后发行公司债券,以新债还旧债,荣家欠银行及钱庄利息全部可由1分减半至5厘。宋子文比陈公博老辣凶狠得多,此计一旦得逞,荣家将彻底出局,顷刻间产业荡尽,在此后的数月内,荣家因引狼入室心惊胆战,后悔不迭。

1936年2月12日,宋子文终于出手,在家中召集申新三大债权人开会,就吞并申新最后摊牌,好在债权人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老板陈光甫正直仗义,不仅未亲自赴约,还派代表否决宋子文的各项提议,荣家死里逃生。

1936年下半年,惊涛骇浪的棉纺市场终于风平浪静,秋天棉花喜获丰收,价格回落,纱布价格上涨,市场日渐兴旺起来,申新各厂陆续复工。荣家在时年10月1日与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订立“委托经营签约书”,总算保住所有权。到年底,申新扭亏为盈,荣家长达数年的阴霾终于消散,重见天日。

但好景不长,时局动荡让荣家复兴的梦想支离破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荣家数万包面粉和几千担小麦以记账方式交给抗日部队,一个月后又捐出5万袋面粉及大量慰劳品。然后,军民齐心仍未抵挡日军炮火,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商人纷纷逃离避难,荣家兄弟商量,长驻无锡的弟弟荣德生到上海主持大局,哥哥荣宗敬于1938年1月4日深夜远渡香港,一去一留,但是与40年前父亲去世时的决定正好相反。

只可惜,到香港不久荣宗敬就因焦虑忧愁导致脑溢血突发,病倒时四肢无力,头晕目眩,泪流难抑。1938年2月10日,荣宗敬病逝于香港,临终遗言道:“那些厂子,来之不易,千万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你们好自为之,善自为之。”荣宗敬自幼喜欢吃荣家风味的小汤圆,去世时离元宵节只有五天,他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最爱的小汤圆,就客逝他乡。

去世之后,荣宗敬的灵柩一直未入土,直到1943年9月才下葬于无锡的太湖畔。其墓解放后曾被毁,1994年重修,墓碑撰联曰:“民族经济先驱,创业精神楷模”。横批“功在华夏”。

荣宗敬临终时的遗嘱并未如他心所愿。抗战期间,除租界内的申新二厂、九厂之外,荣家在上海、江苏的所有面粉厂、纱厂或被日本企业接管,或毁于战火,无一幸免。

最后的归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独木苦撑的荣德生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然而,灾祸却接踵而至。

1945年10月,荣德生次子荣尔仁向行政院递交一份接收日商纱厂名单,建议将其分配给战时受损失并在后方作出贡献的工厂,此时宋子文正忙于筹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对此置若罔闻。一个月之后,宋子文就宣布敌伪纱厂全部收归国营,荣家在战时被日本人强占的申新一厂、四厂、八厂被并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福新三厂、六厂倒是还给荣家,可粮食部特派员却提前将仓库卖掉,只留下两座空厂房。

1946年4月24日上午,上海滩商界第一大亨荣德生居然遭人绑架,此案轰动一时,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在被关押的34天里,绑匪并未虐待荣德生,只图财而不害命,最初开价勒索百万美元,他宁死不从,后来减半至50万美元仍不动摇,他甚至立下遗嘱:“如果拿出赎金将影响企业生产,宁可牺牲个人来保全事业”。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是一起警匪勾结的绑架案,荣德生被释放后,荣家先后给上海警备司令部送过60多万美元,由申新各厂分摊支出。经此一难,荣德生身形消瘦,精神不振,在家静养。

1948年8月20日,蒋介石长子蒋经国以上海经济管制区副经济管制督导员的身份整顿经济秩序,他高调宣称“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矛头直接对准违法乱纪的商界大佬。9月4日,荣宗敬长子、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鸿元因“私套外汇、囤积居奇”被捕,荣家前后花费约50万美元才将荣鸿元“捞出来”,但还是被羁押77天,直到11月18日正式宣判:“判刑6个月,缓期2年”。牢狱之灾令荣鸿元灰心丧气,不久便远走香港,荣家长房的资产几乎随之全数转移。在荣鸿元被判刑的半个月之前,蒋经国的“打老虎”行动查到表弟、孔祥熙长子孔令侃头上就戛然而止,“清算豪门”失败,于11月2日狼狈离沪。

噩运至此并未完结。1949年4月,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因“侵占公有财物、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被监察院起诉。这是一起典型的栽赃诬陷案件,荣家自1946年11月开始为政府储军粮并运往北方战场,运输途中各路官员轮番调包掺假,以次充好,优质米面到士兵手中已发霉变质。5月25日,“军粉霉烂案”正式开庭,国民政府将米面糜烂、东北战场失败等罪责扣在荣家头上,后者有苦难言。恰好在这一天,解放军攻入上海,荣家幸运脱困,“军粉霉烂案”不了了之。

躲过劫难的荣毅仁成为家族接班人,开始掌管荣家留在大陆的全部产业,新政权对这位年轻的商界新秀格外重视,希望他能肩负表率作用,以至于在“三反五反”、“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中,荣家总能幸运过关或从轻发落,周恩来曾对部下叮嘱:“荣毅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都有影响,你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好。”

但是,在席卷全国的政治洪流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1952年4月2日,荣毅仁被迫“坦白罪行”,交代违法获利280亿元,后来被追加到2096亿,可他名下根本没有如此巨额财产,万般无奈时,他甚至做出“四面逼紧,没有办法时,只好上吊”的打算。

3个月之后,77岁的荣德生在无锡去世。他一生历尽大风大浪,到晚年又遭王朝更替与绑架恐吓,爱子深陷冤狱,日渐激化的劳资矛盾和政治运动令他胆战心惊,这位旧式商人至死都无法理解“工厂全归工人主政”的经营依据,最终在困惑与无奈中寿终正寝。

1954年,荣毅仁带头在申新启动公私合营计划,申新集团成立,荣毅仁出任总经理,家族产业收归国家所有,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创的荣耀与辉煌,归于新生的共和国。在此后的商业和政治生涯中,荣毅仁谨小慎微,低调沉稳,先后出任上海副市长、国家副主席,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7

读《苦难辉煌》有感
---纪念我们苦难却耀眼的革命历程

20 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 命。这个世纪狂飙突进,没有哪个世纪像这个世纪战争与革 命风起云涌,金石掺瓦砾大浪淘沙。没有哪个世纪像这个世 纪以如此众多的精神财富砥柱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 织领导。十月革命是中国奔腾运行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 口,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被那场俄国革命所促发的历史 合力推向一起。中国革命有一独特现象,红色首脑最先在先进发达的上 海租界建立,红色政权却最终在贫困落后的山区边区扎根。不集中在最现代的大城市,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获得先进的 思想体系,不会获得后来众多的领导精英;不分散到最贫困 落后的边区山区,红色武装便没有充足的给养和坚韧顽强的 战士,中国共产党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 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俭让。革命 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毛泽东通过 蒋介石对枪杆子的运用,真正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而从枪杆 子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出路。从主张“呼声革命”“无、

血革命”的毛泽东到主张暴力革命的毛泽东,其间经历了怎 样由实践支撑的思想历程。毛泽东的认识之所以深刻,就在 于他牢牢的根植于脚下的土地。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 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认识,是一张艰难的连共产国际和 斯大林也没有答好的问卷---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 介石而不是毛泽东!困境即是赐予,从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最 深沉的苦难,也是最辉煌的开始。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为 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谱写出动人 的一部从苦难到辉煌的光辉历史, 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 失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的留给了我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已载入史册,他们的意志已被我们承传,他 们的热血也不会白流。观沧海浮沉,拔历史云雾。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 更好的共响,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让勇锐盖过层弱,进取 压倒苟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廿十一世纪的我们,在革命 先辈们遗下的辉煌战果中,在我们吸收历史丰富营养的同时, 我们也在更加努力工作, 但我们不会忘记历史,面对当今世 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上的对垒及在军事上遥遥领先的美国,那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如作者金一南教授所说:对于中 华民族来说,需要前赴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

沧海

桑田抹不掉铿锵的誓言,云卷云舒洗不掉凌云的壮志。伴着历史的怒吼,眼前浮现的是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前那场 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耳边回荡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 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 在中国大地舞台上的激烈碰撞。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刚建立 时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历尽艰难,带领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 的东方?又是什么样的精神让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 长征的队伍不屈不挠,肩负起整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 望?仅仅是一个眼神,却能透出坚定的信仰;仅仅是一滴鲜 血,却能折射出不屈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人的英勇献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抗敌的 战士,威逼利诱,坚毅的眼角射出轻蔑与不屑的光芒,严刑 拷打,依然能够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民族 魂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一群中国壮士,以这样不屈的姿态 站在历史的广场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 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历史铭记沧桑,苦难铸造辉煌,一段段是血与泪凝结的 苦难,一页页是中国人民不懈的抗争,一个个是战争的现实 与和平的企望交织成的希望与辉煌。历史的沧桑砥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坎坷的苦难铸造了 辉煌的中国共产党。硝烟弥漫的中国终于退却了它的阴霾,

重见明媚的阳光,千千万万人从苦难中走来,一身尘土,一 身鲜血,却依然存在着穿透迷雾的微笑,那种纯粹足以感动 每一个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人,这个伟大的民族,终于走向 了辉煌!


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8

101410118 刘浩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这是郁达夫悼念鲁迅的时候记下的。苦难中的中国有很多人奋斗着。用血和泪在啃那种追求那一丝的辉煌。今天电脑旁喝着咖啡的我们忘记了什么没有?

读了苦难辉煌。有一种源自血脉的冲动,那是伟大的人物给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难先行。天将励其民族,苦难先行。伟大的人物给了沉睡欲醒的古老的,求生的中国新鲜的血液。历史在默默的行进。

金一南写到: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惊心动魄,当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之后,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的故纸。有一些大气,有一些悲哀。我记得看阮籍传有这么一段记录: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英雄曾经流过的血,还遗留着奋斗的余兴,苦难没有打趴下辉煌。血气方刚的人物事迹,用以气魄十足的文字记忆描述,记录着的是伟大的中国近代奋斗史。任何国人都该以最澄澈的心加以敬仰,对伟大人物加以爱戴,对血和泪的教训加以对自己的激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喜欢历史了,在图书馆里翻看一页一页厚而黄的书也变得饶有趣味,在文字与心灵交换流淌之间时间悄悄溜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落满尘埃的书上,总能发现些让人可以回味的东西。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像是在黄沙的风中沐浴,让你柔弱的躯体变得强大,足以抵抗继而袭来的更大的风,更多的黄沙。也就是那一排又一排的故纸让我感觉到生命的另一种兴味,让人向往。立足当下,也还有这些发黄的纸张能给我新的思考,给我的生命新的血液。

十月革命给寻求发展的中国以新的希望,伟大的人物先觉醒了,他们看到了中国该走的路,沉睡得久了,该起来活动活动了,新的血液是新的动力。孙中山,毛泽东,李立三。他们开始活动了,为了理想与信念,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沉睡的人民,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承担起了苦难,将前的前进着。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伟大的历程。历历在目。仿佛亲自经历了西安事变,看到了被软禁的蒋介石,看到了威武,意气风发的张学良,杨虎城,仿佛就和一群老红军在长征,看到了毛泽东在山崖展望,大气的吐出吸出的烟被吹散在风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苦难在他的面前是什么?在那一批人面前是什么?是接下来的辉煌,实在风口浪尖的从容一笑。

尼采说:来自生命的战争学校。那些不能打败我的,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中国的苦难中张起来了很多优秀的人。多想和他们一起走一次长征路,上一次战场。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感受他们的内心。感受苦难中的中国。可是也只是一场梦罢了。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被历史和时间浪潮盖过之后,留给后来人一堆一堆的发黄的书籍,还有的是那些伟大的精神力量。看完此书,激动之后又平静,以清晰的眼光再去分析那些历史,更觉得该做点事。

有时候在黄沙的战场中感受下过去的苦难。叱诧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苦难辉煌》读书心得 篇9

遵从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安排,最近抓紧时间阅读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该书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清晰地再现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引导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

该书进程和结果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所讲没有任何区别。不同的是,金一南教授只是拾起了历史进程中曾经在关键点出现过的“小事情”。《苦难辉煌》不预设政治立场,不存在批判谁、歌颂谁的先见地上去看待历史的著作。书中国民党的将领并非草包,如果没有蒋介石或者地方军阀少了几分私心,中国的历史有可能被改写;如果没有陈独秀、李立

三、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执着,我们不知还要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继续奋斗多少年;如果没有朱德天心圩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黑暗是暂时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中国红军这只坚强的武装力量也许就荡然无存了!如果没有伟大的长征,革命的火花也许早已被扑灭;如果没有艰苦的长征,共产党人和红军也不会如此成熟和壮大!如果没有周恩来在长征前和毛主席的彻夜长谈,也许毛主席就留在了苏区战斗,像许多留下来的同志一样牺牲,这将多么巨大的损失!这一切细节告诉我,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革命道路不是从辉煌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它是一个从失败走向胜利,更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一个历程。历史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充满坎坷,这就要求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再摸索,再前进。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从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

尤其是书中金一南教授所提到的“当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时候,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强大,绝不仅仅是腰包里塞满了钱,你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珍贵的年代,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有什么能让我们追随?”“是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再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做平凡的英雄。当代中国人最缺少的就是这种信仰,国民党人失败的原因也是背弃信仰后被历史抛弃。而共产党人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他们的主义舍弃一切。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却把这种信仰丢得越来越远了。中华民族正面临关键性的历史进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就,具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也面对着很多全新的矛盾和全新的问题。人们思维活跃.社会思潮激荡,选择空间可以说前所未有,不同选择的后果却又大相径庭。因此在如今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 篇10

理想、信念是指路的明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烈火中得到淬炼和永生。从感情上讲,困难是任何人都不想经历的,但很多时候人是无法选择的,历史的境况、现实的困扰都不是个人所能选择的,在书中中国共产党成长初期的艰难历程就是个充满苦难的历程,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两万五千里大长征、张国焘之流的背叛,党的自身的不成熟,外部帝国主义的欺压,共产国际的不认可和遥控指挥,整个历程都是个充满苦难,每一件都足以令一个人、甚至一个党灭亡。但困难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大熔炉从来只萃取真金,能否成为真金关键在选择,困难面前贪生怕死者有之,求富贵而变节者有之,同样认准真理一条道走到底者也有之,我们的党有无数的历尽炼狱式考验而依然豁达乐观、勇往无前无数真金组成,这种考验没有理想、信念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也是绝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经历了无数次凤凰涅盘,也在于她让我们中华民族再次真正尝到了理想、信念的滋味,带领我们的民族得到了精神的洗礼。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才吸引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共赴国难,公而忘私,无惧无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今天,总书记重入长征出发地,就是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每一个党员永远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去,我们为谁而去,以及我们如何而去,作为一名党员如何始终保持初心,如何用使命指导自我行动,这些历史之问都可以在历史长河中得到清晰答案。

实事求是是制胜法宝,实事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现状、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找准问题,找到出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因为我们遇见的问题先哲并没有遇到过,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先哲和别人都不可能给出现成的、既定的标准答案,这一点在我们讲究委婉含蓄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尤为重要。金一南教授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的,现成答案是不存在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只能在历史中解决,那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只能在现实中解决。我们党的早期创立者,特别是新中国的主要建立者都是实事求是的表率。书中反复提到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把中国从满目疮痍、民不了生的苦难中解救出来,之所以能我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而不是相反,就是因为我们党能从中国的每一项实际问题出发,能从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探索,敢于抗争,知错能改,兼包并蓄。这种思想和精神在我们不断遇到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今天更加宝贵,因为只有立足实际才能找出真正原因,也才能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真招,做出真是业绩,而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检验方法成败和好坏。

回首过去,也许历史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更多的磨难,但也给了我们党更多的民族大义和使命担当,当然,正如习总书记说的,过去优秀不代表现在优秀,以前出色不代表永远出色,正是这种充满信仰的历史责任感、这种不断自我革新的事实求是精神,才使我们党永不懈怠、永不满足、常省常新。

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11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某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某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在苦难中创造辉煌 篇12

——读金一南《苦难辉煌》心得体会 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陈其宽

根据省安全监管局机关党委《关于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利用工作之余拜读了金一南将军的最新力作《苦难辉煌》,感悟良多。

该书从全新的角度讲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程,展现了党和红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苦难征程,揭示了中国革命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90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已经75年,长征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大多已经作古,但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经历的苦难我们不能忘,他们铸就的历史辉煌我们不能忘,他们创造的长征精神我们更不能忘。

长征是苦难的,长征的苦难是我们后人难以想象的!长征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大背景下不得已进行的战略转移。长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严重失败,大部革命根据地丢失,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红 1 军部队人员装备遭到严重损失,战斗力严重削弱,党和红军已经到了全面失败的边缘,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党中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仓促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是在没有战略大后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不管是中央红军还是红二方面军或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都没有大后方,缺乏有组织的后勤及其他支援保障,他们缺粮食、缺衣服、缺武器、缺药品等等,什么都缺,只有消耗,没有有效的补充。红军战斗和经过的地方,经济落后,人迹罕至,没有粮食,靠吃树皮野菜充饥;没有衣服,靠草鞋、蓑衣遮风挡雨甚至光臂赤脚;没有药品,生病或受伤后,很多红军官兵靠草药治疗或靠身体自然恢复,非战斗减员严重;没有武器,靠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夺取,有时甚至用锄头砍刀或赤手空拳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作战……。由于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沿途部分人民群众对红军不认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袭击、骚扰红军队伍、捕杀红军失散人员等事件时有发生。

长征是在大批国民党军队全程围追堵截的严重形势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国民党调集上百万军队前边堵、后边追、空中炸,无时不在作战。长征中,中央红军打过大小战役战斗320余次,有15天在打大决战,红二方面军打过大小战役战斗110余次,红四方面军打过的大小战役战斗 2 更是达到了上千次。这些战役战斗有的是决战、有的是突围战、有的是攻坚战、但更多的是遭遇战,是没有准备、没有补充的战斗,且基本上都是以弱打强的战斗,一些战役战斗,其惨烈程度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

长征是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三大方面军长征的总行程有65000余里,途经11个省份,途中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座,渡过大小江河100余条,走过600余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这些地方山高、水急,环境之恶劣、路途之险峻是难以想象的,更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红军官兵大多时候是在食不果腹、衣不弊体、生着病、受着伤的情况下征服这么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是在国民党军队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和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转移的。今天,我们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长征是在当时党内思想和路线斗争严重不正常的状态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当时的中央占主导地位,由于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遥控和干预,由于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斗争方针得不到重视,长征初期,红军就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虽然遵义会议后,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形势有所好转,但由于错过了战略转移的大好时机和有利条件,加之红军前期损失过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同张国 3 涛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使党和红军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

长征中党和红军遭受的损失是党和红军成立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损失。因为战略大转移,党和红军损失了全国绝大部分的根据地,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三支大军从长征开始时的近二十万人,到长征结束时只剩下五、六万人,师以上干部就牺牲了80多人,营以上干部牺牲了430多人,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官兵倒在了长征路上,其损失是我党建党建军历史上空前的。

苦难过后是辉煌!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剿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革命新的高潮的到来!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开展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路线,并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很快在全国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但由于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使党和红军遭受了严重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中,经过党内思想和路线斗争,逐步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步确定了正确的路线、4 方针和政策,为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打下了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长征结束后,我们的党更加团结、更加坚强、政治上更加成熟,也更加受到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的火种得以在全国更大范围内传播。毛泽东同志在陕北总结长征胜利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三大主力途经11个省份,党和红军在艰难的行军和战斗间隙,每到一地,都播撒革命的火种,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和带领当地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武装和革命政权,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大江南北熊熊燃烧起来。

长征的胜利,使党和红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虽然长征中党和红军损失巨大,减员众多,但党和红军的组织没有散。正是由于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红军队伍甚至没有一个成建制的连以上队伍叛变和投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党员和红军官兵都是经过历次思想、路线斗争和成百上千次革命战争洗理的精华,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培育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大多数同志成了各级的领导者和骨干人才。有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 5 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长征过后,我们的党更加强大,党的领导更加坚强,由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战术更加灵活,军队各级领导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显著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显著提升。

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主次矛盾,及时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开展全民抗战,协助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妥善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民党及其领导人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方针的确立。以超凡的魄力,将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将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同国民党联合抗日。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发展了党,壮大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党领导人民军队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反动军队,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了一个 6 比较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我们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并将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征的胜利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巨大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作的这首七律—长征,就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长征精神就是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红军将士的大无畏精神,无不体现出他们不怕艰难困苦、永远坚持的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皑皑雪 7 山,一片片茫无际涯的吃人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样“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谱写出一曲曲史诗般的革命乐章。

长征精神就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草地阻拦,还是巍峨险峻的群山大河隔挡;无论是酷暑严寒的侵袭,还是饥饿干渴的煎熬;无论是前追后堵的围困剿杀,还是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红军将士都抱定必胜的信心,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团结奋斗,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人民自觉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离开或削弱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走弯路,遭到失败,什么时候坚持了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成功。尽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挫折,走过许多弯路,但每一次失误,都是党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后最终改正了错误,这更加证明了我们党的伟大。

上一篇:我有个当作家的理想作文下一篇:北极熊的哭诉高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