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2024-09-04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通用10篇)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篇1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观看《苦难与辉煌》,我看到了历史长卷中那段灰暗的一章。充满心酸,充满苦楚,但是又满怀希望,让我们看到多少前人为之洒尽热水,奋斗一生。那是一段苦难的历史,是收获辉煌必经的历史,是一段被中国共产党书写的历史。让我们铭记住那段历史,久久不忘。

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飘荡的嘉兴南湖游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与其信仰的主义就注定了她将历尽苦难。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就不被看好,不被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看好,不被后来的老大哥苏联看好。她的苦难开始了。

蒋介石的枪杆子让年幼的共产党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然而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必定是血流成河。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肆围剿让共产党饱受苦难,红军顽强击退了前四次围剿。但李德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损失惨重,红军不得不开始令后人惊叹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是一路鲜血,一路苦难。湘江恶战的惨烈让红军损失过半,再加上长征终点的定位不准,长征路走的异常艰难。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得意之笔,可渡来渡去却不知道到底要去哪;渡过金沙江,现在用的是一个“巧”字形容,可有多少人知道部队靠着刘伯承弄来的六条小船渡江的艰辛;飞夺泸定桥,“飞”字将背挎大刀、腰插手榴弹的敢死队那种大无畏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现的酣畅淋漓,英雄的悲壮震撼人心;腊子口,沿悬崖峭壁攀岩而上迂回到敌人背后的勇士打通了前进道路,连敢横刀立马的彭大元帅都感叹道不知道战士们是怎样征服这一天堑,那些正面进攻和背后迂回的战士是经历了怎样的磨砺;过草地、翻雪山,队伍少衣缺粮,头顶上有敌人飞机、身后面有敌人追赶、脚下面还有沼泽雪地。地狱或许比长征路还太平吧?可是共产党人偏不怕蒋不信邪,一次次刷新行军速度,冲出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不仅凶残的敌人与恶劣的环境给共产党带来苦难,昔日的同志甚至是昔日党的领导人张国焘也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共产党是苦难伴随着走来的,尤其是洒满鲜血的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对于投机取巧之徒来说,长征路是一条死亡之路;但对于意志坚定者来说这却是一条凤凰涅槃之路。长征是宣言书,宣示共产党的革命信念;长征是宣传队,宣传着共产主义;长征是播种机,一路种下革命的种子。红军长征胜利了,革命力量保存了,星星之火就要燎原了!

共产党历经的苦难没有阻止她前进的步伐。在领袖们的历史直觉性下的引导下,在播种却不收获的英雄的浴血奋战下,中国共产党收获了辉煌。那一段苦难的、不屈不饶的、百折不回的实践,也成为了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

那一段跌宕起伏的激流已经流向历史的长河。现在很多人淡忘了那段苦难的历史,他们只顾享受着辉煌的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腾、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成了一具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少有人问津。倘若人们除去个人富足便不再为其他事物感动,该怎样获得提拔的脊梁?

我们应该牢记那段苦难的历史,铭记那些矗立在战火中,披着硝烟的青春丰碑。是那段苦难的历史中那些年青战士以鲜血为墨绘出为了富足的新中国。爱自己的历史就应像鸟爱自己的翅膀,只有爱护自己的历史,我们才能获得飞翔的力量。

牢记苦难历史,珍惜辉煌今天。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用行动挑起历史赋予的重担,勤学苦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不懈奋斗!

工商1104班车军

110310094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篇2

荣家不乏财富神话,亦流传办学佳话,“济世办学”的祖训历经数代传承,捐资兴学的故事不胜枚举,教育并激励了成千上万族人和桑梓。2008年,荣德生的孙女荣智丰出资兴办无锡育才中学,出任董事长,但五年之后,2013年5月初,却因体制困局和理念冲突被劝退,引发舆论关注和激烈讨论,荣氏家族的历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缔造荣家商业王朝的是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他们生逢乱世,妥协、抗战是纵横乱世的必然选择,也是那一代企业家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成长的真实写照。更为难得的是,贯看百年商业风云,兄弟齐心创业成功并开创卓越功勋的,仅此一例。

乱世崛起:吃、着两门最妥

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城乡结合部,有一处名为荣巷的旅游景点。徜徉在这条约380米的老街上,两旁的理发店、彩云布店、箍木桶店等150多组近代建筑群让人仿佛穿越到民国,街口的石碑上镌刻有:“其建筑内涵涉及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诸多领域,折射出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名震中外的荣氏家族即崛起于此,不过,荣家老宅并不在此处,那里如今已成为部队驻地,一般人不准进入。

据荣氏家谱记载,明朝正统初年,荣氏“始迁祖”荣清带领族人从南京迁至无锡,在城西的惠泉山南麓开荒兴业,逐渐兴旺,至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时期,家族已逐渐由务农转向经商。荣熙泰自幼离家到上海铁匠铺当学徒,后来随江苏太仓的亲戚朱仲甫前往广东三水厘金局帮理账务。1873年,荣熙泰的大儿子荣宗敬出生,两年后又添一子,名为荣德生。荣宗敬天资聪颖,能说会道,从小就到铁匠铺学徒;荣德生少言寡语,老实本分,人称“二木头”,家人送入私塾苦读。十四五岁时,兄弟两人进入上海的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月规钱200文、压岁钱两元。

1895年,荣熙泰因病辞职回乡,次年,他拿出多年积累的1500块银元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为会计。遗憾的是,创业当年荣熙泰英年早逝,寿终48岁。1898年,三位合伙人因从未分红要求退出,将股份全部转给荣家独自,兄弟二人此后将这一年作为荣家企业的起点。但他们并未携手共进,荣德生前往广州三水接替父亲职位,往来广东、香港之间;荣宗敬独撑家业,苦心经营。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荣德生在回乡登船时,看到码头一片雪白,到处是装卸面粉散落的粉屑,开钱庄的荣宗敬发现汇兑业务中,绝大多数是买卖棉、麦的汇款。战乱之年,他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吃、着(穿着)两门最妥”。

1902年,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更名茂新),以“4部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起家,一昼夜可生产面粉300包。到1913年,茂新可日产5500包面粉。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面粉出口世界各国,茂新的“兵船”牌更是供不应求,每次装船都是数万甚至数十万包。到1921年,荣家旗下面粉厂共有12家,每昼夜可产面粉7.6万袋,占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3.4%。

“吃”已站稳脚跟,荣家又思谋“着”的生意。1915年,荣氏新建申新纱厂,次年开机,装配12960枚纱锭。两年后购买日资企业“恒昌源”,更名申新二厂,这是中国纺织业华商并购日商的唯一案例。1919年,兄弟二人在无锡筹建3万锭的申新三厂。到1921年,荣氏已有4家纺织厂,员工过万人,19万枚纱锭每昼夜可产纱500件,织布6000匹,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

1922年,列强将中国视为肥肉以分食,脆弱的民族工业深受打击,加上农作物连年歉收,原材料价格暴涨,尤以棉花为甚,自1922年10月至1924年6月,棉花价格平均上涨73%,外资企业以成本控制、管理改善、金融运作等手段化解危机,年利润率基本可维持在20%-30%,但国内纺织企业却屡遭惨败,“棉贵纱贱”之际,上海三分之一的纱厂停业、倒闭,被外资兼并者不计其数。

荣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到这年冬天负债已高达300万元以上,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以申新一、二、四厂作抵押,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以年息1分1厘半借款350万日元,这比市场利率高4倍。在借款协议上签字之后,荣德生描述当时的心情是“人人安心,喜形于色”。

转危为安之后,荣家在1925年至1931年间迅速扩张产业。据统计,至1931年,荣家已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创办面粉厂和纱厂21家。1932年,荣家日产面粉10万包,占东北地区之外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拥有52万余枚纱锭和5300多台织机。1933年荣宗敬六十大寿时,他豪情万丈地说:“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此时,“面粉大王”、“棉纺大王”的称号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行业危机时却大举并购,荣家为何逆势而行,荣宗敬总结出四点理由:第一,收旧厂比建新厂便宜;第二,添厂却无需添人手,从原先各厂抽调即可;第三,不用增设经营管理机构,由总公司统揽;第四,规模越大分摊成本和费用更低,竞争力不弱反强。荣氏一席话,既点破当时棉纱行业集体败局之因,又为迷雾中的民族工业另辟蹊径。

搁浅与重生

1935年,无锡荣氏家族经历了经商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接二连三地逼退让荣宗敬甚至患上重伤风,说话时涕泪横流,不能自已。

此刻,“国进民退”已成为政府经济形势的主旋律,“撤退”是民营企业在经济萧条与时局混乱之际的唯一选择,原本以民企占主导的烟草、面粉、粮食加工等领域皆被国营集团控股、接收,到1936年,仅中国银行就控制15家纱厂,约占华商纱厂纱锭总数的13%。在金融领域,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行”占全国164家银行实收资本的42%、资产总值的59%、发行钞票的78%,此后十多年继续高歌猛进,到1947年已控制全国存放款总额的90%以上。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傲然崛起正是当时政要把持金融乃至实业的必然结果,其他趁机明争暗抢夺取企业经营权的政客则多如牛毛。

nlc202309040834

荣家的败象早在前一年就公之于众。1934年7月4日,上海各报的头条新闻就四个字“申新搁浅”。当天夜里,上海棉纺、金融业大佬齐聚荣家商讨对策,最终决定由荣德生向南京政府求援,希望允许申新发行500万元的公司特别债券,由政府保息。

时任实业部长陈公博趁机以申新“无组织、无管理,必须尽快“清理债务、改换经营组织”为由,建议由政府提供300万营运资本接收申新,并公开在报纸上表示申新只有“收归国有”才有出路。以300万元吞掉申新上千万元资产,荣氏兄弟气得发抖,连忙写信向蒋介石告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写信斥责陈公博。重压之下,陈公博终于在8月份收手,建议“由荣氏本人大加整理”。

四个月之后,荣家以申新七厂为抵押从英国汇丰银行借款200万元到期,却无力偿还,汇丰将这家拥有5.6万纱锭、3000多工人的大厂公开拍卖,1935年3月 26日,日本丰田纱厂以225万元竞得,当时抵制日企风潮此起彼伏,此时经披露后群情激奋,申新工人不仅跑到南京政府请愿,还用高压水龙头将前来接收的汇丰和日企代表赶走,加上全国实业界集体支持荣家,最后拍卖被解除,汇丰将这笔贷款延期到1940年底再还清。

惊魂初定的荣宗敬又在1935年4月向故交宋子文求助,后者直到1935年9月才给答复,其狼子野心令荣家倒吸一口凉气:中国银行将申新九家纱厂全部并购,并自派总经理,然后发行公司债券,以新债还旧债,荣家欠银行及钱庄利息全部可由1分减半至5厘。宋子文比陈公博老辣凶狠得多,此计一旦得逞,荣家将彻底出局,顷刻间产业荡尽,在此后的数月内,荣家因引狼入室心惊胆战,后悔不迭。

1936年2月12日,宋子文终于出手,在家中召集申新三大债权人开会,就吞并申新最后摊牌,好在债权人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老板陈光甫正直仗义,不仅未亲自赴约,还派代表否决宋子文的各项提议,荣家死里逃生。

1936年下半年,惊涛骇浪的棉纺市场终于风平浪静,秋天棉花喜获丰收,价格回落,纱布价格上涨,市场日渐兴旺起来,申新各厂陆续复工。荣家在时年10月1日与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订立“委托经营签约书”,总算保住所有权。到年底,申新扭亏为盈,荣家长达数年的阴霾终于消散,重见天日。

但好景不长,时局动荡让荣家复兴的梦想支离破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荣家数万包面粉和几千担小麦以记账方式交给抗日部队,一个月后又捐出5万袋面粉及大量慰劳品。然后,军民齐心仍未抵挡日军炮火,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商人纷纷逃离避难,荣家兄弟商量,长驻无锡的弟弟荣德生到上海主持大局,哥哥荣宗敬于1938年1月4日深夜远渡香港,一去一留,但是与40年前父亲去世时的决定正好相反。

只可惜,到香港不久荣宗敬就因焦虑忧愁导致脑溢血突发,病倒时四肢无力,头晕目眩,泪流难抑。1938年2月10日,荣宗敬病逝于香港,临终遗言道:“那些厂子,来之不易,千万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你们好自为之,善自为之。”荣宗敬自幼喜欢吃荣家风味的小汤圆,去世时离元宵节只有五天,他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最爱的小汤圆,就客逝他乡。

去世之后,荣宗敬的灵柩一直未入土,直到1943年9月才下葬于无锡的太湖畔。其墓解放后曾被毁,1994年重修,墓碑撰联曰:“民族经济先驱,创业精神楷模”。横批“功在华夏”。

荣宗敬临终时的遗嘱并未如他心所愿。抗战期间,除租界内的申新二厂、九厂之外,荣家在上海、江苏的所有面粉厂、纱厂或被日本企业接管,或毁于战火,无一幸免。

最后的归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独木苦撑的荣德生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然而,灾祸却接踵而至。

1945年10月,荣德生次子荣尔仁向行政院递交一份接收日商纱厂名单,建议将其分配给战时受损失并在后方作出贡献的工厂,此时宋子文正忙于筹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对此置若罔闻。一个月之后,宋子文就宣布敌伪纱厂全部收归国营,荣家在战时被日本人强占的申新一厂、四厂、八厂被并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福新三厂、六厂倒是还给荣家,可粮食部特派员却提前将仓库卖掉,只留下两座空厂房。

1946年4月24日上午,上海滩商界第一大亨荣德生居然遭人绑架,此案轰动一时,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在被关押的34天里,绑匪并未虐待荣德生,只图财而不害命,最初开价勒索百万美元,他宁死不从,后来减半至50万美元仍不动摇,他甚至立下遗嘱:“如果拿出赎金将影响企业生产,宁可牺牲个人来保全事业”。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是一起警匪勾结的绑架案,荣德生被释放后,荣家先后给上海警备司令部送过60多万美元,由申新各厂分摊支出。经此一难,荣德生身形消瘦,精神不振,在家静养。

1948年8月20日,蒋介石长子蒋经国以上海经济管制区副经济管制督导员的身份整顿经济秩序,他高调宣称“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矛头直接对准违法乱纪的商界大佬。9月4日,荣宗敬长子、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鸿元因“私套外汇、囤积居奇”被捕,荣家前后花费约50万美元才将荣鸿元“捞出来”,但还是被羁押77天,直到11月18日正式宣判:“判刑6个月,缓期2年”。牢狱之灾令荣鸿元灰心丧气,不久便远走香港,荣家长房的资产几乎随之全数转移。在荣鸿元被判刑的半个月之前,蒋经国的“打老虎”行动查到表弟、孔祥熙长子孔令侃头上就戛然而止,“清算豪门”失败,于11月2日狼狈离沪。

噩运至此并未完结。1949年4月,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因“侵占公有财物、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被监察院起诉。这是一起典型的栽赃诬陷案件,荣家自1946年11月开始为政府储军粮并运往北方战场,运输途中各路官员轮番调包掺假,以次充好,优质米面到士兵手中已发霉变质。5月25日,“军粉霉烂案”正式开庭,国民政府将米面糜烂、东北战场失败等罪责扣在荣家头上,后者有苦难言。恰好在这一天,解放军攻入上海,荣家幸运脱困,“军粉霉烂案”不了了之。

躲过劫难的荣毅仁成为家族接班人,开始掌管荣家留在大陆的全部产业,新政权对这位年轻的商界新秀格外重视,希望他能肩负表率作用,以至于在“三反五反”、“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中,荣家总能幸运过关或从轻发落,周恩来曾对部下叮嘱:“荣毅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都有影响,你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好。”

但是,在席卷全国的政治洪流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1952年4月2日,荣毅仁被迫“坦白罪行”,交代违法获利280亿元,后来被追加到2096亿,可他名下根本没有如此巨额财产,万般无奈时,他甚至做出“四面逼紧,没有办法时,只好上吊”的打算。

3个月之后,77岁的荣德生在无锡去世。他一生历尽大风大浪,到晚年又遭王朝更替与绑架恐吓,爱子深陷冤狱,日渐激化的劳资矛盾和政治运动令他胆战心惊,这位旧式商人至死都无法理解“工厂全归工人主政”的经营依据,最终在困惑与无奈中寿终正寝。

1954年,荣毅仁带头在申新启动公私合营计划,申新集团成立,荣毅仁出任总经理,家族产业收归国家所有,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创的荣耀与辉煌,归于新生的共和国。在此后的商业和政治生涯中,荣毅仁谨小慎微,低调沉稳,先后出任上海副市长、国家副主席,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苦难辉煌观后感 篇3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革命理想与信念。正是当年那些拥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队伍的弥合分裂、以及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之际后,以巨大的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必胜决心与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崩溃的部队,朱德力挽狂澜。他激励部队,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黑暗也是暂时的,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在官兵都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群众情绪到谷底的时候,朱德指出了光明的革命前途,增加了群众的革命信念,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与百折不回。人最不可能避免的是失误,而人最可贵的则是改正失误。伟人从来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的人。土城失利,红军立即放弃北上改为西渡赤水。西渡赤水失利,红军立即改取川滇黔边境;入川失利,红军立即北上陕北。长征的艰难,就在于红军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下,犯下了很多失误,打了很多败仗。但是,红军领袖是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他们脚踏实地、灵活变化着决策,一次次转危为安。工农红军凭借着战胜死亡的超强决心和寻求胜利的钢铁意志,练就了那个时代最顽强不屈与最光彩夺目的生命力。

“苦难辉煌”观后感专题 篇4

一、独立与依赖

陈独秀说,拿人家钱就要跟人家走,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地干,不能受制于人。在与苏俄和共产国际合作的初期,苏俄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相比对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援助 十分有限,窘迫的陈独秀只能靠老乡伸出援手,被法租界当局逮捕后连营救的钱都得从共产国际手里出。而毛泽东领导的红色政权,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存在,能够在白色恐怖中迅猛发展,能够在内外干扰中取得辉煌的成功。如果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没有自己的政权,不能创造出巩固的根据地,不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依存关系便无法根本 改变。所以,一个政党、一个社团独立与否,并不在其领导人的主观意念如何,而在是否具备客观条件。大丈夫能伸能屈方为英雄。

二、领袖的思想引领

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革命火种有立即熄灭的可能。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了。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这就叫力挽狂澜。火中保留了下来,再也没有熄灭。第五次围剿失利,86000主力红军长征出发了,陈毅被留下来坚持最困难最危险的根据地斗争。北山游击队发生着极大的动摇,十几天时间二百多人的游击队跑得只剩下一百多人。陈毅集合游击队讲话,他说,游击战争非常艰苦,打死、病死、饿死随时都可能发生。身体弱的,跑不动的,不能坚持的,可以自愿回家,发给路费。不过出去了要站稳立场,不要叛变,不要去当反革命,不要翻脸为仇。不要不辞而别,要握手告别,后会有期。出去了,待不住,愿意回来的,可以再回来。说到这里,他站起来,摸着自己的脸说:“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给我的任务。”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陈毅是一团火。

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面临因内部分裂而覆辙的危险。张国焘意欲撤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的党内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此时,张国焘要朱德表态。朱德心平气和,语重心长。他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无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的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大是大非面前,作为领袖,要能站得住脚,稳得住人心。

三、最幽默的话 在第五次围剿中,彭德怀奔袭浒湾、蔡廷锴发动闽变成了蒋介石没有考虑到的两次危机,谁曾想宋美龄在临川发现了他的腌菜罐成了他的第三个危机。原配毛福梅每年会送一些豆腐乳、臭冬瓜、腌笋片给蒋介石。宋对此不怎么感兴趣。意本想来抚州前线指挥部慰问蒋一番,却意外发现蒋的床下隐藏着原配老婆的宁波小菜罐坛,脾气便火山一般爆发了。蒋一口一个生死之战,你死我活,“围剿”发起以前还亲写有两副手书,其一是:“

一、要对得起已死的将士;

二、要对得起总理的灵魂;

三、要对得起生我的父母;

四、要对得起痛苦的民众。”其二是:“

一、对主义尽忠了么;

二、对党国负责了么;

三、对统帅信仰了么;

四、对上官服从了么;

五、对部下信任了么;

六、对本身信仰了么。”词句之间,对自己坚定自信,令部下百折不回,颇有生死不计、百战不辞之感,却又在指挥作战的床铺下埋伏了好几罐前妻的腌菜。真该在第一幅手书后面添上“要对得起毛福梅的腌菜”;第二幅手书后面添上“腌菜罐子藏好了么”。腌菜罐子没有藏好,被宋美龄从床下一个一个拖出来,统统砸碎。宋美龄也开了杀戒。蒋介石的情绪跌入谷底。

四、最感人的瞬间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军5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开始了向湘西的“突围”——即后来所说的战略转移。忙碌的周恩来一言不发,更加忙碌。他组织了庞大的撤退计划,携带了过多过细的东西,个人行李则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两条毯子,一条被单,做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

周恩来从来不是那种评头论足的人。属于他的从来只是工作,而且是越来越干不完、越来越堆积如山的工作。从第四次反“围剿”始,毛泽东已经被排挤出了决策圈,他必须苦撑危局。

五、领袖的心理强大

横渡大渡河之前,红军主力来到安顺场。军情十万火急,蒋介石的飞机在空中撒传单: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朱毛红军插翅难逃。生死存亡之际,刘伯承急着向军委领导汇报,毛泽东却一边喝着缴获的米酒,一边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他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一下子把刘伯承问住了。越是危险境地越要扯轻松事,是毛泽东一贯的风格。解放战争在陈南庄遭空袭,敌机都到头顶上了,江青钻了防空洞,其他领导同志也进去了,警卫员把他从床上拉起来,他最先想到的不是进洞,是抽一支烟。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即使面临生死存亡,也颇有一股拿得起放得起来、抛得开去的气概。一股偏不信邪、偏不从命的气概。共产党人赞次为领袖气概,国民党骂次为帝王气概。赞也好,骂也好,毛泽东就是如此。不如此,便也不是毛泽东。

六、辩证评价历史

1946年,李立三从苏联回到东北,化名李敏然。一些单位不知道他就是李立三,请他去讲党史,他就自己选择介绍“立三路线”的错误,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和领导者个人的责任,讲完后场上一片称赞。也有人听了以后疑惑不解:“您怎么会知道犯错误的人心里想什么?”李敏然的回答令全场大吃一惊:“我就是李立三。”经过短暂的沉寂后,会场上突然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才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林彪爱思考,也爱写信,林彪的信涉及的问题一般都较重大,意见也往往颇为尖锐。在毛泽东最为困难的时候,他写过支持毛泽东领导的信。在毛泽东渡过难关顺利掌权的时候,他又写过反对毛泽东领导的信。正是一直对四渡赤水中的两次败仗一直耿耿于怀,林彪书写一封让彭德怀任前敌指挥的信,正是这封信成为了会理会议上党内高级领导人产生裂隙的催化剂,而且这个会议的裂隙延续久远。

我们总结自己的历史,辉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甚至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我们怕教训影响辉煌,我们便失掉了很多珍贵的财富。

七、客观、公正

不是先知先觉、而是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性来到转折点。

《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 篇5

《苦难辉煌》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金一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一

《苦难辉煌》一书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力作,其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全景式提示剖析,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伟大壮举,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拜读此书,让我获益良多。

一是进一步学到知识。以前曾读过一些历史书籍、看过一些影视作品,但大多带有主观色彩,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美化、提纯或剪辑,让人产生距离感、模糊感。《苦难辉煌》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详细描述我们党和军队早年革命史,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通往胜利之路,描绘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追忆众多我们敬仰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彭德怀、张国焘、老蒋等,介绍大量迄今仍籍籍无名的英雄。诸多史实、战例,让我对这段历史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这段历史中的历史人物了解更加深入。

二是进一步坚定信念。“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老蒋而不是毛泽东”,苏俄及共产国际对xx党和国民革命的援助巨大,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连汇报工作的“区区15元路费都拿不出来”,但红色政权仍然能顽强存在,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1926年“320”中山舰事件到1932年老蒋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革命人士达100万以上,“如此杀气腾腾,为何共产党人终剿不灭?为何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途中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卖都没能打垮共产党人,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争的事实充分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三是进一步增强信心。金教授广泛阅读5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200多万字笔记,历时15年撰写形成这部52万余字的作品。金教授坦言,“没有天生的事情,只要做事用心、尽全力,就会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贵在坚持,把别人打牌、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八小时之外。”他的这些话,使我明白这本几十万字巨著来源于经年累月积累的读书笔记和常年独立缜密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充分利用时间,坚持勤学习多思考,就一定会对自己有所提高。

掩卷深思,《苦难辉煌》展现中国发展历程成功、完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每一章节都浸透着早期共产党人与革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辙印和鲜血,令我们深刻体会到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国情,使中国人民摆脱枷锁桎梏的真理不易、确立一个政党合法地位的斗争不易、选定一个能够代表党的利益,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明天的领袖不易。忆往思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定理想信念?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争当时代先锋;必须要饮水思源勿忘历史,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生命换来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先辈相较对于现实中的琐事要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开心少一点烦恼,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过好每一天;必须要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克服困难挫折的进取精神,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从个人做起、从本职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作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

《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二

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在他的新著《苦难辉煌》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期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中国革命史是一幅立体画,凝视其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洞悉其原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

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xx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xx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武大西迁:从苦难到辉煌 篇6

坦诚地说,我没有资格为这份鸿篇巨制撰写序言,首先,我并非研究二战史的专家,而武汉大学的胡德坤教授恰又是国内外研究二战史的权威学者,若由我写的序言被诸师看到,岂非班门弄大斧、布鼓过雷门?其次,我在武大求学才三年不到的时间,比起在南三区、九区等地生活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珞珈子弟”而言,我无疑是个新人。但这些又无法构成我推辞在军先生的理由,除了书里“每一字必有出处”的严谨之外,他待人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面对这本书稿,我确实有话要说,而且都是无法修饰的真心话。

我与妻都在武汉大学念的博士班,我的家族与武汉大学也有着不算浅的渊源关系,先大父在六十年前曾担任过湖北医学院的副院长,这所学校就是今天的武汉大学医学部,而先大母曾创办过湖北省口腔医院——即今天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口腔医院。因此,新中国之后的武汉大学,与家族里的先辈确有一定的关系,但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则对于年轻的我而言,只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了。

前些年开始,我开始从事民国史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文献档案、书报资料的研究,西迁时的武汉大学当然也在我的关注对象之内。那时我便苦于国内学界关于“武大史”的研究不够,就抗战时的武大研究而言,我手头仅有一部敝校档案馆涂上飙馆长主编的《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但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成果不足,必然也会束缚到国内外其他学者对于武大校史的研究,因此这本《苦难与辉煌》,必然是未来武大校史研究的一本绕不开的重要著述。

在军先生既非武大校友,也不是民国史专家,作为一名驻扎乐山的房地产营销人员,却写出了这样一部几十万字的著述,这让我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且感慨万千的事情。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在民众中间的反响乃不可小觑。因为先前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的校史研究,多半为该校的校史馆、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或校内的专职教师,而随着“老大学热”与“民国热”在近些年的升温,在国内一批“校史学”研究队伍里,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其他院校学者的身影。但作为民间学者,肯下功夫、花力气、不要一分钱经费自发地研究一所大学的历史,我还没有遇到过。因此,这既是武汉大学的荣耀,也是在军先生不经意之间,为武大校史研究所打造出的、里程碑式的学术意义。

读完这部著作,掩卷之余,我亦是百感交集。众所周知,武汉大学是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见证了从清末的新式学堂到民国大学再到新政权建立进行“学制改革”的全过程。早在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就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的文、理学毕业生平均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的人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这样的殊荣,当时全国仅武大一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武汉大学又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以刘道玉、查全性等知名改革派教育家为代表的群体,再现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自强弘毅”的精神风貌。但随着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相比较沿海地区的一些老大学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与中山大学等等,武汉大学确实也没有像其他高校那样热衷于“外抓宣传”了,这无疑造成了国内新闻界、校史研究界对于武大校史研究乃至武汉大学整体的疏忽,但这并无法遮蔽百年珞珈在普罗大众中的文化影响,君不见,在军先生的这本巨著,便是一个大证据。

我寄望于这本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国内历史尤其是教育史的学界同仁可以多多地关注武汉大学的校史,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史里的一座文明富矿。前些年,我曾对《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做过相关研究探索,当时我就发现,之于《暨南学报》、《燕京学报》而言,当下学界对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的研究,是很不足的。笔者相信,随着这部《苦难与辉煌》的出版,国内学界必然会对武汉大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把握与期待。

《苦难与辉煌》能在海峡对岸付梓出版,这诚然可喜可贺!但作为年轻一代“武大郎”的我们,并不能妄自菲薄地认为武大校史真的成为了“显学”。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海内外学界对于武大校史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这一批年轻学人的进一步努力与挖掘。具体来讲,就是应该将对武大的关注,融入到自己所属学科里去,积极地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譬如武大新文学作家群、中国法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武大学派”、“癸未学制”与自强学堂关系考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去填补空白,这些研究不但对于武大校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之于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有始料不及的学术价值。

譬如,在《苦难与辉煌》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武汉大学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的重要关系,将“中国之进步在武汉大学”为单列一章标题,这可见作者立足点之高,在“人文著述与科学发现”中,又将当时中国人文、科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武汉大学当时的科研力量相联系,如朱光潜、袁昌英的文学研究、梁百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物理学论文、杨端六的专著《货币与银行》等等。这些成果显然不但属于武汉大学,更属于中国学术界与全民抗日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且,作者高屋建瓴地通过统计总结,认为这批“学术著作的质量都很高”、“学术科研中有很高的外语含金量”,这样来自于实证分析、回归到历史背景的结论,无疑是让人信服的。

当然,《苦难与辉煌》在研究方法上所采取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范式,亦值得赞叹。在书中,作者并未单纯地强调大师、大学问、大建筑、大时代,而是从男生宿舍、学生日常消费,乃至饮食、日记、对话等细枝末节入手,重现历史的真实。这是目前史学界(尤其是东亚史学界)较为通行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是最考验研究者治学功夫的,一部非历史学专业人士所完成的著作,能够有这样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实在是令人钦佩。

因此笔者坚信,对于任何一所大学的校史研究,不但要将研究对象、研究结论融入到格局背景、历史与人文的大时代里去,更又要真实、翔实、踏实地反映历史的细节甚至重现历史的真实场景,否则就容易脱离史实、漠视实际甚至空话连篇。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年轻的历史学家们说过,“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不但要探索时代的观念,更要知晓每个人的想法”。我们看到,《苦难与辉煌》凭借其知人论世的精彩笔触,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较有难度的史学研究之基础要求。

众所周知,抗战八年中的大学西迁,武汉大学非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亦在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之中绵延着学问的接力。在军先生将书名命名为“苦难与辉煌”,其实也正是不自觉地从“大背景”与“细节”这两方面考虑的,毫无疑问,战火中求知、求生的细节必然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但若从大的背景格局、历史时代来看,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崇高辉煌的呢?

(张在军:《苦难与辉煌》,台湾秀威资讯出版公司即出)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7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苦难辉煌》是一部在国际大背景下运用战略思维描写红军长征史的历史专著。品读该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同样是历史题材散文,同样是在底蕴深厚的作者引领下在历史的天空里驰骋纵横,从错综复杂的纷繁事件中抽丝剥茧,在还原历史原貌之时融入作者的解读,但《苦难辉煌》更多了一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多了一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在物质不断丰富、精神却逐渐贫瘠的今天,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一下前人走过的路,我才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前辈的伟大:他们承受苦难,我们却享受辉煌。

一个世纪的硝烟已然散去,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伟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对于我们而言,重新追寻这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感受肩头伟大的使命和身后厚实的精神支持,才能更好地续写未来的辉煌。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一、铭记苦难历史,坚定信念,努力转变工作作风

《苦难辉煌》吹响了当代中华民族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胜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扬《苦难辉煌》中总结的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汲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转变工作作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汲取成功经验,创新思路,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我们应该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不能盲从,更不能武断,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对错。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某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始终都坚持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他们始终是以全面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发生的问题,不是只凭一点去评判。而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往往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往往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却很少有自己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执法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和经验总结,遇到困难无解决思路、解决办法、解决能力,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冲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三、继承革命传统,不懈努力,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今天的我们要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股不畏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他们能够始终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他们不唯上也不唯书,他们敢于奋起抗争,他们更不追求个人的私利,甚至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追求一个美丽的梦想,更重要还在于他们这么想了也这么干了,而且是坚持一干到底。今天的我们在真正付出行动时,却又往往寸步难行,坚持下来的就少之又少。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不懈努力,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公民,这其中的道路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也许会遇到很多坎坷挫折。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寻着历史的长河,寻着无数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8

那天,读完《苦难辉煌》对我触动很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战火纷飞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地回放:从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此书把我带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长河中,重温中国革命史,使我深刻认识到革命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我心里很感慨,想想我们现在,口袋富足了,精神却匮乏了,房子变高了,灵魂却渺小了。我们看着历史,却在忘记过去,重温党的苦难,洗涤我们的心灵,鞭策我们的灵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没有多少人相信,仅有50多人的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那个弱小的、被无数困难挫折所围绕的部队能够完成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还能继续前进,答案我想只有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正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我禁不住地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们,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他们的一定是共产主义信仰,新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正是当年那些拥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队伍的弥合分裂、以及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之后,以巨大的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除此之外,还有吗?

还有,我觉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必胜决心与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崩溃的部队,朱德同志力挽狂澜,他激励部队,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前途;黑暗也是暂时的,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在面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同志们情绪低落到谷底的时候,他指出了光明的革命前途,增加了同志们的革命信念,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先辈们的那种信仰、那种决心、那种坚强的意志力,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在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所有的未来都还需要我们去创造,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因此,通过阅读《苦难辉煌》,使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动摇,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我反省那个常常自以为是的我,活在他人眼里的我,为了达到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努力着,但内心只有一个声音:我不能比别人差。表面上看我很要强,很倔强、强势,有时甚至是自傲,但其实是骨子里面深深的自卑感,内心的脆弱,而且没有力量反省自己。那是一种扭曲,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当我那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时,我思考我从事的化工分析工作是一个技术要求很强的工作,一方面服从公司安排,及时有效提供各种分析数据;另一方面为公司服务,为基层服务、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是在做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因此,我也需要怀有厚重的责任感及坚定的信念,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苦难辉煌读后感 篇9

一、《苦难辉煌》客观、公正地还原了早期中共党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往出版过许多党史著作,由于时代局限性,这些著作大多是粗线条的评功摆型,给人感觉.....的成立和几十年奋斗成果来得“太容易”了。阅读完《苦难辉煌》后,会使读者眼前一亮。作者怀着对历史和先辈高度负责的政治职责感,精心筛选、甄别各种史料,真实勾勒出重大事件的发展脉络和人物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这部党史、军史著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史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胆打破按照时空脉络“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紧紧围绕若干重大事件,采取跳跃式、全景式、议论式相结合的资料组合,频繁运用色彩丰富的语言文字,呈现的历史事件脉络清晰、人物鲜活、有功有过直言不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原貌。

二、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保证。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李德等一批人士虽报于对中国革命的热忱,但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在指导和领导中共早期革命中屡遭挫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西征,在经过了湘江战役后工农红军损失惨重,直到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权才最终交到了中国这位熟知工农运动和封建割据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历史国情的毛泽东手上。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红军在根据地战略问题选择上不断进行战术试探和战略摇摆,并被迫强渡金沙江和四渡赤水河。在张国焘带领的四方面军与中央决裂后,红军存亡再次面临巨大挑战,在朱德、刘伯承、贺龙等领导人的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之后,红四方面军最最终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完成了三股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苦难辉煌》真实反映了.....和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陕北红军肃反、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和红军等艰辛和磨难,百炼成钢,.....和红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中坚力量。这一切都归功于...人的实事求是,归功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和

发展的结晶。

三、梦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坚强依靠。第五次“反围剿”的谭家桥战役中,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第五次负重伤牺牲,年仅21岁。他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1岁当军团长。红十军团领导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出于国民革命第一次东征锦湖战役时,黄埔一期敢死队员刘畴西第一个登上城关负重伤锯掉左臂的英勇事迹,蒋介石前后五次派黄埔学员对其劝降。刘畴西坚定拒绝并对难友说:“死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明白,因为生命已经掌握在最凶恶的敌人的掌心。”国民党王耀武在抓获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回忆说:“这位师长身上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着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一样颜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只很旧的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怎样的一支部队?怎样的一个政党啊?这就是...人的信仰,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摧不毁,打不垮,战不败,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当前全国上下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何为“初心”?何为“使命”?读了金一南教授《苦难辉煌》一书,我才豁然开朗。.....创立之初旨在拯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于危难中。1949年10月1日,.....怀着极大的历史自觉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民族独立地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这种对梦想信念的坚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对曲折道路的百折不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奋斗精神。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少数国家为首的西方国家固执己见,对中国崛起报于怀疑、防范、遏制、打压的国际形势必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完美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发展社会生产、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凝聚人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力依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目标。《苦难辉煌》告诫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

《苦难辉煌》读后感2019 篇10

作为先锋营的第三篇读后感,《苦难辉煌》一书读了快3个月,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读后感动笔较晚,一是因为本书较长,中间又插了一个春节,看的断断续续。二是感到难以下笔,该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令人颇感震撼,贸然动笔怕无法表达自己敬佩以及体会。

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理解历史,就无法理解共产主义之于中国的价值。我们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迎接民族的辉煌。

苦难辉煌这本书最根本特色就是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更凸显了辉煌的意义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工作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完善我们的工作,最终实现事业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独立自主才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生命的意义。所以,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生活是虚度的,人必须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有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目标,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燃烧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是生命的辉煌。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也许当今的我们已经不太会有机会创造如前辈们那么辉煌、永留史册的故事了,但是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创造自己人生历程中的辉煌依然十分重要且必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最后,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必然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今天,对于申养先锋营每一个人来说,一份充斥着理想、前景、无边想象力的温暖事业逐渐在起步,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苦难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必然,辉煌是我们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

上一篇:读书交流会三国演义下一篇:秘书求职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