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失败与辉煌

2024-10-09

成就失败与辉煌(精选6篇)

成就失败与辉煌 篇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30年间中华民族已经给了世界一个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中国。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世纪末前后, 西部地区的人口,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五省市大体相当, 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东部五省市总和的40%。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与此同时,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中, 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 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

为了缩小区域差距,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善全国生态环境, 实现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2000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8年, 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 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 年均增长达到11.6%, 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72亿美元增加到786亿美元, 年均增长近25%。西部大开发的实践, 进一步扩展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局面。

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92项, 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国家还实施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 累计解决5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2000年以来, 国家在西部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展开,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能源、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商品粮、优质棉、糖料、烟草、名酒、瓜果、畜牧产品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正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新疆、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 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铅锌、四川钒钛、内蒙古稀土开发利用基地, 青海、新疆钾肥生产基地。内蒙古、四川等地商品粮, 新疆优质棉, 广西、云南、新疆糖料, 云南烟草, 四川、贵州名酒, 陕西、新疆瓜果, 内蒙古畜牧产品等生产加工, 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成规模。此外, 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这期间,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 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 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国家还实施了“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文化工程, 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 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至2007年, 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 投资总额15000多亿元, 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80亿美元。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西部大开发, 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战略构想的一个重大举措, 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同时也是党中央在新世纪对西部地区人民的一个重大政治承诺。我国西部地区环境的改善, 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面旗帜, 伴随着多数地方从生存向发展的战略转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 西部人民心中的美丽梦想:一个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百姓富足、朝气蓬勃的新西部正在崛起中。

成就失败与辉煌 篇2

林志慧

2009年第10期 ——经济篇

60年来,湖北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勉强通车的997公里,发展到目前的188366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3278公里;全省营运车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100多辆公私营破旧汽车,发展到目前的36万辆中高档客货汽车;全省船舶总运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0余艘小轮船,发展到目前的船舶运力500万载重吨。60年来,全省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锐意改革,为服务和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一曲华彩乐章。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历程回顾

60年湖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通运输的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解放军南下和恢复公路运输,各地人民政府大力组织沿线人民群众抢修公路,重点修复了汉(口)小(界岭)、长(江埠)孟(家楼)、汉(口)宜(昌)、襄(阳)沙(市)等主要干线公路和1000余公里的支线公路。长江、汉江航道开始清理恢复、增设航标,逐段开放夜航。运输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交通工作开始起步并积极发展。

第二阶段:交通运输的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业得到高度重视。期间,湖北掀起了三次公路建设高潮:第一次修路高潮是1958年至1960年,修建永久性公路大桥8座、公路7374公里;第二次修路高潮是1969年开始的三线公路建设;第三次修路高潮是1976年省委提出三年全省社社通公路的要求,共修建公社公路5000余公里。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交通运输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形成在曲折中前进的局面。

第三阶段:交通运输的改革振兴阶段(1979-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北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改革振兴的新时期。大规模开展出口路和公路主骨架建设。1991年1月,湖北第一条、全国第四条高速公路——武(汉)黄(石)高速公路通车试运行。大规模开展公路客运站建设,“山东的路、广东的桥、湖北的站”,在全国交通系统受到广泛赞誉。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979年开征公路养路费,1984年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并收取车辆过渡费,1985年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1986年征收客运附加费,交通运输事业形成了改革振兴、繁荣发展的局面。

第四阶段:交通运输的加快发展阶段(1993-2002年)。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的对策,为湖北交通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开展,1998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公路建设会议,交通建设投资大幅增长。1999年开始分4段建设汉十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6座长江大桥。全省公路客运线路大幅增长,跨省线路从零起步,出租汽车客运行业迅猛发展。1995年4月,我省第一部交通规章——《湖北省港口管理办法》发布;1996年11月,我省第一部交通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发,全省交通地方法规规章体系起步建设。

第五阶段:交通运输的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5年8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期间,听取了省交通厅关于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汇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湖北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确立和落实了“六个并举、六个统筹”的科学交通发展观,即:坚持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并举,统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各层次路网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水陆并举,统筹公路建设和港航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建设和运输并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协调发展;坚持建养管并举,统筹交通建设、养护和管理协调发展;坚持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并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交和依法治交并举,统筹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举为推进湖北交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湖北交通运输步入了科学发展轨道。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成就辉煌

经过60年的发展,一条条泥泞的土路变成宽阔便捷的沥青水泥路,逐渐密织成网;一条条高速公路在城市间贯通,缩短了时空距离;一条条运输班线辐射全国各地,方便了千家万户;一艘艘巨轮遨游长江黄金水道,货物通江达海„„60年的建设和发展,铺就了湖北交通运输的腾飞之路。

一是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60年增长187.9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面形成。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8366公里,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7.9倍。二级以上公路20328公里,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公路网密度101.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3位。国省干线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公路,全省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均得到极大提高。

二是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内畅外联的大骨架大网络基本形成。1991年1月,全长70公里的武(汉)黄(石)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我省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此后,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创新高。到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700公里,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到今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3278公里,“四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络辐射全省94%县(市、区)。

三是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湖北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桥梁艺术走廓”。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全长1670米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此后,我省规划建设的长江大桥达24座,其中已建成14座,在建4座,规划建设6座,湖北的长江江面上平均每隔62公里就有一座长江大桥,湖北长江段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现代桥梁艺术的走廓”。截止2008年底,全省公路桥梁达到23865座、109.3万延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7倍和7倍,其中特大桥梁92座、19.6万延米,大桥1751座、37.4万延米。

四是农村交通变化翻天覆地,交通建设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省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83.3%、通客车率达到88%、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90.7%,广大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的交通问题得到缓解,农村公路建设被广泛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五是全省内河航运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新一轮大开发方兴未艾。全省船舶总运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0余艘小轮船发展到目前的船舶运力500万载重吨。集装箱、滚装船从无到有,2008年底吞吐能力分别达到80万标箱、272万辆,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全省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840个,港口吞吐量达到1.6亿吨;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里程36%。全省交通发展史上第一个航电枢纽工程——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年底将实现三台机组并网发电。阳逻集装箱二期工程、中石化80万吨乙烯码头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建设正如火如荼。

六是营运车辆60年增加326.3倍,全省道路运输蓬勃发展。2008年,全省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8.2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522.57亿人公里、货运量5.28亿吨、货物周转量789.37亿吨公里,分别较1949年增长2.75万倍、1.89万倍、332倍、7838倍。共开通客运线路7458条,共有客运站715个,货运站51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网基本形成。

七是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通体制机制充满生机活力。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交通行业积极推进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形成了运转规范、充满活力的交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2年以来,我省全面开放交通建设市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322亿元;全省已建成的2795公里高速公路中,经营性项目占44%;在建的1280公里高速公路中经营性项目占35.7%;正在招商引资的高速公路达1323公里。2009年6月26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挂牌运行,标志着湖北交通运输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八是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法制服务、支撑、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共有地方性交通法规12部,地方政府规章9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涵盖公路、运输、征稽、港航等各个管理门类的交通法制体系,湖北成为全国交通行业立法最多的省份之一。

九是“科教兴交”战略深入实施,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交通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近30年全省交通行业开展了725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419项,国家、省、部优秀设计奖7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亿元。

十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促进湖北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交通厅历届党组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相继开展了以“弘扬奉献精神、创立交通新风”、“三学一创”和“学刚毅精神,创文明新风,建和谐交通”为内容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湖北交通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良好精神风貌。

60年湖北交通运输发展的宝贵经验

湖北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强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真实写照。60年来,湖北交通运输在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集中表现为“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当好交通先行。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交通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交通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交通改革发展依靠人民、交通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质量安全第一,坚持依法治交、科教兴交、人才强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质量安全,提升服务水平。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交通,努力提高交通执行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真正变部门办交通为政府、社会办交通,合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展望未来,湖北交通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方兴未艾。2009年6月5日,省政府在东湖宾馆召开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动员大会,明确了加快建设全省高速公路“五纵五横二环”的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500公里、力争6000公里,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0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08年翻一番。届时,湖北将形成以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为主干的高速公路网、高等级国省干线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形成以长江为主干,以汉江、江汉运河为两翼,以江汉平原五级航道为主体的全省内河航道网,“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初具规模;建成以武汉为半径1000公里的客货运输网、交通物流网和管理信息网,现代交通物流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实现湖北交通现代化。■

成就失败与辉煌 篇3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河北的改革开放与全国同步, 但又具有自己的情况和特点, 辉煌成就值得回顾、总结, 展望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建国以来, 我省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发展加速, GDP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2008年末, 全省生产总值16188.6亿元, 是建国前近10年经济发展的总和。2008年财政收入1820.8亿元, 比1949年增长1 256倍,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944.亿元。2008年末,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441.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 分别是1 978年的49倍、4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利用外资和外贸快速增长。2008年, 我省进出口总额384.2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129倍。利用外资规模实现突破, 实际利用外资36.3亿美元。

(二) 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日益明显。

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调整, 我省产业层次不断升级, 结构不断优化, 关系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1978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51∶50.46∶21.03, 到2008年调整为1 2.6∶54.2∶33.2。农业稳定发展。2008年我省农业增加值2034.6亿元, 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分别达到2905.8万吨、73.7万吨、1 52.6万吨, 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420.6万吨、411.0万吨、504.5万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8年, 全部工业增加值7967.6亿元, 比1949年6.59亿元的社会总产值倍增数额巨大,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几倍乃至上百倍的增长。钢铁产业发展迅猛。1978年我省产钢仅1 45万吨, 全国排名第六, 2008年全省钢铁行业完成钢材、粗钢、生铁同步超过1.1亿吨, 连续7年全国排名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唐钢和首钢共建的曹妃甸精品钢材基地、邯钢精品板材基地, 引领和促进我省向钢铁强省快速跨越。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兴起。以保定天威英利、宁晋晶龙集团为龙头, 形成国内主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全省生物医药业企业近200家, 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 在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等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中药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商业和服务流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流通领域深化改革, 市场主体呈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国际著名商业流通企业的引进, 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竞争力。超级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连锁店等等市场形式多种多样。2008年, 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4880.4亿元, 而1 97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仅为83.14亿元。

(三) 以三年大变样工作为抓手,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城镇化进程大幅提升。

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号召下, 积极行动, 抓好总体规划和高品位设计, 加强城区改造、建设和管理。全省33个设市城市和1 1 0个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路网、水网、电网改造力度, 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24座和12座,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据统计, 2008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65.1亿元, 增长31.2%。2008年全省城镇人口2928.43万人, 城镇化率41.9%。2008年, 公路通车里程1 4.95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234公里, 均位居全国前列。1949年我省公里通车里程只有5310公里。1978年只有部属的秦皇岛港, 年吞吐量0.22亿吨, 2008年全省三港口四港区, 港口吞吐量4.5亿吨。包括管道运输, 我省陆海空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全省客运周转量1236.6亿人公里, 货运周转量5209亿吨公里, 2008年, 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4671.6万户;全省宽带网络用户387万户。电信交换网跨越了由人工到自动、由模拟到数字的发展阶段, 全部实现数字程控化,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 社会事业空前发展, 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科技, 2008年全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93亿元,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6万人, 其中, 科学家和工程师1 0.5万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302家。卫生, 2008年末, 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9176个, 床位21.5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城镇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其中, 全省已有4668.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86.9%。文化艺术, 2008年末, 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长足发展。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9%,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不断完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 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创造的生产总值已超过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城镇就业的70%以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部门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计划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明显增强, 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调控手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 既是不断破除旧的思想和体制障碍的过程, 又是不断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这60年中, 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国60周年纪念特刊·特稿领导下, 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 最后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是曲折的, 也出现过失误, 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误, 都是宝贵的财富, 对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建国60年,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改革遇到困难和障碍的关键时刻, 都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典型, 他们是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 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事实上, 许多改革决策的形成, 就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 每项改革措施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新世纪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出发, 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的理论思想和方针措施,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为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二) 改革开放是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在当今时代, 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世界,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强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改革开放是河北省繁荣富强必由之路, 没有改革开放, 河北就不能实现持久快速的发展, 就不能实现繁荣强省的梦想。

(三) 不断解放思想, 培树发展文化是河北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马列主义, 到毛泽东思想, 再到邓小平理论, 最后到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河北在发展中用自己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完善提供支持, 同时也在发展中培育具有河北特色的发展文化。从我省来看, 发展每前进一步, 都经历了艰苦的破旧立新的思想解放过程, 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也就是在破和立的进程中河北逐步培育了自己的发展文化, 为河北实现平衡快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四) 技术创新是经济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工业化是一个大规模开发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过程, 同时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比传统农业要大得多。地球上的物质之所以区分为“资源”和“废物”, 取决于工业技术和工业需求。工业技术水平越高, 工业经济体系越发达, 地球上的“资源”就越多, 即更多的物质可以成为“资源”, 甚至连垃圾都可以变为资源。在煤化工业中, 从焦炭为主到煤化工产业, 再到尾气的回收, 实现了“变废为宝”的演进, 其中的关键作用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要有科学技术的足够进步, 所有的物质都是资源。同样科学技术也能够使得地球上更多的地方具有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是可以使得环境与人类更友好和更亲近。

(五) 发展开放型经济,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是我省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开放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建国6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是同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境外的资金、技术、项目和先进管理理念分不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引进来”, “走出去”并举, 全方位国际分工与合作, 着力提升河北对外开放水平, 缩短了企业的科技运用时间, 提升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当前, 河北经济发展又面临了许多新的机遇: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崛起、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日益成形;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 各种生产要素处于高度流动状态。这些对于河北省来讲都是机会。而且同以前的各个发展阶段相比, 河北省面临更好的发展形势:干部作风建设年打造了风清气正的软环境,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打造了碧水蓝天的硬环境,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谋划了良好的发展目标。可以说, 当前河北的发展形势是空前的好。我省能够经受住这次金融危机的全面考验, 就说明我们经济有着较强的承受力和波动调节能力。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整体推进, 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我们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 协调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效益的辩证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一) 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打造三大发展极。

空间布局优化是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 是增强我省产业集聚度、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点是打造唐秦沧沿海经济带 (含冀东经济区、渤海新区) 、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 带、环首都山区发展振兴版块等三大发展极。在三大发展极内, 要依托现有优势, 利用当代先进技术升级改造钢铁、装备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 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与此同时, 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引进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占领产业高端。

(二) 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为引领, 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人口集聚。

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以更大的魄力、更高的水平、更强的力度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 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 提高城镇化水平, 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添动力。切实加强城市群和城市带建设, 积极推进中等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 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 强化善政理念, 提升我党的执政能力。

成就失败与辉煌 篇4

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历史永远留下了中国发展的脚步。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史的长河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给了这个来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人们用万众一心的团结意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我们的人民空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万米高空纵身一跃,硬是开出来了一条血路,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年又经历了零八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大悲大喜考验着这个民族的意志力,锻炼着这个民族的韧性。这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种的挫折、磨难中走到了2009年。遥想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到随后的三年困难期,再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多少的弯路曲折,直到如今,我们走过了六十年,回首历史,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60年来,在先烈战斗过的热土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处处城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经济总量升跃为世界第三,“神七”飞天、“嫦娥”绕月实现了千年梦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60年历程,是民族崛起的启示录。只有让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有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的热情得以充分地迸发。新中国60年历程,是社会发展的教科书。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创造条件让人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使综合国力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融为一体,激励着全体劳动者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六十年来,我们国家总结起来有十大成就值得我们自豪的,它们包括经济的腾飞、农业的跨越、民生的改善、科教兴国、民主法治、文化发展、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外交的辉煌和党的建设。首先,从经济上的腾飞在我们看来是最为明显的了,六十年前,我们国家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毛泽东在那段时期曾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我们能造什么?桌子,茶碗茶壶,还能种粮食磨面,但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足以见得当时我们国家是何等的满目疮痍。然而当六十年过去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我们实现了体制的历史飞跃,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到1982年的非公有制经济被定义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期间变的不仅仅是体制,更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成功探索的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出来,在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的GDP还不到1%,而2008年它的比重则达到了65%。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六十年的变化中,我们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从封闭到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累计达近1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海外投资累计已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的非金融海外投资已经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这些年来中国也涌现出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比如说联想。我们也正从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经济的腾飞中,我们成就的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在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通车、钢铁产量连续13年占据世界第一等无一不在诠释中国的崛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是,然而跨过六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科技增效硕果累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用占世界10%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吃饭问题,粮食自给率达到95%。在民生方面,人民大众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地发展。统一大业方面,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无不令人欢心鼓舞。两岸的关系这些年也在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在磨难中成就辉煌 篇5

大家好!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任何人的一生, 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生磨难。懦弱者遇到磨难, 会选择逃避, 在无奈和沮丧中消磨光阴, 逐渐沉沦, 并最终归于平庸, 一生碌碌无为;而勇敢者遇到磨难, 会选择坚强面对, 在磨难中愈挫愈勇, 从而冲破生活的阴霾, 以更加旺盛的斗志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最终成就人生的辉煌篇章。

不久前, 我在学校阅览室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没有手掌、没有脚掌的特殊女孩杜宣梅用坚强的毅力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让人感动:杜宣梅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刚满一岁时, 病魔就使她彻底失去了宝贵的手掌和脚掌, 走路、吃饭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动作对她而言也十分困难, 但为了能上学, 杜宣梅还是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光秃秃的手腕来写字。横、竖、撇、捺, 失败无数次, 练习无数次, 两年后, 她终于学会了用手腕夹笔写字。八岁那年, 杜宣梅趴在父亲的肩膀上进了村里的小学, 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使她学习特别勤奋刻苦。村小离家有一公里路程, 她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做准备, 自己穿衣、洗脸, 然后背着书包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地赶到学校上课。杜宣梅不畏艰难的求学精神,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和媒体。她先后被推荐到镇里、县城读书。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时, 同学们会过来帮助, 但好强的她总是婉言谢绝。在学校, 杜宣梅一面认真学习, 一面克服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每跨过一道难关之后, 她都要求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初中毕业时, 生活已能够完全自理的她又想到了学电脑。

对于她而言, 学习电脑最困难的不是理论知识, 而是用手操作键盘和鼠标, 但她凭着毅力再次用手臂解决了难题。后来, 杜宣梅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 顺利走进了象牙塔的大门, 成为一名大学生。杜宣梅深感是社会给了她希望和温暖, 决心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回报社会。当得知学校“爱心社”每周定点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去帮助聋哑儿童时, 她毅然决定加入到这个爱的组织里, 辅导孩子们学习, 以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直面磨难, 积极乐观地生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她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自立, 她的坚毅让残枝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朵, 成就了人生的辉煌篇章。

海洋中没有浪花就击不起千层浪, 生生活中不经历磨难就成不了强者。在磨难难的苦水中泡大的人是人生的勇者、生命命的强者———西汉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迁, 因为李陵一案被捕入狱, 身受宫刑, 蒙蒙受大辱, 但他发愤写完辉煌巨著———《《史记》, 其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唱, 无韵之离骚”;虽然又聋又哑又瞎, 但但海伦·凯勒却看到了生活的美丽, 感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乐观赋予她她面对生活的勇气, 使她以不屈的意志志和毅力战胜了厄运, 成为举世闻名的的大作家……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自苦寒来。”只有挥洒过汗水, 秧田才能结结出成熟的果实;只有张开双臂拥抱, 天天空才会留下羽翼的痕迹;也只有经受过过风雨洗礼的苍穹, 才会绽放出绚丽的彩彩虹。

品牌成就文具企业辉煌之路 篇6

对于国内企业,在文具市场营销方面要想成为销售冠军,取得出色业绩。根据文具品牌目前的经营现状,笔者认为需要遵从以下规则:

1、品牌经营的未来方向是——适应性销售

在混合市场状态下,让品牌适应不同目标消费人群,为其提供适意的产品。作为全球高质量书写工具的领导者,派克笔一直伴随着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活动,见证历史。柯南道尔用派克笔塑造了福尔摩斯,富豪亨利用派克笔签下了购买帝国大厦的合约,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时以派克笔相赠;从日本二战投降时的受降人麦克阿瑟将军,到美俄签署核裁军条约的布什与叶利钦,无不是用派克笔记下了历史上浓重的一页。长长的历史铸就了派克笔的辉煌。

本世纪初期,派克钢笔以其实用、廉价最负盛誉。圆珠笔的出现,打破了派克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由于圆珠笔更加实用、廉价,一问世就大受消费者的欢迎。派克公司无所适从,结果生产大受打击,身价也一落千丈,派克公司濒临破产。公司立即着手重新塑造派克钢笔的形象,突出其高雅、精美和耐用的特点,使其从一般大众化的实用品成为一种显示高贵社会地位的象征。并让派克钢笔获得了伊丽莎白二世御用笔的资格。老的以实用、廉价为标志的派克钢笔没落了,新的派克钢笔却以炫耀、装饰为标志的形式还魂。

派克钢笔一直是通过派克这个品牌来带动其旗下产品的,派克品牌一开始就具备了“豪华、地位象征”的品牌特性。公司的品牌价值也得到了那些拥有较高经济地位的目标顾客的认可。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是身份和体面的标志,许多社会上层人物都喜欢带一支派克笔

但是,1982年新总经理上任后,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美元的低档笔上,派克公司推出了旨在扩大其目标市场的低价位钢笔,企图利用这种产品进入更为广阔的一般消费者市场,扩大公司产品在不同目标市场上的占有率。然而事与愿违,新产品所代表的平凡属性恰恰同派克品牌的原有高贵品质相冲突,根本不能被原有的品牌影响力所驱动,品牌的延伸实际上违背了派克品牌的核心价值,从而导致公司的整体品牌价值都受到了沉重打击,派克钢笔的市场占有率也大幅度下降,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结果,派克公司非但没有顺利打入低档笔市场,反而丧失了一部分高档笔的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销售额只及其竞争对手克罗斯公司的一半。

现在却由于企业的贪婪,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损害了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盲目延伸品牌,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形象,而其竞争对手则趁机侵入高档笔。面临着艰巨的品牌重建任务,派克的品牌经营又重新回到了当初的原点——“使产品更臻完善,人们才会购买”。

这个经营哲学一直指导着派克公司致力于制造“更好的笔”。这也是历经百年积累在派克笔中的深厚的品牌文化内涵。

再比如汽车业中的富康尽管是其欧洲车型的翻版,但它具备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20多种优点,特别是其增强的耐久性足以适应中国粗糙的路面。而冷饮巨头和路雪在对待南北两地的产品营销时就采取了适应性销售。在酷热的夏季,南方人更喜欢冰,而不是冰淇淋。于是,和路雪将其产品系列扩展,包括生产冰制品以及更多的中国当地口味,比如红豆口味。尽管和路雪拥有畅销世界的冰淇淋核心产品,但通常也会依据当地市场来发展适合当地口味的产品。

2、改变销售渠道

很多文具品牌利用超市、专卖店等新兴销售渠道,但由于大型超市对文具的展示面积有限,而且进价要求很严,所以,很多文具品牌难以获得良好销售业绩,并且因为缺乏专项管理,包括专卖店,经常导致销售渠道的销售量的不稳定。这也是文具品牌企业最头痛的难题。其实,借鉴服装旗舰店或者购物中心模式,建立文具品牌的销售中心,是未来提高企业销售增长的趋势。由于各地城市的改造,造成很多本来很好的地脚不断流失和升值,造成原有专卖店的经营成本提高,所以,选择适合位置并扩大专卖店的经营规模面积,变小零散连锁店为大连锁中心店,实行辐射态势,并对企业级的客户实行关系营销,利用大型中心专卖店的规模优势和经营档次,为利润最大的企业级客户提供卓越的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高消费人群。比如学生一族。

3、控制分销链

对于分销链的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消费市场,和区域经销商以及代理商加强对话和加以服务性管理。文具品牌的利润来自产品自身的品质,还有就是销售渠道的流畅与快捷。三株企业当年的销售业绩很大程度上依赖销售渠道的贡献。而和路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销售情况就充分说明了分销链的价值。在北京,和路雪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和直接分销体系,效果很好,但在上海,却由于交通状况以及上海的批发商占据牢固地位,直接分销无法发挥作用,和路雪只好同当地批发商合作。但分销链的控制权却不放松,它自己的员工进行售卖,清点收入并且提供封闭箱、而批发商只提供运送服务,负责和路雪的产品送到市中心的冷饮店里。

4、对经销渠道的选择以及经销渠道的定位

很多企业在选择经销渠道上,选择了大市场的代理商和区域经销商。由于这些代理商和经销商的实力的差别,很容易影响到品牌的销售。比如,有的代理商只在大市场上作批发,很少关注最终消费者或者是文具品牌目标消费人群,尤其是高端消费人群的真正的需求。而区域经销商则关注群体消费,即办公市场的高额利润区。但是,对于办公类客户的营销依靠业务员的个人能力,而且,客户资料掌握在业务员手上,关系也是依靠业务员。所以,区域营销商对营销团队的管理不善往往影响到文具品牌的市场表现。更难以准确表达品牌的内涵。因此,选择适合产品销售特点以及目标人群需要的市场渠道,将是未来市场的个性化的必然要求。

5、作好直接营销

有的经营者认为,直销就是简单的快速送货和满足客户对商品的任何要求,哪怕客户需要一支笔也要立即送到,客户需要什么商品就送什么商品。所以,很多文具经营商虽然建立了会员制,但实际上,对用户的需求很少做到真正理解。直接营销应当让产品紧贴客户的心,通过销售人员对产品以及客户两方面的理解与沟通,使得客户产生对产品的依赖性,并且成为该产品的忠实的用户。

6、根据客户群的位置以及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选择店面位置

事实上,从对大连市场上文具经销商的调查,专卖店和百货商店、超市是最大的销售渠道,但是,作为专卖店对闹市区地脚的选址,却没有给经销商带来良好效益。文具的消费群相对比较窄,人流量大并不意味着文具销售很好,由于商场的选址需要服务的有效范围,潜在消费能力的统计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经营成本考核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因此像原来一直忙于扩大经销店面的一家企业去年开始进行了调整,撤掉了很多店面。因此,选择适合客户群体的市场位置,并能够合理规划店面覆盖区域能力,会使产品赢得良好的销售状况。

7、避免走入商场开的越大、越多、越容易得到供应商的信任和支持的心理误区

供应商对零售店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依照大和多来简单判断的,重要是管理是否规范,以往商业往来的信用情况,经营状况良好,经营定位是否清晰,以及经营风险的高低等进行综合评定,还有是该文具店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考核“信用额度”的重要标准。

企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的精力有限,经营者应着眼未来,依靠规范管理,形成企业经营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是中小企业经营向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避免那种盲目开大店。连锁越多越能够销货的误区。实际上,不同地区的客户对文具的购买是有规律性的。过去常在百货商店批发的大企业,还是喜欢旧有形式,因为,这里的产品让人放心,即使出了一点问题,百货商店还是能够取得客户谅解的。大连的天百,就是很多大企业购买文具用品的重要渠道。虽然,在经营文具方面,并没有一些专卖店规模大,但良好的服务拉拢了很多大客户。很多供应商非常愿意和他们合作。

8、搞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实现出快货出好货

衡量供应商的标准应从价格、品质、能否提供增值服务和供货稳定性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否则,很容易被一些价格战恶性竞争的不良行为所影响,甚至很可能被假冒伪劣产品所欺骗,给经营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供应商的货款拖的越长对自己越有利。这种做法可能对自身经营短期缓解资金压力,但在供应商当中造成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得不到供应商的长期支持。给客户的帐期越长,经营的隐患就越多。企业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体制、规范经营,很容易造成资金的周转困难,甚至产生死帐、坏帐,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9、利用当地政策,内外齐抓共赢

潮阳文具行业历经10年磨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调整产销策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不断更新,阵营日益壮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办事机构、销售点,网络遍布全国各地。

企业的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华隆文具发展公司为代表的一些企业,积极“走出去”,多次参加国际文具展,提高产品知名度,吸引来了美、日和台湾的客商上门洽谈生意。在去年全市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潮阳文具行业却不断增资扩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涌现出的众多文具企业中,齐心、广博、三木、新代等作为中国文具首选品牌,堪称同类行业的榜样,尤其是齐心公司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是潮阳文具行业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21世纪是高速传递信息的时代,快节奏的文化氛围使信息分类成为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各种品牌文具办公系列产品呼应时代的号召,从个人办公桌管理的需要出发,当好每个人的商务秘书。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厂家,就成为大多数经销代理商的合作伙伴。如上海元昌文具有限公司,是订书机生产的专业企业,几十年来在产品品质上不断追求和探索。为适应市场不断变革,产品推陈出新,品种齐全,款式多样,成为多家批发代理业务的合作者。元昌文具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产品还销往西欧、美国,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大批量可认牌加工生产。

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近几年的运筹帷幄中,已形成了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经营理念为发展之根本,以全球顶尖的生产设备为基础,立足现实,凭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采用亮丽大方的材质,塑造品牌形象,其产品在消费市场内独领风骚,元昌成为用户炙手可热的优秀品牌。

无论是生产商还是经销代理商,都要全面深入地与客户沟通,以诚信原则换得客户好评,进一步完善公司形象。

中国市场是空间巨大并且高度安全的投资热土,这就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文具行业的竞争再所难免地并将因此更加激烈。面对这种状况,目前的文具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推陈出新,物美价廉,功能多样化的办公系列产品备受青睐。选择高品质、好品牌的文具产品,成为文具市场销售的主要标准。

上一篇:地籍数据库更新下一篇:大学生阳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