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2024-08-11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精选8篇)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篇1

幼儿园领导班子及行政人员分工情况

园长兼支部书记:*** 负责幼儿园行政全面工作、党支部工作。保教副园长:*** 兼 支部纪检、生活委员

协助园长主持日常保教管理、教育科研、保教队伍建设工作;幼儿管理、家长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网站建设、信息管理、保教用品计划;协助书记分管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组织生活等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和相关的工作计划、总结、材料、宣传等。

分 管:保教室、教研室、特色室、资料(图书)室、工会、妇联、共青团

对口科室:对口科室: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工会、妇联、共青团、纪委、卫生局等其他相关部门。

后勤副园长:*** 兼 支部组织、宣传委员

协助园长负责:卫生保健、幼儿膳食、基本建设、后勤备品计划、备品设施采购、安防综治、校园文化建设、人事、医保、计生、计划统计、对外等后勤工作;协助书记分管党建、宣传、文明单位建设及相关工作的计划、总结、材料等工作。

分 管:总务处、保健室、文印室、保管室、办公室、政工室、档案室等

对口科室:区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医保中心、人劳局、卫生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妇幼保健院、教育局、综治办等其他相关部门

总务主任:***(兼职幼儿教学)

全面主持总务处工作,协助副园长做好总务班、伙食班、保健室、备品设施、计划、采购;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安防等工作及相关档案资料。

对口部门:卫生局、食品药监局、妇幼保健院等 保教主任:***(兼职艺术类教学)

全面负责保教处工作。做好日常保教管理工作、幼儿管理、家长工作。幼儿相关的统计报表及相关各种档案。

对口部门:教育局、卫生局、教科研主任:***(兼职大班教学)

协助保教主任李慧做好保教日常管理具体工作;主持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工作及相关档案。

对口部门:教育局、进修校 团支书、工会主席: ***(兼职中班教学)具体负责工会、妇联、共青团的工作; 兼职幼儿园网站、办公室及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对口部门:工会、妇联、团委、政办等 政工干事:***(兼职小班幼儿教学)负责文件分发、处理、保管;

党建工作的具体材料、组织政治学习的内容;园所宣传 对口部门:组织宣传部、纪委、区委办等 人事财务:*** 负责教师资格及职称评定;保险;工资、财务、固定资产的核查;人事报表及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兼职通讯员

对口部门:财政局、人劳局、教育局、社保局、医保办等 出纳员:*** 负责现金收取、保管、缴纳;兼职接待、行政组长 对口部门:银行、教育局、保管员、图书员:***(兼职教师、计划生育员)

负责园内财产的保管、分发;图书资料的订阅、分发、保管;定期整理库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计划生育工作。

对口部门:书店、计生办

幼儿园领导班子行政分工

***:幼儿园园长(校级),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主持幼儿园全面工作,全面协调,主要做好幼儿园日常各项事务管理与协助。主要负责部门及服务:各个职能部门,与局、镇党政各负责人及各分管领导定期做好汇报与交流。

***:幼儿园副园长(副校级),协助园长做好幼儿园日常(各口各项)事务管理与行政协调(包括行政人员考核,各岗位人员聘用和量质考核管理、园内事务安排上下协调等),教职工队伍管理(如教职工考勤、会议及专项学习等活动常务、师德礼仪建设、责任状或合同签定、班级协调、后备干部培养、职工稳定等)园绩效考核资料及教育行政类的督导和创建归档整理工作,定期汇总各口考核情况,招生工作、现代化创建、园橱窗横幅展牌标语等大环境氛围布置、园行风评议等荣誉形象工作。

主要分管教科业务,主管保教处,协管总务处和部分党群工作。管理幼儿园保教常规(含保教安全、家园联系<家长及家长学校工作>、保教常规、学籍管理、活动室使用常规管理等)、保教安全管理、教科研讨(含教科中心组日常事务)、业务学习、课题研究、共同体工作、业务口争创工作(如优秀教研组、科研先进单位、科研基地等)、教研组建设、园本培训工作(含师资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师德礼仪培训<含教师办公桌个人卫生>、师徒结对、班级保教协调、后备力量培训等)、教科资料定期归档上传管理(含局网站课改随笔、资源推荐、教学口材料上报等)、宣传工作、网络工作、特色打造、现代化创建管理、所在班组常规管理事务、协助部分班级临时主配班任务、幼儿园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等。

***:幼儿园副园长(副校级),协助园长做好幼儿园公车驾驶、报账员、现代化创建等工作。

主要分管后勤总务,主管总务处,协管保教处和部分党群工作。包括后勤口教研组长、教师、保健老师、保育员、保安等岗位职责与考核,全园安全综治、卫生、保健、保育、食堂、档案、工会、文明创建等管理,分管幼儿园职工工资、福利发放、职工信息,财务财产(幼儿园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幼儿园各类物品登记造册与领用、物品采购含园公务接待后勤准备、大件物品管理),各类财产设备安全(含维修)管理、保卫室管理、全园卫生工作及保健管理(各班保育常规、消毒常规、全园各班和其他所有区域含专用活动室卫生及物品摆放等)、食堂管理、后勤口争创迎检工作(如A级食堂、保健合格或先进单位、卫生合格单位等)、后勤基建设备资料归档(含后勤各类文稿上交、上传)、所在班组常规事务管理、协助部分班级临时主配班任务、幼儿园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等。

幼儿园中层岗位分工

中层一(保教处):保教主任,兼所在班组副教研组长。具体协助保教业务口副园长做好以下工作:宣传(含网络宣传、维护、电教管理和园内课件制作、公开课的摄像拍照、园刊、幼儿园网站管理、上级网站资料上传、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等基本信息和学籍管理、幼儿园接送智能卡管理、园邮箱校信通管理、播放早操音乐等),园各类文稿协助撰写、幼儿园特色打造(含园本课程、特色理念撰写、园专用室及大环境布置等)。协助保教业务副园长主要做好教研、园本培训、科研课题、创建及园重要的迎检等其他各项工作。随时配合做好幼儿园布置的其他工作。

中层二(保教处):保教副主任,兼所在班组副教研组长。具体协助做好家长及家长学校工作(含创建)、环保及绿幼工作(含创建)、各项活动及竞赛组织、对外承办演出协调安排与管理、做好部分党群类各项迎检争创,如党支部、文明单位、团建(青年文明号)、妇联(妇女和计生、巾帼示范岗)、民政(贫困助学)、信访和民事调解、其他类的各项日常和创建工作等,协助保教业务副园长做好常规事务协调、教研组、学科组、教科中心组、师徒结对、师德礼仪等工作。随时配合做好幼儿园布置的其他工作。

中层三(总务处):总务主任,工会副主席,兼所在班组副教研组长。具体做好全园档案工作(含纸质和电子稿存归档和保管借阅等,需撰写文稿协助),园史(荣誉栏、大事记、幼儿园重大事件纪事撰写及整理),后勤口保育、保健、健康教育等管理、全园保洁区划分和卫生督促检查(无烟单位等),财务财产管理,如师幼图书室借阅管理、专用活动室物品器材卫生管理等、食堂管理等、各室门牌更换等、园公务接待含会场布置音响视频调控、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消防安全、平安校园、监控管理、职工稳定、护园队、保安管理等安全工作)。做好部分党群类工作,如工会(五一文明班、职工道德模范先进单位等)等日常工作和创建工作。主要协助总务后勤口主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随时配合做好幼儿园布置的其他工作。

幼儿园其他兼职岗位分工

***:保健老师,做好卫生保健、食堂、仓库物资管理、班级配合工作、园务协助工作。***:小班正教研组长。***:中班正教研组长。***:大班正教研组长。

各行政人员要树立为园、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做到顾全大局,既分工又合作,以身作则,团结一心,讲究工作方法,不折不扣、创造性地开展好各口各项工作,求质求效求精求新,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精神,推进幼儿园各项工作稳步进行,赢得幼儿园应有声誉。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篇2

一、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所谓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人员在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政伦理失范,本质是行政权力的异化,即行政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来满足私欲、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冲击,是众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行政人员的“经济性”和角色冲突

行政人员作为一个“社会人”,行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利益,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都是为了个人目标的实现,符合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存在对自身人性满足的内在需求,即我们都是“经济人”。行政人员和普通公民相比,并不会具有更多的“利他”意识,依然会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值。正是由于行政人员个体弱点与行政主体身份的交织,在公共和个人利益面前,最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的失范行为就会发生。

作为一个“行政人”,要求行政人员在参与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要抛弃自己的利益追求,要毫无顾虑地将自己置身于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活动中。于是,当行政人员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时,政治主体的行为与“角色期望”的行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矛盾对立,产生角色冲突。对行政人员来说,无论职位高低,都会面对权力诱惑和人情往来,金钱交易和滥用权力等伦理失范问题便衍生而出。

(二)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观念

由于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的权力本位及官本位思想被部分行政人员所接受,特权意识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涌入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及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特点。面对传统思想和新鲜事物的夹击,一些“公仆”信仰不够坚定,迷失了自我,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缺少了爱岗敬业的精神,弱化了艰苦奋斗的激情。

在行政人员录用方面,主要甄选专业素质人才,对德育能力无法进行具体考察。进入机关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核,他们在思想上很容易就放松警惕,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有的自我约束不严,服务意识淡化,该高标准要求的却放松拖沓,该高质量完成的却应付了事;有的受“趋利性”和糖衣炮弹驱使,以权谋私、官僚作风、利欲熏心,产生“寻租”等失范行为。

(三)行政体制和法律不完备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深化与改革,而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仍显得相对滞后。在权力机构分配方面,职责不清、职能重复、政企不分、机构设置臃肿等情况依然存在。在薪资待遇方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县乡基层,无法与其所处的工作总量及社会地位相匹配,这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在奖惩制度方面,界线标准不清晰,更侧重于精神上的鼓励,而忽视了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在行政伦理教育机制方面,有些行政人员盲目追求政绩、人浮于事、阳奉阴违,缺乏行政伦理机制和规范的约束,从而导致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发生。

截至今日,我国关于行政伦理的立法还存在空白,对行政人员最具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然而就法律规范而言,没有确切的量化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内容不够详实,整体较为模糊不清,缺乏具体统一的行政行为行动指南,导致在管理上漏洞百出。某些行政主体往往钻法律的空子,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和处罚,从而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总体来看,我国行政监督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以及法律法规的支持,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司法监督范围狭窄,新闻舆论监督限制太多,监察机关缺少自主性,各监督单位及部门职责不清,合力较弱。在行政运行过程中,开放性和透明度偏低,且没有对应的保障和激励制度,使得群众监督流于形式。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任何有权力的人都容易倾向于权力滥用。”把权力置于空气中,管理有缺口,监督又乏力,在客观上促使了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的对策

行政伦理失范会严重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应尽快找到解决方法,加快行政伦理建设的步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治理:

(一)加强行政伦理教育,提高道德综合素质

把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伦理教育相结合,树立明确的目标责任,严格落实教学计划。

首先,端正自身态度,做好职业定位。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而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强化行政人员的自我身份认同,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增强服务意识,淡化特权思想,从根本上铲除传统的“官老爷”思想,从追求自身利益和合法权利的“社会人”转型到无私供给公共产品和勇于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公共人”。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扎实理想信念。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行政人员最高理想信念。严格遵守八项规定,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禁止生活堕落,抵制贪污腐败。

第三,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强化自律道德意识。树立标兵模范,在思想上对行政人员进行实例教育,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向模范看齐;在实践上要求他们不断反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省察克治,自我剖析。强化道德人格养成,培养道德认识感知,自觉提高抵御诱惑的能力,抵制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科学行政。

(二)营造良好行政环境,完善行政体制建设

政府管理范围广,个人手里权力大,容易促使行政人员发生滥用权力等行政伦理失范事件。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止,从根源上禁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应放弃“掌舵者”的角色,适当缩小权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打造社会本位、民本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服务型行政模式。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高效、精简的原则明确各政府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完善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民主决策、行政公开,彻底落实财产申报和经费公示制度,实现信息透明。加大打击贪污的惩治力度,增加贪官腐败的成本,以防范行政人员以权谋私,营造一个公正廉洁、团结勤政的良好行政环境。

第二,规范奖惩激励机制,健全行政伦理制度。各相关部门应根据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成绩,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优者当奖,差者当罚”。通过物质的实质奖励、岗位适才能变动、职务凭成绩升迁等形式对行政伦理制度建设进行重要补充。切实改革工资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和“高薪养廉”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违反行政伦理道德的惩罚力度,加重或从重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失范行为的念头。

第三,完善选拔任免机制,推行信用档案制度。我们应在行政人员录用的源头把好关,了解录用人员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情况以及在社会上的信用和道德情况,确保德才兼备,“德”为首。另外要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记录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信用状况,为行政人员提供良好的内部约束。

(三)加快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是将行政伦理法制化,通过法定程序把行政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并以法典或法律条文等形式固定下来,正式颁布,使行政伦理具备与法律同等的地位与权威。

长期以来,大家常常讨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却把二者的联系忽视了,致使行政伦理迟迟没有法制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制与德治协调统一的行政治理模式,将道德自律融入法律权威,增强行政伦理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相对薄弱。要善于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明确我国公务员责任与义务,对现有的行政伦理规范加以修改、补充、完善,使权责分明、科学严密、程序合理,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伦理法律文本。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才能预防行政人员行为失范,才能保证行政伦理规范不被破坏,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四)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权力与监督并行,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一,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政府应一边加强对群众维权知识的普及宣传,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一边坚持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把重大事项特别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事项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群众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对待群众的网上反馈,要及时了解情况,认真记载,尽快解决,做好回访,使行政主体能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二,重视司法部门监督,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这样可以压缩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空间。重视检察机关和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适度放开司法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目前仍归属于政府控制,很难有效地对本部门做出强有力的监督,应尽快使两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力。

第三,保证新闻媒体监督,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应该保证新闻媒体合法监督的地位,提供合理的舆论发布讨论平台,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对行政人员的伦理失范行为做出披露以及价值判断,借助社会舆论的谴责,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择善去恶的价值取向。

总之,我国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只有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行政人员努力提升,法律法规跟上步伐,社会群众配合监督,才能早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走向社会和谐的伟大旅程。

摘要: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这不仅与行政人员素质、行政体制等内部因素有关,还与思想碰撞、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连。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通过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完善行政体制建设、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和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等对策,有效地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蔓延和扩散。

关键词: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晶梅.中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伦理示范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2]赵伟.刍议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01):72-79.

[3]郑捷文.对我国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4(05):220-223.

[4]张倩.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新常态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5.

[5]朱锐博.公务员行为失范的行政伦理制度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7-9.

[6]周建祥.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300-301.

[7]吉云霞.浅论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及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7-50.

[8]尹晓玉,张旭,朱浩阳.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成因与改革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5):40-42.

[9]谢宜家.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与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03):154-156.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篇3

摘要: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假设是分析其职权行为的重要前提。公共行政人员既非自利的“经济人”,又非缺乏价值内涵的“公共人”,而是有着多重利益取向的“利益人”,因而他们的行为面临着公共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冲突、本位职责和社会职责的冲突、个人正当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进而陷入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实现负责任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和公共行政人员个体德性的彰显。应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公正的规范制度,以及公共行政人格的塑造,促使公共行政人员选择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行政行为。

中图分类号:D035;D6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118—05

一、“利益人”: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伦理规范的前提。在传统公共行政研究中,主流的人性假设范式是性恶论。公共选择学派更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和公共行政领域,认为“政治中的个人参加者并不是从事发现的事业,他的地位非常接近市场中商人的作用。他通过可以得到的工具表达自己的利益,他接受从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政治是‘利益或价值的市场’,很像一般的交换过程”。公共选择学派关于公共行政人员人性假设立论的前提完全忽略了政治和行政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差异。新近在我国学界流行的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假设是“公共人”,然而“公共人”思想正是源于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布坎南所谓的“公共人”(public mall,也译为“公务人”)只是一种承担公共事务的工作人员的称谓,与商人、作家等其他职业从业者并无二致。“公务人”(公共人)就是以统治者名义行事的代理人,当选的立法人员、法官、官僚,以及在限制和规定公民自由的供选择的条件中进行选择的人。我国学界对“公共人”的阐发多从“公共”出发,增添其公共性的内涵:“‘公共人’源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意即公共行政人员行使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承担的是公共利益,所为与所不为受公众的监督”。对“公共人”的这种期待已完全偏离了布坎南提出该称谓的初衷。我国学界在界定“公共人”时,有意将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的人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区分开,对他们有更多的伦理要求和规范,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共行政人员人性“应然”的期待。但“应然”与“实然”毕竟是有差距的,只有对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作出最切合实际的而不是理想或期待的判定,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行政行为选择。

对人性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离开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构成的所有社会关系。公共行政人员活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两种相异的角色。在私人生活领域,他扮演的是功利性的角色,以追求个人效应和实际利益为目标;在公共行政领域,他扮演的是表现性的角色,旨在维护社会制度与秩序,彰显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差异如此悬殊的两种角色扮演非性善论或“经济人”假设所能解释。公共行政人员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而人以利益追求为行为的动力,因此,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人应该是“利益人”,管理的伦理内涵就在于“利益人”的假设。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逐是人们行为的动因所在,这是不应带有价值评价的客观事实。行政伦理之所以考察利益,缘于为了什么人的利益和如何实现利益关涉人们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考量。利益的主体和实现利益的方式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二是如何保证组织、社会目标的实现。行政管理是一项具有公共性的活动,公共行政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没有自己的特殊意志但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公共行政人员之所以没有特殊意志,是因为他们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和旨归。但自由意志的存在,使得公共行政人员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特殊利益要求。他们的个人利益要求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他们的公共行政活动中,他们会将公共行政所要实现的各种价值按其理解进行重要性排序,这就使得他们在履行其职责时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易言之,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利益人”,其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谋求特定的利益。不过利益有两个向度:一是为公,即谋求公共利益;一是为私,即为部门利益、自我利益而奋斗。“利益人”假设摒弃了“经济人”与我国学界的“公共人”假设对公共行政人员价值取向的简单界定,其所涵涉的两种利益追求与公共行政人员的现实境况相吻合。不同的利益目标必然涉及到不同的行政行为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公共行政人员公共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

二、多元责任取向: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

作为“利益人”,公共行政人员承担着多重责任。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行政的所有词汇里,责任一词是最重要的。行政责任有三个主要的向度:对公共利益负责和对组织利益负责;对职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忠于个人利益和忠于公共利益。由此带来了公共行政人员行政行为选择的三重伦理困境。

(一)公共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冲突

对于公共行政来讲,“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行政人员必须致力于实现共享的公共利益。在社会分工之后,之所以保留了公共行政这个领域,就预示着它有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的功能就是公共行政人员要摆脱公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共同的公共利益。但是,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公共组织的成员,承担着组织的任务,他势必要忠于职守,严守纪律,服从命令等,这些既是其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其基本的职业道德。在一般意义上讲,对公共利益负责和对公共组织利益负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公共利益较特定的公共组织利益更多样,二者就可能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公共利益的某一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冲突。当公共行政人员所在的公共组织做出的决策不合时宜时,公共行政人员就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选择:执行政策,将损害公共利益;不执行政策,就意味着对组织的不忠诚。

(二)本位职责和社会职责的冲突

本位职责是与公共行政人员在科层制中所处的位置相匹配的责任和义务,而社会职责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常公共行政人员的本位职责和社会职责的指向是相一致的,因为本位职责是社会职责分配到各个角色中的具体职责,只有每个人都践履本位职责,才能最终保证社会职责的履行。但是由于本位职责和社会职责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致使公共行政人员在认知能力和意志力出现偏差时使二者产生抵牾。加之在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中,本位职责的表现通常直接与个人的绩效评估结果挂钩,更增加了人们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以本位职责取代社会职责的可能性,导致二者之间矛盾加剧。

(三)个人正当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公共行政人员之所以会面临个人正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原因并不能归结为公共行政人员在利益取向上的个人中心主义,而是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息息相关。一方面,现代社会使个体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使其能够真实地感受并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各种因素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个体都会感受到社会对他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常常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当个体进入公共行政领域时,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由于公共行政人员手中握有公共权力,因此他们比普通社会成员面临着更多的权利自我扩展的诱惑。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公共行政人员有权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维护自己正当的基本权益,在现代社会即使不能说是充分善的,至少也是合法正当的。但是,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他们首要的职责应该是为公众谋福利。这样,公共行政人员作为普通社会成员和公职人员的利益就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追求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公共利益。

三、“内外兼施”:实现负责任的行政行为

公共行政人员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究竟会作出何种选择,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制度的规定与控制,公共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二者也关涉公共行政人员如何实现负责任的行政行为。我们从不否认制度的规定对公共利益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但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更关键的是,任何制度效能的发挥都要依赖于公共行政人员自主性的发挥,正义的制度只有对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因此,负责任行政行为的实现有赖于良善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人员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德性的彰显,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一)良善制度的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因此,制度的设计对人类的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行政伦理学中所谓的制度主要指成文的制度安排,作为负责任行政行为的外部约束机制,良善的制度表现为设计精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职权行为设置了底线标准。任何一种立法活动都是一种集体道德裁决、一种政治性社团建立的道德最低标准。制度和法律的实施要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保证制度和法律都是良善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指明了方向。“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是对处理权责关系的原则性要求。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根据职能需要对权力进行分配并保证权力和责任对等是行政职权及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追究制度,避免部门利用权力谋取部门利益,避免部门在遇到问题时推诿扯皮。“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是对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原则性要求。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的成败,决策的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因此,要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决策的信息收集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听证公示制度以及集体决策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执行顺畅,是降低监督成本的基础,是保证决策落实的重要条件。顺畅的执行建基于公正执行,为此,公共行政人员必须公正地选择适用的法律依据,公正地对待每个行政相对人,并保证行政相对人申述渠道的畅通。行政监督是惩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的必要措施,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应通过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建立财产登记和申报制度等确保有力的内外监督。

制度的不道德才是个人不道德的根源。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保证法律制度的合伦理性就是要对其进行伦理化,制度的伦理化就是要突出制度的伦理内涵,即制度的设计、评价以及制度的目标都应符合公平、公正、诚信等伦理价值目标。也就是说,人们从既定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引出伦理价值和伦理规范,或者把伦理道德作为一个尺度和标准,对一定制度做伦理评判。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既要保证立法的实体正义,也要确保立法的程序正义。立法正义的核心是分配正义,就是公平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他的“用于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两个正义原则可概括为更为一般的正义观的一个专门方面,其表述是: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对法律制度所提出的这种符合伦理的正义要求既考虑了公共利益的需求,也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照顾,毕竟公共利益是建立在真实的个人利益之上的。罔顾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就似海市蜃楼。因此,制度的合伦理性就是要求公共行政人员所执行的制度是以公共利益为中心、满足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的;同时,在程序上,公共行政人员要倾听公众的声音,保障公众申述渠道的畅通。尤其是在行政管制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要保障行政相对人基本的人道的生存条件。

(二)个体德性的彰显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凭借其权威性和控制的多层面性在社会治理中居主导地位,以其独特的规范形式、严密的体系和合理的程序使公共行政人员令行禁止。然而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完善的,因为“规章只会引起更多的规章”,“语言的歧义性使其无法作为一个充足工具,来完全控制官僚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规章越多,对官僚行为的控制力就越小”;由于激励缺乏或者不相容,对规章的执行总是伴随着偷换目标、敷衍了事等弊病。于是,个体德性就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这里的德性是指个体保持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现代公共行政的重要特征体现在其所隐藏着的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以及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冲突。在人类理性达到至高点之前,自由裁量行为都会存在。自由裁量权并不必然带来权力滥用和腐败,关键在于公共行政人员道德的自觉。在前述伦理困境中,单独考察每一种价值取向,它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如何超越这些价值冲突,也取决于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体德性。个体德性的培养以完善的行政人格为前提,行政人格是公共行政人员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行政主体的尊严、品格、品质及所理解与实现的行政价值的总和,也是公共行政主体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行政人格对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定位。行政人格具有指导行政主体区分“可为”和“不可为”并指引其做“可为”之事的功能。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人员(行政主体)是公权的行使者。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行政主体在处理行政事务时才能坚持连贾胜和一致性,体现出对公共利益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第二,利益整合。行政主体所扮演的角色集带来了多元的利益需求,具有利己和利他双重取向。由于公共行政追求公共利益,使得公共行政人员必须坚持利他的动机和行为。然而,利己是人之本性,利己行为必然会在公共行政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对于有着完善行政人格的公共行政人员来讲,由于他们坚持高尚的道德行为动机和自觉的道德规范,就会从理想的价值观出发,妥善处理利己和利他的矛盾,通过整合两种行为动机,突破利己的价值观束缚,实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价值。

2015蒙幼行政人员分工情况 篇4

牡丹:园党务工作、园的整体发展工作、家长工作、对全旗学前教育管理引领示范工作、对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设计工作、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科学育儿实施方案设计的继续改进工作、幼儿园文化愿景设计的提升工作、教科研工作、教师成长管理、全园财务监督、夜勤人员的管理、幼儿园人事管理、考勤请假(小时假除外)、幼儿园幼儿人数的规划、一免一补的支配工作、上下级部门协调工作、项目的争取工作、区级示范的验收工作和保证区级示范的规范化进程、(岗位设臵、职称、评优选秀、名师评定、园务公开、财务公开、伙食收支公示)的主管。

孙艳萍:对全旗学前教育后勤引领示范工作全园财务分管、全园的卫生管理监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保育员管理(主管)、幼儿园所有财产的管理与分配、后勤饮食管理、幼儿园安全管理、体育器械的分配管理、幼儿人数的把控、、幼儿园教师饮食的管理、水电暖的使用情况管理、妇女计划生育工作。

雪梅:对全旗学前教育教学引领示范工作、教研工作、区域教学、兴趣班(舞蹈、美术、音乐)、特色文化教学、实习生的管理、教师培训、教师成长档案、电教工作的互助合作、走廊区域管理、三楼公共场所的管理、图书室的指导、教材 订购、千校万户工程。

云图雅:对全旗学前教育教学引领示范工作、教研工作、区域教学、兴趣班(舞蹈、美术、音乐)、特色文化教学、实习生的管理、教师培训、教师成长档案、电教工作的互助合作、走廊区域管理、三楼公共场所的管理、图书室的指导、教材订购,千校万户工程、工会工作、教研工作、早教工作、营养测算、幼儿园介绍公关工作。

巴特尔:全园的电教培训、电脑、多媒体的维修管理检查、网络问题的处理、安全卡的管理、电脑技术的指导、摄影、重大节日活动的电子管理、幼儿园电子档案的管理、翻译、教研工作、安全监控、广播系统的管理。

陈浩星:幼儿园办公室工作、教代会、政治学习、上下级领导的接待工作、档案管理、会议记录、所有公示内容的起草、幼儿园文本工作(汉文)、办公室一般性的文本写作、幼儿园的宣传信息的写作、收集幼儿园亮点信息、教育局的网络信息的管理、重要文件的收集与传递、汉班教研工作、管理幼儿园公众微信平台信息、完成自查图文并茂材料的月报、。照日格图:下账报账、票据督查、退休教师的管理、教师工资发放、预算内外、饭费、幼儿园大型投入规划、办理手续、通知信息、整理资料、后勤财务的督查、水电暖正常开资的管理、雇佣工的工资管理、教师培训学习的公务开资管理。小萨日娜:出纳工作、现金管理、幼儿园所有采购工作(除 食堂)、美工部工作、办公用品、印刷工作(电教室所有的办公耗材、被褥收费。

大萨日娜:食堂饮食管理、食品采购把关、后勤台账、进库登记、总店采购、食堂总体管理(档案、从事人员的管理)、上下级部门的协调配合、收支预算、月公示、伙食收支每日公示、伙食每餐的质量把关、后勤卫生工作。

图孟巴雅尔:协助巴特尔处理技术工作、翻译工作、动漫技术处理、蒙班教研工作的配合、美术班教学、配合陈浩星完成自查图文并茂材料的月报。

常海:党务工作、党务秘书、民主生活会、幼儿园的各种数据的统计汇总(上报教育局)、教室内外设备器械的管理、园内外事务处理、考勤的记录管理、普法工作、门卫兼职、外来登记。

大格日乐:全园财产保管工作、食堂的监督工作、食堂的食谱的制定、进出库把管管理、班级财产登记交接、晨检、收发(办公用品的发放)。

贺希格陶格斯:幼儿图书馆的管理、幼儿园报刊杂志的征订与发放。

孟克:门卫管理、全园上下水电暖的检查维修、警务室、防卫器械的管理。

张永强:门卫管理、户外大型玩教具和绿化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室内桌椅板凳等物品的检修。韩高娃:团、关工委、幼儿园的介绍公关工作。班级三位老师分工情况:

班务工作:班主任与副班主任、保育员团结协作,搞好班级物品保管、清理、生活护理等工作;处理好幼儿事务,必须做好交接班工作,不允许口头交接;三位老师严格执行幼儿园各项制度(考勤、安全等制度);班主任与副班主任、保育员配合完成各项检查及观摩活动。

教育工作:根据本园的教育层次,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共同商量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期末总结,班主任根据计划指导安排各项教育活动(如备课工作、教具制作等),保育员要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及业务学习;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积极配合,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卫生保健工作:三位老师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本班老师配合保育员保证幼儿活动环境舒适整洁,保管好班级财产和幼儿的物品;主副班主任配合保育员检查班级各种设施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家长工作:主副班主任共同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更新家长宣传栏内容;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平时做到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服务态度:三位老师必须自觉执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幼儿,关心、耐心、细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严禁体罚及变相体罚幼儿;对家长有服务意识,遇到问题做到耐心细致地沟通;接待上下级领导及外来观摩人员,要主动问好,热情迎接。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篇5

2、行政处罚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行政处罚法》完善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2.《行政处罚法》规范了行政处罚的实施,从程序上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

3.《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反腐败有着促进作用。3.简易程序 4.听证程序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什么时间通过的?

答: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5、《行政处罚法》规定,执法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4.《行政处罚法》建立了我国行政处罚设定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大部分是属于行政管理性质的,要由国家行政机关来贯彻实施。

5.《行政处罚法》健全了我国法律责任制度。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是法制的基本原则。

3、行政处罚的概念是什么?

答:指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为。

4、行政处罚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1.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实施的。

2.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处罚。

3.行政处罚是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一种法律制裁,具有明显的惩罚性。这是行政处罚本质所在。

5、行政处罚的管辖种类有哪些? 答:1.级别管辖

2.指定管辖3.职能管辖 4.地域管辖

6、级别管辖是指什么?

答: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在实施行政处罚方面的分工。

7、指定管辖是指什么?

答: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因对同一违法行为的处罚管辖权问题发生争议时,由有权机关以决定的方式指定某个行政机关对该违法行为进行管辖、实施行政处罚。

8、职能管辖是指什么?

答:指行政机关依据各自不同的行政管理职能对行政处罚案件管辖所作的分工。

9、地域管辖是指什么?

答:指同种职能的行政机关之间在实施行政处罚方面的地域分工。

10、行政处罚的原则是什么? 答:1.行政处罚公开原则

2.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4.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5.行政处罚公正原则

1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什么?

答:指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处罚决定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处罚的主体分那两种?

答:1.行政机关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这些组织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对违反行政管理事项的公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13、行政处罚的4种决定程序是什么? 答:1.一般程序

2.共同程序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16、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7、行政处罚中,当事人具备哪能些情形时,应当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答: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18、《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方式有哪些?

① 直接送达 ②委托送达 ③邮寄送达④公告送达

19、当场处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什么? ①当事人的违法行为 ②行政机关名称 ③行政处罚依据 ④罚款数额、时间、地点

20、案件调查人员在初步调查结束后,认为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主要证据齐全,应该制作什么? 答:行政违法行为调查报告

21、根据《行政处罚法》中听证程序的规定,听证依照哪些程序组织?

(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听证应当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22、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2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24、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25、《行政处罚法》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26、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2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学校行政人员记录 篇6

1.2.25,行政班子集中学习,内容:学习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中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2.自学笔记。

3.3.5,行政班子集中学习,内容:两本重要论述摘编。

4.自学笔记

53.7,动员大会,x校长讲话,x主任讲话

6.3.10,行政班子集中学习,内容:《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

7.自学笔记

8.3.19,书记上党课

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篇7

行政管理要靠人来组织实施, 行政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 离开了人的要素, 行政管理也就无从谈起。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和潜能。在全面推广教育质量工程向管理要素质, 向管理要效益, 向管理要人才的形式下,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显得很是紧迫。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面对来自时代、社会以及自身的挑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素质需要有全新的认识。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决策, 影响师生的行为、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直接关系高校的发展。因此, 探索培养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但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 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思想品质和思想作风。政治思想素质是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任, 行政办公室一方面要对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及学校的教学单位做好服务、综合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对学校领导做好参谋、咨询工作。这就要求其工作人员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 树立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 不计名利, 忠于职守。

(二) 能力素质

能力一般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独当一面的管理能力。即指独立地完成自己所分管工作的能力。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多谋善断, 能够从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来, 能从多种办法中选择出最佳的办法来, 并坚持果断地去实行它。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门类众多, 任务繁重, 各部门、各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人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 才能做好全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协调能力。是指善于处理上下左右、校内校外、各部门之间等各种关系的能力。三是自我控制能力。它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沉着、宽容、耐心、头脑冷静、豁达大度, 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 学会共处, 和善地与人共事。遇事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 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三) 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人们受到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冲击。繁忙的工作、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名利、健康、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因素都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和威胁感, 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偏差, 使现代人的心理时常处于紧张不安之中。因此, 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学会自我调节, 这就需要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充沛的精力、博大的胸怀、敏捷的思维、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在工作中不急不躁, 不优柔寡断, 遇上挫折能吸取教训, 成不骄, 败不馁;有了成绩能总结经验;对待上级不卑不亢、对待下级不颐指气使;出现分歧能大度容。

(四) 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高校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场所, 这种特殊的环境必然对行政管理人员提出特殊的要求。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 在工作中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对事物的观察要敏锐、思考问题要周密, 善于发现间题, 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善于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出改革措施, 有克服困难, 为实现工作目标不断进取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最基本的要素是必须具有创新的激情和欲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要及时更新观念, 牢固掌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新思想、新问题、新动态, 吸收最新的成果, 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的自信心, 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不墨守陈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也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使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新颖性和高效性, 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要善于研究新情况, 积极创造条件, 解决新问题。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创新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等方面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 他们在处理人情与原则得与失、义与利、竞争与公平的过程中需培养仁爱、大度、宽容、厚道的品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坚守诚信原则, 在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应以诚信为本, 以忠诚服务的理念, 以关怀友善的态度体现自身的素质。同时, 还要自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及自信的个性, 做到既正视挑战、参与竞争, 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合作, 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法制观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人员。

(二) 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综合素质的源泉和基础, 道德修养分为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修养。前者建立在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 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 服务于公众的外部表现形式;后者是在日常公共事务中形成的, 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当前,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来自外界的冲撞, 道德防线经受着各种因素的无情考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处理人情与原则, 得与失、义与利、竞争与公平的过程中, 需培养仁爱、大度、宽容、厚道的品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坚守诚信原则。在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 应以诚信为本, 以忠诚服务的理念, 以关怀友善的态度体现自身的素质。

(三) 强化服务意识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联系校内外的窗口, 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 首先要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等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深入学校各部门了解实际情况, 为决策者掌握第一手材料, 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还要使决策者了解决策落实的基本进程, 修正和完善决策, 更好地把握全局, 指导工作。其次, 要充分理解决策者的思想、意图, 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中心, 了解高等教育形势及热点问题, 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的各种趋势和动态, 既要做好具体工作, 又要研究大事, 全力以赴为决策服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还要充分强化服务型管理理念, 克服命令型的管理方法, 不仅要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办事, 而且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 从办事规则到办事程序, 都要尽可能地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克服衙门作风和官僚作风, 这样才能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

(四) 树立创新性的管理理念

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多角度的信息,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 既是一种道德品质, 也是一种心理品质, 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意志决定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的特征体现在奉献、进取、热情、合作、忍耐等方面, 是一个人潜在的精神和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应善于调动自身潜能, 呼唤内心的真善美。因此, 应重视人的因素, 发掘人的潜力, 从个体的心理、本性、行为等因素出发, 以人性化的、灵活多变的手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既是一个过程管理, 又是一个细节管理, 管理过程中凝结着每个人的性格、品性和习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自我实现的乐趣, 以投入的、能动的、建设性的、自信的、负责的、接纳的心态来衔接机关和院系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提炼高校改革过程中的新的管理经验。

(五) 培养健全的心理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工作的繁琐和压力、家庭的不和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等现象, 同样干扰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原本正常的思维和言行会因此而扭曲、变形。行政管理不仅是静态的总结、数据式管理, 更多的是一种动态性的、带有人际关系色彩的过程管理。任何事务性工作归结到底都是和人打交道, 而人既有丰富的情感, 又有千变万化的性格特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 把每一次的与人打交道都当成缘分;将看似枯燥的日常工作做得如高山流水般清澈、利索;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同事当成登高望远的同伴。以心理保健的愿望出发,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 以稳定的心态迎接周围的一切挑战。

总之, 在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时期,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和所应承担的使命, 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不断增强科学创新意识, 提升工作能力, 这也是提高校行政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搞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摘要:行政管理队伍在高校之中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 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校行政质量, 从而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管理,行政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谢萍.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2) .

[2]、蓝华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与行政法制衡[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3]、王彬.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4]、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32) .

幼儿园行政人员分工 篇8

关键词:出版专业分工;市场经济;专业化发展

一、我国出版专业分工的源起和独特性

我国大陆出版单位实行专业分工的行政约束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出版界领导人就提出,出版部门应“各专一类”。1950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明确规定:“为了便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专营出版工作的出版社,首先是公营出版社,应当按出版物的性质而逐步实行大致的分工……以克服出版工作中的盲目竞争和重复浪费现象。”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要求:“抓好各类出版单位的合理分工和统筹安排的工作。”“不同性质的出版社,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特点,确定出书范围。”1997年,国家将解决超专业分工范围出书列为出版业治散、治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曾处罚过一些超分工范围出书且情节严重的出版单位。即使在完成体制改革后的今天,出版社在年检、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确定、选题申报中,基本上也还是执行了这一规定。

笔者曾接待了台湾“行政院政府出版品管理处”的几名官员。交谈中,笔者介绍了大陆出版社的专业分工特点,不料,台湾客人对此十分感兴趣。我们知道,在海外,出版社出书没有选题申报、专业分工这一做法。一般的商业出版社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自我调节,而有些大学、社会团体或财团所办的出版社,在保证充裕的资金前提下,会专心做某一专业的出版物。对于大陆出版社的专业分工政策,台湾客人虽不是首次听说,但经过双方系统地交流后,他们还是对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产生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60多年来,独具中国特色的出版专业分工,因其时而强制约束,时而淡出放任的管理,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二、出版专业分工由被动实施到主动追求的认知过程

我国专业分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现有的出版社,一大批是近30年来按照某一部门、某一学科领域的需要创办的。这些出版社成立之初,恰逢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际,他们大多从主办单位获得少许的开办费后,即面临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笔者也亲身经历了出版社初创阶段的艰难,那种缺钱的窘境、内心的挣扎,是旁人很难体会的。此时要求出版社坚持“专业分工”,对许多出版社而言,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叫喊。为了生存,他们是一定要想尽办法打“擦边球”,千方百计逾越红线。

从中外出版的历史看,专业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而我国的出版专业分工是与新中国出版框架同时建立的,并随之同步扩大。也就是说,我国实行的出版社专业分工并不是在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高度发展之后,通过行业竞争逐步实现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专业分工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客观上对其实施带来极大的阻力。

经过30多年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我国各家出版社都不同程度获得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出版人也在不断地探索并基本达成共识,即出版社的发展之路应按专业化的方向,建立一支有自己专业优势的编辑队伍,培养和吸引一批有关专业的作者队伍,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出书特色。坚持专业化办社方针,把出版社办得更有特色和权威。这是繁荣出版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出版业的主要成长之路。

笔者认为,出版社从被动地受专业分工约束到主动追求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认知过程,符合出版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版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起到关键作用。

三、出版社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纵观我国出版专业分工形成的历史与客观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出版社专业分工的行政约束,虽然有先天不足之处,却是我国出版工作实行宏观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出版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尤其是读者在面对海量信息不知所措时,编辑能给他们提供相对准确、科学的信息,这就是出版的价值。因为其专业才不易为其他行业取代。

近几年,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鼓励出版社实行兼并、联营、合资、重组以后,虽然未见明文废止专业分工,但各家出版社似乎都认为,只要图书内容不出问题,好像出什么书不再会受到限制。有的出版社改制后,开始经营房地产、金融、教育培训或艺术品等其他领域,对此,笔者不禁感慨良多。

在中国这样一个年出新书量达到40多万种的出版大国,没有专业优势和出版特色,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目前,专业分工有所淡出,但并不表明出版社出书就可以不要章法了。那种见什么书畅销,就一窝蜂都跟风去抢出同类书的做法,不仅短视,而且绝非都能尝到甜头。至于涉猎出版业外资源的经营行为,将终因非己所长而难有持久后劲。笔者以为,围绕主业谋发展,不过多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应是企业经营的普遍规律。房地产、金融行业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凡是相对成熟的行业,都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在那里开拓逐利,外行进入,往往成为行家的垫脚石。

作为有追求的出版社,为长久生存计,还是要努力营造和积累自己的出版特色,在自己所长之处用足优势,追求你无我有、你弱我强,有了这样的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一直以为,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所谓“做大做强”,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你的产品最齐全、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厦门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在台湾问题研究、南洋问题研究等优势学科不断耕耘,形成了品牌产品,得到学界的认可,对此我们是深有体会。我国众多发展成熟的出版社,在这方面都有太多的实例,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透过出版专业分工的发展历史分析,我们再来关注目前数字出版的风起云涌之现象,可以断定,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前期,千军万马竞相厮杀,互相倾轧的乱象,虽是可以理解的,却是不能长久的。数字出版要得到健康发展,一定会呼唤其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如有专家呼吁,电子书不要求“高大全”,把过多内容放进去,“交互性适当就好”,这就是对专业化的要求。对于期望发展数字出版的有识之士来说,寻找自己的专业定位,尤其是利用传统出版社的专业优势来发展数字出版,应该是一条可取的发展之路。

(蒋东明,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

参考文献:

[1] 杨牧之. 37万种与专业分工[N].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3-7-15.

[2] 陆本瑞. 出版社的专业分工问题[J]. 中国出版,1995(7).

[3] 李大星. 关于出版社专业分工[J]. 编辑之友,1999(5).

[4] 潘俊桐, 张凤瑞. 关于出版社专业分工的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1993(6).

上一篇:在2013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下一篇:投标报价文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