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2024-10-17

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共5篇)

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篇1

附件3:

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五新”战略任务,以落实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为抓手,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科技项目,继续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支持方式,增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能力,激发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成果范围

本计划所指科技成果应属于下列范围:获国家科技奖励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列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已通过验收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上述成果须进行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申报时要提供所属成果类别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条件,应是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2.2019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不限项申报,但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且未承担在研省级科 1 技计划项目(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的供给方负责人除外)。

三、项目设臵和具体要求

本重点支持以下四类项目: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4.成果推广项目。

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从技术供给方,主要支持本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从需求方,主要鼓励企业或其他组织吸纳科技成果。

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新注册公司,在省内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

新公司条件:公司工商注册成立时间在2015年6月30 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

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将对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给予补助支持。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新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无形资产评估报告;——无形资产出资验资报告;——技术成果财产权转移归入股公司所有的证明文件; ——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和程序,涉及股东出资的所有证明材料。例如: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其他相关材料;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由企业吸纳并在省内成功转化的项目。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技术合同条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在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签订,且已经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录入,并有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

(3)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复印件(技术供给方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单位);

——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复印件; ——银行支出(进账)凭证;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

依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或进行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的项目;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望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

(1)申报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项目依托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并对成果核心关键技术正在或将要进行转化。原则上主要支持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获奖成果转化,成果水平特别先进,仍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可适当放宽年限。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复印件;

——高等学校申报须提供与省内企业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处臵及权益分配等内容的协议;

——可以说明项目状况的证明文件,包括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30-60万。4.成果推广项目

该类别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以技术转移机构为主要承担单位,技术支持和技术实施单位为参加单位。在技术支持和主要转移工作为同一单位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单位也可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

技术转移机构一般指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的机构。技术支持单位一般指技术的供给方(高校、5 科研院所或企业等);技术实施单位是指技术的需求方或技术的实际应用单位。

(1)优先支持领域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农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 ——动、植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的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高等学校申报需提供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项目合作各方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的协议(项目有参与单位的必须提供);——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15-30万。

四、咨询联系方式

单 位: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联系人:高 阳 联系电话:029-81294835

(二)2019陕西省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面向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一、能源化工

1.煤、油、气: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构建煤油气到基础化工产品、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包括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煤制芳烃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高性能油田化学品、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以及复杂油气田进一步提高开采收率的新技术研发。

2.电力、新能源:低风速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及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设备及管理系统、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及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二、装备制造

1.航空:重点推进大中型运输机、新型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2.航天: 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航天器在轨维护、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关键技术及产 品开发。

3.机电装备:工业和服务等各类智能机器人、支撑智能电网的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一代”相关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化工装备等关键部件和技术开发。

4.3D打印:多材料多结构多工艺的普及型和高端工业型3D打印装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3D打印专用材料及软件、金属构件成形质量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工艺和面向修复和再制造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人体组织替代物制造技术开发。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1.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两化融合”等应用示范关键技术开发。

2.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获取、数据资源管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计算、数据可视化、新一代应用引擎、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开发。

3.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物联网、通信基带与射频芯片、移动互联接入系统与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

4.半导体:高端存储器、SoC(系统级芯片)、GPU(图形处理器)、北斗导航/GPS(全球定位系统)、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芯片研发和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强化装备、材料等配套支撑。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速光通信、光学成像等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

5.平板显示器件:高世代高分辨率显示、柔性显示、印 刷式显示、高分辨率低成本长寿命激光投影显示、高色域液晶显示等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

四、新材料

1.高性能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金属提纯—合金材料制备—合金材料应用产业链关键技术。

2.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超高模高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重复使用抗烧蚀碳/碳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3.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级硅材料、电子浆料、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形成液晶单体、液晶中间体、TFT-LCD玻璃基板、PDP用荧光粉、磁性材料、薄膜晶体管、聚酰亚胺薄膜、电子浆料、柔性显示导电纳米银、碳化硅晶体材料等系列高端产品。

4.新型功能材料:石墨烯微片、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超强激光材料、钛镍形状记忆合金、钼催化剂、多孔过滤材料及元件、高导高强铜基合金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硅基负极材料、核级锆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关键技术。

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1.生物医药:新型免疫细胞/干细胞治疗制剂、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新靶点创新药、单克隆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蛋白重组药物、现代中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

2.生物医学工程:高性能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放疗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 备及智能康复辅助、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

3.生物检测和治疗:特异性高的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罕见病等防治上的应用,实现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六、节能环保

1.节能: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粉煤加压气化等高效节能锅炉窑炉,高炉压差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荒煤气发电等装置开发和推广应用。

2.环保:水体与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节能与清洁生产等技术及装备,以及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

3.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和冶金、建筑、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三废”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七、新能源汽车

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储能型电池组等核心技术,电源管理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汽车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八、现代农业

1.农作物良种: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2.绿色果蔬:苹果、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等新优品种示范推广、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

3.养殖业:肉牛及奶牛、杂交猪、肉羊及奶山羊、肉鸡及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新产 品、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

4.农业信息化: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产业化。

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篇2

加快发展科技与教育, 努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切实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转化能力,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陕西属于全国的科教大省, 高等院校科技综合实力虽居全国第4位, 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科教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过程中却未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优势。是什么因素制约了高校科技实力的转化?带着这个问题, 从2007年初开始, 笔者在陕西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英硕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 对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申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客观分析了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的制约因素,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 陕西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特点

借助陕西省教育厅2007、2008年两年的科研计划项目申报数据库, 通过对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医学院等32所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情况的分析发现, 陕西省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有数量的扩张、而且有质量的提高, 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外部环境良好, 有利于地方高校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级管理部门越来越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先后确立了“科教兴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明确要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两大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的实施, 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

2.2 科研特色鲜明, 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发展的要求, 陕西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制定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 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 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渗透和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题研究中去, 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培育特色科研方向, 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科研申请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门类, 学科集约性高

在陕西省教育厅的科研申报项目中, 涉及了电子与信息技术、材料、化工、机械、建筑、冶金、食品、经济学、管理学、医药卫生、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 覆盖了所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十大学科门类。

2.4 科研意识增强, 科研申报项目数稳步增加

近年来, 全省高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 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类科研课题, 努力参加科研工作。2007年, 陕西省教育厅共有1067项来自地方各高校的科研申报项目, 其中自然科学项目657项, 社会科学项目359项;2008年, 陕西省教育厅共有1126项科研申报项目, 其中自然科学项目715项, 社会科学项目381项,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5%、8.8%和6.1%。

2.5 产业化中试项目研究进步显著

“十五”期间, 陕西省高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和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 承担的科技项目从2000年的2651项增加到2005年的5569项, 获得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让经费从2000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35亿元。2007年 陕西省地方高校产业化中试项目申报的平均经费为15.5万元, 到2008年增长为35.4万元, 是上年的2.3倍。

3 陕西省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陕西省地方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较快, 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一些有利条件, 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还存在不完全适应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选题缺乏创新性、科研项目分散、缺乏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匮乏等。

3.1 部分科研申报项目前期积累少, 论证不规范, 导致标志性、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匮乏

科研项目申报的前期积累和论证是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调查发现, 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时, 缺少必要的前期准备。例如, 部分科研人员忽视文献检索的重要性, 仅仅局限于自己手头的资料或本单位的资料, 对当今国内外研究动态、信息及成果情况不甚了解, 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该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立项。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立项时缺少充分的论证, 没有深入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缺乏科学的论证, 就无法保证科研立项方向正确, 更无法保证科研项目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 是客观的需要, 从而制约了课题的进展, 难以产生标志性、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导致科技后劲不足, 将影响陕西经济的长远发展。

3.2 科研申报项目选题中存在着低起点重复研究的现象, 创新性选题不足

科研选题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科研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 即要选择那些尚未认识而又需要探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不能重复别人已做过并且已取得成果的课题。调查中发现, 陕西省地方高校科研申报项目过程中, 选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层次重复研究, 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3.3 科研项目分散, 缺乏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家的团队协作科研项目

陕西省地方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从总体上看, 表现为各自为战、单兵作战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研究模式, 没有形成联合攻关的协作机制, 缺乏跨学科、跨院系, 甚至是跨单位、跨国的科研项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隶属于院系, 缺乏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难, 统一管理难;另外, 申报项目的学科划分过细, 传统单一学科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窄, 综合集成能力差, 研究课题单一、肤浅、缺乏学科交叉, 缺乏联合攻关、承担重大跨学科科研项目的能力, 很难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相适应。

3.4 科研团队模范学术带头人不足, 科研人才流失严重

调查发现, 陕西省地方高校不仅缺少世界一流的学科群体, 在国内领先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也很少。2007年陕西省地方高校的两院院士不足5人, 博士生导师不足400人, 不及西安交通大学一个学校多。此外, 伴随着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一大批老年科研工作者陆续退下, 科技发展的重任将逐渐转移到中青年科技人员身上。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科研体制尚不够健全, 科研人才从事科研的精力逐渐减少, 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同高校间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 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重视科技进步, 增加科研投入, 某些领域或某些企业的研究设备、研究环境已明显优于高校;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待遇优厚, 致使一部分科研人员“跳槽”。

3.5 科研项目申报重理轻文,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足

在2007年陕西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中, 自然科学项目占61.6%, 社会科学项目仅占33.6%, 社会科学项目的平均经费仅占自然科学项目的55.8%。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中, 自然科学项目占63.5%, 社会科学项目占33.9%, 社会科学项目的平均经费占自然科学项目的55.6%。

3.6 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科学, 科研人员存在功利化倾向

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 其用意在于推动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 从而保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调查发现, 当前地方高校对科研人员学术地位的评价存在片面化和过度量化的现象。如以获得纵向项目的级别高低、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高低来决定项目研究价值与论文的学术含量, 以获得项目数的多少、经费额大小和论著字数、论文篇数来认定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评价与科研考核成为科技发展的制约而不是有效的激励。不少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兴趣与追求, 只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审的条件和完成工作量,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科研资助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 放弃长远的科研方向, 而从事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科研课题, 缺乏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缺乏艰苦卓绝的探索, 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7 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不足, 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 虽然高校科研经费总额有所增长, 但远远低于科研人员数量的增长及研究项目之所需, 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 研究经费实际呈下降趋势。以陕西省教育厅的科研申报项目为例, 2007年自然科学项目总额为2205.34万元, 单项平均经费为3.4万元, 社会科学项目总额为683.27万元, 单项平均经费为1.9万元;2008年自然科学项目总额为1940.31万元, 单项平均经费为2.7万元, 社会科学项目总额为563.95万元, 单项平均经费为1.5万元,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自然科学项目经费总额为上年的88%, 项目平均额度还不到上年的80%;2008年的社会科学项目经费总额占上年经费总额的83%, 项目平均额度仅占上年的79%。

4 改进陕西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政策建议

4.1 突出学校特色, 发挥优势资源

陕西省地方高校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应突出重点, 培育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各个学校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纠正盲目和过分追求向综合性发展的偏向。各院校在申请项目时应与自己的优势资源相结合, 突出学科特色。虽然我省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突出其在纺织方面的学科优势, 西安石油大学利用在石油、石化方面的优势, 积极拓展与企业的战略合作, 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还应进一步在其特色领域加强研究, 争取将各特色院校打造成本领域内全国知名、全国领先的院校。

4.2 适应市场需求、为地方发展服务, 促进产、学、研发展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要着重解决3个问题。 (1) 思想观念问题。要充分认识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 要从办学体制和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上解决问题。 (3) 要采取多种切实措施, 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各级各类科研选题和立项, 都要紧密适应社会需要及其发展规划, 鼓励产学研相关单位联合申报课题, 加强协作攻关。应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并制定优惠政策, 保障科研人员和应用单位的利益。尤其要鼓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与社会有关单位的专业人员相互兼职, 并真正发挥兼职人员的作用。

4.3 加大经费投入, 拓宽科研经费筹措途径,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要多渠道加大对高校的科技投入。 (1) 政府财政要增加科技投入, 尤其应增加对高校的科技投入; (2) 要加快培育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渠道。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及社会的结合, 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 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 (3) 科技经费要进一步向学校倾斜, 向基础研究倾斜, 使高校科技经费占全社会科技经费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其科技人员所占比例; (4) 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风险基金, 允许失败, 但开发成功且效益好的项目应回收投资和部分利润。地方高校在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的同时, 应充分挖潜内部, 将现有的科技经费用好、用活, 提高经费的利用率。

4.4 加强多学科、跨部门协作联合, 促进团队合作

多学科优势是高等学校的共同优势, 高校的科研立项应充分地体现这一优势。在交叉学科中寻找课题, 应紧紧围绕着发展科技和学校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开展, 同时应找出自己现有学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方式, 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渗透和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题研究中去, 从中寻找新的课题,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代表着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职务评定应实行两类不同的评聘体系, 以利于不同类型的科技人员能够正常地得到晋升。同时, 激励手段应多样化,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从户口引进、子女上学、住房优惠等方面解决好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科研人员安心地搞好研究。

4.6 着力解决高校科研资助的管理机制, 促进高显示度、标志性成果的产生

创新高校科研资助的管理机制, 可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 课题责任人与省教育厅签订项目任务书, 全面履行课题的规划和实施、制定定期考核目标、统筹安排课题经费等。在课题实施周期内, 每年或者每3年对课题进行考核, 主要是对制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注重对学术产出的原创性和质量的考察。每次考核后, 根据考核结果对课题投入进行动态调整, 成效显著的提高平均资助强度。

另外, 采取研究成果双标注的方式;建设经费实行动态跟踪、滚动支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促进高显示度、标志性成果的产生。

5 结语

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陕西省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科研工作, 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为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以学科优势引领高校产学研——陕西地方高校科研产业工作巡礼[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 (12) :71~75

[2].李海波.高校科研协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1, (1) :18

[3].娄延宏.论高校科研项目的选题[J].理论界, 2004, (1) :23

[4].陕西省统计局.2006年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5].邓瑞.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科研工作特点[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 (5) :94~95

[6].魏进民.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0, (4) :40~42

[7].蔡庄.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6) :41~43

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篇3

2018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

1.1 适用于IDC的波分复用多模光纤、超高速光芯片和模块研发。

1.2 Ⅲ-Ⅴ族光电探测芯片及阵列关键技术研发。1.3 5G高速通信关键芯片、器件与模块、整体样机研发。

1.4 光接入网络扩容技术、器件模块与系统研发。1.5 400G超高速超大容量骨干网光传输设备开发。1.6 3D存储器芯片下一代技术研究。

1.7 存储器芯片封装、可靠性测试技术与系统研发。1.8 光通信、显示、传感等芯片的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与系统研发。

1.9 新型工业激光器(高功率紫外、高亮度半导体、超快激光器等)研发。

1.10 精密电子行业用激光高精密加工系统研发。1.11 高端柔性OLED屏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1.12 新型显示各制程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1.13 人工智能在视听感知与交互、自主无人系统、互联网+等各领域的深度应用。1.14 国产密码及其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1.15 移动互联网、工业网络、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护、态势感知与威胁预警技术研究。

1.16 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光纤陀螺、原子钟光钟等高精密元器件研发。

二、新材料

2.1 海洋、机械用耐腐蚀高强度钢技术研究。2.2 高品质有色金属绿色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2.3 非晶合金的超精密制备及成型技术研究。2.4 柔性OLED基板材料研发与应用。

2.5 高质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2.6 超高纯度硅基特种电子气体研发。2.7 高性能建筑材料及其绿色制备技术研究。2.8 功能性硅烷衍生物制备技术研究。2.9 轨道交通用环保涂层材料开发与应用。2.10 高端加密防伪信息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2.11 高性能工程塑料强韧化改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12 耐高温过滤纤维材料制备与应用。

2.13 长寿命、高效能有机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2.14 光缆、电缆及辅助材料研究与应用。2.15 低成本、高稳定催化剂制备技术研究。2.16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与应用。2.17 高精度定位专版纸的研发与应用。

2.18 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2.19 超高频低损耗软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三、先进制造

3.1 新一代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3.2 数控机床热误差测量、分析与补偿技术。3.3 高速精密智能冲压技术与装备研发。3.4 智能板料剪切装备研发。

3.5 高速爬坡自行小车智能柔性输送系统。3.6 面向汽车、轨道交通、轻工等行业的数控加工生产线及成套装备研发。

3.7 高速高精度大负载室外无轨导航AGV研发。3.8 高精度快速响应的焊接、涂装、磨抛、装配机器人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

3.9 快速高精度大尺寸低成本3D打印技术及装备研发。

3.10 高性能铝合金汽车零件成形技术研究。3.11 低摩擦汽车轴承关键技术研究。3.12 汽车底盘关键构件轻量化技术研究。3.13 车身先进成形、焊接技术研究。

3.14 发动机高压油路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3.15 船舶智能控制系统研发。

3.16 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研发。

3.17 智能集成式缝制技术与装备研发。3.18 车载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研发及制造。3.19 复杂环境钻采装备研发。3.20 用于管道、高端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精密制造过程中的在线无损检测技术与系统研发。

四、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

4.1 太阳能梯级集热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发。4.2 光伏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4.3 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4.4 电网智能调度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4.5 智能电网分布式柔性输电技术。

4.6 超级节能型混合动力中重型载货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4.7 新能源专用车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4.8 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动力电池技术。4.9 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4.10 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4.11 新能源汽车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4.12 纯电动大客车高效驱动技术研究。

五、高技术服务业

5.1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融合的集成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

5.2 非受限环境下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5.3 物联网泛在互联融合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5.4 多车型多场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技术研究。5.5 面向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服务云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5.6 基于VR/AR/MR的感知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及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5.7 高精度北斗实时导航和定位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5.8 视频直播的敏感信息实时监测技术及风控管理系统研发。

5.9 大动漫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

6.1 优质特色地方猪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发。6.2 畜禽主要细菌性疫病诊断制剂研发。

6.3 饲用微生态(酶)制剂等新型抗生素替代物研制。6.4 猪用新型安全高效兽药研制。

6.5 高效处理畜禽粪便新型微生物制剂的研制。6.6 小龙虾重大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6.7 湖北重要渔用疫苗、饲料研发。

6.8 油料作物产品质量检测与风险因子控制研究。6.9 农田重金属与面源污染监测及土壤改良修复技术研究。

6.10 新型绿色除草剂新产品研发。

七、农业良种培育及农产品生产加工

7.1 牛羊专用饲料(草)培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发。7.2 畜禽屠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7.3 低温畜禽肉(制品)综合保鲜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7.4 小龙虾优良苗种集约化高效繁育技术研发。7.5 大规格商品小龙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研发。7.6 高纯度高性能甲壳素制备关键技术研发。7.7 特色淡水鱼种质资源利用与良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

7.8 淡水鱼健康养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7.9 发。

7.10 7.11 7.12 7.13 7.14 发。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特色淡水产品保鲜加工与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特色淡水鱼早繁与高品质养殖关键技术研发。木本功能植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林产品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特色水果精深加工工艺及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优质多抗水果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森林经营技术研究。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节水抗旱水稻新品种选育。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

特色小杂粮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谷物胚芽油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功能性杂粮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优质早熟适合机械化棉花新品种选育。苎麻新品种选育及饲料化关键技术研究。棉粕蛋白饲料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优质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选育。

7.27 油脂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7.28 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

7.29 传统食品酿造自动化生产新技术与装备研制。7.30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八、农业信息化

8.1 “智慧农业”智能化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九、特色农业

9.1 蚕蛹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9.2 蜂花粉精深加工与副产物利用关键技术研发。9.3 优质专用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9.4 夏秋茶加工关键技术研发。9.5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十、生物

10.1 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究。

10.2 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与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0.3 中药材大品种开发与精准扶贫示范研究。10.4 中药新药开发、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

10.5 DNA疫苗、六价轮状病毒疫苗及联合疫苗创制关键技术研究。

10.6 抗肿瘤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究。10.7 儿童新药关键技术研究。

10.8 手性合成、生物酶法合成药物及药物中间体关键 技术研究。

10.9 小分子靶向药物、多靶位药物合成关键技术研究。

10.10 超声诊断仪、手术机器人、高分辨光学成像显微镜、数字化肠鸣音检测仪及心电图人工智能诊断设备研发。

10.11 重大化工产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研究。10.12 生物基医用材料、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医用聚氯乙烯导管表面改性关键技术研究。

10.13 基因重组药物关键技术研究。

十一、节能环保

11.1 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型仪器设备研发。11.2 土壤污染及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11.3 河道、湖泊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11.4 难降解工业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生产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11.5 焦化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等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1.6 废电池、铝灰、钢渣、钒渣、秸秆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及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11.7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乡镇生活垃圾低温热解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2.1 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2.2 亚磷酸钙及氢氧化钙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开 发。

12.3 磷石膏晶须制备与高镁尾矿生产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

12.4 草甘膦废盐净化、胶磷矿高效选矿药剂及工艺研究。

12.5 磷钾伴生矿、危险性磷化氢尾气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2.6 磷石膏热湿结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

十三、人口健康

13.1 肿瘤精准检测、筛查、预防、诊疗与康复关键技术研究。

13.2 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及血管老化评估研究。13.3 生殖技术与优生、优育及胎源性疾病早期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13.4 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治疗、颅内高压诊治研究及意识障碍影像评估的关键技术和无创成像反馈系统研究。

13.5 口腔硬组织与颅颌面修复关键技术研究。13.6 骨科疾病精准化、微创化治疗研究。

13.7 细胞治疗、机器人治疗、新材料治疗、人体组织修复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与评估研究。

13.8 重大传染疾病探源与防治新技术研究。13.9 常见疾病大型队列研究及数据库、样本库的建立。

十四、新型城镇化与公共安全 14.1 重大安全风险预警管控、危险源监控、安全监管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14.2 食品、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研究。14.3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堤防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云平台、防汛工程装备研发、高精度实时GNSS自动化变形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14.4 防伪票据及证卡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14.5 爆破现场火工器材安全管控、矿井环境个体防护、易燃易爆危化品防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14.6 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14.7 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质量跟踪管理平台、教育信息化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篇4

2018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及

推广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目标

凝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现实科技需求、关键技术研究、实用产品创制、重大技术推广,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条件及要求、补助标准与资金用途

(一)广东省农业技术研发项目。

1.扶持方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粤发〔2016〕12号)精神,重点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资源以及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农产品加工以及冷链保鲜、贮运技术、质量安全等技术研发。鼓励研发机构联合攻关重点新品种、关键技术,以及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对接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征求到的企业等单位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研究项目。

2.绩效目标。对接农业技术需求,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有针对性地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农业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资格。牵头机构具有长期从事相关专业或领域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明显的技术优势;拥有承担本项目研发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具有开展技术研究与示范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2)项目主持人资质。原则上应是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五年以上的科技人员,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以上学位人才并工作两年以上,具备该技术领域的学术基础和研究储备。优先支持省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专家团队参与申报。

(3)其他要求。一是申报单位要围绕扶持方向,结合自身合作研究实际,自行登录“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http://)—“综合服务”—“找需求”板块选择项目组织申报;二是省直单位限报5项,并附推荐函;三是已申报过2017年该专项及其它财政扶持资金的同类项目,不得重复组织申报本项目。四是联合开展研究示范的企业和参与单位需提供相关研究内容的佐证材料及合作承诺证明。五是按照广东省农业技术研发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1)。

4.补助标准。通过专家评审,遴选20个左右农业技术研发项目,每个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以内。

5.资金用途。主要用于围绕农业技术需求,开展相关研究与示范,切实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1.扶持方向。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2018年拟重点支持以下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蔬菜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行为规范评价。

2.项目内容及补助标准。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通过专家评审,遴选确定1个项目,补助资金约110万元。

(2)蔬菜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通过专家评审,遴选确定1个项目,补助资金约110万元。

(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行为规范评价。通过专家评审,遴选确定1个项目,补助资金约200万元。3.建设内容。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蔬菜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①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将示范带动、现场培训、远程指导、信息化服务作为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围绕申报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申报单位要加强与市、县(市、区)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和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对接,探索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新模式,促进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协作,加快我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云应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相关单位,要以中国农技推广APP、农技宝、农博士等信息化应用为载体,提高对农业科研、推广、教学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智能化,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精准化服务。项目专家、农技员通过APP对经营主体、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并结合农事农情农时,在项目实施阶段每月至少发送5条以上阶段性的技术服务和成果应用有效信息。

③建设运行高效的示范推广载体。项目单位要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重点打造1个以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遴选3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组织开展不少于3次以上主推技术培训,将农业技术落实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行为规范评价

①构建各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电子档案,对各类农技推广机构实现网格化管理,将建设情况、任务计划、服务人员、服务成效等发展动态进行汇集,形成农技推广服务展示网页。

②构建农技推广服务行为电子档案,记录基层农技员的工作日志,通过信息技术的新手段,登记各级农技人员日常农业技术服务时间节点,对服务地点进行定位,登记农技员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场过程,包括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业主推技术应用示范,符合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主推品种推广示范。

③构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电子档案,登记各农业县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跟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过程与成果,展示观摩培训活动成效。

4.绩效目标。

(1)示范推广农业重大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农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立不少于250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电子档案并形成展示网页。

(3)组织开展基层农技员进行服务行为登记,建立不少于1000个农技员的农技推广服务行为电子档案。

(4)汇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情况,包括服务里程、服务次数、能力提升培训次数、服务类别占比、各县区和农技站、农技员的活跃度等,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5.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以上农业相关机构。

(2)申报单位具备丰富的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服务的实施经验。

(3)申报单位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电子档案登记的工作经验。

(4)申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行为规范评价的单位必须熟悉并参与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系统的录入、审核、上报和分析等工作;熟悉并参与农业部中国农技推广APP的安装与推广工作。

(5)按照广东省农技推广应用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2)。

6.资金用途。(1)用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购买服务;(2)购置推广应用相关的耗材耗能、农业生产资料等;(3)购置(租赁)推广应用相关的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数据记录、分析仪器设备等;(4)补贴云平台信息服务费等;(5)实施项目相关人员差旅费、技术咨询费、项目评审费、宣传培训费、日常办公耗材、下乡燃料动力费用和其他与推广工作相关的支出。(6)正规刊物文章发表、书籍购买、材料印制等知识产权及其配套服务购买。(7)设备及网络配置使用等费用。

(三)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科研项目库)应用项目。

1.建设内容。

(1)农业科研成果储备库扩容提质。面向全省涉农企事业单位动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项目征集;重点加强对动植物新品种权、审定品种、涉农专利、省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信息采集、梳理、入库、发布。

(2)开发农业科技报告服务系统。面向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建立农业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实现项目形成的应用性技术成果在线录入、社会公开、信息共享等网络化服务。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从储备库中遴选15项以上先进适用农业科研成果,联合有资质的交易机构进行挂牌交易,辅助成果转移转化。

(4)开展农业科研动态分析。基于入库成果项目的数据动态分析,科学研判、评估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热点、技术难题,并形成全省农业科研动态分析报告。

2.绩效目标。

(1)农业科研成果储备库入库增量不少于500项。

(2)遴选15项以上先进适用农业科研成果挂牌交易。

(3)提供全省农业科研动态分析报告1份。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中具备法人资格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

(2)申报单位具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资质,有开展农业科研成果项目征集、整理分析的工作经验,能配合主管部门完成储备库的建设维护。

(3)按照 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3)。4.补助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全省遴选确定1个单位承担省级农业科研成果储备库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约100万元。

5.资金用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成果项目信息采集、整理入库,软件平台完善,开展数据分析研判,辅助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交易等。

(四)国家(广东)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监测项目。

1.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思路和部署,结合我省生态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特点,组织建设若干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并组织我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依托单位开展农业生产要素基础性长期性观测监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布局并启动农业科学实验站建设工作。

(2)组织我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依托单位,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作物资源、土壤质量、农业环境、植物保护、畜禽养殖、动物疫病、农用微生物、天敌等昆虫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等9个领域规定的相关观测监测工作,组织获得并分析利用观测监测数据。

(3)开展实验站技术人员的技能提升活动,通过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进一步统一全省业务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理顺工作机制。

(4)定期组织省内实验站依托单位开展观测监测工作交流、总结和评估,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相关监测任务数据中心的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省级、地市级依托单位与国家数据中心的对接力度,更好把握国家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方向。

(5)根据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工作部署,加强联盟运行机制建设,组织联盟工作会议,密切联盟各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争取对接国家联盟,做好区域和广东相关科研任务承接。多渠道积极争取联盟承担或参与更多我省、华南区域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三农工作任务。加强与省内高校、兄弟农科院的联系,争取华南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

2.绩效目标。依托国家农业观测实验站的建设基础,开展全省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对全省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观察、观测和分析,阐明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为全面认识农业生产要素变化规律提供基本途径,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

(1)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设13-15个农业科学实验站,组建一支150人以上的观测监测和数据分析骨干人才队伍。

(2)对作物资源、土壤质量、农业环境、植物保护、畜禽养殖、动物疫病、农用微生物、天敌等昆虫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等9个领域的40-50项重点任务进行持续性观测监测,获得一批观测监测数据,通过专门数据传输途径提交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同时为建设广东省相关数据库做好数据积累,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3)组织3-5场次的工作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我省农业基础性长期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须为列入农业农村部(农科教发〔2017〕5号文)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依托单位,同时是省属农业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对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并具有较好科技平台条件和人才条件。

(3)申报单位管理制度完善、规范,组织协调能力强,能较好地承接对国家数据中心的联系并组织联络省内各实验站的工作。

(4)按照 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3)。

4.补助标准。

通过专家评审,全省遴选确定1个单位牵头承担国家(广东)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通过牵头单位组织省内13-15个实验站开展相关工作,该项目工作补助资金约200万元(由承担单位按任务量转拨到各实验站掌握使用)。

5.资金用途(1)必要的观测监测设施设备购置费;

(2)观测监测任务所需的测试、化验、分析等费用;

(3)燃料动力费、生产资料、原材料费;

(4)数据处理、分析、传输费用;

(5)项目相关人员差旅费、劳务费、人员费、绩效,专家技术咨询费;

(6)会议费、宣传培训费、资料费等。

(7)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工作的相关支出。

(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监管项目。

1.项目内容。

(1)组织专家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申报单位进行评审。

(2)收集整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项目建设情况。

(3)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4)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

2.绩效目标。

(1)对全年广东省上报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申报材料进行论证并形成结论。

(2)掌握承担建设任务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的建设情况,协助主管部门对建设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3)通过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数据,掌握我省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情况,提出一系列加强监管、促进水平、规范管理的措施。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为广东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科研院校。

(2)申报主体建有农业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

(3)申报主体承担过国家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4)按照 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3)。4.补助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全省遴选确定2个单位承担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科学试验基地监管项目,补助资金共200万元。

5.资金用途

(1)专家评审、论证的专家费,技术咨询费。

(2)全省重点实验室调研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差旅费、住宿费。

(3)管理软件购置费、维护费、数据提炼分析费。

(4)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或劳务费。

(5)日常办公耗材费、材料费。

(6)其他不可预见的支出等。

(六)全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转基因成分例行监测与科普宣传项目

1.建设内容

为发挥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督检验测试机构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研究、南繁基地、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进口等环节日常监管,广泛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促进农业转基因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人才和技术支撑我省行政区域内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2.绩效目标。

(1)全年开展不少于450个样品检测任务。

(2)组织开展1次大型进大学校区、不少于3次进中小学校园科普宣传活动。

(3)组织实施全省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及业务培训。

(4)协助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日常安全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具有国家双认证资质的、且依托我省建设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督检验测试机构。

(2)按照 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3)。

4.补助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全省遴选确定1个单位承担全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转基因成分例行监测与科普宣传项目,补助资金约100万元。

5.资金用途

资金主要用于与配合进行省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邮电费、印刷费、专用材料费、维修(护)费、租赁费、差旅费、劳务费、咨询费、培训费、委托业务费及其他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七)农业科技下乡工作项目

1.建设内容。

(1)根据我省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时季节,组织我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种养殖行业的专家、教授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以技术咨询、专题技术讲座、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2)通过遴选和发布全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3)规范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数据库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下,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手段,探索农业科技下乡新模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4)组织专家对《关于印发〈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粤农办〔2009〕203号)进行修订。

(5)对2009年以来我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情况研究。

2.绩效目标。

(1)在全省各地市开展农业科技巡回展示活动不少于30个乡镇。

(2)完成当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工作,印刷《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手册》4000册并结合科技下乡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完成2009年以来我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研究报告。(4)使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信息系统种植、畜牧、农机、水产等四个行业数据填报和审核率不低于90%。

(5)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类论文(论述)1-2篇(份)。

3.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主体必须为农业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在册的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关联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2)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经验。

(3)申报单位直接组织或参与过我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评审工作。

(4)以申报单位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正规期刊发表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相关论文。

(5)按照 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3)。

4.补助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全省遴选确定1个单位承担农业科技下乡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评审工作项目,补助资金约100万元。

5.资金用途

(1)项目评审、专家劳务、培训学习会议等费用;

(2)正规刊物文章发表、书籍购买印刷等知识产权及其配套服务购买;

(3)下乡汽车租赁、授课设备更新维护等费用;

(4)实施项目相关人员差旅费、技术咨询费、宣传培训费、日常办公耗材、下乡燃料动力费用和其他与推广工作相关的支出等。

(八)特色农机装备技术研发项目

1.专题背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生产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以补短板为导向,突出广东特色,围绕种、养、加的重点生产环节,研发出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为我省农机化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专题内容(1)适合丘陵地区机械化生产的关键设备研发

围绕我省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研究适合我省丘陵地区的果园高架作业、单轨运输、施肥、生产管理等技术设备,创制出新装备并进行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2个,每个不超过200万元。

(2)畜禽规模化养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主要是开展高原地区农业废弃物处理示范推广;广东地区规模化养羊关键技术装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发。

拟支持项目数:3个,其中高原地区农业废弃物处理示范应用项目不超过200万,其他项目每个不超过100万元。

(3)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针对我省农产品减损增效,提升初加工水平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开展虾自动剥制、特色茶智能化加工、柚子等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装备研究,创制出新装备并进行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3个,其中虾自动剥制项目不超过200万,其他项目每个不超过100万。

(4)特色经济(园艺)作物生产关键装备技术研发

主要开展菠萝等广东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华南地区温室设施智能化控制、精准定量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技术装备的研究,创制出新装备并进行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2个,每个项目不超过100万。

(5)现代农机装备新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互联网+农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等新技术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2个,每个项目不超过50万。

3.专题目标

获得一批特色农机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现代农业新装备,建立一批特色农机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基点,培养一批特色农机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的人才。4.考核指标

专题内容(1)~(4):其中高原地区农业废弃物处理示范推广项目必须在高原地区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其他每个项目需研制出农机装备产品1~3种,建立1个应用示范点,申报专利2~3件,发表论文2~3篇,培养人才1名以上。专题内容(5):每个项目需发表论文2~3篇,培养人才1名以上。

5.申报单位要求

申报对象为广东省内注册的省级农机科研及推广机构,鼓励产学研结合,申报单位应具有以下条件:

(1)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申报单位要有较强的农机装备研发及推广能力,有农机领域较为厚实的专业人才队伍。

(3)有较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运作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信用记录,近年来没有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理处罚。

6.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其他相关佐证材料。申报材料统一使用A4纸打印和复印,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5份。按照特色农机装备技术研发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4)。

(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转化和推广项目。

1.重点内容:以兽医事业发展为中心,结合多种宏观、微观研究方法、手段,对我省预防、控制动物疫病进行必要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探索兽医工作科学发展新途径、新模式。

2.绩效目标:通过流行病学、免疫预防、监测诊断、检疫监督、药理、致病中毒机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我省科学防控动物疫病水平,为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技术贮备。

3.补助标准及用途。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给予适当补助,单个课题资金补助支持额度不超过9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动物疫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机理、诊断、普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净化、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推广和风险评估;兽药研发,动物机体兽药残留、外源性投入品(兽药、农药等)引起动物中毒机理和相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和风险评估;动物卫生监督疫控机构开展检疫、监督、检验检测、监测流调、风险评估等实用技术、手段、方法的总结或研究。

4.申报对象和条件

申报对象:①省级具备较强兽医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实力的单位;②国家、省部级兽医兽药相关创新平台(中心)、产业体系兽医研究实验室(团队);研究方向:①动物疫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机理、诊断、普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净化、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推广和风险评估;②兽药研发,动物机体兽药残留、外源性投入品(兽药、农药等)引起动物中毒机理和相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和风险评估。③鼓励监督疫控机构开展检疫、监督、检验检测、监测流调、风险评估等实用技术、手段、方法的总结或研究。

申报条件:①具备课题研究应用推广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设施设备和实验条件;②所申报的课题应具备一定的前期技术储备和研究基础;③其他完成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

5.其他要求。按照省农业厅兽医科研项目申报书格式编写(见附件2-5),申报书最少应包括:①申报研究内容的现状、未来趋势及现有研究基础;②项目若成功实施的成效;③申请单位科研基础条件及实施项目实力,如人员、设备情况、已开展工作等。申请研究相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需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

6.申报程序。省管科研院所及大学直接报省农业厅;国家、省部级相关创新平台(中心)、产业体系兽医研究实验室(团队)加盖挂靠或管理单位公章后报省农业厅。科研院所及大学(包括平台(中心)、产业体系实验室在内)申报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单独的创新平台(中心)、产业体系兽医研究实验室(团队)限报1个。

(十)2018年广东省植物(水稻)病害攻关项目。

1.绩效目标。针对当前水稻病害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病和稻瘟稻两个课题的技术攻关。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和稻瘟病的系统监测,全面掌握南方水稻黑条矮病和稻瘟病的发生区域、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风险预警和抗病品种筛选,为品种布局和预防水稻病害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2.建设内容及补助标准。

课题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预警防控技术研究。(1)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媒介、疑似病株带毒率的检测;完成各地送样检测任务,及时反馈检测结果;(2)通过系统的接种试验和大田示范,筛选抗性品种,为选择品种提供科学依据;(3)开展防控技术示范、培训工作。补助资金约25万元。

课题二: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技术研究。(1)应用单基因鉴别品种(9个)和中国鉴别品种(7个)对各地采集的早晚稻穗颈瘟样本进行病菌的分离、接种鉴定,摸清各生理小种的发生分布区域和对应水稻品种;(2)在从化、龙川、阳江不同生态区域进行全省主裁品种田间抗性监测,提出风险预警,为全省品种布局提供技术支持;(3)为全省稻瘟病监测预警防控提供技术指导。补助资金约25万元。

3.资金主要用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病害检测鉴定、监测预报、田间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信息传递、防控示范、技术指导、培训宣传等工作所需专用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差旅费、培训费、咨询费、其他交通费用、劳务费、邮电费、印刷费等支出。

4.申报对象和条件。项目申报单位应为长期开展水稻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病、稻瘟病)监测、鉴定与防治技术研究,有较强的技术团队,近年来为全省提供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的科研部门(院校和研究所);主持人应为正高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5.项目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填写《广东省植物(水稻)病害攻关专项资金申报书》(见附件2-6),如有相关研究基础或成果的请提供证明材料、发表的论文或证书(复印件)。

三、申报材料要求

问海计划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 篇5

海洋观测和探测设备的国产化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海洋观测系统,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化、智能化高端海洋观测与探测设备,实现我国海洋科研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和设备的国产化,省科技厅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同设立问海计划并委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一、指导原则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围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根据海洋科学前沿性研究和重大海洋现象探索的需求,充分考虑我国高端海洋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的基础和能力,在继承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海洋观测领域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和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海洋观测系统高端仪器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小型化、智能化高端海洋观测与探测设备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带动海洋科学观测和探测相关仪器系统集成创新,以缩小与国外先进设备的差距,实现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形成我国海洋高端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加快“透明海洋”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二、项目定位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基金)或其他项目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开展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小型化、智能化高端海洋观测与探测设备产品,服务于海洋观测系统。项目成果是以市场前景广泛的关键核心部件和高端海洋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

三、资助方向

1.大洋4000米水深自持式智能浮标

研究内容:1)50Mpa高效液压泵浮力驱动技术,剖面浮标自动下潜、上浮和定深控制技术,全海域自动中性浮力配平技术等;2)高精度的5000米深海CTD国产化技术,海洋水文、生化参数传感器的综合集成观测和观测数据融合技术。

研发目标:完成自持式智能浮标样机试制,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满足海洋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卫星定位等要求,并进行部分水深的海上试验,实现国产替代。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水深4000米;总排水量不大于60千克;最大4000米剖面数不小于100个;有效搭载能力不小于20kg;观测数据自存量不小于8G,实时传输成功率不小于95%;监测水文和生化参数,预留不少于2个的外接传感器接口。

实施年限:2016年-2018年

拟资助项目数:1-3项 2.大深度水下滑翔机

研究内容:1)2000米、4000米深浮力驱动的往复多剖面海洋移动监测平台通用的关键技术;专用的甲板控制单元研发,实现轨迹和任务的灵活规划;2)能源供应与能源管理、数据自持和实时传输等,研发航程超过1500公里的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完成水文、矢量水听器、生化参数传感器与水下滑翔机的集成,实现同步观测。完成样机制造,并进行部分水深的海上试验。

研发目标:水下滑翔机在2000米、4000米的浮力驱动海洋移动监测平台及其通用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相当,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完成样机制造,并进行部分水深的海上试验。

考核指标:水下负载不小于5kg;最大工作深度分别为2000米和4000米,续航能力60天以上,最大航程不小于1500公里。

实施年限:2016年-2018年 拟资助项目数:1-3项

四、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

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国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鼓励跨单位组织研究队伍,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参与项目研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落实目标任务明确、产权和利益分配明晰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企业在项目中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项目实施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作用。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本领域较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成就与造诣,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发展趋势。围绕确定的科学目标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

2、申报书编制

1)项目申报单位在组织项目时,既要注重技术问题,也要注重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问题。

2)项目申报书应提出明确的科学目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出研究重点。项目下设若干课题,下设课题数不超过3个,承担单位总数不超过4个。3)按规定格式编写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不能附加任何个人或学术组织对所申报项目的评价意见。

4)申报项目若有需要回避的评审专家,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5)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与欧盟合作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评审及立项程序与其它项目申请相同。

五、资助模式

项目立项后先期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发资金,取得预期成果通过中期验收审查考核后,再由海洋国家实验室对项目给予经费后补助。

六、申报方式

1、申报单位按照《问海计划实施方案》及《问海计划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详见国家实验室网站)有关要求,认真编写项目申报书(可在国家实验室网站下载),拟研制设备的产业化及应用前景须明确可考核,否则按无效申报处理。

2、项目申报书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连同相关附件证明材料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装订成册,一式6份,于2016年7月12日前报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同时将所有申报材料电子版发至邮箱pchen@qnlm.ac,逾期不予受理。

地 址:青岛市即墨鳌山卫问海路1号,邮编2660237 联系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部

上一篇:1环境描写技巧下一篇:土地开发种植绿化苗木投资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