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听课记录数学(通用13篇)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篇1
一、故事引入:《理发师的困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到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理发师为什么发纳闷?为什么只有3个人呢?(每手伸了两个手指)用小手告诉老师,为什么?把两个小手指头重复在一起,谁重复了?板书:既„„又„„
二、游戏体验:
1、(教师准备两把椅子,请上2位学生,学生说不公平)怎么办?(又增加4名学生)增加一个游戏:闯关晋级,后上来的四名学生猜拳决定一个人胜出玩抢椅子游戏。
2、3人抢两把椅子 2人抢一把椅子
3、掌声送给谁?请参加游戏的7位同学起立,接受掌声。(6人起立)谁没起立?还差一人。猜拳几人?抢椅子几人?一共几人?(4+3=7人)
三、深入体验:
1、(教师拿出两个呼啦圈)现在用一个呼啦圈代表参加猜拳游戏的圈子,另一个代表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圈子。(两组学生进行自主调整)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篇2
一、习题记录, 反思自身
在演练小学数学试卷、习题册中的练习题时, 总能遇到一些开放性强, 且具备探究意义的经典习题。但是这类习题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 凭借小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很难全面解答出来, 所以在课堂讲解时老师都会专门对待, 讲解形式更是极为精细。然而, 许多学生虽然当时听懂了, 但是课下却很少去思考, 也不去记录, 以至于他们再次遇到这类题型时依然无法成功解答。这就需要有一个巧妙的方式, 让学生能经常接触此类题, 从而不会遗忘。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然后对这类经典类型题进行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 不去记录答案, 只记录习题和老师讲解的重要过程。这样, 当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习题进行反思的时候, 自然会起到锻炼的效果。比如, 在某次期中考试时, 曾出现这样一道应用题:用铁皮制作一个长方体水箱, 水箱的底面为正方形, 且边长为5分米, 水箱高1米。假如将165升水倒入这个水箱的话, 那么水箱内的水深为多少分米 (不计铁皮厚度) ?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具有开放性, 同时还涉及到了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极具收集价值。而且错的学生比较多, 所以我让学生及时记录在本子上, 经常拿出来看看, 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时, 学生就不会再错了。
二、习题总结, 举一反三
习题记录册并非摆设, 倘若学生只记录, 不总结, 那么不仅难以发挥记录册的效用, 甚至还会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所以, 当学生们准备好自己的习题记录册后, 我们还要鼓励他们进行总结, 定期互相传阅, 反思彼此记录册中的习题,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 我们还可以定期随机选取几名学生的习题记录册, 然后将其中的某些习题融入到测验试卷中, 通过反复训练, 领会要点, 融会贯通。
比如, 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后, 我便随机从学生的记录册中选了一些习题来讲解, 例如, 鸭子和兔子身处同一个笼子, 其中共有29个头, 共有92只脚。试问这个笼子中一共有多少只鸭子, 多少只兔子?这道练习题属于“替换与假设”类, 在解答的过程中若学生的思维过于拘泥, 自然无法求解, 所以学生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当然, 我们也可以在遵从原题题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地整改, 修改其某些条件, 从而让其更具锻炼性。比如我将上题改为:小明收藏的2分硬币和5分硬币共36枚, 且硬币的总面值为99分, 试问两种硬币小明分别有多少枚?通过这样的整改, 不仅可以让学生收录的习题焕然一新, 同时还能让他们对这一题型展开练习,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习题拓展, 延伸思考
好的练习题有着很好的延展性, 但是小学生受到自身能力和知识面的束缚, 他们很难对习题记录册中的习题进行拓展。这时,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我们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记录册, 然后选取某些空间延展性强的习题进行额外阐述, 在拓展习题空间的同时延伸学生的思考。因为习题类型是有可变性的, 只有经常性地进行习题拓展, 才能让学生适应习题的各种变化规律, 才能熟练掌握各种类型习题的解题技巧。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胸有成竹, 百战百胜。
以某位学生的习题记录册中的一道习题为例:假如某册教科材料共有153页, 在对这本教科材料的页码进行编印时需要用多少数字?这道题的思路是:学生必须考虑到位数问题, 即从1到153按数的位数分, 从而分为一位数和两位数、三位数等。之后, 再按照从第一页到第九页要用到9个数字的思路, 最后成功解答习题。当我带领学生对这道习题进行延伸思考的时候, 我将习题带入到了生活中, 并以当前学生使用的数学教科书为例, 让他们尝试计算数学教科书的页码编印时所要用到的数字数量。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让习题演练与生活紧密相连, 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而针对这一理念,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将自己的习题记录册中的某些习题进行生活化拓展, 继而让知识活起来。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3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样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样怎样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我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我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篇4
活 动 记 录
活动主题:怎样听课和评课 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19日
活动地点: 兴义市七舍镇小学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七舍小学数学组全体教师 主 持
人:陈兴艳 记 录 人:陈兴艳 活动过程:
一、目前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教师匆匆忙忙走进听课教室: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不知道。”
2.有的教师抱着学生的作业本走进听课教室: “批着作业怎样听课?”
“记下主要的环节就可以了。”
3.坐在教室里,老师们有这样的对话: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知道,讲的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几年级的?” “好像是四年级的。” 4.课后,有这样的研讨:
“今天××老师讲课的主要环节清楚,重点突出,教态自然!” “今天××老师的课很成功!”
评课过程中“四化”现象:
1.评课过程形式化
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评课有形式没内容。
2.评课内容表面化
评课教师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对课堂现象不能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帮助都不大。
3.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评课出现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的极端现象。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式。
4.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但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二、从听课、评课说起
1、虽然“听”用耳,观用“眼”,似乎两者都有局限,但“观”作“观察”解,那就不仅包含“听”,还具有比“听”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观察”的心理学意义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借助仪器、记录,并且包含考查、分析等研究活动。也正是在提倡研究课堂的科学方法意义上,近年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实践研究,试图将国外的课堂观察理论与技术予以本土化,用以构建听课、评课的新范式,从而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认为,这是“观课”观的技术化、模式化发展。
2、在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看来,“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在数学教师看来,词只是概念的外壳,甚至可以认为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关键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怎样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2、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下课时学生的反应(如不想下课,下课后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等等。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四、怎样评课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制订、目标达成 ●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优选活用、方法多样、改革创 新、手段运用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板书、教态、语言、操作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有效利用40分钟
八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 篇5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八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
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篇6
一、教师的放手让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
【课堂回放1】
师:经过海事巡逻飞机的勘测, 发现事发地的位置在这儿。如果我们以中国护卫舰为观测点的话,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事发地的位置吗?
生1:事发地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
生2:东北方向是个很大的区域, 我们不能精确地确定事发地到底在哪里。
师:光说一个东北方向, 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 那么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 需要说清什么呢?小组里交流一下, 可以借助探究纸量量算算。
小组合作画图、量角、标数据。
邀请两位学生代表上台解释他们小组的想法。
汇报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 我们首先把事发地和中国护卫舰两个点连起来, 量出长度是3厘米, 根据比例尺知道他们的距离是3000千米, 然后我们还量出了这条线和正北方向这条线之间的夹角是30度。
汇报2:我们组的想法和刚才那组的基本相同, 我们也是先连线再量角度和距离, 只是我们量出的是这条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60度, 是从正东向北偏60度。
师:这两组同学的操作有相同也有不同, 谁来比较一下?
生3:他们量出距离的方法是一样的, 只是角度不同, 第一组量出的是正北偏东30度, 而第二组量出的是正东偏北60度。
师电脑演示帮助学生理解:30度是与正北的夹角, 60度是与正东的夹角。
【听课随想】
妙!这里三个学生的回答有个性、有比较, 又有沟通和联系, 学生的回答基本提炼出了要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方向”和“距离”, 对于“方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会有两种不同的描述方法。
这里, 学生首先用原有知识说明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然后猜测“护卫舰的船只能很快找到事发地的位置吗”, 从而引发冲突“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描述去找没有立刻找到”。学生直观认识到:东北方向是一个很大的区域, 用它来描述一个点不精确。那还需要说清什么?这是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还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显然, 黄老师采用的是后者, 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画图、测量、讨论、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学生全身心投入, 思维高度集中, 创造力充分发挥, 个性完全张扬。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个体活动, 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数学课中教师过多的引导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 只有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思维才能如驰骋在草原上的野马一样自由, 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他们一定能带给你惊喜。正如李吉林老师说:“有人说, 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 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 实际上这个‘活’与‘呆’, 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飞翔, 也许眼下飞得不那么高, 但是飞翔的空间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 于是就有了长大后的雄鹰翱翔天际的坚硬的翅膀。”
二、适时的反思让学生有了理解的提升
【课堂回放2】
在师生共同总结出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方向 (角度) 、距离”后, 教师这样反问, 以引发学生的反思。
师:同学们, 方向 (角度) 和距离都很重要对吗, (配合手势) 如果只有方向, 确定的是什么?如果知道了方向 (角度) , 确定的又是什么?
学生稍作思考和讨论, 有一位女生自信地站起来说:如果只是知道方向, 那确定的是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面;如果再确定角度, 那就知道了物体所在的一条线;只有确定了方向 (角度) 和距离, 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就是一个点。
师:同学们能理解她所说的“面、线、点”吗?结合图来想想有道理吗……
教师稍后对齐“方向 (角度) 、距离”板书:
方向 (角度) 、距离
面、线、点
【听课随想】
这是个聪明的女孩,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回答, 是师生适时的反思, 才有了这样的精彩!
对于平面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确定, 虽没有在三维空间中那么复杂, 但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观测点、方向 (角度) 、距离。通过以前的学习, 学生对于位置关系的描述, 只有区域之分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大区域) , 位置关系不很精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区域, 而且要能在这样一个区域中准确地确定这个点。在前面的一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画、量、议、练, 已经体会到怎样才能精确地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通过两个例子, 学生概括出了精确确定位置的要素是“方向 (角度) 、距离”。这时老师的追问, 引领着学生进行反思并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理性的思考。他们不但体会到这几个要素的重要性, 而且又概括出“面”“线”“点”, 确定物体的位置先要找到所在的区域, 也就是一个“面”, 然后找到一条“线”, 最后才能确定那个“点”。这里的“具体—半抽象—抽象”, 才真正完成了空间观念的形成,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 初步具备了培养反思能力的基础, 因而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养成反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是方法提炼的灵魂, 是思想形成的雏形, 是形成数学思想的有力支撑。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三、合理的变式让学生有了思维的深入
让我们来看巩固练习部分的几个课堂片段, 整个巩固练习就是串联在绿叶岛探险之中。
【课堂片段1】
在描述白云塔的位置时, 需要测量角度, 学生尝试练习后,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后, 教师有意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学生说道:“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和南北线重合。”
【课堂片段2】
骆驼峰的位置是在南偏西30度方向9千米处。但图中给出的是另一个60度的角。在这里学生一定会有两个答案:30度?60度?到底是多少呢, 引发学生辩解。
【课堂片段3】
在寻找神秘山洞时,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描述“山洞在营地的北偏西40°方向9千米处”, 对1号、2号、3号这三个可疑点进行快速判断, 然后指名分析判断的根据, 最后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验证。
【听课随想】
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中关于角度的确定, 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难的, 判断时到底以哪个方向作为起始边, 南北线?东西线?在黄老师的课上, 我们看到:一方面, 黄老师是通过对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四个方位词的理解, 突出以南北为基准;另一方面, 黄老师通过练习中一系列的反例、变式来帮助突破这个难点。如探险情境中骆驼峰的图示出现的是西南区域中的一个点与正西方向之间的夹角60°, 让学生描述这个点的位置, 结果很多学生都得出了“南偏西60°”的答案, 最后通过交流、争论, 学生明确“南偏西”应该以南北线为基准, 也就是以正南线为起始边的角才是我们所要描述的角度。再如以白云塔的位置描述山洞的位置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 进一步认识到看角度的时候应该以南北为基准。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数学学习尤其如此, 新知教学后进行巩固练习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它的目的既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同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练习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 练习中的变式就承担着它伟大的使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长蘑菇相像, 它们都成堆地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 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正确使用变式可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数学名师张兴华曾说:“灵活运用变式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 篇7
一、律动放松心情。
出示课件录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师生一起随录像做动作。
二、设置情境导入。
师带上早准备好的“小咕咚”头饰。“小朋友们,你认识我吗?”
“对了,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
播放音像课件:《两只小象》 师生一起边唱边跳。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母鸡下蛋是怎样叫的?
生模仿母鸡下蛋的声音。
三、感受歌曲《母鸡叫咯咯》。
1、听录音范唱。
带着问题:找出哪一句歌词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生答:叫咯咯。
2、理解歌词。
师:母鸡下蛋后是怎样告诉人们“我下蛋了”!“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
3、指名表演“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两翼”的意思。
4、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用动作表现“向人报喜添快乐”。
5、师拍节奏,生随节奏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1、师弹琴,生唱。
2、分辨和表示声音的强弱。
(1)出示实物铃鼓,师敲击,生分辨强还是弱。
(2)师:你可以用身体的那个部位也来拍击表示声音的强、弱? 生:拍手跺脚;拍手拍腿;拍手拍肩。
3、板书:mfmp 师讲解这两个符号表示中强、中弱。
4、重点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这一句。
五、学习表演。
1、师:小朋友们,大母鸡把鸡蛋下在什么地方? 生用动作表现母鸡下蛋。嘴里发出“扑”的声音。
2、师:母鸡下蛋以后心情怎样?用动作表现母鸡的高兴心情吧。
3、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动作。
4、指名到黑板前表演。
教师指一名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小伙伴一起表演。
六、打击乐伴奏。
1、师:小朋友们,老师在你们的桌洞里藏了一件小礼物,拿出来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呢? 师演示响板,生学习。放在左手心里,右手拍击。
2、师:想一想,那两个字最能体现母鸡高兴的心情?(叫咯咯。)演唱时在哪里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呢?
生:在母鸡叫的地方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
3、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自由练习。
4、指名板前表演。
七、拓展创编。
师:大母鸡高兴地心情感染了咕咚农场的其他小朋友,他们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
课件展示小青蛙、小猫、小鸭图片。
1、选择小猫编歌词。
师:小猫怎样叫?(叫喵喵)小猫捉住老鼠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绒毛抖抖,尾巴摇摇。)
师生一边创编,一边用课件展示。
2、小鸭怎样叫?(叫嘎嘎)小鸭捉住小鱼后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翅膀扇扇,屁股摇摇。)
八、律动结束。
师:红果果、绿泡泡还有好朋友托托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课件播放音像手指操。师生一起随音乐学做手指操。师生一起唱再见歌。课后评议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母鸡叫咯咯》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
一、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师上好音乐课的前提。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教师巧妙的利用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智慧树》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则用其中的人物串联,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融入了故事情节之间,衔接自如,课堂教学流利顺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三、语言符合孩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易于被孩子接受。孙老师自始至终都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具有童趣的儿童语言教学,和孩子们融为一个整体。例如:老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咕咚,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这些语言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舞蹈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圆满为难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篇8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浅谈初中数学成长记录袋与评价 篇9
一、科学地构建初中数学成长记录袋
学生评价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 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校初中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成长档案袋分为:展示型、文件型和研究型。
1. 建构展示型成长记录袋。
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收集相关的数学专业资料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 如, 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学生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最优答案;对数学知识的最佳分析;对数学难题的最好方法和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作品;学生独特的数学解题思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优秀表现等。通过以家长会的形式, 将这些都展示给学生和家长们, 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可以自行选择。然而, 由于之前开过的展示会次数较少, 过程较为简单, 仅限于自己班内组织, 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生的情况难以详细说明, 学生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省。为此, 我们教师决定本学期增加展示会的次数, 主要集中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后, 让学生可以有时间精心准备自己最喜欢或者最优秀的展示作品, 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展示的作品给予说明, 教师也要对展示流程和作品做出详细的计划, 邀请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 从而让学生家长和其他参与者观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 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 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这也为学生提供了积极表现自己的发展平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兴趣, 通过参与展示活动, 学生之间在相互评价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努力, 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还能在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中, 提高判断能力和思维语言能力。
2. 文件型成长记录袋。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可以对学生的量化和质化做出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表现及评价做出记录, 具有系统性与持续性, 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的成绩测试及教师对学生的细节观察和短期考查等。在传统的记录方式中, 我们主要的工作是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 并提前预习好下次要学习的内容, 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记录, 然后在课上与同学老师之间相互交流, 将问题解决后要求学生做出小结, 在此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发展, 认真评阅学生们写的课堂记录, 对学生的表现要进行跟踪测试,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表现及时反思和判断, 也提高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研究型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研究过程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1) 设计数学课程、实验方案、课程研究等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 (2) 收集中期汇报、活动进程、周记、学生作品等参考资料; (3) 总结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报告; (4) 专业教师做出详细的指导记录; (5) 记录专业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活动过程和成果评价、答辩效果评价等内容。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团结意识, 引导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一和初二学习阶段, 在数学教师的控制下, 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举办数学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工合作, 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活动流程及查找书籍等, 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设计出团队独特的版面内容, 充分发扬小组的团队精神, 对每个小组的努力都进行了记录, 并且进行了小组与小组, 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评比, 督促学生共同进步。然而, 在以往的活动中, 初一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少, 缺乏足够的现实经验, 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到位, 对活动组织并不是特别满意, 为此, 本学期针对研究型成长记录袋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在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运用过和发现的数学现象,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设计和操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秀的作品, 对学生作品的产生过程、优点和不足做出说明, 并让学生们、家长们提出改进建议。
二、提高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的认识
1. 新课标的提出, 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 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提高了数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对数学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起着重要的监督与导向作用。在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中, 要注意几点: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过分专注分数的变化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提高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 重点强调质性变化评价, 结合定性与定量, 提高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3) 强调学生自评、家长学生督评和与他人互评的重要性, 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引导评价主体主动参与评价。 (4) 结合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重视其系统性, 实现评价功能转化。
2. 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要转变观念:
第一, 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 不但要学会知识, 更要会学,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第二, 转变等级观念, 不能将学生分为等级进行评价, 树立现代化的评价观念;第三,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 因材施教,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一切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的利益为主。第四, 将教师传统的传授型教学观念转变为激励性职责观。
参考文献
[1]徐星海.创建初中数学成长记录袋的几种途径[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7, (06) .
小学听课记录 篇10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板书:
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体育听课记录 篇11
1、整队,师生问好。
2、热身运动:a、围绕操场跑步两圈,b、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腹部运动、跳跃运动、前后压腿运动、手脚腕关节运动。
3、宣布教学内容《连续前滚翻》
4、师让生在垫子前面站立,后让学生坐在垫子上。
二、新课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前滚翻动作
2、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每生一垫,前后摆动,两手抱小腿:团身滚动――抱小腿――撑地。
3、学习前滚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前滚翻。
4、纠正动作,用头的.后部,蹬腿收腿、低头团胸。
5、连续前滚翻(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讲解示范,学生展示动作、练习,挑战连续前滚翻。
6、教师再次纠正动作: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同学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纷纷祝贺。
三、整理结束
让学生听轻音乐进行放松: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的游戏。小结,下课。
点评:
1,选择教材,组织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时间稍长,学生有点累。
小学老师语文听课记录 篇12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字写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1、鉴于学生对识字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先让学生自主识字,拼一拼,读一读,分析字形(结构),说说偏旁,组组词。
2、同桌交流识字,相互纠错,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举手示意请老师帮忙。
3、指名读一读,选择部分字进行分析,说说“记忆的方法”,像“加一加”、“换一换”等。并对所组的词选择不常见的进行析义,如:脱手、日晒雨淋、收心等。
二、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晒棉被”和“晒棉鞋”写出了妈妈和小峰对奶奶的.爱,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尝试能不能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主要讲妈妈帮奶奶晒棉被;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主要讲小峰帮奶奶晒棉鞋。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第5自然段何去何从产生了异议,于是,我们就地5自然段进行了再次朗读,找找该上还是该下的理由。经过一番说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归到第一部分,因为这里主要写奶奶睡午觉时赞美“这被子真暖和”,还是跟妈妈晒棉被有关,从中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小小的脑袋已经学会了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真不简单。
三、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深情
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采取自读自悟的方法,以学生自主的理解来解析课文所要传达的那份暖暖的爱和深深的情。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孩子们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那份善解人意。
学生自读后感悟到:妈妈很爱奶奶,因为奶奶没有说,妈妈就自己帮她晒棉被。
从“早晨,阳光照到了阳台上”知道这是一个晴天。
小峰是个不懂就问的孩子,因为他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小峰还是个学以致用的孩子,因为他知道了棉被里有棉花,晒了太阳就暖和了,那么棉鞋里也有棉花,所以晒一晒也会暖和的,所以他就帮奶奶晒棉鞋了。
小峰“轻轻的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这里用了“轻轻地”,因为奶奶睡着了,他怕吵醒奶奶。
……
孩子们通过朗读、交流,一个懂事、聪明、能干、孝顺、可爱的小峰形象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然后再来感悟家庭的亲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引导学生发现用词的准确性
课文的第5自然段学生一读就懂,假如就这么过了,我觉得有些可惜,因为我自己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这一自然段中动词特别多,所以当学生觉得已经可以了的时候,我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你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聪明的孩子一定还会有不同的发现的。”
果然,学生读过后,就由几个学生陆续举起了手,叫起一男生,便说:“我发现这里动词很多。”“太棒了!”我心里已经在欢呼了。接着,我就让孩子们找找都有哪些动词呢?孩子们很感兴趣,一个一个找过去【用▲标出】,有“收、铺、脱、躺、合”,每找到一个就开心地叫一声“耶!”然后我再让孩子们动手做做这些动作,感受妈妈和奶奶是怎么做的,从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小学音乐听课评课记录 篇13
听课评课教师:xxx
授课时间:20xx年9月23日
一 组织教学
同学们伴着老师的琴声律动走进教室,并唱师生问好歌。
二 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给学生放一首《国歌》,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谁唱的?(聂耳),并了解聂耳的生平以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从而引入新课《卖报歌》
三 学习新课
1播放歌曲范唱,并介绍作曲家以及他的所在地。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2、教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课件:小毛头与《卖报歌》(图片与解说相结合)
1934年,在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上,常能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边跑边跳地大声通报着当天的新闻,吸引路人买报。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见她的头发散乱,就叫她“小毛头”。由于她活泼灵巧,叫卖又特别动听,人们都爱到她那儿买。在过往的行人中,小毛头发现有一位叔叔像特别留意她的叫卖声。原来这位叔叔是作曲家聂耳,他正打算写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新歌哩!第二天,聂耳叔叔带着安娥阿姨来见小毛头,小毛头可开心了!叫卖声更加清亮:“卖报!卖报!七个铜板两份报!”几天后,聂耳叔叔又来找小毛头,把她没卖完的报纸全买下,高兴地说:“今天不用卖报了,我教你唱首歌吧!”“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真好听!小毛头很快就学会了。不久,聂耳叔叔请小毛头到电影厂的晚会上唱了首歌,歌声很快就传了开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全中国的小朋友都爱唱这首《卖报歌》。
2、再次播放乐曲,让同学把乐曲分成几个部分并用旋律线画出来
3、教师弹钢琴,同学用lu模唱
4、整首乐曲再听一变,并要求同学们用拍手或其他动作表现音乐。
5、学生学唱歌曲
6、表演创编
四 课堂小结
评课: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邱老师上的《卖报歌》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教学设计巧妙,过程精确,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邱老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2、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音乐知识教学恰到好处。例:在音乐节奏教学环节,巧妙结合音乐知识强、弱、渐强、渐弱等,引导学生识、记、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学生自主创编表演,其乐无穷。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08-28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07-30
小学体音美听课记录10-21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07-31
小学推门听课记录表09-29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11-16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简报07-29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总结09-10
小学语文埃及的金字塔听课评课记录10-26
陈艳娇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