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1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四 边 形四 条 直 的 边四 个 角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2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学生,兴趣
小学三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数学基础是以后考高分的关键。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对数学中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么重要的时期,老师应该怎么去做呢?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值爱玩的年纪,老师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小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期,老师不能遏制学生的天性,而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生硬地教授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课堂会让学生更加讨厌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蕴含在数学中的美。比如,在学测量这个单元的时候,学生刚接触这些度量单位,弄不清楚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区别,这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尺子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文具盒、铅笔、桌子和身高等等,让他们告诉老师这些物体的长度。学生喜欢玩,自己可以选择量的物体,活跃了课堂,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数学。老师要注重数学基础的培养,学生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为以后学好数学打好地基。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各种数学补习班接踵而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为追求成绩的提高,而让学生死学习。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素质体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都是互通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才刚刚开始成长,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让他们的接触面更宽,这样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以致用,才会发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读书也有利于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读书的孩子会比那些不会读书的孩子更能学好数学。可是有些家长并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数学的突击补习,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但是结果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孩子的成绩一直提不上来。而那些注重各方面发展的孩子,平常有意识地去玩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得心应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要注重阅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而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让学生死学数学。所以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三、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数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在生活中融入数学,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生活中的事情,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虚拟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做店长,让别的学生买东西,试着计算物品的总价值,自己找零,在虚拟的游戏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锻炼
数学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有利于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老师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教学阶段,一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思维的基础,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容易很多。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比如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健全,我们一定要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地基,这样才能建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大厦。在数学这个科目中,存在“梯次掉队”的现象,数学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高难度的数学做好铺垫,学习好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老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老师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3
关键词:笔记记录;意义;方法;合理利用
一、记录笔记的意义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笔记。而且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会按照章节的顺序将要讲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已经省去了很多整理的麻烦。老师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系统去记忆知识点,从而达到扎实记忆的目的,尤其是数学。然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就算记忆力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而真正忘记的知识点如果去教科书上找,那么只会找到最基本的公式以及简单讲解,这对于学生重新理解、重新记忆知识是不利的。这时候笔记就彰显出充分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重点讲解知识点以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等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可以直接应用到所学知识,对于学生充分、全面理解知识点大有裨益,学生在记录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这些内容。所以,笔记的意义就在此,可以时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回顾,学生不懂的或忘记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此外,学生亲笔记录过的笔记也会更加影响深刻,在回忆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回想起来,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笔记的记录,更要明白记录笔记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做好笔记。
二、记录笔记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上学阶段都会记很多本笔记,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不记笔记,而是向笔记记得好的学生借来,然后自行复印或抄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省去了自己记录的麻烦,上课可以更加专心地听讲。实际上,记笔记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记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记笔记呢?有以下几个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选择性记录。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要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从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将老师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这样只会增加混乱,影响听课质量。学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老师说的非学术性语言没有必要记录,只需要将真正的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或者是技巧性的东西记录下来就好。而且笔记本身就应该是对课堂内容或教材知识的凝练,太多内容反而使笔记过于臃肿,这样复习的时候会在心理上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第二,以符号代替文字。上文已经提到,记笔记应该记的是真正精华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老师上课说的所有话和教材上的描述性文字,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善于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进行表述和记录。这里的符号不仅包括数学符号,还包括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有助于记忆的其他一切符号。这样也会使笔记更加精炼、简短,复习的时候也会更加集中。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掌握了记笔记的方法,便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愈发顺利。
三、对笔记的合理利用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记笔记的意义和记笔记的具体原则或方法。而记得一本好的笔记的目的并不是彰显记笔记的能力和方法,而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自身记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有些时候很多知识之间是比较欠缺逻辑性的,所以学生在记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一点,也就是说笔记是要为我们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点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图美观或条理而记录得自己看不懂,这样就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是笔记的主人,而非笔记的“附庸”,自己能看懂,能用得上的笔记就是好的笔记。所以,记录完不能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是要时常拿出来翻看,不用刻意去背,时常翻看就可以加深印象,而真正使知识在心中根深蒂固则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扎实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记录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尝试。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要明确记笔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将记笔记重视起来。此外,还要学会科学记录笔记的方法,记关键,内容凝练,为自我服务等。最后,还要经常性地翻阅自己的笔记进行查看,巩固所学。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笔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22.
[2]夏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06(7):76.
[3]李彤.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3):99.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4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语言形象优美,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神奇、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文本特点,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徜徉在文本的世界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秆、钻等,会写、会用 “戴”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2——4段的语言规律,背诵2——4段。
3、按照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露珠的神奇变化和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4、学习“越来越……越来越……”的句式,尝试运用,感悟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按照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露珠的神奇变化和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2、学习“越来越……越来越……”的句式,尝试运用,感悟打比方的妙处。
课前,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说说大自然会变什么魔术,孩子们畅所欲言,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单,请学生自主寻找字音易错的字,字形易错的字和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一下读了课文,对小露珠有什么了解。通过预习单,对预习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为今后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小露珠》一课中有一个生字,穿戴的“戴”,学生很容易与携带的“带”混淆使用。在汇报交流预习情况时,当学生提到“戴”这个字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达成写正确、写美观这一目标,之后还关注到了这个字的正确运用。
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下发题纸:让学生在题纸上用直线连一连,给“戴”字找家。大屏幕出示:()书本
()帽子
()耳环
()红领巾()队
()手表
当学生填完后,及时交流纠错后,顺学而导,请学生自己读读所填的带有“戴”字词语,想想今天学的这个“戴”在什么时候用?学生通过归类比较,发现:这个“戴”字就是代表戴在身上一些东西。
在学生自主探索初步得出结论时,教师出示字典里的解释,进一步巩老师固学生的认识。第四步,趁热打铁,尝试运用。教师让学生在题纸的方格里给这个“戴”字组一个词,既训练学生在方格里写字,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学习“戴”字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在运用中揣摩字义,从而真正做到“会用”。学生填完词以后,老师并没有急于出示字典中两个字的解释,急于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字,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保护了孩子探究的兴趣。
中年级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时逐段读懂课文,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板书,请学生借助板书,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连起来说说,教给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中年级不仅要了解词句的意思,还要体会这样用词造句的表达效果。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王尚文先生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细读感悟环节,学习“越来越……”的句式,认识句式形式,理解其意思,体会其作用,学生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首先出示带有“越来越……”的句子,发现句式特点。然后多媒体演示小露珠逐渐变化的过程,指导朗读。最后练习用“越来越……”说话。真正的做到得意,得言,得法。
学习2——4段,进一步了解动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打比方的妙处。这一环节最精彩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2——4段的共同之处,学生发现了这三段共同的语言规律,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比较句子,借助图片,感受打比方的妙处,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创设情境,背诵积累。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提高了课堂效率。
板书设计: 小露珠
夜幕降临(图)
越来越……
太阳出来(图)
闪亮
透明 喜
八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 篇5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八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
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6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我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我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7
《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强调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注重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第一学段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 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其中, 教材在内容编排、例题安排、素材选取都体现了《标准》中关于计算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加大教学步子, 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等。但事实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由于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不深, 课堂表面热闹了, 算法多样了, 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忽视了学生思维及技能的训练,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因此, 本研究是针对区域小学生第一学段学习后,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保持情况如何?计算的基本技能如何?期望通过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 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同时, 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访谈, 了解新课程下师生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二、测试目的及方式
1. 测试目的。期望通过这次测试与分析的结果,
能对新课程下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为第一学段结束后基本计算技能掌握效果方面的测试提供一个数据参照。其次, 通过对测试情况的分析, 收集部分典型计算错例, 尝试对错例进行分类划分, 探讨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心理因素, 促使教师改变单纯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另外, 通过对师生访谈, 了解计算教与学的现状。
2. 测试方式。
为了减低因多次考试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测试与三年级数学期末区域质量抽测相结合。测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及《广州市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为依据, 进行测试量表的设计, 本测试研究从计算的正确性和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完成题目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反映。
3. 测试样本。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
以整个区域学校的一个班整群抽样, 抽取了89个班, 3615份测试卷作为基本计算技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收集教师测试分析表89份, 对60位教师作了访谈记录, 并抽取相应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访谈。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口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76%的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且不出错, 说明这部分学生口算技能相当熟练且注意力集中。而答对10题以上的学生占95%, 说明学生整体口算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仍然有1%的学生正确题数低于5题以下,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或民办学校, 其中, 样本班的数据显示约占1到2名学生。通过查阅测试卷发现这部分学生书写潦草, 做题格式不规范等。从数学知识的纵向角度分析, 发现此类学生的估算、笔算题出错率高, 甚至个别学生不能完成。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口算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因注意因素导致的错误。如100÷5=500, 学生在不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 受前面几道题乘法的影响, 错将除法做成乘法算。如14×20=180, 13×300=3300,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顾此失彼, 只注意乘个位或十位而忘记乘另一位。如30×50=150, 700×30=2100, 学生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 忘记添0。
(2) 因记忆导致的错误。如3.1-0.8=3.3,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时候漏减1。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教师认为教得最满意的是口算课, 认为口算能力是形成估算能力、笔算能力的基础, 只有口算过关了, 估算和笔算才有可能过关。在课堂上会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如开火车、夺红花、小竞赛等。家庭作业会有一定量的口算练习。对于口算经常出错的学生, 教师都把错误原因归为粗心、不审题, 改进建议也一再强调多练, 较少从心理角度分析原因, 而采取针对性强的策略。
2. 估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2)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影响估算题正确的主要因素有:
(1) 题目类型。从表中数据看, 有关“估计积 (商) 大约是多少”“估计积 (商) 在什么范围”。这两种类型的估算题, 学生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填空第11题, 学生的正确率只有76%, 题目是要求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 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2) 题目数字特征的因素。如:88÷3≈的正确率是87.7%, 而497÷7≈的正确率是80%。这说明数字位数是影响估算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同时, 数字在估算中调整幅度的大小除了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也影响策略的选择, 即采取截取策略 (497÷7≈, 可把497看作490) 比采用取整策略 (88÷3≈, 可把88看作90) 的正确率低。
(3) 题目的运算形式。从表格数据发现, 乘法估算的正确率优于除法估算。
(4) 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如:53×62≈300, 27×83≈240, 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估算的意识, 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 口算的熟练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5) 估算意识的影响。如:497÷7≈71……3, 学生把497看作500, 再把500÷7=进行精算。三年学生估算情感属于初步形成时期, 学生对估算是一种不精确的计算的认同, 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他们更相信通过精确计算出的答案。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更重视估算方法的训练 (如取整、四舍五入等) , 也注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估算, 但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未能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释估算思路的训练, 因而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 笔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3) 从表中数据来看,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较高, 都在80%以上, 同时也表明基本口算失误造成的笔算错误数量也较多, 尤其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计算和退位减法;大数乘小数 (89×32) 的错误率低于小数乘大数 (56×74) ;位数的多少及涉及数字0或7的计算也较容易出错, 学生粗心、书写不当产生的错误等。另外, 选择第4题考查算理方面的正确率只有52%, 这说明算理的理解仍然是教师最忽视的, 片面认为练习数量多少是提升技能的唯一手段。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笔算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口算错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口计算如56×74= (5×4得20忘记加进位的, 除法退位减法的错误) , 极个别学生是因为乘法口诀错误。
(2) 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的错误;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除法试商的错误;商和除数相乘的错误。
(3) 粗心、书写不当的错误。抄错数字、横式漏写、抄错答案等。
(4) 理解算理方面的错误。如选择题要求学生理解5×3实际上是计算什么,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答案 (1) 。
结合学生访谈了解到, 学生认为计算特别难的点有:算理的理解;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笔算乘法中的连续进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知道运算的依据, 算理的理解较为清晰, 能自觉地训练多一点的题目, 能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反复讲解和训练, 依靠记忆或凭感觉, 对算理的理解不甚清楚, 完成作业时不注意思考, 有时甚至还会互相抄袭。
结合教师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 (1) 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最重要环节有:熟记乘法口诀;理解算理;牢记法则;重复训练;书写格式;检查习惯。 (2) 对于计算老是出错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策略有: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经常提问、在黑板上板演等;帮助学生分析错因, 找出症结, 并针对错因进行个别辅导;反复训练, 课后布置专项练习;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设立“纠错本”、多复习;编顺口溜记忆计算难点;通过数学游戏, 提高兴趣, 如24点游戏。 (3) 关于笔算教学:要注重概念法则的教学, 对法则要牢固记忆;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 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 关注知识的形成;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反复训练;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而且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一套训练学生笔算技能的有效方法, 但从数据反映仍然忽视了算理方面的教学, 这说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四、初步结论
1. 期望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开展测试分析的实践研究, 就如何从整体的面面俱到到某一专题作出尝试, 以期末抽测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以计算能力为切入口, 指导教师进行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从汇总的分析表发现教师从应付的态度向认真的关注, 从过多地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渡, 并对学生的计算错例进行摘录分类, 分析错误原因,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区域数据的比较了解到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水平。实践证明, 错例的整理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梳理, 为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2. 充分利用区域教研特色“三级教研网络”的教研体制,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从量的分析角度,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通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数据的统计, 得到比较真实数据的参照, 从质性分析的角度,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 初步探讨影响形成技能的心理因素。
3.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1) 区域三年级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总体达到了教学要求, 口算合格以上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90%, 估算、笔算技能的掌握较好, 正确率都在80%以上, 但需要学生理解算理、表达过程的题目得分率较低。 (2) 偏向农村地域学生的数学基本计算技能水平低于镇街学生, 镇街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学生差异较明显, 这反映本区域的数学教育存在差距。 (3)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问题有:乘法口诀熟记程度、算理理解不透、计算法则掌握不好、书写检查习惯、注意力的保持、非智力因素等。 (4)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对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 对教材编写的理解及把握, 练习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计算错误的态度及相应的措施;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 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 对练习量的认同度等。
五、讨论及思考
本测试抽取样本的数量及样本的分布基本上都能代表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测试题以《课标》及人教版 (三下) 教参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双向细目表, 测试题可能偏重主观, 欠缺镇街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数据的差异检验、离散度的检验。 (2) 本测试是与数学期末抽测相结合, 评价方式限于正确性这一维度, 速度与合理性未能体现。 (3)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 本次测试只针对口算、估算、算理、笔算四方面的数据统计, 对于是否加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 有待进一步思考。 (4) 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入研究, 仅从量的角度测试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本研究还结合质的分析, 但访谈的内容还是侧重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行为, 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过程的访谈有所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晓霞, 马垊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怎样教好小学三年级数学 篇8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学生;兴趣
小学三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数学基础是以后考高分的关键。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对数学中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么重要的时期,老师应该怎么去做呢?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值爱玩的年纪,老师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小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期,老师不能遏制学生的天性,而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生硬地教授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课堂会让学生更加讨厌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蕴含在数学中的美。比如,在学测量这个单元的时候,学生刚接触这些度量单位,弄不清楚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区别,这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尺子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文具盒、铅笔、桌子和身高等等,让他们告诉老师这些物体的长度。学生喜欢玩,自己可以选择量的物体,活跃了课堂,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数学。老师要注重数学基础的培养,学生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为以后学好数学打好地基。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各种数学补习班接踵而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为追求成绩的提高,而让学生死学习。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素质体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都是互通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才刚刚开始成长,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让他们的接触面更宽,这样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以致用,才会发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读书也有利于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读书的孩子会比那些不会读书的孩子更能学好数学。可是有些家长并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数学的突击补习,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但是结果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孩子的成绩一直提不上来。而那些注重各方面发展的孩子,平常有意识地去玩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得心应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要注重阅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而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让学生死学数学。所以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三、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数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在生活中融入数学,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生活中的事情,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虚拟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做店长,让别的学生买东西,试着计算物品的总价值,自己找零,在虚拟的游戏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锻炼
数学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有利于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老师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教学阶段,一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思维的基础,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容易很多。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比如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健全,我们一定要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地基,这样才能建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大厦。在数学这个科目中,存在“梯次掉队”的现象,数学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高难度的数学做好铺垫,学习好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老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老师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9
《小螺号》是一首叙述性的童话歌曲,曲调诙谐幽默,情绪活泼欢快,童趣盎然。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讲述了一个富有教益的故事,使他们在音乐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课设计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教学思想、方法上张老师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大胆探索和尝试,在第一次视频教学中,听课成员感受最深的是:
1.运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交流、学习。
2.师生相互交流,探究及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表演生动有趣,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3.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张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强。
存在的问题:
1.在范唱时“fa”音唱走调了。
2.导入环节难易脱节,需要层层递进。
3.讲解歌曲出现的“下滑音”。
4.趣味导入,解决难点的环节,难易脱节,花太长时间,没有做到循序渐进。
5.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6.上课环节不够紧凑,没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丰富。
8.小细节的处理不够细,如:背景音乐的音量过大。听课成员的建议:
1.道具中的钓竿过长,需要弄短一些。
2.提问时要有麦克风给学生。
3.课堂结束时的律动巩固唱,幻灯片上要打上歌词。
4.学生进行歌表演时,幻灯片要把角色要求打出来。
5.加强个人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范唱要准确。
6.间奏部分可以角色互换进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清晰。
预设:
(1)旋律带唱
(2)口风琴带唱
(3)提示歌曲用什么样的心情演唱
(4)重点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注意声断气不断)
(5)完整演唱歌曲,加上律动。
(6)歌曲的分段,分组演唱(两种不同的情绪对比)
(7)间奏部分加上角色表演,让学生加上劝语。
(8)情境表演
A 角色分配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篇10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年级 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學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听课三“时态” 篇12
一、听课“过去时”
听课, 不是让教师带着听课记录本, 为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课, 而是让教师通过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改进自身及他人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此, 在正式进入课堂听课之前, 听课者必须有所准备, 做到有“备”而来。忽视了听课之前的准备, 必然会在听课过程中遗漏不少重要的信息, 降低从中获益的可能性, 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听课作用的发挥。
(一) 明确听课目的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 听课者都必须明确听课目的, 否则就不可能有效, 更不可能收集到听课的真实信息, 从而难以发挥听课的作用。而无论是听哪一门、哪一类别的课, 其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二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就是指教师本着向别人学习的目的去听课, 通过听课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 并能学习别人长处, 最终使其变为自己长处的人。明确了“为学而听”这个目的以后, 教师就能在听课时积极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 善于发现别人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课后慢慢品悟, 细细揣摩, 再将其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 久而久之,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所谓“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就是指听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 这不是挑剔, 而是为了避免自身教学出现类似的问题, 同时针对其他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局外人的角度体察自己的得失, 这也是听课的收获。
(二) 了解听课内容
上课像撰写一部文学著作, 听课则像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欣赏的前提是了解, 若欣赏者对于这部文学作品的内容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那么这种欣赏就是表面的、盲目的, 欣赏的价值与效果也会随之而降低。所以, 听课前了解听课内容显得十分必要。我认为, 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项均为听课前要了解的重要内容。
1. 了解教材内容。
首先, 认真阅读授课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 在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做到“三准一活”, 即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 对本堂课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 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 灵活地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另外,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所教内容作一番深入细致的思考, 在头脑中大致勾勒出本课的教学方案, 以便听课时, 能有充分的时间作出理性分析与思考, 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寻求发展, 发挥听课的实效。
2. 了解教师情况。
不同的优秀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 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这种个性往往与他们的个人特点、知识结构等相关因素紧密相连, 因此, 要想学习、领会并掌握其教学艺术, 听课前了解其基本情况是必要的, 如教龄、教学风格、该门课程任课情况及学生对该教师的评价等。
3. 了解学生情况。如学生年龄、基本素质、已有知识基础等。
二、听课“进行时”
美国著名演讲家罗曼·文森特·皮尔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这句话过于强调态度对成功的重要性, 忽视了成功的其他条件, 但它说明了态度的重要性: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是成功的基础。因此, 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 必须端正听课态度。同时, 听课是一门学问, 在听课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听课的方法。
(一) 端正听课态度
听课者持什么态度去听课, 不仅是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体现, 而且直接影响着听课的质量, 应引起听课者的重视。我认为, 端正听课态度要做到“三心”, 即虚心、专心和细心。
1. 虚心。
在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同样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生活是这样, 听课也是如此。不同课堂, 风景各异, 只要怀抱虚心、细细欣赏, 就会发现每个教师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 都能品出别样的滋味。
2. 专心。
在听课过程中, 要全神贯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地投入。如果听课者漫不经心, 思想上开小差, 就很容易错过精彩的瞬间, 失去一次学习的机会, 这样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 细心。
在听课过程中, 要做到细心观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收获更多可以取长补短或值得思考借鉴的内容。
(二) 掌握听课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评价一节课, 关键不是看教师如何讲, 重要的是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如何学、学习效果如何等。所以, 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转移到看学生的“学”, 把“看、听、记、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看。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情况, 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板书是否规范合理, 教法如何选择, 教具如何运用, 课堂偶发事件如何处理等。另一方面是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情况, 如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 学生练习、板演、作业的情况, 学生与教师情感交融的情况等。
二听。听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详略是否得当;教师各环节的教学语言是如何衔接的, 有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是如何运用沟通、启迪、暗示、激励等方面的语言, 是否运用得当。
三记。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 但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 要想详细记录每一细节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 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可以重点记录以下内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听课者即时的思考与评价等。
四思。有专家曾说:“你讲给我听, 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 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 我肯定能够学会。”可见, 带着思考听课, 能促进听课者改变“旁观者”的身份, 从而以“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在听课过程中, 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 换个角度行不行;如果我就是在座的学生, 老师的教法能否激起我探求知识的欲望, 我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上这堂课, 我该如何做;该教师的授课有何成功、不足或错误之处, 对学生会产生何种影响等。
总之, 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 有所侧重地将“看、听、记、思”灵活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师板书、学生演练时, 要以看为主, 兼顾其他;在教师讲授、学生发言时, 就应以听为主, 兼顾观察;在学生练习时, 就应以思考为主。
三、听课“完成时”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可见, 听完课后及时交流听课心得益处颇多。最后还要整理听课记录, 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听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一) 交流听课心得
高质量的听课要求听课教师不仅要成为细心的“观察者”, 更要成为主动积极的“交流者”。交流的对象既包括授课教师, 又包括同时听课的教师。
首先, 要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是如何准备这节课的和上完此节课的感受, 并抱着热情、诚恳的态度针对这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交流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 要尽量挖掘他们教学中的闪光点, 让他们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有重点地委婉地提出;对于有经验的授课教师, 要谦虚诚恳地向他学习, 分享他人成功的经验与体会,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艺术, 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其次, 还要及时与同时听课的教师进行交流, 分享各自的思想,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二) 反思教学实践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因此, 为了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听课结束后, 听课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反思。
一是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协调程度;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时量分配的合理性、适中性;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当性;教具选择的科学性、选用的时效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等。二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形成符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如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哪些教法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 哪些不适合, 怎样修改后对自己的学生更适合;授课教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能否借鉴过来用于改善自己的教学等。
数学听课记录评语 篇13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科,所以准确的数学语言和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最起码的教学底线。
1、老师们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切实抓好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了。不少教师上出了自身的特色,使听课的师生受益匪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把握、钻研不够,课堂组织不到位对,因此上课效果不好。
2、教学基本功与技能方面。老师们在教学中教态亲切、自然大方,精神饱满有激情,语言简洁、流畅、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板书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设计合理、简要,有逻辑性,课件设计相当,有助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操作熟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驾驭教材能力强;课堂教学组织有序,能灵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变与调控能力强。
3、教学目标方面。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维品质、思想教育等方面体现,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并体现学科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并能抓住关键,以简取繁。
4、教学过程方法方面。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的安排组合、衔接过渡、详略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探究,思维活跃,会质疑、交流、合作,主动获取知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体现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5、陈红老师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中,教学环节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多媒体课件做的精美适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推理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6、伽晓凯老师在《彩带中的数学》一课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致、耐心的`引导孩子们,抓住了教材了特点,思路很是清晰。本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伽老师课堂教学真实自然,没有搞表演,也没有搞花架子。表示算式非常准确,说明平时训练很到位,比一比环节,换条件,用表格对比,后更清晰。建议把找数量关系时信息放在一屏幕中,便于比较。
7、曹靖瑞老师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曹老师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田娜老师老师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由重知识向重亲身体验、重实践探索方向转变,:在学生掌握比例尺这一知识点后,田老师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线段比例尺及其意义,放大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等多种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明白了比例尺不能带计量单位,当比例尺前项为1时,缩小比例尺,后项为1时是放大比例尺,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子,它反映的是一种关系,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来完成的,教师在旁只是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小结,效果明显。
9、郭小利老师的《圆柱的体积》一课,在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对圆柱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对概念、法则的梳理,又有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将各知识点穿珠成线、连线成块,教学重点突出,效果较好。整体教学流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推荐阅读: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05-22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08-28
六年级数学的听课记录11-0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07-29
小学三年级数学训练08-21
关于数学日记小学三年级05-14
小学数学三年级计算题05-3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作业07-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期末07-28
沪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