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通用9篇)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 篇1
《七彩的管弦》初中
长沙陈正明
教学过程记录:①播放电影《猫和老鼠》中小猫指挥管弦乐队演奏片段,导入课题。设问:认真观看下面这段视频,有没有你熟悉的乐器,请举例。②听辨常见乐器音色。采用小学音乐教材中名曲片,断如大提琴演奏的《天鹅湖》、小提琴齐奏的《彼得与狼》片段。③教师将西洋管弦乐队的乐器图片贴在黑板上,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合作讨论按乐器的特点如何将以上乐器分为三类。(弦乐组、管乐组、打击乐组)④听辨《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各乐器组演奏的片段,学生听辨是由哪种乐组演奏的?并说出音色特点。⑤简介管弦乐队;播放西洋管弦乐演奏的《天空之城》(久石让曲),初步感受管弦乐的表现魅力(粗听作品)。⑥欣赏乐曲《两个犹太人》(精听作品)。简介《两个犹太人》;听赏《两个犹太人》片段,让学生进行想象并体会,音乐家怎样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来表现两个不同的人物;讨论“富人”和“穷人”的演奏乐器选择与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听赏后半段乐曲
让学生进行想象,两个犹太人的对话是什么内容。⑦欣赏管弦乐曲《卡门序曲》(精听作品)。听赏主题A,讨论: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场景(欢快、热闹、节日场景);再次听赏,思考是什么乐器组起主要的渲染效果(打击乐组);观看视频,参与打击节奏,体验情绪;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及《卡门序曲》,并整体欣赏乐曲;听赏音乐主题B,感受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热闹的场景);听赏音乐主题C,感受音乐特点(进行曲风格,斗牛士入场);简介回旋曲式A+B+A+C+A+D+A+E+A„„;完整观看《卡门序曲》演奏视频。⑧简介日本音乐家久石让,欣赏他的管弦作品《豆豆龙》(电影《龙猫》主题曲。⑨小结,推荐音乐网站。)
薛晖简评:《七彩的管弦》是湘艺版新课标修订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对于西洋管弦乐队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感受西洋管弦乐队表现的魅力是该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初中学生一般对于管弦乐队知识的认知和管弦乐作品的欣赏兴趣不会太浓,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太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较好达成该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陈正明老师的《七彩管弦》的设计和施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其一,关注初中学生的兴趣点,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材料。教学中除了重点赏析了教材里已有的两首管弦乐曲目《两个犹太人》和《卡门序曲》,教师还组织了中学生很关注的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的音乐作品《龙猫》和《天空之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幽默风趣的《猫和老鼠》动画视频,还有学生在小学阶段聆听欣赏过的熟悉而经典的音乐作品主题,如《天鹅湖》《彼德与狼》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
其二,关注初中学生欣赏音乐的特点,采取“聆听”与“视听”相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音乐欣赏需要纯耳朵“聆听”,这样更能感受音乐的表现特点。但初中学生欣赏音乐,不仅需要纯“聆听”,更需要耳朵和眼睛结合的“视听”,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陈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聆听”与“视听”结合的方式,即体现了音乐欣赏的特点,又关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特点。《天空之城》《猫和老鼠》《龙猫》《卡门序曲》都采用了“视听”欣赏的方式,而听辨乐器音色、听辨乐器组、《两个犹太人》等都采的是纯音听响的“聆听”方式,二种方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管弦乐曲的表现魅力,取得了较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其三,关注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活动参与的方式实施教学。对西洋管弦乐队相关知识的认知也是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如,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辨认西洋管弦乐队中主要乐器以及音色,知道西洋管弦乐队的分组,西洋管弦乐队的表现特点等。陈老师在教学中紧靠这条知识的暗线展开教学,并采取灵活巧妙的教学形式。如,以听辨经典乐曲片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西洋乐队中几种主要的乐器,并通过聆听体验的方式,充分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采取图片展示和给乐器分类的方式,让学生对西洋管弦乐队的所有乐器种类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乐器的分组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浏览式的聆听《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片段和《天空之城》片段,精听经典名曲《两个犹太人》和《卡门序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管弦乐曲的艺术表现魅力。在精听乐曲中,又采用问题引导和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维、动作、演唱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感受乐曲,表现乐曲,理解乐曲。
如果要说该课教学中的不足,认为有两个问题,提出来与陈老师探讨。第一是该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丰富。要将该课所涉及到的音乐播放一遍也需要不少的时间,而有些还是精听的曲目,需要反复聆听、分段聆听、参与表现聆听。同时还要辨认乐器、了解乐队的分组和介绍西洋管弦乐队等知识性内容,都需有一定的时间讲解和探讨,这样一来,四十或四十五分钟的课时就会显得较紧张,时间一紧张教学就不能出现“意外”,只有尽可能按时走完所有的教学流程,而这样一来又必定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建议两首精听曲目或精听一首,或有详有略。第二是《两个犹太人》的欣赏是否过于具像化。教学中有一个聆听要求为“听赏后半段乐曲,让学生进行想象,两个犹太人的对话是什么内容。”我想,这不是音乐能回答我们的问题,也不是音乐欣赏所主导方向。
《钢琴魅力之旅》小学
衡阳李莎莉
教学过程记录:①介绍钢琴的结构等。②欣赏由老师钢琴弹奏的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感受钢琴的音乐表现力。③欣赏由朗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简介朗朗,学生哼唱《保卫黄河》的旋律。④师讲述贝多芬的《月光》创作故事(用时过长),欣赏由教师现场演奏的《月光》,在《月光》的伴奏中进行诗朗诵。⑤由两位同学四手联弹《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师讲解各乐段表现的情境。⑥两学生再一次弹奏乐曲的第一部分,全体同学动作参与表现音乐(随音乐踏步)。⑦学生演奏乐曲第二部分,同学器乐参与表现。⑧欣赏交响乐版的《拉德茨基进行曲》。⑨学生谈该课的学习感受。
薛晖简评:教学能紧靠感受“钢琴演奏表现艺术”这条主线展开,选用了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欣赏感受,同时采取通过钢琴演奏名家演奏、教师现场演奏、同学现场演奏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学效果好。另,在欣赏钢琴曲目时,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学生参与音乐的方式,如演奏主题、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器乐参与表现音乐、配乐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聆听体验和参与表现音乐,以多种形式加深对音乐的体验。教学中钢琴的介绍、朗朗的介绍不太巧妙(屏示文字信息,学生念)。三首钢琴曲的欣赏不够深入,只为浏览性的欣赏,尤其是前两首乐曲的欣赏。如果该课题放到初中学段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能更好地达成音乐音乐教学目标。
《打掌掌》小学
益阳庄婵娟
教学过程记录:①学习打掌掌。老师边念《打掌掌》歌词边拍手,学生两人一组模仿。边聆听歌曲《打掌掌》边玩打掌掌的游戏。老师重点提示“开在小河边,开在小山上”处打法上的不同(由前面的二拍子变成了三拍子)。③学生创编动作随乐参与表现。④教学生脚的动作,手脚配合随乐参与表现。⑤演唱歌曲《打掌掌》(仅2遍)。⑥老师唱一遍歌谱,学生说出歌曲中有哪几个音。⑦教师边做柯尔文手势(亦称柯达伊手势)边教唱歌曲中的三个音。(用时较长)⑧边做动作边唱歌曲。⑨学生上台表演歌曲。
薛晖简评:课的前面部分让学生用打掌掌的动作充分参与音乐表现,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且动作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的参与效果好。但这部分用时过长,占到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一直用动作表现,会让学生感觉到累,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歌曲的演唱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演唱了两遍歌曲。歌谱学唱的环节过分强调3、5、6三个音的手势的位置,而没有关注“唱准三个音”这个最主要的唱谱目标。这也是老师们运用柯尔文手势指示学生唱音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明白,柯尔文手势是提示学生唱准音的手段,不是目标。建议该课的教学稍做调整,将唱准三个音放在该节课的中间部分,让学生稍作休息。同时还要强调歌曲演唱,达到能背唱歌曲的程度,这样能更好地边唱歌曲边用动作参与表现。
《美妙的人声》初中 长沙
教学过程记录:①欣赏约德尔唱法演唱的视频片段,简介约德尔唱法。(不知此环节设计的用意如何)。② 分别聆听由男声、女声、童声演唱的歌曲片段,说出演唱者姓名和歌名(《我和你》《青藏高原》等),介绍人声的大致分类(男声、女声、童声。)③聆听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片段。完成选择题:属男高还是男低,属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简介世界三大男高音。④简介《图兰朵》剧情(学生讲);欣赏《图兰朵》中《茉莉花》旋律片段;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视频片段;简介女高音音色特点与分类(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教师示范花腔女高音的演唱;学生尝试体验花腔演唱。⑤欣赏男低音演唱歌曲《伏尔加船夫曲》;简介男低音的音色特点。⑥欣赏女中音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简介女中音的音色特点,强调女中音的稀少与珍贵。⑦聆听童声合唱《雪绒花》;简介童声的音色特点。⑧聆听由各种类型人声音色演唱的歌曲片段,学生判断人声类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⑨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各类型人声的音色特点,师生回忆探讨完成。⑩聆听蒙古的“呼麦”表演片段。(不知此环节设计的用意如何)。
薛晖简评:教学能紧紧围绕人声的分类及各类人声的音色特点展开,在充分聆听感受的基础上,再总结归纳,让学生对各类人声的表现特点,即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认知。教学符合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也符合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教学中对各类人声的介绍基本按照聆听欣赏到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略显方式单一和平铺直述,教学缺乏巧妙性。该单元的教学宜采取有整有分、有详有略的教学策略。“有整有分”即将一些声音的分类集中聆听感受和归纳特点,这样可以节省出时间多聆听感受,了解更多的信息。“有详有略”则是重点欣赏一些有特点的男女声的演唱,而比较常见且学生比较了解的人声则可略讲。如,男低和女中可强调,男高女高则可略讲,童声建舍去。另外,该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和认知各类人声的音色的特点,更要让学生感受各种音色的艺术表现魅力。所以,要多让学生欣赏一些国内外有特色的歌唱家的演唱,加强学生的聆听体验,同时也能多认识一些歌唱家,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最后有一个问题请教老师,用约德尔唱法导入,用呼麦结课,不知用意如何?
《蓝鸟》小学
益阳杨晓玲
教学过程记录:①唱《新年快乐》导入课题。②念歌词,动作参与表现。③随《蓝鸟》的音乐用动作参与表现(一遍)。④创编歌词,将“幸福快乐”改变成健康成长、万事如意等。⑤教师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歌谱,学生模唱(仅一遍)。⑥跟琴唱歌词;学生演唱,老师做动作。⑦创编歌词演唱,将歌曲中的“飞到窗口”改为“飞到家里”、“飞到教室”等。⑧聆听几首祝福的歌曲,如《恭喜恭喜》《祝你幸福》。
薛晖简评:音乐课中最好能用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带给别人美好的祝福。而该课中恰恰采用的是音乐性不强的创编新歌词的方式,感觉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本体,舍本求未了。歌曲《蓝鸟》教材标明为集体舞,唱好歌曲,能用集体舞的方式随音乐参与表现是该歌曲的教学目标定位,“祝福”主题不要得到如此突出。要学生模唱歌谱、带动作念歌词、学唱前随音乐动作参与表现等方式值得肯定,但这些方式不仅点到为止,一遍而过,应该让学生多次表现,充分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 篇2
《小螺号》是一首叙述性的童话歌曲,曲调诙谐幽默,情绪活泼欢快,童趣盎然。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讲述了一个富有教益的故事,使他们在音乐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课设计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教学思想、方法上张老师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大胆探索和尝试,在第一次视频教学中,听课成员感受最深的是:
1.运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交流、学习。
2.师生相互交流,探究及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表演生动有趣,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3.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张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强。
存在的问题:
1.在范唱时“fa”音唱走调了。
2.导入环节难易脱节,需要层层递进。
3.讲解歌曲出现的“下滑音”。
4.趣味导入,解决难点的环节,难易脱节,花太长时间,没有做到循序渐进。
5.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6.上课环节不够紧凑,没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丰富。
8.小细节的处理不够细,如:背景音乐的音量过大。听课成员的建议:
1.道具中的钓竿过长,需要弄短一些。
2.提问时要有麦克风给学生。
3.课堂结束时的律动巩固唱,幻灯片上要打上歌词。
4.学生进行歌表演时,幻灯片要把角色要求打出来。
5.加强个人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范唱要准确。
6.间奏部分可以角色互换进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清晰。
预设:
(1)旋律带唱
(2)口风琴带唱
(3)提示歌曲用什么样的心情演唱
(4)重点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注意声断气不断)
(5)完整演唱歌曲,加上律动。
(6)歌曲的分段,分组演唱(两种不同的情绪对比)
(7)间奏部分加上角色表演,让学生加上劝语。
(8)情境表演
A 角色分配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3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出自:本网网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5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教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我?“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教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明白吗?本来是想明白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经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供给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善“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日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样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能够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可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教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应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所以,麻教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样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教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那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可是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头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样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教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可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终能够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明白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终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齐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齐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样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教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终还是平行四边形,只可是,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必须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供给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样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样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善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明白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我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明白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样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经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教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教师的课是我们一向想要追求的一种梦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异常深刻的是麻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经过讨论怎样变——变得更接近——怎样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十分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小学听课记录 篇6
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 “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鼓励学生用自我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学生学的主动, 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没有放手让学生自我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点评 篇7
很多老师把握不好公开课的时间,容易拖堂,内容少了,怕单调,多了又完成不了,匆匆忙忙,结果该处理的重难点又不到位,今天在结束的时候,还有5分钟,我还在想,她要怎么把这5分钟混过去呢,结果这位老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文章中学到的几个连词来造句接龙。既和学习相关,又很有趣,而且对于时间的掌控来说很方便。所以多听公开课,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想不到的东西。上次有个老师在讲天气的时候,使用了电视中天气预报的音乐,音乐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模仿播报天气预报的形式来练习描述天气的句子,就比我们平时单纯的对话造句显得有趣,以后也可以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
在课堂中,一些同学扮演了老师的角色来讲课,同学的表现,语速,语气,语调,和该老师如出一辙,可见一位老师对本班同学产生多大的影响,就像我自己偷懒不喜欢读升调,现在我的学生也不怎么会读,是我的错。这种最基本的东西,虽然和考试分数无关,却是绝对不可以偷懒的。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通过该班同学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师平时训练的功力。我觉得这个班的同学很可爱,这种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表现出来的。我也经常在反思这三年和前三年的区别,希望下一个三年,可以有改变和提高。对我而言,可能是很多次三年,我有机会去改变,但是对于学生,只有一个三年。我很抱歉。。
最后这点是我很难阐述清楚的。学校说不能只看成绩,要着眼于学生长期终生的发展,这绝对没错,学校又非常看重成绩,没有成绩,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在中国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看重成绩也肯定是没错的,那么怎么把握好抓成绩和抓兴趣之间的平衡点就很重要。有一篇文章说,养成好习惯的人容易成功,习惯就是,你想养成哪种习惯,就天天坚持去做,一千次,两千次,最后就成功了。学琴的人也一样,没有枯燥的练习曲天天练习,也不可能弹出优美的曲子,画画的人要经过枯燥的素描练习基本功,但是在那种枯燥的过程中,有人坚持下来了,有人放弃了,所以最后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学英语也是,要想考好成绩,就要多背多练多做题,但是一味的讲知识点,又显得无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就会放弃。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很高兴,时间混得也很快,然而该记该做的基本功舍不得下苦功去做,成绩也不见得会好,即使培养起来一些兴趣,将来也未必有机会和能力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提高。所以要做到严肃又活泼,张弛有度,枯燥的记忆,强有力的检查力度都是必须的,怎么才能再增添一些课堂的小趣味,换一种方式阐述不同的知识点,让课堂有变化,值得老师去思考。我不禁回想起以前在剑桥少儿英语的时候,老板要求大家坐在一起说课,就是同一节课,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呈现,现在想起来,是很有用的交流学习方式,可以学到别人的思维闪光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表格 篇8
冷付英
学科
数学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
4月27日
上课地点
六年级教室
执教年级
教
学
流
程
一、游戏导入(变魔术 )
1、师出示一副扑克牌,学生上台抽牌,师猜出其中至少有两张是同一种花色。
2、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猜出来的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观察猜测 课件出示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 )支铅笔。 猜一猜: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 )支铅笔
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2、小组合作:拿铅笔和文具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边说边演示)。
4、集体汇报 师板书
5、你们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这是为什么?抽生回答。
6、完成68页“做一做 ”
7、回忆前面扑克牌的道理。
8、生拿7枝笔放入三个笔筒,会是什么情况?抽生汇报
9、总结:不管怎么放至少一个笔筒要放进三枝笔。
10、罗列各种情况以平均分的方法发现规律
11、出示课题:抽屉原理。
12、观察发现物体数的至少数规律
13、完成69页例2中的规律
14、练习69页做一做,并说理由
15、练习十三1题
三、质疑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什么地方让你开心?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评价与
建
议
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时让他们清晰的表述。
听课反思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交流范围
校级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统一教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平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买东西的事例。
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平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四到六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篇9
王海侠老师作示范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地点:
六、一班教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①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②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1-4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5题。
2、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10月15日
杨瑞江老师作示范课《商的近似数》
地点:
五、一班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
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
57.60
2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教师出示例7: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 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10月22日
马爱山老师作示范课《角的分类》
地点:
四、二班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板书: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周角:等于360°
2.师: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所以直角很重要。6.教学例2: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大小比较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平角= 直角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P46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学生汇报:角的知识学生、回答角的概念、学生观察汇报、分类。学生小结:绕端点旋转半周的是平角,旋转一周的是周角;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打开书P42,自学例2:学生自由汇报后、看书自学、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10月29日
王文华老师作示范课《乘法的估算》
地点:
三、三班教室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200×7=
100×7=
3000×2=
二、新课
1、出示例题: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学生自己读题(2)列算式29×8≈(3)29乘8大约得多少?(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29×8≈240(元)答:带250元够买门票。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可以将39看做()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可以将598看做()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挑生举例)
五、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推荐阅读: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05-22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08-28
小学体音美听课记录10-21
游戏音乐会策划简案12-18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07-30
小学推门听课记录表09-29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07-18
小学语文埃及的金字塔听课评课记录10-26
小学音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