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精选8篇)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篇1
http://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范文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http://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http://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所有的人都被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来源:中师教育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篇2
一、在音乐作品中通过使用带有文学性的标题, 给听众欣赏音乐带来整体内容理解上的帮助。
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 该故事大约形成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的东晋时代。现在可考证的最早的是梁元帝《金楼子》一书, 再就是唐代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和张读的《宣室志》、宋代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鄞县部分、北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等, 内容基本大同小异。而最可信的应该是明代张时彻嘉靖《宁波府志》所记:“晋梁山伯, 字处仁, 家会稽。少游学, 道逢祝氏子, 同往肄业, 三年, 祝先返。后二年, 山伯访归。访之上虞, 始知祝女子也, 名曰英台。山伯怅然, 归告父母求姻, 时祝已许鄮城 (今宁波鄞县) 马氏, 弗遂。山伯后为鄞令, 婴疾弗起, 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 (今鄞县高桥) 。明年, 祝适马氏, 舟过墓所, 风涛不能进。英台闻有山伯墓, 临冢哀恸, 地裂而埋璧焉。马言之官, 事闻于朝, 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到了20世纪50年代, 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还根据这些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了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一直主要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广泛流传着, 这个古老动人的传说所表现出人们的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感动并促使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何占豪、陈刚创作了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一部单乐章的标题音乐作品。在许多音乐作品中的标题使用的是文字, 而不是纯粹的序号, 这类音乐叫做标题音乐, 它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 是一种以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的、有概括性的乐曲中心内容题目的, 用来帮助听众理解音乐的器乐曲体裁, 是相对于纯粹用音乐本身构思而创作的“纯音乐”而言, 是“无标题音乐”的对称, 它常以文学、戏剧、历史、小说、诗歌、绘画、童话、民间传说或是现实生活等为创作题材。作曲家何占豪、陈刚就是通过使用同名文学作品的标题对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做了最简洁明了的阐述, 使得听众在还没有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响效果而仅仅看到或听到这部音乐作品的标题的时候, 就已经明白了该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文学性的标题使用可以帮助作曲家把音乐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它有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构思, 这对于作曲家和听众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一面。自古以来我国的民间乐曲、古典乐曲以及现代音乐作品绝大多数以标题音乐为主。19世纪后国外的这类音乐作品也有很多, 如: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1849年根据莎士比亚经典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1998年首演的由法裔加拿大剧作家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作曲家李查德·科西安蒂根据维克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创作的著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等等。
二、文学作品内容的连贯性、详细性对音乐作品跳跃性的情节起到补充理解作用。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 作曲家没有将文学作品的梁祝故事“原样重现”, 而是根据音乐创作、发展的需要做了删减, 选择了文学作品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三个最精彩和最利于表现爱情悲剧色彩的情节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 来表现整个梁祝故事情节。如果听众在不了解文学作品版本的梁祝故事的前提下来欣赏这部音乐作品, 任凭他再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仅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几个标题内容提示, 对跳跃性的情节发展也恐怕理解得不会那么准确和真切, 甚至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产生疑问。比如:在封建社会祝英台一个年轻女子其家长怎么会同意其独自离家到私塾与梁山伯同窗共读呢?因为音乐作品中实在无法准确的使用音乐形象来再现祝英台伪装成卖卜者游说其父亲同意其女扮男装到外出求学的这一具体过程。同时音乐作品中也无法准确的用音乐语言表述在封建社会婚姻由家长包办、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才是梁祝爱情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又如:在“英台抗婚”这一段音乐采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的紧拉慢唱的特殊表现手法, 音乐气势悲凉、雄壮而又凄婉, 突然间锣鼓管弦齐鸣, 在地动山摇的音乐中, 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如果不了解梁祝故事, 怎么会想到这里所表现的情节是梁山伯悲愤致死, 祝英台哭坟时痛不欲生的控诉, 这时坟墓突然裂开, 情节直转直下, 祝英台毅然纵身投坟这么具体的场景呢?这种局限性是由于音乐在声音音响上与文学不同的是:音乐的表达是“非语义性”, 即音乐不具有绝对特定的含义这一特征所引起的。在内容情节展开的连贯性和详细性这一点上, 音乐是无法做到的, 音乐所擅长表现的对象主要是作曲家主观的内心世界, 而不是具体存在的客观世界, 虽然音乐自身的曲式结构中也有像文学结构中相应的开始、发展和结束部分。然而在文学作品中 (特别是小说和戏剧) , 情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三大要素之一, 内容情节的展开过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容情节的展开要求具有连贯性和详细性, 它是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它可以是过去已经发生具体事情的描述也可以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预想。所以相同文学作品中内容情节发展的连贯性、详细性有助于欣赏者更准确地理解那些音乐作品中跳跃性的情节的内在含义。
三、音乐在长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 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约定性, 在具体场景细节的描写上, 这些抽象的具有社会约定性的音乐形象对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帮助。
一些细腻刻画优美场景和人物心里活动、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很多地方, 比如引子部分采用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 竖琴和长笛演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 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在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长亭依依惜别的场景时, 先由小提琴独奏拉出一段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来的深情的旋律, 像是在惋惜, 又像是在叹息, 细腻地描绘出祝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梁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 一步三回的情景。随后, 出现了小提琴独奏与大提琴独奏的模仿对答, 一前一后, 交相缠绕, 十分缠绵而又感人地刻画出两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一片柔情。为什么听众在听到这乐段时能非常容易的联想到这些音乐形象呢?这是因为音乐在长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 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约定性。音乐形象的社会约定性形成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作曲家长期以往沿用的创作习惯, 给音乐形象的描绘、定位上造成了相对固定的性质;其次听众的从众认同心理也是音乐形象的社会约定性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这些社会约定性的音乐形象表现在节奏、音色、力度变化、配器手法、和声色彩等创作手段的使用习惯上。所以当作曲家用小提琴柔和多情的音色来象征祝英台、用大提琴深沉凝重的音色来象征梁山伯, 两件善于抒情的乐器对答呼应、相互配合演奏的时候, 使听众很自然就联想体会到恋人相爱的感受, 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中使用直白表达的语意性来描写两人爱恨离别的发展过程在听觉上、内心感受上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帮助。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互补性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很多, 在长期的音乐创作实践表明, 音乐作品在情感表达上, 常常以文学构思为基础, 借助文学创作的一些手段, 诸如状物、抒情、摹形、绘景、夸张、铺排等。在对音乐作品欣赏时, 也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做基础。同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如果能听一听相关题材内容的音乐作品, 会使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上有更直接的感观感受。所以了解和利用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一些互补性, 能使我们更好的实现创作者 (演奏者) 和欣赏者 (读者) 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山岩.宁波梁山伯庙与民间传说[J]北京:民间文学论坛, 1985 (4) .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篇3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数数、算帐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长到12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城赶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脚。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城。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处?只见对方彬彬有礼答道:鄙人姓祝,名英台,字信斋,祝家庄人。此去四明城从师求学。山伯一听,志同道合,十分高兴。连忙通报自己姓名和住址。并说:你我两家只数山相隔,同属会稽郡,也算同乡,本人才疏学浅,请公子多多指教。英台忙说:不必客气,不必客气。两人在船上滔滔不绝,叙谈得很投机。又互通年龄,山伯16岁,长英台2岁,于是双方称兄道弟,好不亲热。英台的书童银心为英台巧遇这样和气有礼的兄长感到十分高兴。
来到城,梁山伯、祝英台拜见名师,安顿住宿。被分到同桌学习,同室同床住宿。话说那祝英台,原是祝家庄员外祝公远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个儿子,最小的是女儿,在家被视作掌上明珠。自小聪慧过人,知书识礼。但娇生惯养,也很任性。到14岁时,竟缠住父母要上学。祝员外经不住英台撒娇,便答应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贵,而女孩出门读书,有失礼仪,让人笑话。便对英台说:自古女子不上学,你还是在家习字读诗吧。英台灵机一动说:父亲,女儿早有妙计,我女扮男装远离家乡求学,这不会有损父亲名声,女儿主意早定,不可改变。父劝女顶,一来一去,最终还是祝员外让步。
现在梁祝来到城上学,同桌同床,由于梁山伯忠厚老实,行动拘谨,又因为祝英台防范严密,晚上睡觉杯水相隔,虽偶露真相,英台巧言掩盖,终究没有让梁山伯察觉英台女儿身。倒是同班马文才常常疑心。
三载同窗,弹指一挥间。英台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书信也到了,就辞师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时祝英台爱慕之心越发强烈。一路上,清水井边作暗喻,独木桥上比鹊桥,碰到鸳鸯打比方,最后道出月下老人来牵线结姻缘,一直到长亭话别,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没有领悟。这时祝英台只得拿出最后一着棋子了,对梁山伯说:梁兄,你我三载同窗,情深义重,英台我无以报答,想给梁兄提亲。山伯一听,非常害羞,脸也红到了耳跟。英台鼓足勇气,丝毫不放弃最后机会,顿了顿嗓子说:我家有个小九妹,才貌双全,知书达礼,同梁兄十分相配,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说:多谢贤弟。我家无万贯钱财,又无高贵门第,怕不配贤妹吧。英台紧追不放:只要梁兄愿意,单凭你才华人品,我小妹哪论门第家产,望勿推辞。山伯听英台说的蛮有道理,仗英台信义,就把终身大事托付英台。英台临别回头再三叮嘱:梁兄及早遣媒来提亲,千万勿误。山伯连连应诺。
长亭一别,又过一载。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台临别重嘱,便去祝家庄拜访英台。山伯在村头逢人便问:我城读书同学英台家在何处?庄里的人都说没有这样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树下,遇见一童颜鹤发老者,山伯就上前询问,老者神秘地一笑说:本庄祝员外千金祝九娘,写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山伯一听,出于害羞的本能,连忙摆摆手说: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学英台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转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说:请问老伯,她家怎么走?老者顺手一指说:庄东朱门粉墙就是祝家府第。山伯谢过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门求见,祝员外曾几次去城看望过英台,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让山伯进深闺楼台相见,以叙同窗之情。山伯一见英台,方知是女儿身。此时回想三载同床,羞愧难言,连连摇头。还是英台大方,上前解释:我身为女子,如不女扮男装,怎能同男子一样去上学呢,实在是不得已啊,请梁兄见谅。停了一番,英台若有所失地说:小九妹就是英台,梁兄你为何不早托媒来提亲?现我们同窗马文才的父亲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说亲,送来聘礼,因我父亲来四明学馆看望我时,顺便拜访了家住西的会稽府马太守,认为马家有权有势,门当户对,就应允了马家,愿结秦晋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为时已晚。山伯听后十分后悔,当初十八里相送,英台句句表真情,自己却一点不领情。只好痛苦地告辞英台。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欢,但见山伯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反复询问,仍闭口不语,身体日见消瘦。
这年秋,朝廷简文帝举贤良,四明学馆把品行端正、学业卓著、独占头名的梁山伯推举上去。一日,江浙道台衙使策马前来报喜:奉诏,梁山伯出任鄞县令。梁山伯有志为民造福,顾不得私情折磨,带病上任,当年20岁。到任后,治理三江,使农田旱涝保丰收;帮助农民治灭虫害;整顿鄞城秩序,惩处一批横行不法地头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梁山伯因病痛和劳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视姚江大潮水位时,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龙墟,临终嘱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时祝英台若嫁到西马家,这里也是航船必经之处,祝英台可以看到他的灵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迹,在百姓中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扬京城。于是晋安帝谥封梁山伯为义忠王。
不久,祝英台青春十八,马家催着成亲,祝英台难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轿,在渡口换乘大船,朝姚江撑来。船到九龙墟,突然风浪大起,船无法行驶。英台侍女银心眼尖,发现岸旁有座新坟,觉得事出有因,借问船老大:请问,这是谁家墓冢?船老大熟门熟路,并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迹,就回答说:梁县令山伯英灵在上。银心悄悄告知英台。英台一听,不管一身红装,就对媒人说:我要上岸祭梁兄。媒人不敢作主,转告新郎马文才。马文才感到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就哄着祝英台说:娘子,今天是咱们大喜日子,祭坟会红白相冲,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英台一腔激情,无法控制,对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图报答,打定主意,生不成双,死也要同坟。于是厉声对马文才说:如不答应,我即投江自尽。马文才一时被吓慌了,再加风浪越来越大,也想避避风,就连忙答应,命船老大将船靠岸。英台脱下嫁装,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银心搀扶,直奔梁山伯坟前。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头而来,轰隆一声震天响,梁山伯墓顶裂成两半,英台纵身一跳,跃进坟内。银心连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坟墓又合拢如初,只是墓碑中间留下一道裂缝。银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为两只大蝴蝶,迎风飞上天去。
马文才见状,立即从船上跳下来,带着家丁轿夫赶来,见英台入墓无影,急得满脸通红,命家丁动手掘墓。不料,墓旁窜出两条大蛇,碧眼白颈,张开大口吐着毒舌,丝丝作响。马文才和家丁大惊失色,掉头就逃,争先恐后跳进船舱,叫船老大快快摇回西廊头马家。
即刻,云开日出,一道彩虹飞架在九龙墟上空,一对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顶自由自在地飞舞,当地人们传说这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精灵化身。
事情传到朝廷,晋朝宰相谢安有感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情义,向朝廷奏本,赐碑文义妇冢。千百年来鄞县高桥的梁祝墓受到无数恩爱夫妻的虔诚祭拜。
梁山伯与祝英台缩写作文 篇4
那一天,祝英台看见大街上来往行人很多,看后大有感触,想去杭州读书。可她的父母一听很反对,她说扮成男子汉等等。祝员外才答应了。
她在书店里,遇到一个很有学问的男同学,名叫梁山伯。他俩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俩结拜为兄弟,形影不离。不久,他俩分手了。几个月后,梁山伯到祝家庄访友,看见了祝英台,发现她是个女的。回去后,他得了一场病。不久,他又到祝家庄求亲,祝员外看不起他,不把女儿许给他。把女儿许给了有钱的马公子。梁山伯听了这个消息,去世了,他让父母把他埋在大道上。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5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篇6
1959年陈刚、何占豪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 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 依照剧情的发展, 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 单乐章,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为主要章节。
电子琴独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据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第一部分 (草桥结拜) ;引子部分按协奏曲总谱要求选用了FLUTE (长笛) 音色, 犹如从天上俯瞰人间, 拨开云层, 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 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映入眼帘。演奏时触键要轻柔, 八度要弹奏准确, 颤音的频率由慢至快。
接下来的旋律主部由柔和的STRINGS (弦乐合奏) 音色在中音区和高音区模仿小提琴演奏, 优美婉转、情深意长, 仿佛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叙述昨日的故事。
这一部分的速度为每分钟60拍, 选用了具有浪漫情调的BOSSANOVA (波萨诺瓦) 节奏, 也可用8拍子节奏120的速度慢一倍弹奏, 左手的演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要找出其规律, 自动和弦及节奏的音量不可过大, 自动和弦G、C、Bm等要在十六分休止符处快速的弹奏。
17至25小节是这一段的高潮, 激烈的DISCO (迪斯科) 节奏和左手浑厚圆润的低八度主旋律的演奏, 犹如整个乐队在沸腾, 爱情主题再次出现, 右手的长颤音在总谱中为小提琴独奏, 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演奏时, 双手要配合好, 22至25小节左手要弹奏背景和弦, 同时还要弹奏自动和弦, 要用较快的动作在前后两个背景和弦的交换处弹奏自动和弦。
这一段为“草桥结拜”, 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个名曰“草桥”的亭子里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情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为第二场, 故事情节为: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 途中遇雨, 在草桥亭子中避雨, 恰逢祝英台也到此亭避雨, 交谈中得知两人均去同一个地方, 找同一个老师学习, 一番对话, 两人志同道合, 于是结为异姓兄弟, 此时的梁山伯还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孩。
第29至58小节为副部:这一段节奏明朗、欢快, 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 旋律活泼、跳动, 小提琴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 生动地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演奏时要看清楚乐谱的调号 (四个升号, E调) , 注意速度为每分种150拍, 情绪为amimato (活泼的) , 29至48小节在总谱里为小提琴独奏, 要演奏得比较轻巧、欢快, 左手的跳音要有弹性, 要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愉悦的心情, 50至55小节为副部旋律再现, 用弦乐合奏将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 56至58小节为这一段的结束句, 旋律渐慢, 高音代表小提琴, 低音大提琴, 情意绵绵的音调, 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 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
第二部分 (英台抗婚) ;这是乐曲的展开部, 第59小节开始选用SYNTH BRASS (管乐合奏) 音色和急促迪斯科节奏, 左手旋律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阴森, 右手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和67、68小节的小提琴切分节奏表现了祝英台反抗封建势力的主题。这两个音乐主题逐渐激化, 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
为了表现乐队中定音鼓的渐强效果, 曲中安排了多处刮奏奏法, 演奏中要注意第71小节STRINGS (弦乐合奏) 音色的刮奏要用右手, 79至82小节BRASS (铜管) 音色处的刮奏要用左手, 89小节“大鼓”的演奏要将f p f (先强突弱至渐强) 的效果表现出来, 应选择定音鼓音色, 用快速的轮指来演奏。
90至99小节 (b E调) 部分为“哭坟”, 原曲为‘小提琴和大提琴沉痛的对话’, 右手高音谱表中凄凉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在哭泣, 左手沉重的音符仿佛是大提琴在呻吟, 缠绵凄苦, 如泣如诉的旋律, 表现了祝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一段的演奏速度约为每分钟70拍, 在演奏技法上要注意柔和的触键。
第100小节开始, 情绪由忧伤转为愤怒,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大量的重音出现, 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131小节开始为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柔和的弦乐音色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 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 化做一双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翔。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演奏时间约26分钟, 改编后的电子琴曲在约7分钟的时间内基本保留了原曲的主要线条, 并充分运用现代电子音乐的表现力, 比较好的将我国民间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 为广大的电子键盘音乐学习者提供了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篇7
音乐让人陶醉,音乐让人感动。从小就喜欢音乐,聆听着每一首自己喜欢的歌。静下心来,细心聆听这段经典的感人音乐,一个民间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乐曲的演绎下,仿佛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展现眼前,让人为之感叹,为之倾倒„„
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的同时,思绪也渐渐的脱离了现实,进入到故事择取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三个情节中,也是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梁祝的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与音乐紧密相连,在竖琴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绎出了这经典的爱情主题。小提琴的乐音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衷肠,而大提琴的合奏,犹如梁山伯与直对答。再加上管弦等乐器的合奏,使全曲波澜起伏,荡气回扬。
第一段为显示部,开曲就展现了其经典的主题乐曲,让人瞬间就为之吸引,期待倾听后面的乐曲。而在“草桥结拜”中小提琴优扬、柔情的琴音让人感到春风扶面,快乐轻松,与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琴音紧密结合,如似兄弟情投义合。而“十八相送”的经典乐曲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极其丰福,节奏的快慢强弱,表达含蓄,演绎的抒情旋律,表达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情,长亭惜别,依恋之情清晰印现。加上尾部的管弦奏出哭调主题,第一次呈现了全曲的悲调色彩。展开部的“英台抗婚”中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节奏,陈述了祝英台的悲痛与惊慌,同时乐队用强烈的节奏,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了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其中“楼台会”中小提琴奏出的琴音情意绵绵,诉说衷肠,同时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柔和形成对答,把“楼台会”的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当梁山伯悲痛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途中,在坟前哭灵时,小提琴演绎出的哀痛欲绝的旋律,不禁让人悲由心来,也让悲剧色彩更浓厚。当乐曲突然变成低音的锣声中,祝英台纵身投坟,此时音乐在锣、鼓、管、弦齐鸣让乐曲进入高潮„„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篇8
一、爱情主题的追溯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能够被转换成多种艺术形式, 主要是得益于传说中永恒、唯美的爱情主题。爱情支撑着故事情节的展开, 成为叙事的主线, 传说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并不是现在狗血剧中的噱头,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展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表现出对于生活以及爱情的自我掌控。传说故事中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 首先是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挑战, 展现女性的聪慧与学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在每日的朝夕相处中萌发, 却因马文才的介入受到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阻碍, 情节跌宕起落, 极具戏剧性。传说故事被无数次的搬上荧幕, 其电视剧、电影、动画片、音乐等受众群体广泛, 有的乃至成为人们了解该故事的源头,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让传说故事在新时期得到了延续。传说中女主角祝英台男扮女装、敢爱敢恨、思想独立的性格, 以及男主角单纯、呆萌、踏实的品格被当代的影视剧所借鉴, 很多爱情偶像剧在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上与其极其相似, 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传达的爱情主题以及人物特色成为现代爱情故事的范本, 呈现出对于类似爱情主题的一种追本溯源的状态。现代传播环境中呈现出的爱情故事的主题样式, 奠定了观众头脑中对于爱情的某种想象, 形成了共同的意义空间和趋同的爱情评判体系, 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在新时期的传播提供了优良的传播环境。
二、民间话语环境的延续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 所谓民间传说就是民众以口头方式讲述、传承的一种叙事文学, 在人民群众口中“口传心授”是它的根本特征, 它存活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表达着民众淳朴的情感。[1]民间传说是最早的反映社会下层人民情感生活的艺术样式, 是一种自由的口耳相传的模式, 是基于民间话语语境下, 基层民众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和诉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经由民间的口头传播流传下来, 其传播主体是社会底层人民, 所以传说的语境定义在具体的民间话语环境中, 其故事的情感流线以及故事结局多是表达了民众的情感期望和基本诉求。作为底层民众他们内心抵制贵族、官僚压迫, 进而将这种不满的内心情绪推及到马英才这类人物中, 从而将自己内心对于自由和反抗精神的追求寄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上, 由此我们可以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民间的传说不仅表达了故事主人公的反抗和自我追逐的精神, 更是折射出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对于传统体制、权势压迫的一种挣扎。所以, 这种以底层民众为中心的话语传播方式, 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环境, 正是基于基层民众的相互理解, 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可以流传至今, 基本排除话语语境的传播障碍。
三、叙事情节的可塑性
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艺术的改编中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死后化蝶”、“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等经典的桥段, 这些艺术化的改编使得观众对于故事的情节认识固定化了。情节的扩张体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本身的艺术可塑性。众多的民俗家、民间传播学家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以及其流变有着不同的考究, 众多专家基本认同梁祝的传说故事起源于东晋。最初的梁祝传说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完整丰富, 它是在不同阶段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增饰和丰富起来的。有关于“死后化蝶”这一情节始见于宋代, “化蝶的传说, 最早提的是南宋绍兴年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中的两句‘蝶舞凝山魂, 化开想玉颜’。”[2]“十八相送”让人们影响深刻的就是越剧的改编。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第28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提到了梁祝的故事, 但是并没有“相送”情节。清代吴骞《桃溪客语》所载梁祝史迹和传说也没有这段情节著录。“‘相送’情节的出现, 应在晚清末年, 冯沅君1925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发表的《祝英台的歌》, 全文引述了她的奶妈在她儿时给她讲述的《祝英台的歌》的记录稿。”[3]通过以上材料的引述我们可以了解到, 如今我们看到的有关于梁祝的故事版本是经过了时代的迁移而不断地丰富起来, 这足以证明梁祝传说的可塑性, 情节的丰富后有了“死后化蝶”、“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这些情节, 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完整, 更富艺术表现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一民间传说经过历史的淘洗越发光亮, 通过文章的梳理让我们具体感知梁祝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进而不断挖掘其实现当代传播的可行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映婕, 张虎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28-129.
[2]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推荐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07-17
大班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教案07-20
高一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07-24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简案07-3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05-20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音乐教案07-30
音乐教案华夏音乐之光08-26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09-11
音乐教案-音乐第四单元《童年的歌》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