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穷人课件

2024-05-15

9穷人课件(通用7篇)

9穷人课件 篇1

[设计概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本设计将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落实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设计将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突破教学的难点。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比赛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本设计将使课内学法与课外用法有机地融合起来。

[教材简析]

《穷人》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表现了桑娜和渔夫这些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质朴,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深沉的情感基调,作者正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堪称一篇引导学生走近经典的美文。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4、尝试运用“四步导读”的方法,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预习课文并查找作品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读薄,感受经典之“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复习回顾课文:课文中出现的穷人都有谁,主要写了他们之间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预习感受:

1、通过课前再次认真阅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又有的新的收获,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各抒已见)看来,读了课文后,渔民生活的穷困和悲惨,渔夫、桑娜的淳朴和善良,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这正是作品要表达的东西。

2、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染力呢?(生各抒已见)那是因为作者把他对穷人的深切同情和由衷的敬意都融入了笔端,我们此时的感受就是作者写作时的感受。

(三)教师小结:可见,只有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去写作,作品才有打动读者的力量。这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较长,如何让学生迅速从中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书读薄,把长文读短呢?为此,我开课即通过复习回顾和预习交流的方式,以三个小问题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并初步感受经典作品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读厚,体会经典之“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一) 激发探究的兴趣:穷人的“穷”和渔夫、桑娜的“善”是作品要表现的主题,但奇怪的是文章中却找不出一个“穷”字和“善”字。不信,你们迅速浏览课文找找看。(生默读寻找不果)

(二)提出探究问题: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善”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那作者是怎样表现穷人的“穷”与“善”的呢?

(三)学生自主探究:(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分别用“   ”和“   ”找出表现穷人“穷”和渔夫桑娜“善”的句段,认真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四)集体交流品读:

汇报自主阅读时找到的句子,屏幕投影,品读体会。

品读,体会“穷”

(1)第1、2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段,抓住句子中“补破帆、不顾惜、冒着寒冷和风暴、从早到晚、没有鞋穿、光着脚、黑面包”等重点词,从“干的”“吃的”“穿的”三个方面体会桑娜家境的贫困,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段后自主质疑——“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究竟临死前西蒙想要抓住什么?她当时会想些什么?在换位想象中体会穷人命运的悲惨和作者深切的同情并指导朗读。

(3)小结:说说这几个文段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穷人的“穷”的?(环境描写)

品读,体会“善”

(1)抓行动描写(第8自然段):自由朗读再指名读这段话,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毫不犹豫)从哪里看出?(引导学生抓住第二句体会桑娜的不假思索和善良的本性)再指名读。

(2)抓心理描写(第9至11自然段):①出示自学提示自学:一、默读文段,借助字形揣摩、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忐忑不安”一词的意思;二、桑娜忐忑不安担心些什么?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合理填补几处省略号的空白,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和宁可挨揍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德。②小组合作讨论探究。③集体交流后指导朗读。④说说桑娜的内心为什么会这么矛盾不安?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抓语言神态描写(第21至27自然段):①抓住一个“熬”字引导学生体会渔夫为了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已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的高尚情操。②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渔夫心情、语气的变化,指导对话朗读。

(4)小结:说说课文是通过什么描写直接表现穷人的“善”的?(行动、心理、语言神态描写)

(五)引导总结写法:那作者是怎样表现穷人的“穷”与“善”的呢,你发现了吗?(生各抒已见)是的,作者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穷人的悲惨生活,通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善”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这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课文中穷人的“穷”与“善” 这两方面的重点内容,并有效地突破“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这一难点。通过“把书读厚”这一层次的阅读,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三、读深,感悟经典之“对比映衬深化主题”

(一)启发思考:课文读到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穷人,你想用什么词语?(板书:善良、勤劳、贫穷……)

(二)引导质疑: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勤劳和贫穷。看着这三个词语,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1、针对“勤劳与贫穷”的质疑:人们常说勤劳创造幸福,桑娜和渔夫这么勤劳,可为什么还这么贫穷?(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凡卡》等课文和课前收集到的社会背景资料,理解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从而感悟出——人民的“勤劳”与生活的“贫穷”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社会的黑暗。)

2、针对“善良与贫穷”的质疑:文章既反映了穷人的“贫穷”也表现了穷人的“善良”,但更则重于表现穷人的“善良”。作者写穷人的“贫穷”除了反映社会的黑暗,还有什么作用吗?(引导学生感悟——“桑娜一家艰苦的生活”与“毅然决定收养孤儿的举动”形成对比,更有力地映衬了桑娜夫妇高尚美好的心灵。)

3、教师小结:对穷人“善良、勤劳、贫穷”的描写相互对比映衬,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正是这篇经典作品构思的巧妙之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弄清“善良、勤劳、贫穷”之间对比映衬的关系,自主感悟文章的表现手法。]

四、读活,体验经典之“嘎然而止而余韵无穷”

(一)活学活用“写法”:

1、激发续写欲望: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故事读到这里嘎然而止,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吗?(他们一家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课文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尝试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故事的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想象要合情合理。

2、引导总结写法: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才能使续写的内容与原文融为一体。作者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饱含着对穷人的深切同情和由衷的敬意去写,通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二)活学活用“读法”:这节课,我们用“读薄(初读了解作品内容、主题、情感)——读厚(细读体会人物特点)——读深(研读感悟写作特色)——读活(学习运用读写方法)”欣赏了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课外我们多些尝试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去阅读其他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注重读法、写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学活用”的训练,使课内学法与课外用法有机地融合起来。]

[板书设计]

穷人

裹住 抱回    (行动)

忐忑不安     (内心)

贫穷(环境)——→收养孤儿  煞起眉头     (神态)   善良

“总会熬过去的”(语言)

穷人 9 篇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方法与能力: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情感与思想: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难点: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作者却是以一类人的总称“穷人”为题目,这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文中的“穷人”穷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然而除了穷他们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穷人》

板书: 穷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穷人”写了那些内容,你从这些内容中能够回答老师开始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吗?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具体内容:等待渔夫、探望西蒙、抱回孩子、渔夫归来

其余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交流补充,对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三、按内容逐层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一定要紧紧围绕“穷人”来理解课文,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1、指名学生读“等待渔夫”一层,思考:你从这一层中体会到了什么?

事情发生的季节与当时的天气;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难;主人勤劳与小屋的舒适;主人善良。一定要以具体的语句加以理解。

2、学生自由读“探望西蒙”一层,思考:西蒙是什么人?她的家境怎样?你从这件事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3、指名读“抱回孩子”一段,思考: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4、学习最后一层。齐声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和渔夫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你们能从课文的内容、写法、情感的表达上来综合地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吗?

五、作业:

续写《穷人》:桑娜一家有五个孩子,他们拼命地劳作才能勉强吃饱,如果再增添两个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你为《穷人》续写一个结尾吧。教学反思:

《穷人》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名家名作。课文篇幅长,写作背景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感悟很有难度。针对于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精研深挖教材,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熟读课文,分散难点。板书设计一

桑娜 桑娜:等待渔夫(缝补破帆)

穷人 探望西蒙、抱回孩子 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9、穷人教案[最终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的心理、环境、语言描写,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的心理、环境、语言描写,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个单元的学习。请大家好好读一读第三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说一说本组课文的内容都是与什么相关的?

(爱)

那么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抓住课文中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去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美好情感。)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赶快看一看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穷人》。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谁能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

生说,教师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2、看看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

课文是否是写了穷人的“穷”?带着这个问题,踏踏实实地放声读读课文。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出示词语练习。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教师相机纠正读音)。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部分,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在读一读,说一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

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出相关句子,然后出示填空练习: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写作背景,引出教学内容: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人民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沙皇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等统治者生活豪华奢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却极端贫困。

上节课我们已经体会课文的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然而课文仅仅表现了他们的“穷”吗?课文还表现了什么?

二、抓关键句,体会人物美好心灵。

1、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2、请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读一读这个片段,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你体会到西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3、请找出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描写表现出什么?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桑娜的心情?

3、课文的对话主要集中在哪个部分?

(第三部分)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再次朗读对话,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沉默的部分?怎样对出当时桑娜的心情。

(2)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文学功底。

五、作业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

9穷人课件 篇4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o yuàn bǎo yòu cháo shī chén mò(抱怨)(保佑)(潮湿)(沉默)quán suō qiāo dǎ zāo gāo dǎo méi(蜷缩)(敲打)(糟糕)(倒霉)

二、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汹涌)的海浪 天气(恶劣)(蜿蜒)的海岸 夜晚(寒冷)(清新)的海风 屋子(温暖而舒适)

三、按要求,摘抄句子。

1、摘抄描写屋外天气恶劣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2、摘抄描写西蒙家阴冷凄凉的句子。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四、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在“□”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这样忐忑不安?

答:“忐忑不安”是心神不定的意思。桑娜忐忑不安是因为担心丈夫不答应收养邻居西蒙的孩子;同时,也担心生活的负担会更重,今后的日子将更加艰难,会把丈夫压垮的。

3、从这一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严肃)、(忧虑)的神态和(搔搔后脑勺)的动作,都表明了这“是个问题”。

2、“熬”在这里是(忍受)的意思。渔夫心里很清楚,收养两个孤儿会给自己一家人带来(更重的负担),但他还是做出了“(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的决定。这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3、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中有两个“我们”,能去掉一个吗?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这两个“我们”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第一个“我们”表示的意思是作者有点犹豫不决的样子,而第二个则表现的非常肯定,说明从第一个到第二个在时间上是短暂的,但是心理上经过了很久的考虑。

*

五、小练笔。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

帐子拉开了,映入渔夫眼帘的是怎样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渔夫和桑娜之间会说些什么?他们今后将怎样支撑起有七个孩子的家?请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洁白的、缀着补丁的帐子,被轻轻地拉开了,渔夫举起马灯,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说:“我们……我们怎么办呀?……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渔夫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总能熬过去的!”

远方的朋友:

因为信任,所以努力。

五星评价,万分感激。

9 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课件) 篇5

主讲人:杨海群

2011年4月

复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本课提纲

I、反洗钱概述

II、反洗钱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法规制度

III、洗钱的识别与防范

IV、国际制裁与合作

V、附件:边贸反洗钱的特点

问题:

I、什么是反洗钱?为什么要开展反洗钱工作?反洗钱有什么重要意义?

II、反洗钱工作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法规制度?

III、如何才能识别与防范洗钱犯罪?

IV、了解反洗钱的国际制裁规定有何意义?

V、我国边贸反洗钱有哪些特点?

I、反洗钱概述

反洗钱的主要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

法规沿革:

《反洗钱法》发布之前

立法最新进展

《反洗钱法》发布之后

近期立法状况

三个与反洗钱监管相关的试行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实施细则》(银发【2007】158号)《反洗钱现场检查管理办法》(银发【2007】175号)《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银发【2007】2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洗钱的历史

洗钱的特征

洗钱行为与洗钱犯罪的关系

我国洗钱的现状

洗钱的主要方法

洗钱的社会危害

反洗钱的重要意义

II.关于洗钱制裁问题

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三项原则

违反人民币大额和可疑交易识别和报告义务的罚责

反洗钱的管理机构

反洗钱的四项制度

III、洗钱的识别与防范

洗钱步骤

公职人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防范

地下钱庄与洗钱

国际结算---信用证交易的洗钱风险

被美国制裁的国家和地区

关于反恐怖融资的监测分析和报告

IV、反洗钱的国际合作

反洗钱国际组织

全面制裁对象

不合作国家及地区

外国恐怖组织

外国毒犯处罚法案

确认所有有关的制裁信息实时更新

我们的对策

案例

V、附件:边贸反洗钱的特点

课堂讨论

参考资料

 金融运行中的反洗钱,刘连舸,欧阳卫民 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没,2007年。 反洗钱在行动,汪澄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反洗钱基础教程,严立新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 遵循打击清洗黑钱财务行动特别组织四十项建议及八项特别建议评鉴方法论与联合国公约及国际标准有关反洗钱法规之辑要 [海外中文图书] / 法务部调查局编译,台北县:洗钱防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实用手册,俞光远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洗钱与银行业机构反洗钱,孟建华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反洗钱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洗钱与反洗钱,马志毅,红旗出版社,2009年。

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实施与内部监控实务全书,曹迎春主编,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年。

 Money Laudering: Business Compliance, Stuart Bazley and Caroline Foster, LexisNexis, 2004.

Haiqun Yang 杨海群

9穷人课件 篇6

一、导入新课。1855年,美国一个极其平凡的年轻人,自费印发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却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一些保守人士极尽非难与诋毁。甚至当时文坛领袖惠蒂埃将它扔进了火炉。幸好文坛泰斗爱默生、梭罗大为赞赏,视为奇绝,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声震寰宇的大诗人。他就是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草叶集》。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体――照片及文字介绍)。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1845年回到布鲁克林定居,他常常穿着长外套,戴着高帽子,挎着手杖出没于上流社会。他天性散漫,感情丰富,坦率真实,却为传统礼节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称是极端分子中的极端分子。惠特曼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自由体的诗歌。1855年他自费印行了《草叶集》第一版。这个薄薄的诗集可以说是美国诗歌的大胆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学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头盖脸的批评。只有当时的大诗人爱默生肯定了这本不同凡响的诗集,赞扬了它新颖的思想、朴实的语言、大胆的创造。此后,《草叶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经是收有372首诗的巨著了。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亢的声调,表现着开拓者的豪放气魄,歌颂了他先进的国家、普通的人民群众、富于民主和自由传统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草叶”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赢得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通过一株橡树,进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诗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板书诗题。)

三、朗读并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孤独(诗中反复出现)快乐 粗壮 挺拔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

四、结语。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论世法、意象法、关键词句法„„)诗人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洒脱。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完成课后“积累”中第二题的1、2、3、4,以及“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二题。第二课时

一、了解诗人叶赛宁(多媒体-图片文字)。(看大屏幕)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诗坛的奇迹。俄罗斯的骄傲。伟大的民族诗人。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

二、鉴赏诗歌。1.学生自读。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的方法,自我赏析《狗的歌》。(15分钟,写自读笔记。)2.学生自由交流。3.个别提问,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诗中“母狗”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意象,去和诗人的心灵碰撞。)4.教师引导分析。(1)《狗的歌》你觉得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凄惨、悲凉、催人泪下„„)(2)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 带问题朗读诗歌(至少两遍)。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诗句: ①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表示舔得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②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表示和主人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9穷人课件 篇7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56分)

知识点一

市场调节

1.人类必须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组合的原因是()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 ②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人类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③配置的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④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人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④分别从个人的需要、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原因,故应选由①②④组成的D项。③属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不属于原因,应舍弃。

2.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有()①计划 ②市场 ③经济政策 ④远景规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基本手段只有两种,即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A.通过市场调节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 B.市场经济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

C.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D.只有通过市场调节,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答案:C 解析: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只涉及供需,不能完全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因,不选;B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排除;D说法错误,排除。

4.“跑步热”的兴起,使一些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赛事组织者常常面临报名者众多而参赛名额有限的困难。在解决参赛名额这一稀缺资源配置的难题时()①先到先得的排队法能缓解供求矛盾 ②随机分配的抽签法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价高者得的拍卖法违背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④优先本地报名者的做法是采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参赛名额先到先得的排队法能及早实现供求平衡,缓解供求矛盾,体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故①符合题意;随机分配的抽签法无法体现参赛者素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故②不符合题意;价高者得的拍卖法并不违背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故③错误;优先本地报名者的做法是计划手段,体现通过宏观调控配置资源,故④符合题意。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这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诞 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按照这一理解,下列事例中符合“分享经济”模式的有()①提供出行服务的滴滴快车和优步(Uber)②某超市以赊账销售的方式赊卖商品给消费者 ③以互联网众筹方式建立的营利性的茶楼或咖啡馆 ④某加盟连锁店统一经营同一品牌的商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而滴滴快车和优步属于将闲置的汽车用于营运,互联网众筹资金建立的营利性的茶楼或咖啡馆,属于将闲置的资金拿出来投资,符合分享经济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属于具体的经营方式,不符合分享经济特点。

知识点二

市场秩序

6.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这告诉我们()A.合理配置资源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维护 B.有了市场规则就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C.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D.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 解析:B的说法是错误的,市场规则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C中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市场秩序。D的说法恰好相反,应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7.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①价格涨落和供求变化 ②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科学的经济政策 ③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故③④正确。①②不符合题意。

8.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指出,政策制定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对照市场准入和退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4个方面共18条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进行公平审查旨在()①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②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运用价格机制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④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照市场准入和退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各个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而非价格机制、经济手段,故排除②③。

9.日前,江苏省物价局对奔驰汽车垄断案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奔驰公司罚款3.5亿元,对部分经销商罚款786.9万元。奔驰汽车的垄断行为主要违背了()A.市场准入规则 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交易规则 D.市场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垄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故选B。A、C不符合题意。垄断行为正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故D不选。

10.本想买双“阿迪达斯”运动鞋,没想到收到之后竟是“阿迪斯”。小王趁着一家电商网站搞促销,“抢购”了一双运动鞋。商品介绍、商品图片都是国际品牌“阿迪达斯”,拿到东西时才发现是“山寨货”。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该电商网站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市场准入规则 B.规范市场秩序要不断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完善市场规则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秩序 D.我国要加快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电商诚信缺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诚信属于市场交易规则,故A不选。材料所说的问题本身就是由市场调节引起的,故单靠市场调节机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B不选。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故C说法错误。

11.2016年2月14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游客在哈尔滨吃鱼被宰上万元的消息,在节后上班第一天,刷爆了网络。一位自称来自江苏常州、名叫陈岩的网友发微博说,春节去哈尔滨过年,被导游带去一家叫“北岸野生渔村”的饭店,两桌吃了1万多块钱。2016年2月17日,天价鱼酒店被停业整顿,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这说明()①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必然结果 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调节中带来的不法行为进行查处 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作用,大肆宣传曝光此事件 ④全体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出现天价鱼的情况,说明了市场调节有自身的缺陷,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调节中带来的不法行为进行查处,作为消费者而言,需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故②④入选。其他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知识点三

市场失灵

12.2016年8月19日,中了电信诈骗圈套的大学生徐玉玉不幸离世。因接连发生的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继而发生离世惨剧,让近年来已然泛滥的电信诈骗,被推至聚光灯下。矛头所向,靶心之一,是诈骗者常用的170/171号段,以及其背后的虚拟运营商。电信诈骗泛滥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①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②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③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 ④公众的隐私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电信诈骗泛滥这种情况出现是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的体现,也是因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公众的隐私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是电信诈骗泛滥的原因,①不选;②是解决电信诈骗泛滥的措施,而不是其出现的原因,应排除。

13.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 认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的产能过剩或不足。这反映出()A.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B.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C.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通常不高

D.市场规律在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领域失灵 答案:A 解析:题中强调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说明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而不是自发性,自发性强调为获利而不择手段,故排除B,而A入选;C观点错误,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高,当然市场调节也有局限性,故排除;D观点错误,市场规律在所有商品领域都存在,故排除。

14.现在全球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律,要注意克服技术瓶颈、市场瓶颈、产业链瓶颈和政府的短期行为。一哄而上、过度重复建设的行为()①说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一哄而上、过度重复建设,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反映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①②③正确。④干肢不符,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满分44分)1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耕者有其田,这是所有农民的愿望。2016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土改迎来“三权分置”时代,这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铁打的承包权,流水的经营权”成了眼下农村土地改革现状。

某市近几年来一直在进行农村土改“三权分置”试点。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答案: ①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②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弊端,良好的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维护,因此,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照有偿原则转让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④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集中,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首先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一个是设问的指向有两个,即为什么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和流转时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因此可以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说明为啥要引导;可以从市场调节弊端的角度和分配制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16.(20分)某校高三(4)班学生在政治课上就社会广泛关注的诚信问题开展讨论。小敏同学说,有条关于皮鞋的“前世今生”的短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果冻,酿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皮鞋很忙„„”当诚信的血 液在利益的经营中断流,无异于企业的基本良知远去。

小花同学说,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而倒下、双汇因瘦肉精事件而陷入困局等事例表明,任何欺骗消费者,漠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都会遭到市场无情的惩罚。

政治教师牛老师总结说,真正的企业家和投机钻营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企业家身上流淌着诚信的血液。

假如你是该班一名同学并参与了上述讨论,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同学们的发言涉及市场调节的什么弊端?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2)诚信在企业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应对企业诚信缺失问题?

答案:(1)材料中同学们的观点涉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甚至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等后果。

(2)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诚信是企业逐步壮大、长久发展的基石,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②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要切实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上一篇:3册美术教案下一篇:高一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