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2024-09-20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共14篇)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表现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花卉的基本画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特点。

应会:能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色彩的变化效果,尝试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的花卉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对中国画花卉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写意花卉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颜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表现物象的作用。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作。

(三)学习材料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花的图片或鲜花等。

在教室里陈设不同品种的鲜花。

教学活动:

l、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看到教室里陈设的鲜花,同学们会想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一定会和什么有关系?

出示课题:娇艳的花:

3、新授课

提出问题:

①谁认识这些花儿,并叫得出它们的名字?

②你们还认识其他的花儿吗?请你把它们介绍给大家。

③鲜花再艳,也有捅谢的时候,什么花儿会永不凋谢?

展示中国画花卉。

提出问题:

①猜猜它是用什么绘画工具画的,(展示文房四宝)

②用这种绘画工具绘制的画叫什么画?

③作者是如何表现花朵娇艳的?

提出问题:

①怎样用笔、蘸色才能表现出花卉的特点?

②水分的多少与画面的效粜有关系吗?

教师示范。

打开书,联系老师示范的过程,你认为书上的作业哪些地方运用了和老师一样的

方法?

展示花卉作品。

提出问题:

这些作品哪一幅你更喜欢?为什么?

4、艺术实践

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临摹大师的范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儿进行表现。

5、小结

组织交流。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的情结为基础, 以新的理念、方法、视野, 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外语教与学中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并对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发展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项, 其中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2项,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 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 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示范项目1项, 教育部专项建设项目4项,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

构建语言实验教学新模式

2011年11月, 北京邮电大学 (以下简称“北邮”举行了一次语言实验教学高级论坛。作为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范姣莲教授在这次论坛上汇报了北邮语言实验教学取得的成果, 并介绍了如何构建语言实验教学体系。此次汇报, 范老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贯通、三个结合、四项功能、五个掌握、六个转变”的外语实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新体系。

语言实验教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加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理念, 北邮语言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完成了对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媒体观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 并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与内容 (五个掌握) , 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课程, 构建了五个语言实验教学平台, 最终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个功能) 。可见, 新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据笔者了解, 这次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和肯定。来自兄弟院校的专家和领导就语言实验教学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他们高度赞扬了北邮电在语言实验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认为北邮在语言实验教学与技术整合方面为北京高校开辟了一条新路, 为其他院校提供了范本。

就是在这次论坛上, 与会专家一致希望语言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推广, 于是就有了出版社首部大学英语实验教程之约。

以学生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早在1998年, 北京邮电大学就依托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了语言实验教学中心, 该中心先后被评为邮电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大学英语示范院校、北京市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据了解, 我国目前在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尚缺乏相关规范。对此, 范老师指出:“目前国家还没有对语言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规范, 甚至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语学科是否需要开设实验课程都持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中心认为在该领域值得探索。”

通过多年的外语实验教学, 范老师认为, 外语实验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个别化训练过程, 是对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媒体观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彻底转变。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策略, 是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北邮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 实践!”这个哲学范畴的词汇正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思考, 范老师开始着手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 她希望能帮助学生找到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范老师一开始就界定了具体的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实验平台。实验教学启动了, “具体的实验是建立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上, 为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北邮本科生中选取部分班级的部分学生, 作为参与者接受实验教学, 所有的参与者都将提交实验结果报告, 而教师则通过点评实验报告,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在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实验的教学实践中,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自己惊人的创造力。”

构建语言实验教学的新模式需要学生的参与。事实也证明, 在北邮接受这种实验教学课程的学生, 已经在语言学习方面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开拓创新能力。谈及学生在这种创造性学习氛围中发生的种种乐事, 范老师笑了起来, 她感慨地说:“这几年来, 我们一直在尝试转变观念, 激励创新, 希望能实现语言实验教学新突破。没想到, 我现在都是50岁的人了, 还屡屡被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所鼓舞, 正因为有了他们, 才有了眼下的探索经验。”

矛盾重点转移教师从教学的决策者向指导者转变

主动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其中蕴含的矛盾也随之突出。

首先突出的是师资矛盾。范老师在带领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生进行科研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都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对各种学习研究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出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教师。这说明教师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而其前提是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创新。

她为学生的无限创造力感到自豪和骄傲, 并引用了一句名言:“世界最终将是他们的。”对此, 范老师认为, 当前的教师必须实现从教学的决策者向指导者的转变。

范老师还告诉笔者, 在大学英语实验教学的应用和实践中, 北邮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郑春萍等多位教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他们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的理念、思路、方法以及大学英语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并取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一系列数据, 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我们需要对实行教育改革的教师进行经济上的鼓励, 这应该也是利于缓解师资矛盾的一个方法。”

其次, 推广的矛盾也凸显出来。推广行为需要经济基础, 这一点, 需要得到学校乃至社会更多的关注与资金方面的支持。

编后语

笔者记得范老师在一次论坛中讲道:“外语实验教学模式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是我们多年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结果, 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产物, 是把教学和学习从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有益拓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双主’教学指导思想, 意在保证学生外语知识的掌握和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才使得这位思维活跃、内心青春的主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

谈《娇艳的花》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3

(一)准备环节:感知花的“娇艳”

带着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大自然的花

(二)导入环节:述说花的“娇艳”

学生汇报:从颜色、香味、形态三方面来谈一谈花的娇艳。

师:课前我们一起观察记录了各种各样的花(出示板书:花 ),看(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课前观察花时的照片,有的在摸,有的在闻,有的在看……)谁愿意来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三)实践环节:表现花的“娇艳”

1.观察对比:比较生活中的花和国画中的花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回答:

(1)我看到了有侧峰的方法来画叶子

(2)我看到了用侧峰画花瓣

(3)我看到了用中锋勾画叶柄、叶脉

3.笔法练习:请学生选择合适的笔法来画一朵花。

4.初次展评: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笔法来画的,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

预设生回答:

(1)老师我的花会化开来,颜色都变了,形状都看不出来了

(2)老师我用了很大的力气,毛笔都分叉了,可是还是画不出来

(3)我的颜色调的挺好,就是形状画得不太像

1.学生评价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画法来画的,好在哪里,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教师总结

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不单体现在技法上,还能够全面反应作者的心情、思想,这就是作品蕴含的意境。

(五)拓展环节:升华花的“娇艳”

(多媒体:出示一些文人作品)

二、设计意图

(一)参与探究 感知生活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而《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流程的第一板块就设计了课前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感知各种各样花的“娇艳”,引导学生用手摸花的质感,用眼睛看花的色彩,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各种感官来感受大自然中花的“娇艳”。观察是基础,只有仔细地观察、全面地感知,才能创作出一幅“娇艳”花的作品,而本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知,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和探究花的一个过程。(总之,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二)层层深入 化难为易

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技能掌握的一般规律,就是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课的整体设计方面,从眼看、手摸、鼻闻——口说——笔画——展示——欣赏设计了感知花的“娇艳”、述说花的“娇艳”、表现花的“娇艳”、展示花的“娇艳”、升华花的“娇艳”五个环节。第二个方面就是在表现花的“娇艳”这一实践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初次体验”和“再次体验”两个环节,通过观察对比、笔法复习、笔法练习、初次展评、视频讲解、正反对比、作品欣赏这些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画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花的娇艳。(在这一板块中,我们科学地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递进式教学结构,形成合理的教学梯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用笔、用墨、用色以及构图时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花的娇艳。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抓主线 充分领略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娇艳”这一主题,以感知花的“娇艳”、述说花的“娇艳”、表现花的“娇艳”、展示花的“娇艳”、升华花的“娇艳”这五个环节全面展开。力求让学生领略花的“娇艳”不单体现在颜色上,也体现在姿态上、气味上、意境上……“娇艳”是本课的主题,也是本节课设计的主线,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手、眼、鼻等器官来感知花的“娇艳”;第二个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嘴巴来说花的“娇艳”;第三个环节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表现花的“娇艳”;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展示花的“娇艳”,其他学生和老师欣赏学生的作品——领略花的“娇艳”,第五个环节是欣赏名家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在意境上升华花的“娇艳”,应该说前三个环节是一个板块,后二个环节是一个板块。

《茂密的花》教学设计 篇4

通榆县明德小学

李晓敏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观察、记忆、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花的基本造型知识以及如何在画面上描绘出茂密的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

(2)能初步表现出不同形状花的特点,用数量多、前后遮挡等方法画出茂密的花。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大胆作画,激发绘画创作的激情。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的成绩、虚心倾听他人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花的美感及简单外形的不同特性,以及茂密的花的不同画法、不同表现方法和前后关系。

三、教学难点

掌握表现不同花的方法、特点和前后遮挡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画好的花图片、范画、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画好的花图片、绘画用的彩笔、油画棒和胶棒等。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2分钟)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想听吗?好啦,刚才我听的这首歌曲,歌中都唱到了什么、谁能来告诉我?(学生回答)随着天气的变暖,这些花啊即将开放,下面我们提前欣赏一下这些花。

生:回答歌曲中唱到的花,说说自己知道的花。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图片(3分钟)

师: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这些花也即将开放,下面我们提前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些花。师:瞧,翠绿的叶子与白色的花朵相配,显得那么宁静。美丽的草坪上点缀着什么颜色的花,你们看见了吗?都有什么颜色的花呢?各种各样的花交织在一起,百花争艳,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花以外你还见过什么花?他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呢?(展示图片)

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2、学生展示介绍画好的花(4分钟)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在家观察了花,并且画了花,现在咱们在小组里展示一下你画的花。谁愿意把自己画的花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展示准备好的材料。

师:咱们准备的花非常漂亮,你想不想用一个词,或者成语来赞美一下这些花。

生:踊跃发言(百花盛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姹紫嫣红,国色天香,出水芙蓉)

3、遮挡关系讲解(5分钟)

师:你们看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朵花,这朵花自己在这里生长了一段时间,可是这多花在这里生长的会感到什么呢?怎么样让他不再孤独呢?有一天呢果然来了一朵花来跟他做伴。他们就做了前后邻居。你看好了,哪一朵花看完整了,哪一花没看完整。

生:前面的花看完整了,后面的一朵花只看到了一部分,是因为别前面的挡住了,这在美术里面叫做遮挡关系。

师:你会不会用这种方法再画一被挡住一部分的花?谁愿意试一试?

生:大胆尝试。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让你去表现,你会怎么去画呢?后面的怎么没画画呢?挡住的部分就不画了,他们就成了前后邻居。这三朵花就成了好朋友,其他的花也非常羡慕他们,这时候又来了两朵花,一高一矮,他们说啊,要和他们左左右邻居(示范画画)。

4、贴花练习,化困难为简单(5分钟)

这里的花已经开的很热闹,可是你手里的花还很孤单,那么你想不想也给他找到小伙伴呢?有什么办法?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张大纸,我们每个小组的花都分别贴在一起,让你的花也变得不再孤单。随后展示贴好的作品。

5、交代课题(1分钟)

你愿意给这一课起个课题吗?生回答,教师板书:茂密的花。

6、出示范画(2分钟)

展示老师的作品,学生赏析,总结作画步骤。

(三)提出要求,鼓励创作(15分钟)今天我们就来画画茂密的花,好,开始。

六、展评总结(3分钟)

师:看看你喜欢哪一副画,你有什么建议? 生:生生互评,生自评。

《带雨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5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曹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掌握“偷、请、躲”等9个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诗歌,搜集有关诗歌、金波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

2、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畅所欲言)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诗歌。

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齐读课题。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

3、是呀,金波爷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尽情地玩耍的情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1、师范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师: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三、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在读中品位情感。

【预设】

1、“我偷偷的跑出家,尽情地玩耍。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

(生:调皮的孩子)

师: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的怎么样?开心吗?有没有担心回家后被责骂?把你的经历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谈自己偷跑出家的经历,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我去追赶蝴蝶,它躲进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向老爷爷要一条小虾,我保证不会吃掉它们。”

师:从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我想起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贪玩,爱妈妈)

4、“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你当时的心情。

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1、师:其实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爱玩,有好奇心,充满童真。那就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学生练习朗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小组合作朗读。)

2、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望着那把带雨的花,会怎样对待您的孩子呢?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代替那位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趣,产生阅读期待。

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了解学生对“我”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会。

复习旧知,引出新授。

依中心问题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边读边想象,使学生的情感自然与诗歌融为一体。

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阳光教育润心田,和谐花开更娇艳 篇6

一、甘为孺子育英才, 春风化雨细心栽

作为教师, 认真的教学态度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本职工作。而在尽职的基础上尽心, 还需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教导和感化学生。我主张:尽力抓住学生每一次心灵的震撼, 和学生一起成长。每当接手一个新班, 我都会准备一本精致的名为“师生缘”的同学录, 让学生们填写个人档案以及对班集体和教师的期待。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成为了教师了解学生的一扇窗和学生体会教师用心的一道门。

爱要用行动表达。我曾在节日里为全班学生折叠饱含祝福的纸鹤;文理分班前夕,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书写一纸箴言;高考前夕, 为班集体创作包含“阶梯、风帆、胜利”手势的板报, 给学生信心和力量……每一次行动都是在爱心的指引下点亮的一盏明灯, 都是在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班主任是班集体工作的舵手, 是学生成长的导师, 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是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也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实践。作为班主任, 我会在每个学期的开始, 为学生准备一件用心制作的礼物———一首自编歌曲的视频, 在歌曲中介绍新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借此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体味着教师的辛劳, 也在为之感动, 同时自觉地以智慧和激情投入到集体的发展中。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过程中, 班内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备考, 在课余时间共同讨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独立复习期间还自发组成互助答疑解惑小分队, 目标是不将任何遗留问题带上考场, 通过互助,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但获得了知识, 而且使整个班集体更加团结向上。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问题上, 教师可以提供给家长一些教育案例和建议, 如“用时间标记您对孩子的爱”、“让单亲之花也娇艳”、“家庭教育也需要机智”“、小手拉大手, 跟孩子一起成长”等。同时,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统一;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共同协作, 更有利于达到理想目标。

二、德育为先促发展, 文化建设得历练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文化, 是提高班集体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班集体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 表现出一个班独特的风貌和精神, 这种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的工作中, 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它与以往的人为管理、制度管理不同, 既没有“人治”的霸道, 也没有“法治”的强硬, 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软约束和人性化的关怀, 它是新时代学生管理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班集体文化建设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在治班过程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营造浓厚的班集体文化氛围, 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集体。

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至关重要。班风的形成需要班集体成员树立目标和理想, 落实行动的规划。所谓“理想与规划齐飞, 素质共长天一色”, 一个新的班集体, 在组建初期, 需要在班主任的引领下, 由班委会制定出台《班集体公约》。此项任务要由学生亲自完成, 用学生们自己定的规矩约束他们的言行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执行力。这时, 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骨干的无穷能量。我曾接手高二文理分班后重新组建的理科班, 班委会制定的《班集体公约》开篇是这样写的:“观望苍穹, 北雁南飞, 定成人字, 有规有矩, 才能抵南御寒;察看后土, 行蚁繁杂, 分工严格, 有规有矩, 才能化弱为强。我的集体, 花团锦簇, 洒满阳光, 有规有矩, 才能更添芬芳。为了使班里的每名成员用规范历练成熟, 用责任促进发展, 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特制定班集体公约。”《班集体公约》从考勤、纪律、卫生、作业、考试、集体活动、文明行为7个方面作了规约, 促使学生明确责任, 规范行为, 全面提高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在《班集体公约》执行的过程中, 学生们与班主任一起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并做好记录。在高二下学期, 班委会根据本班特点, 修订并完善了《班集体公约》的内容, 同时出台了《班集体问题解决方案》, 使规划更加切合实际, 更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在这样的集体中, 学生们作为集体的主人, 在渐渐地长大, 体会着自觉修身。

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教师用知识和智慧引领学生十分关键。所谓“管理无涯勤为径, 创新无涯智作舟”, 我认为,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潜能, 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丰富知识, 实施创新教育。比如, 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现实情况, 我认为应该发挥网络的魅力, 通过班集体网站联系学生, 促使学生做到“上网时间有节制, 上网内容有选择, 上网能跟老师聊, 上网学习兴趣高”。引导学生为本班创建网站, 使班集体网站成为班风的象征和班集体管理的基本形式。通过网站, 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学法交流、生活沟通, 使教育融于生活之中,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任课教师和家长作为班集体管理的参与者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班里建立“双面”承包责任制, 学生、教师、家长团结一致, 携手并肩, 为班集体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健康成长。

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还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充盈。特色活动的内容要围绕着阶段性的主题理念展开。高中生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 班主任有责任引导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进行认识、分析和规划。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 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 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 不进行自我教育, 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 选好专业, 这是幸福的源泉。”围绕着理想与规划的主题理念, 班集体成员在班主任的引领下, 利用网络资源分批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制定个人规划意向书。经过师生共同研讨, 学生在职业规划报告中, 将规划分为三部分, 分别是“此职业应具备的条件”、“目前已具备的能力”以及“未来可以提高的能力”。通过此项活动, 学生们客观地了解了自己的现状, 并且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参与班集体事务, 更加努力地学习,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理想中正确认识自己, 在规划中践行精彩人生。在学校开展的“创优班会”活动中, 学生们热情高涨,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开展了一场以“Yesterday we did, tomorrow we can”为主题的中英文双语班会。在筹备过程中, 学生们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拍摄了“教师”、“设计师”、“心理医生”、“外交官”等职业的视频, 展示了自己的个性风采。这类特色活动也成为班集体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丹心磨砺不辞苦, 教书育人伴幸福

作为教师, 要用阳光的理念带领学生去经历和感悟, 要明确教育者为社会输送的未来人才将是创造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教育工作是为学生融入社会铺设道路。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的方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现实状况, 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以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学习有三种境界”为题, 使学生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 从而明确自己的位置, 确定发展目标, 拆除“唯分数论成败”的枷锁, 科学制定人生发展规划。

教育需要营造一种氛围。我习惯在课余时间,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前沿的教育建议和参考, 比如董进宇博士关于学习方法的革命, 王金战老师关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等等。让学生和家长尽量多地接受积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让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在学习中愉快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公益活动让学生体味奉献的甘甜, 如集体组织参与“让节约美德常驻我班, 将爱心阳光洒向蓟县”资助贫困生行动、以“清新走廊, 绿色校园”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以“美化就餐环境, 争做绿色达人”为主题的公益劳动等。学生在经历中体味, 他们的情感需要表达,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提供平台让这些小花绽放。教师节, 班委会号召全体学生为教师送上真诚的祝福, 表达感恩之情。班里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祝福写在红纸上, 张贴在楼道的玻璃墙上, 组成一个心形图案, 表达对教师的敬仰和感谢, 更记载了师生之间的尊重、关爱与和谐。在“创优班会”上, 学生将自己对集体的眷恋之情和成长中的心境融入主题, 是团结和谐的氛围带给了他们感动, 学生自创歌曲中的词句是珍惜高中生活的写照:“时光如屏障, 一幕幕播放, 成长旅程被记忆点亮。曾怀念过往, 单纯的理想, 始终铭记着沿途的光芒。所有眼泪沮丧搁浅在现实另一方, 快乐陪伴风干了忧伤。始终坚定心中永不放弃的梦想, 我们的心炽热而明朗。感怀自然, 有阳光融化所有悲与伤, 感动一路能有朋友的陪伴。感谢老师, 感谢父母教会我们要勇敢, 感谢自己坚持不平凡。” (根据歌曲《童话》改编)

迟开的花朵也娇艳 篇7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环境;关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5-01

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切实地“动”起来,勇敢地“站”起来。

一、让学困生“说”出来

1、语言诱导 模仿开始

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对学困生来说非常重要。如:“刚才这位同学讲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同时给学困生送去充满期待的眼神。“像他这样说一说”是一个模仿发言的要求,并不难,对不敢发言的学困生是表达的最好机会。教师可以分别请几个学困生说说,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说得也很棒!”、“说得好,声音很好听,下次发言能让最后一个同学也听清楚,就更好了!”鼓励中隐含着期望,令学困生感到振奋。

二年级,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先请学生自己分析,同桌相互听一听。交流时,请说得好的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分析,再请学困生站起来说给大家听,一次又一次感受老师同学的鼓励,一次又一次得到认可,逐步激发学困生发言的积极性。

2、享受机会 暴露思维

学困生经历几次模仿发言,享受多次被认可的体验,会慢慢适应班级学习环境,逐渐像其他学生那样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困生第一次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管想法对不对,教师都应该非常珍惜,给予肯定。可以这样说:“你有自己的想法了,真不错。”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对智力学困生的“宠爱”是明显的。只要学困生举手了,就让他们先说,答对了老师和同学给以肯定,答错了,老师和同学善意的进行纠正、补充。我在课堂上总是问学生:还有谁没听懂?学困生会在课堂里主动说出:“老师,这里我不懂”的话语,他们完全抛开“面子”的问题,形成“不懂就问”的学习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困生“动”起来

1、变抽象为直观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学困生看线段图列式的能力,并能组织语言描述线段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碰到不知如何解决的应用题时,教会学困生把文字转换成线段图或其他图形的形式,通过画一画图理解,再列式。

2、从直观到抽象

在上《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做一做模型,课上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由于有直观的材料作依托,学困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了,他们在课上显得更自信和开心。在教学《移多补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己摆一摆,移一移,想一想,帮助理解应用题。

3、鼓励学困生走上讲台展示

如果学困生能自如走上讲台板演,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对他来说是一次跨越。

四年级一次数学课上,班级中一位学困生害羞地走上讲台,在同学老师的注视下围绕她写的板书说了想法。第一次上台发言她满脸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地。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她后来到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如。数学课上她也听得越来越专注,成绩也一天比一天进步。由60几分到80几分。在五下年级的期末考试中考了83分。

总之,课堂中,给足机会鼓励学困生“动”起来,是促进学困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让学困生“站”起来

人的最高需要为被尊重的需要。学困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同学尊重,渴望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应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进步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步成长。

1、小练习,快反馈

教学中,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小练笔。教师适当把握题量,使学困生能和其他学生一起做完,控制难度或分层布置,使学困生能做对一定量的题目,并保障反馈能在课堂里进行。小练习,快反馈,让学困生体会竞争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以少积多,逐步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重计算,促成绩

从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入手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是一个见成效的办法。平时踏踏实实把好学困生计算关,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进行混合计算教学时,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重视课堂经验交流,让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经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发展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

3.6 × 1.3 + 3.2 × 3.6 + 4.5 × 6.4

=3.6×(1. 3 + 3.2) + 4.5 × 6.4

=3.6×4.5 + 4.5 × 6.4

=4.5×(3. 6+ 6. 4)

=4.5×10

=45

五下年级,学生第一次做这样一道课外习题。此题第一步局部进行简算,第三步二次进行简算。教师没有任何提示,学生独立尝试。小杰(曾经是学困生)第五个做好交给我批阅,方法合理(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做题前先观察的习惯会慢慢养成,并促进思维发展。纵观这几年学困生的数学试卷,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的学困生或已经转优的学困生计算得分率都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公园里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8

(7)总结归纳,强化方法

(这一环节应联系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具体表现进行总结。)

万紫千红的花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逻辑顺序;体会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阐发事理的逻辑顺序,即恰当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性质:

自读课。

自学要求

安排1课时自读本课。教师可先作提示:在反复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下面三个问题:第一、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是由于花里含有“花青素”。第二、由于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经常变化,花的`颜色,就会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的还会变色。第三、花对人们有很大吸引力,恐怕世上无人不爱花。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内容,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然后,引导学生作语段阅读训练。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的表达形式富于变化,具体表现:第4自然段采用概括说明;第5自然段首,承上段末句,变为具体介绍、举例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会变色的花很多”,作者在第6自然段再次列举了“樱草”“八仙花”“海洞花”“红锦花”等四种,在不同的温度和土壤中所起的变化。

“会变色的花很多”,尽管上面列举了七种,还是不能把“很多”两字突出出来。如果再行列举,又有累赘之嫌。为此,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改为列图表,使人看后一目了然。同时,还使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此外,这部分中段与段的环环相扣也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一部分,作者引用诗人关于花的妙语,又在末段以散文诗的句式作结,使读者对花更有好感。

这是一篇介绍花朵知识的说明文,其逻辑顺序极强。因此该文的先后顺序,绝不能调换。

突破难点措施

多安排一些讨论,让学生提出疑点,相互启发,教师适时点拨。

达标检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课文导入讲求实效, 直入语言范畴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 但导入的设计原理应当是统一的, 绝不能为了引发学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也不能耗费太多的时间而冲淡教学, 应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文本, 就是语言。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不能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如教学此文时, 可用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导入———“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让学生读一读, 说一说画面。接着教师话题一转:“我们种花都是种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供自己欣赏的, 但有个国家的居民, 他们种花却是让别人欣赏的。你们想去了解吗?”教师设置的悬疑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样直入语言系统的导入, 不仅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 而且让学生学有所得。

导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 低段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歌谣导入、谜语导入等, 以丰富多变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中高段可以采用诗词导入、

︱︱︱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文的教学为例

字画导入、对联导入等, 使学生在课始就进行语言积累。

二、教材处理以点带面, 挖掘语言元素

语文教学应该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这是有道理的。字词是个非常抽象的东西, 加上汉语意蕴丰富复杂, 同一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理解词语, 并能运用自如呢?

在此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出示两幅花卉图, 请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词语来形容画面。待学生充分说出形容花多花美的词之后, 教师让学生比较选择最好的词语, 并说出理由, 再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当然能找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 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描绘这两个词语意境的句子。以词带动语句的学习, 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内容。并根据情境进行小练笔, 为下文感受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作铺垫。本文教学, 教师还可以抓住“多么奇异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中心句, 以此为辐射, 品读重点词句、语段,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德国的风俗人情, 体悟德国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质朴品质。

以上教学片段折射出了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应在语言, 可紧扣重点词、句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和训练, 较好地落实了语言习得的要求, 使学生感受和领悟了丰富的语言内涵和表现形式,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过程立足文本, 注重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有四个主要内容: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 它是本质。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来看, 目前的许多语言习得设计存在不足,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方式上的失误,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语言习得的各个要素时, 重其所轻, 轻其所重, 没有从陈旧的教学观念中转变过来。

在教学此文第三自然段时, 教师可以设计“我会比”的板块, 在学习“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这一语段时, 通过删减“任何”“家家户户”“许多”“如入山阴道上”, 改换“汇成”为“形成”等词句, 与原文进行比较, 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习得是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的,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思想的, 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所以,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习得为主线, 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路的理解。

四、内容拓展以少胜多, 加强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统一”,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度”,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是人文性的载体。我们应该从语言入手, 体味人文内涵, 然后再回归语言, 这个过程是不断互递的“双向”运动过程。我们要力求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递中对话交流、感悟品味、积累运用。

教学此文时, 在“我会比”环节之后, 教师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 然后配乐朗读第三段, 让他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听完后说说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 有的说:“我仿佛看见窗台上的花红得似火, 粉得像霞, 白得如雪, 它们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有的说:“走在德国街头, 仿佛有两条彩带把家家户户的窗台连接起来了。看着艳丽的鲜花, 闻着醉人的花香, 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恍如在花海中徜徉。”……教师又适时地请学生欣赏几幅德国街头的风光图片,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之后, 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内心感受就显得顺理成章。课末, 再设计小练笔, 抓住季羡林先生的话“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回归文本, 把“美丽”包涵的内容挖深挖透, 体会课文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再启发学生联系课题、生活实际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写类似的实例, 加深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 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爸爸的花落了》教学反思 篇11

接下来,英子独自去银行闯练的坚强,在毕业典礼上的骄傲,离别的感伤,爸爸去世前的从容与镇定。这成长中的苦痛与历练,都足以让英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自面对生活坎坷与艰难的大人。这一切让学生都体会到了,成长的责任与些许的沉重,在那一张张略显稚嫩的脸上写得清清楚楚。我以为学生和我一样,对成长有了一个客观而深刻的认识。当我提问:你是如何看待成长的?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没有成长,哪来成熟?没有成长,哪能独立?成长就如同喝一杯苦咖啡,开始苦得无法比喻,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人的脱胎换骨。我也频频点头,以为成长这条河已经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悄悄流过,浸润着,流淌着。

课讲到这里,我认为自己的德育目标已经渗透得很好了,而此时距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为了了解现在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顺便问了一句:虽然爸爸已经离英子远去,但英子早已长大,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啊!那么你喜欢长大吗?

这剩余的几分钟是课堂机动时间,而我所提出的问题也仅仅是在不脱离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和学生的一次心灵互动。这个问题一提出,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大家激情澎湃地回答,渴望着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气宇轩昂、踏实稳健。可教室里却出奇地寂静,好象时间在此刻突然停住。这个看似多余的提问竟然像重磅炸弹一样,炸出了孩子们内心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我措手不及。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面有难色,于是我陆续叫了几人回答,答案却如出一辙:不想长大!有的说自己长大了,父母就老了,也许就和英子的爸爸一样离开自己,那时自己是多么孤单无助,不想面对生离死别的伤痛。有同样想法的,班级有廖廖几个人举起了手,这难能可贵的孝心如此可怜啊!

有的说不想长大,因为要自己洗衣服做饭,还要找工作,工作又那么难找,不但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父母。有的说看到了父母为家庭、为孩子太苦太累了,尤其是抚养孩子,教育孩子费心费力的,自己不想走同样的路。有的说长大了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切都需要自己一个人扛。我想也许这只是个别现象。再叫两个我心目中有思想有觉悟的尖子生来回答,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我再一调查,班中竟有多半同学不愿长大!究其原因是不想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不想别人只想自己。也有个别的人说愿意长大,可以不用父母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拥有绝对的自由。

一时间我觉得心情好沉重,成长是一个多么值得人期待的过程,多少脚步会因此变得坚定,多少梦想会因此得以实现,可他们竟然不愿意!这一个又一个斩钉截铁的“NO”让我沉默了,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吗?他们在课堂上对成长看似深刻的理解,难道只是纸上谈兵吗?在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身上,责任和勇敢跑哪里去了?无私和奉献又藏哪里了?难道他们真的是一群贪图享受的寄生虫吗?我一时语塞,脑海中穿梭着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多少次上学的时候看见家长们给孩子拿着书包,放学路上自行车、面包车、轿车望眼欲穿的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满桌的美味佳肴等待着满足孩子们饥饿的嘴巴。看看这些连自己衣服不洗,被褥不叠,更别提拖地、洗碗的娇孩子们,是不是我们大人本身给孩子的太多,太多了?把钱、时间、爱全都给了孩子,该给的给了,不该给的也给了,却从不从他们身上索取什么!可孩子们呢,只知道从家长那里拿快乐、拿幸福、拿满足,却从不给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多么不切实际。一路走来,他们拿什么长大呢?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给予!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又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无法挽回的叹息!

是孩子们错了,还是我们错了?回想过去当住宿生想家想得痛苦流涕时,有几个家长硬下心肠任凭孩子一去四五天,让他们自己走过孤独,迅速独立;当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有一点点摩擦,家长却非要出面调节,完全剥夺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权利;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时,总有人在心里暗暗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学校受气。是啊,有家长这么好的庇护伞,还长大干什么呢?就一直躲在这有力的翅膀下好了!也难怪我们的孩子长不大,我们大人又何曾给了他们长大的空间?“给”与“拿”之间,是教育,是真正爱的教育!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12

现代基础教育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很少有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的学习层次如何得到提高?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有突破?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自然学科领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综合类课程。在这个领域中,我逐渐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学生主题研究、开放性研究活动的一个新空间。因此,我在教学《多姿多彩的花》一单元时,探索着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建够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多姿多彩的花》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各种关于花的问题,研究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从而在探究有关花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姿多彩的花》这一教学内容的核心在于探讨花的知识。花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

(一)创设情境:教学一开始,引用录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花,使学生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学生了解目前、现在季节中开的花有哪些,对他想要探知其他花的信息有了一个情景界定。

(二)确定问题:再认知生活中各季节开了些什么花之后,学生想到各种各样其它有关花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这些发现的问题即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被发现的问题就是锚,这一阶段即是抛锚。

(三)自主学习:当学生发现了各种关于花的问题后,我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应当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向他们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用哪些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从书籍收集资料、上网查询、观察实践等等。让学生分组去自寻探索,获取信息,从而掌握如何来获取这些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四)协作学习:当学生分组找到信息来解决原先发现的问题后,互相讨论、交流,来补充、修正问题,从而全面掌握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在整个系列的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这个锚抛得好坏非常重要。因此,我在这一阶段试探着这样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以当前所学知识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各季节开了些什么花,从而激发他们来参与、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来。

2、情境创设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离不开实际生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在教学《多姿多彩的花》第一阶段,以拍摄的校园里目前季节开的花为真实情境,学生每天都接触到,因此可认知其它季节开什么花。从而逐渐被各种美丽的花吸引,想去了解更多有关花的知识。

3、自主学习设计

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想要了解更多花的信息时,我让学生自己先抛锚,学生分别思考:我最想了解关于花的哪方面的知识?学生会一个又一个地提出问题,我稍做分类,让学生找到要去解决哪些核心的问题。以低年级小朋友现有水平,他们自己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起了他们要自己想办法找到这些有关花的知识。是不是老师告诉他们呢?我为学生提供了线索:通过查询资料,观察实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协作学习设计

当学生想去寻求解决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让学生寻找讨论、学习小组伙伴,先给他们各组一小部分书书籍,学生分组查询,发现了许多困难,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只是我在《多姿多彩的花》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时的设计思想。在实践中,它将更具体、更完善。

▲教案▲

活动总目标:

认知:1、知道常见花卉开放的季节,了解一些花卉的各方面的知识。

2、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情感: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情趣。

能力:初步学会上网搜集、保存资料。

初步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发现问题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夏、秋、冬的常见花卉。

2、积极动脑,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活动流程:

1、录像――校园里的花 问:这些花在哪个季节开放?其它季节有什么花开放?

2、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3、问: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花的知识吗?关于哪方面内容呢?

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4、整理问题,初步归纳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5、分组:查阅部分资料

第二阶段 研究问题

活动目标:

1、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团结合作精神。

2、学会对网上信息的搜集,并进行研究、讨论。

3、在观察实践中,培养研究自然的兴趣。

活动流程:

1、回顾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交流要研究的某一样花的具体内容

2、形成研究小组

3、研究方法指导:推荐网站等

4、社会实践:上网搜集资料

观察实践:(观察开花期的特征等)

5、各组整理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交流研究成果

活动目标:

1、在交流研讨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活动流程:

交流、研讨研究成果

▲教后感▲

第一次尝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多姿多彩的花》第一阶段;发现问题的教学之后,给我在教学工作中留下了不少启发和深思。

以往的自然学科教学,教师把书本知识作为唯一媒介,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科学小常识,不大重视学生去发现、探究生活中更大、更多的科学,学生的知识量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被限定着,当我以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来与学生共同探究有关花的知识之后,使我感到学生的创新火花在闪耀,探究精神在滋长。在感受各季节开不同的花的真实情境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更多关于花的知识吗?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一个个成了问题宝宝,有的问:世界上共有多少花?有的问:花对人类有没有危害?世界上最早的一朵花在哪里?等13个问题。看着这些问题,我惊讶,原来孩子们的问题是那么奇妙?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围着这个问题转,没机会发表自己的问题。而今天,在这堂课中,我鼓励学生提问,尊重他们的问题。果然,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这时,我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初步归类,让他们根据这些发现的问题,如:花的多少,花与人类的关系等来解决问题。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13

1、用遮挡的形式表现高矮不同茂密生长着的花。

2、通过观察、记忆,发现花的美丽,学习用遮挡的形式描绘形象。

3、通过表现茂密的花,受到美的薰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和爱护自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遮挡的形式组织画面,探究作画方法。

难点:茂密的花有疏有密,有高有矮,形态自然。

三、教学创新点、实践点:

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花,绢花,作业纸,图片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设计意图(含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感受

1、放录音:

师:这节课我们来听一段音乐,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象看到春天来了,小鸟在歌唱。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春天,大地复苏,春暖花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出示图片)

2、这些花美吗?为什么?

3、你们想把它们画下来吗?(生:想)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在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表现创作的欲望。

(三)、启发、思考、探究学习

1、看作业要求: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花。

2、提问、思考、小组讨论。(分7个组)

你知道茂密是什么意思吗?

花由几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前后遮挡的方法?

怎样才能表现出茂密的花?

为什么用前后遮挡的方法?

3、汇报。师小结:

(1)茂密;

(2)出示花的分解图;

(3)请一排学生演示;

(4)出示两幅画,请学生上前添加,表现出遮挡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掌握作画的方法,学会用遮挡关系表现茂密的花。

(四)、制定评价标准

问:怎样画才能更好看呢?

(1)色彩鲜艳;(2)花形状各异;(3)有遮挡现象;(4)画面饱满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花。

《娇艳的花》的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片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异域民俗,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程序突破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育。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3.课时安排

2课时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学生说说观后感。

2、教师小结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1.出示自学提示一: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奇丽的景色”的语句,并画出相关词句。

2.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3.完成当堂训练一

4.出示句子,理解句义: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完成当堂训练二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出示自学提示二: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读文合作学习。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课文。

5.完成当堂训练三

四、品读课文:

1.这篇课文选自《再返哥廷根》季老35年后重返哥廷根,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2.理解品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试着写一写。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 2.拓展训练:

◊爱好阅读的你

推荐阅读: 《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

◊爱好旅游的你

搜集德国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等,做成展示。

◊爱好写作(绘画)的你可以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或办一份手抄小报。

六、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上一篇:关于学习的一点体会下一篇:也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