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共1篇)
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 篇1
党政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纠正“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行为,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争先进位、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为官不为”,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因履职不当、执行不力、担当不够、作风不严等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不作为、慢作为、虚作为、乱作为行为。
第三条 “为官不为”问责适用对象主要包括: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具有或受委托行使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单位、组织的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
领导班子因“为官不为”受到问责,还要按照主要领导干部负主体责任、分管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的原则,追究个人责任。
第四条 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规。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五条 对履职不当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或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对负面舆情重视不够、处臵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中,未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履行职责,或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处臵措施,发生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
(五)对群众反映强烈、上级命令督查并要求整改的问题,或者本地区、本部门自查发现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解决的;
(六)制定发布文件、政策等与法律、上级政策相抵触,或继续使用已废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七)在行政收费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清单管理,巧立名目乱收费,或违反规定与中介机构挂钩,强制服务并收费的;
(八)在行政检查过程中,不按法定职责、权限、程序、时限实施检查,或以检查为名谋取私利的;
(九)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或处罚标准畸轻畸重,以罚代纠、以罚代管的;
(十)其他履职不当的问题。
第六条 对执行不力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上级决策部署传达贯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政令不畅,造成工作被动的;
(二)对上级确定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交办的重要工作,无正当理由未完成的;
(三)本地本单位目标任务、公开承诺的事项、与党委、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状等,无正当理由,未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的;或者由于客观原因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工作任务,但未及时报相关领导同意的;
(四)对简政放权的措施不执行、缓执行、执行走样,执行已取消和废止的行政审批的;
(五)“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执行不到位的;
(六)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执行不力,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全面,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对上级领导批办或上级交办的督办件、批示件等不受理、不办理、缓办理以及办理质量不高,未按规定期限、要求报告或答复办理情况,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对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询问、意见、建议、议案和提案,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办理、反馈,或不兑现承诺的整改事项的;
(九)对下级请示报告未按规定及时批示、答复、处理,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其他执行不力的问题。
第七条 对担当不够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至上,有利就争,无利就推,致使上级工作部署落空,工作无法推进的;
(二)对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应由几个单位共同办理的工作事项,主办单位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单位不积极支持配合,推诿扯皮,致使工作延误的;
(三)工作中怕担责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导致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臵不当,事态恶化的;
(四)对直接管辖的地区、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下属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或“为官不为”问题,怕得罪人,不认真查办,应当处理而未处理,或者压着不查、隐瞒不报的;
(五)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查处不力的;
(六)对历史遗留问题不管不问,推卸责任,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其他担当不够的问题。
第八条 对作风不严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工作纪律松弛,迟到早退、擅离岗位或无正当理由不参加会议,影响工作的;
(二)无故旷工、因公(私)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影响工作的;
(三)工作时间玩游戏、炒股、购物等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的;
(四)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硬、作风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不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言行不当,行为失范,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其他作风不严的问题。
第三章 问责方式和责任适用
第九条 问责方式:(1)责令作出书面检查;(2)诫勉谈话;(3)通报批评;(4)责令公开道歉;(5)停职检查;(6)调离岗位;(7)引咎辞职;
(8)责令辞职、免职或其他问责方式。
以上问责方式,根据具体情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合并实施。
第十条 凡受到第九条第(1)种方式问责2次(含2次)以上的,取消个人当评先评优资格;
凡受到第九条第(2)-(8)种方式问责1次(含1次)以上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六个月内不得提拔或者重用;
停职检查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月;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一年内不得提拔;
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安排职
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升职务。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实行。
对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影响期满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问责:
(一)积极配合问责调查,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责任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三)因管理或服务对象弄虚作假,致使国家工作人员无法正确履行职责的;
(四)因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国家工作人员难以履行职责的;
(五)向市容错免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免责申请,并被市容错免责工作领导小组或其办公室认定的;
(六)其他可从轻或免予问责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真相、欺骗对抗调查的;
(三)利用单位职权、利用自身职责以及地位的影响打击、报复、威胁、陷害调查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拉拢、收买调查人员的;
(五)受到问责后,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问责决定的;在职人员受到停职检查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处理后,不服从其他工作安排的;
(六)顶风违规,或者对存在问题整改不力,再次出现同类问责情形的;
(七)一年内出现三次(含)以上被问责的;
(八)其他应从重问责的。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三条 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由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实施;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之外的人员进行问责,一般由所在单位实施,也可由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直接实施。
第十四条
一般问责程序:
(1)根据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督查办督查、工作检查、政风行风评议、上级机关或领导交办以及其他渠道发现的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2)对需要进行问责的,由调查组制作《问责建议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提出问责建议,并提供事实依据材料、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3)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按照规定程序,作出问责决定,制作《问责决定书》,《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
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
(4)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将《问责决定书》送达被问责对象,派专人与被问责对象谈话;
(5)由所在单位作出的问责决定,要及时将执行情况报告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6)被问责对象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个人档案,作出问责决定的单位跟踪督查问责决定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简易问责程序:
对于事实清楚,情节比较简单,且属于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等问责处理方式的,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 调查组在提出问责建议前,应当听取被问责对象的陈述和申请,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七条 被问责对象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提出书面申诉。市纪委监察局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对象或者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十八条 被问责对象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第十九条
问责决定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问责实行回避制度。参与调查处理的工作人员
与问责对象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问责情形相同的,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论“为官不为”与“为官有为”07-31
机关为官不为自查报告06-02
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10-18
大学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05-11
为官以勤为先09-08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08-17
干部请假暂行办法05-18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07-01
节能评估暂行办法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