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赏析

2024-05-21

诗经氓赏析(共7篇)

诗经氓赏析 篇1

诗经氓诗经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诗经氓赏析 篇2

一、历来关于“氓”字的不同解读

关于“氓”字的解读历来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 读音

1. 读为mang (同忙)

《说文》:“氓, 民也, 从民亡声, 读若盲。”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叶圣陶先生校订的教科书《文学》均注为“mang”。

2. 读为meng (同萌)

王仁《刊谬补缺切韵》注为“氓, 莫耕切”。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先生《大学语文》均注为“meng”。

3. 读为ming (同明)

不常见。

现在多以前两种说法为主。

(二) 释义

1. 毛《传》:“氓, 民也。”

2. 孔《疏》:“氓, 民之一名。……犹懵。懵, 无知貌。”

3. 朱熹《诗集传》:“氓, 民也。盖男子不知其谁何之称也”

4. 马氏《通释》:“氓为盲昧无知之称。”

5. 王氏《集疏》:“韩说曰, 氓, 美貌。……美民为氓, 犹美士为彦、美女为媛也。”

6. 杨慎《经说》:“氓:从亡从民, 流亡之民也。”

7.《说文》:“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

8. 陈子展《诗经直解》直接译为“流氓”。

二、“氓”字的音义解读

(一) “氓”字的读音判定

关于“氓”字的最早注音, 应该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这是“氓”字读为“mang”的最直接的证据。到唐代陆法言撰《切韵》, 依《切韵》而后有《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 均注“氓”为“武耕切”, 这是“氓”字读为“meng”的开始。北宋徐铉校订《说文》, 依《唐韵》而注为“武庚切”。同代人陈彭年、邱雍等增订《切韵》而成《广韵》, 注“氓”为“莫耕切, 平, 耕韵, 明”, “meng”就成为“氓”字的最为通行的读音。

那么, 两种读音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呢?

这就要从《说文》的解释去分析。

《说文》的注音一般为两种:一是指出形声字的声符, 注明从某、某声;一是采取比况的方法注明“读若”、“读若某同”等。由“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可知, “亡”与“盲”应该同音。从今天的读音来看, 似乎并不是如此;但我们知道, 古代的语音系统由于历史的发展, 读音的变化很大。研究先秦典籍, 应以先秦古音为依据, 根据王力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 上古汉语共有二十九个韵部、三十三个声母, “亡” (miuang) 、“盲” (meang) 与“氓” (meang) 三字同属于阳部韵、明母, “亡”与“盲”只是在韵头上有细微的差别, 而“盲”与“氓”读音相同。由此可知, 无论是“mang”、“meng”甚至是“ming”, 其实都读同一个音, 用今天的读音来读, 应该读为“meng”。

(二) “氓”字的意义分析

以上10种释义并不是全部, 但大体上反映了对“氓”字的意义理解。总结一下, 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说法:

1. 一般意义上的“民, 百姓”;

2. 具体有所指的“民, 百姓”;

3. 无知之民, 或有贬义的民;

4. 褒义上的民;

5. 特指外来的民;

6. 流亡之民

究竟哪个义项是“氓“字在诗中的本义,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氓”字的渊源和历史背景

要理解“氓“字在诗中的本义, 须从其渊源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入手:

1.“氓”字的渊源

从以上义项可以看出:要理解“氓”字的意义, 首先要理解“民”的内涵。

从“民”字的初文及郭沫若的研究可知, “民”具有人数多且懵懂无知的特点, 属于奴隶之类。后来, 随着社会的变迁, “民”的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

《汉语大词典》“民”字释义第四条:“《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 有商民, 有农民, 有工民。’”也即后来所说的士、农、工、商。

由上可知, “民”的最初意义应指人数多且懵懂无知的奴隶, 而“氓”也继承了“民”的最初意义。

2.“氓”字的历史背景

《氓》诗产生于卫, 而卫属于周初分封的诸侯之一。邶风、鄘风、卫风皆是卫诗, 季札观乐之时在听乐师奏邶鄘卫后说:“此其卫风乎?”《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 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邶, 以封纣子武庚;鄘, 管叔尹之;卫, 蔡叔尹之。”东汉郑玄《诗谱·邶卫谱》就说:“周武王伐纣, 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 未可以建诸侯, 乃三分其地, 置三监, 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 南谓之鄘, 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 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由此可知, 邶、鄘、卫是以商的国都——朝歌为中心而划分的三个诸侯国, 目的在于瓦解商的残余势力, 朝歌以北为邶, 以南为鄘, 以东为卫, 后来卫合并二国, 故后世将邶鄘卫合称。邶、鄘、卫绝大部分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总之, 商的遗民大多数尤其是奴隶都生活在卫这个诸侯国内, 那么《氓》诗所写的范围基本可以确定了。

卫地的人民的生活与周代其他地方的不同是明显的, 因为周的统治者对这一地域有特殊的政策, 这些在《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明确记载:

凡治野, 以下剂致甿, 以田里安甿, 以乐昏扰甿, 以土宜教甿稼穑, 以兴锄利甿, 以时器劝甿, 以疆予任甿, 以土均平政。

以上是周的统治者对付居住在商旧都朝歌区域内的土著的一些措施, 即:分配给“百亩之田”与“五亩之宅”, 使之安居乐业;配婚以安民情;种植庄稼, 因地制宜;教之以稼穑, 即如何耕地播种;给之以便利的农具, 以利生产;让其懂得劳动的差距, 明白“疆予“;引导其注意生产中的协调或调节。

具备以上特征的这些人被称为“氓”, 是以务农为业的居住在朝歌附近的土著的乡民。

由此, 我们知道, “氓”是有其特定内涵的。《氓》诗所写, 就是生活在卫地的商的残余百姓的婚恋, 又以其中一家为例, 以表示其代表性。

综上可知, 从“氓”字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出其特定含义:“氓”乃是特指生活在卫地的商的遗民, 而非其他。

四、“氓”字的本义

此外, 还须从文本角度对“氓”字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1.对“流亡之民”一义的质疑

对“氓”字的解读, 其实一直被《孟子》中的解释所引导, “流亡之民”一义也一直成为注解“氓”字的最好义项。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在《孟子》中, “氓”字出现了四次, 除了“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解释为“流亡之民”外, 其它三例 (“廛无夫里之布, 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 愿为圣人氓”和“君之于氓也, 固周之”) 均没有这种解释。

其实, 在先秦时期的其它典籍中, “氓”字也有出现:

而不忧民氓。——《战国策·秦策》

以宽民氓。——《淮南子·脩务》

远方之人, 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

除了第一个“氓”字有“流亡”之义外, 后三个“氓”字应该不能解释为“流亡之民”。就《孟子》中的“氓”字而言, 虽然提到是“远方之人”, 且要求为“氓”, 但这里的“氓”应该从身份、地位出发去理解, 而不是只强调外来的意思。

《周礼·地官·遂人》中的“甿”, 解释为:

变民言甿, 异外内也。甿犹懵懂无知貌也。

大司徒小司徒主六乡, 皆云民, 不言甿。此变民言甿, 直是异内外而已。然则乡遂称民, 都鄙称甿;甿属都鄙, 故为野人。

由《周礼·地官·遂人》中的那段记载推论, 这里的“氓”其实也是务农的乡民而已。

因此, 从以上各种解释来看, 找不出“流亡之民”的意思, 所谓“流亡之民”的说法, 其实是望文生义。我们应该从“氓”字本义出发去理解, 明白了这一问题, 也自然能够明确如何去解读“氓”字。

2.“氓”字的解读

对“氓”的解读, 应该首先从文本出发, 结合其产生的背景等因素, 排除解读中的干扰与误区, 真正全面地去理解。

且看《毛诗正义》对“氓“字的解释:

氓, 民之一名。对文则异, 故《遂人》注云“变民言甿, 异外内也。甿犹懵懂无知貌也。”是其别也。其实通, 故下笺云“言民诱己”, 是也。《论语》及《灵台》注皆云:“民者, 冥也。”此妇人见弃, 乃追本男子诱己之时, 己所未识, 故以天下悠悠之民言之, 不取于冥与无知。

所谓“变民”, 当是特指《周礼·地官·遂人》中记载的生活在卫地的商的遗民, 同时又应特指后来的变乱——管叔与蔡叔勾结武庚作乱一事。这里的百姓因而受到更严密的控制, 而其生活习俗也与周的其它地域不同, 保留了不少商的东西, 自然为周的统治者所不满, 甚至歧视。因此, 《诗经》中作品对卫地多有贬斥, 《氓》诗即是一例, 还是看《毛诗正义》的表述:

《氓》, 刺时也。宣公之时, 礼义消亡, 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 遂相奔诱。华落色衰, 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 丧其妃耦, 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 刺淫泆也。

《诗经.氓》的痛戒 篇3

【关健词】女主人公 自重 自尊 自爱 自我

一、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重。

《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态度特别值得探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出女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情态,很明显没有女性的矜持。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而且不顾世俗的眼光送男子,虽然当时没有对女子太多的约束,这样的行为还是让世人嘲笑。“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充分展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热烈的情感,每天热切的盼望着见到男主人公,流尽相思的泪,沉醉相聚的笑。

然后看到男子问吉凶“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到没有不好的话。出于对氓的爱,女主人公毫不犹豫的嫁了过去。完全没有对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所考虑。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以看出,女子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祝福。失去了根基的爱情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女主人公心中想得到的爱情之花很凋零。在没有法律保证的时代,娘家是女子最大的依靠,有强大的娘家依靠,妇女子才能在婆家有地位,能挺直腰杆。可是女主人公做了什么呢?因为不自重,在兄弟不愿的情况下与男子结婚,这个时候又能依靠谁?又能怪谁呢?

女主人公的全身心投入得到的是最后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人得到的太容易。男人基本上就是世界上最贱的动物,轻易得到的总是不是珍惜。一般人都会认为男子始乱终弃,但是细想一下,如果没有始乱,哪里来的终弃?骋者为妻,奔着为妾,妾就是物品,可以随意送人或是丢弃的。所以,在爱情之路上要有坚持,不是一味付出。

二、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尊。

《氓》中女主人公因为爱情,对氓过于温柔倒贴,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从开始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就打下了不好的基础,婚姻大事,怎么能如此就做了决定呢?难道只是怕氓生气吗?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尊严,只为满足男子的愿望。很多时候,女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心一定会换来男子的真心,但事实上呢?

女主人公人生的第一大事非常草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没有如云的嘉宾,没有正式的仪式,没有新亲人的祝福——什么都没有。女主人公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敢于无媒毅然和氓同居,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在女主人公心中,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因为最初,他"蚩蚩"地“很老实”,"言笑晏晏"地“温情”,"信誓旦旦"地“忠诚”。使女主人公觉得他就是可以托付一生的良人。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嫁给氓之后她、忍受着家庭的贫困,努力改善家境。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家中里里外外的活计,女主人公从来都是不辞辛劳。

这样的辛劳终于换来了家境的改善,“言既遂矣”,但是她相像的美好生活却没有随之到来,而是得到了男子的粗暴对待。为什么呢?因为女子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女子失去了美貌,失去了亲情,什么都没没了,这时,爱情也就不存在了。女主人公反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是自己过于沉迷于爱情造成的,自己的美貌没有了,男子变心了,而男子没有任何损失,这个休了换新的,又是一笔财物到手。究其根源,就是女子不自尊造成的。如果男子药费了很多精力,耗费了诸多钱财,又经过各项程序,才把女主人公娶到家,他还会如此不珍惜吗?

美貌终有一天会失去,如何维系自己的婚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男人,有了钱,就在外面花天酒地,找二奶,勾搭小三儿,忘记了与自己一同从贫贱中走过来的妻子;而女人做了小三儿,失去自尊,结果如何呢?美貌不会常在的,《氓》中女主人公就是现代人的镜子。

三、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爱。

《氓》中女主人公,从开始就不自爱。人不自爱,如何让人爱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完全站在男子的角度上,为男子着想,没有考虑自己身不正、名不顺,说女子勇敢不太准确,准确的说就是自轻自贱。没有媒人,可以让男子去找,别人能找到的,男子就找不到吗?也许这个时候所说的无良媒只是个托辞,实际上就是女方家并不同意,而面对这样一个男子,女主人公竟然自己定下婚期,这不是自己怕嫁不出去,主动送上门吗?而且,还恋恋不舍的送了又送。

现在人都知道,在婚姻中付出多的那个人永远失去了主动,何况,男子并无付出,所以后面的抛弃理所当然了。

女主人公与男子成婚后,都在做什么呢?没有正常的婚礼也就算了,总该有正常的生活吧!比如谈谈心,说说话,或者彼此的互动。可是,什么都没有,只有无尽的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每天都在为家庭忙碌,吃不好,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皮肤护理了。结了婚就成了婚姻的奴隶,何其悲凉,但女主人公从未想过,也从未抱怨。女主人公的自述中只有劳作,没有其他生活,甚至没有孩子,这个时候她没有考虑一下男子的动机吗?没有,还是一直任劳任怨。

看看女主人公的记忆里,少的可憐的温馨片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当一切都成了欺骗,女主人公记忆中只有氓与自己少时的誓言,也许这点温馨也伴着伤痛。男人的誓言从来不可信,不是经常说“男人靠的住,母猪能上树。”更何况儿时的誓言,人总会是变的。女人在婚姻中获得了什么呢?在不爱惜自己的前提下,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四、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失去自我。

诗经氓赏析 篇4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 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戍未定()王事不盬()小人所腓()靡使归聘()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其反义词是。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第2章:。《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诗经氓 篇5

授课课题:卫风·氓

教学手段:板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2. 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就拿诗歌来说,就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哪能一部诗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 明确:《诗经》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一篇其中的诗,你们还记得吗? 明确:《蒹葭》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主人公执著地追求爱情而不得的惆怅心情,主人公对爱情的表达是非常大胆的。《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其中有许多诗是和《蒹葭》一样写爱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一诗歌集中的著名爱情诗歌:《氓》。(板书:《氓》)1.回顾《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2.简介《氓》 《蒹葭》中的爱情抒写打动了每个人,因为主人公不但对爱情非常的执著,他对爱情的表达也是非常大胆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可以自由恋爱。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女主人公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了《氓》这首诗。这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二.听《氓》的配乐录音带,接着让学生齐读全诗,并正音。

指导学生诵读:《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诵读完全诗后,和学生一起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三.情节和主题

1.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让学生分析每一章的内容。

第一章:求婚→许婚 第二章: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戒 第四章:控诉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反省)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以上作为板书内容。)通过上面的章节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诗层次分明,第一、二章回忆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第三、四、五章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六章补述多年的苦楚处境,并表达了今昔对比的怨恨、痛苦。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诗的情节。明确: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提问:全诗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写? 明确:全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2.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在婚前和婚后有什么不同? 明确:

男:婚前:主动追求、认真——婚后: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婚前:痴情一片——婚后: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最后:决绝反省。

女主人公形象:勤劳、温柔、坚强、任劳任怨,专情。3.主题(先让学生总结、概述本诗的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4.艺术手法分析

①我们刚了解到,《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三,即赋、比、兴,现在我们分别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三类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②通过细读本文,详细分析本诗中的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赋)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比)第3、4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兴)

因而,第3、4章兼用了比兴两种手法。

③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

本诗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卫风·氓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第二章: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戒(比、兴)第四章:控诉(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反省)

诗经——《氓》 篇6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

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蚩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布:布泉,货币。

贸:买。此句犹言持钱买丝。

匪:通作“非”。

即:就。这句说,来就我商量婚事。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在淇水南。淇水又曲折流经其西方。

愆(qian,阴平)期,过期。愆,过。

将(qiang,阴平),愿、请。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谓约定的婚期。

乘:登上。垝(gui,上声)垣,已坏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一说,关,车厢。复关,指返回的车子。

涟涟:泪流貌。

载:犹言则。

尔:你。卜:用龟甲卜卦。筮:用蓍草占卦。

体:卦体、卦象。咎言,犹凶辞。犹言卜筮结果,幸无凶辞。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指陪嫁。

沃若:沃然,肥泽貌。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一说,喻男子情意浓厚的时候。

于嗟两句:于嗟,即吁嗟,叹词。鸠,鸟名。《毛传》:“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此以鸠鸟卜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耽:乐,欢爱。

黄:谓叶黄。陨,堕,落下。这句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已衰。一说,喻男子情意已衰。

徂尔:嫁往你家。徂,往。

三岁: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犹言过着贫苦的日子。

汤汤(读若shang,阴平):水盛貌。

渐:渍,浸湿。帏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爽:过失,差错。

贰:即“忒”的假借字。忒,差失,过错。行,行为。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的行为有差忒。

罔极:犹今言没准儿,反复无常。罔,无。极,中。

二三其德:言其行为再三反复。

靡室劳矣:言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指室家之事,犹今所谓家务。

夙兴夜寐,起早睡晚。夙,早。兴,起,指起身。

靡有朝矣:言不止一日,日日如此。

言:句首语词。遂,犹久。这两句说,我在你家既已久了,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

咥(xi,去声)然:大笑貌。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句中语词。

躬:身。悼,伤。此句犹言独自悲伤。

隰(xi,阳平):低湿之地。泮,同“畔”,边沿。这句连上句说,淇尚有岸,隰尚有泮,而其夫却行为放荡,没有拘束。

总角:结发,谓男女未成年时。宴:安乐,欢乐。此女子当在未成年时即与男子相识。

晏晏:和柔貌。

旦旦:即怛怛,诚恳貌。旦为“怛”的假借字。

不思其反:不要设想这些誓言会被违反。此为当时男子表示自己始终不渝之词。

反,指违反誓言的事。是,则。已,止,指爱情终止,婚姻生活结束。这两句大意说,我是没有想悼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

赏析:

《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 篇7

《氓》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即来我谋。”其中的“布”如何解释?余冠英《诗经选》说:“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1〕。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2〕。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注为:“布,布匹……《盐铁论·错币篇》云:‘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3〕还有一些学者,将“布”注为布匹,这里不再列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定,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其注释为:“〔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 〔4〕将“布”解为布匹,似乎成了定论。但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对于《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 〔5〕朱熹没有说用布换丝,而是说用“币”买丝,说“布”就是币。此说值得重视。

在《诗经》里,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还没有发现“布”字。《邶风·绿衣》有“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丝兮,女(汝)所治兮”、“絺兮綌兮”等。“絺”是细葛布,“綌”是粗葛布。其中的衣服是用“丝”、“絺”、“綌”制作,与“布”无关。《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缁衣”,一般解为黑色衣服。《孔丛子·公孙龙》有“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缁衣”应是丝麻加工制作。《桧风·素冠》有“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素”有白色、本色的意思;“素”特指白色的生绢。《齐风·著》有“充耳以素乎而”,“素”指白色丝线。《郑风·丰》有“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褧衣”,指用绢或麻纱制作的单罩衫。《曹风·蜉蝣》有“麻衣如雪”,“麻衣”是麻纱制作的衣服。《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是指用葛藤纤维制作的鞋。从以上引述看,都没有“布”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其中“素”指白色生绢。只说“织素”,没说“织布”。

褚斌杰《诗经全注》注为:“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周礼·地官》郑众注:‘布,叁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云。’故布,以布为质料,有书印,按一定尺寸制作的货币。贸:贸易,购买。” 〔6〕褚氏将“布”注为币,将“贸”注为购买,是一个大进步,值得肯定;但把“布”说成是布料做的“币”,应属不当。《盐铁论·错币篇》说:“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殷商时代已经使用贝币,西周开始已使用金属铸币。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说:“殷墟5号墓(妇好墓)随葬六千余枚海贝……(贝)已有了货币的职能。”又说:“布币是由农业生产工具——铲演变而来,并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类……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出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通长90~101,足宽49~55厘米,重30克左右。” 〔7〕布币出现以后,刀币也出现了。(伊川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见图一)战国时期仍在使用布币。高至喜《楚文物图典》载:“长型银布币……1974年河南省扶沟古城窖藏出土。通长15.8,宽5.8厘米,重188.1克。币似铲形,实首,方肩,平足……应为楚系布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银质货币……中型银布币……通长14,宽6.1厘米,重210.2克,短型银布币……通长11.1,宽5.7厘米,重134.3克。” 〔8〕(上述长型、中型、短型银布币,见图二)

《氓》是《卫风》中的诗。卫地原是殷商的故地,卫的国都是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在郑州北)。出土空首布的河南伊川(在洛阳南),离淇县不太远。那么,《氓》中“抱布贸丝”的“布”,应是空首布或平首布中的一种(或两种都有)。这种“币”(布)是金属铸币,而不是布料制作的币。

伊川出土的空首布一枚重30克,1000枚重30000克(30公斤),500枚重15公斤。《氓》“抱布贸丝”中的“布”,可能在15公斤以上,所以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显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诱惑缫丝卖丝女子。“贸丝”是买丝,这个“氓”心怀叵测,他不会去向年老色衰的老妇“贸丝”,也不会向丑恶女或相貌平平的女子“贸丝”。因此,《氓》中的女子应该是一位非常年轻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丽吸引了“氓”抱着大包“布”(金属币)前来“贸丝”猎艳。

注释:

〔1〕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4页。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3〕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朱熹:《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3页。

〔6〕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7年重印,第65页。

〔7〕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高至喜:《楚文化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参见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扶沟古城村发现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何 丹: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副编审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学校作文450字下一篇:徐子程网校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