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硕人》赏析

2024-07-03

《诗经·硕人》赏析(精选5篇)

《诗经·硕人》赏析 篇1

关键词:《诗经·硕人》,闵庄姜,女性美

《诗经·卫风·硕人》的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怜悯说, 为其身份高贵却无子失宠而“闵庄姜”[1], 后代《郑笺》、《诗集传》等多数注本沿用此说。二是规劝说, 以《诗三家义集疏》的鲁说和刘向《列女传》为主。傅母是负责教导保育庄姜的嬷嬷, 她见庄姜妇道不正作此诗希望“砥厉女之心以高节”[2], 庄姜闻后“感而自修”, 对此“君子善傅母之防未然也”。三是颂扬说, “《硕人》, 颂庄姜美而贤也”[3], 持此说的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

此三说之中, 第二说作为妇德训诫的佐证, 傅母以庄姜身份之尊当为表率对其劝谏, 但诗中却颇费笔墨地赞其美貌, 与其出发点不符, 难以自圆其说。言庄姜“操行衰惰”, 今难以考证, 更可能是作为政治教化的假托之辞。第三说从文本出发, 从颂其美貌至颂其美德, 以诗解诗, 最得今人认可。

可是在清以前多数注本的主流却是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大力批驳的“怜悯说”。此说将《硕人》与邶风中疑似庄姜之作的《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相贯通, 将庄姜出嫁之盛与日后无子失宠和遭逢州吁篡位的悲剧命运相对比, 以史解诗。由此, 姚际恒批判道:“《小序》谓闵庄姜, 诗中无闵意, 此徒以庄姜后事论耳;安知庄姜出嫁时何尝不盛, 何尝不美, 又安知庄公何尝不相得, 而谓之闵乎!……《小序》盖执泥《左传》耳。《大序》谓‘终以无子’, 尤袭《传》显然。”[4]笔者认为, 虽然“闵庄姜”在释诗的合理性上有待商榷, 但文学并非只追求科学性和正确性一个维度, 如果以注释文本为本位进行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曲解”中蕴含着文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闵庄姜”说的诗与史的结合中, 文人在怜悯庄姜的同时也寄托自身对道德和美学的追求。

一、庄姜之美

“闵庄姜”说的前提是对庄姜之美和这场婚姻的肯定, 正是这种肯定形成的期待并未让人们产生同情。庄姜之美在《硕人》中最直观的是她身份的高贵和外貌的美丽, 两者背后指向的是其符合礼法与世人期待的贤德。

庄姜身份高贵是她成为卫国嫡夫人的通行证。“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在讲究血统论的古代, 庄姜作为齐侯之子, 姜尚的后裔, 在世人心中沿袭齐国先辈的德与智。家族联姻是作为异姓诸侯国的齐国与周王室和其他诸侯结盟的手段, 齐国的综合国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皆是一霸, 齐国女子自然成为各国诸侯争相求娶的首选, 《陈风·衡门》就有“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之说。而在齐侯一众女儿中, 庄姜恰恰是东宫之妹, 也就是嫡女。她的同母姊妹三人, 一个嫁往邢国, 一个嫁往谭国, 庄姜嫁往卫国, 都是作为嫡夫人带着如《硕人》中所描述的“庶姜孽孽, 庶士有詙”一大批媵者和侄娣的陪嫁团队出嫁。齐国的富强与出身的高贵在当时甚至可以作为其本质美好的标志, 这是庄姜前半生的幸运。于卫国百姓而言, 他们赞美这场合礼、合利又合乎理想的婚姻并欢迎这位来自齐国的嫡夫人的到来。

有意思的是对庄姜的称呼并非形容其贤德的“淑女”亦非代表其尊的“齐女”而是形容体态的“硕人”一词。“硕人其颀”《郑笺》释为:“硕, 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本诗用“硕人”一词称呼庄姜有赞其身量长、体格丰满之意, 同时“硕”字还意味着强盛的生育能力。《唐风·椒聊》有云:“椒聊之实, 蕃衍盈升。彼其之子, 硕大无朋。”花椒多子, 故将它比之新婚女子。《卫风·木瓜》、《周南·桃夭》以多肉多果实的木瓜与桃树表达对男女爱情的祝福。可见“硕大无朋”的女子是健康美丽的, 也是多子多育的, 古代的审美观念与女子的生育特征紧密相连, 称庄姜为“硕人”是人们对她婚后多子多福的期待。

庄姜的美貌堪为古代美人的典范。对于她容貌的描写, 本诗用六组比喻铺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作为贵族女子的庄姜之“硕”与农家女勤于劳作的健硕自然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她皮肤的细腻和白嫩上, 喻体柔荑、凝脂、蝤蛴皆有嫩、滑、白的共性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 庄姜应该是一个高挑、白皙、丰满的形象。“手如柔荑”与“领如蝤蛴”, 两个喻体皆有纤长灵动的特点, 可见庄姜虽丰满但不显笨拙, 她是灵动娇美的。再看庄姜的面容, 诗句用“螓首蛾眉”表现她额广而方, 眉细而长的特点, 给人以端庄之感。其齿如瓠犀, 《诗集传》云:“瓠犀, 瓠中之子, 方正洁白, 而比次整齐也。”[5]形容其牙齿的整齐洁白。所谓“明眸皓齿”, 牙齿在容貌中并不外显, 仅在交谈言语时才能看见, 却在古代审美中有着重要地位。一口好牙与人长期的饮食、卫生习惯息息相关。庄姜之美不仅是天生丽质而且是后天养成。从这些鲜活的喻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姜的容貌并非精致小巧而是端庄舒展的。“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此句有画龙点睛之效。这一笑极具女性魅力, 眼神的顾盼, 波光的流转让这幅“美人图”瞬间具有神韵。这些比喻如“螓首蛾眉”、“肤如凝脂”等在至今许多文学作品中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用“温泉水滑洗凝脂”一句形容杨贵妃的肌肤, “凝脂”一词既见其细腻雪白又见其柔软温暖, 非后世的“冰肌玉肤”、“粉妆玉砌”可比。《硕人》对眼、手、肤、齿、额、眉等部位的重视和相应的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在中国传统审美之中。

庄姜身为诸侯嫡女又逢出嫁之时, 她的衣饰本当被细描, 但《硕人》对于庄姜衣着的描写却仅仅一句“衣锦醁衣”。在细细品味之后其用意即显。《毛传》云:“锦, 文衣也。夫人德盛而尊, 嫁则锦衣加醁雦。”《郑笺》亦云:“醁, 鑪也。国君夫人翟衣而嫁, 今衣锦者, 在涂之所服也, 尚之以鑪衣, 为其文之太著。”[6]锦衣本显其身份之尊, 却又罩上鑪衣而不外显, 表现她内敛谦卑的品德。《诗经》中对女子样貌进行详细描写的还有一篇《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对宣姜华贵精美的服饰有浓墨重彩的描写, 而《硕人》对庄姜的描写更侧重其自身容貌的自然天成, 衣着描写一笔带过。同样是美貌的女子, 却有不同的侧重, 其蕴含的正是不同的情感倾向。对宣姜外在服饰的精心描写正是为了讽刺“子之不淑, 云如之何”, 外在的美饰无法掩盖其德有缺的内里。而细描庄姜的天生丽质, 突出她的美丽是由内而外不需修饰的, 正是为了表达卫国百姓对其的喜爱, 其德行之美不言而喻。

庄姜的道德虽在诗句并无明说, 但后世的作注者可从细节处推断皆曰其贤。可以说庄姜的尊贵美貌与她品德的贤淑互为表里。无贤, 庄姜不过是另一个遭遇婚姻的不幸却受世人讽刺的宣姜。《硕人》塑造了这样一个美貌美德高贵的庄姜形象和一场堪为表率的婚姻, 这是国人闵庄姜的前提。

二、庄姜之悲

怜悯说中庄姜之美还在于其遭遇的可“怜”, 即原有美好期待的落空。《左传》记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 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 曰厉妫。生孝伯, 早死。其娣戴妫, 生桓公, 庄姜以为己子。”[7]毛亨结合这段历史在《毛诗序》中作出评价:“《硕人》, 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 使骄上僭, 庄姜贤而不答, 终以无子, 国人闵而忧之。”这在被视作庄姜之作的《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注释中皆有所体现。这场失落以“失宠”为始, 以“无子”为名。

《绿衣》在《毛序》等注本中皆被视为庄姜伤己之作, 朱熹《诗集传》亦云:“庄公惑于嬖妾, 夫人庄姜贤而失位, 故作此诗, 言绿衣黄里, 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 使我忧之不能自已也。”卫庄公尊卑不分, 冷落贤德的庄姜偏宠嬖妾, 导致庄姜的无子。这无疑是一个女人的悲剧, 无子带来的不仅是不能为人母的人生遗憾, 而且在诸侯之家甚至会动摇嫡母尊贵的地位。“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无子, 为其绝世也”作为“七出”之条被纳入《唐律》之后, 对女性为夫家绵延子嗣的要求愈发严苛。

后来, 庄姜将戴妫之子公子完作为己子。公子完继承侯位即位桓公, 却遭到州吁弑君篡位。州吁性情暴戾, 庄姜受其侮慢作《日月》。《毛序》曰:“《日月》, 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 伤已不见答于先君, 以至困穷之诗也。”这场政治变故让孤身于卫国的庄姜的处境愈发艰难。

三、“庄姜”之贤

如果庄姜悲剧只是因无子而失宠, 那么文人对其仅限于可怜。但是《左传》、《毛诗序》、《诗集传》等注本更强调她无子的悲剧是缘于“庄公惑于壁妾”、“庄姜贤而不答”。由此, 文人不难联想到庄公是否会如对庄姜般亲佞臣而远贤臣。如果庄姜为臣子, 可以说这就是一场贤臣未遇明君的命运悲剧。作注者对庄姜的怜悯开始与文人自伤身世之感相通。

另外, 庄姜的悲剧还涉及政治变故。面对这场动乱, 庄姜的政治立场是秉持正统, 与文人相同。《左传·隐公三年》记州吁“有宠而好兵, 公弗禁, 庄姜恶之”。庄姜“恶”之的原因有两层:一则因为卫庄公对州吁偏宠。此时庄姜已将公子完收为己子, 位同嫡子, 按照礼法卫庄公当偏重完, 而非庶子州吁, 这份偏爱进一步刺激州吁对侯位的野心。二则因为州吁好兵, 性格暴戾, 但卫庄公却并不阻止, 这与仁德敦厚的传统礼法相悖, 故而庄姜不喜。庄姜作为嫡夫人在选择公子完为己子的情况下与野心勃勃的州吁本就是在两个阵营, 他们有巨大的利益冲突, 庄姜对其厌恶顺理成章。这种私心即“利”的权衡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人笔下被淡化, 而是突出其“仁政“的思想, 庄姜的政治色彩愈发浓厚。《郑笺》在对《燕燕》的注释中曰:“庄姜无子, 陈女戴妫生子名完, 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 完立, 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于陈, 庄姜远送之野, 作诗见己志。”面对混乱的政局, 她独留陈国与州吁抗衡以忠先君, 此处的庄姜不像是宫闱中的妇人更像是一名心忧国事的贤臣。

比起歌颂一位身份高贵的卫国公主, 文人们更在乎的是对一个贤德之人不容于世的同情。庄姜的美好世人皆晓却未被庄公珍视, 又遭乱世的风雨, 就如明珠蒙尘, 他们哀叹、怜悯、惋惜、感同身受。赞美《桃夭》和《关雎》中女子的贤德时, 他们眼中这些人物是女子, 是可供他们寄托理想女性美的形象。但在这种性别的对立中, 他们很难产生共鸣,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贤德的庄姜他们另有打算。他们有更需要寄托的, 他们要用庄姜的失宠去譬喻他们高贵的失意。借着这种失意, 他们委婉地劝谏君主任人唯贤。即便不被君主重用, 他们仍会忠心待君, 遭逢乱世也会以血泪匡扶正义。

庄姜不是《氓》中的弃妇, 不会有“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这般对爱决绝的宣誓。和咏男女之情的婚恋诗的爱情主题不同, 庄姜和卫庄公之间婚姻的基础是联姻与礼法, 她的美貌与品德只是产生爱情的可能性却并不是爱情本身, 她担负着联姻的使命, 保持着齐侯之子与卫侯之妻的尊严, 心忧君主, 任劳任怨。于阐释者而言, 庄姜可以是女子, 美貌贤淑高贵。但撇开外貌, 当更深层次地探索其身世时, 他们开始将自己代入, 庄姜就成为一个出身名门、品德高洁的仕者, 她的美貌便是他们满腹的才情, 她婚姻的黯淡收场便是文人的怀才不遇, 她的身逢变故便是他们的左右维艰。这个“明珠蒙尘”的庄姜在注者中一点点被符号化, 抽象化为遭遇失意的文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闵庄姜”是一则是悲己之遭遇, 二则是劝君主之贤明, 三则是对其忠君之志的激励。“硕人”在理想女性美之外就具备政治道德的实用性和文学性。文人笔下符号化的庄姜比历史中具象的庄姜更具有魅力, 如果哪天你读起屈原的《离骚》, 揣度那位继承高贵血统却遭“众女嫉余之蛾眉”的芬芳美人, 她也许就是庄姜的模样。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6]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 1980.

《诗经·硕人》赏析 篇2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有“亹亹”的文王,也有“嗟嗟”的臣子,更有“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复加一个“颀”字,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卫侯的妻室,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衣着又如此华丽,身份又如此高贵,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小至于“眉”“齿”,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诗经·硕人》赏析 篇3

《国风·卫风·硕人》,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七句。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诗从庄姜身份家世写起,再写其外貌,有如一个特定镜头。最后一节在“河水洋洋”, “葭菼揭揭”优美环境中,铺写“庶姜”“庶士”的盛况,又像是一幅画面,镜头慢慢推向远方,一行人走向远方,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新鲜生动,而且意味深长。此诗描写细致,比喻新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蘧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

(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其):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山东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题):白茅之芽。

(9)领:颈。蝤蛴(qíu qí求其):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 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11)螓(qín秦):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12)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13)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14)敖敖:修长高大貌。

(15)说(shuì税):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诗经名篇赏析 篇4

邶风·绿衣

原文 译文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里。① 绿色外表黄里衣。

心之忧矣,见到此衣心忧伤,曷维其已!② 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裳。上穿绿衣下黄裳。

心之忧矣,穿上衣裳心忧伤,曷维其亡!③ 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兮丝兮,绿色丝啊绿色丝。

女所治兮。④ 丝丝是你亲手织。

我思古人,⑤ 想起我的亡妻啊,俾无訧兮。⑥ 使我无法找过失。

絺兮綌兮,⑦ 夏布粗啊夏布细,凄其以风。⑧ 穿上风凉又爽气,我思古人,想起我的亡妻啊。

实获我心。⑨ 样样都合我心意。(据程俊英译文有改动)

[注]①里:即下章之裳。衣在外,裳在里。②曷:何。维:语助词。已:止息。③亡:通“忘”。④治:犹制,此指染织。⑤古人:即故人,指亡妻。⑥俾(bǐ):使。訧(yóu):指责之意。⑦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都是夏季的优良衣料。⑧凄:凉。⑨获:得。

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一位丧偶的男子穿上妻子生前给他做的衣裳,睹物思人,哀伤不已,从而唱出了《绿衣》这首沉痛凄楚的悼亡之歌。

全诗分为四章,以衣为线索,由物及人,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伤悼之情。前两章重在写已之“伤”,后两章重在写对妻子之“悼”。

“绿兮衣兮”,这起首一句,间用两个语气诃“兮”,隔断询话,造成一种强烈的顿宕,即刻给人以缓慢沉重和一唱三叹的哀伤感。读这句诗,我们不是分明可以感受出诗人的咽塞和抽泣吗?以下各章的第一句,也都采用这样的句式,复沓叠唱,从而造成全诗哀伤的氛围和悲痛的旋律,强烈地振动了读者的心弦。第二句“绿衣黄里”,与下章的“绿衣黄裳”互文重叠。闻一多先生说:“此里,谓在里之衣,即裳。”因为“衣在表,裳在里,衣短裳长”,所以“此章曰绿衣黄里,以内外言之:下章曰绿衣黄裳,以上下言之”(《诗经通义》)。“绿衣”二字是“绿兮衣兮”的紧缩重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裳,这色彩是多么的鲜艳,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协调。可是这艳丽的衣裳,却触动了作者无限的伤痛:“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原因何在呢?从第三章里我们得知,原来这衣裳都是出于妻子之手(“女所治兮”)。如今衣犹烛然,而妻子已经作古,怎能不令人心伤!诗人触物伤情,无比悲痛,这揪心的伤悲何时止息!那千恩万爱又怎能忘记!诗人无尽的忧伤、浓重的哀思,不能不掀动读者心中的波涛。接下来,诗人又由衣说到丝,由丝说到絺、綌,由自己的忧伤转到对故妻的深挚悼念。诗人望着绿色的丝,自然想到治丝之人。他沉痛地说:“这绿丝是你亲手染织的啊”!这绵绵绿丝,凝集着妻子生前的多少恩爱!又抽绎出作者如今的多少情思!絺、綌分别是细葛布和粗葛布,从全诗“似乎无头无绪,却又若断若连”(姚际恒《诗经通论》)的结构线索看,它和上文的衣、裳、丝是紧相关联的,当是指衣或裳的质料而言。这葛布是夏季的优良衣料,同样是妻子染织,并缝制成衣。现在诗人把它穿在身上,“凄其以风”。这里的“凄”字用得很妙,它在此兼有“凉爽”和“凄凉”双重涵义。诗人身上感到凉爽舒畅,而心中,却充满了“物是人非”、“惨惨戚戚”的孤独和哀伤,就难免感到凉风凄凄了。这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此时身心上的复杂感受——既有对妻子厚爱的幸福体味,又渗透着失去爱妻后的凄凉伤悲。诗人睹衣思人,激情难抑,从肺腑深处进发出“我怀念您啊,亡故的爱妻”(“我思古人”)这样深情的呼唤,并赞美她“使我挑不出半点瑕疵”(“俾无訧兮”),赞美她“使我称心如意”(“实获我心”)。这里,诗人的赞颂与惋惜,热爱与痛悼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赞颂愈多,憾恨就愈深;与热爱之极所伴随的,也正是痛楚之至。因此,诗人在深情赞美的话语后面,给我们留下了悼惜不已的悠长余韵。

提起悼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潘岳、苏轼等人之作。特别是潘岳《悼亡诗》睹物思人的抒情方式,更为后人所称道。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绿衣》里早已得到成功地运用。一身衣裳既是引发诗人万千思绪的契机,又移注了他的全部情感。诗人穿上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衣裳,触物伤怀,无限的思念与哀痛顿时绵绵不绝地涌上心头。诗人由眼前的绿衣黄裳追溯到妻子是怎样治丝,染色、2 织布,缝衣,又想到妻子的辛勤贤惠,体贴关怀,美好无比。恍惚之间,爱妻的形象几乎就在眼前。一身衣裳,又浓缩着妻子的一生劳动和全部恩爱。通过它,诗人把过去和现在,把妻子的厚爱与自己的伤悼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包容无穷的抒情效果。只要看到这“绿衣黄裳”,就会引起诗人的绵绵思绪。遗物与诗人朝夕相伴,那么这种深深的伤悼之情也就永无绝期了。

最后应提到,关于此诗,《毛诗序》解释为“卫庄姜伤已出。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后儒便据此在“黄”、“绿”两种颜色上做文章,以为黄为“正色”,喻庄姜,绿为“间色”,喻宠妾;“绿衣黄里”喻宠妾上僭夫人之位云云,皆穿凿附会,不足取。

车舝

原文 译文

间关车之舝兮,① 安装好车上的辖啊,思銮季女逝兮。② 把美丽少女迎回家啊。匪饥匪渴,并非因为饥与渴,德音来括。③ 虽无好友,④ 式燕且喜!⑤

依彼平林,⑥ 有集维鷂。⑦ 辰彼硕女,⑧ 令德来教。⑨ 式燕且誉,⑩ 好尔无射!(11)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12)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13)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4)析其柞薪,其叶胥兮。(15)鲜我觏尔,(16)我心写兮!(17)

高山仰止,(18)景行行止。(19)

思慕你贤淑有美德。虽无琴瑟亲近你呀,宴饮喜庆也欢乐!那片平林多茂密,漂亮的锦鸡林中栖。妙龄年华的好姑娘,美德使我受教益。既宴乐来又赞誉,我爱你呀情不移!虽然咱们没好酒,勉强可以干几杯。虽然咱们无佳肴,希望你也尝尝味。虽无美德与你配啊,载歌栽舞乐无极!登上那座高山冈,去把山上柞树砍。砍下柞树背回来,绿叶柔嫩多鲜艳。难遇你这好姑娘啊,我心花怒放喜洋洋!德如高山人敬仰,行如大路人向往。

四牡騑騑,四匹公马跑得忙,六辔如琴,六辔如同琴絃张。觏尔新昏,(20)娶下你这位好姑娘啊,以慰我心,我甜蜜幸福心欢畅!

[注]①间关:安装车辖。《毛传》:“间关,设舝 也”。陈奂;“以舝设车轴间曰间关。”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铁键,②娈(luan)。美好貌。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或迎娶。③德音;有美德的言谈,代指美德。括;同恬,会合。④友:亲爱。⑤燕。通宴,宴饮。⑥依:茂密的样子。⑦敿(jiao);长尾雉。⑧辰:时,及时。止值妙龄之意。硕女:美女。⑨令德:美德。⑩誉:赞美。(11)好:爱。射(Yi);通※,厌。(12)庶几:勉强可以,含有希望的语气。(13)与:给予。这里有相配之意。(14)析:劈。柞(zuo):柞栎,树名。薪:柴。(15)湑(xu):形容柔嫩鲜美。(16)鲜,罕有、难得之意。觏(gou):遇合,特指男女相爱而结合。(17)写:通泻,宣泄,指心情舒畅。(18)止:通之,语助词。(19)景行(hang):大路,行(亦读hang);往。(20)昏:同婚。古代夫称妻为昏,新婚与新妇同义。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毛序》以为本诗是“大夫刺幽王”之作,显然是牵强附会。从诗的内容看,它是一首歌咏新婚的乐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叔孙昭子为季平子如宋迎女,赋《车舝》,便是很好的佐证。

全诗五章,都是抒写作者在迎娶途中的无比喜悦和对佳偶的热切思慕。诗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发端,开宗明义点出了迎娶的主题。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即诗人),满面春风,喜气洋洋,正在那里整理车辆。安装车辖。车辖是车轴两头的铁键,“无事则脱,行则设之”,现在设辖,表明要出门了。他出门干什么?又为何这样高兴? “思娈季女逝兮”点明了事因:他在想念那美丽的姑娘,就要去迎娶她啊!在这里,诗人运用六言长句和语气词“兮”,造成舒缓的节奏,把他那按捺不住的激动欢欣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洋溢在字里行间。正如明人孙矿所;“首两语曼声、绵丽,有姿态”(《评诗经》)。诗人的欢欣究竟从何产生的呢?仅仅来自于一般的男女爱慕吗?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作了回答。“饥渴”在《诗经》中多作性欲的隐语,诗人在此声明,他娶这位姑娘,并非只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首先是出于对她所怀美德(“德音”)的爱慕,这便具有了超越一般性爱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窃窕淑女,怎能不令诗人倾心!怎能不激起他爱的涟漪!好象姑娘已来到了眼前,他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虽无好友,式燕且喜”——“尽管我无以表达对你的亲爱,但愿和你欢笑宴饮,使你愉快”。这恳挚的“心里话”,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诗人还在设辖装车,心却早已沉浸在“之子于归”的欢乐中了。

进入第二章,迎亲的车子已经登程,穿行在一片茂密的平林中。诗人可能看 5 到了一只长尾锦鸡,触景生情,顺口唱道:“依彼平林,有集维敿”又由栖息在林中的“敿”,联想到闺中待娶的“硕女”。“敿”那溢光流彩的毛羽,不正好象那妙龄“硕女”如花似玉的容貌吗?姑娘的容貌是美丽的,更令人景慕的,还有她那高出容貌的“令德”,会给诗人带来教益。诗人的思绪再一次扬起,接续着原来的想象,构思与新娘欢宴的情景。他与佳人“式燕且誉”,一边宴饮,一边赞美她。他要告诉她:“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诗人的爱情,是多么深挚!他此刻的思慕,又是何等热切!这时诗人的心里,已完全被其佳偶占据,言之不足故重言之,重言不足故三言之,用了整个第三章来继续描写他与佳人对饮欢宴的想象。他对她说:虽然咱们没有“旨酒”、“嘉※”,但希望你“式饮”、“式食”,畅饮饱尝,虽然我“无德与女”,和你不配,但愿咱们“式歌且舞”,尽情欢娱。这亲切的话语,正如春风细雨,有多温馨,醉人!这排比而下的诗句,涌泻着诗人澎湃的激情,倾注着诗人热切的憧憬。同时,这流畅的笔势。奔泻的情思,又与马车驰骋在平地上的情景,也配合得十分和谐。

迎亲的车子继续前行,诗人眼前山现了„座长满柞树的高冈。举目望去,那葱笼的枝叶又引发了诗人蓬勃的诗兴,一连串的诗句便脫口而出:“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渭兮。”在《诗经》中,“析薪”大多隐喻婚娶。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真以析薪兴喻娶妻。这里的登山析薪也是如此。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顺手拈来这一人所熟知的隐语来象征自己前往迎亲。又沿着这一隐喻,象征蝉联而下,由砍伐树木写到“其叶湑兮”,推出了进一层的比喻:那柔嫩鲜美的树叶,不正象征着容光照人的新妇吗?诗人熔咏物与比兴于一炉,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欢悦和对佳人的喜爱。如果说前几章的情调欢快明朗的话,那么这里随着婉蜒盘旋的山路,诗人的情致也显得委宛曲幽了。它犹如东去的河流,由乎原旷野进入了逶迤掩映的群山之间。诗人的万千思绪,都离不开他迎娶的对象,因此,在上述的即兴隐喻之后,“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二句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转入对佳偶的直接赞美和抒情。诗人称颂她是天下少见的姑娘,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好逑”而心花怒放,意气飞扬。

第五章是全诗的终结。这时车子正行驰在宽广的大路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人仰望着高山,远望着大路,心情该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的感情也溢满高山,铺满大路。在他的眼中,这山、这路,全都和自己前往迎娶的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或许她就住在山麓路旁?)。那美丽贤淑的姑娘,不正如同这高山大路一样令人仰望和向往吗?正因为这两句气象高远,意蕴丰厚的诗句带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便成为后人表达某种仰慕之情的千古名句。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就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敬仰。诗人的目 6 光由远而近,跳宕飞驰的诗思又落在了自己所驾的车马上:“四牡騑騑,六辔如 琴”。这两句不仅“正与车舝为首尾之词”(胡承珙语),前后照应,而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形神飞动、意趣盎然的“驱车迎亲图”:四匹肥硕的公马,拉着披红挂彩的车子欢跑,驭手技艺娴熟,纵控自如,手中的六条缠绳调和得如同琴弦一般。这样的动态画面,充满了如酣如醉的情致,洋溢着欢快和谐的美感,实在耐人寻绎。最后,作者再次深情地呼告:“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在笔酣墨饱、情畅意足中结束了全篇。

《车舝》是一首美妙的新婚乐章,更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诗人选取迎亲途中过一典型环境,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思慕,诗人从安装车辖起,就展开了“式燕且喜”的想象。启程之后,这种想象更得到了随意翱翔的空间。一路上,随着景物的变换,诗人的想象不断更迭,联翩而出。林中的锦鸡,山冈的柞树,同及眼前的高山大路,无不激发着诗人的情思,无不与他对佳偶的思慕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想象中,交替运用比兴、象征独自、烘托、描绘,更加深了全诗的意蕴和情趣。而这一切,又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迎亲途中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不妨可以这样说,《车舝》是诗人在迎亲途中洒下的一路诗情,一路欢歌。

周颂·雝

原文 译文

有来雝雖,① 来时候,和悦恬静,至止肃肃,② 到这里,肃穆恭敬。.

相维辟公,③ 诸侯群公都来助祭,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庄严仪容。

於荐广牡,⑤ 啊,献上肥大的公羊,相予肆祀,⑥ 帮我把祭品全部摆上。

假哉皇考!⑦ 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⑧ 请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维人,⑨ 为人聪慧明睿,文武维后。⑩ 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德泽遍及宇内,克昌厥后。定能昌盛他的子孙。.

绥我眉寿,保佑我寿高命长,介以繁祉。(12)惠赐我许多福祥。

既右烈考,(13)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亦右文母。(14)也敬祭我慈爱的亲娘。

[注]①有:句首语词。雝雝(yōng):雍容和悦的样子。②止:语助词。肃肃:恭敬的样子。③相:助祭。维:是。辟(bì)公:指诸侯公卿。④穆穆:严肃庄重的样子。⑤於(wū)。叹词。荐:献。广牡:大雄牲。⑥肆:陈设。肆祀:指陈设祭品。⑦假:大。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此指周文王。⑧绥:安抚,引申为保佑。⑨宣哲:明智。维:通“为”。⑩后:君。(11)燕:安。燕及皇天,意谓德配皇天,泽布域内。(12)繁:多。祉:福扯。(13)右:动词,有尊崇、敬祭之意。烈考:与皇考同义。(14)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武王母太姒。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乐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过程,又有一定艺术特色的篇 8 章,便要数《周颂》中这篇《雝》了。

这是一首祭祖诗。《毛诗序》说,“《雝》,禘(dì,祭也)大祖也。”大祖是谁?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从诗篇的内容看来,应以朱熹关于“武王祭文王”之说为当。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时走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这一下便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的神情,诗中虽未描摹,但是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想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板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姒。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如《清庙》、《有瞽》、《丝衣》等),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诗经·木瓜赏析》 篇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上一篇:支农简要工作总结下一篇:市政管理处工作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