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2024-09-09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共7篇)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篇1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题解】

这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第一章叙她的出身高贵,第二章写她的美丽,第三章写她初嫁到卫国时礼仪之盛,第四章写她的随从众多而健美。

【注释】

(1)硕:大。硕人: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祈qí):长貌。其颀:《玉篇》引作“颀颀”。古代男女以硕大颀长为美。

(2)褧(炯jiǒng)衣:女子嫁时在途中所穿的外衣,用枲(洗xǐ)麻之类的材料制成。这句是说在锦衣上加褧衣。第一个“衣”字是动词。

(3)齐侯:指齐庄公。子: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指齐国太子(名得臣)。东宫是太子所住的宫。这句是说庄姜和得臣同母,表明她是嫡出。

(6)邢:国名,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姨:妻的姊妹。

(7)谭:国名,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南。维:犹“其”。女子称谓姊妹的丈夫为“私”。

(8)柔荑(yí):荑是初生的茅,已见《静女》篇注。嫩茅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女子的`手。

(9)凝脂:凝冻着的脂油,既白且滑。

(10)领:颈。蝤蛴(囚齐qiúqí):天牛之幼虫,其色白身长。

(11)瓠(壶hù):葫芦类。犀(xī):瓠中的子叫做“犀”,因其洁白整齐,所以用来形容齿的美。

(12)螓(秦qín):虫名,似蝉而小,额宽广而方正。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人的眉毛以长为美,所以用蛾眉作比。

(13)倩:酒靥之美。口颊含笑的样子。

(14)盼:黑白分明。

(15)敖敖:高貌。

(16)说(税shuì):停息。农郊:近郊。

(17)四牡:驾车的四匹牡马。骄:壮貌。

(18)朱幩(坟fén):马口铁上用红绸缠缚做装饰。镳镳(标biāo):盛多貌。

(19)翟茀(dífú):山鸡羽饰车。女子所乘的车前后都要遮蔽起来,那遮蔽在车后的东西叫做“茀”,“翟茀”是茀上用雉羽做装饰。朝:是说与卫君相会。

(20)“大夫”二句是说今日群臣早退,免使卫君劳于政事。

(21)河:指黄河。洋洋:水盛大貌。黄河在卫之西齐之东,庄姜从齐到卫,必须渡河。

(22)活活(括kuò):水流声。

(23)施罛(孤gā):撒鱼网。濊濊(豁huò):拟声词,撒网入水之声。

(24)鳣(zhān):黄鱼。鲔(wěi):鳝鱼。发发(拨bō):鱼碰网时尾动貌。诗意似以水和鱼喻庄姜的随从之盛。《蔽苟》篇云:“敝苟在梁,其鱼唯唯。其子归止,其从如水。”与此相似。

(25)葭(加jiā):芦。菼(毯tǎn):荻。揭揭:高举貌。这里写芦荻的高长似与“庶姜”“庶士”的高长作联想。

(26)庶姜:指随嫁的众女。孽孽(niè):高长貌。

(27)庶士:指齐国护送庄姜的诸臣。朅(洁jié,一读怯qiè):武壮高大貌。

【余冠英今译】

那美人个儿高高,锦衣上穿着罩衣。她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娇妻,东宫的妹子,邢侯的小姨,谭公就是她的妹婿。

她的手指像茅草的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像蝤蛴一条,她的牙齿像瓠瓜的子儿。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那美人个儿高高,她的车停在近郊。四匹公马多么雄壮,马嘴边红绸飘飘。坐车来上朝,车后满挂野鸡毛。贵官们早早退去,不教那主子操劳。

那黄河黄水洋洋,黄河水哗哗地淌,鱼网撒向水里呼呼响,泼喇喇黄鱼鳝鱼都在网。河边上芦苇根根高耸,姜家的妇女人人颀长,那些武士们个个都轩昂。

【参考译文】

女子高挑又俏丽,锦锦织成新嫁衣。她是齐侯娇女儿,今为卫侯美艳妻。齐国太子亲妹子,邢侯子女称小姨,谭公就是她妹婿。

指如柔荑细纤纤,雪白皮肤油脂凝。颈如蝤蛴白生生,齿似瓠瓜子儿扁。丰满前额弯眉毛,浅笑盈盈酒靥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女子高挑又美貌,停车卸马在城郊。四匹宝马昂首立,朱红马饰风中飘,山鸡羽车就要到。今日大夫早退朝,莫使女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撒下鱼网声濊濊,鳣鲔游来似钻网,葭葭芦荻高又壮。陪嫁侄女皆盛妆,随行大夫气势壮。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篇2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有“亹亹”的文王,也有“嗟嗟”的臣子,更有“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复加一个“颀”字,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卫侯的妻室,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衣着又如此华丽,身份又如此高贵,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小至于“眉”“齿”,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诗经硕人全文 篇3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个事?而且还要编成歌吟唱?其实整首山歌所赞美的是她恪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尽管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但她却压抑了内心的冲动,没有去乱爱、泛爱。比起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来说,庄姜也就显得高尚得多了。这在当时yin乱之风盛行的卫国是很难得的一个人。

白话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诗经·卫风·河广》 篇4

《河广》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谁谓河广1?

 

一苇杭之2。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3。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4。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5。

谁说黄河宽又广?

 

一支苇筏可飞航。

谁说宋国太遥远?

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

其间难容一小船。

谁说宋国太遥远?

赶去尚及吃早餐。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ì):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注释】

1、杭:《楚辞?九章》王逸注引诗作“斻(航háng)”,渡过。苇可以编伐,“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极言渡河之不难。

2、跂(器qì):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大戴记?劝孝篇》“跂而望之”与此同义)。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一抬脚跟就可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

3、曾:犹“乃”。刀:小舟,字书作“舠”。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黄河之狭。

4、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做“终朝(召zhāo)”。这句是说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

【题解及原文】

这诗似是宋人侨居卫国者思乡之作。卫国在戴公之前都于朝歌,和宋国隔着黄河。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望之情自在言外。旧说以为和卫文公的妹妹宋桓公夫人有关,未见其必然。

【今译】

谁说黄河宽又宽,过河筏子芦苇编。谁说宋国远又远,抬起脚跟望得见。

谁说黄河宽又宽,难容一只小小船。谁说宋国远又远,走到宋国吃早饭。

【赏析】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怎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你怎样的惊奇和狂喜?

《卫风·河广》之传诵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张之奇特。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我们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又怎么不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诗经卫风木瓜赏析鉴赏 篇5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古诗今译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佩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桃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美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篇6

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4、通过以诗译诗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以诗译诗时用词的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以诗译诗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老师现示范,然后让学生以诗译诗。如“一个男子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的来换 1 丝,是来和我谈婚事”。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 2 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语文教案-《诗经.卫风.氓》

诗经郑风国风全集 篇7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01、缁(Zi)衣:黑色朝服

02、敝:破旧

03、改:随着衣服破旧的程度不同而分别改为、改造、改作,可见其关心

04、适:去,此句说“到你的客舍去看你”

05、还:返回,此句说“回来后,给你焕然一新的朝服”

06、馆:客舍

07、粲:鲜明、美好,形容衣服焕然一新

上一篇:先进集体典型材料范文下一篇:总结表彰大会主持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