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通用12篇)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1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由曾创作过《晓云》《烛蕊》《家住书坊边》,出生于1918年的林海音女士。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她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1
梅花,落了,它唤来了春天的苏醒;迎春花,落了,它迎来了夏天的火热;茉莉花,落了,它带来了秋天的清风;桂花,落了,它引来了冬天的雪白……一年年的流逝,即在花的默然落下,即在芬芳留滞于指尖。而童年不正是如此,随花绽放,随花凋零,漠于土中……
《城南旧事》的作者不正是经历了如此,她的花儿已经在她父亲倒下的那刻,枯萎了,永远地沉睡在土中。而她爱花的父亲,也再不会起来,为他心爱的花儿浇水,施肥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是我在《城南旧事》里最深为感动的一篇。它讲述了病弱的父亲要求她去历练,而在她的小学毕业典礼上,父亲的缺席,给她带来了失望与害怕。最终当她拿着毕业证书匆匆地赶回家时,她听到了那个她早就猜到,却始终不敢面对的消息。而那一刻,她的花儿落了,不仅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她童年的花儿凋零的时候。
一朵夹竹桃的枯萎,一瓣花的飘落,无不带走了一串串金银铃般的笑声,带走了一个个对无忧无虑的美好憧憬……
看到如此触动人心的一幕,我不禁思绪万千:
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地方,哭声四起,无不阐述着痛苦与伤心。一朵朵白花,敬奉在前,一张张纸钱,逝于火中,一声声祈祷,尽在人心……周围的亲人,更是伤心欲绝:奶奶趴在棺上,泣不成声,头戴白花的奶奶显得愈发憔悴,哭得喉咙也哑了,可怎么也不听劝;爸爸沉默不语,只是用他的眼睛看着,我看到爸爸的眼睛里透露出后悔与悲伤的神情,还略带一丝倦意,爸爸操办丧事,再加上守夜,爸爸已好久没有合眼了,可是……
抬头,只能看见那张惨淡无光的照片,似乎这才清醒,照片上的是爷爷。我已不知那时我到底在想些什么,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已回到了家中。时常想起,无不感到一阵空虚,我多怕身边的人正像如此,一个个,离开了我……
每每翻阅《城南旧事》的时候,只能默默感叹,感叹她曾经拥有过,曾经失去过。又经常触景生情,回忆起了往事。
花,落了,曾经的失去,也许会永远地提醒我们:
珍惜现在!
花,落了,只愿能永远拥抱住它曾繁华的一面。
花,落了,落的只是一段时光,而情感终究是不会落的……
初一:门口的阿飞
城南旧事读后感2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题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声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我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城南旧事》。
我喜欢书中的主人公英子,她纯真善良,对生活充满了种种好奇,愿意用真诚去接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书中的一段章节——《惠安馆传奇》,记叙了英子与妞儿之间的友谊。她们俩呀,可真开心,欢蹦乱跳,乱玩乱唱的,好不快活!西厢房又是她们的快乐的窝,就是连做梦他们也想着它。英子对疯子母女的同情与帮助,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友谊。但疯子母女的悲惨命运却是让我不禁心痛哭泣。
这世间的友谊是如何的呢?
记得小时候有这么一回事儿:
一次与小伙伴玩真人CS生化,我和余外三人是人类,其余的都是僵尸。先是僵尸倒计时四十秒,然后我们人类找地方躲。那时是在广场玩儿,地方不算太大,但是够躲就行。当僵尸数完四十秒他们开抓后,我和一个男生躲在亭子里边,顺便观察敌情。“啾!”一个僵尸向我们的亭子这儿来了。一步,两步…八步,他越来越向我们靠近了,马上就要来了!我俩转身,赶紧逃跑。“碰!”我的右腿磕着了一只石头,我疼得直叫唤:“啊,疼,好疼哇!”“没事儿,我来背你。”那个男生轻声说道。“哦,谢谢。”紧接着,我跨到他背上,挂着他脖子,开始了逃亡。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儿我还很怀念,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友谊,真正的友谊。致使我现在都不会淡忘掉。
《城南旧事》描述着人间友情以及浓厚的思乡情,歌唱着人间的酸甜苦辣。我爱《城南旧事》,我爱英子!愿我能像英子一样的活泼可爱,坚坚强强!
城南旧事读后感3
闹市避巷,残阳驼铃,花开花落。一个个小故事平凑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故事。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在她悠悠的笔墨之下,这个故事显得格外凄美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那时,小女孩英子用纯真无暇的脑袋思考世界,在她的记忆中欢笑和悲伤交织在一起,妞儿和秀贞的离去令她无限悲伤,但一个小小的皮球却又能让她开怀大笑。无数个让她难以忘怀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但最后却只是消失。
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甚至她那个慈祥而又严厉的父亲也在花落时逝去了,英子也在这时长大了。
英子,她可以忍痛让自己的好朋友妞儿,不,是小桂子和她的亲生母亲秀贞团聚,她所要面对的是二人的离去,剩下的只有悲伤和不舍。她们离开了世界上最关心她们,照顾她们的英子,也离开了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小英子,她仿佛从小就有着人人平等的信念,她用平常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好。
她和小偷约定了一起去看海,却不能不面对他为了弟弟偷东西的事实,她天真地以为小偷的承诺终有一天会实现;她不想让妈妈伤心,撮合兰姨娘却伤害了爸爸;当宋妈离开时,英子才明白平日里对她的讨厌、嫌弃,如今都化为不舍;当她毕业时,突然发现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爸爸却在花儿落了的时候去世了。她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岁月年华,她也已经长大。
还记得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讲到:“就像我现在,抬头看见窗外蓝色的天空上,飘动着白色的云朵。”如今的我们早已没有闲暇时间陪妈妈去买菜,和爸爸一起种花,与家人一起说说话了,更没有时间像英子一样好好抬头望望天空了。邻居之间隔着一面又一面厚而重的墙,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群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了,整天只是围绕着电脑、手机打转,完全没了本该有的童年和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属于自己的欢乐童年,那个考砸了怕回家挨骂,到邻居家玩耍一听到奶奶的呼喊声就跑回家,被邻居夸我的耳朵比兔子的耳朵还灵,每天只怀着梦想着要一颗糖的童年。
思绪很快就飞回来了,英子慢慢地长大了,突然发现,我也已经长大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曲调再次触摸我的耳膜,我仿佛又看到学骆驼吃草的小英子、疯疯癫癫的秀珍和身世可怜的妞儿。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故事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完这部书,我好像长大了。
拿起《城南旧事》的时候,书中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而逝的岁月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是文字之间荡漾着的一种淡泊与纯洁。在半个世纪的离别中,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飘零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罢,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素的东西,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一样,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
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最真挚的父爱。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就明白父亲不能看着女儿上台做代表,仅仅以一朵夹竹桃衬托女儿渴望父亲去看的心情。作者一直以来都把父亲的话铭记在心里,努力拼搏。文章写英子父亲病危,以花暗示了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现实,她镇定地接受了事实,决定担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结尾。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长大就意味着不再让人担忧。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幼小生命的肩上,但是人的心灵已经长大,不再任性。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份缅怀。落寞之后,那清越悠然、古朴婉转的音乐仍在耳畔萦绕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城南旧事读后感5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由曾创作过《晓云》《烛蕊》《家住书坊边》,出生于1918年的林海音女士。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她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3岁随父母回到台湾,5岁迁至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1948年又迁回台湾,并开始文学创作。她对北京刻骨铭心的乡思和沉甸甸的坏点,都点点滴滴渗透在她的作品当中。
《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林英子和家人来到北京定居,作者在这里认识了官桥温顺的妞儿和被称作“疯子”的秀贞,并且和他们都成为了朋友,但秀贞和妞儿的两条线索交替出现,他们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饱满。秀贞对小桂子的思念之情通过秀贞倚树默默哭泣,而妞儿在养父母身边悲苦的命运也引起了林英子深深地同情。林英子一病不起,醒来后,我们一家已经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在这里,我发现了草丛中的毯子扣着的衣服和铜器。第二天林英子按捺不住好奇心,再次走进荒草丛中一探究竟。这一次林英子遇到一个陌生男子,林英子觉得那包东西一定和他有关系。最后,林英子的妈妈又生了一个孩子,可在这之后,林英子的父亲去世了,于是,从这以后,林英子就承担起了整个家的责任……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我最先喜欢的角色是:林英子。因为她活泼可爱、天真无邪,能够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任务,并和秀贞做了好朋友,和她一起交谈自己的心事,共同玩耍。虽然英子有一些小顽皮,小淘气,但大多数时间是一个“小姐姐”。林英子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踊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另一个让我觉得很敬佩的是宋妈:宋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一个热心肠的“奶奶”,她是不管自己,只为别人的雷锋化身。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俩一样热心肠、快乐、积极,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很美好,如果你想让整个世界更美好,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在《城南旧事》中,大部分都是英子与其他人丰富有趣的对话,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她的热情和好奇心。故事中也有很多精美逼真的细节,让我沉醉于其中。
《城南旧事》这本书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栩栩如生,也是因为一些小细节,我才喜欢上这本书。我喜欢林海音的书,也喜欢《城南旧事》。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2
在清华附小的主题阅读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围绕清华附小提供给学生的选读和必读书目展开的阅读。教师会根据书籍的特点,展开不同的教学。
五年级下学期,清华附小的必读书是《城南旧事》。这本书我非常熟悉,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曾经看过吴贻弓导演拍摄的《城南旧事》,故事里的小英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短暂的童年令我唏嘘不已。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一首《送别》歌更是在同学间广为传唱。提起《城南旧事》,我似乎又回到了小学的时光。《城南旧事》不仅是作者林海音梦中永远的北京城,也是每一个成年人心中的童年回忆。当我有幸成为教师,带领我的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种情感上的眷恋,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深度阅读了这部作品。
激发兴趣的导读课
当我抱着厚厚一摞书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这是阅读《城南旧事》的第一节课,是一节导读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用来做导读的课文非常合适。学生们静静地捧着书本读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学生渐渐走进了故事的世界里。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看《城南旧事》的目录,从目录中猜想故事中可能发生的事,并把相应的插图给学生看,猜想故事的结局。这样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猜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一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读懂一本书。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借助阅读报告单,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阅读报告单的设计是根据小说的特点来设计的,重点是小说的三要素:故事、人物、背景,其中人物分成两个部分,每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还有文章中的线索人物小英子。而背景更为聚焦,主要是让学生找到故事中的北京“元素”:老北京的建筑、北京话、北京小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了解人物,体会故事的主题。
最后给读书小组留下小组阅读活动的任务,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一个人物,在阅读分享课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多次细致的小组阅读
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读得细致,读有收获,必须在课外下功夫。组织读书小组进行分享活动,不仅仅是为学生间的阅读分享,另一个作用是在督促每一位学生都要阅读。读书小组的活动,一般都在放学后进行。这一天放学后,四个学生拿着书回到了自己小组的座位上,开始了小组的读书分享。作为阅读引领人的我,也参加了他们的读书分享活动。
这个由小毛带领的读书小组,他们的读书任务是分析书中主要角色小英子的性格与成长。他们每个人都把书拿出来,相互看了看对方在书上做的批注,然后把每个人的思想汇总一下,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小毛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小英子是个挺勇敢的孩子。书中写她敢跟男孩子踢球,还自己一个人去荒凉的屋子后面去捡球。”小季说:“她不仅勇敢,她还很善良。在故事中,她帮助了秀贞和妞儿,还想帮助宋妈、兰姨娘……”“可是,她好心有时候也会办坏事,”小卢插嘴说,“不帮助秀贞和妞儿,他们也不会死!”“所以说,她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忧伤,一个小孩子其实做不了什么!”小毛接着认真地说道。我补充道:“看书还要学会关注一下背景。书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故事中的女性和现在的女性可是不同的。”“对,现在都是妈妈可以做主的,”小卢说,“那时候可不一样。”三个女生都笑了。
接下来,小季掏出一幅画:“这是我画的插图,画的是和小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画得真好!”大家啧啧称赞。小卢一边看一边评价:“我觉得当时英子的表情应该是怀疑。”小季马上反驳道:“可是从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英子不觉得小偷是个坏人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一本书的阅读就这样在伙伴的分享中一点点走向深入。
深度探索的分享交流
课堂上,《城南旧事》的阅读分享正在进行中。一个小组的学生正在跟全班同学分享他们阅读《惠安馆》这一章的发现。
生:我们汇报的人物是《惠安馆》中的秀贞。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秀贞蹲下来,看见我身后的影子,她瞪大了眼睛,慢慢地,慢慢地,侧着头向我身后看……秀贞把妞儿从我身后拉过去,搂起她,一下就坐在地上,搂着,亲着,摸着妞儿……
我们认为,虽然秀贞不正常,但是她对孩子的爱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愈加强烈。动作语言让人感受到了她强烈的母爱。
师:秀贞执着甚至有些疯狂的爱,也最终导致了她和妞儿的悲剧。
每个小组 的准备都 很充分,让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了教室,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们时而为小英子的天真而开心,时而为秀贞凄惨的命运而忧伤,时而被宋妈的俏皮话逗得哈哈大笑,最终还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和英子的童年逝去变得默默无言。课堂逐渐安静了下来,《送别》 这首熟悉的曲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一位学生用清脆的声音朗读着:“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林海音书写童年时那一份“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思念”。
我也与学生们对林海音的一生进行了理解、分享,我借用了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的话:“其实,林海音的一生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每个情境的转换中,都能看到林海音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面对困境、开创新局面。”这里的智慧代表着善良、坚强、纯真、勇敢、包容……这正是英子逝去的童年所带给她的。
接下来我又引入了两位大师对《城南旧事》的解读。
师:通过阅读,同学们一起分享、感悟,与小英子共同成长,透过小英子的眼睛去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其实,在此期间,有一位大师一直在与我们交流着他阅读的体会。他就是本书的插图画家———关维兴。你们从插画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生:有北京特点的建筑物,展现了故事的背景。淡淡的水彩,符合文本的意境,人物刻画没有大悲大喜,符合林海音淡雅清新的文字风格。
师:关维兴笔下的《城南旧事》,其实就是林海音心中挥之不去的城南,插画获得了多项大奖。著名导演吴贻弓也对《城南旧事》做了他的解读,他执导的电影用《送别》这首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你们能理解他的用意吗?
生:因为全篇的故事都是以离别作为结束,全篇都带着“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思念”。《送别》音乐的哀伤非常符合故事的意境。
“独学则无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与自己的伙伴交流,也要学会与成年人进行交流。这个成年人可以是师长,可以是家人,还可以是他人写的书评,等等。关维兴先生用心体会到了林海音的文字,所创作的插画浸润了他个人的阅读体验。这里让学生们欣赏关维兴先生绘制的 《城南旧事》的插图,就是在与关维兴先生交流着阅读的体验。学生对插图的评价,正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从图画中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从图画中看到了北京城的广阔,看到了四合院、胡同里的热闹、温暖,正是林海音心中挥之不去的城南。
接下来学生欣赏了吴贻弓导演的 《城南旧事》 的电影片段。这部电影把握住了这本书的基调———“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思念”,不仅获得了作者的赞美,并且屡获大奖。最后在《送别》的歌声中,长城、胡同、骆驼队,还有小英子明亮的眼睛,在画面中一一淡去,学生沉醉在经典文学营造的氛围中。他们在回味,他们在思考……
走进北京的文化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何一种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外面的天地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大课堂。“《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城为什么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呢?”学生们不止一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便阅读了《城南旧事》,“林海音生活的北京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依旧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于是,读书小组走进北京城,去寻找林海音童年的北京城。
清华附小的学生基本都住在海淀区,海淀区是老北京的郊区,虽然如今也有着大都市的繁华,但是老北京城的风貌在这里却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要想看到《城南旧事》里的老北京城,就要到北京的老城区去走一走。
这一天,在北京的胡同里,小毛、小季、小卢和小李背着轻便的小包,走街串巷去寻找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城。“叔叔,打扰您了。我们就是想看看四合院。”小毛冒着“碰壁”的危险,敲开了一户胡同里人家的大门。没想到,主人一看是小学的孩子在研究北京文化,马上邀请他们进入院子,还接受了他们的“采访”。“您喜欢四合院里的生活吗?游客们喜欢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吗?”这是他们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然而,四合院老主人的回答是他们没想到的。“以前四合院的生活特别和谐,大家在一起聊天,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分到邻居家去。但是,现在真正的老住户不多,胡同太商业化,太吵闹了。什刹海、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里的大部分房子都出租了,房价极高。游人们把四合院当作参观的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了。”
走进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这个小组有了这样的思考:“北京,最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古老的四合院与胡同,还有质朴善良的北京人……我们要保留北京精神、北京文化,希望那些代表着北京文化的四合院与胡同,能和新北京、新元素共生、共容!”
其他小组的学生,有的走进了北京的老字号,有的走进了北京的古建筑群,有的到梅兰芳剧院去欣赏京剧,还有的在博物馆品味北京的民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北京有了新的认识,林海音、老舍、林语堂等大师笔下的北京,在他们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林海英身在台湾想着北京时心中的那一份沉沉的思念。
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讲清楚的。在美国,一本书的阅读一般要经历一个月,学生要阅读,要思考,要做计划,要独立完成阅读报告。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我们也在探索中。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一本经典文学的阅读,要经历导读课、个人阅读、小组分享、班级分享、课后实践活动这五个步骤,其中,在课内完成的导读以兴趣导入为主,这样的课堂也比较生动自然,而重要的“个人阅读”与“小组分享”则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全班的阅读分享课,展现着学生们阅读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指点阅读方法的课。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未知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灵活地把握。
《城南旧事》 篇3
整部书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失去了女儿只能整天抱着孩子的小衣服哭泣的秀贞,为了让弟弟上学蹲在草堆中的小偷,头上插着一排茉莉花漂亮的兰姨娘,穿着肥大棉裤唠唠叨叨的宋妈。
他(她)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只是书中主人公英子生命中的过客,书的最后,他(她)们都离开了英子。记得儿时初读这本书时流过很多的眼泪,因为那些离开,那些细碎的感动,那些平凡却真实的人。
渐渐长大了才懂得,有些人在我们生命中某个阶段悄悄地出现,他(她)们不一定要和我们说很多话,不一定要与我们长伴左右,只是静静来,在我们漫长的生命中或是带来一个微笑,或是留下一句感动我们的话,这就足够了。当他(她)们离开的时候,也不必太过悲观,不必寻寻觅觅,遇见已是一个奇迹。
这种感悟深深影响了我,当我面对分别,面对离去,我都能以一个很好的心态来面对,都能强忍住自己伤心的泪水,然后微笑地挥手说再见。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的第一个故事《惠安馆传奇》。这是英子在北京第一个家,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个朋友秀贞,人们说她是一个疯子,可是英子却从没感觉到她的朋友是一个疯子,反而她喜欢秀贞,喜欢秀贞给她讲小桂子的故事,喜欢和秀贞一起收拾东厢房,喜欢秀贞比着她做衣服。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是没有那么多世俗的,她只是纯真地对那些对她好的人好。真心地感受着她们的快乐与悲伤。最后,英子以为秀贞找到了她的小桂子,妞儿也找到了自己妈妈,她们母女部幸福了,可是随着汽笛声响起她们失去的却是生命。
故事的最后写道: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
书的最后爸爸也离开了“我”,英子写道: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回忆了与爸爸的往事,爸爸爱花,爱她的女儿,但也严厉地管教她们。在雨天的早晨不想起来上学被爸爸打,后来爸爸又给送来衣服。爸爸生病不能起床,鼓励英子去东交民巷的银{亏寄钱,他告诉英子,不要怕,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英子兑现了六年前对爸爸的承诺,她像曾经的那个大哥哥一样是学生代表,在阵阵掌声中亲手接过校长发的毕业证。耳边缓缓地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歌声。
故事缓缓地落幕了。我始终把这本书看做是一个成人的童话,一个从儿童口中讲出来的,深深震撼着所有人心的童话。
现实中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留下吧!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4
小时候看过电影《城南旧事》是以一个小姑娘的心里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充满迷惑与不解。那时看完并没有多大的感触。
前天看完小说版《城南旧事》,很难得,作者写这篇小说时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她始终怀着一颗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耐人寻味的作品。我以一个妈妈的心态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原因的,他们透过这些行动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个时期孩子突然变得喜欢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只好好陪伴就能够,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帮忙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想自我挑战自我,我们也不必伸出手帮忙。
此刻就一个孩子,我们表现的过于紧张了,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猜测孩子的想法,很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时的心态,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时就越理解不了。这就构成了对立,或许能够说是代沟。孩子们经常会说,大人们真奇怪!是的,我们自我都不明白自我是如何变得这么神经兮兮的样貌!我只期望自我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点,我努力持续着那一点点童心,我期望自我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期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5
——读《城南旧事》有感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与上海的关系不难理解,十里洋场,一城故事;然而提到北京,我更多的想到的却是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反映了老北京的风貌与那个年代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城南旧事》,去探寻林海音心中的那个老北京,走进那一片斜阳古道,城南落花。
走进《城南旧事》,便深深地感受到这一个“旧”字的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飘落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简简单单的意象,一个一个的片段,像是一扇古旧的铜门,轻叩,推开,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另一种生活。
《城南旧事》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小故事组成,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以孩童纯真的视角记录着她自己的童年,记录着儿时自己眼中的“疯女”秀贞、小伙伴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妈妈以及她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惠安馆传奇》是其中最长的一个故事,篇幅几乎占到全书的一半。英子随宋妈打水时在井边遇到了梳一根细细辫子的妞儿,与她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两个人常常一起看小鸡,踢铜钱。她偶尔给英子讲逼着自己学唱戏的父亲,虐待自己的母亲,并许下要离开家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英子对她十分同情。惠安馆门前总站着的蓬刘海红裙子的姑娘也令英子很好奇,她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女”秀贞。一个午后英子悄悄溜到惠安馆,秀贞的可爱与亲切让英子忍不住想要与她亲近,和她一起玩儿。渐渐地英子知道了秀贞的故事,她与大学生思康相恋又不得不分开,他们的孩子被她的父母抱走扔掉……英子觉得她可怜,要帮答应她找到女儿小桂子,并把自己钟爱的钻石表送给小桂子。故事继续展开,英子知道了妞儿就是秀贞日思夜想的小桂子,于是一个下雨的傍晚,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并把一个金镯子送给她们,帮助她们去找远在南方的思康。
《我们看海去》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英子用她平实而安静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一个小偷之间的真挚情谊。英子送走妞儿和秀贞后大病一场,病好后父母带着英子搬到了一个新的胡同。新家附近有一座空房子,空房子对面有一片空地,长满了一人高的荒草。英子草地里帮同学找球时与一个小偷偶遇,他有着厚厚的嘴唇。英子起初有些害怕,但想起会看相的李伯伯曾经告诉她“嘴唇厚墩墩的人为人忠厚老实”时,便觉得他很善良。那个人常夸英子聪明、伶俐、厚道,并鼓励她好好读书,一来二去,他们成为了朋友。那个人喜欢给英子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不肖,讲自己成绩优异的弟弟,语气里有着些许的无奈。他的弟弟与英子在同一个学校读书,每次提到弟弟时,他都十分自豪,他要尽哥哥的责任,要供弟弟飘洋过海去念书。英子有个愿望是去看海,那个人也有这个愿望,于是他们立下了“我们看海去”的约定。那个人常常对英子说“我也是好人”、“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啊”,后来还将自己珍藏的一串佛珠送给了英子。年幼的英子不懂什么是贼,也不懂那个人为什么这样说。直到他因偷盗被抓,英子依然相信他不是坏人,不愿按妈妈说的那样把他当做坏人。“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我们去看海》这首小诗常常被英子和小偷吟诵,贯穿于故事始末,简单的文字,却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纯美的画面。蓝色的大海上,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照着海面,照着他们的约定,照着英子的童年。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干净的文字,纯真的感情,读《城南旧事》,内心总有满满的温暖。然而这种温暖背后,又有着一分淡淡的无奈与忧伤。会馆门前的“疯女”秀贞、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
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喜欢《城南旧事》,实在不是没有道理的。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它那童稚、细腻、温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简简单单的语言,却将人深深地吸引。《惠安馆传奇》中有这样的话:“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孩童般的语言,不华丽,却会为我们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质朴纯真。读着这样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了英子的小床,看到了晒到小床上的阳光,看到了阳光中飞舞的小小的灰尘,看到了坐在窗前发呆的英子。这文字就如同冬日的阳光,平凡却温暖,让人留恋。读《城南旧事》,就如同与一位多年未见得老友对谈,那样自然,那样舒服。
除了那童稚、细腻、温馨的文字,更令我动容的是英子那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惠安馆传奇》的文末讲述英子在搬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重新坐正,只好看赶马车的人狠心地抽打他的马。皮鞭子下去,那马身上会起一条条的青色的伤痕吗?像我在西厢房里,撩起一个人的袖子,看见她胳膊上的那样的伤痕吗?早晨的太阳,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那不太干
净的脸上,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我不要看那赶车人的皮鞭子!我闭上眼,用手蒙住了脸,只听那得得的马蹄声。”车夫赶马,在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细节,却让英子如此难过,仿佛皮鞭子不是打在马的身上,而是打在英子身上,她不由得闭上眼睛,蒙住脸,不忍相视。其实又何止是对马儿呢?无论是“疯女”秀贞,她的伙伴妞儿,小偷,还是与她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她们都是不完美的,然而英子总可以带着一颗充满爱的与他们相处,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从《城南旧事》中,亦可以看到老北京的风貌。“这是条死胡同,做买卖的从汤匙的把儿进来,绕着汤匙底儿走一圈,就还得从原路出去。这时剃头挑子过来了,那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也没人出来剃头。打糖锣的也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是我最喜欢的”英子是这样描述新家的胡同的。“胡同”,“剃头挑子”“糖锣”“印花人儿”……从这些独具京味儿的物件中,可以看到一个渐渐远去的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生活,也明白余光中先生为什么说“北京是林海音的” 了。
如果说散文是一杯茶,小说是一杯咖啡,那么《城南旧事》就是一杯温润的牛奶,在那些阳光灿烂的午后细细品读,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她是那样的精致,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地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
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6
童年那一个个追逐嬉笑的日子,如行云流水般,在生命的旅途中流淌。
—— 题记 品读文学,我们赏出了美感。那是激昂澎湃的排比,是贴切而美妙的比喻,是风趣幽默的夸张,是对仗工整的对偶......我们在探索中发现,闻一多的的说到做到很美,苏轼的豪放很美,冰心的清丽很美,老舍的朴实很美,鲁迅的敢说敢做也很美......我们在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每当听到这首《送别》,我的心中总不免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而我也被这丝哀愁牵引到《城南旧事》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去。读着《城南旧事》,我仿佛也幻化成一抹孩子的身影,跟随着小英子来来回回奔跑于北京的椿树胡同,赤脚踏过“闹鬼”的草地,和她一起哭,一起坚强地笑„„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是以其自身的生活为背景而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也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里,居住着英子温馨而快乐的一家。作者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透过主角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生动地展现出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将小英子眼中北京城南风光自然地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尽收眼底。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还曾被搬上过大银幕,并获得了多项奖项,感动了一代人。它满怀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流畅、淳朴、天真的笔调,不着痕迹的手法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以有条不紊的节奏进行着,潺潺的流水、缓缓走来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如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父母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小英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她不但善良,而且聪明,细腻又有灵性。当人们都在排斥疯子秀贞时,她却怀着一颗好奇心融入了秀贞的生活,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听着秀贞的故事,与秀贞一起挂念着女儿小桂子和思康三叔。在成长的路上,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如何面对?用爸爸的话来回答就是“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小英子硬着头皮第一次一个人到日本人那儿完成了汇款;在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又硬着头皮完成了毕业生致辞......在一次又一次的硬着头皮中,小英子慢慢地长大了。“时间在走,日子在走,我也在硬着头皮向前走。”这是小英子激励自己的话。这一切都被林海音以独特的视角,朴实的手法展现的活灵活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年幼的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惠安馆门前的女疯子、遍体鳞伤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处的奶妈宋妈、因肺病而长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是小英子童年的一部分,他们同英子玩耍、谈笑、生活,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仿佛就在昨日,却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情世故如此现实,这般残酷?年幼而不谙世事的小英子深深思索却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光飞逝,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浓浓的相思,深深烙印在她童稚的记忆中,永不消退,也深深打动着我。看《城南旧事》,心头不禁荡起一丝温暖,如冬日的阳光倾洒在我的心头,暖暖的,很贴心。因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而又细腻的小说。她不刻意表达什么,不用浮夸的手法极力渲染文章,仅仅只是从容不迫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它本身那样真实平凡,纯净淡泊,而又那样的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逐名利的虚荣心。
每个人的童年也是如此,童年的一花一木都与我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成为我们永远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却又都悄然离去。童年的回忆,也慢慢随风淡去。在林海音《忆儿时》的小稿中,我很喜欢她说的一句话,“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騃而神圣的吗?”是啊,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应带着缅怀的心情去回忆童年。童年不仅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回忆的开始。如果将人生比作一首歌,那童年就是乐曲的前奏,充满着无限怀念。
虽然我们的童年已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应珍惜现在,珍惜学习机会,珍惜宝贵的同学情,珍惜美好的一切。“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读着这句话,一丝淡淡的哀愁涌上我的心头。但是,这句话也警醒着我珍惜现在,珍惜与同学之间的情谊,即使每个人不那么完美。
这是一曲人生的殇歌,弥漫着一抹淡淡的愁意——是对身边人离开的愁,也是对回不去的童年的愁。从中捕风捉影窥视到的一丝当时社会的现状,也的确发人深思。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7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在她的悠悠笔墨下,这部著作似乎弥漫着淡淡的忧伤。那时,英子用它那纯真无暇的大脑思考世界,用她那童真的眼神看待世界,将他的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
拿起《城南旧事》这本书时,我还带着一丝懵懂和无知。这本书是由一个个看似杂乱无章的小故事拼凑而成的。可是读进去之后,发现这是多么的有条不紊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逝去的日子相结合,不就恰似一首淡雅含蓄的诗吗?
当我读到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落泪如珠,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它写出了影响英子的最真挚的父爱。它以花暗示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结尾,令我感触很深。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长大了就说明不用大人再为你操心了。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英子幼小有脆弱的肩上,但是她的心灵已经成长,不再倔强。
这让我多次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小区里挥汗如雨的跑来跑去‘拿着一把小铲子冲到土堆里挖泥巴;走到海边,“噗通”’一声跳下水……
童年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多趣事!现在学业慢慢地重,玩的时间也少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一去不复返,童年也只有一次。它就像一幅画,而我们就是这幅画的作者;它又像一朵花,过一年,掉一片,当花瓣掉完时,童年就结束了。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诉说着盛夏的情怀……沉沉的的情思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份缅怀。当我的思绪飞回时,忽然发现,我长大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又是那耳熟能详的歌曲,再次触动我的耳膜,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二)城南旧事,初听书名,我想一定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当我读完一遍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英子快乐无比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英子的丰富,甚至让我觉得童年来影无踪,有时,因为我是小孩,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所以让我很烦它;有时,也因为我是小孩,却可以做只有小孩能做的事情,又让我很幸福。童年是漫长的,作者将童年编织成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故事。
英子的童年中有温柔的兰姨娘、有在井旁认识的扭儿、有被人认为中疯子的秀儿,以及被病痛折磨的父亲,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以及每一件发生的事情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常常不懂得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不去珍惜,但读完这本书,我要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不会等人的。当你长大后,你才会懂得童年的时光是多么的珍贵,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要更加珍惜这个童年的时光。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三)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当英子站在那垂落的夹竹桃前默念时,那首哀婉、惆怅的骊歌就一直萦绕在我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与坏人”的清澈童声,为我们唱起一支支素朴单纯的歌谣——缓缓而去的河流,缓缓而去的岁月。
爸爸走了,对小英子来说,她的童年也就结束了。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冬阳下的骆驼队,水井边的小伙伴妞儿,“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英子的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下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英子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而世俗上的快乐,不过是金钱和名誉。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
那是生活中平凡而美丽的诗,是故事,是梦幻,读时仿佛轻重音乐,扣动人心,字里行间所隐含的对社会的评价,对童年的回忆,对生活趣事的乐道,还有家中的或人或事……
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我的童年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希望《童年》这首歌将在我的心中轻轻地吟唱……永远……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四)我曾读过一本描写林海音在北京生活的书,它就是《城南旧事》。
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故事,虽然它只是后记,但仍让我受益匪浅。讲述了在冬天时,骆驼队都过来了。爸爸会跟他们谈价钱,骆驼背上都驮着两麻袋煤。人在卸煤而骆驼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他们吃草料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侯,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连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说过,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就该慢慢的。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夏天又来了,骆驼队又都不见了,“我”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我现在的童年。确实,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美好的!在童年,只有游戏,没有争夺;在童年,只有欢乐,没有悲伤;在童年,只有欢聚,没有离别!读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使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珍惜童年!童年短暂,若要等到长大了才醒悟,那就迟了。所以,从现在起,就应该把握时间,好好读书。千万不能变成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让我们一起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五)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最喜欢的就是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以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作者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亲切感人,令我思绪起伏,感慨万千。
全书由英子一个人引起,以英子纯洁的眼睛观察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了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从英子的视角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约英子看海的小偷,骑在毛驴上的奶妈,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她凭着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就是记录下来。
不得不承认,读《城南旧事》时,我的内心是沉重的,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善良的女子被深爱的人抛弃,让人同情怜悯的人被世俗的眼光鄙夷,原本正直的青年被迫向生活屈服,深沉的母爱因为生存而面临痛苦的选择,年仅13岁的孩子因为家庭变故挑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伤感的心头有时又会涌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失散六年的母女竟又重逢,因为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青年竟然和一个天真的小姑娘许下“我们看海去”的美丽约定,因为所谓“门不当户不对”的两个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最终走在一起,因为爸爸对英子说过的话“不要怕,无论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样的纯净美好,这样的温厚醇和,这一切一切让我感动不已,心潮涌动。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8
我的童年,没有门前澄澈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树的荫蔽,也没有金秋丰硕的果实。似乎没有什么可回忆的。直到我看了《城南旧事》。
电影开场,便是极具20世纪的风格。人们穿着厚实的大衣,自顾自地干着手里的活,街上人来人往,一片安宁,在骆驼的铃铛声,店家的叫卖声,搬运工的车轱辘声中,一个浓眉大眼的小姑娘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想必那便是英子。
在英子的童年里,穿插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慈爱的父母、无微不至的宋妈、懂事的妞儿、苦命的秀贞、蹲在草地里的小偷……每个人物都有他们各自的宿命,他们都深深地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烙印。或许,从一个孩子的眼里更好地看一个世界,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情世故、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
《城南旧事》围绕孩子展开,那个年代的孩子,他们会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们的眼眸梦幻般明朗。疯子也好,小偷也好,贫穷也好,富裕也好,在孩子眼中都被滤去了浮世悲欢,都被还原成了生命的本来模样。他们或许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是不属于人间的天使。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暖意。因为这样精致的东西已少见,这样的温厚淳和,这样的纯净淡泊,这样的弥久恒馨……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9
这本书一共讲述了五个故事,这五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都透着那么一丝不易发觉的忧伤和浓浓的孩子的气息。主人公英子,从一个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孩子到一个担当起家庭重任的少女,从幼稚到成熟,这是成长的过程。而那一个个忧伤的故事是成长的主动脉。
惠安馆的秀贞,想必是极美的女子罢:一条长至腰间的麻花辫灵蛇一般缠绕在脖颈上,红色的头绳在冬日里与阳光互相挑逗着。好看的杏眼,打量着这个让她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碎花布缝制的衣裳俏皮又可爱。朱红色的门上,靠着这样一个美丽如花的女子,别说是小英子了,就是我也会忍不住凑上去和她聊一聊。秀贞是可怜的,没了丈夫,没了孩子,还被人们口口声声说成疯子。再看看妞儿,她是一个可爱的人儿。光是看她眼底下两个细细小小的泪坑,就格外惹人怜爱。她有着小黄鹂似的妙嗓子,还有一副俊秀可爱的俏模样。这样的女孩本应该像英子一样,被父母捧在手里,可她却被抛弃在城墙根,被一对夫妇捡来作为挣钱的工具。这样的身世,着实可怜。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我以为会是欢乐的大团圆,但事与愿违。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故事的结局,但却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到了一丝来自心底的忧伤。
五个故事中,我最喜欢《我们看海去》。也许是因为我和英子同样向往大海;或是因为我十分喜欢那个蹲在草丛里的人,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再或者是没有理由,喜欢就是喜欢,简简单单的喜欢。跟英子一样,我是分不清天空和大海的。我曾经多少次抬头仰望天空,向往着大海的景色。我似乎看到过海,但那只是在梦里,在厚重的大书里,在午后的遐想里。我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人与人的心隔得太远了,远到没有一座桥梁可以连接它们。我曾那么用心地去凝望他们的眼睛,但他们那心灵的窗户太脏太厚了,除了灰色,我什么都看不到。草丛里的那个人,是好人罢――他是那么爱他的弟弟,爱到可以为了他去犯错。草丛里的那个人,是坏人罢――他偷了东西,他是个小偷。我想象过那个人被抓走的情景――他一定低着头吧,因为他不想让他的弟弟看到,他也不想让英子看到。围观的人议论纷纷,而英子却躲在母亲身后,眼泛泪花。她记得,他说过,他不是坏人。他答应过,要和英子一起看海去。但这些都在人们的谴责声中落空了,就像大海中的浪花,沉没在无尽的海浪中了。然而,只有英子知道这其中真正的故事。
我不喜欢惊天地泣鬼神的哀伤,反倒是《城南旧事》这样淡淡的忧伤更让我心痛到窒息。“秀贞”“德先叔”“萧姨娘”“那个人”“宋妈”还有“父亲”的故事那么轻,却又那么沉重。
没有忧伤的成长是残缺的。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10
从北平到北京,一个世纪的沧桑,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城市的巨大变迁,而对在那儿成长、生活的人来说,是他们全部的幸福和痛苦,点点滴滴。回忆里暖暖的斜阳,缓缓的骆驼,还有小英子最爱也成了我最爱的《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征文读后感 篇11
——读《城南旧事》有感杭X中 初三(X)班 XX
这是第二次完整地看这本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书不是只能读一遍的,要细细品尝,摸索其中的文字。
英子是个怎样的人呢?小时候,天真善良,充满好奇心,长大后,理解家庭,懂事。其中讲述的故事很有趣。我觉得这是一本讲人的书,故事中各种各样的人在英子心中的形象令人感动,就是这么平凡。这么普通的小女孩,让作者写得那么生动,这个小女孩的形象便立刻在脑中浮现出来。至于其他那些以小英子为主线的人,个个都那么真实,一点都没有编造的意思。
遭养父毒打的唱戏小伙伴——妞儿,惠安馆门前让人心疼的疯子——秀贞,一个为弟弟上学偷东西的小偷,那个说不清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一个慈父。英子的童年让人羡慕,经历过这么多让人好玩的事件,同时也背负着悲伤,令人发指。
我最爱的是那条胡同,可能是破破烂烂的,极其狭小的,但还是爱。那儿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条胡同,窄窄的,旁边是一幢幢房子,穿过,为之着迷。那里有英子的回忆,有我跟着英子到处乱逛的影子。那里有悲伤,不知道秀贞和妞儿后来是怎么生活的,只能留着想象,不辞而别,生活就是这样,事事充满着未知。那些都是后话了。还想知道那个小偷现在怎么样,兰姨娘和德先叔过得怎样。宋妈还在家里吗?太多问号,有时候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再次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过那时候的生活,想看看惠安馆,看看那头驴,还有骆驼队,看看骆驼咀嚼的样子,听听每年唱给毕业班的骊歌。
城南旧事小说读后感 篇12
其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讲述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认识秀贞。后来,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妞儿相认后,立刻带着妞儿去寻找爸爸,不幸被火车压死。没过多久,林英子的爸爸因为得重病去世。而“我”却去找妈妈……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惠安馆》,因为它用各种方言把“惠安馆”这个名字描写的有趣极。用北京话说是“惠安馆”,宋妈说成“惠难馆”,妈妈说的是“灰娃馆”,爸爸却说成“飞安馆”。
当然,这是一本充满人性美的书,英子的心是纯净透明的,当大人们看不清美与丑的时候,她却能看得清。英子善良、仗义、倔强、聪明、勇敢,而这些正是我们生活中所要追寻的,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不应该丢失童年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阅读:
高一读城南旧事学习心得2009-14
城南旧事读后感资料07-29
城南旧事读后感900字05-10
《城南旧事》读后感430字05-17
《城南旧事》读后感高分文章06-13
城南旧事精彩读后感作文11-03
《城南旧事》五年级读后笔记06-14
《城南旧事》读后感作文700字07-18
《城南旧事》小学生读后感08-18
暑假《城南旧事》读后感650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