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城南旧事》有感(精选13篇)
读了《城南旧事》有感 篇1
这本书是作者以其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为背景的一部自传小说。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英子、宋妈、秀贞、妞儿、厚嘴唇、兰姨娘,其中英子是主人公,她是一个热情、善良、乐观向上的女孩,有着一对纯净透明的眼睛,她可以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这本书一共有五个故事,每每品读时,总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伤心落泪。其中《惠安馆》讲了一个“疯女人”秀贞的`故事,通过秀贞的遭遇,我惊讶了,原来一个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会变成疯子的呀!怪不得妈妈每次带我出门时总要紧紧拉着我的手。当我看到英子帮助秀贞找到她的孩子时,我真心为她们感到高兴,可当我看到她们母女不幸被车轮压死时,又深深为她们悲惨的一生感到惋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个小孩子》,我终于体会到了和母爱不同的父爱,父爱就像沉默的火山,外表看起来冷冷的,含蓄的,其实内心却涌动着爱的暖流。就如同我的爸爸,即使他再忙,即使他嘴上不说,但仍会努力抽出时间陪我一起玩耍、学习。虽然最终英子的爸爸去世了,可他说的最后一句叮嘱,却让英子瞬间长大了。文中把爸爸的去世比喻成花儿落了,让可怕的死亡笼上一丝美感,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
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爸爸妈妈以前对我的爱,我们长大以后也要去回报这份爱。爱是一种责任,我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照顾家人。我会向英子学习,变成一个坚强、自立、阳光的女孩。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在这个故事里,英子读一年级,有赖床的“嗜好”。一个下雨天的早晨,她竟然想逃学。英子的爸爸大怒,吼道:“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英子却没有挪窝儿,结果被爸爸拿鸡毛掸子打了一顿,“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自己。不过,我不是赖床,而是……
那是上学期的一天下午,胡老师让我和程心怡去她办公室拿听课本。打开抽屉时,我忽然看到一块圆圆的橡皮,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这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作怪,我悄悄地拿走了这块橡皮。我有点儿紧张,但也没有多想。谁知,两节课后,胡老师找到我问那块橡皮的事。我非常害怕,竟壮起胆子骗她说自己没有看到,就像英子那样“错上加错”!胡老师又让我去找程心怡,我脑子一片空白,头脑一热,竟趁此机会把橡皮藏进了厕所。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程心怡看到我拿走了橡皮。胡老师没有对我多说什么,只是很严肃地让我回家告诉爸爸,好好反思。
我的爸爸也像英子的爸爸一样,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心里别提有多担心了,就怕会遭到痛打。到了家,我居然还想隐瞒自己的过错。但是,再瞒也瞒不过爸爸的“火眼金睛”。爸爸用扇柄在我的手心上留下了一条条印子,红红的,而且发着热。说来也奇怪,被爸爸这么一打,我的心里反而好受多了,就像甩掉了沉重的包袱。
爸爸在我的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和“勿以恶小而为之”两句话。这多么像英子爸爸说的那句话——“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是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应该逃避自己所犯的过错!英子之后再也没有迟到过;我,也再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3
今天,我又翻开那本令我难以忘怀的书——《城南旧事》。书中描写北京城南里,一家人温暖和睦的生活,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出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那既清晰又模糊的故事,常使我潸然泪下。
这本书讲的是上世纪一个住在老北京的小女孩英子的生活。疯女人秀贞,井边的伙伴妞儿,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勇于反对封建思想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妈宋妈和沉疴染身长眠地下的慈父……这些人,伴随她走过了六到十三岁的童年。童年已一去不返,思绪却如潮水般涌出,小英子的童年生活虽离我很遥远,却仿佛隐隐伴随在我身边,如同一副幅美丽的画。
作者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天真无邪,童稚青涩,旧社会的黑暗好像不存在了,只是一个孩子快乐,纯真的生活。但纯朴的语言之间,又夹杂着丝丝忧伤。英子眼里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起居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曾与她一起谈笑的人们,音容笑貌是那样的清晰,转眼却又一一弃她而去,这是为什么?英子不明白,但她的童年依然开心快乐,读后使很多人魂牵梦萦,对早已溜走的童年生活依依流连,不禁仔细回味起那段时光。
作者用轻松朴实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图画,追寻着微小的记忆,回忆着童年。书中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流过的人群,缓缓流逝的岁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真,却又饱含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如同一曲娓娓道来的诗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人间的凄苦。作者借描写英子的童年充分展现对纯真岁月的充分留恋,在英子的眼里,虽世态茫茫,但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落叶残阳……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美好,令人快乐,令人向往。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4
不止一次读《城南旧事》,而每次的感受都不同。它就像一坛酒,随岁月的流逝而发酵,年岁越长,越发得浓郁香醇。
再一次合上《城南旧事》,闻着那淡淡的油墨清香,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耳畔传来了阵阵驼铃,我看见一行驼队,一步一步从门头沟走来。古老的北京城,幽静而蝉鸣如雨的小巷,咿咿呀呀的辘轳井,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的笑时的泪坑,雨中的奔跑,往事铺陈开来……
六岁的小姑娘英子不顾家人反对,疯子——秀贞结成了朋友,并意外帮她找到了女儿。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读书而不得不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却无意中使警察找到并抓走了这个年轻人。之后,英子撮合了兰姨娘和德先叔,又目送奶娘宋妈乘着小毛驴渐行渐远。最后,爸爸因为肺病离世,英子才真正长大了。
三毛曾经说过:“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了那么完美。”可这里的每个故事,总以离别作为句号,充满了悲伤的味道。然而,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才会学会坚强,变得成熟。
父母会老去,我们会长大,不,我们必须长大!但长大并不意味着被世俗同化!我们变得成熟,但成熟并不意味圆滑市侩!我们要为父母支起一片蓝天,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别人带去风风雨雨!
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南。在城南,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奔跑,放肆地仰天大笑,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
可是,城南终将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再也回不去。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5
在故事中,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和林海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她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朋友。童年是快乐的,甜蜜的。林海音小时候虽然过的不是很好,有点苦,但是童年却是丰富多彩的。她童年中的故事不仅使她很难忘,甚至我看完了书,也是很难忘掉的。因为她童年拥有的快乐和我们不同,和我们的生活时代也不同。
在书中,林海音最初在惠安馆认识了疯女人――秀贞。她是因为失去了孩子而疯了的。当我看到林海音的朋友――妞儿是小桂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激动了,因为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再当还我看到她们母女重逢的时候,我差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再往下看,她们母女俩想要去找妞儿的爸爸要走时,林海音恋恋不舍的追着,结果下雨了,早前的小病又厉害了,林海音发起了高烧,昏迷了十天,终于醒了,但是她却忘记了一些事情。这一章的最后,林海音他们一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她还要准备上学了。
《城南旧事》读书会 篇6
疯女人秀贞在英子的眼中是正常人,一点都不疯,是个可爱又可怜的人。因为她经常和英子在一起玩,帮英子梳头、染红指甲,向她讲述自己过去的事,并让她帮助自己找丢失的小桂子。等到英子把小桂子带到她面前时,在那么急的情况下,还不忘让小桂子喊她一声“妈”。别人不知道她的内心世界,总认为她在说胡话,其实她的话有许多都是真的,她无法向人们倾诉内心的苦闷,只能装疯,把心中的一些想法说出来。(郑泽然)
厚嘴唇的年轻人的心肠是好的,他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偷了东西。但这个年轻人在英子眼里永远是个好人。不过,我又觉得他又是坏人,赚钱可以有很多办法,比如,做个小买卖,去给人家干活什么的,为什么非要去偷呢?无论为了什么,偷东西总是不好的。(赵博通)
有时候,书中的一个画面、一个眼神、一种声音常常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请你描述一个让你感动的细节。
《爸爸的花落了》写了英子一次上学迟到的经历。其中几个细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声音,我挨打了!”
“爸气极了。”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英子的爸爸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气愤,表情是非常吓人的。“咻咻声音”让我好像感觉到了鸡毛掸子打在英子身上时带来的凉风。 (李艺)
写吧
英子因为迟到而被爸爸打了一顿,你有没有迟到的经历?有的话,写下来,让我们与你一起体会当时的心情。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7
在小英子的眼中,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是善良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个别人认为的疯子,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那个令所有人厌恶的小偷,是一个为了弟弟读书而付出的好哥哥。我们的小英子是多么的纯真善良啊,她可以为第一次见面的小桂子抱不平,可以帮助秀贞去寻找丈夫,可以与盗贼做“我们看海去”的约定……但,再美的花也会有凋谢的时候,就像书中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行一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了。
这本书,缓缓读来好像一涌清泉,一切都是那么得平缓:缓缓落下的花,缓缓流淌的水,缓缓行驶的小船,缓缓走来的骆驼队,缓缓流逝的岁月……如此,令人心旌摇曳,也如此令人沉迷留恋。我缓缓合上书,淡淡的水墨香气好像还在房间里飘荡着,故事里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陈列着,这电影似乎永不落幕,这书又仿佛永不翻篇。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深入我的心尖,烙印在我的心上,赶不走,忘不掉……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8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在历史、政治、文化的大激荡上,个体之为人最细腻的那部分喜怒哀乐便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就好像巨浪拍打过后,沿岸上仅存的三两个水滴一样,轻而易举的被忽略掉了。
这本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追忆之作《城南旧事》却通过另一种视角,即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稚嫩的双眼带领读者重新走过那个往昔乱世,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个个侧面。
在那里烽火狼烟将被隐去,一群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逐渐登场,他们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的各种喜怒哀乐将逐渐清晰。这里没有大江大河的奔腾激荡,岁月只不过是城南老街巷里一条缓缓淌过的清澈小溪。
儿童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林英子来说,她眼中的世界不过是北平城南的一方土地,那里有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胡同边上空地里的荒草丛,沐着冬阳悠闲而来的运煤驼队,还有偶尔得了父母恩准可以去逛一逛的热闹街市,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的生活好像不受乱世控制的世外桃源一样。至少外面的风雨激荡,她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然而我们并不能说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
就像《论语·先进》曾皙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志向一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许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唱着歌的世界才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
胡适先生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取人格。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正是同样的道理,童年虽然在乱世中度过的,但是回忆并不一定要承担起书写乱世的义务。文字在这里抛弃了它惯常地被赋予了书写时代的责任,仅仅只是一个人回忆她童年的愚爱而神圣。
构成《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被逼着学唱曲的妞儿、惠安馆疯子秀贞、骑着驴回乡下的宋妈、不理人的德先叔和斜着嘴笑的兰姨娘,还有草丛里的偷儿、爱喝酒的善良爸爸。
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或多或少地被当时所处的乱世影响着、改变着,甚至我们可以说他们最后的悲剧都是根植于时代和社会的症结。然而在儿童视角的叙事当中,时代背景仅只是作为一个人背后存在的,甚至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和抹去。
对于宋妈失去一双儿女的悲剧,英子骂的是宋妈的丈夫。她说:“宋妈为什么要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对于荒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大人们抱怨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英子却念念不忘曾经约好的“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中的细节尤其值得注意。第一个故事惠安馆的结尾:妞儿跟着她妈妈秀贞在大雨的夜里赶去坐出城的火车。对于她们的结局究竟如何,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与想象的空间。但我们却可以根据书中一些记载来简单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情状。
书中是这样讲的:
英子在半睡半醒当中听到妈妈和宋妈的一番对话。妈妈还在哭。宋妈说:“可也真怪事,她怎么能一拐就拐了俩孩子走呢?咱们要是晚回来一步,英子就能追上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唉!那火车,俩人一块,唉!我就说妞儿人家长得俊是俊,就是有点薄相。”
“别说了,宋妈。我是听一回心惊一回。妞儿的衣服呢?”
“鸡笼子上仍的那两件吗?我已经烧了。”
“在哪儿烧的?”
“我就在铁道旁边烧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唉!”
两个人唉声叹气,停了一会儿没有说话。
时代的症结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但是作者没有明确的去说,而是用一个模糊的结尾为人物留下了最后一丝温情。
《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以离别为结局——秀贞和妞儿在雨夜里出逃;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了;德先叔和兰姨娘一起离开了;宋妈骑着驴回乡下了,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而英子也再不是小孩儿了。
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被缩小了,人却被放大了。乱世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渐渐模糊,由湍起的大江大河倒退回记忆中流淌在北平城南的那一条清澈的小溪。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的,筛去了杂质和浑浊,也筛去人和事物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纠葛,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层。虽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有时反而更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采用儿童视角叙事形式的《城南旧事》,将故事局限在北平城南的街巷和胡同里,淡化了时代的影子。将其中的人物当成一个个个体来书写,不必是某一类人的缩影,也不必是一个个生命的符号,仅仅是用最虔诚的温情还有敬意来书写他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二说教育和鲁迅的“城南旧事” 篇9
附近有两种人让人有点烦,一类是以外地人为主卖劣质书画和假文物的,一类是“全聚德”门口专拉专黑外地游客的的士。上小学时,经常被老师教育不能做骗子的孩子,大了以后知道最会骗人的是大人。教育孩子知错就改,可大人错了从不认错。前几年,南新华街的厂甸庙会很是热闹,没有门票还有点乱,看上去是老北京那点儿味道,土生土长的东西。去年撤了,有一千条理由也觉得可惜。比如巴西里约的狂欢节,多乱呀,年年出事年年人山人海的,知道不安全却能激动放松你的神经,可以当药。
一条街需要一点刺激,商业的东西只要有人气,自然会旺。就怕政府行为,费力不讨好,比如隆福寺、平安大街以及现在的前门。路过琉璃厂路东的中国书店,《北京纪事》的元尚拐了进去。我对傅伟说这家店旧书定价太贵,街里有一家比较公道,他说还在这儿买了不少。没办法,都是些爱书的人,当今社会的“另类”。我相信内容好做工好的书总有一天会是文物,因为好书不可复制,因为现在的学问容易被稀释。
在这里想起了鲁迅先生。《北京青年报》2011年10月4日登了篇《鲁迅居京生活地图》,值得一读。看《鲁迅在北京》(陈漱渝著,1978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知道鲁迅于1912年5月5日来到北京,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部员。8月26日,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文艺、文物、动植物园等事宜。民国好像没有文化部文联这样的部门团体,鲁迅先生的公权力应该不小。别看是一个小小的科长,上个世纪初中国的很多文化基础建设可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办的。虽然在“中央单位”工作,先生精神上和生活上没有特别忙的感觉。
鲁迅爱书,藏有线装书900余种,7000余册;平装书800余种,1000余册;外文书700余种,900余册。他在北京淘书的地方就是琉璃厂。琉璃厂东起延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还包括了厂甸、南新华街、火神庙、土地庙等处。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他每个星期都要到琉璃厂书肆数次,有时去直隶官书局,有时到土地庙的神州国光社。琉璃厂旧日有两座火神庙,一东一西把在两头。过去这里的书商分江西、河北两大帮派,都想建火神庙保佑自己的书籍免于火灾,为此屡屡冲突,最后各建一座了事。每年正月初四到二十八,火神庙都会举行庙会,以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图书为主。这样的“文化盛会”,鲁迅自然不会缺席,老人家记账,有一年共计购书款310元2角2分。咱们一听是不是觉得没多少钱,可当年北京普通人家的月平均生活费一人才3元,就已经很幸福了。
鲁迅爱书,他把图书馆作为国民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1913年2月,教育部派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实际工作由鲁迅负责,他以教育部名义调各省官书局书籍入藏,《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在他的力争下移藏。他认为,通俗教育可开启民智,又指导创办京师通俗图书馆。他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所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1913年10月21日,京师通俗图书馆在抄手胡同建成,当天的《鲁迅日记》中记载:“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1917年1月26日,鲁迅参与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开馆。
陈丹青评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的确,卸下时代给予鲁迅的神化光环,会生活的“大先生”是那样的亲切。作为“京官”的他基本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1919年7月23日,鲁迅决定花3500元购买八道湾11号罗姓房屋,11月成交,终于成了有房族。在此之前,除了住的地方不踏实外,下了班的生活还是蛮有意思。有人统计,鲁迅居京14年,到前门外观音寺街和青云阁的次数达400多次,在他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在这里品茗、购物、理发、会友、用餐的情况。观音寺街在大栅栏的西边,东起煤市街,西至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东口,因街西口有建于明代的“观音寺”而得名,现在叫大栅栏西街。
“西街”往往让人有文化小资的联想,小时经常在大栅栏“穿越”,没什么感觉。现在让时光“穿越”,看了倒激动一番。大栅栏西街基本保持了民初的风貌,有一些客栈,老房子的风格中西合璧。鲁迅到这里是买生活日用品,猜想当年街上南方的东西会多一些。鲁迅爱吃稻香村的点心,稻香村在北京开的首家店铺就在观音寺街,那时他经常从青云阁出来顺路带几样点心。青云阁是集购物、娱乐、美食于一体的商业场所,上世纪初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为老北京四大商场,是文人雅士、官贾贵胄的聚会地。青云阁是北京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轿子楼建筑,现在是一家旅馆。轿子楼建筑主厅为四方形,不临街,在主厅两侧各伸出两个像轿杆样的狭长通道通向大街,主厅四周布满房间,房前有一圈跑马廊。鲁迅最爱坐在三楼南侧的跑马廊上。
鲁迅去青云阁的路线,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里介绍得清清楚楚。鲁迅一般从琉璃厂往东,经过一尺大街,走向杨梅竹斜街,从青云阁的后门进去,然后上到三楼的玉壶春茶楼。茶楼茶以碧螺、龙井、武彝、香片为主,可还经营鸡肉饺、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药、汤馄饨、三鲜面等小吃。听着像现在的广东早茶,现在青云阁三层的走廊上有鲁迅的照片以示纪念。
从青云阁后门出来,往东不远的升平园浴池是他老人家洗澡的去处。这个浴池是新中国成立前,京城最高档,也是最大的一家。那时,京城浴池大都空气污浊、蒸汽逼人,唯有升平园浴池最为整洁,因此当时的有钱人和文人都愿意到这儿沐浴。在鲁迅日记中,去得最多的浴池就是升平园浴池了。升平园浴池在解放后停业,改为杨梅竹斜街第一旅馆,现在叫龙晓宾馆,可喜的是建筑还保持着民初的模样。
想象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生活,是不是悠闲而又充实?至少,我们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大先生”。几十年前,读他的《呐喊》自序:“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老师说这反映了他很压抑,学生们就记住了。其实,他在北京的时光、沉淀的思想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就如陈丹青所表达的那样,即使在那个文化大破坏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的一本本小书,无论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他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已经是受益终生。
1923年12月2日,鲁迅在兄弟失和辗转多处后,用借款买下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6间旧房。在这儿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老虎尾巴”写下了200多篇作品,包括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1925年8月12日,因为鲁迅支持学生反对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呈请免除他教育部佥事职务。13日段祺瑞明令照准,14日免职令发表。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
解放后,在西三条21号建成了北京的鲁迅博物馆。1955年5月22日,在落成前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亲临视察。周总理在参观“老虎尾巴”时赞叹道:“鲁迅的生活真艰苦啊!”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故居的工作人员说:“鲁迅故居虽然小,但意义可不小!”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观城南旧事有感 篇10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部好电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灵魂。在我的心里,就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就像一滴清水般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它就是《城南旧事》。林海音以她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看完电影后,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抹的字号、半扇院的门插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着李静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看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电影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悄悄地进入我的脑海中: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种种地方浮现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子里的小偷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那最后因病去世的父亲,都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结成的。
我不禁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心,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吧!看着看着,我时而心惊胆颤,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读名著城南旧事有感 篇11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她以自身真实故事为蓝本,诉说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篇章。文中,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老北京这个杂乱的世界。看着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在这一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蜕变。
在书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对英子的成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惠安馆的秀贞,好友小桂子,为了弟弟上学而当小偷的哥哥,仆人宋妈,兰姨娘,德先叔,因病而逝的父亲……,这些人教会她许多道理,也是因为有这些人,她的童年丰富多彩。
英子,她纯真,质朴,乐于助人。她为秀贞找回失散多年的女儿,她还把母亲的金手镯和父亲的钻石金表送给秀贞母女当路费,而自己因在送别秀贞母女途中淋雨生病了。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形容她是最合适不过了。
在《城南旧事》中,最令我动容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章。文中,有许多至情动人的句子描写,如“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落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很不像样子”,“石榴树大盆下,也有好几落没有长成的小石榴”,她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懂事,使她明白父亲将离自己而去。当仆人回来传话时,“我从来没有这样镇定,这样安静”,“是的,这里数我最大了”……明白了自己身上将承担的责任,这份承担又是她这个年纪所该具有的吗?而“催促自己,我好怕是怕不上什么事似的”,更加反映了她的内心的动荡不安、恐惧。再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的转变。这一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一个小孩子在这个阶段,不该有的成熟懂事和承担,而她并没有哭,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使我不得不由衷地敬佩。
英子,她带给我的故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温暖人心。她的童年,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她的故事那样纯洁淡泊,那样历久弥新,温馨地滋养着我的心田。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梦的符号。每个人都有一个别样的童年,而童年却一去不复返。《城南旧事》勾引起我对童年的回忆,昔日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读《城南旧事》有感优秀 篇12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文章里字字句句透着京味儿,让我觉得有趣的同时又充满了新鲜感。一本书读下来,跌宕的情节总让我捏了一把汗,但心中却又五味杂陈。作者真像是一位“神厨”,简单的文字也能变成可口的“佳肴”。读完后许多场景令我难忘,久久挥之不去。古城的残片,临街的老店,半扇院门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皇城墙上的冬雪……这些景象慢慢渗入到我的脑海。缓缓走过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妞儿、疯女人秀贞、草垛里的小偷、斜嘴笑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因肺病去世的爸爸……他们仿佛鲜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看了《城南旧事》后,我感触极深,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酸。文章中的五个故事都是以悲剧结尾,让我难免有些伤感。当英子与疯女人聊天的时候,我真替她担心;帮助疯女人和妞儿母女相认,又偷妈妈的镯子帮助母女俩逃跑,让我感到英子有一颗多么善良、纯真的心。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作者仍然把属于童年的快乐单纯带到了我的面前。
读《城南旧事》有感:珍惜童年 篇13
——读《城南旧事》有感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
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人们的美好心灵。
今年暑假《城南旧事》这本书丰富了我的情感,它像一滴清水折射出了我心中的阳光。《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在淡淡的书香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旧”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记号,半扇院门型的插门,还有屋顶上的花盆及落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童年,是记忆的开始,它是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恋。
有人说,童年是回忆中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幸福的童年,那段岁月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播放着: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以及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
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男孩、俏丽的兰姨娘、不理英子的德先叔、与英子朝夕相处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而去世的英子爸……这些人都与英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筑成的,而他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的美梦,顿然而破。
我的心也随着美梦破碎了,这时,我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大约一盏茶的时间后,我又重新细读了这本书。当我读到英子和秀贞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来,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小伙伴就是秀贞的女儿时,不仅帮助她们母女俩重逢,还亲自将自己的生日礼物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秀贞母女俩当盘缠。
此时,我不禁为英子骄傲。读着读着,我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看到最后,我才明白:英子的童年如此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正因为她有了这样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多彩、丰富、淡然、纯真、快乐。
这本《城南旧事》犹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要珍惜童年。
因为花谢了还会开,太阳落山了,明日依旧还会升起。
【读了《城南旧事》有感】推荐阅读:
读城南旧事后有感12-09
读城南旧事有感作文650字06-20
城南旧事书评范文08-24
城南旧事导读课10-17
城南旧事感悟作文10-18
城南旧事主题赏析12-09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总结05-26
小忆城南旧事散文06-08
城南旧事导读课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