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剧本赏析(共4篇)
《狮子王》剧本赏析 篇1
《狮子王》剧本赏析
一、影片简介
片名:《狮子王》
英文: The Lion King
国别: 美国
片长: 89分钟
导演: 罗伯?明科夫
罗杰?阿勒斯
编剧: 艾琳?梅奇
乔纳森?罗伯茨
琳达?沃佛尔顿
制作: 迪斯尼
发行: 博伟
上映时间:l994年6月27日
二、剧作赏析
自1994年夏天上映以来,迪斯尼推出的第32部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席卷世界各地,在欧洲、拉美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狮子王》更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进入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动画电影,并保持过近十年电影史上动画电影的最卖座记录。所以,本片不仅创造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也使很多人从观念上重新定义了动画电影,对美国动画、世界动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电脑动画的诞生,影片又被公认为两维传统动画的巅峰之作,也是迪斯尼动画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在动画电影史上无疑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人物原型分析
《狮子王》是迪斯尼号称的第一部原创动画电影,在这个发生在非洲大陆的故事当中,我们看到对爱、对责任、对生命、对成长的探讨,充满了一般动画电影少见的王者风范和史诗气派。
一谈起《狮子王》,大家都说影片的故事灵感主要来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等等。但是我们认为,从分析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动画电影来说,概念性的将其中与某部经典原型相比较,得出其共性的思考路子,显得过于简单化了。其实,《哈姆雷特》也只是《狮子王》创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那我们不仅要问,既然故事原型是《哈姆雷特》,那原创又在哪里呢?我们剥离整个电影的故事,还原其在最初创作中的元素的堆积,总结到以下的几个主要方面: 动物题材原型——“小鹿斑比”
我们从迪斯尼动画电影当中,尤其是改编经典童话、神话的创作当中看,改编手法最多的就是经典题材与动物题材的结合。动物题材的选择与动画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在最初的迪斯尼动画中的((101忠狗》、《小姐与流氓》、《小飞象》、《小鹿斑比》等等,动画将童话特有的童趣色彩和梦幻感挖掘得淋漓尽致。到了20世纪90年代,迪斯尼进入了真正的复兴阶段,取代动物题材并以人为主角的童话、神话题材如《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艺术构思、美术创作能力、剧作等全面走向发展和成熟,使得这些影片在娱乐性、故事性、思想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创作阶段。
无论当时《狮子王》的主创者的创作初衷是怎么样,但是从现有的影片剧本本文来说,有关动物的描绘埋藏着《小鹿斑比》的影子。l942年出品的《小鹿斑比》叙述了小鹿斑比的成长故事,是一部主题强调爱与温馨的作品,故事描述斑比从踉跄学步开始,他与森林伙伴们一起历经季节迭换、岁月变迁,在神奇的大自然里学习成长,但是当人类带枪闯入森林,屠杀
他们的亲人、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之后,斑比明白了只有爱才是抚平伤痕的惟一力量。影片对森林的和谐气氛以及对动物们的善良本性描写十分深入,故事里借可爱动物们的温馨扶持与相处,展现纯真童心及处处有爱的寓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小鹿斑比》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对于孩子的结交朋友过程的描绘、对于亲情的刻画、对于森林的毁灭与重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些感人的元素,几乎都成为《狮子王》扣人心弦的重要因素。
辛巴的故事几乎就是斑比的翻版,虽然有很多的修改,但是从动物题材的角度来说,《狮子王》的选题更准,娱乐性更强,而且对于上述的几个方面的挖掘更加深入,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创作成熟”的特点。
人物原型设置——“摩西”的回归
分析《狮子王》中王子辛巴的遭遇,很多评论都是从《哈姆雷特》的角度来探讨的,毕竟整个故事的大框架当中,王子复仇以及与叔叔篡位等大的情节与《哈姆雷特》实在太相似了。但是,如果我们关注辛巴这个王子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辛巴形象的骨子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原型要涉及,这个原型就是著名的埃及王子一一摩西。
读过《哈姆雷特》的读者知道,哈姆雷特回国后发觉自己的叔叔具有杀人篡位的嫌疑,随着鬼魂以及哈姆雷特演戏的隐射,谜底已经越来越明显,莎士比亚将剧本的中心聚焦在这个有些怯懦的人物内心当中。“生存还是死亡?”的名句也跟着哈姆雷特而深入人心。
而《出埃及记》当中的摩西原本养尊处优,由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发生意外杀人,而远走他乡,过一段和平安宁的日子后,听候上帝的感召,回埃及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在这里,摩西经历了贵族、罪犯、使者,最后到人民的救星的整个角色的变化。看完这个,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段人生的经历在辛巴身上得到了重演。所以,我们现在很清晰地发现,从辛巴这个人物的设置来说,他的人物角色的演变,更多的来自摩西的原型,整个故事围绕着人物在故事中的起起伏伏来做文章。
辛巴的回归与摩西一样,具有着救星的意味。尤其是这个“出走”和“回归”。《狮子王》的主创人员巧妙地与叔叔篡位的副线相结合,是影片剧本最为重要的情节点,扭转着影片的剧情发展。辛巴人物的塑造原型选择摩西,一方面,辛巴避免了哈姆雷特的过于怯懦与犹豫的气质;另一方面,辛巴又吸取了摩西经历的悲剧性,而且更加尖锐(死的是自己最亲的父亲),使得辛巴与常规的动画形象(比如米老鼠、小飞侠、阿拉丁等)拉开了距离,被刻画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深度。
戏剧冲突原型——“哈姆雷特”的王位
读到《狮子王》的剧情方面,我们就不得不着重从《哈姆雷特》的角度探讨。《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具有激烈戏剧冲突的经典故事原型:叔叔的篡位使得家族关系分裂为敌我矛盾;王位代表着责任;复仇蕴含着战斗与抗争的高潮;王子的惆怅意味着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如果照搬整个故事框架,将所有人物进行动物化,也未尝不可,迪斯尼的经典动画《妙妙探》、《罗宾汉》、《救难小英雄》、《小姐与流氓》走的就都是这样的故事套路——用动物讲述人的故事。但是本片的主创者显然没有这样“偷懒”,为了将这个动物版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一部石破天惊的动画史诗,大胆地吸取了其他的养分,进—步将故事素材重新整合,形成了现在这个相当成熟的经典大作。
为了适合动画的独特的艺术类犁,从这里的修整尤其是局部的修整可以看出主创者非凡的艺术造诣与动画修养。
1)首先,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基调被修整了。尤其在整个影片的基调上,主创者做了很大的努力。影片一改《哈姆雷特》的压抑、悲伤、沉寂的忧郁基调,通过诙谐角色的出场、歌曲的穿插、色彩构图的营造等等方法减弱悲剧性,还加入了辛巴父子的亲情、辛巴与娜娜的爱情、辛巴与丁满彭彭的友情等元素,将整体悲剧性的基调合理地演变成一种具有史诗性的正剧基调。
2)其次,对动物题材的生发。既然从动物的角度入手,如果脱开了动物的身分去演绎就显得不够充分,所以前面论述的对《小鹿斑比》的重新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影片的视角更加的动物化,更加的具有生动性和可信性。
3)对主要人物的修整。除了将辛巴这个主人公重新演绎,还将其他的主要角色进行了调整,使得各种人物在具有非常鲜明个性的同时又不复杂,具备动画电影的人物设置要求:叔叔刀疤残酷阴险、娜娜善良勇敢、丁满敏感多嘴„?
4)对冲突段落的设置进行调整。《哈姆雷特》原著中,从哈姆雷特回国开始,他就发现了自己父亲离奇的死亡,在查明了叔叔的谋杀后展开复仇。矛盾冲突集中在王子的复仇上。而《狮子王》则顺序性地交代了叔叔篡位,以及辛巴出走与回归的过程,复仇成为影片的高潮阶段。戏剧呈现给观众的是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而电影,尤其动画电影要遵循“起承转合”的冲突以渐进方式展现故事。
5)最后,修改结尾。《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最后的悲剧来源于自身性格,也来源于那个具有悲剧性的时代,戏剧悲剧性结尾振聋发聩。但改编到动画电影当中,这种悲剧性似乎有些不堪重负了,尤其在美国动画的艺术传统当中。影片用“生生不息”作结尾,体现了主创者高超的艺术构想和昂扬的思想,可以说,这个修改实在恰如其分,与整部影片相得益彰。
影片的成功来自诸多方面的有机整合,编剧对一个题材的挖掘和把握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艺术水准和票房成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狮子王》的“原创性”都是值得借鉴的。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经典巨著当中,这样只能作茧自缚,体现不出时代的特点,更发挥不出动画艺术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这种出神入化“杂取种种,为我所用”的创作方式本身就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2.主题鲜明
毋庸置疑,《狮子王》在电影史上是一部举足轻重的动画电影。在这部动物版的《哈姆雷特》中,全部角色均为动物。片中的各种动物也大都采取人性化的描写,木法沙的王者之风,小辛巴的机灵活泼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以读解影片就像读解《哈姆雷特》一样,关注人物和人物的变化最为关键。而辛巴的命运又与主题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分解一下辛巴经历的几个阶段:
1)影片开始,辛巴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狮王,他可以任性地说着自己的心声——“我等不及要成为国王”。
2)遭遇挫折,尤其是父亲的惨死,辛巴心里悲痛而内疚.他以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从这一刻,他从王子变成了一个“罪犯”,成为辛巴挥之不去的痛苦。
3)相遇的最为重要的朋友——丁满和彭彭。他们号召“生活要无忧无虑,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没有责任,只要为今天而活就可”的生活主张。渐渐地,辛巴也认为忘掉过去才是对的,选择无忧无虑的逃避生活。
4)在娜娜的来到、巫师的启发以及父亲深沉呼唤后,辛巴终于鼓起了勇气,去勇敢面对自己最艰难的挑战——克服了心中的恐惧和生命中的逆境,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5)战斗。为了荣耀石的动物们,也为了自己,辛巴勇敢战斗。
6)新君王。最终辛巴成为真正的国王,完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接替,辛巴成为了如同他父亲一样的国王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新的父亲。
虽然,《狮子王》对于生命的探讨很真诚,尤其是作为一部动画作品,它已经恰如其分地捕捉到原著的真正内核。《狮了王》的主题就是借由狮王木法沙和他的儿子辛巴,在森林王国里历经了生存、死亡等生命中的种种考验,从而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而“如何面对责任”则是影片主题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
辛巴从期待王位到放弃王位,再从逃避王位到争回王位,其中核心在于一个孩于在成长中真
正理解责任的过程。影片中辛巴与娜娜相遇因为荣耀石而争吵,辛巴不愿意回去,不愿意面对家人、面对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时娜娜焦急的说道:“但是,这是你的责任啊!”影片剧本着重从辛巴的逃避到面对之间的心路历程来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纠葛冲突来表现,这个在以往的动画中是少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在人物深度上的挖掘是值得称道的。
当辛巴选择勇敢去面对过去、面对自己的错误、面对责任以后,动物王国又重新恢复了平和与宁静。不久,娜娜和辛巴又有了小狮子。举行大典的这天,拉菲奇抱着小狮子来到国王崖上,将小狮子高高举起。立刻,所有的动物都发出了欢乐的吼声,向着狮子王国未来的统治者俯首跪拜„„
这时的“生生不息”让人感受到的是沉甸旬的份量,这在动画电影当中实在难能可贵。
3。台词精彩
影片的剧本是相当出色的,尤其是剧本当中的台词部分非常优秀,为影片增添了很多的精彩,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直接看英文的原文,或者听它的原声英文对白,单词与句型不仅简单,而且还很生动。
电影剧本的台词是非常难写的,尤其是动画剧本的台词,拿捏的分寸相当难,过于正式的对话给人印象古板;过于放松的对话又很难把握,容易失控。所以一部好的动画电影,台词非常重要。《狮子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范例。
1)台词的情感内容——派沙祖护送娜娜回家后,狮王开始严肃地与辛巴谈话。辛巴很惭愧自己没有遵守规定,他说:“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一只勇敢的狮子。”“孩子,勇敢不是找麻烦。”“勇敢不就是无所畏惧吗?”“不,勇敢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今天怕了。”“爸爸你怕什么?”“我怕今天失去你。”狮王说完,父子俩静静地仰望满天的繁星。木法沙温和地对辛巴说:“你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就是那些死去的国王们。有一天,我也会到那上面去的,但我将永远俯视着你,指引你生活的方向。”
2)台词的潜台词——刀疤低声咬牙切齿地回答说:“排在我前面的是小毛球!”说完,便无礼地转身离开了。他的潜台词就是“要不是辛巴的诞生,王位的继承人应该是我!”
3)台词与人物性格结合——木法沙奋力往上一跃,挣扎着紧紧攀住一块岩壁。他向突然出现在岩石上的弟弟刀疤求救:“刀疤,救救我!”可是,阴险的刀疤却冷冷地说了一声:“国王万岁!”接着,把国王木法沙推下了山谷。这里,刀疤为什么说“国王万岁”呢?其中一方面符合人物的阴险个性。和他的表里不一;另一方面说明他对于“国王”的耿耿于怀,才使他会做出篡位杀兄的可怕的事。
本片台词精彩的地方实在太多,不便一一提到,只能做一个简单的论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大家去细细品位。
4.典型的迪斯尼风格
虽然任短短的几年当中,《狮子王》的排名从“目前为止电影史上世界最卖座的动画电影”退居到“第二”。但是,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它可以当仁不让地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大作。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它一定会像影片中说的一样“在天空遥望着我们”,活在我们的心目当中。这部影片以其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震撼人心的壮丽场景、感人至深的优美音乐,以及其所描述的爱情与责任的故事内容,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
相关荣誉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著配乐奖
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Circle of Life)
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Hakuna Matata)
《狮子王》剧本赏析 篇2
这处戏着实精致, 精致体现在结构上。王尔德的戏素来构思巧妙, 此戏堪称代表。《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有两条动作线——Jack的城市旅行和Algernon的乡村旅行, 它们各自展开, 又时而交汇, 中间部分更是交织得错综复杂。最后两条线完全汇结在一起, 共同有了个喜剧的结局。剧中, 这两条线索交织走向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混淆之感, 相反, 它进行得清晰流畅、游刃有余, 又互相对应, 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因此, 笔者觉得此剧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显著的对称性, 它堪称工整, 但绝不死板, 不乏灵动之笔。毫不夸张的说, 此剧的结构精巧得像个工艺品, 值得细细观赏、玩味。
结构的对称性首相体现在人物设置上, 两个男主角Jack和Algernon完全是互相对应的一组人物。Jack为了享受城市的轻松快乐, 虚构了一个品行恶劣的弟弟Earnest, 以便有借口离开他死板、严肃的乡村生活。Algernon为了享受乡村的自由自在, 编造了一个永远身患重病的朋友Bunbury, 以便逃脱姨妈的管制。他们都原本各自暗地里经营着双重身份, 但在开场部分, 由一个香烟盒, 他们发现了彼此的秘密。于是戏开始了, Jack决意“杀掉”这个从未存在过的弟弟, 而Algernon却打算冒充这个叫“Earnest”的弟弟……
同样, 两个女主角也是互为翻版。Gwendolen和Cecily, 一个在城市, 一个在乡村, 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被严格得管制。她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都热爱一个叫Earnest的男人, 她们的理由也如出一辙, 一个说这个Earnest的名字“It produce vibrations.” (带来震撼) , 一个说这个名字“seems to inspire absolute confidence.” (产生绝对的自信) 。她们都算得上是上流社会的淑女, 但两人在爱情上都出奇的主动、热情。在Jack和Algernon没有爱上她们之前, 她们就深爱上了他们。Gwendolen在Jack还未开口求婚时, 就热烈地表示——为了怕他失望, 她一定要事先告诉他她要全身心的接受他;而Cecily更是在未遇见Algernon前, 就在日记里和他订了婚。
结构的对称性还体现在人物的动作线上。Jack爱上了Algernon的表妹, 而Algernon爱上了Jack的被监护人。他们一个去城里求婚, 一个去乡村求爱。他们都在爱人面前自称Earnest, 而且为了婚礼正常举行, 他们都打算去受命名礼。而Gwendolen和Cecily同时意识到事情的真相, 又同时原谅自己的爱人, 最近还同时拥有了理想的婚姻。实质上, 到了第二幕, Jack和Algernon、Gwendolen和Cecily两组人物发生口角冲突后, 他们的行动线都合并成一条:Jack和Algernon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 而Gwendolen和Cecily面对的真相也是同一个。
这处戏的精致, 当然还体现在剧本的语言上。王尔德是个语言天才, 他玩弄语言, 他笔下的人物也一个个是玩弄语言的高手, 这使得他的人物显得也是高于普通人的智者。所以他们的幽默全然不是热热闹闹地让你捧腹大笑, 而是让你在一阵思索过后的会心一笑, 那是种十分智慧的幽默。此剧的名字“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就运用了王尔德典型的双关手法。这个名字的译名有很多, 它们有的根据Earest的含义译成《认真的重要》, 有的根据人名的读音译成《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 余光中还根据他认为的主题译成《不可儿戏》……但这些都不能完全表达其中的精妙。Earnest是“认真”的意思, 同时也是一个人名, 而且确实如Gwendole Cecily她们所说的喊起来很自信, 具有音乐感。“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即是名叫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因为不叫这个名字就得不到爱情。同时, 根据此戏的内涵, 我们不难看出, 此戏也在探讨着生活中到底该不该认真。所以, Earnest在这里的含义是双重的, 翻译任何的一种含义都不无法完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 家庭教师的名字“Prism”还是棱镜的意思, 也能暗示她的性格多面性。而Algernon编造的城市朋友名字“Bunbury”还有观光旅游的意思……这些在翻译上都有难度, 惟有在直接读英语版本时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王尔德的戏剧中, 人物台词通常很长。这个特点, 会给戏剧表演造成一定难度。但是, 他戏剧的喜剧性多半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中。因此, 剧本语言可谓王尔德喜剧的精髓所在。纵观他笔下的人物, 一个个都自信满满, 动不动就会发表一番长篇理论。初听我们还会被唬住, 认为颇有见地, 但经过几秒钟的反应, 我们就恍然大悟, 这些理论看似一本正经, 实质上是极其搞笑的, 而且充满讽刺意味。比如, Algernon认为他的仆人Lane对婚姻态度不够严肃, 就表情严肃地说着:“Really, if the lower orders don’t set us a good example, what on earth is the use of them?” (说真的, 如果下层阶级不为我们树个好榜样, 他们到底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看似是Algernon对仆人义正言辞的谴责, 其实完全是他对自己的自嘲, 也是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嘲弄。女教师Prism的台词也常有此类效果, 比如她在和Chasublea牧师散步时, 很学究气地说:“dear doctor, that by persistently remaining single, a man converts himself into a permanent public temptation.Men should be more carefui;this very celibacy leads weaker vessels astray.” (我的好牧师, 你似乎还不明白, 一个男人要是打定主意独身到底, 就等于变成了永远公开的诱惑。男人应该小心一点;使脆弱的异性迷路的, 正是单身汉。) 这段看似名言警句, 而且非常贴合这个女教师死板、传统的形象, 但如果仔细体味, 我们就可以读出Prism的潜台词:这个言行规矩刻板的女教师热烈地渴望着结婚, 任何一个单身男子对她来说都是一种诱惑。这样的反差很巧妙, 很具有喜剧性。
在戏剧语言方面, 王尔德除了用这种反差法来搞笑之外, 还运用了一种颠覆逻辑法, 即把已经建立好的逻辑, 利用语言的巧妙转换, 把观众的思考脉络扯到脉络之外, 因为突兀而产生“笑”果。Lady Braccknell那段对她死了丈夫的朋友的描述是典型的例子, 她充满感情地说着“I never saw a women so alterer” (我从没见过一个女人变得这么厉害) 。此时, 我们已经预备听到关于她的辛酸境况。但Lady Bracknell紧接
由人生不幸激发而出的“悲”美思想
——谈“檃栝”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衡蓉蓉 (南京艺术学院08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苏轼作为一个词派的开创性的人物, 同时也发展了“檃栝”体, “檃栝”词的“以就声律”的释义, 使得其具有重要的音乐美学价值,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对“檃栝”词中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挖掘。
关键词:“檃栝”;音乐;关系;“悲”美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其文学和书画方面的成就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 苏轼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却鲜为人知, 甚至得到“不谐音律”的误解。那么,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苏轼是否真的不懂音律呢?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 笔者发现在苏轼很多的词、诗、文章中都流露出他对音乐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审美品位。所以, 认为东坡“不谐音律”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同时, 词在宋代是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苏轼作为一个词派的开创性的人物, 同时, “檃栝”词的称呼也是从苏轼开始的, 不但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述, “檃栝”体更是直接为音乐服务的。
一、“檃栝”的释义——“以就声律”
苏轼的《哨遍》 (为米折腰) 词序“陶渊明赋归去来, 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 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 独鄱阳董毅夫钺过而悦之, 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 稍加隐括, 使就声律, 以遗毅夫。”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 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 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栝, 使就声律, 以遗之。”揭示出了“檃栝”词的目的——“以就声律”, 从而创造出了“檃栝”体, 使得檃栝体在词界占有一席之地。
《辞海》中对“檃栝”作了这样的注解:檃, 亦作“櫽”“檼”“隠”;栝, 亦作“括”。 (1) 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器具。《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 自圜之木, 良工弗贵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 揉以为轮, 其曲中规, 檃栝之力。” (2) 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 职在镕裁, 檃栝情理, 矫揉文采也。” (3)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着就说:‘“She looks quite twenty years younger” (她看起来一下子年轻了20岁) , 一下子就把这个悲苦女人的形象颠覆了。Algernon又加了句“I hear her hair has turner quite gold from grief” (我听说她的头发因为伤心变得像黄金) , 他通过对“turn…from…”这个词组颠覆性的使用, 让我们看到一个死了丈夫后神采飞扬的女人。同样, Cecily的某些台词也有这种效果。比如, 当她和Gwendole得知了Jack、Algernon欺骗她们后, 她们躲到房间里生气, 但又时刻监视着他们。Cecily说:“They have been eating muffins.” (他们已经在吃松饼了) 男人在和女人吵架后什么都不干, 只是吃松饼, 实在算不得是一件让女人开心的事。但Cecily下面的一句话是“That looks like repentance.” (那应该在忏悔了) 把吃松饼和忏悔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理解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但却最有力地说明了一个女人对于情人的爱和纵容。
这处戏在语言上的精妙之处还有很多, 尤其需要阅读英文原版才能完全体验。王尔德简直是在玩弄语言, 我们都能从文字后感受到他玩笑的表情。但他确实玩得潇洒、精巧, 那几个英语单词在他的组合、颠覆下有了种妙不可言的意味, 让人玩味不尽裁。故而苏轼的“檃栝”他的目的在于, 将原有不协音律的文体改编成适合音律的词的形式, 进行演唱。当然, 词在北宋时期本身就是作为一种音乐文学而存在的, 他的目的就在于为既定的曲调填词。而“檃栝”的目的就在于, 将原本不能演唱的曲子音乐化, 这就更加突出了“檃栝”词体的音乐性。
由此可见, “檃栝”词继承了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征, 并且扩大化了这种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将词完全的作为音乐的附庸来改编文体。如果说, 苏轼的豪放词具有完全的革新的意味, 使得苏轼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促进了另一种风格的音乐的产生。他将北宋时期对于室内的温婉、轻歌曼舞式的音乐欣赏的审美趣味转向豪迈奔放、雄健清旷的风格的追求。而“檃栝”词体的产生, 对于这种变化具有承续性的意义。在苏轼“檃栝”词序中, 苏轼明确的提出了“檃栝”的目的, 就在于使一些不符合音乐规律的文学样式音乐化, 使其变得符合音律, 并且可以歌唱。
“檃栝”体的创作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作, 是对原有文学作品的一种再创造, 将原先不便于用音乐演唱的文体, 改编成词, “以就声律”。这是一种对于原有词作意境的更深层次的追求, 也是自身个性及情感的一种另类展现。也是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体现, 清·李佳《左庵词话》当中, 对于苏轼檃栝《归去来兮辞》为《哨遍》作了如下之评价:“东坡《哨遍》词, 运化《归去来辞》, 非有大力量不能。此类后人不易学, 亦不必学, 强为之, 万不能好。”可见, “檃栝”的难度之大, 要求之高, 非有很高的艺术创作才能所能驾驭的。再由“檃栝”词体出现的时代背景看来, 苏轼的“檃栝”体都是出自于苏轼贬谪黄州之时, 当时他在政治上极度失意, 生活陷入贫困的境地, 但是, 天性好学的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 而是博览群书、广泛的阅读书籍, 并且大量的著书立说。在宋代无名氏的《道山清话》中有记载:“东坡在雪堂, 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 每读彻一遍, 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 犹不寐。有二老兵, 皆陕人, 给事左右, 坐久, 甚苦之。一人长叹, 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 连作冤苦聲。’”由于苏轼在黄州期
又感慨不已。
总之,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是一处极为精巧的戏。它的结构工整对称犹如一个艺术品, 而语言幽默活泼, 情趣十足。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幽默都需要读者在细细品味后方才恍然大悟, 会心一笑, 既佩服作者的智慧, 又为自己能体验到其中奥妙感到快乐。所以, 此剧着实是一处给智者的精致喜剧, 各种妙不可言尽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英) 王尔德.王尔德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玉器赏析(一) 篇3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纹饰和工艺,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其中礼仪性玉器较前减少,作为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而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兼备,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战国及先秦玉器所不及。
近日有幸参观徐州博物馆,看到展出的汉代楚王墓出土的玉器,甚为震撼,特精选其中部分玉器展示给读者,以期共享。
玉 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纹饰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宽阔,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玉 环
玉环为古玉器的一种,为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形状与镯类似,其孔径大于边缘,也有与边缘相等的。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璧、玉瑗。
玉环古时一般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可能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据说古代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即得到天子送来的环,就知道自己被重新召回,官复原职。
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直径较小,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纹等。汉晋时的玉环略有变异,环面素朴无纹,只在圆形外侧对称雕出两长方形凸起。
玉 璜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像。玉璜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与玉佩同样赢得收藏家们的偏爱,尤其在台湾、新加坡市场行情看好。
玉 佩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结佩而爵。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玟而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双龙玉佩 西汉 长20.5厘米 宽6.6厘米 厚0.5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佩造型为两条相背的连体虬龙。龙身后部相连巧妙地形成T形孔,用于穿系。汉代的龙形玉佩有单体龙、同体双龙、联体双龙等,但如此体量与形制的联体双龙玉佩并不多见。
勾连云纹龙形玉佩 西汉 高18厘米 宽11.9厘米 厚0.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蟠龙玉佩 西汉 高5厘米 宽3.9厘米 厚2厘米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玉器由透闪石雕制而成,由于受沁全部呈黄白色包浆,俗称鸡骨白。玉器正反两面透雕出蟠绕虬曲的六条螭龙,左上部一龙首张口瞠目伸出体外,正中一龙口即为穿孔,构思巧妙。
龙形玉佩 西汉 高6.2厘米 宽4厘米 厚0.4厘米
徐州天齐山汉墓出土
通体造型为圆雕腾龙,龙回首,足变形作卷羽。这种立体造型的腾龙在汉代玉龙中非常少见,由于没有边框等束缚,整体造型更显劲健有力。
龙凤纹形玉佩 西汉
长6厘米 宽4.3厘米 厚1.5厘米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的正背面分别雕刻一龙一凤,龙首与凤首并列,采用圆雕技法琢成。是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大拇指上用于钩弦的用具,形玉佩又称心形玉佩,由玉演化而来。
蝉形玉佩 西汉 长4.5厘米 宽2.1厘米
厚0.6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以和田白玉制成,蝉体雕刻非常具象逼真。汉代玉蝉有蝉和佩蝉两种,此蝉从头至尾有用于穿系的通心孔,表明其为佩蝉。
出廓璜形玉佩 西汉 长19厘米 宽9厘米 厚0.46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组佩
出廓行龙纹玉戈 西汉 长17.2厘米 宽11厘米 厚0.71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新疆和田青白玉质。戈体两面均饰勾连云纹,援、胡下出廓透雕一只行走的翼龙,戈的援下浅浮雕一只翻腾虬(qiu)曲的虺(hui)龙,胡内饰勾喙(hui)振翅的凤鸟。以玉制作兵戈,是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应是楚王用于陈设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蟠龙纹玉饰 西汉 长21厘米 宽4.2~7.2厘米 厚0.57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新疆和田白玉雕琢。玉饰上端透雕螭首,龙身蟠曲于方廓内。器体下端有短柄,柄面饰阴线兽面纹并有一圆孔,似为安装在某种柄干上的装饰,应是楚王专门用于陈设或出行的礼仪玉器。
丧葬用玉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篇4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内容介绍
前言
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在大陆或者是台湾新文学的地位上早就受到多方的肯定,也有许多针对该书的评论,像是在内容的布局上,不管是象征、伏笔、对照的技巧上,都突破了「文革」后所出现的伤痕文学,阿城用字之轻盈,不血淋淋地陈述事件的本身,不将作者所有的价值判断宣泄出来,让读者去深刻体会其中意义与价值,这是本书相当值得关注的面向。
锺阿城以十多年的「知青」生活经验为素材,创造了三篇独具风格的中篇小说,时间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叙述的人物都是平民小人物的故事,三篇小说又各自呈现了文中主角再追寻文革时「人」本身所失去的价值。王一生在〈棋王〉中之于传统文化的典范再现,强调对于性灵的追求;萧疙瘩之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之心;老杆儿之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书(字典)」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阿城就是在凸显这些在文革中所被抹灭掉的人的价值,而这种试图在高压的政治气氛中,去突破、去反省当下的状况,不管成效为何,但是的确反映了文革时,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普遍扭曲。以下将针对三篇小说的主角性格做出分析,藉此反映出阿城对于文革的看法,及其反省文革时,人们在心灵上的空虚,「破四旧、立四新」这样的概念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棋王〉:人格的升华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故事内容※
《棋王》描述主角下放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王一生这个棋呆子,一路上他们聊了许多,谈到「饿、吃、馋」与「棋道和生道」等等的问题,同时主角也了解了为何王一生会被称做「棋呆子」,也知道他在捡烂纸的老头儿那学棋的种种过程,后来下了火车,他们也就被分发到不同的单位去了。
过了几个月,棋呆子走了近百里路来到主角的分场来探望他,在那边结识了棋也下得不错的脚卵(倪斌),并且得知在不久之后有一场棋类比赛,但是那埸比赛因为棋呆子的分场说他老是请假,表现不好,所以不让他报名,也就无法参加比赛。后来由于脚卵的帮忙,棋呆子与棋赛的前三名及其它六人一起下盲棋,来了场友谊赛,比着比着天色渐渐暗了,对手也一个个甘拜下风的离开,最后只剩下棋赛冠军和棋呆子,而棋呆子在冠军要求能否给他老人家一点面子时,就和了这场棋。这场棋虽赢得漂亮,但棋呆子却哭了,哭着向他已过世的母亲述说他今日的成就。
※赏析※
〈棋王〉有很大的部分是在讨论「吃」的问题。在一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吃」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主角王一生来说,确有不同的意义。因为贫穷,使他对「吃」怀有宗教般的敬意,看描写他在火车厢上吃便当的那段,作者说道:「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惨无人道」,「顿顿饱饱就是福」是王一生的价值观,更多的要求就是「馋」了,而馋只是让人们有着更多的欲望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殊不知已经被「物化」了,就像文中倪斌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将祖先所留下来具有意义的乌木象棋送给了书记,即使这样王一生有机会参加象棋比赛,他依旧不愿因此而参赛,「棋」这具有精神表征的事物,对于王一生来说,有着母亲的挚爱 2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在其中,无时无刻可以「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这般亲情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王一生的母亲一生所追求的也只是个「饱」字,却依旧能够体会到孩子在棋上的执着,她或许不知象棋有什么深奥的意涵,但是一个作母亲的知道儿子在挣钱讨生活之外,还有其它的需求,临死前还磨好了棋子送给他,借作者话说:「只可惜全国忙于革命,否则呆子不知道会有什么成就」,真的是环境将人的发展给箝制住,不过也因为这样的环境,王一生的意志与坚忍的力量相对地被突显出来;又有着捡烂纸的老人在棋艺与象棋所衍生出的文化传统,以及拾荒老人所对他的期许,老人将棋谱传给他,象征王一生承继了文化的传统,而所谓「破旧立新」的真正意涵,作者藉由老人的话道出正是「什么是旧?我这儿每天捡烂纸是不是在捡旧?可我回去把它们分门别类卖了钱,养活自己,不是新?」。「立新」并非是抹灭过去,文革要将过去传统文化连根铲除,那新的价值标准在未经时间的洗炼下,强用政治力量去概括整个价值体系,难道就行吗?
书中的高潮在结束时,王一生以其充沛的意志,引起一阵旋风,冲破当时荒芜、沉闷的空气。他以盲棋对决九人的场面,气势惊人,将大家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关注的焦点全都在棋局上。最后出现的棋局冠军老者,在输掉棋局后不得不出面,还言「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期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这般倚老卖老的情形,不愿虚心求教,只求保住「面子」,这和先前王一生与同学的父亲,号称城里头的名手,摆了一局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王一生反倒是走赢了,名手自己连看王一生所下的棋步都不理解的情形下,还要收人为徒,王一生反问他一句那「我为什么要作你的徒弟呢?」搞得名手大言不惭搬出传统礼教的大道理说道:「你这同学桀骜不驯,棋品连着人品,照这样下去,<<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棋品必劣」。对照王一生学棋时的虚心求教,学棋是跟「天下人学」的气度,相形之下这些倚老卖老者气度显然不及王一生。王一生在爬到此领域的高峰后,在一段挣扎「很久,才呜咽地说:『和了吧』」,终于领悟到包容人性弱点的平和心境,脱却输赢的计较,找到自我人生的新意境。破旧立新的真义,应是像王一生这样从无到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开创新的局面,却又能够体认到包容的真义。而且人在追求物质之外,自我精神的提升更是必要的,正如阿城在文后所说:「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也正反映出文革时人在精神层次的贫乏与苦闷。
二、〈树王〉:对于自然伦理的尊重
※故事内容※
《树王》描述知青下乡砍树生产的故事。长久的砍树,把生产队附近树林的树木都砍得精光,只剩得山顶上一棵巨大的「树王」,许多传说让人一直不敢砍伐此树,然而执迷于改革的知青李立却认为这棵大树是个障碍,砍了它才能破除迷信、建立新思想,不过固执的萧疙瘩说你们砍了那么多,至少也要留下这一棵,有个证明,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因此两人起了冲突,最后还是文书劝退了萧疙瘩,才开始砍树。花了四天的时间,终于把树放倒了,但是,树王萧疙瘩就在这短短的四天内老去许多。树砍光了,萧疙瘩也就一病不起,之后放火烧山,烧掉杂草蔓藤,也烧掉藏身其中的许多生灵,更烧掉了大家的精神。最后,萧疙瘩也死了,他死后被葬在大树旁边,而那个地方渐渐长出白色的花,彷佛留下了疤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赏析※
〈树王〉所讨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针对主要人物萧疙瘩的一生,来反对人们伐山砍树破坏大自然的举动,在文中还特别穿插了一个性格鲜明迥异于萧疙瘩的知青李立,塑造一个服膺文革的角色,在大家不敢砍伐山中最大棵的树,树王也说此树砍不得时,李立的态度是极为不屑的,他认为一切只是迷信、只因农场里的工人觉悟的程度太低所致。而文革「人定胜天」的理念,就表现在李立身上,李立身体并不强壮,「就是因为那股狠劲儿,是别人比不上的」,外在政治力量的驱使下李立这种贯彻国家意志的行为,和萧疙瘩成为了强烈的对比。而萧疙瘩在从知青下乡来开始,砍树、烧山、种新树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萧疙瘩始终以沉默来表示无言的抗议,当萧疙瘩听到他所教人磨出来的刀是被拿来砍大树时,他的沉默与眼神却似乎是极为严厉的抗议,「『老萧,今天那棵树就能倒了呢!』萧疙瘩静静地等我走到跟前,没有说话。我正要说,忽然觉出萧疙瘩似在审视我的样子,将我的兴奋按下去,说:『你不信吗?全亏了你的方法呢!』萧疙瘩目光散掉,仍不说话」
萧疙瘩有砍树的本领,会磨刀更如何懂得用刀,这是他与自然长期相处所悟得的心得,「角子砍进去,向两边挤。树片能下来,便是挤下来的。即使刀有些晃,角子刃是不会损的」,萧疙瘩会用刀却不滥用,相较于知青拿起刀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砍,正显示出萧疙瘩生命的厚实感。萧疙瘩外表一副粗犷确有着十足的爱心,从关心知青在山上砍树的危险,到最后对于无法继续接济被他踢断腿的士兵的内疚之情,萧疙瘩也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次他所付出的关心,就是「枪打出头鸟」的时候,成为他受苦的渊源。整个悲壮的情绪,在萧疙瘩以身护树时达到了高潮,在李立当着萧疙瘩的面前执意砍掉大树时,萧疙瘩护树的决心是坚决的,他一手箝住李立的刀,在可能背负反革命罪名的情况下,他支手护树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并不为了什么,只是「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在场的支书此时道出了学生们砍树的原因到底为何:「学生造反,皇帝都拉下马来了……胡涂!老萧!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将破坏自然无限上纲,是集体的情绪抹灭了个人的判断与良知,萧疙瘩的情绪在阿城的笔下虽然含蓄,但是「萧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下不来」萧疙瘩难过地说不出话来,他没有像李立般地咆哮,那种对于局面的无奈加上无助让他久久不能自已。眼见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树倒了,他也干枯了,萧疙瘩是和树、自然共生共存的,他的存在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生气不见了!萧六爪不再活绷乱跳了,「文革」到底还扼杀了什么?「我心中乱得很,搞不大清砍与不砍的是非,只是不去上山参加砍伐,也不与李立说话」,砍除山林与尊敬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拉拒在抗衡。在今日检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行径,似乎很难去理解这样近乎疯狂的行为,但是一颗深切反省的心,却在阿城的笔下表露出来,阿城并不对于人性感到绝望,像萧疙瘩这样类型的人,就是明天的希望。
三、〈孩子王〉:人本思考的教育
※故事内容※
《孩子王》描述一高中知青「老杆儿」被分配到乡下,正好隔村的学校缺教初三的老师,于是老杆儿被调去教书,但他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就连老师也只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课书,而且所教的内容都只是规定的教条,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学了半天仍不知所教为何物,就连个字也写不清楚,因此老杆儿毅然放弃教课书,改教实际的文字教学,也不许学生再抄什么「红旗飘扬,战鼓震天」 6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的社论,然而如此却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为党所不容许,终于被迫停止教书,而回到原来的单位。
※赏析※
〈孩子王〉所叙说的是一位原在生产队的知青老杆儿被派至一所乡下的初中三年级任教,班上的学生竟然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所谓的教学不就是念语录而已罢了。老杆儿常常语出惊人地指陈教育的弊端所在,国家印不出书给学生,生产队一发批判材料多少就是多少,一点都少不得;学生的自我思考创造力,又被政治这顶大纛所盖住「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中间多是时尚的语句,读起来令人瞌睡……只是渐渐怀疑学生写这些东西对将来有什么用」、「你出个庆祝国庆的作文题,他能把去年的十一社论抄出来,你还觉得一点都不过时」这样制式的教育,将教育完全附着于政治上,是阿城所不乐意见到的,「纯质」、「单一化」是令人恐惧的,阿城藉由老杆儿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党化教育的腐败,利用婉转讽喻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教材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中央台说了上句,我就能对出下句,那都是套路,我摸得很熟,不消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一切东西都加以教条化,学生一旦习于这样的思考,教育与生活失去了联系的意义,学生又能如何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呢?
老杆儿不顾原本的教材规定,一个字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教导学生学习;写作文不可以抄社论,「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一切从自我的经验出发,让自己所受的教育去贴近生活,他这样的举动,却已经受到高层的注意,同事们也屡次提醒他,就随波逐流,管他学生学多少,上面交办的课程内容教完就是了,但老杆儿却不这 7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么认为,虽然有时对于自己在课堂上「一气说了许多,竟有些冒汗,却畅快许多,好像出了一口闷气」,心里的那么一点顾忌还是存在的,但看到学生在作文里面能够表达自我想陈述的事情,心中也的确着实踏实许多。当他的学生王福写出〈我的父亲〉提到「我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的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意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还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王福这段深刻刻画父亲的文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一个小孩却能够用自己的话,去思索、去表达自我的感受,不再落入「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陈套俗语,此时此刻的老杆儿「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的东西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今天王福可以这样,当老师的老杆儿其实也就心满意足了。老杆儿在面对总场来的教育科吴干事询问教学内容时,他毫不考虑地说道:「教课文,没有用」,他没有任何地眷恋这个位置,他想带走的是学生最后一次的作文,因为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他没有对不起学生,总场这样的处理他不想有任何的激烈反应,只是透过阿城的笔下「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校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学校」,我们看到了平和的笔触,但是教室「门内黑黑的」,中国教育的前景还是「黑黑」的吗?老杆儿静静地踏着愉悦的步伐走回队上,我想阿城还是对教育有所期待与希望的,王福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吧!
四、结语:破?立?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狮子王》剧本赏析】推荐阅读:
狮子王电影英文影评10-07
狮子王观后感12-10
幼儿园教案《狮子王》07-02
狮子王观看心得体会07-09
关于狮子的睡前故事-狮子娶妻08-12
动画电影《狮子王》观后感07-29
电影《狮子王》800字观后感05-16
中学生《狮子王》电影观后感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