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基本知识点(精选4篇)
毛中特基本知识点 篇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
部分基本知识点的列举
第八章
1.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P178
2.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P179
3.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180
4.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标志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P180
5.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P180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邓小平P182
7.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表现在四个坚持P184
8.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
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P188
9.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
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P188
10.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P189
11.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
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P192
12.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P193
13.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P193
14.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
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P194
15.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P195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P195
1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
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P196
2/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其原因是
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P198
3/17.现阶段,坚持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出发点是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P198
4/17.现阶段,坚持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是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P198
18.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19.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P204
20.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
加强自主创新P205
21.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
集成创新能力P205
2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P206
2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是—
科技人才P206
2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P207
25.始终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P210
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P211
2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P211
28.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P211
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P214
3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P214
3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P214
第九章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P222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P223
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24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是
1954年P225
5.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25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228
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P228
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P229
9.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P231
10.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P231
1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P232
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P232
13.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
实行村民自治P233
14.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1982年P234
15.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1989年P234
16.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来实现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P234
17.我国宪法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P236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25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256
3.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P259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259
5.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
实现共产主义P260
6.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P260
7.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
以爱国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P260
8.当今时代,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
科技竞争P265
第十一章
1.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P273
2.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P273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P276
4.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经是
发展教育P284
第十二章
1.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悠久的中华文化。P293
2.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造成近代中国局部地区的分离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中国的结果。P294
4.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是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P297
5.美国政府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是在1954年12月P297
6.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中的“一纲”是
:台湾必须统一于祖国P299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P300
8.1983年,邓小平阐述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构想”P301
9.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首次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11月P302
10.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在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P306
11.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正式签署地方是
北京P307
12.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1999年12月20日P307
13.1992年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的要点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P308
14.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法律形式粉碎一切图谋分裂祖国的阴谋,保证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在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P311
第十三章
1.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
生存与发展P319
2.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
对内图稳,对外思和P319
3.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旋律是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P320
4.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
包容精神世界P320
5.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P321
6.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
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P321
7.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
军事力量P321
8.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实力的基础是
经济力量P322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P322
10.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P322
11.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是
新科技革命P323
12.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
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P326
13.首次代表中国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周恩来P326
1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15.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独立自主P328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
国家主权平等P331
第十四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P337
2.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
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P337
3.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P344
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P344
5.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P353
6.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
为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P357
第十五章
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
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P364
2.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P371
3.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脱离群众P371
4.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P381
毛中特基本知识点 篇2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六部分重点知识总结
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六部分重点知识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这一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就我们的社会性质而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就我们的发展程度而言。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反对右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东莞中公教育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政治、实践意义。
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实践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东莞中公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一判断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学说。这一判断的重要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中,必须排除干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 的活力源泉。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东莞中公教育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我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1.经济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文化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社会纲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东莞中公教育
归根到底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纲领,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新的阶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东莞中公教育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毛中特范文 篇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毛中特总结修改 篇4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3)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4)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6、中国30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7、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政治方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整体推进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坚实基础。
10、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第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6、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秩序不规范;第二,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3、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探索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4、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5、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二、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方法,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也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此小段还可以单独作为“怎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8、“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增长动力的新常态,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态下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常态下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20、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四化”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四、必须坚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1、对当前的分析及认识
当前,我过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图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2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当合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c,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2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主席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8、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7、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9、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五,加强法治队伍建设。30、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原则。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发展各项政治民主制度(4)建设法治中国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3)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4)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5)必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抓。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36、如何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2)还有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3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41、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4)就业更加充分(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4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7、如何建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8、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九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形成:a)1949年3月,提出解放全中国,直至解放台湾;b)1949年12月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c)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d)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a)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b)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c)两岸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d)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e)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区。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2)经济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体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十二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坚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理解:(小题目这样回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毛中特基本知识点】推荐阅读:
《毛中特》09-11
毛中特课程06-22
毛中特精华总结08-23
毛中特选择题09-05
毛中特概论课考核要点06-18
毛中特学习体会加强版10-15
毛中特实践教学作业要求12-05
12级《毛中特》实践通知(二年级下)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