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实践教学作业要求

2024-12-05

毛中特实践教学作业要求(精选7篇)

毛中特实践教学作业要求 篇1

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问题意识”

《毛中特》课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知和分析这些现象是《毛中特》的重要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意识”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识之一。而问题意识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即“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 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 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可见, 能否设计一个出色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就《毛中特》这门课而言, 自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为红线, 介绍了包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此, 此门课的教学应一方面要遵循一个总的问题设计, 即为何以及如何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换而言之, 要用“问题意识”将这门课的大纲进行分解, 如:第一章, 涉及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第二章到第四章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内容, 涉及到的问题是在中国革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革命;第五章到第十二章, 其实都在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当然, 具体课程问题的选取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在课本的绪论中一般都会对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详细规定与叙述,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加关注, 对课本的精神实质进行宏观把握。另一方面, 问题的设计应紧贴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般而言,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学生都会有从思想和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象、问题等进行全面了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此为基础, 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精简提炼, 设计出的问题既要有现实感, 让学生不觉得陌生;又要体现出理论深度, 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二、采用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也就是说, 一种理论只有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毛中特》这门课与现实的关系而言, 大致展现出理论——政策——现象的逻辑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遵循从现象到理论的模式, 也可以遵循由理论到现象的方式。从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看, 多说教师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与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 多数教师在常年教学中已经形成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 从而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循环, 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事实上, “与儿童期相比, 大学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 并且不再只以自己和自己周围所熟悉的环境为关心的对象, 社会风气、法律道德、官员形象, 国家发展等都会成为他们经常议论的话题。”[2]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道“是什么”, 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也是他们所关心的重点。所以, 若尝试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生活或社会环境中的热点现象着手, 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再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后然后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论的说服力就会更强, 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取每个章节中的重点理论, 选取恰当的现象对理论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现象的选取一定要遵循求实、鲜活和贴切的原则, 这样在解释理论时才不会让学生觉得陌生,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过渡到理论理解。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 特别是具有用生活实践案例支撑教学难点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因此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对时下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生活做到“心知肚明”, 对社会热点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度, 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现象, 选取新问题用以教学实践。

三、用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案例教学就是把学生身边以及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引入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 以实例的方式向学生设定若干特定情境,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学习和研究,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在实际案例中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种常见教学模式。在现行《毛中特》课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各种学术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就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 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 师生在案例教学中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而这正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所缺乏的, 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 在教授第八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时, 可以先通过“分蛋糕”的启示来引出问题, 即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分配方式?通过课本阅读、教师引导以及学生思考总结出案例中所展现的按资分配、平均分配等方式。接着再提出问题, 即哪种分配方式更好?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经过学生讨论后引出本节重点: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最后讲授这一制度确立的原因以及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可见, 通过一个案例, 不断设问, 让学生在对不同的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变化思考角度, 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师生互动并完成教学目标。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便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 把现实情感与力量逻辑有机结合, 把鲜活语言和透彻说理无缝统一, 既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又营造出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当然, 案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成功案例的选取,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铺垫, 同时要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基础来构建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

四、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

丰富的教育手段是增加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迎来的崭新机遇。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材料更好的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历史责任感。目前, 采用比较多的便是“在线开放大批课程”, 也就是国内所说的“慕课 (MOOC) ”。由于慕课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 因此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能够自由的安排学生学习地点和更加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 这就方便了学生自学以及课后对这门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多种课程形式, 设置随堂测试、一周测试以及期末考核等多个环节, 从而实现课本重点知识的反复出现, 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另外, 开设慕课也迎合了多数学生对现代化传媒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渴望与新奇感, 学生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习,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讨论来进行解答, 从而转变了高校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 使慕课成为教学主导, 而教师则成为辅助教学者, 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 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中国教育报, 2014-2-28.

《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2

关键词:高校;毛中特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概论》)是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设置的必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毛中特概论》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的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武器”,从而使《毛中特概论》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泛和丰富,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毛中特概论》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受到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人际交往的困境、爱情的挫折以及家庭贫困和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焦虑、迷茫、困惑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进而使“物质实利主义”、“超级世俗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毛中特概论》教学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提升课程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价值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坚持“史论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解度

“以史为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以致用”是《毛中特概论》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历史事实,分析课程内容,是重要的改革方式。在授课课程中,首先要对照课程内容、标准和授课计划等,对照基本的要求,将书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将课本读薄、读通、读活,进而提炼知识点,理清思绪,列出书本中的基本内容,从而根据内容按照历史时间进行排列,既有助于按照历史顺序梳理,又有助于按照历史发展寻找线索;其次,要根据提炼的知识点,寻找相关的历史素材,通过数据、视频和图片等方式,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找到知识的线索,找到知识内容的关联点,进使知识线索化、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深入浅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最后,要根据历史素材坚持“议论和评论”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历史线索,一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议论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过程中的方式、内容和思路,得出内容的精神和精髓;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评论,对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经验、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学习。通过上述的三个方面,能对基本结论、基本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深化理解,能使学生加强联系、比较,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坚持专题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掌握度

在2013版新教材中,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形成了很多专题,特别是围绕十八大精神,形成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生工程等专题章节。因此,要根据教材结构,整合知识,形成专题,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一是:要根据课本的内容结构,梳理专题教育中相联系的知识点,注重对知识点的整合及内容的横向、纵向的综合,找出专题的背景、原因、意义等,另外从宏观、微观上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点,建构起专题知识体系,找出专题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等,进而形成全面广泛地专题教育模式;二是:充分收集专题教育中的现实素材,通过数据、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展示专题内容,使学生在专题教育中,形成直观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理解到专题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掌握专题内容的知识;三是:根据专题内容布置相关的课程作业。在专题的课程讲授结束后,以课程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内容,寻找到现实结合点。使学生运用专题内容和知识,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和咨询方案等,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走访问卷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将专题内容转化为实践内容。通过上述的三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专题教育中,根据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断的加深学习,使学生通过专题教育,提高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三、坚持正反面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引导度

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只灌输正面思想,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对负面信息封堵,对负面现象闭口不谈;第二种过分的揭露现实的负面现象和不良问题,而且不进行正面的引导。因此,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正反面的教育,提高对学生的引导。首先,要坚持宣传正面的政策、方针和信念,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增强政治感的前提下,引入社会和网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并根据辩证思维,具体分析负面的问题,一定要用强大的理论知识、现实的主流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并明确指出不良是支流,不是主流;其次,根据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这些不良现象和负面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与危害,从而使学生通过他们的危害性明白这些负面支流是必定会消亡的道理,进而使学生摒弃接受负面现象和不良问题的观点和思想,选择正面的理论和道路;最后,还要用正面的素材和负面的现象进行充分对比,通过典型对比、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明确人心所向的正面理论、方针和政策,进而加深学生对负面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彻底否定负面问题和不良现象。通过三个步骤的正反面分析,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面问题的认识,进而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

四、坚持热点引入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现实链接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毛中特概论》作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的链接。一方面紧密结合专题,开展现实链接。如在“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可以链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成就,建国60多年的辉煌成就等;如在“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可以加入“钓鱼岛问题”、“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使学生在课程的知识中,学习现实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对知识内容的认知;另一个方面,通过现实案例,使大学生掌握《毛中特概论》的内容、方法和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比如可以通过现实的企业改革案例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工商业改造中“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等问题,可以通过“先进事例和优秀青年”等典型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联系组织,进而使大学生对现实进行链接,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大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热点引入教育的目的,提高课程内容的现实链接度。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4(1):18-21.

[2] 彭博.高职院校《毛中特概论》课程的教学生动性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85-86.

[3] 唐子茜.二本院校《毛中特》的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237-238.

[4] 刘晓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案例辅助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学理论,2010(20):263-264.

论中国的民族政策-毛中特作业 篇3

1620190145 分析化学2016级李学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华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并且与美国的民族政策所比较,从而讨论现今推行的民族政策的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民族政策;美国民族政策;比较;成就;问题

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一共生活着56 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中以壮族居多。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1】。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三大民族政策【2】,并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效果,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三大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得到了飞速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改善,民族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3】,各个民族相处融洽,实现了共同繁荣。但是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民族政策也不例外,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样也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中,多民族的国家远远不止中国一个。美国也是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取得了一定的功效。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与美国虽然是不同政体的国家,但是其民族政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以此为借鉴来更好的完善和实施现如今的民族政策。

1、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具体内容是:

1.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根本体现,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我国,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5】。

1.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江泽民总书记【6】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把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

【7】义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8】作等等,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首先不得不说,中国的三大民族政策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且为中国的民族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极大地提高的少数民族的地位,增加了民族自信心,促进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

【9】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让人民吃饱穿暖,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平等的根本。中国在这些民族政策的帮助下,民族问题和冲突越来越少,各民族得到了极大团结。

2、美国的民族政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种族)的国家,其民族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典型的“大熔炉”模式。【10】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通过强调民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此外,由于在法律上不允许族群身份和族群集体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不允许任何族群有自己的历史地域范围和特权,有力地避免了族群矛盾和冲突演化为民族分裂问题。

2.1国家认同在美国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族群众多的移民国家,美国在族群和国家认同的构建上是相对成功的。在处理族群和国家认同的矛盾问题上,美国采取了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所谓去政治化指的是美国政府并不直接介入族裔问题,而是通过帮助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以间接的方式来扶助外来移民尽快适应美国文化。因此美国把各种民族问题限定在了市民社会领域。美国人的身份证明中没有民族成分的内容,政府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并不要求每一个受调查者必须选择一种民族血统。在美国突出的是“公民”身份而不是民族。即使对一些弱势族裔提供援助,也是通过民间组织来完成,以使他们觉得是作为美国公民而不是少数族裔才获得

【11】厚待,因而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民族政策。

国家认同构建在美国却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各个族群可以任意发展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团体,但是任何族群试图在一定地域上建立自治性组织都是被严加禁止的。美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在移民时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宣誓效忠美利坚,总统选举本身就

【12】是一个激发公民国家认同的仪式。美国的族群认同就像鸡尾酒,可能是混合的,也可能是层次分明的,而美国的国家认同就如同鸡尾酒杯,它框定了族群认同的界限,即无论族群在里面如何搅拌都不能超越国家范畴。这样一种处理族群和国家认同问题的方式使得美国尽管存在各式各样的族群冲突,却很少出现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

2.2美国民族政策的三大原则

今天,少数民族在美国与白人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和谐生存、共同发展,背后有几条值得认真思考的原则。这几条原则,尤其值得中国政府在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时参考,以避免和预防曾经的“韶关事件”和“乌鲁木齐事件”的发生。

第一,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至上、统一原则。少数民族问题,通常只是一个民族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政策得到解决。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固的国家政权,不能背离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原则。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少数民族在一个国家机器中得到的保障,前提是服从国家至上和统一的大原则。少数民族问题,在一些地区,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可以是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少数民族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引发国家分裂,必须十分慎重。

第二,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法制原则。美国的少数民族是发达国家中最多的,但是民族矛盾却并不是最突出的。这么多民族居住在一个国家,没有法制高于一切的原则,是很难和谐共处的。

美国有个“平权法案”。1961年3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严重存在着的种族歧视,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监督全国范围内与联邦政府有商业和经济往来的部门,要求这些部门在就业方面保证平等的原则,消除肤色和种族之间的歧视。后来发展成为平权法案。约翰逊总统说,“平权的原则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则,而应该解释成对黑人等少数民族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优先考虑、优先机会。” 一些美国大学也因为推行这一法案被告上法庭。

第三,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发展原则。少数民族政策是与国家发展水平分不开的。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美国也在不断反省。目前,美国已经有7个州就历史上的黑奴制向黑人做出道歉。2008年7月,美国众议院和国会通过一项就奴隶制度和种族隔离政策向黑人道歉的议案。众议院“代表美国人民向非洲裔美国人道歉,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因奴隶制度和种族隔离政策遭受苦难致歉。” 众议院42名黑人议员中,超过一半是道歉议案的最初【13】发起人。

概言之,美国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是与它的国家政策连在一起的,时而强势,时而安抚;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更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政策。它一直在错误中不断调整,不断改进,而不是“一本通书读到老”。

3.美国的民族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3.1民族区域自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中国的的民族政策虽然为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稳定带来了功不可没的表现,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言,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方便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并且维护了少数民族的稳定发展,但是它在维护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方面却是极为不利的。各少数民族基本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这种“扎堆”式的聚居方式极大地加强了民族意识而不是国家意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我是哪个民族,而不是我是中国人。同时妨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聚居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居住壁垒,这个壁垒阻挡着其他民族的加入与文化的交流,甚至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婚配,各个民族很难融为一个集体,而是成为同一个环境下的“不同帮派”。如果有不发分子企图分裂民族团结,那么很可能由于少数民族聚居而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一致而达到一呼百应的局面。这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相反美国政府不对族群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身份。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美国这种取消种族认同身份的做法消除了不同种族之间的隔阂,从而将国家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的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俄罗

【14】斯所实行的民族政策与美国如出一辙,也是消除不同民族的界限,实践证明这项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因此中国也可以在保留民族优良传统的前提下,逐步取消民族的界限,是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有机整体。3.2 其他民族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中国,汉族占绝大多数,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各居其地,法律虽然只有一个,但执行却五花八门。在执法上,对少数民族似有不同的标准。在中国内地,大家都心知肚明,少数民族是惹不起的,如果是抓到了新疆籍的扒手,是不能加以刑求的。最严重的处罚,就是把他送回原籍。中国在十八大中一直强调依法治国,如今为何有法不依双重标准?为何国家要给少数民族如此特权?国家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今看来岂非笑话?如此对待少数民族犯罪的做法怎能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安全?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学院要转来少数民族的学生,我们辅导员就像我们诉苦说千万不要转到我们学院,他说少数民族的学生不仅难管理,而且我们还要陪他们过他们的节日。

不仅如此,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优待还有给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中高考上加分。相信这对于学生并不陌生。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竞争的残酷性,一分的优势足以碾压成千上百人,可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在还没有高考前就已经注定比你多几分,而原因就是他们是少数民族。高考对于学生对于家庭来说何其重要,甚至是他们一生的心血,可是大多数人却注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让我们何其心寒。从这些小事上,中华民族政策的问题可见一斑。中国的民族政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表面上它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实际上它损害了民族的平等,破坏了国家法律的公平。在这种双重标准下,极大损害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

相反,美国有个“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1961年3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严重存在着的种族歧视,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监督全国范围内与联邦政府有商业和经济往来的部门,要求这些部门在就业方面保证平等的原则,消除肤色和种族之间的歧视。后来发展成为平权法案。约翰逊总统说,“平权的原则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则,而应该解释成对黑人等少数民族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优先考虑、优先机会。” 一些美国大学也因为推行这一法案被告上法庭。

美国的种族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无论是人口占多数的还是少数的,在就业、就学等方面不存在少数民族有特权的现象。平等既是尊重,中国也应该取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权,这样才能使各民族成为真正平等团结的民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总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问题。现如今,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人口都取得了极大地发展,少数民族的问题由基本的温饱生活问题已经转变为各民族之间的问题。由于民族标签的存在,民族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各个民族的交流始终得不到完全的融合,这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各民族以地域的界限隔阂起来,不利于民族的交流、团结与融合,如今应该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渐取消,各民族采取统一的管理方式,以前的民族管理民族是桎梏民族融合的囚笼。对于少数民族的优待适时取消,这种民族区别对待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对国家的安定统一将造成一定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委:《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 郝时远,关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若干思考[J].民族研究,2013(1):1-10。

[3] 陈云生,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张有隽,徐杰舜主编:《中华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5]《民族政治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

[6]《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7]《民族政治文件汇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8]《民族政治文件汇编》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960年。

[9] 国家民政委法司编:《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研究》,2003年。[10] 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J].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11]李建鸣,《美国通史》.(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2]周钢,杨国美,概念论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关系理论[J].史学月刊,1996年05期。

[13] 马戎,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毛中特》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篇4

字,10月25日交纸质版)

社会实践: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11月8日交电子版)

《毛概》课程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1、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利用网络,了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5、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6、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7、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8、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9、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10、某地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2、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3、假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14、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5、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16、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17、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8、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19、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21、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22、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24、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25、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26、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毛中特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篇5

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选题

(仅供同学们参考,也可自定社会实践调研题目)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理论,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并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1、关于XXX市(县)经济发展态势的调查与分析

2、关于XXX市(县、乡、村)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与分析

3、关于XXX市(县、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4、关于XXX市(县、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6、关于XXX市(县、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7、关于XXX市(县、乡、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9、XXX市(地区)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0、关于落后文化在农村的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1、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2、XXX乡(镇)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3、关于XXX市(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4、关于XXX市(地区、县)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15、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与分析

16、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7、关于XXX市(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18、关于XXX市(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与研究

19、关于XXX市(县、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关于XXX市(县、乡)村民(居民)自治组织选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关于XXX市(县、乡)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学生上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4、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5、贫困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6、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47、学生择业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

48、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49、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

50、女大学生婚恋观及恋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状况调查 百姓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基本看法调查 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人群的政治思想动态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目前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调查分析

家乡社会治安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家乡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对外开放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近年收入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调查 外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调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近年来当地物价变迁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

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土地规摸化经营与农民生活保障的悖论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程中的资本构成形式多元化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中消除农村歧视性观念和差别政策的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城市社区(文化、治安等)建设调查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调查 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查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 城市和乡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农地在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

社会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农村税收改革调研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公民道德素质调查;

某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家乡百姓对奥运的态度

当地旅游业近年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不同阶层人员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

某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政府政策的效果 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及社会服务效果的满意度 城市进程中的农村智力资源流失问题对策分析 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及原因和发展趋势 城市与农村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与原因 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生活状况调查。

2008年物价上涨对工薪阶层、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的调查 城镇居民生活现状调查;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某某单位下岗工人安置状况(含养老保险、医保)调查 某某中学减免义务教育和学杂费情况调查近年来百姓对孩子高考态度的变迁

近年来家乡网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用工招聘方式的变迁、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百姓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方式的变迁

家乡近年地方民主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家乡近年文化生活的变迁、存在问题、发展办法 家乡近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应对办法 家乡近年贫富差距的变迁,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目前生活中的主要难题有哪些,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环保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变化调查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某某小区某楼某单元住户改革开放30年来住房面积调查 某某小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险、医保状况调查 某地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某某城市、某某村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某地环境状况调查 家用电池回收情况调查 钢铁行业排污能力调查 造纸企业排污能力调查 污染治理状况调查

(太阳能等)新能源使用调查 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对策;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状况的社会调查 某市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 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调查 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调查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调查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表现形态及评价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分析。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青少年法制观念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调查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家乡农民法律意识的考察及分析 农村或街道调查,民间纠纷解决的方式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加强法制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调查分析 村民依法自治调查 农民合同意识调查

革命老区生产方式发展变化调查 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状况调查

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农村风俗习惯状况的调查; 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研究 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 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状况调查 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近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调查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某某村土地税农业税减免落实情况调查

某某村医疗保险状况调查(或“新农合”状况调查)某某村人均GDP情况调查

某某乡大学生挂职锻炼情况调查 某某村科学致富情况调查 某某村文化、教育情况调查

某某村减免义务教育学费落实情况调查近年农村人才流失现象及解决的办法 农民打工仔成才问题研究

近年家乡资源保护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就业、收入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愿望调查 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状况调查 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状况调查

毛中特实践教学作业要求 篇6

一、调查主题: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建议

二、前言:

1、工作任务: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

2、调查人员:

3、主要成果:在西安外事学院校园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

问卷200份,收回190份,收回率95%。

三、概要

1、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情况

2、调查对象:当天在校园活动的校友

3、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

4、时间:2012年06月09日

5、调查地点:西安外事学院南北校区校园内

四、正文:

1、校园文化简介: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2、调查结果统计:

(1)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性别

男生占总人数的32%,女生占总人数的63%(由于调查仅限于西安外事学院校园内);(2)调查对象所就读的年级

本科一年级(约占21%)、二年级(约占25%)、三年级(约占10%)专科一年级(约占%19)、二年级(约占15%)、其他(约占5%)(现在在校的学生大多为本科一、二、三年级和专科一、二年级,其他年级的学生已经离校实习);(3)调查对象每月的生活费

400—600元(约占15%)、600—800元(约占22%)、800—1200元(约占33%)、1200—1400元(约占14%)、1400元以上(约占11%);

(4)调查对象每月的主要消费

一日三餐(约占20%)、零食、饮料(约占32%)、学习(约占13%)、服装首饰(约占44%)、交友(约占32%)、上网(约占27%)、其他(约占28%)(5)调查对象对大学学习的感觉

非常轻松(约占18%)、轻松(约占16%)、一般(约占22%)、辛苦(约占28%)、非常辛苦(约占11%)(6)调查对象在空闲时间的休闲活动

看书(约占8%)、社团活动(约占13%)、玩网络游戏(约占24%)、做兼职(约占19%)、外出游玩(约占23%)、其他(约占8%)、(7)调查对象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

报刊杂志(约占17%)、广播(约占38%)、电视(约占3%)、手机(约占89%)、网络(约占73%)、与朋友聊天(约占31%)、其他(约占19%)、(8)调查对象在各项活动中的优先选择

自己宿舍(约占16%)、所在班级(约占21%)、党团组织(约占33%)、社会团体(约占29%)、朋友自发(约占74%)、学生社团(约占26%)(9)调查对象心目中社团的作用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约占51%)、宣传教育(约占29%)、培养学生的能力(约占36%)、增进不同院系同学之间的交流(约占72%)、(10)调查对象最喜欢的社团类型

理论实践类(约占7%)、学术钻研类(约占13%)、体育类(约占19%)、文艺类(约占23%)、志愿者类(约占29%)、其他(约占14%)

(11)调查对象寝室内谈论最多的话题

学习(约占18%)、购物(约占43%)、网络游戏(约占37%)、异性朋友(约占62%)、明星(约占29%)、就业(约占52%)、体育活动(约占12%)、人际交往(约占62%)(12)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举办的最能影响自己的活动

竞技性活动(约占26%)、参与性活动(约占17%)、公益性活动(约占34%)、学术创新性活动(约占67%)、自主性活动(约占29%)、职业招聘性活动(约占73%)

五、结论

1、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

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两难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地说,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2)、思维狭窄 缺乏现代教育意识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过于封闭 社会衔接性不强

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刻板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

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

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议

现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以网络游戏为主,我建议学校应当开展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业余活动。学生会应由学生自己主导,自己行使权利,不依附于校团委,能独立的完成校园活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2)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5)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在各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各地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旅游管理xx班调查小组

2012年06月09日

附件1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调查问卷

(1)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性别 A、男 B、女

(2)调查对象所就读的年级

A、本科一年级 B、本科二年级 C、本科三年级 D、专科一年级 E、专科二年级 F、其他(3)调查对象每月的生活费

A、400—600元 B、600—800元 C、800—1200元 D、1200—1400元、E、1400元以上

(4)调查对象每月生活费的主要消费(可多选)

A、一日三餐 B、零食、饮料 C、学习D、服装首饰 E、交友 F、上网 G、其他(5)调查对象对大学学习的感觉

A、非常轻松 B、轻松 C、一般 D、辛苦 E、非常辛苦(6)调查对象在空闲时间的休闲活动

A、看书 B、社团活动 C、玩网络游戏 D、做兼职 E、外出游玩 F、其他

(7)调查对象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A、报刊杂志 B、广播 C、电视 D、手机 E、网络 F、与朋友聊天 G、其他

(8)调查对象在各项活动中的优先选择

A、自己宿舍 B、所在班级 C、党团组织 D、社会团体 E、朋友自发 F、学生社团

(9)调查对象心目中社团的作用(可多选)

A、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B、宣传教育 C、培养学生的能力 D、增进不同院系同学之间的交流(10)调查对象最喜欢的社团类型

A、理论实践类 B、学术钻研类 C、体育类 D、文艺类 E、志愿者类 G、其他

(11)调查对象寝室内谈论最多的话题(可多选)

A、学习B、购物 C、网络游戏 D、异性朋友 E、明星 F、就业 G、体育活动 I、人际交往

毛中特总结修改 篇7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内:政治上: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3)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4)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6、中国30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7、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政治方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整体推进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坚实基础。

10、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第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3、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6、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秩序不规范;第二,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3、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探索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14、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5、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二、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方法,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也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此小段还可以单独作为“怎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8、“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增长动力的新常态,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态下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常态下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20、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四化”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四、必须坚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1、对当前的分析及认识

当前,我过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图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2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当合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c,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2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主席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8、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7、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9、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五,加强法治队伍建设。30、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原则。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发展各项政治民主制度(4)建设法治中国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3)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4)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5)必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抓。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36、如何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2)还有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3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6)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41、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

(1)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3)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4)就业更加充分(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6)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4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7、如何建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8、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九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形成:a)1949年3月,提出解放全中国,直至解放台湾;b)1949年12月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c)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d)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a)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b)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c)两岸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d)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e)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区。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1)世界多极化(2)经济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体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十二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坚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理解:(小题目这样回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上一篇:党代会和人代会下一篇:团日活动主题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