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

2024-09-11

《毛中特》(精选4篇)

《毛中特》 篇1

一直以来, 《毛中特》课都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课题设置中处于较高地位。然而, 由于课程本身属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毛中特》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因此,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升《毛中特》课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问题意识”

《毛中特》课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知和分析这些现象是《毛中特》的重要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意识”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识之一。而问题意识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即“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 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 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可见, 能否设计一个出色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就《毛中特》这门课而言, 自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为红线, 介绍了包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此, 此门课的教学应一方面要遵循一个总的问题设计, 即为何以及如何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换而言之, 要用“问题意识”将这门课的大纲进行分解, 如:第一章, 涉及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第二章到第四章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内容, 涉及到的问题是在中国革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革命;第五章到第十二章, 其实都在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当然, 具体课程问题的选取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在课本的绪论中一般都会对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详细规定与叙述,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加关注, 对课本的精神实质进行宏观把握。另一方面, 问题的设计应紧贴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般而言,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学生都会有从思想和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象、问题等进行全面了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此为基础, 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精简提炼, 设计出的问题既要有现实感, 让学生不觉得陌生;又要体现出理论深度, 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二、采用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也就是说, 一种理论只有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毛中特》这门课与现实的关系而言, 大致展现出理论——政策——现象的逻辑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遵循从现象到理论的模式, 也可以遵循由理论到现象的方式。从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看, 多说教师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与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 多数教师在常年教学中已经形成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 从而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循环, 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事实上, “与儿童期相比, 大学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 并且不再只以自己和自己周围所熟悉的环境为关心的对象, 社会风气、法律道德、官员形象, 国家发展等都会成为他们经常议论的话题。”[2]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道“是什么”, 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也是他们所关心的重点。所以, 若尝试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生活或社会环境中的热点现象着手, 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再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后然后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论的说服力就会更强, 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取每个章节中的重点理论, 选取恰当的现象对理论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现象的选取一定要遵循求实、鲜活和贴切的原则, 这样在解释理论时才不会让学生觉得陌生,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过渡到理论理解。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 特别是具有用生活实践案例支撑教学难点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因此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对时下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生活做到“心知肚明”, 对社会热点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度, 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现象, 选取新问题用以教学实践。

三、用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案例教学就是把学生身边以及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引入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 以实例的方式向学生设定若干特定情境,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学习和研究,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在实际案例中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种常见教学模式。在现行《毛中特》课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各种学术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就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 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 师生在案例教学中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而这正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所缺乏的, 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 在教授第八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时, 可以先通过“分蛋糕”的启示来引出问题, 即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分配方式?通过课本阅读、教师引导以及学生思考总结出案例中所展现的按资分配、平均分配等方式。接着再提出问题, 即哪种分配方式更好?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经过学生讨论后引出本节重点: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最后讲授这一制度确立的原因以及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可见, 通过一个案例, 不断设问, 让学生在对不同的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变化思考角度, 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师生互动并完成教学目标。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便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 把现实情感与力量逻辑有机结合, 把鲜活语言和透彻说理无缝统一, 既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又营造出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当然, 案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成功案例的选取,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铺垫, 同时要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基础来构建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

四、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

丰富的教育手段是增加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迎来的崭新机遇。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材料更好的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历史责任感。目前, 采用比较多的便是“在线开放大批课程”, 也就是国内所说的“慕课 (MOOC) ”。由于慕课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 因此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能够自由的安排学生学习地点和更加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 这就方便了学生自学以及课后对这门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多种课程形式, 设置随堂测试、一周测试以及期末考核等多个环节, 从而实现课本重点知识的反复出现, 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另外, 开设慕课也迎合了多数学生对现代化传媒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渴望与新奇感, 学生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习,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讨论来进行解答, 从而转变了高校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 使慕课成为教学主导, 而教师则成为辅助教学者, 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 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中国教育报, 2014-2-28.

[2]齐宁.意识形态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 2014, (1) :90-93.

《毛中特》 篇2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题自拟)

摘要:(五号楷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十八大,习近平,中国梦,大学生,联系实际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内涵(What)(小四宋体)

1.2.3.2.二、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原因(Why)

1.2.3..2.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途径(How)(重点,一点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1.2.3.2.3.参考文献或注释:(小五宋体)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附论文要求:

学习第六章 第三节 标题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大学生实际,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标题自拟,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文。要求:统一用A4纸打印,第一行必须依次写上班级、姓名、学号,并遵循文科论文通用格式。总分为平时成绩的5分。

《毛中特》 篇3

一、高职院校“毛中特”课程教学困境

1、教学设定困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安排方面来说明显可以看出其被边缘化的特性,教学内容繁多,但安排的课时却少的可怜。在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背景下,作为人文教育学科的“毛中特”课程,基本上不被学校重视。高职学生的上课态度也不端正,认定这种公共理论课对其影响不大,可学可不学。而在短短时间内要完成课程教学,教师基本上也不能全方位的拓展,很多需要深入讲解的知识点也被迫“浅尝辄止”。

2、教学组织困境: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过强,内容陈旧与专业职业性教育的指导性与实用性相去甚远。且在高职院校的“毛中特”课程一般安排合班课教学,影响了师生课堂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组织的效果明显偏低,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肆意吵闹、睡觉、玩手机游戏等,“前面人烟稀少,后头趴倒一片”的现象比比皆是,任课老师很难有效组织好课堂秩序及教学。

3、教学效果困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心理缺陷偏重,鉴别能力薄弱。“毛中特”课程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教育本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然而对高职学生来说,教学效果甚是不乐观。首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对于理论性课程更是兴趣乏乏。

4、教学评价困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由于时间上安排的短暂性以及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点的排斥性,决定了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设置满意度不高,认为“毛中特”课程理论原则性强,不易吸收与提升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等素质方面总体提高不快。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分析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亲历亲为的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场所依旧设定在课堂中体验,是在教师的情境设置下,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感触,通过情感投入、细微观察等感受和领悟教学知识点及价值升华,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2、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对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情境表达,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在情境中体验生活与学习,提高高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认可度,让学生不断的深化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模拟情境经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觉主动学习,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投入情感,模拟经历,通过亲历亲为的方式来产生对人生命观的正确认识,从思想上不断升华情感。

3)学生领悟过程,教师点评课程: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领悟教学知识点,吸收内化,有效的在情境中完成自己的课堂学习,教师最终对课程教学进行点评,再一次固化学生知识,形成“知学合一”。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毛中特”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毛中特”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现阶段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研究较少,在高职院校“毛中特”课程普遍采用传统式“授—受”教育的背景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便于改进高职院校“毛中特”冷课堂的现象,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生存、生命经验,获得切身的体验,使高职学生进入寻求和探索知识的“佳境”,最终增强教学的效果。

2)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感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可以有效的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枯燥无味的“毛中特”课程变得富有情感,引人不断深思。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思想、端正态度、发现问题、自我改进,增强对“毛中特”课程的兴趣。生动的课程带动的是学习的气氛,学生也乐于在情境中提升对人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抉择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带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有助于解放教师的教学困境:高职院校“毛中特”课程教学效果普遍较差,教师处境尴尬,在极力准备课件后依旧很难带动课堂气氛,结局大多是“冷课堂”,“教师讲的满头大汗,学生睡得昏天暗地”。归根结底,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毛中特”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偏少,教师授课过程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讲授为主,很少有时间调动学生的互动。体验式教学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发挥、自我吸收。

参考文献

[1]崔一楠.改进《毛中特》课堂教学效果探析[J].新西部.2016.17期

[2]傅琼,黄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探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毛中特会议 篇4

考研政治毛中特所涉及的重要会议较多,为了方便学员记忆,蒋中挺老师将各会议总结如下,教你快速记忆毛中特各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革命起义总方针;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文;六届四中王明左,革命质形路军乱;

瓦窑堡民族抗日,老毛提马主中化;遵义中共首自决,老毛领导地位立;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六届七中尊老毛,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民主纲领: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

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三大(1923.6)①国共合作,党内合作,②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③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②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4.四大(1925.1)讨论问题:①无产阶级领导权;②工农联盟。

[功绩]: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②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

工农运动;③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五大实际上并没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1927.8)提出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原则”;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莫斯科)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9.古田(1929.12)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遵义会议(1935.1)①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注:没说政治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②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③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11.瓦窑堡(1935.12)①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将“工农共和国”变“人民共和国”;③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13.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毛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14.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5.七大(1945.4)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思为党的指导思想;《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区别他党的标志);作风建设(世界观和党性原则)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最终目的(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群众路线(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

16.七届二中(1949.3)1.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A.“两个转变”--农业国转工业国;新民主主义转社会主义;B.“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C.“两个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

②毛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③毛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17.七届三中(1950.6)国民经济恢复期主任务及战略和策略方针;毛提《不要四面出击》。

[实现任务三条件]土改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节俭。[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对(农、手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改造并举。

七届六中(1955年10月),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一届人大(1954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18.八大(1956.9)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工业国与农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方针):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法制-董必武: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和各民主党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科学文化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19.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1979年3月),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20.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1.中共十二大(1982年)。

1)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十三大(1987年):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3.十四大(1992年10.12--18):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4.十五大(1997年9.12--18):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上一篇:实时信息发布下一篇:GPS定位测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