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教学大纲(精选6篇)
中特教学大纲 篇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要点 第一章
1、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将其写入党章。
2、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内涵: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吧马克思主义志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如何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而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答: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答: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心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共同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本理论体系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的成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每个方面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答: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
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官、封。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主要矛盾: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答: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如何理解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理解纲领的内容。
答:基本内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6、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是什么?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弄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8、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答: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一化三改”,其中: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利润分配上的“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同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
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答: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 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及如何理解该路线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答: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是什么。
答:基本纲领: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六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十三大提出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具体化,分别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答: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设想。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什么。
答: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什么?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读中国梦。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含义。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史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为何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新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第八章 第一节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立依据是什么?
答: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4、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 + 集体经济 +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怎样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配制度:
8、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答: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或说所有制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9、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0、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处汗液、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影响: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缓,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1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有哪四化?
答:四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7、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总目标: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哪些原则。全面依法治国要完成哪些任务。
答: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任务: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0、什么叫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设计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第三节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答: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鉴定人们的大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破道德价值得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四节社会建设
1、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答: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
3、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答:内容:
第九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一个中国。这是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同意与一国之内。
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十章
1、什么叫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255)
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哪些群体。
答: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答:新时
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8、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方向相适应。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5、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
答: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论断,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途径和执政目标来定义党的执政能力,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
6、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什么?
答: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8、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9、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10、“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中特教学大纲 篇2
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问题意识”
《毛中特》课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知和分析这些现象是《毛中特》的重要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意识”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识之一。而问题意识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即“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 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 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可见, 能否设计一个出色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就《毛中特》这门课而言, 自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为红线, 介绍了包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此, 此门课的教学应一方面要遵循一个总的问题设计, 即为何以及如何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换而言之, 要用“问题意识”将这门课的大纲进行分解, 如:第一章, 涉及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第二章到第四章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内容, 涉及到的问题是在中国革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革命;第五章到第十二章, 其实都在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当然, 具体课程问题的选取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在课本的绪论中一般都会对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详细规定与叙述,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加关注, 对课本的精神实质进行宏观把握。另一方面, 问题的设计应紧贴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般而言,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学生都会有从思想和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象、问题等进行全面了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此为基础, 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精简提炼, 设计出的问题既要有现实感, 让学生不觉得陌生;又要体现出理论深度, 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二、采用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也就是说, 一种理论只有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毛中特》这门课与现实的关系而言, 大致展现出理论——政策——现象的逻辑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遵循从现象到理论的模式, 也可以遵循由理论到现象的方式。从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看, 多说教师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与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 多数教师在常年教学中已经形成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 从而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循环, 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事实上, “与儿童期相比, 大学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 并且不再只以自己和自己周围所熟悉的环境为关心的对象, 社会风气、法律道德、官员形象, 国家发展等都会成为他们经常议论的话题。”[2]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道“是什么”, 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也是他们所关心的重点。所以, 若尝试从现象到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生活或社会环境中的热点现象着手, 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再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后然后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论的说服力就会更强, 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取每个章节中的重点理论, 选取恰当的现象对理论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现象的选取一定要遵循求实、鲜活和贴切的原则, 这样在解释理论时才不会让学生觉得陌生,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过渡到理论理解。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 特别是具有用生活实践案例支撑教学难点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因此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对时下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生活做到“心知肚明”, 对社会热点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度, 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现象, 选取新问题用以教学实践。
三、用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案例教学就是把学生身边以及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引入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 以实例的方式向学生设定若干特定情境,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学习和研究,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在实际案例中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种常见教学模式。在现行《毛中特》课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各种学术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就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 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 师生在案例教学中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而这正是《毛中特》课教学过程中所缺乏的, 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 在教授第八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时, 可以先通过“分蛋糕”的启示来引出问题, 即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分配方式?通过课本阅读、教师引导以及学生思考总结出案例中所展现的按资分配、平均分配等方式。接着再提出问题, 即哪种分配方式更好?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经过学生讨论后引出本节重点: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最后讲授这一制度确立的原因以及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可见, 通过一个案例, 不断设问, 让学生在对不同的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变化思考角度, 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师生互动并完成教学目标。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便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 把现实情感与力量逻辑有机结合, 把鲜活语言和透彻说理无缝统一, 既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又营造出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当然, 案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成功案例的选取,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铺垫, 同时要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基础来构建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
四、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
丰富的教育手段是增加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迎来的崭新机遇。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材料更好的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历史责任感。目前, 采用比较多的便是“在线开放大批课程”, 也就是国内所说的“慕课 (MOOC) ”。由于慕课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 因此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能够自由的安排学生学习地点和更加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 这就方便了学生自学以及课后对这门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多种课程形式, 设置随堂测试、一周测试以及期末考核等多个环节, 从而实现课本重点知识的反复出现, 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另外, 开设慕课也迎合了多数学生对现代化传媒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渴望与新奇感, 学生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习,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讨论来进行解答, 从而转变了高校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 使慕课成为教学主导, 而教师则成为辅助教学者, 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 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中国教育报, 2014-2-28.
《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毛中特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概论》)是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设置的必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毛中特概论》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的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武器”,从而使《毛中特概论》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泛和丰富,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毛中特概论》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受到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人际交往的困境、爱情的挫折以及家庭贫困和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焦虑、迷茫、困惑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进而使“物质实利主义”、“超级世俗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毛中特概论》教学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提升课程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价值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坚持“史论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解度
“以史为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以致用”是《毛中特概论》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历史事实,分析课程内容,是重要的改革方式。在授课课程中,首先要对照课程内容、标准和授课计划等,对照基本的要求,将书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将课本读薄、读通、读活,进而提炼知识点,理清思绪,列出书本中的基本内容,从而根据内容按照历史时间进行排列,既有助于按照历史顺序梳理,又有助于按照历史发展寻找线索;其次,要根据提炼的知识点,寻找相关的历史素材,通过数据、视频和图片等方式,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找到知识的线索,找到知识内容的关联点,进使知识线索化、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深入浅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最后,要根据历史素材坚持“议论和评论”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历史线索,一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议论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过程中的方式、内容和思路,得出内容的精神和精髓;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评论,对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经验、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学习。通过上述的三个方面,能对基本结论、基本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深化理解,能使学生加强联系、比较,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坚持专题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掌握度
在2013版新教材中,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形成了很多专题,特别是围绕十八大精神,形成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生工程等专题章节。因此,要根据教材结构,整合知识,形成专题,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一是:要根据课本的内容结构,梳理专题教育中相联系的知识点,注重对知识点的整合及内容的横向、纵向的综合,找出专题的背景、原因、意义等,另外从宏观、微观上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点,建构起专题知识体系,找出专题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等,进而形成全面广泛地专题教育模式;二是:充分收集专题教育中的现实素材,通过数据、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展示专题内容,使学生在专题教育中,形成直观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理解到专题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掌握专题内容的知识;三是:根据专题内容布置相关的课程作业。在专题的课程讲授结束后,以课程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内容,寻找到现实结合点。使学生运用专题内容和知识,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和咨询方案等,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走访问卷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将专题内容转化为实践内容。通过上述的三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专题教育中,根据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断的加深学习,使学生通过专题教育,提高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三、坚持正反面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引导度
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只灌输正面思想,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对负面信息封堵,对负面现象闭口不谈;第二种过分的揭露现实的负面现象和不良问题,而且不进行正面的引导。因此,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正反面的教育,提高对学生的引导。首先,要坚持宣传正面的政策、方针和信念,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增强政治感的前提下,引入社会和网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并根据辩证思维,具体分析负面的问题,一定要用强大的理论知识、现实的主流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并明确指出不良是支流,不是主流;其次,根据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这些不良现象和负面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与危害,从而使学生通过他们的危害性明白这些负面支流是必定会消亡的道理,进而使学生摒弃接受负面现象和不良问题的观点和思想,选择正面的理论和道路;最后,还要用正面的素材和负面的现象进行充分对比,通过典型对比、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明确人心所向的正面理论、方针和政策,进而加深学生对负面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彻底否定负面问题和不良现象。通过三个步骤的正反面分析,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面问题的认识,进而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
四、坚持热点引入教育,提高课程内容的现实链接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毛中特概论》作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的链接。一方面紧密结合专题,开展现实链接。如在“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可以链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成就,建国60多年的辉煌成就等;如在“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可以加入“钓鱼岛问题”、“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使学生在课程的知识中,学习现实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对知识内容的认知;另一个方面,通过现实案例,使大学生掌握《毛中特概论》的内容、方法和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比如可以通过现实的企业改革案例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工商业改造中“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等问题,可以通过“先进事例和优秀青年”等典型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联系组织,进而使大学生对现实进行链接,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大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热点引入教育的目的,提高课程内容的现实链接度。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4(1):18-21.
[2] 彭博.高职院校《毛中特概论》课程的教学生动性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85-86.
[3] 唐子茜.二本院校《毛中特》的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237-238.
[4] 刘晓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案例辅助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学理论,2010(20):263-264.
毛中特实践教学辅助材料 篇4
1、近代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等方面着手)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表现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从生态发展现状入手,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4、台湾的过去与现在,预测两岸关系的未来。(以时间为线索分阶段,抓重点)
团体作业二:社会活动
5、做公益:走进敬老院或服务社区或幼儿园(课堂展示、交流)
6、参观黄岛民俗馆或青岛民俗馆(课堂展示、交流)
团体作业三:策划
7、做一款环保策划方案,以滨海大学生为环保主体,青岛开发区为服务对象
团体作业四:辩论赛(班级间)
1、大学生可不可以拥有奢侈品
2、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人类的和平共处能否真正实现
观后感参考视频资料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32集)、《长征》(8集)
网络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流变》
中国人民大学 电影:《走近毛泽东》 电影:《我的1919》 电影:《走近毛泽东》 电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电影:《湘江北去》 电影:《百年小平》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电影:《我的1919》 纪录片:《复兴之路》之《峥嵘岁月》 电影:《建党伟业》 电影:《建国大业》 电视剧:《井冈山的斗争》
电视剧:《金色摇篮》 电视剧:《寻路》 电影:《圆明园》
电影:《南京!南京!》 电影:《南京大屠杀》 电影:《一九四二》 电影:《火烧圆明园》纪录片《圆明园》 电影:《金陵十三钗》 电影:《钱学森》 文献纪录片:《复兴之路》之《中国新生》 电影:《开国大典》 文献纪录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纪实》 采访:《荣毅仁与荣氏家族百年传奇》 电影:《活着》
《蓝风筝》、《中国命运大决战》 《决战之后》 《再生之地》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电影:《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失孤》、《亲爱的》
读后感参考书目
1、《共产党宣言》通俗读本
2、张维为: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
3、关于毛泽东的书:人大出版社 对毛泽东的研究丛书共八本 《毛泽东传》、《毛泽东的思想》、《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毛泽东的政治理论》、《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
4、《毛泽东传》美 罗斯.特里尔
5、《独领风骚.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6、《平凡的世界》
7、《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8、《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9、《中国经济未来新走向》
10、《社会热点面对面》
11、《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中特教学大纲 篇5
2019 考研政治大纲毛中特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考研政治和任何其他学科都不一样,它非常的与时俱进,跟时政联系非常紧密。学英语学数学看去年的教材和今年的教材,完全不影响学习。但是,政治教材必须看最新的,必须根据最新大纲进行备考和学习。
下面启航老师就解读一下 2019 版考研政治大纲毛中特的变化以及应对策略。
旧版毛中特框架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2018 版大学公共课教材毛中特框架结构: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承载梦想 启航为来 只为一次考上研
第六章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框架体系的变化
从总体来看,我们会发现两版毛中特的写作框架和思路有着根本的变化。旧版是采取总分式结构,第一章总论,第二到四章毛泽东思想,第五到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版教材采取并列式结构,第一章到四章是毛泽东思想,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六章“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第八章到十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框架体系的变化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完整,当然也自然而然就是我们考试的重点。
2、旧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删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知识点是贯穿整个毛中特的线索,不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法明白整个毛中特。而且这还是一个可以考察分析题的知识点。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点删除了,但仍然要继续学习。
3、毛泽东思想没有变
毛泽东思想基本上没有变化的可能性,按照原版内容学习即可。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有策略的学习 承载梦想 启航为来 只为一次考上研
今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肯
定是 2019 考研的重要考试内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一定绕不开这几个话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建议关注与这些话题有关的知识点。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仔细阅读教材,启航老师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块几乎是重写,跟过去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着实质的不同。例如,五位一体的经济,在过去分别讲述: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新常态,而现在改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共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等。例如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已经根据党的十九大内容和今年宪法修改内容,做出重新改写。
中特论文要求 篇6
要求:有封页,写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专业,学号,姓名”。里面:题目 内容摘要:(100-200字,顶格),关键字:(3-5个),正文,参考文献 读后感什么的里面没有格式要求。论文题目:
1.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价值 4.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5.列宁“新经济政策”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任一具体问题)7.经济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 8.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9.“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阅读文献与参考书目(读后感、学习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50-256、272-27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P371-379、382-384。马克思:《哥达纲领评判》(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10-1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
——《马恩选集》第3卷,P404-409、416、423-44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列宁选集》第27卷,P400-402、434-43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选集》下卷,P545-557。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张汉清:《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
——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赵曜等:《科学社会主义新论》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莫尔:《乌托邦》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欧文:《欧文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伯恩斯坦:《什么是社会主义》(节选)
——《伯恩斯坦言论集》,三联书店,1973年版;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节选)
【中特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动物教学实习教学大纲08-27
建筑教学大纲07-02
《音乐教学大纲》08-16
英语教学大纲08-31
药学教学大纲05-17
手绘教学大纲06-13
音乐教学大纲08-21
刑法教学大纲08-29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11-04
语文教学大纲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