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不要埋怨学习的繁重,工作的劳苦,责任的重大,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挑战后的结果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工作做一下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一年来,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自己教学实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好课。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认真通读教材,语文学科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数学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每上一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后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每讲完一节课,及时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教研示范课活动,讲的是21课《乡下人家》,通过讲课我的收获很大,明确了识字教学对于高年级学生同样重要。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及时查缺补漏。同时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帮扶方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努力,一部分后进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不少。另外,我还把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收获与不足等写进每月的教学反思中,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来自/article/zongjie/
三、班主任工作
1、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是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
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因此作为班主任我积极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
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时刻牢记身正为范。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无论是授课还是平时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平时不仅要保证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而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特别是每天一大早,我总是早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纪律、进入朗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学生自控力不强。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小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班学生独生子女多,再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家境较好,学生中存在浪费的现象,吃零食、浪费没用完的橡皮、本子等现象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来对待我班的学生。我专门利用班队课进行教育,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想想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叫他们各抒己见,谈谈面包是怎样来的,灾区的孩子需要什么?渐渐地,班级中浪费的现象少了许多,大家争着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孩子。
4、狠抓班级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我很慎重地在班内进行民主选举,选拔出大家信服的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为了培养学生班干部的威信,我经常在班内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即“以面带面”。
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高校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 这就要求在高校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部门———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处不仅仅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 更应该树立两者一体化的理念, 积极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途径和举措, 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
(一) “以生为本”是高校科学育人的核心理念。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服务对象也是学生, 学生是教育过程及教育发展之本。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就应该是以生为本, 注重教学, 科研创新, 服务社会, 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以生为本,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全面推进人本教育、素质教育, 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 切实加强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以德修身, 自觉做到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品行统一、脚踏实地,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 “以生为本”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在高校的体现就是坚持“以生为本”。高校以生为本的着眼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对高校的评价, 学生对高校的选择, 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取决于高校育人的质量。一所高校的特色、地位, 最终要由育人质量来决定。只有坚持以生为本, 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 才能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以生为本”是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共同出发点。
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只有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站在“以生为本”这个共同的出发点上, 团结合作, 协同一致, 才能实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国外高水平大学普遍注重人才培养中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统一和融合。例如, 哈佛的本科生教学管理与指导实行导师制, 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必须具有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资历, 导师既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又要帮助学生解决学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 在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大环境下, 在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 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应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 进一步整合, 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二、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
目前高校中以党委书记为首的党委体系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这两套管理体系之中, 与学生最直接相关的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管理部门, 此两者之间合力的构建非常重要。然而, 正如有学者研究所述:“学校领导干部分属党政两大系统。造成校领导之间存在职权系统界限, 不同系统的职权的性质、管辖范围等都有显著的不同, 系统的界限一般是不能逾越的, 容易造成协调困难。高校这种双轨权力结构造成领导职权的协调乏力, 导致领导权力分治, 使高校各方面工作高度分散化, 缺少整合, 难以在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理念和价值准则下得到和谐的开展[1]。”要做到“以生为本”就不能违背人才成长规律, “以生为本”就要求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来看待,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是不能分开进行的。高校各职能部门虽然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但又不能泾渭过于分明, 不能思考和行动过于局限在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范围内。否则, 无视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只图自己工作便利, 人为造成“各顾各”的局面, 势必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工作内容的重复、工作作风的独断和工作成果的局限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 “在管理工作中树立整体的观念, 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 从制度上和措施上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整体合力”[2]已然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共识。现行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在高校中也有各种协同合作的方式, 主要是建立例会制度和各种协作条例, 这在构建优良的教书育人校园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两个部门的工作合力上仍存在着缺失。主要体现在:
(一) 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
尽管各高校一直提倡“以生为本, 协同工作”的管理理念, 但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 认为谈到“教学”就是教务部门和教师的事;谈到“育人”就是学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的情况。在实际中, 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两条线“平行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抓教学的有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智育”, 没有将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水平很好地纳入进去, 而学工系统抓德育和党建, 在体制和机制上都独立于智育系统, 把本来有机整合的德育和智育分成两个各自独立的自循环系统, 教师只管上课, 辅导员只管学生活动。
(二) 深度合作和全程渗透较少。
虽然高校部门和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系列的协作机制, 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身影, 但是观摩性往往大过参与性, 礼节性多于实质性。目前, 高校中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之间在合作的全程性参与和渗透上都还不够强, 部分同志在协同其他部门工作时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三) 沟通与协商缺乏。
目前, 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与条块之间, 在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和重大决策的制定上尚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在招生和培养、学生保研、毕业生就业、学生能力素质综合测评等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上, 仍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充分的问题, 有时甚至还存在着种种不一致和各种矛盾。
三、教学和学工构建合力工作机制的探索
“以生为本”, 克服高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构建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合力机制, 实践中就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 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管理和服务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以学生为本,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其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服务师生、服务于育人。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师生对服务满意了, 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才能证明我们的管理到家了。因此,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 人才培养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 更体现在服务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管理上。高校中, 管理和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育人途径, 可以称之为高校育人的“软实力”。因此, 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两者都首先要认清服务与管理的关系, 在服务中体现管理, 在管理中形成规范, 在规范中进行服务。
(二) 规范和自主的关系。
传统大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规范, 将各个环节用具体化的标准加以要求, 这种规范化固然有利于管理者的检查和督导, 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具体操作和实践,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忽略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使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不适应人才成长的规律, 更无创新可言。但是, 以“完全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不是“放任自流”, 它要求我们将管理方法加以完善, 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把规范和自主结合起来。一方面, 要在招生保研、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考核方式、毕业生审核等方面严格规范, 保证高校的生源和毕业生的质量, 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 要加大教师和政工干部在教育教学途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自主力度, 鼓励教师和政工干部根据学生需求自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挖掘内在潜力, 适应学生多样的需求。
(三) 分工和合作的关系。
工厂流水线生产商业产品, 尚存在环节和环节之间的交接, 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作为庞大社会体系的一个缩影,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 其复杂性远远大于产品的生产, 因此更需要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方式。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 双方在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的基础上, 更要强化合作理念, 建立合作机制。只有明确了分工和合作的关系, 才能杜绝在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上存在的矛盾, 才能杜绝在奖惩处理等问题上存在的偏差, 才能杜绝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只有理顺关系、统一协调、通力合作, 才能使高校育人的团队精神得到全面发扬, 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理清了这三对关系, 在高校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合力机制的构建上, 还要注意以下具体细节。
1. 协同合作, 功能互补。
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要同时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因此, 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只有实现功能互补, 才能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
教学环节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随着现今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对学生信息的把握一般只是局限在专业学习上, 而政工干部对学生的了解则侧重于思想品德和活动能力。因此需要双方建立及时沟通机制, 进行资源整合, 全方位、更有效地了解学生情况。
3. 加强沟通, 指令耦合。
要增强教学和学工部门之间指令的耦合性。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各唱各的戏, 发放的指令在时间安排以及指令内容上冲突或矛盾, 广大学生和教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这必然降低指令的严肃性和执行的力度。因此增强部门之间指令的协调性, 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献静, 苏民益.论高等学校内部权力解构与重构[J].高教探索, 2006, (2) :59.
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精选) 篇3
刘苏苗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刚踏入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为了以后工作更上一层楼,现总结反思本学期教学工作。
我任教的是一年级,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上课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刚开始时,对于毫无教学经验的我,有相当大的难度。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并且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向她们学习,不断钻研新课标,还通过上网等渠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握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半年的教学,我在关于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不少收益。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生活化。把握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易学易懂。拉近生活与教学的联系,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
2、积极开展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通过积极鼓励和表扬,让小组里面的优等生自愿帮助差生。
3、开展适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习热情。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游戏有很大帮助。尽量把知识点教学活动,转化成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本学期教学反思及总结 篇4
本学期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下自己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感觉既漫长又短暂。整册语文书三十二课的课文教学,八个综合学习。在教学中,我本着将理论与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时刻本着一名教师特有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例如《奇怪的大石头》《风筝》《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等,这些课的教学,我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更加形象生动的知识。
二、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是变化,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猜字谜、画画、讲故事等,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答的好的学生我会马上表扬,有错的,也会及时鼓励。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作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三年级是中年级的转折点,如果处理不好,学生的能力很难提升。我班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我让写字不好的同学每天在小黑板上写一课生。又如,在学习生字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和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在黑板上比赛,为了使学习生字不死气沉沉,我利用“小老师教生字的方法”或领读、赛读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而且注意力也集中,当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四、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我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样可以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加强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我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还有爱种植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才会写下精彩段落。
(二)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1、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合指导。
本学期初教学工作检查总结 篇5
从8月23日全体专职教学及辅助人员上班,26日新生报道、军训,9月1日大二到大四正式上课,9月16日新生开始正式课堂学习,学校教学工作完全走上正轨。
从开学一月教学工作情况的检查来看:我院教学工作准备充分、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度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习热情高;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老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高。现将开学一月教学工作检查总结如下:
一、教学准备充分
8月30日,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负责人全体专职教学人员备课情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 机电工程系:40门课程中,理论课程备课超过了学期备课的50%,部分课程达到70%;实践课程完成量在30%-50%之间。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7位专职老师理论和实践共8门课程的备课完成量是100%。经济管理系:15门课程的备课完成量全部在60%以上,其中5门课程达80%。
基础科学系:体育教研室完成了17讲中的6讲;英语教研室有16门课程的备课已完成,其它15门课程的完成量在50-80%之间;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的备课是除《形势与政策》还未完全完成外,其余备课量都是100%;数理教研室的备课量都达到了50%。
二、老师对课堂教学重视
在开学一个月的教学检查中,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老师们显示出极高的个人修养,没有迟到、早退、无故缺课情况,有特殊原因坚持和学生、教务管理部门先沟通;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对知识的讲解、阐述到位;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重视学生对听课的反馈;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相当多的外聘老师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考勤。
三、学生学习热情高
开学以来,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高年级学生中准备考研的学生持续了在假期中的学习热情,老师们学习培训期间,他们很关注学生自习室的安排,在自习室静静的学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新生进校不久,学生会学习部也已张罗着为他们安排自习时间和教室,军训结束后,他们正以最大的热情进入自己的大学学习中;大
二、大三学生保持了固有的学习状态,课堂上精神抖擞,到课率高,学习主动性强。
四、教学及管理得到学生肯定
9月20-27日教学评估科组织教学信息员对本学期教学情况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调查,这次调查要求对07级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大一到大三课程教学情况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调查的167科次中,126科次为优秀,其余41科次为良好。
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方面
总结本月教学检查工作,结合学生们也给老师们提出了建议,这些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1、课堂上不要太严肃,适当风趣一点;
2、讲专业理论时,多和实践联系一些;
3、讲课不要偏离主题,少讲或者不要讲与课程无关的东西;
4、老师是春天,我们就感受到了阳光,老师的声音一定要大些;
5、讲课时,一定要管纪律;
6、教与学是双边活动,老师让我们互动吧,不要只管自己讲;
7、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过程、方向、目的是必须的。
生本课堂教学的学本价值诉求 篇6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生本课堂,课堂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现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教学的金科玉律,这主要归功于人们对“人”这一主体的认识和关注。生本课堂成为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那么,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在生本课堂中如何看待“以学习为本”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学习为本的价值诉求?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一、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
1. 生本课堂的内涵
“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其具体内容包括“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1]。“生本课堂”即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基于对生本教育的理解,生本课堂的基本内涵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质和学生为目的。它冲破了传统课堂中把学生边缘化的格局,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在教学中注重公正、平等;关爱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等。“生本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触发学生的悟感,促进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生命潜力。”[2]“生本课堂是以激扬生命为根本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依托学生生命的本能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生本课堂是符合学习活动规律的课堂。”[3]这体现了生本课堂具有生命性、主体性、情感性和发展性,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
2. 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
自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发展呈现两极现象,一是大发展,即取得诸多成就;二是大漂浮,即许多课堂教学改革止于表面、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生本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是生本课堂的关键问题。对生本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解读不同,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各异,这就使得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表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学大于教”;在教学策略方面,多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等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师生关系方面,高度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生本课堂的价值诉求:学习为本
“以学习为本”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本文指的学习者是指在校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课堂,称为学本课堂。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教学为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中心。
1. 学本价值诉求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课堂教学问题时,首先要确立起关于“人”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去看待教学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在人们高度关注“学生”这一个体时,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中心———“学习”正在被弱化甚至忽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观上,一味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体验,忽视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教学观上,强调“学大于教”,但其实践形式更多时候就是“教少学多”,教与学的关系被简单地视为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关系;学习观上,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学习过程的的发生发展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源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借着以学生为本的名义忽略真正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教师浅显地教、学生迷茫地学”的教学生态。面对生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缺失学本”的现象,我们更应该提倡课堂教学在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追求以学习为本的教学价值。
2. 学本价值诉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和专业成长的进步[4]。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学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诸多成就,对于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多的开拓领域和空间。“教育学习化”渐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教育界正悄然兴起“以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为课堂教学实现“以学习为本”的诉求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习型教育体系,落实到实处则表现为构建学习型的课堂教学形态,面对新时代涌出的新挑战、新问题,坚持“以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在审视教学问题时,要极力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防止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偏执,面对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的两极现象,课堂教学在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要回归学习为本的使命,完成课堂教学的双翼目标。
三、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
主体教育是时代的强音,但学校教育更应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双中心课堂”。如何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实现学本价值的诉求?笔者将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探索。
1. 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起因,对学习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部动力。对兴趣的培养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内部条件的支撑,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内部动机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告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优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与动机;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及时进行反省反思,并做出调整等。完成了这些,即建立了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对学习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的,也许教学内容即知识本身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但教师却可以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重新发现学习的魅力,这就建立起了学习对兴趣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6]。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制定共同学习目标,形成课堂学习愿景;创设良好的班级和课堂学习环境,形成课堂“学习场”,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榜样作用和感染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2. 分析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要求“以学定教”,明确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表现的具体预期,通过建立良好预期,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与目标相匹配,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细化并且精确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和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期望和学习条件等。同时,要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使学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如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技巧[7]。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使学习任务、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对应关系明确。根据学习目标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按学习目标设计每一教学程序,明确告知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监督,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可建立班级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形成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场力”。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和监督,最终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的目标制定既关注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3. 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个人学习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学习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这里的学习能力是指一种概括化了的经验[8]。刘儒德则认为,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9]。不管是将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概括化的经验还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素质,他们都认为学习能力是通过学习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具备的一种稳定的、能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素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习基本的学习理论,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学习过程,学会自我学习和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在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相结合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学校应开设的学习理论课程包括《学习理论基础》和《学科学习方法论》。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包括《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导论、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一般规律、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理论》课程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编制开发,一般认为:学习方法论是指对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编制《学科学习理论》课程除了引用国内外科学的学科学习理论发展成果,还应吸收选取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编制出一门综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论证的科学课程。不管是《学习理论基础》还是《学科学习理论》,其编制都应该建立在这样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二是经验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个别性和一般性;三是概括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追求“学本”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味强调学习为本的误区:夸大“以学为本”而遮蔽了“教”的功能性,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庸俗化[10];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回到“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形态。“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11]。“以学生为本”是基础,“以学习为本”是目标,它要求在保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学本”的价值诉求,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提高,同时展开课堂教学使命的双翼。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齐军.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3]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4]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5]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4).
[6]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赵世平.学习方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罗志远,黄甫全.国内学习中心课堂建构策略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8-13
本学期美术教学工作反思09-10
本学期教学目标10-23
本学期教学计划05-15
本学期个人的工作总结09-03
本学期安全工作计划06-17
关于本学期总结与反思08-03
本学期的自我总结09-10
初二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