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2024-07-25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精选9篇)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篇1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

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

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

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

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

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

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

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底角.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

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

等边).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框架:

第十五章

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篇2

1.负数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16,负500.像负16,负500,负8分之3,负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负8分之3,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00,8分之3,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号,例如:+16,+8分之3,+6.3等(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篇3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7、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8、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009、1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篇4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r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s h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上下底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r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5)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1季度=3个月 1年=4季度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以上由覃老师整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9.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2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五、特殊问题

植树问题(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1)一般公式: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百分率问题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 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篇5

(二)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从组织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判断正误入手,通过拼图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并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推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由此,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在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时,发展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通过拼图游戏,与同伴交流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情感与态度: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学生在再发现、再发明的过程中,思维火花发生强烈碰撞,数学结论的发现、生成为自然的事情.本节课可以按如下教学方式展开:放手做一做—引导想一想—鼓励说一说—特例验一验—设法证一证(多项式展开、几何图形解释)—规律用一用。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提问平方差公式的内容 2.判断正误:

(1)(a+5)(a-5)=a5(2)(3x+2)(3x-2)=3x2 222(3)(a-2b)(-a-2b)=a4b(4)(100+2)(100-2)=1002=9996(5)(2a+b)(2a-b)=4ab 提问:

⑴两个二项式相乘,因式要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当因式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⑵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二项式?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征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因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活动目的:通过学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这些都是学生常出错的题目,通过做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 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活动内容:如左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表示图中阴影(紫色)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22222aabb 图1 a2-b2 图2(a+b)(a-b)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 a2-b2 =(a+b)(a-b)2 4.(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想——验证——证明”的过程。若从代数的角度,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方差公式的运算本质;若从几何背景的角度,使平方差公式更具有直观性,避免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使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更有意义。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逆运用。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第三环节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内容: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

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0+1)(200-1)(2)102×98 3(3)203×197(4)201619 77活动目的:例1两个题都需要运用两次平方差公式,锻炼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例2目的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有关数的简便运算。通过找规律,利用平方差公式简化数字运算,学生可以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较容易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数字运算。

第四环节 感受问题,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例3 计算

(1)a2(ab)(ab)a2b2

(2)(2x5)(2x5)2x(2x3)

例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1 填空

1.x2-25=()()2.4m2-49=(2m-7)()3.a4-m4=(a2+m2)()=(a2+m2)()()练习2 判断

(1)(a+b)(-a-b)=a2-b2 1a111(2)计算: 23b3b2a

111111原式babab2a223234 3活动目的:加入简单的混合运算之后,逐步让学生养成识别公式特征并自觉套用的习惯。题目中加入了逆向使用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双向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公式的应用能力。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练习慢慢渗透因式分解的思想。例3两个题的目的,是整式的混合运算,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使运算简便;还需要注意的是运算顺序以及结果一定要化简。例4的目的使让学生体会平方差公式的逆用。

通过有提示的填空题形式,学会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五环节 扩展能力

1.(221)(241)(281)(2161)22.1234512346123443.观察下列各式:(x1)(x1)x21(x1)(x2x1)x31(x1)(x3x2x1)x41根据前面的规律可得:(x1)(xnxn1x1)________活动内容:

以上题目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目的: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归纳整理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1.12

初一下册数学试题 篇6

一、填空题:

1.为了解苏州电视台“施斌聊斋”栏目的收视率,适合采用___________的调查方式。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它的底角的3倍,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

3.若a-b=-3,b+c=4,则2b(a-b)-2c(b-a)=________.

4.在(x-y)(x+y)=3x2+bxy-y2中,a=________,b=_________.

5.如果x2+2(m+2)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等于__________.

6.如图,在△ABC中,AB=AC=10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且△BCD的周长为17cm,则BC=_________cm.

7.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AC,BM、CM分别平分∠ABC、∠ACB,DE经过点M,且DE∥BC,则图中有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

8.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

积是__________.

9.如图,△ABC中,∠ACB=90°,∠A=42°,D是AB中点,则∠ADC=_______°,∠DCB=________°.

10.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

11.一张薄的金箔的厚度为0.000000091m,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m.

12、若ax2,ay3,则a3x2y=.

二、选择题:

13.下面事件中确定事件是()

A.今天下午刮风,则明天下雨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内错角相等

C.两个有理数的积为正数,则这两个数都是正数

D.抛掷一枚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则点数不大于6

14.去年某市有7.6万学生参加初中毕业考试,为了解这7.6万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1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B.7.6万名考生是总体

C.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D.10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15.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为锐角

B.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底边的一半

C.任何直角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D.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16.不论x、y为何有理数,x 2 +y 2-10x+8y+45的值均为()

A.正数B.零C.负数D.非负数

17.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B.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D.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8.如图,己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

③∠C =∠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A.4个B.3个C.2个D.1个

19.如图,在△ABC中,AB=AC,∠A=40°,点P为△ABC内的一点,且∠PBC=∠PCA,则∠BPC的大小为(A.110°B.120°C.130°D.140°

20.如图,把纸片△ABC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时,则下列结论

正确的是()

A.∠A=∠1+∠

2B.2∠A=∠1+∠2

C.3∠A=∠1+∠2

D.3∠A=2(∠1+∠2)

二、解答题:

21.因式分解(每题3分,计24分)

(1)3ax+6ay(2)25m 2-4n

2))

(3)3a 2+a-10(4)ax 2+2a 2x+a

3(5)x 3+8y3(6)b 2 +c 2-2bc-a 2

(7)(a 2-4ab+4b 2)-(2a-4b)+1(8)(x 2-x)(x 2-x-8)+12

22.(5分)某初级中学为了解学生的身高状况,在1500名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

抽样统计,结果如下:

请你根据上面的图表,解答下列问题:

(1)此次抽样调查中样本容量为_________;

(2)m=_________,n=_________;

(3)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4)请你估计该校1500名学生中身高处于160.5~170.5cm的约有多少人?

23.(6分)

(1)如图(1),已知∠AOB和线段CD,求作一点P,使PC=PD,并且点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 ....

(2)如图(2)是一个台球桌,若击球者想通过击打E球,让E球先撞上AB边上的点P,反弹后再撞击F球,请在图(2)中画出这一点P.(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

24.(5分)如图,已知△ABC中,AB=BD=DC,∠ABC=105°,求∠A、∠C度数.

25.(6分)已知:如图,△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点E、F分别在AB、AC上,BD=CF,CD=BE,G为EF的中点.

求证:(1)△BDE≌△CFD;(2)DG⊥EF.

26.(6分)如图,已知点从M、N分别在等边△ABC的边BC、CA上,AM、BN交于点Q,且∠BQM=60°.

求证:BM=CN.

27.(8分)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

点,且∠BEC=∠CFA=∠.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问题:①如图1,若∠BCA=90°,∠=90°

求证:BE=CF;EFBEAF;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a与∠BCA关系的条件

____________,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BCA,请写出EF、BE、AF、三

初一下册数学必背公式 篇7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

第5节第二课时

平方差公式(2)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第二课时平方差公式的运用。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拼接图形的过程,给出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而后由特例引出平方差公式之于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对特例的归纳、猜想、符号表示,将规律一般化,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归纳并利用平方差公式模型解决数学运算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数学思想,如验证平方差公式过程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在简化运算过程中体现的从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思想,在巩固提高环节体现的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等等。

本节是对上一节课平方差公式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平方差公式的一个拓展——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应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的简便运算问题;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建模思想。同时本节课也为另一个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的类比学习奠定了技能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经历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上节课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的简单计算,通过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形的拼接,验证平方差公式,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发展几何直观,从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通过探索规律,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从而归纳出利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学简便运算问题的方法,体会符号运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体会其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教学策略

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几何图形的拼接过程,以问题为驱动,启发学生从两种拼接方法中分别计算出其面积,体现等面积法,从而感受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并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

其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从而归纳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数字简便运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媒体

与资源

导学案、投影仪、几何画板、PPT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与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自

学习

1.在下列多项式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2a-3b)(-2a+3b)

B.(-3a+4b)(-4b-3a)

C.(a+1)(-a-1)

D.(a2-b)(a+b2)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a2·an=a2n

B(x4)5=x9

C(x2y)3=x2y3

D(—a+b)(a+b)=b2—a2

3.计算:

(mn-3n)(mn+3n)

2)(5m-n)(-5m-n)

师:

1.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习题

2.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求解的过程

生:

1.独立完成问题

2.回答并解释答案

通过回顾旧知导入本节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应用平方差公式建立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互

探究一: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1.探究一:如图所示

1)

从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剪去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则剩余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2)

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_______;宽是________;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1)和(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

1.操作几何画板——验证平方差公式,展示图形拼接过程

2.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生:

1.认真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图片拼接过程

2.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

3.同桌间交流,积极举手发言。

通过演示图片拼接的过程,令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拼接过程中面积保持不变,发展几何直观,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其中。

以问题为驱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引导性的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

探究二:

运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

1.情境导入:王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10.2元/kg的棒棒糖9.8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王同学就已经说出了总价99.96元。售货员惊讶的发现,结果正是99.96,于是不禁好奇:“你简直就是神童!怎么算的这样快?”王同学说:“过奖了,这是因为我利用了数学上刚学过的一个公式”

问:你知道王同学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吗?

(平方差公式)

2.下列两个算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若能,请写出计算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103×97

2)118×122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享)

3.归纳:满足什么条件时可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享)

4.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两个算式:

1)

a2(a+b)(a-b)+a2b2

2)(2x-5)(2x+5)—2x(2x-3)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师:

1.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2.把控学生自主思考时间,适时组织学生讨论

4.及时反馈小组代表分享的观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强调进行数字简便运算的方法。

5.根据学生投影的答案,规范书写

生:

1.根据教师的指引,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2.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3.大方展示与分享、结合投影讲解

以贴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特例引入,后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平方差公式的条件、发现规律,利用符号语言提炼出一般的解决方法,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在组织交流讨论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体现同伴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学习上存在困难时勇敢向别人求助的意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巩

1.观察下方图形,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的代数结论是()

A.(a+b)(a-b)=a2-b2

B.a2-b2=(a+b)(a-b)[来源:学+科

C.(a+b)2=a2+2ab+b2

D.a2+2ab+b2=(a+b)2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2•a3=a6

B.(a2)3=a5

C.2a2+3a2=5a6

D.(a+2b)(a﹣2b)=a2﹣4b2

3.若(x+1)(x-1)(x2+1)(x4+1)=xn-1,则n等于()

A.16

B.8

C.6

D.4

4.计算2

0162-2

015×2

017的结果是()

A.2

B.-2

C.-1

D.1

5.已知a+b=3,a﹣b=5,则代数式a2﹣b2的值是

6.计算:

1)204×196;

2)(2a+b)(2a-b)-2a(2a+4)

【反馈提高】

7.王大伯家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邻居李大妈.今年王大伯对李大妈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减少4米,另外一边增加4米,继续原价租给你,你看如何?”李大妈一听,就答应了.你认为李大妈吃亏了吗?为什么?

8.试比较7×9×(26+1)(212+1)与224-1的大小.

师:

1.巡堂并指导学生

2.根据学生的作答及时反馈

3.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订正并提点思想方法(提高题7可数形结合,提高题8利用转化与化归)

生:

1.自主完成题目,有疑问时与同学讨论或举手示意

2.部分学生板演

3.主动分享解题方法

通过不同的问题形式(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及不同的考查方向(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与逆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检测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问题并纠正,强化当堂知识。

通过设置题目不同的难度梯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

四、课

1、本节课你学习到什么知识?

(1)

平方差公式

(2)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

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

2、本节课你了解到解决问题有什么思想方法?

3、本节课所学内容中,你发现易错点在哪里?

师:提问与引导

生:分享本节课收获

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系统的认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

布置

1、完成练习册§1.5.2

平方差公式(二)

2、一道错题

学生独立完成、当日反思

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内化提高。

板书设计

§1.5.2

平方差公式(二)

1.平方差公式:

2.几何背景(等面积法)

(数形结合)

3.简便运算(转化与化归)

例:103×97

解:原式=(100+3)(100-3)

=1002-32

=10000-9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8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同纵反)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反纵同)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纵皆反)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 G(x)与不等式 G(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G(x)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x)的定义域所包含,那么不等式 F(x) G(x)与不等式H(x)+F(x)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9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上一篇:教学设计酸的和甜的下一篇:触电事故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