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2024-10-24

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通用7篇)

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篇1

文章标题: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2005年,信访科全体同志在省局信访办、市信访办的指导下,在局、支队领导的支持下,紧紧围绕支队环境监察的中心工作,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并重的大局,深入开展依法信访工作,提高办信质量的效率,使大量的来信、来访、来电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有效避免多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在进一步提高环境信访工作水平的同时,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现将我科全年工作总结如下:[好范文-,找范文请到]

一、信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因工作需要,今年我科人员有所增加,目前共有12人(含电话举报中心6人),在支队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全体同志齐心协力,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努力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截止11月25日,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事项7176件(含12369举报热线6709件),比去年同期增加52%,我科直接处理191件,指导配合区县联合执法处理46件,各区、县(市)环保局处理6985件。在所有信访事项中,省、市领导交办168件(其中包括省长、市长信访电话及转办函93件),比去年同期减少31.4%,群众来信78件(次),来访71批(件)次,集体访批3(件)次、26人次。7176件信访事项中,反映社会生活噪声(卡拉OK噪声)污染1673件,生产噪声污染1747件,饭店排油烟机噪声污染752件,饭店油烟污染718件,烟尘污染666件,其他污染1620件,分别占信访总量的23.3%,24.3%,10.5%,10%,9.3%,22.6%。信访事项处理率100%,办结率98%。

年初以来,我科在坚持“为群众解忧,为企业服务”宗旨的同时,着重强化了“依法信访”工作,并有力推动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收到群众感谢信10封,锦旗2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12369”环保举报信息自动管理系统的运行工作水平。针对04年区环保局应用“12369环保举报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效果不好的情况,今年组织区局信访人员认真学习相关软件,并在微机使用和“无纸办信”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培训,并提出统一要求。落实区局专职人员接听电话和微机录入,在受理、处理、反馈、结案等环节上做到及时、规范录入,确保市局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努力提升业务工作效率,使环境信访工作逐渐建立、完善数据库,迈入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发展的轨道。6月初,我科又对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起草、制定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工作制度、电话受理工作用语规范、12369举报中心工作职责、12369行政值班员职责,6月16日12369电话举报中心正式成立,今后由举报中心统一受理全市各类环境信访事项(包括所有噪声类投诉事项),日常工作时间有3部电话接听受理举报,其他时间有2部电话接听受理举报,这标志着我市环保举报电话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12369电话举报中心工作已经超过半年,运转情况正常。

(二)继续将信访工作“一票否决”纳入目标管理。年初制定并向各区环保局下发了《2005年哈尔滨市环境信访工作要点》和《2005哈尔滨市环境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记分细则》。我科在上半年狠抓环境信访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继续对各区、县(市)环保局实行目标考核信访“一票否决”,使各区环保部门充分认清形势,增强警觉性,提高政治敏感度,切实把提高环境信访工作办案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各区环保局信访工作,我科定期、不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同时按市信访办的要求,我科起草、制定了《环境信访事项办理终结制度》、《环境信访依法告知和转办交办制度》等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三)适应变化,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05年,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市人大,分别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信访条例》和《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在支队领导班子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科认真组织学习,根据新法律法规的规定,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及时向局法规处请示有关新规定的应用解释,避免执法出现中程序违法和行为违规的问题,并根据我市信访工作新形势的需要,起草、制定、印发《局环境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我科还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党员争当办好事办实事的“排头兵”意识,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信访工作的主要尺度,全面提升信访为民理念。同时,认真贯彻按程序办事的工作准则,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内勤与外勤、执法与反馈密切配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全年通过我们的努力,共解决安利浴池烟尘污染、哈电置业开发公司噪声污染、嘉年华会商务会馆烟尘污染等32件重大信访问题,责令96家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对

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篇2

1 企业重视初次信访办理的意义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 信访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工作中, 信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而初次信访则是基础性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初次信访是指群众以书信、电话以及走访等形式第一次向当地的政府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相关的建议、意见或者是投诉和请求, 然后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来依法进行调处的活动。

1.1初次信访是对群众心声意见进行反映的第一信号, 群众的初次信访能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困惑直接的反映出来, 只有当真正的把初次信访工作做好之后, 才能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更好的实践, 真正的把党和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不断的来对党的执政根基进行巩固, 让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让党的执政地位得到有效的巩固, 这样党的先进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持和发展。

1.2初次信访是对民生进行关注的第一时机, 对于群众的初次信访来说, 它能够很好的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以及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很好的反映出来。只有当初次信访工作做好之后, 对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去维护好、实现好以及发展好, 让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充分的调动出来。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3初次信访是依法进行行政办事的第一关口, 很多群众在进行初次信访的时候提出来的意见、建议以及利益诉求, 很多都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企业在政策的执行和决策方面的问题, 对企业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办事是否依法进行能够做到有效的检验。只有当初次信访工作做好之后, 才能够有效的对政策实行后进行评估, 从而在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时候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借鉴, 进而来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思, 让行政效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让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有效的提升。

1.4初次信访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企业内部矛盾进行化解, 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内部矛盾和群众利益都是通过信访工作表现出来的。如果在面对群众初次信访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解决群众的问题, 群众就可能会重复的进行信访,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矛盾也可能会不断叠加, 在对群众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财务和物力也就会更多。只有当初次信访工作做好之后, 才能够把群众的问题和企业内部矛盾及时的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2 企业在初次信访办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中初次信访办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要想有效的将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就需要从思想方面高度重视初次信访工作, 在实际上要认真的进行处理。从目前的信访实际工作来看, 重复信访占据的比重非常大, 信访的积案比较多, 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在思想上没有真正的认识初次信访工作, 在进行初次信访办理的时候力度不够。具体的表现就是:首先很多企业对重复信访比较重视, 对初次信访却比较轻视。一般情况下, 群众在进行初次信访的时候和重复信访相比较情绪要更加平静些, 矛盾也很平和, 但是对很多企业来讲他们在实际的信访处理中对重复信访比较重视, 而对初次信访的办理却比较轻视, 这样就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助涨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其次是因为现在很多企业在信访处理组织机构方面人手比较紧张, 而实际的工作量却比较大, 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企业比较重视交办信访事物的处理, 而忽视了转办的信访事物处理, 从而在对初次信访进行处理的时候效率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次是因为受到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掌握能力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信访群众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和心态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很多企业在对信访进行处理的时候如果选择采用书面的方式进行答复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处理初次信访的效果不好, 而导致重复信访的情况出现。最后是现在很多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信访工作都开始变得非常重视, 但是当企业发生内部矛盾或者利益问题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就是信访而不是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解决, 这样小问题也就可能会变成大问题。

3 加强初次信访办理的措施

企业在办理信访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解决群众的问题, 更多的是和企业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能够更加及时和全面的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企业群众在信访的时候, 不仅表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同时还表示了企业群众对企业还是充分的相信, 相信企业能够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要有效提高企业信访工作质量, 非常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初次信访办理。

3.1 相关的制度要认真的落实。

对企业群众的初次信访应该要进行统一的受理, 在此基础上应该要加强监督、抓实办理, 落实相关的制度。在对监督进行加强的时候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应该要全面, 让时效性能够得到有效增强, 对相关的规范要进行明确和统一的认识, 让相关政策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第二要进行专项的监督, 让监督管理更有针对性。最后需要进行集中的监督, 让监督的指导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抓实办理的方面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对于初次信访办理的相关原则应该要明确, 在实际的办理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依法进行;其次对初次信访办理的相关程序要进行有效规范;最后对初次信访办理的相关标准要进行有效的细化。

3.2 相关的责任要进行有效落实。

首先需要对企业领导的责任进行强化, 在进行指导和协调的时候相关的责任应该要明确, 这样对于初次信访办理的责任问题就能够很好的解决。其次还需要对首办责任以及责任部门的责任进行强化。

3.3 对相关的考核工作进行有效落实。

对于企业的信访工作, 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 如果要想真正的做好初次信访工作, 就需要对考核工作进行强化。首先需要对办结率进行强化, 在对信访工作进行考核的时候初次信访工作的办结率是基础的考核指标。其次还需要对答复率、解决率、满意率以及重复率进行考核, 只有当各项考核指标都达到相关标准后, 初次信访办理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 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信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当企业内部出现矛盾以及利益问题的时候, 只有把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萌芽状态解决掉, 才能够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需要对初次信访办理加强重视,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信访工作的质量。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稳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任务。而对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冲突进行协调, 对内部矛盾进行化解的时候信访工作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初次信访来说, 能够很好的把内部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所以重视初次信访办理是提高企业信访工作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初次信访,企业,信访工作,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琤.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信访工作机制优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2]房志明.基层信访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N].济南日报, 2010-06-09 (1) .

[3]毛玲.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的信访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7:211-213.

[4]王媛媛.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J].科学之友, 2013, 07:71-72.

[5]宋佩良.强化初信初访办理, 源头减少重复信访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环境[J].企业与文化, 2013, 04:47-49.

[6]周文庐.加强新形势下企业信访工作的思考[J].桂海论丛, 2003, S1:74-75.

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制度;保障;信访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8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项目与新区开发不断增加,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的任务要求环保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有所作为,而作为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环保部门依法有效地实施环保审批权。如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关,使环境污染能够从决策源头上控制住,这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污染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由于少数单位和个人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经环保报建和环评而违章开发、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违章建设,污染环境甚至污染饮用水源,破坏植被和林地,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百姓投诉等等。要对新污染源实施有效的监控,除了环保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把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建立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的必要性。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或颁布规范性文件,为其提供具体的、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才能使之顺利实施。

一、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含义与适用范围

所谓环保第一审批(含审议,以下同)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建设项目立项与建设的第一审批部门,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其他部门一律不予办理其立项与建设的有关审批手续。

具体地说,环保第一审批权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建设项目在进行初步选址与项目建议书编写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定要考虑到周围是否有环境问题;第二,对于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许可审批的涉及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经营活动,许可审批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许可审批。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凭许可审批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核发相应手续。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普遍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前提,坚持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本,管理出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的作用,实行环保“第一审批”和 “一票否决”制度,既发展了经济,也实现了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预断性评估,是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服务于环境保护之目的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科学的理性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是一项运用科学手段而作出的科学评价,具有综合性、客观性、预测性的特征。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所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社会行为,需要制度化,需要得到相应立法和制度保证,这就是目前各国广泛采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制度化、法定化,是通过立法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作为一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于一般预断评价,它不是通过评价一般地了解未来环境状况,而是要求工程建设或开发者必须事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方案的决策者对该方案的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替代方案得出环境影响评价。

二、建设项目实行“环保第一审批”程序与相关部门审批程序应有法可依

严格环保审批,把好项目“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一切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作用。否决不符合环保的项目数量占同年总审批项目的比例应保持在10%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实行污染防治设施从设计方案评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推行环境监察审核制度,保证“三同时”100%的执行率。对虽有污染但与发展高新技术相配套的行业,应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治污的思路,开展行业集聚地的建设,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第一审批程序的关系,环境污染与人们群众的关系。稳定是根本。因此,落实环保第一审批程序、搞好污染减排、减少环境信访的投诉量、做好稳定工作是最大的根本。企业进行技改、扩建项目,必须坚持“先审批后建设,先验收后投产”的原则,向环保局、发改委、土地等部门申请,联合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投资建设审批程序的项目,环保、工商、发改委、土地等部门一律不予办理手续。违反规定进行建设的将依法严厉查处。

三、环保第一审批程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实际应用现状

实施好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和信访投诉的事由,起到超前防范、未雨绸缪的作用。在现阶段尤其要落实好“环保第一审批权”、执行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行政许可法制度显得更为重要。信访来源于群众,主体是人,群众信访是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群众自身承受能力的外在表现。近年来,反映环境信访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噪声污染,油烟污染。以道里区为例,在2008年所受理的1000余件信访案件中,有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后而造成污染投诉的占总上访量的60%,无照经营引起污染投诉的占19%;而有环保许可手续的不足10%,重复上访案件基本发生在无照经营和先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中。但从目前所受理环境信访投诉看,以道里区为例,执行环保第一审批程序的不足10%,主要表现在:

1.重投资,轻环保。在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的环境中,各地区都有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内容涵盖了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至于是否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都视而不见,特别是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百姓的投诉问题、社会不稳定问题等是投诉商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更是环保部门难以监管的。

2.部门利益优先。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从本位主义部门利益考虑,无视环保许可法,有法不依,有规不守,不能很好地落实环保第一审批程序,造成“无照经营”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后果。

3.管理职能交叉,步调不统一。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交叉严重,而且很多部门还是作为政府的组成机构的强势部门,所以,环保部门协调工作时非常困难。因此,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或架空。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遇到问题,需要协调时,一是靠文书、函件传递,但经常造成误解,影响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靠个人关心,但不能长久;三是靠签责任状,促使其他政府部门的有效配合。

4.突出环境信访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环保第一审批程序不到位。对新开(上)项目未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已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没有建立环境信访目标责任制,没有形成“千金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抗指标”的压力传递机制;三是职能交叉严重,造成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局

面;四是环境信访受理范围宣传不到位;五是环保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不利。

四、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制度,降低环境污染,有效减少信访量的若干建议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强化,政府环保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各司其职,落实好环保第一审批权,减少环境污染及信访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一是严格环保审批,把好项目“准入关”。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对一切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作用。否决不符合环保的项目数量应占同年总审批项目的10%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实行污染防治设施从设计方案评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推行环境监察审核制度,保证“三同时”100%的执行率。对虽有污染但与发展高新技术相配套的行业,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治污的思路,开展行业集聚地的建设,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在环保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强新扩改建设项目的管理,杜绝不合理项目,严控污染源头。二是严把审批关。利用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优势,引进技术含量高、低能耗、无污染的项目。三是严把“三同时”执行关。正视环保审批滞后的现象,强化新扩改项目“三同时”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控污染产生。四是公开或规定程序审批,环保及相关职能部门引入违规审批追究制度。对违反政策法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行政审批的要追究干部责任。五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正性制度。以完善环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六是公众参与制度应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七是对在审批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正视不回避。以服务为宗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重调查重证据,遵循法定程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符合公正、公开、公平要求。

打造一个“天蓝水清,环境优美”的大都城市,环保必须先行。而降低或无环境污染、有效减少信访量,严把“第一审批关”更重要更关键。

环保信访工作总结 篇4

一、强化领导,把环境信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确保环境信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了环境信访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每周召开一次专题党委会,实行了重大环境信访案件集中研究,将环境信访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高效、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环境信访工作定人定岗定责,确保了信访及时调处、人员到位;

二是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班子成员都安排了信访接待日,在接待日制度的同时还坚持信访工作随到随接待的特别制度,形成了及时接访,及时处理,及时回访的工作格局;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信访管理制度,理顺了信访工作程序,做到了服务承诺、办事流程和规章制度上墙,为信访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措施,畅通环境信访渠道

环境信访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而需耐心细致的工作。我们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及时反馈,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一)提高认识,做到“六心”接访。首先在思想上纠正“好人不信访,信访无好人;好事不信访,信访无好事”的错误认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开门接访”;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六心”,即:接待来访要“热心”,听取反映要“诚心”,了解情况要“细心”,解释说明要“耐心”,排忧解难要“真心”,处理问题“不偏心”。同时对待来访者做到“四个一”: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茶,使来访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围绕“抓早、抓小、抓苗头”原则,定期开展下访活动。从源头遏制信访问题的发生,每年在全市开展4次以上的排查矛盾纠纷大回访活动,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五进”活动,做到五个必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必访,聘请的政风行风监督员必访,重点企业负责人必访,反复投诉人必访、新建项目周边群众必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将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全员参与,构建信访工作格局。

一是畅通接访渠道。设立了专门的信访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确保环境污染投诉电话“12369”畅通,严格值班制度,保证做到信访接待、投诉受理不缺位、不空岗;

二是领导及时阅批来信来访,做到一般性信访由分管领导批转办理,重要信访事项由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处理;

三是推进信访关口前移,信访工作下沉,把信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三个乡镇环境管理站。

(四)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是解决广大市民反映的环境问题。对每一件环境污染投诉案件我们都热情接待、认真受理,设立了信访投诉登记簿,对反应的问题登记建档,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人,限期解决,定期督办检查。实行首问负责制,绝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按属地及业务范围,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防止出现集体访和越级访,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切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对因工作失职、敷衍推诿、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引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对单位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群策群力,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每天面对的就是群众,以什么心态去面对,以什么样的感情去处理矛盾,这是每个信访人员必须直面的问题。同时,环境信访工作不只涉及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在接待处理环境信工作中,我们积极与邻近县市和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四、着眼长效,督促环境信访“回访”落实

信访回访是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理顺思想情绪,疏导信访人心理,真情感化,案结事了的重要环节。为了环境信访案件调处到位,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环境信访案件实行上门回访。对调处不合理的,责令重新处理;对思想有疙瘩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疏导和劝说;对企业有污染的,要责令企业进行限期整改,确保企业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对生活有困难的,及时予以关心帮助,防止信访案件“反弹” 做到“五回工作机制”,即:接访有“回执”,立案有“回告”,过程有“回音”,结果有“回复”,结案有“回访”。

卓尼县环保局2011年信访工作 篇5

2011信访工作总结

我局在2011年的环保信访工作中,始终从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利益出发,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严格环保执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狠抓环境信访工作不放松,做到了接待、登记、回复一站式服务,提升了环境信访工作水平,起到服务经济、稳定社会的效果。下现将我局2011年环境信访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实现“一控制、两下降”工作目标。

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有效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我局根据环保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1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有关信息的通知》(环办函[2011]43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县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重点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环保监管力度。同时对县城集中供热公司、全县所有砖厂和砂石料场及下拉地铅锌选矿厂进行了重点环保监管,二是深入开展“百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我们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 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以排查解决因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问题;各类损害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利益的不正之风引发的信访问题;每季度组织力量进行一次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及时摸排掌握了一些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重点事、重点人和一些苗头性、动态性问题,做到了未访先知、接访有备。

二、强化服务宗旨,改变工作作风

为使环保信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主动汇报工作,认真听取意见。二是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今年共审批办理建设项目环评17个,环评执行率达100%,同时严格督促在建项目“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另外我局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审批,对需要上级审批的项目,实行领办制度,帮助建设单位协调和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从源头上做好信访预防的工作。三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全年共出动监察车辆共计130余次执法监察人员780人余次,监察力度的加大是从根本上减少引起环保信访事由的根源。

截至目前,我局接到群众来信来访3起,出动执法人员24余次。在处理过程中,局领导及时召开办公会议安排部署,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及时作出处理;对于群众来访和电话来访,每一件都作出了相应处理后及时向来访者回复。这样

即坚持了执法的严肃性,又做到以理服人,所处理结束的案件无一例上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坚持依法按政策处理信访问题,建立了良好的信访工作秩序解决信访问题,保持良好的信访秩序,关键是要依法按政策办事。一是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有条件能够解决的,限期解决到位,决不留尾巴。对暂不具备解决条件,需逐步给予解决的,给群众解释说明政策情况,尽快按政策规定逐步予以解决。二是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行为过激、无理取闹、扰乱信访秩序的上访群众,及时通知公安机关介入,采取必要措施,依法予以处置,维护了正常的信访秩序。三是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由司法部门给予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导群众通过仲裁、诉讼和行政复议等途径依法公正解决问题。对进入司法程序的信访案件,人大、政法、信访部门跟踪督办,有效地维护了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中高考期间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娱乐噪声扰民信访的实际,7月份我局及早下发了《关于加强中、高期间环境噪声管理》的通知,并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实行在高、中考期间24小时值班制。8月份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环境保护局、水务水电局和国土资源局联合对洮河流域非法开采的砂石料场进行了一次为期十天集中清理整治,并向非法采砂、粉石当事人下发《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整改通知书》共27份,依法严格要求

各采砂点按照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进行了整改。通过本次整改,有效改善了洮河领域生态环境。

五、加强信访队伍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

信访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环境信访工作的保证,为适应新时期环保信访工作的需要,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为了维护保证社会稳定,我局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执行全年8小时值班,特殊时期24小时的值班制度。二是加强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使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增强信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调处信访案件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信访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应急、公正调处的能力。

六、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环保局信访科工作总结 篇6

第一部分

环保业务类

群众举报企业污染环境、举报企业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举报中介机构违反标准或规范、申请调解环境污染损害纠纷、申请环境保护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开政府信息等,环保部门应当依照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处理。

一、举报违法排污行为

1.举报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

2.举报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3.举报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

4.举报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方式排放污染物。5.举报不如实申报排污数据。6.举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7.举报其他造成大气、水、土壤、声环境污染以及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8.法律法规等规定环保部门应查处的环境违法问题。以上事项,由当地环保部门调查核实,涉嫌环境违法的,导入环境行政处罚途径办理。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法》《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等。

二、举报未取得许可从事相关活动

1.举报企业未取得环保许可,项目擅自开工建设。

2.举报未取得许可,或者违反许可内容从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活动。

3.举报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4.举报其他未取得许可从事相关活动。

以上事项,由当地环保部门调查核实,涉嫌环境违法的,导入环境行政处罚途径,制止违法行为。对其中属于上级环保部门权限的内容,由当地环保部门逐级报告至有权限的环保部门,并监督企业落实上级环保部门处理意见。

法律依据:《行政许可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法》《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三、举报中介机构工作不规范

1.举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2.举报环境监测机构或监测设备运营机构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

3.举报环境治理第三方运营机构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4.举报环境污染损害鉴定机构在鉴定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

虚作假。

以上事项,由负责所涉项目行政许可、所涉案件调查处理,或者对中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的环保部门调查处理。其中,举报取得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鉴定机构违法行为的,建议举报人向司法行政机关反映。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四、举报非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干扰环境执法 1.举报基层政府决策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抵触。2.举报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干预环境执法。

以上事项,根据干部管理权限转行政监察部门处理。法律依据:《行政监察法》。

五、申请调解污染损害民事纠纷

反映企业污染环境对自己造成损失,主张赔(补)偿的,由当地环保部门导入行政调解途径办理。其中,各方对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引导当事人先委托技术鉴定,再进入调解程序。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或者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主持调解的机构引导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

其他行政部门、人民调解机构已经受理调解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诉讼案件的,环保部门不再受理。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受污染损害发生的纠纷,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按照第一部分第一项处理;对其中的劳动争议问题,建议劳动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人民调解法》《侵权责任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

六、申请公开环保部门政府信息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2.环境质量状况; 3.行政许可政府信息。4.行政处罚政府信息。5.环境污染投诉举报信息。

要求了解环保部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的,由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环保部门引导其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境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等。

七、应环保部门邀请提出意见建议

1.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资质审批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信息,邀请公众提供线索、发表意见建议、主张权利。

2.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政表彰、优秀人才评定等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邀请公众提供线索、提出意见建议。

3.在制(修)订环境保护规章、标准、规划等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开征求意见。

4.在环境治理项目评定、环境防治治理资金使用工作中,环保

部门在媒体上公示,邀请公众提供线索、提出意见建议。

5.在其他临时专项工作中,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公示信息,邀请公众提供线索、发表意见建议。

对公示期间提出的事项,由公示机构导入行政许可、资质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章制订、标准制订程序办理,或者按公示约定的方式办理。对主张权利且不服公示机构处理意见的,由公示机构引导其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对非公示期间提出的事项,作为建议转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参考。

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环境保护法规制订程序办法》。法律依据:《国家赔偿法》。

第二部分

复议诉讼类

对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途径处理的,引导当事人就引发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就引发争议的民事行为提起民事诉讼。

一、不服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

1.环保部门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过程中已书面告知当事人对行政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环保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过程中在媒体上公示,提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认为环保部门行政许可行为侵犯其合

法权益,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3.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机关反映问题后,对其处理意见不满意,坚持变更、撤销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

以上事项,由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决定的环保部门引导信访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不服环保部门对举报投诉事项处理意见

1.对举报企事业单位环境违法行为的事项,环保部门经调查核实,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告知)举报人后,举报人仍然认为环保部门未依法履职。

2.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纠纷,经当地基层政府、人民调解机构、环保或其他行政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反悔,要求重新调解。

以上事项,由调查处理举报投诉、信访事项的环保部门引导信访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引导其提起民事诉讼。

三、其他

1.已进入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程序。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途径处理。

以上事项,引导信访人通过行政复议、诉讼、仲裁途径提出请求或者申诉。

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

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第三部分

信访类

对环保部门(含直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的,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按《信访条例》规定办理。

一、反映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 1.反映环保部门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未履行监管职责。2.反映环保部门对群众举报的属于本部门职责问题未及时调查处理。

3.反映环保部门未调解污染损害民事纠纷。4.反映环保部门未履行依申请公开信息职责。

5.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被举报企业透露举报人信息,导致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

6.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7.反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

以上事项,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其中,反映工作人员违纪线索的,按干部管理权限转行政监察部门办理。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监察法》。

二、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1.对环保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对环保部门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行为提出意见建议。以上事项,由有权处理的环保部门调查核实。法律依据:《信访条例》。

三、咨询

1.咨询环保部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或者行政许可条件、办事程序的,导入业务工作或信息公开途径办理。

2.咨询环保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含义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权限、条件和程序。经法规部门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启动解释程序。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环保部门可以向信访人提供咨询意见供其参考,但此类咨询意见不具备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解释的效力。

3.认为当地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含义理解有误,在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职责过程中损害本人合法权益,要求上级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含义作出解释,然后用“解释”内容作为变更、撤销原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权限和程序,引导其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主张权利。

4.认为当地复议机关、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理解有误,在履职过程中损害本人合法权益,要求上级环保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含义作出解释,然后用“解释”内容作为变更、撤销行政复议决定、司法判决(裁定)的法律依据的,向信访人说明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权限和程序,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上诉等途径申诉。

法律依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

序条例》《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第四部分

非环保部门职能类

前述三部分以外,与保护环境有关,但不属于环保部门职能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群众应当向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反映。各地环保部门接到此类事项后,引导群众向当地有管辖权的部门反映,或按本级政府规定程序转送同级主管部门。下面列举群众反映频率较高且易混淆主管部门的事项。

一、市容环境

1.反映市容“脏乱差”。如不按规定时间、地点、方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建筑垃圾等。

2.对生活垃圾(粪便)分类收集、处理、利用,对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对城市绿化工作提出建议。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市政(市容环卫、排水)、水利(务)、城管、园林绿化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信阳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

二、城乡规划

1.反映生活垃圾、粪便、生活污水收集、中转、处理设施,火车站、机场、轻轨、地铁、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医

疗机构、火葬场、公墓、供热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选址(选线)规划不合理。

2.反映规划功能冲突的。如在居住区、重要文物保护设施、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邻近,批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选址,或者在已批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邻近,批准新建居民住宅区、学校的选址等;产生油烟、废气的饮食服务项目选址等。

3.反映违法征地,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城乡规划、市政(市容环卫、排水)、交通运输、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公路法》《电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殡葬管理条例》以及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三、城市综合管理

1.反映社会生活、交通、航空、市政施工噪声等。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宣传庆典、广场舞音乐(锣鼓声),抽打陀螺、甩响鞭、夜市、家庭装修、家用电器及燃放烟花爆竹等噪声。

2.反映房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建筑拆除、河道整治等施工扬尘、运输、控制料堆和渣土堆放、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导致的扬尘污染,对保持道路清洁,扩大绿地、水面、湿地和地面铺装面积提出意见建议。

3.反映露天烧烤食品烟尘、气味污染及在禁止的时段和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的问题。

4.反映在城市人民政府禁止的时段和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的

问题,对烟花爆竹限产、限放,对机动车限购、限行等提出建议。

5.反映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问题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工程装载机、挖掘机等)等废气污染。

6.反映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大气污染及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问题。

7.反映在人口集中地区对树木、花草喷洒剧毒、高毒农药,或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问题;反映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问题。

8.反映低于豁免水平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少量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市容环境卫生、国土、公安、城管、住建、水利、交通运输等法律法规规定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信阳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

四、农产品安全

举报违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兽药,建

议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水产饵料,建议发展绿色农业。非道路移动机械(农用收割机、播种机等)废气污染。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农业(渔业、畜牧)部门反映。法律依据:《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

举报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破坏森林、草原植被、湿地等行为。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草原、湿地、治理沙漠等建议。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林业、农业(渔业、草原)部门反映。法律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防沙治沙法》《草原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六、河道湖库管理

1.举报河道湖库取水、采砂、采石、洗沙、选铁、种植等造成环境污染,向河道、水库倾倒土石方及垃圾等,影响下游灌溉、人畜用水,妨碍行洪。

2.举报未取得养殖证,在水库、湖泊、河道内非法从事水产养殖活动。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水利(水务)、农业(渔业)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水法》《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渔业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七、矿山秩序

1.反映无证采矿或者无证开山采石,或者在采矿、采石过程中破坏森林植被,爆破作业威胁周边居民人身、房屋安全,要求取

缔无证采矿行为、规范采矿秩序。

2.反映堆放采矿剥离物、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压占土地等。

3.反映尾矿库超期、超容量服役。

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国土资源、安全生产、林业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矿产资源法》《矿山安全法》《森林法》。

八、健康损害、财产损失鉴定

1.患病或当地某病种高发,怀疑因周边企业排放污染物导致,要求赔偿或补偿的,提示其立即向当地医疗鉴定机构申请鉴定,为后续调查、调解、诉讼提供基础材料。

2.农作物、林木(果树、花卉、药材)、养殖物(含水产品)出现减产、死亡,种植(养殖)户怀疑因周边企业排放污染物所致,要求赔偿的,提示其立即向当地农林牧渔部门反映,申请鉴定评估损失种类、数额、原因,为后续调查、调解、诉讼提供基础材料。

3.反映个人擅自使用污水灌溉造成损失。4.反映饮用水水质异常的。

在当事人取得书面鉴定评估结论,并经排查确定致害范围后,由当地环保或其他部门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或民事诉讼等途径处理。

法律依据:《农业法》《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渔业法》《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侵权责任法》。

九、产业政策

1.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对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者给予补偿。2.未按要求时限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仍擅自使用或运行的。

3.发展节水节能节材技术设备,取缔粘土砖,发展新能源。4.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对包装容器生产、销售单位征收后期处理费、建立押金制度,对一次性制品征税等。

5.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经济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此类问题,建议群众向发改、工信、能源、水利、住建、国土、商务等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水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的批复》。

十、技术推广及公益性倡议

1.提出治理污染的新思路新工艺,撰写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书籍,发明治理污染的技术或设备专利。

2.提出保护环境倡议(如少开车、不用一次性制品、收集废旧电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等)。

此类问题,提出者可自行在媒体上发表、讨论、发布广告,专利权人可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等商业渠道,与需求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通过投标参与公共环境治理工程。环保部门不干预排污

单位自主选择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设备,不干预公共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不干预企业或个人开展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开发、工程试验、市场交易活动。

法律依据:《专利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

十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1.农村垃圾随意倾倒。2.自然坑水质恶化等。

3.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畜禽放养污染。

4.农业经营主体露天焚烧秸秆及树叶、荒草等情节严重的。此类问题,引导群众向当地农牧部门、公安部门、乡镇政府或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反映。

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注:1.本清单仅列举群众反映频率较高的信访问题。

2.本清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及我省地方法规、规章和我市“三定方案”职能划分梳理而成。各县(区)某些信访问题的主管部门可能与本清单不一致。也可能出现同一类信访问题在不同县(区),由不同部门主管的情况。

信访工作“三步曲” 篇7

从“制度”上抓起, 就是大力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建设, 要认真落实好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责任制。这是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建设的首要环节, 这个环节抓不好, 会直接影响其他制度的落实。要落实好各级副职“一岗双责”制。实践证明, 各级副职领导干部在工作落实中既注重抓好分管的业务工作, 又注重抓好分管系统、部门和单位的信访工作, 是近几年来抓信访工作一项成功的经验。要突出落实好“分级负责制”。是哪级的事情就由哪级处理, 对于各部门内部及其下属单位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必须由本部门牵头, 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化解处理。要落实好责任追究制。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 确保信访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要从“法制”上抓起

要加大信访工作的立法步伐。近年来, 不仅涉法信访案件居高不下, 法后信访案件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 主要是基层法制宣传教育范围不广, 程度不深,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意识, 提高广大群众用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要加大依法治访的力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广大干部必须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认真受理、解决群众信访案件, 尊重和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对拒访、推访等现象要严格按照信访责任制的要求予以追究。另一方面, 要认真开展好以“要民主也要法制、讲权利也要尽义务”为主题的“双教”活动, 严格要求信访人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 认真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 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信访活动, 坚决反对上访人“有理取闹”和“无理取闹”行为, 否则, 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三、要从“源头”上抓起

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前信访案件大部分来自于基层, 其中95%以上都来自一线, 上访原因主要集中于班组长分配资金不公、干群众关系紧张等问题。要全面加强信访工作源头治理, 就必须首先下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选好党支部书记, 配强班子, 使班子真正成为立党为公, 从政为民的强班子, 硬班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信访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近年来由于部分基层干部独断专行、我行我素, 办事不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 公开不及时、不真实, 政务工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等是诱发群众上访的又一根源, 为此, 必须进一步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强化基层民主管理, 自治, 规范运行, 通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治理好这一信访源头。要从根本上减少民间纠纷和各类信访案件, 还必须下大力抓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文化素质和法律素养, 使广大群众在遇到各种利益冲突时, 能够保持清醒头脑, 正确判断所遇到问题的性质, 从而依法、依理、按照正常渠道予以解决和处理, 减少盲目上访和无理上访。避免和减少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 是对群众利益的最好保护。因此, 我们必须在注重解决已发生的群众问题的同时, 进一步树立起超前意识, 采取超前防范措施, 切实把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减少到最低点。

摘要:信访工作是联系群众的纽带, 我们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重点从“制度、法制、源头”三个方面抓起。

上一篇:邻里节活动总结下一篇:欢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