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2024-10-15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共7篇)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篇1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诬蔑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占领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和通电,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中国共产党派共产党员杨靖宇、赵一曼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共产党员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等人,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们奋起抗战,收复了多伦等失地,把日军赶出察哈尔省。后来,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夹击下,同盟军弹尽粮绝,宣告失败。抗日将领吉鸿昌被国民党杀害,就义前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日本再度南侵,威胁平津。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的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内容是“国民政府中央势力撤出河北省,取缔一切抗日活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战前线。

1937年8月22—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张闻天作了政治形势的补充报告。会议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后的新形势,指出,国共两党的争论已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会议认为,中国的抗战是艰苦的持久作战,必须经过持久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的具体政策:一,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二,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四,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五,八路军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随后,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日本军一时不敢向前推进,把很大数量的军队停留下来,企图用以消灭那些游击队,但是,它却没有根本影响到那些游击队的发展,他们反而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界上建立起了和日本军长期作战的根据地。现在这个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人民在日本军包围下和日本军继续战斗的最坚实的一个堡垒。”-----安特尔《晋察冀边区视察记》

从1937年至1945年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有: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下辖46个县,320万人口。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后又与当地武装相结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1350万人口。1937年冬至1938年,共产党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在曾生等领导下,组成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

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领导。“卢沟桥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他们以打击敌人后方和援助关内抗日为中心任务,破坏交通,使日本侵略军疲于奔命。后来,日军主力回师敌后,东北抗战转入极端困难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被迫出没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和装备优势的日军坚持斗争,直到获得最后胜利。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皖南事变前统称苏北。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

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

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河南抗日根据地:开辟河南新区,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

湘鄂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后,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鄂南抗日游击区。

东江抗日根据地:地处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这里面向大海,背靠广州,是日军进攻广州、侵犯华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初,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马白山分任正副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队员300多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战争形势发生变化,随着战线的延长,日本国内兵员不足,自然资源紧张,不得不改变侵华方针。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文蘑发表声明,提出所谓日中“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引诱国民政府投降。在日本政府的引诱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略者既定方针,但不同时期其侵华方针有所不同、手段也不一样,产生的后果更是不一样。抗战初期,它以主要兵力进攻国民党军队,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相持阶段到来后,它迫于战线太长和中共敌后抗日活动的压力,改变了侵华方针。对国民党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九二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的必胜的信心。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武装成为抗战后期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篇2

一、参与中国抗战调查的满铁调查机构

1. 满铁天津事务所。

天津事务所成立于1935年11月22日, 主要作为满铁“在华北进行扩张和攫取利权活动的中枢机关”。同时, 满铁将北平事务所作为分所, 置于天津事务所管辖之下。

天津事务所成立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日军拟定占领华北后的统治政策及逐步侵吞华北民族资本和民族经济做调查。为此, 天津事务所密切配合侵华日军的特务机关, 向华北派遣社员, 对华北进行全方位、最广泛的调查, “成为日本驻军的当地咨询机关, 参与军方的调查、制定计划等工作”。天津事务所完成了大量的有关华北地区政治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 还将其部分调查研究成果, 编辑出版, 系列丛书主要有:《北支经济资料》、《天调资料》、《北支经济时报》、《北支经济提要》等。

1937年8月27日, 满铁整合、扩充了原有机构, 将天津事务所改组扩大为华北事务局。

2. 满铁上海事务所。

1911年10月, 满铁在上海设立码头事务所上海支所, 经营栈桥、码头及附属仓库业及涉外调查业务。1924年2月, 上海支所改称为上海事务所。1936年, 上海事务所内设调查课。1939年3月, 调查课改为调查室, 负责调查华中、华南方面和中国大后方的各种问题。

上海事务所的调查资料, 主要有中国国民革命和国民政府的动态、上海的经济状况、江浙财阀情况、抵制日货运动、中国的币制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等方面的。其调查研究成果, 除上报满铁总社外, 还发表在《上海满铁调查资料》上。如《国民革命日前形势》 (一、二、三) 、《与上海排日排货运动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各种民众团体的剖析》等。

1929年, 满铁北平公所研究室迁至上海, 机关刊物为《北京满铁月报》, 后为《满铁支那月志》。1937年4月, 上海事务所创刊了《上海满铁季刊》, 发表各类调查报告。七七事变后, 上海事务所从事的是“战争对中国经济界影响”的调查。1937年12月25日, 《上海满铁季刊》专门出版了特刊《事变与中国经济界》等五篇相关调查报告。

3. 满铁调查部。

七七事变后, 日本政府各政策部门为了制定适应新局面的政策, 需要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国际情报, 为此向满铁各调查机构提出委托调查。满铁在关东军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 于1938年3月设立了调查部, 最多时多达2000人左右, 预算高达1000万元左右, 是当时日本的最大调查机关。

调查部的调查方针与军方密切相关。驻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就曾向陆军省提出过指导性的意见, 陆军省转发满铁, 要求同其保持紧密联系。满铁调查部成立后, 所进行的综合调查中, 动手最早、影响最大、最受重视的是以上海调查室为中心的中国抗战能力调查;其他有日满华通货膨胀调查、战时经济调查、中国惯例调查等。各项调查结束后满铁都留下许多资料, 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满铁于七七事变前对中国抗战情况的调查资料

满铁的调查机构和日本军方一直是合作关系。满铁的很多调查项目都是受军方委托。而满铁为给日本政府和日军提供战略情报, 不惜动用其下属各地方事务所、各铁路局的相关课室及各地驻在员的所有资源, 并在调查结束后集结出版了大量的调查资料。七七事变前满铁对中国抗战情况的调查资料很多。

满铁总社相关的调查有:《中国共产党的现行条约观》满铁庶务部1926年;《济南事变与排日货运动》满铁庶务部1928年;《中国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满铁庶务部调查课1929年;《共产党的现状》满铁总务部1934年;《中国共产党组织问题资料》满铁总务部1930年;《中国动乱和山东农村》满铁调查课1930年;《满洲共产党运动概观》满铁经济调查会1935年;《中国赤色势力的现阶段》满铁经济调查会193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第三次十年史》详细记录了满铁调查机构对中国抗战力量的调查。从调查资料中, 不难看出, 满铁总社的调查重点放在宏观和政治方面。

满铁北平事务所相关的调查有: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驻在军部与冀察政权以及与山西山东政权的交涉情况;冀察政权与南京政府的从属关系;探查冀察、冀东政权的内情;日本势力侵入华北的状况;外国势力和南方势力与华北财阀的依存关系;探查华北各矿山的营业状况;在北平的文化机关调查;在北平的外国势力调查;在北平的同乡及同业团体和南方势力的调查;北平附近的各种工业调查;金融机关调查。北平事务所的调查是以地域为重点, 围绕地域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调查, 具有地域特点, 方便统治者了解当地情况。

满铁天津事务所相关的调查有:华北财政情况;山西省的产业和贸易状况;山西省河川测量报告;关于华北棉花的考察;河北省沧县农村概况;华北种棉地区农村状况;天津、济南地方的制造工业;河北省农业调查报告;中国的酸、碱、氮工业;中国钢铁供需状况。华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东北, 可以使日军拥有可靠的后方保障;西有中国红色政权, 对日军构成威胁;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一旦占有, 会对东南亚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日军对华北的调查, 每一项都有深刻的内涵。如山西省河川测量报告, 可以预测红色根据地的经济情况;华北港湾事情和以天津为中心的河川及运河航运概况, 可以为日军水上运输和寻找军舰停靠港口提供参考资料。而粮食、棉花、钢铁都是战争必不可少的军需物质。

满铁上海事务所编辑出版的《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系列有:第1编国民革命的形势其二国民政府1927年5月;第2编最近国民政府的财政设施1927年8月;第3编国民革命的形势其一国共两党从合作至分裂1927年8月;第4编上海市场的货币汇兑和满铁的通货1927年10月;第5编在上海与排日货运动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民众团体的解剖1928年12月;第6编浙江财阀1929年9月;第8编上海日本棉布加工业的现状1930年3月;第13编危机发展过程的中国币制改革的研究1936年11月。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上海事务所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方面。

以上史料, 反映了满铁调查情报机关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前, 对中国综合国力及其他问题所做的调查和情报搜集工作的针对性、地域性和分工协调性。

三、七七事变后对中国抗战情况的调查

七七事变后对中国抗战情况的调查主要体现在“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的设立及其调查成果上。

1.“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满铁调查部关于中国抗战力的调查, 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开始的。当时, “日本的军事进攻停止, 两国处于平衡状态”。日方需要了解中方情况, 准备下一步部署。各调查机关揣摩到军方的意图, 纷纷各自为战, 开始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这种情况, 满铁综合课职员具岛兼三郎提出:“与其各自分散地进行同一性质的调查, 莫不如就此制定一个重庆抗战力调查的综合计划。”于是提议进行“重庆抗战力调查”, 很快获得了满铁调查部的批准。1939年6月, “重庆抗战力调查委员会”宣布成立, 由调查部副部长宫本通治担任委员长, 开始调查。委员会的活动起初以大连调查部综合课为中心, 后来, 由于满铁上海事务所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 在业务方面与南京、汉口、广州、香港等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在各地还有派驻机构, 于是调查活动的中心逐渐移至上海。

1940年3月, 调查机构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中间报告会。会上, 满铁调查部中西功提出, 与日本军队相对抗的并不局限于国民党重庆方面的力量, 还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它所发动起来的民众力量, 所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不能忽视。因此, 今后的抗战力调查应以整个中国为对象广泛地展开。经过中西功的提议, 会议决定将“重庆抗战力调查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同时, 将调查委员会的领导工作正式移交给上海事务所。所长伊藤武雄担任了委员长职务。这一调查自1939年6月份起, 至1941年中期结束, 前后持续了大约两年的时间, 共抽调了30多名调查员从事专门的调查业务,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调查成果。

2.“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成果。

抗战力调查委员会在1939年10月和1940年3月, 在上海召开了两次中间报告会, 分别提出了各17篇报告, 由该委员会作为报告资料打印。1940年5月底, “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在大连召开了“一年来调查成果的总结报告会”, 决定将一年来的调查成果整理编辑成《昭和十四年度综合报告集》。

1940年8月, 《昭和十四年度综合报告集》印刷成册, 共分五篇十分册, 很快在满铁内部分发, 并呈送军政领导机关。这是满铁调查部搞的所有综合调查项目中唯一印刷成册的成果汇编, 因而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昭和十四年度总括资料》包括:第一分册总篇 (一) 中国抗战力的调查方法及总结论;第二分册政治篇 (二之一) 战时的中国内政;第三分册政治篇 (二之二) 八路军和新四军;第四分册战时经济篇 (三之一) 交通;第五分册战时经济篇 (三之二) 商业、贸易;第六分册战时经济篇 (三之三) 通货、金融;第七分册战时经济篇 (三之四) 财政;第八分册国民党后方经济篇 (四之一) 农业;第九分册国民党后方经济篇 (四之二) 工矿业;第十分册外援篇 (五) 列国的对华援助。

中国抗战力的调查成果除上述汇编外, 还留有许多其他史料, 但后来抗战力调查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1941年夏季, 德国突然对苏开战及日美关系日趋紧张等形势, 使得满铁调查部调整了工作重点, 抗战力调查明显地走上了下坡路。到1941年后期, 上海事务所在进行“中国抗战力调查”的同时, 又须协作实施“日满华通货膨胀调查”。不久, “世界新形势调查”又被列为调查部所有部门的工作重心。因此, 只有1940年是“中国抗战力调查”最高潮的一年, 其成果和影响也最显著, 此后便开始受到军方的控制, 失去了自主性, 也未再出现类似《昭和十四年度总括资料》的结论性成果。

1941年, 满铁调查部还将所属各调查机构所藏中国方面出版的图书及期刊进行整理, 编辑出版了满铁所藏《中国抗战关系文献目录》, 时间从1938年到1940年末, 共收录了几千册与抗战有关的中文图书。

日本军政各界之所以重视满铁对中国抗战力的调查, 是因为调查以大量的资料为依据, 对中国能否长期抗战, 作了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抗战力调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向日本决策层提出过一些建议, 如1940年12月, 委员会又在上海召开了“昭和十五年度调查中间报告会”。会议提出21项报告, 涉及西南封锁和西北交通问题, 内地经济状况, 八路军及重庆军政状况, 国际形势等。它指出:“目前中国的民众动员状况以及政府对此的政治民主化程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基础上, 抗战中国的战时经济极有可能得到恢复和发展。”进一步提出单靠武力政策无法解决问题, 而寻求政治解决的道路才是切实可行的。

又如1941年9月下旬, 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 伊藤武雄提出了1941年度总目标:首先应以弄清重庆抗战机构上的缺陷为第一课题;其次要测定重庆政府的经济重建能力;把握时局特点, 对中国抗战能力的实际状态作出正确判断。

1941年, 中国抗战力调查的重点更加明显地集中在对中国经济分析和考察上, 并且有意识地对中国共产党势力影响下的晋察冀边区经济进行考察。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

史料与历史都能证明, 当年日本的许多判断及决策, 都来源于满铁提供的信息分析。如今这些调查资料中的有些结论,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致敬抗战英雄重走抗战路线 篇3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车企,比如东风裕隆就在近日启动了相应的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纳智捷与老兵在一起

近日,纳智捷在广州、上海和重庆等地开展致敬抗战英雄自驾活动,三城联动,致敬抗战英雄,重走抗战路线。

满满的正能量

第一站在广州启动。纳智捷公益车队由40位纳智捷车主及家属组成。集结完毕后车队首先前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纪功碑,缅怀先烈。随后,车队沿当年抗战红色路线行进,拜访抗战老兵,聆听老兵革命史。最后,公益车队将纳智捷慰问抗战英雄的生活物资赠送给英雄们,车主们也赠送了自己的爱心礼品,来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车主王先生表示,“非常感谢纳智捷组织的‘致敬抗战英雄,重走抗战路线’的公益活动,感觉身心接受了洗礼,满满的正能量。”

公益车队完成广州站公益活动后,将转战重庆和上海,继续致敬英雄。作为华系车品牌东风裕隆纳智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

感恩回馈 东风裕隆5年从未止步

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东风裕隆也时刻不忘履行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2013年,东风裕隆捐建的“华人智慧林”落户邓小平故里,伴随着“华人智慧林”的落成,由东风裕隆提供的纳智捷 大7 SUV也正式交付邓小平故里使用。此外东风裕隆还向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交付车辆,致力于两岸关系交流。鲁甸地震发生后,东风裕隆更是第一时间捐赠纳智捷 大7 SUV,用于灾后重建。

在关爱青少年及儿童发展领域,东风裕隆更是不遗余力,从旨在帮助贫困孩子无忧上学的“彩虹助学计划”、到圆寒门学子大学梦的“复兴学子励志自强助学计划”,从救助车祸致残儿童的“益路平安 东风救助车祸致

残儿童爱心大行动”、到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公益用车活动。东风裕隆自成立以来始终秉着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弘扬社会美德的企业价值观,从未停歇公益的脚步。

对公益和社会责任的不懈坚持

作为海峡两岸首个以大中华自主品牌定位,并集整车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价值链的汽车制造企业,东风裕隆纳智捷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除了依赖于其优质产品与贴心服务,更得益于其对社会公益事业的长期投入与支持,并由此积累下的良好企业公民形象。

对于东风裕隆来说,五年,是通向未来大道的微小起步。作为一家企业,东风裕隆在销量上取得大幅突破的同时,肩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更加沉稳。在公益事业领域,东风裕隆尽力默默添上自己的一笔,感恩和回馈,东风裕隆从未止步!

中国抗战胜利71周年征文 篇4

对于这次国庆大阅兵,我非常期待。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听爸爸妈妈说,这次大阅兵比前的大阅兵规模更大,展出的武器更加先进,而且都是“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爸爸还说,整个世界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全世界的经济都还很槽糕,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华人都非常期待我们的纪念抗战胜利71周年大阅兵,与10年前相比,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加强大。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这次大阅兵由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组成。令我最激动和振奋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和水兵方队、女民兵方队。当一队队受阅官兵踏着整齐的步伐,昂头挺胸经过金水桥时,我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他们行了少先队队礼。我还试着学着他们的样子,一边看着右边一边往前走,很可惜,走不了几步,爸爸就说走歪了,走歪了。看来,不经过长时间的苦练,没有铁一般的纪律做保证,很难达到步调一致的要求。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出操,就算我们先整齐地排好队伍,前后左右对齐,但是只要一动,马上就歪歪扭扭,队形严重变形。而解放军官兵一边朝右边行注目礼,一边摆手踢腿走正步,手还摆得一样齐,腿还踢得一样的高。与他们相比,这差距真的是天壤之别。想到这里,我不由地问自己一句:难道整齐就离我们这么远么?

惊奇、惊讶、激动和振奋,这就是抗战胜利71周年大阅兵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爸爸说,我们这一代生逢盛世,非常幸运。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篇5

【摘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灾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中国共产党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为捍卫中华民族利益而斗争。在争取抗战胜利的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警醒了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国人;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冲在了抗战的最前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府当局被迫暂时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等政策,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高要求,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妄想。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大片国土迅速沦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一英明论断,犹如朝阳,大大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紧紧抓住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全部抗战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的抗战路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的战略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彩。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谱写出伟大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60年后的今天,人们回首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一定会深深地思索: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别的政治力量,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推动和领导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就是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要求,为中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大公无私的党,总是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甘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振兴而不懈奋斗,激励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党,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葆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篇6

读《中国抗战史》一书有感精选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

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高中成为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

《中国抗战史》全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根据时间,地点,事实,作横剖面写述。书中所引用的有关数据、敌我队伍实情,均根据当日统计,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抗战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很多是作者身历各战场前线,详悉各前线之情况及军事配备情态,又曾为新闻记者的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别具一格。“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战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

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感叹于我们军队的智慧的同时又为着死去的烈士哀伤。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需要每个人来承担。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是的,我们要时刻铭记过去的历史,记得国家在水深火热中的奋力挣扎,记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场战役,多少条生命换来的。用我们的行动诠释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节操。在我们得知日本恶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时,我们愤懑了,挖掘出很多史实去抨击日本,我们大规模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很多事情不想定夺对与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杠杆,往哪边倾斜自己懂得。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式,你改得了课本,却永远颠覆不了历史的正义。你承认或不承认,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也明白“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

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

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读读经典,念念时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国家稳健发展,不需要我们冲锋上阵,也不需要我们为国家牺牲自我。但是,国家依旧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是的,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度量我们的爱国情操?也许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去国家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现今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努力地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把自己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许这才是最贴切的爱国行为了。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读《中国抗战史》一书有感精选》

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 篇7

范长江主编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一共8本, 全部由生活书店出版。甚至可以说, 这是一套由生活书店主动策划完成的丛刊。1938年5月1日, 生活书店在汉口《大公报》上刊登了这套丛刊的出版广告: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长江主编

在抗战的进程中, 在前线在后方, 固然有许多可歌的事, 值得我们大书而特书, 然而也有许多可泣的事, 需要我们冷静地实行自我批判。本丛书编辑的旨趣, 就在于联络全国进步的记者, 以客观的立场, 供给各种实际材料, 以供读者研讨。

东线的撤退 长江等著 二角

在火线上 谢冰莹著 一角半

从卢沟桥到漳河 长江等著 二角

沦亡的平津 长江等著 三角

抗战中的西北 徐盈著 二角

淞沪火线上 胡兰畦等著 三角

鲁闽风云 徐盈等著 二角

瞻迂东战场 长江等著 即出[1]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版宗旨, 只是《瞻迂东战场》并非“即出”, 而是已经出版了。在生活书店1938年7月出版的《徐州突围》一书的书尾, 又出现了该丛刊的出版广告, 只是书名排列的前后顺序稍有变化:

长江主编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卢沟桥到漳河 长江小方等著 实价二角

沦亡的平津 长江小方等著 实价三角

淞沪火线上 胡兰畦等著 实价三角

在火线上 谢冰莹著 实价一角五分

瞻回东战场 长江罗平等著 实价三角

东线的撤退 胡兰畦等著 实价二角

抗战中的西北 徐盈著 实价二角

鲁闽风云 徐盈等著 实价二角[2]

其中, 《瞻迂东战场》改为《瞻回东战场》, 且定价明确为三角。

其实, 具体出书的时间仍与这两次广告排列的先后顺序有异。《沦亡的平津》版权页上标注为“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之一”, 出版于1938年1月;《淞沪火线上》版权页上标注为“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之二”, 出版于1938年2月;《瞻回东战场》版权页上标注为“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之三”, 出版于1938年2月;《东线的撤退》版权页上则标注为“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之四”, 出版于1938年3月。而《卢沟桥到漳河》《在火线上》《抗战中的西北》《鲁闽风云》等4本, 则仅标注为“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其出版时间分别为1938年3月、1938年2月、1938年3月和1938年3月。可以看出, 生活书店两次广告对于书的排列与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并不一致, 每本书的作者署名与在《大公报》上刊登的广告有一些差异。如《瞻回东战场》在《大公报》上的广告作者为“长江等著”, 而在《徐州突围》书尾的广告则为“长江、罗平等著”, 后者与出版时的署名一致。《东线的撤退》在《大公报》上的广告作者署名为“长江等著”, 而在《徐州突围》书尾的广告上署名则为“胡兰畦等著”。可以看出, 在《徐州突围》上刊登的广告因时间在后, 所以与该丛刊出版时的实际署名情况一致。显然, 在《大公报》刊登的广告文案, 是在该丛刊组稿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齐、清、定时写作的, 大概是这套丛刊在策划时虽然大致的方向已经确定, 但一些细节可能还处于运动状况。标注丛刊具体序列的4本出版于1938年1月、2月、3月, 未标注的4本均出版于1938年2月、3月。也许是因此时形势骤变, 未及仔细定夺所致。

生活书店在《大公报》上刊登广告时,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所有书籍都已经出版并与读者见面数月了。那么该丛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策划的呢?目前虽然还没有更为直接相关的资料证实, 不过, 谢冰莹当年在《在火线上》一书中, 有一篇前言性质的《写在前面》, 文末有这样一段感谢的话:“末了, 很感谢帮忙本书出版的张仲实先生陈因先生和替本书绘封面的川谷先生。”写作时间标明是“一九三七, 十二, 十八于汉口”[3]。这至少说明该丛刊的策划早在1937年12月甚至此前就已经开始了。谢冰莹在文中未向范长江致谢, 反而向生活书店的张仲实、陈因及封面设计者表示感谢, 颇耐人寻味。一般来说, 作为具体作者, 向主编致谢乃人之常情。谢冰莹何以未向范长江致谢?笔者以为,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很可能是生活书店主动策划的一个出版项目, 邀范长江担任主编, 而负责具体编辑实务如组稿等工作的是张仲实等人。由于当时正处战争环境, 出版规划无法按部就班。这应该是丛刊两次广告中有些书的作者署名前后有所变动的可能原因。

作为一家经营有道的企业, 生活书店邀请范长江担任该丛刊的主编, 无疑是因为范长江在读者中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是一面含金量很高的旗帜。这里的含金量当然包括对范长江名字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的考量。范长江自西北采访后, 在广大读者中声誉日隆, 《大公报》的销售量也不断上升。新闻纪实类作品因其生动鲜活、富有现场感, 特别能激发各界民众的抗敌热情和英雄主义情感, 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抗战初期最受读者青睐的读物, 当时很多出版机构纷纷推出类似丛书以抢占读者市场, 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启蒙读物出版运动。生活书店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对范长江名字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必然会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还因为范长江与邹韬奋两人关系友好, 在政治立场上一致, 两人同是救国会的成员, 范长江写的《抗战中的党派问题》被《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拒绝后, 即将该文转送到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去发表。原本脱胎于《生活》周刊“书报代办部”的生活书店, 其宗旨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生活书店曾宣告“本店以促进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 并将之作为生活书店努力的总原则。抗战开始以后, 生活书店又提出了“促进大众文化, 供应抗战需要, 发展服务精神”三句口号。这与范长江的思想完全一致。范长江一直主张新闻报道要为国家服务, 他认为新闻宣传的目的, 是为了解决问题, 争取进步。因此, “我们如果只写写战报, 如张家楼李家庄一类的事件, 以为就尽了新闻记者的责任, 那是大错特错。我们必须注意到各部门, 而且要尽量研究各种新的现象, 要求得出正确的答案, 还应当勇敢地使真相能够传布。使我们每一次战争不是白打, 让广大读者接受血的教训, 作为争取下次胜利的桥梁”[4]。因此, 范长江与生活书店合作出版这套丛刊, 实乃志同道合、相得益彰之事。

范长江主编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主要的内容都是二次传播, 即将在报纸上已经发表过的战地通讯汇集后重新出版。原因之一是这些战地通讯在发表后, 因受当时媒体发行范围、渠道等条件的限制, 有很多读者难以读到, 传播效果受到不少限制, 有重新出版再次传播的必要;另外, 报纸和书籍虽同为纸质传媒, 都是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 但两者仍然属于两种不同介质的传播媒介, 而传播媒介的介质特点不仅关乎传播思想及知识的延续性、完整性, 还关乎其深刻性与广泛性, 报纸与书籍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面, 各有特点, 各擅胜场, 报纸时效性强, 长于传播信息, 但容量有限, 而书籍虽然时效性弱, 但容量巨大, 在传播系统的思想和知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范长江对报纸与书籍在传播效果方面的差异很了解。他在《西线风云》一书增订版自序中就说过:“我们几位工作朋友, 抱定真切报道的志愿, 分头奔驰各战场, 但是零星发表, 很难给人以系统参考的便利, 我因为有一时期后方工作的余暇, 特按战争经过先后秩序, 编为是书。本书月前在上海出版后销行甚广, 因感一般读者需要之迫切, 乃在汉口重印, 并将山西战争全部材料加入, 欲读者能从本书中, 亲切地看出战争之演变和这些过程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5]《“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将已经发表过的新闻文本汇辑成书再次出版, 显然是对与报纸有相对区隔的另一种传播媒体———书籍在传播效果方面的刻意挖掘和利用, 属于和《西线风云》同样性质的主动编辑行为。

歌颂我军民浴血抗敌的英勇事迹, 揭露敌人的残暴凶蛮, 批判和唾弃汉奸卖国求荣的无耻与滔天罪行, 总结胜利的经验, 反省失败的教训, 是《“抗战中的中国”丛刊》的最主要内容和宗旨。丛刊每本的内容和重点虽异, 但其主旨则一。丛刊中多数是不同作者新闻通讯作品的合集, 只有《在火线上》与《抗战中的西北》分别由谢冰莹和徐盈独著。

在《“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中, 《沦亡的平津》1938年1月出版, 成书最早, 收录《血泪平津》《前线忆北平》《未名湖畔忆离散》《流亡记》《杂话北方》《乱动的北平》《笼城落日记》《古城剪影》《挥泪话天津》《沦陷后的平津》《暴日铁蹄下的北平》《故都归客话“皇军”》《从北平来》等13篇通讯,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报道了北平的沦陷经过。《淞沪火线上》收录了《铁与血的斗争》《英勇的铁鸟》《军中三日记》《钢勇士》《火线上的双十节》《大战东林寺》《战场一角的鏖战》《前线两昼夜》《走向东战场》《在北新泾火线上》等10篇战地报告, 其中胡兰畦的《大战东林寺》叙述生动、具体, 可读性很强, 当时在报纸上发表后产生过较大影响, 受到过范长江的热情称赞。《瞻回东战场》则收录了《忆夜战场》《乍浦到浦东》《南翔归来》《难民的行列》《沪太路上》《从上海到苏州 (一) 》《从上海到苏州 (二) 》《在苏州》《战云弥漫的天堂》《敌机轰炸中的苏州》《无锡三周间》《救亡演剧在常州》《九十六架敌机袭京记》《在桥》《嘉兴六日记》《“天堂”一角》等16篇通讯报道, 其中部分是集体署名的作品, 很有典型性。《东线的撤退》收录了《闸北孤军退出记》《火线上的妇女割杀队》《模范军人———尹团长》《告别上海》《绕行江北》《感慨过金陵》《江行杂感》《上海书简》等8篇通讯作品。

《卢沟桥到漳河》收录了《中原杂感》《卢沟桥畔》《保定前方》《保定以北》《平汉前线》《保定以南》《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保定抗战经过》《漳河安阳的形势》《漳河线的防御战》等10篇文章, 报道了抗战初期河北和河南境内战场的情况。《卢沟桥到漳河》的书名可能前后有变化, 因为该书版权页上的书名标为《从卢沟桥到漳河》。谢冰莹的《在火线上》, 除了《写在前面》属交代写作缘起的“前言”类一文外, 共收录了《中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往那里逃》《血的故事》《血战金家宅》《战地情书》《“绝对不作俘虏”》《伟大的战士》《地狱中的天堂》《一个悲惨的印象》《苏州城的火焰》等11篇通讯。谢冰莹据称是中国第一个女兵作家, 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 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 写下《抗战日记》等著名作品。《抗战中的西北》为徐盈的个人作品集, 除有《西北大势》“代序”一篇外, 另收录《西兰风霜》《最近的兰州》《死亡线上的喘息》《踏上甘新公路》《宁青消息》《回教徒在甘肃》等6篇旅行通讯, 有《中国的西北角》的风采。《鲁闽风云》收录《今日的山东》《鲁东风云》《三个月来的济南》《金门惨象》《陷落时的金门》《金门沦陷的前因后果》等6篇通讯。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不仅刊有范长江、孟秋江、方大曾、邱溪映、胡兰畦、谢冰莹、老舍、陆诒、徐盈等人的作品, 还有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亲身经历的记录, 例如《瞻回东战场》一书就收录了救亡演剧队著名演员王莹的《从上海到苏州》《在苏州》两篇通讯, 该书中还收录了署名“救亡演剧队第四队”的《无锡三周间》一文。这些文章虽然多为片断, 但集合起来就全面记录了抗战初期中国各个战区的战况, 其中充满了血与火、英勇与悲壮, 大多文笔细腻, 现场感强, 犹如一部中国抗战初期的史诗, 具有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力量, 因此, 丛刊出版以后, 社会反响热烈, 应读者要求加以再版, 如《瞻回东战场》于1938年5月再版, 《卢沟桥到漳河》也于1938年9月再版等。

编辑《“抗战中的中国”丛刊》是范长江1937年底至1938年初一项重要的工作, 其编辑宗旨与性质与同时期的《西线风云》类似, 而工作量则有过之。当然, 《西线风云》的集纳成书基本上是范长江一人之力, 而《“抗战中的中国”丛刊》策划、组稿则多有赖生活书店张仲实等出版工作者的协助, 但范长江无疑在该丛刊的出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该丛刊共收录了范长江的9篇文章, 除徐盈、谢冰莹外, 是文章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该丛刊的及时出版, 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激励了无数读者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中去, 从而起到了启蒙民众、服务抗战的巨大作用。

摘要:抗战初期, 由范长江主编、生活书店出版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包括《卢沟桥到漳河》《沦亡的平津》《淞沪火线上》《在火线上》《瞻回东战场》《东线的撤退》《抗战中的西北》《鲁闽风云》等8部通讯集, 是范长江与生活书店志同道合的合作之举。歌颂军民浴血抗敌的事迹, 揭露敌人的残暴, 批判汉奸的无耻罪行, 总结胜利的经验, 反省失败的教训, 是丛刊的主要内容。该丛刊出版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有些单本再版以满足读者需要。

关键词:范长江,“抗战中的中国”丛刊,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广告) [N].大公报, 1938-05-01 (1) .

[2]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广告) [M]//.徐州突围.汉口:生活书店, 1938.

[3]谢冰莹.写在前面[C]//.在火线上.汉口:生活书店, 1938.

[4]范长江.战时新闻工作的真义[C]//.范长江新闻文集 (下)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803.

上一篇:军队机关公文写作要求下一篇:吃苦是幸福之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