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

2024-12-21

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精选3篇)

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 篇1

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

今天,各个领域内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知识型员工除非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否则很快就会遭到淘汰。因此,知识型员工必须将持续学习作为一种任务。

曾国藩家书中谈到读书有三要: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三要正是持续学习的关键。

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如果没有志向,曾国藩就会在湖南老家安安心心地养鱼喂猪,彼得.圣吉也不会不远万里四次拜访南怀瑾。有志向,才会有方向,才会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胸襟。

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见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知道持续学习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

第三要有恒,“有恒才断无不成之事”。水滴石穿,十年磨一剑,世间难事最怕的就是这水磨功夫。有恒心,持续学习才能够坚持下去。

学习,包含了教和学两个方面。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传授给了他人什么”,两者同样重要。持续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吸收,也包括了反向的传授。做过老师的都有体会,白天能够倒出去一碗水,晚上一定能喝下一桶水。

有志有识有恒,孜孜不倦汲取知识,谆谆善诱传播学问,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在哪里都是难得的人才啊

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 篇2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

1、出口需求难以长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外需持续扩大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 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 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已达37.5%。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 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全球贸易环境。目前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已经使美欧经济放缓, 甚至出现衰退迹象, 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下滑, 所以不管现在还是将来, 外部需求是难以长期为我国提供可观的经济增长动力的, 所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靠扩大内需, 内需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2、巨大的消费需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来自投资, 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不协调, 消费增长在两大内需增长中长期处于明显滞后状态。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超过62%下降到2007年的37.3%, 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7%, 均达历史最低水平。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 2003年全球平均最后消费率约为77%, 中国明显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最终消费率低, 说明在GDP的分配和使用中, 消费的扩张力低, 尤其是居民消费的扩张力低。虽然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但是和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相比, 说明我国消费需求未来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1、增加居民收入

我国针对地区间和部分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而明确提出“提低, 扩中, 调高”的改革思路, 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最终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内部差距全面缩小。可行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稳定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鼓励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依法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格控制垄断行业及企业职工收入的过快增长。三是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 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应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切实保障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增加对低收入户特别是困难户的救济、补贴;通过减税、支持创业等手段增加各类困难户的收入, 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2、实现公共投资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从而造成社会急需的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所以只有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 才能建立起启动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 政府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的支出, 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城乡消费条件, 改善消费环境, 降低储蓄意愿, 从而带动消费的增长。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 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 最终实现启动农村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这样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内需。

三、如何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 要转变观念。要认识传统的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 要充分认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要适当鼓励消费, 而不能限制消费, 要重温马克思早就强调的一些著名论断:“没有消费, 也就没有生产”, “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 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我们说鼓励消费, 是鼓励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一些必要的合理的消费, 绝不是鼓励那些不合理的高消费。鼓励合理的消费, 是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

其次, 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为了培育消费热点, 为了扩大有效需求, 政府需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加以扶持。例如, 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支柱产业的作用。包括采取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方式, 增加有效需求。以增加现实购买力, 从而解决潜在消费需求与有效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 要运用价格杠杆, 对有些热点消费品的价格, 加以调控, 使其逐步降低 (如当前商品房的价格、小汽车的价格以及某些耐用消费品的价格) , 以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形成消费热点, 并使热点持续稳定, 以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 要充分发挥财政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集中财力, 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起到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特别要增加基础设施与环保产业的投资, 增加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增加文化教育的投资, 这些都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培育消费热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条件。

保持持续学习的三个关键 篇3

一、课前准备学习状态的调整——经典诵读与听写词语

许多教师常常困惑,为什么平时三令五申强调要做好课前准备,然而学生课前准备状态总不尽如人意:教室里依旧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尽管有部分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准备上课,可还有一些学生什么都没准备。怎样让学生从嬉闹状态转入学习准备状态?让全体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学校规定四年级诵读的内容是宋词,我就指定一名粉笔字写得好的学生把要诵读的宋词题目写在黑板的最上方处。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学生一边诵读经典,一边准备学习用品,等待其他同学和教师进班上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已养成在诵读中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三年来,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背诵了不少的古诗词。

上课伊始,听写词语是调整学生课前准备学习状态的又一有效的方法。本学期,我尝试这样的做法: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即在课前经典诵读之后,用上几分钟进行听写训练。为了省时,我坚持每天听写不超过15个词。词语听写之后,用一至两分钟检查订正。一般情况下,分为自己检查和同桌互改两种方式,找到错词之后,学生当堂或者课下订正五遍强化记忆,并圈注在书本上,以提醒自己注意。这样,省去了课堂教学前的组织教学管理,课堂新授也顺利进行,学生还提高了对生字词的识记,学会了团结协作。

二、课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调整——勤思巧练与引导倾听

学生在课中的学习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并及时进行调整。根据笔者的经验,引导学生勤思巧练与注意倾听是很有效的措施。勤思考巧练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

第一,学习生字时动笔。自学生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自学生字时手上握笔的习惯,及时画出不认识的字,查生字表注音、拼读;在记不牢的字词上方标注拼音;圈出意思不懂的字、词,查资料理解;写一写生字,记住字形。对于难写的字,应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用红笔标出,让学生当场练习写正确,并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第二,在感悟文章内容时动笔。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是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时,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时,随时圈一圈、画一画,在有所感触时写一写。二是在教师点拨、学生发言后,有所领悟时动笔,记录下关键字眼。这样的动笔,使学生上课时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很注重课堂上的动笔:圈画词语句子,从中感受领悟,做简单批注。如在《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究竟是一只怎样的飞蛾?画出相关词语或者句子,在旁边做批注。有一节课中,当学生没感悟到位时,教师循循善诱,并把感悟到的词写在黑板上,要求全体学生“请你也拿起笔,把这个词写在书上”。

第三,在特殊句式处动笔。有些文句句式比较特殊,如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章的领悟会更为透彻。例如:《小英雄雨来》中就出现了不少的比喻句:“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为什么这样形容鬼子和雨来呢?稍一体会学生就会明白句子中的情感倾向:大家对鬼子的痛恨和对雨来的喜爱。在这样的特殊句式处,动笔圈画,加以批注,必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融会贯通。

第四,在文章的特殊结构处动笔。《七月的天山》文章结构很特殊,值得学生借鉴。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起始句“走进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简简单单几个字,出现在段落开头,让文章线索一目了然。《颐和园》一课更为特殊,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点明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就是一段通顺的话。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用笔画下来,在领悟文章写法的同时,模仿着写一写《美丽的校园》的游览顺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如此特殊结构处动笔,引起学生注意,可以加深记忆,便于习作模仿,掌握诀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语文课上及时动笔,既可改变过去学生“动口不动手”的现象,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又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性、稳定性、可控性。

养成倾听习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听”的培养中,力求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养成及时补充回答的习惯。可以给学生一个约定,高高举起小手,就能得到补充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养成动笔做笔记的习惯,学生就会注意倾听,并积极思考。多了思考少了浮躁,课堂听课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三、课后延续学习状态的调整——自主阅读

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每学习一篇课文无外乎要掌握相关生字新词,熟读或者积累相关句段,结合课后或单元训练点完成必要的练习,拓展阅读相关的书目。当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就会学得明明白白,学得有方法、有重点,就能找到学习的捷径。在“减负”之风劲吹的时候,让学生能根据情况自己找内容学,自己反省自己的学习。把学生的作业减到最少,却不影响学习成绩。那么剩余出来的大量时间做什么呢?课外阅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无论对哪一个学段的学生来说,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学生若能保证每天半个小时的经典阅读,那么量的累积,必将引起质的变化。

上一篇:《影视金曲》教学设计和反思 西安市车辆中学 何培下一篇:土地资源管理概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