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1
《元宵节》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围绕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2、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帮助学生增强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在课外通过书籍和电脑搜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老师精心制作班会课多媒体课件。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
3、教师指导学生编排与传统节日有关歌曲、舞蹈。
三、活动过程:
(一)、解释“元宵”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一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
2、有谁知道“元宵”一词的含义呢?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二)、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一起分享两个小故事
1、点彩灯的来历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三)、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四)、分享日节中快乐的事情。
这个世界就是有了分享才变得如此的美丽,无论你与人分享的是快乐或是痛苦,是欢笑或是眼泪。生命因分享而充实,因分享而充满激情,因分享而多姿多彩。因为,分享是快乐的!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将你春节中快乐的,有趣的、新奇的、滑稽的事情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自制卡片表新愿
每位学生自制新年心愿卡,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
(六)、总结:
元宵节过完,新的一学期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让我们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不虚度年华.让我们共同祝愿:新的一年,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2
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词作哀婉的情调;2.通过意象分析感受元宵节特有的情境氛围;3.领会人物的刻画及对比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词运用意象创造元宵节节日意境的特点;2.初步掌握鉴赏元宵 (节序) 词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
感悟古人由国运家道个人命运的变迁而在元宵节抒发的特殊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几年前, 我们国家也仅是把传统的春节作为公共假期。现在增添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体现了什么?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而这些节序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较多就沉淀在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品中。
今天, 我们共同来鉴赏写元宵节的两首宋词, 希望借助它们体验前人们过元宵节的气氛、观察元宵节中体现的中华文化形态并体味词人由国运家道的变迁触景而发的独特情感。
二.鉴赏研讨《青玉案》
(一) 一读诗歌·初体词情
1.诗词学习诵读是基础, 学生自由诵读;2.学生个人范读。 (教师点评, 朗读古代诗词特别要注意节奏、字词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抒发)
(二) 二读诗歌·赏析内容
1.师生齐读
2.提问:此词是与元宵节夜晚有关, 词作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哪些语句有具体描写?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共同归纳)
明确:“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写出焰火漫天;“宝马雕车香满路。”写出前来观花灯的男男女女, 高头大马、雕花豪车可想场面热闹;“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箫声悠扬, 月光流转, 整夜鱼龙灯随风飘舞, 既有夜里场面还写人的活动, 一派热闹繁华。 (板书:焰火花灯宝马雕车)
3.追问:上阕已能体会到热闹繁华, 下阕是否还有可以佐证?
明确:“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不仅写出女孩子盛装打扮, 也描绘她们一路欢声笑语, 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的欢乐场面。 (板书:盛妆赏灯) 从漫天的焰火、花灯闪烁的街市、盛装赏灯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 (板书:众人) 可见今年的佳节灯会是热闹繁华地。 (板书:热闹繁华地)
(三) 三读诗歌·领悟情感
我们从词句中体会到元宵节夜晚的热闹, 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欢乐。那么, 在这个热闹非凡、尽情欢乐的节日里, 词人又在干什么?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1.通过词句很容易就可知道作者在寻人, 寻的是谁? (板书:那人)
作者在哪里寻到? (板书: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怎么理解? (生答:灯火零落稀少) 也是人群稀疏的地方。
2.从文中可以找到什么样的人和那人对比?
明确:前面那些乘宝马雕车, 衣服熏香, 盛装赏灯的男男女女。从众人穿戴、用具和打扮不免让人有庸俗的感觉。既然处于热闹繁华中的众人是俗气的, 与之相比较, 词人寻找的“那人”自然是“脱俗”。 (板书:脱俗)
3.现在大家能体会词人渲染热闹繁华的用意了吗?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板书:对比衬托) 与前面灯火热闹的场景比较, 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与欢声笑语的观灯者比较, 衬托“那人”的孤寂。 (板书:冷落孤寂)
4.探讨主旨 (苦无知音, 甘于寂寞;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苟安者不思进取的愤恨。)
三.学生自主鉴赏《永遇乐》
(一) 诵读·初解内容
提问:“谢他酒朋诗侣”中“谢”字何意? (辞谢) 说明词人并未融入过节赏灯的人群。
(二) 情感品诵
《永遇乐》是易安在经历孀居之痛、沦落之苦、家国之悲交织中发出的深沉哀愁, 那我们一起再诵这首词。 (点拨:下片昨日盛景欢快宜急促, 哀愁孤苦就宜低缓深沉。)
四.课堂小结
鉴赏元夕词进而推广至节序词, 我们要通过多朗读体会词中刻画的意象, 了解意象构成的节日意境, 揣摩节日特征,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意象、思想感情及主要手法这些方面来感受了词的艺术魅力, 回味了前人在元宵节特有的活动气氛, 也感悟到词人由国运家道个人命运的变迁在元宵节抒发的特殊情怀。
五.拓展作业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电视综艺晚会;灯光设计;低色温灯具;光束灯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7.005
2014年元宵节是2月14日,正好和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当晚,广东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直播元宵晚会,题为“爱你一世”,取自“2014”的谐音。晚会的主题为:温暖、团聚、爱。
因为本场晚会是在广东省内最受欢迎的珠江频道播出,受众也主要为本省观众,所以舞美方案运用了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元素(骑楼是两广、海南、福建等地的一种主要建筑形式,楼房向外延伸出,遮盖着人行道部分,上楼下廊,连廊连柱,下面具备遮风避雨等功能),将800 m2的演播厅做了三面包围,而主演区的一面设计成有当地特色的牌坊广场,与街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众席均设圆桌,大家围桌而坐,就像街坊邻居们坐在充满岭南风情的街边,边吃边聊边欣赏一台在广场中演出的晚会,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 灯光系统搭建
灯光设备整体使用情况为:40台1.5 kW染色电脑灯、70台280 W sharpy光束电脑灯、16台1.5 kW图案切割电脑灯、14台1.5 kW图案电脑灯以及其他常规灯具。
由于骑楼布景有二层楼的演区,而且二层楼有演员调度,演播厅高度有限,灯光的上层结构搭建非常局限。在沿着整个景的顶部对称搭出两道桁架时,因为不想破坏舞美结构纵向延伸的视觉,所以没有使用演播厅中后区顶部的横向吊挂系统。为避免灯光层次显得有些单薄,在演区顶部又错落吊挂起两个不同尺寸的圆桁架,并将桁架染色。视觉效果上,就像广场上吊着一盏很大的吊灯,既满足了布光需求,又融入了整体氛围。
由于经费原因,骑楼的景片主要是平面景,做了一些白色泡沫线条的勾边,无法做出很有肌理和明暗结构的感觉。所以,选择用染色电脑灯做景片正面铺色,二层的窗户也用PAR 64灯从背面打亮,好像屋子里暖暖的白炽灯,增加了层次和空间感,也把气氛烘托得很温馨。
由于景片本身色彩和花纹已经非常丰富,用图案灯投射花纹会显得杂乱,舞台上的大屏幕和地砖也都是视频元素,所以舍弃了大量使用图案电脑灯的方案,取而代之的主力是sharpy光束电脑灯,两个圆形桁架上面各装满一圈光束电脑灯,沿景上的桁架安装了一圈光束电脑灯。
考虑到整体顶部的灯光桁架造型已经比较饱满统一,染色电脑灯也足够保证演区染色需求,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所以顶部没有再使用其他LED PAR灯,同时减少了灯光图案,显得很干净。整体效果做成色块加线条,用光束灯编织空间结构以及实现动态效果,用染色灯做大的区域划分或定点,效果简洁明了。只是利用演播室原有吊杆系统装了一些图案电脑灯,并全部升到桁架的上面,尽量隐藏,只是在极少数歌舞节目中使用,用于调剂视觉效果。
地面也尽量减少灯具摆放,只放了一些必要的LED PAR灯为骑楼的柱子染色,和几台光束灯。
2 低色温的运用和光束灯的处理
现在很多电视晚会都使用高色温灯具做为面光。笔者以为,高色温灯具的确在电脑灯色彩还原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对面光而言,高色温灯具和低色温的灯具使用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色彩和光比控制得当,都可以得到感觉舒服、通透效果的画面。
这种团聚主题的晚会总体色调需要暖色偏多。所以,使用低色温灯具,无论对现场还是电视画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不会出现高色温灯具现场感受发白发冷的状况。本场晚会,主光源使用常规灯具作面光,全部高色温灯具在染色时也都进行了适当调整,避免使用一些镜头拍不出来的暖色,也将冷色做了浅化处理。骑楼二层的窗户全部为可打开,但由于景片本身为浅暖灰色,一旦投白光就会显得脏,所以使用了16台图案切割电脑灯做为窗户打开后的面光,用切割功能切出窗口尺寸,不上一点景片,保证了染色效果的色饱和度。
光束灯使用数量较多,如果全部开启,视觉效果不一定好,主要因为整体景片的色彩和线条已经有很多,与光束之间会有干扰。最后,把四周桁架的光束灯调成虚化,用来对舞台铺色;两个圆桁架上的光束灯使用也很谨慎,平时不开,只在一些快歌热舞的场景时才会出现,保证出现时就令人眼前一亮,光束的软硬搭配增加舞台表现语言,减少观众视觉疲劳。整台晚会灯光与演出节奏密切配合,在表演欢快时灯光极尽绚丽,安静的场景灯光则丝毫不露(见图1)。灯光整体大色调基本控制在两种色调。例如,整个景片染橙黄色调,就像黄昏傍晚的夕阳西下,整个环境笼罩在暖暖的氛围中;如果整个景片染蓝色调,配合视频的夜景画面,感觉就是满天星空的晚上,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
3 节目中的灯光表达
3.1 宫灯设计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晚会开场经过了精心设计,在观众席的围桌上吊了很多盏六边形宫灯,灯体木纹质感加上玻璃罩上细腻的手绘图案,很有传统味道,也映衬了元宵佳节的团圆习俗(见图2)。
晚会开场时,首先在短片里出现了宫灯元素,短片结束后,镜头回到现场,整个舞台处于一个全黑的环境,观众看不清任何东西。突然,所有的宫灯在圆桌的桌面高度亮起来,并慢慢升起,摇臂的全景镜头从灯丛中穿过推向舞台,然后四周的骑楼景和视频的画面缓缓浮现。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强,演员从四面八方走上舞台,正后方的大屏幕从中间向左右对开,屏幕后面隐藏的一面四头灯阵提前开启,这时主持人在强烈的逆光中亮相,剪影效果登场。随后,四头灯阵减弱屏幕闭合,观众渐渐看清所有演员和主持人的脸,面光渐强到适当比例,效果光跟随音乐推到最强最热烈状态。这样由点到面、由暗到亮,层层推进加强的效果,营造了一幅热热闹闹的开场画面。
3.2 机位考虑
本场晚会灯光对机位的考虑也非常充分。舞台正后方是一块7 m×4 m的大屏幕,正好嵌在了中间牌坊门,两侧也各有一个小的牌坊门,舞美设计将骑楼第二层平台从两侧牌坊门内用楼梯引下来,既可以做出场口又延伸了视觉。初期设计方案是三块牌坊后面全是大屏幕,整体画面会很有气势,也可以和两侧骑楼景一层连廊内的屏幕相衔接。后来,由于经费原因也取消了,只保留了中间一块大屏幕,那么,非常重要的一号和三号对角机位拍摄出的画面,后面的层次和细节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最后,通过加挂星光幕,地面摆设一些发光的假桃花,牌坊顶部加吊宫灯,后面二层增加图案电脑灯的综合手段,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图3)。拍摄的画面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和整体相呼应的细节元素,效果非常理想。
3.3 布光的处理
由于是直播晚会,涉及道具迁换的问题,中间的串词环节要尽量避免穿帮镜头,所以按导演要求,布光区域分为多个:主持区、舞台侧面和前区、观众席、观众席后面,等等。每一个小区域都涉及到人物和背景画面的处理,灯光师在将人物照明解决好的同时,也要尽量将背景画面的层次和色调做到通透舒服(见图4)。
本场晚会中,语言类的节目占很大比例,人物光的处理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模拟一些环境的自然光。例如:小品《请保姆》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住宅小区里,时间是晚上。视频画面也是在一个小区里,还有些路灯的感觉,灯光将周围的景片全部处理成蓝色调,蓝色的星幕,营造夜晚的感觉,然后用4只染色电脑灯铺光,将舞台表演区投射成浅黄色,和整体环境形成冷暖对比,既模拟了小区一隅那种暖暖的感觉,同时也做了演员的逆光处理。所有光束灯全部调成虚焦用来染色,摈弃一切光束线条,只做大面积色调渲染,尽量使画面干净,以使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
3.4 光比的把握
晚会中光比的拿捏很重要。例如,在戏曲节目环节,主要演员在骑楼二层的阳台上表演,同时主舞台演区也有很多戏曲演员伴舞,布光时既要突出二层的主演,也要保证舞台演区的演员的正常拍摄(见图5)。实施时,把投射二层阳台面光的图案切割电脑灯降低色温,和主演区的常规面光同时按比例推起,作为基本的铺光;又用一只追光灯投向二层阳台的主演,控制好亮度和光区,将主演从整个画面提亮抠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光比主次的问题,也从主机位的方向补充了面光,近景画面中,人物面部细节看起来更加舒服。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灯光随着节目的推进,时而强烈炫目,时而内敛沉静,烘托整场演出氛围,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同时带动观众们的情绪,把浓浓的节日团聚欢乐气氛诠释出来,很好地完成了“二度创作”的任务。
近十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合格的电视灯光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效果意识,就像做舞台剧一样,用肉眼去感受大的场景、色调、情绪、节奏等等,并能够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多机位意识,那就是电视的“眼睛”。设计不仅仅是用眼睛、手和脑子,很多时候也要用脚,多走走,多从摄像机的角度审视画面,用心设计、用脚丈量。好的灯光设计作品,不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一个全景画面就能完成所有设计体现的,而是在现场站在不同的机位,想象每一个景别的画面和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处理——这样不一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会弥补很多预想不到的细节瑕疵。
电视灯光设计是一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灯光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提高对不同节目的感受力和掌握新的设备应用,还要习惯于肉眼和摄像机的反复转换,不断积累预判经验,这样才能使作品灯光设计更加准确、更好地满足电视艺术的需求。
第一单元 元宵节 教学设计 篇4
主备人:魏海芸 复备人 课题:《元宵节》《看花灯》;语文天地《猜灯谜》;
拓展阅读课文《闹元宵》;《正月十五》 课时安排:6课时 单元课时总览:
第1课时:(单元导读课)采取多种形式读本单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2课时:(识字学词课)导航引路,识字学词。第3、4课时:(朗读感悟课)第5课时:(写字指导课); 第6课时:(拓展巩固课)教材说明
本单元以“元宵节”为主题,选编了《元宵街节》《看花灯》两篇主体课文和《猜灯谜》这一篇自读课文。由于元宵街的相关活动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开学伊始,就用朗朗上口且生动有趣的诗歌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细读感悟”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同时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元宵节》,自读《猜灯谜》;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活动了解元宵节,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亲情和友情。
2.认字21个,学填常用偏旁表,掌握方框、口字旁。
3.写字12个,能按笔顺规则认真写字。4.用“圆”“灯” 组词语,照例说句子。5.抄写单韵母,拼读音节。
6.初步认识对联,收集对联,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对联文化,同时进行渗透性识字。单元学习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单元学习导航及单元测试。
2.学生收集元宵节灯谜 单元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内容:初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单元主题 1.元宵节简介:
每年春节一过,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就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2.元宵节习俗;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今年的元宵节是几月几日,说说元宵节那天,你们是怎样过的?(汇报)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播放本单元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尝试听音朗读。2.教师领读课文两遍,争取读准字音。
3.学生自读本单元课文,圈出难读的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分组试读,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4.汇报朗读,相机正音。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读课文,交流认识。小组说说最喜欢哪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班内交流汇报,相机评价。3.试着背一背《元宵节》这首诗。
四、对联小天地
借助拼音,读一读语文天地中的元宵节对联。
第二课时 导航引路 识字学词
学习内容:以“学习导航”为先导,学习本单元生字。学习过程:
一、多种形式检查朗读本单元课文。
二、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音,并用字组词。强调“宵、窗”偏旁的区别,“眨和睛”的相同点;“街”的识记。
2.个人或小组汇报识字成果。(用学过的识字方法)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三、检测学情,评选“识字能手”
1.出示课件,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开火车认读、小组比赛读、挑战读)
2.各组评选“识字小高手”并奖励。
四、生字回文,再读课文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2.同桌比赛,比一比谁读得好。
3.指多名同学朗读,全班同学评价并相机奖励。
第三、四课时
学习内容:品读《元宵节》《看花灯》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理解诗歌《元宵节》。1.指名朗读诗歌。
2.说说你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元宵节是月圆之日,元宵节的时间是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习俗。)3按一定节奏朗读诗歌。
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4.拓展阅读诗歌《正月十五》《闹元宵》。过渡:在元宵节这天,除了吃元宵,还有看花灯,放烟花等许多活动,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新诗《看花灯》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品味各种各样的花灯带来的新奇和快乐。2.说说诗歌中介绍了哪几种灯,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3. 交流汇报。
金鱼灯(吐泡泡)
猴子灯(眨眼睛)
走马灯(猫追鼠)
荷花灯(立蜻蜓)
4.男女生比赛读诗,注意表达出看花灯带来的快乐心情。
三、课外阅读《猜灯谜》
小结过渡:元宵节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花灯不光漂亮,灯上还会写上许多灯谜,让人们一边观赏一边猜谜。下面这篇短文就写的是猜灯谜的小故事。
1.借助拼音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多拼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介绍了那些内容。
3.以考一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课文中写到两个灯谜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师生交流)
电视节目中的灯谜前两句写汤圆外形洁白如玉,里面花花绿绿的特点,第三句写制作过程,第四句写烧煮过程。
我编的谜语第一句写颜色——“白白的”,第二句写形状——“圆圆的”,第三句写煮后的特点——“下锅一煮黏黏的。” 4.我也搜集了几个灯谜,说出来大家猜猜。5.句式训练:
例: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花灯。
元宵节的晚上,______一起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起___________。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元宵节的两首诗和一篇文章,了解到元宵节的许多习俗,如: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等。各地的元宵节有不同的风俗,同学们课后可以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来了解一下。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指导写字
一、课件出示,认读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同桌互检)
二、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欢:第二笔是点,右边“欠”字边横钩的横写短,下面人字和上面分开。
金:上下结构,人字头。人字写大写,注意和“全”字区别。年:独体字,注意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团:认识团的偏旁是口字框。积累口字框的字有:圆、园、国、等。
3.说说其他的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教师相机范写。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前三道题。
2.把口字框的字和口字旁的字积累在课本后面的偏旁表里。
第六课时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来客人了》
一、创设情境。招待客人
1.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多快乐,铛铛铛,门被敲响了,可人来了。猜猜他会是谁呢?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4。全班汇报,全班评价,请扮演客人的同学也来谈谈主人招待的是否热情、周到。
5.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和“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二、引导看图说话
刚才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了怎样招待客人,现在,让我们根据图画,把每一个过程连接起来。1.引导看图说话。
元宵儿歌晨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生在知道元宵的由来、传说等基础上熟读元宵儿歌,让学生感受元宵快乐的氛围。教学过程:
(一)(1)观看有关元宵的图片,感受节日快乐的氛围。(2)复习学过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引入:同学们朗诵得真好!这首是有关重阳节的诗歌,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学习一首新的晨诵诗,出示有关元宵的一组诗歌:
正月十五元宵到,小朋友们拍手笑,提花灯,闹元宵,大街小巷真热闹。
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元宵。飞机灯,飞得高。兔子灯,拉着跑。小朋友们拍手笑。元宵节,月亮圆。
圆圆元宵黏又甜。
观花灯,踩高跷。
大街小巷真热闹。
宝宝对着月亮笑,又是一年春来到。
(二)熟读诗歌(1)生自由读诗歌。(2)找学生读诗歌。(3)齐读诗歌。(4)师范读。(5)男女分读。(6)小组朗读诗歌。
(7)引导:同学们喜欢这一组诗歌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从学生读中,师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快乐、高兴。
(三)在充分理解诗,感情升华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再读诗。
附元宵儿歌:
正月十五元宵到,小朋友们拍手笑,提花灯,闹元宵,大街小巷真热闹。
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元宵。飞机灯,飞得高。兔子灯,拉着跑。小朋友们拍手笑。
元宵节,月亮圆。
圆圆元宵黏又甜。
观花灯,踩高跷。
大街小巷真热闹。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设计方案 篇6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1
一、超市元宵节促销活动方案主题:
浓情元宵,难忘今宵
二、超市元宵节促销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活动1、浓情元宵,颗颗真情
活动时间:3月1日—3月4日
活动目的:吸引人气,增加销售,提高超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内容:凡于3月3日—3月5日来本超市购物的顾客,可凭当日电脑小票到大门口免费换取现场制作的“浓情元宵”一份(三-五个),每天限送500份。
活动细则:在超市大门口设现场烹煮元宵点,由一服务员专门服务为各顾客提供元宵赠品。
道具:准备锅一个,一次性塑料碗5条,牙签1盒(由供应商赞助)
活动2、喜闹元宵,乐猜谜语
活动时间:3月1日—3月4日
活动内容:每天在超市门口每天挂灯谜;凡在活动期间购物的顾客,只要猜出1个以上谜语,并写在便条纸上,即可凭电脑小票和dm剪角或便条纸到服务中心领取元宵一份(价值2元),每天限100份。活动3、超市情浓,购物欢乐送
活动时间:3月2日至3月5日
凡于活动期间一次性购物满48元的顾客,凭电脑小票可到服务中心领取汤圆一袋(价值3元),每天限送300份;同理,购物满88元,凭电脑小票可到服务中心领取汤圆一袋(价值5元),每天限送100份。购物满108元,凭电脑小票可到服务中心领取大米(8斤)一袋(价值8元),每天限送100份。
注:小票金额不可累加,每张小票限领1份。
活动4、真情元宵 难忘今宵
活动时间: 3月5日晚上19:00-21:00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联络顾客情感,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烘托气氛,吸引消费人流,增加消费人流的汇集及消费关注。提升超市在公众的良好形象。
活动内容: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内容高尚、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体现团圆欢乐的主题,期间穿插互动猜迷等游戏,并现场派发奖品。
三、超市元宵节促销方案之店内气氛布置和宣传
a、主通道:悬挂主题pop和灯笼,配以各种彩灯、装饰品等,加上海报、音乐等来渲染春节氛围;
b、重点布置和陈列元宵节商品促销区域,各款汤圆等冷冻冷藏商品陈列整齐,除了悬挂“浓情元宵,难忘今宵”挂幅和谜语外,并挂放醒目手写特价pop和在主要通道处布置提示元宵节促销区的指示导向牌。
c、保留部分春节促销活动气氛布置。
d、正门:在正门悬挂“浓情元宵,难忘今宵”横批和“促销活动内容”宣传栏,并在正门前悬挂大红灯笼;
e、冷冻食品区气氛布置,悬挂小灯笼、灯迷和活动宣传板。由区店美工按总部市场营销部的设计模版制作,可以采用喷绘贴在kt;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2
一、活动主题:猜灯谜、庆元宵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娱乐室及篮球场
四、活动准备:
1、_月__日前,各车间文员负责收集各种灯谜,总数量400条,负责人:
2、场地布置:3月5日上午,悬挂好元宵节灯笼;下午下班前在娱乐室房顶拉上红丝带,将灯谜吊在上面;活动期间播放节日音乐,渲染气氛,负责人:
3、_月__日晚,娱乐室组织猜谜活动,谜底核对、奖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负责人:
4、_月__日晚,篮球场组织趣味小游戏,游戏积分兑换、礼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负责人:
5、保卫科负责维持活动期间的秩序,负责人:
请以上负责人于2月15号前至少开会3次讨论各负责事项的准备情况及进度,总负责人2月16号将具体活动流程交于部门经理处。
五、活动规则:
1、猜谜活动,必须是现场猜谜,不得将谜面揭下带走。
2、每个猜谜者猜一个灯谜,必须先到指定兑奖处核对谜底,确认无误后,由巡视人员取下谜面交兑奖处,猜谜者进行登记,填写所猜中谜面题号、谜底、本人姓名、部门或车间之后,方可领取奖品。
3、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参与活动,每人次限猜一条。(待讨论)
4、谜语共400条:
第1-100条灯谜到一号兑奖桌核对答案,第101-200条灯谜到二号兑奖桌核对答案,第201-300条灯谜到三号兑奖桌核对答案,第,301-400条灯谜到四号兑奖桌核对答案。
5、游戏设置至少5个,且能同时进行。各游戏负责人对每轮游戏的获奖者进行积分奖励,积分用于兑换礼品
6、奖项设置:
灯谜活动共设置奖品200份,猜对一条谜语获得抽奖一次,抽奖成功则兑换一份奖品,奖品兑完,活动结束。(抽奖内容按照奖品来设定)
游戏活动共设置礼品30份,礼品摆放在礼品桌,并用积分标识,累积一定积分可换取想要的礼品,礼品发完,则活动结束。
六、活动注意事项:
1、猜谜要有秩序,不要大声喧哗。
2、谜底猜出后,员工只需把谜面题号记住,到指定兑奖处核对答案,不能将谜面取下。猜题成功,则在谜面处做出标记。
3、对答案要排队守秩序,违反者取消猜谜资格。
4、游戏环节尽情的玩耍
七、活动费用预算:
1、元宵小灯笼20只,5元×20=100元
2、红丝带两盘,15元×2=30元
3、奖品200份,4元×200=800元
4、礼品30份,500元(可申请公司产品)
合计费用:约1500元左右。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3
一、活动背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为了使美琪的孩子们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通过包汤圆、画灯笼、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孩子们感受“元宵节”特有意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喜气和欢乐。
二、活动主题
欢乐元宵节
三、活动目的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通过各项活动营造节日喜庆氛围,让孩子大胆地想象与创造;
3.加强孩子动脑、动手能力,达到孩子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参与人员
七、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致辞;(3分钟)
2.故事讲述:元宵节的由来(老师提前准备故事生动的讲述);(5分钟)
3.欢乐元宵——一起包汤圆(20分钟)
规则: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面粉、水、糖心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包汤圆(并在其中三个中藏入小枚硬币,作为最后的幸运奖奖励),最后将汤圆入锅。
4.欢乐元宵——书写心愿卡片(20分钟)
规则:老师给学生发放准备好的卡纸,画笔,打孔器等活动需要材料并设计属于自己班级的许愿卡片,让孩子和家长一起书写心愿卡片,最后裁好并打孔穿线,交于教师保管。
5.欢乐元宵——提灯笼游戏(30分钟)
规则:本轮为亲子游戏环节,家长在规定时间内,用提灯杆在指定路线往返运送灯笼(可用旺仔易拉罐代替),挑选12组家长和孩子参加,游戏分三轮,每轮4组规定时间内孩子筐里瓶数最多者获胜,赢得奖品。
6.欢乐元宵——猜灯谜(30分钟)
规则:老师将家庭分组,每6组家庭围城一圈,每组分发5-10道谜题,答对题数最多组获胜,获胜组可以扎“幸运气球”赢取礼品。(灯谜及谜题见附件一)
配合音乐:欢快节庆音乐
7.欢乐元宵——和我一起吃元宵(20分钟)
规则:后勤人员提前做好的元宵和大家分享,汤圆中有三枚小硬币,吃到含有硬币的孩子(家长)则为本次活动的幸运奖获得者,并赠送奖品;
配合音乐:《卖汤圆》
八、物料准备
面粉、糖心、小枚硬币、矿泉水、奖品(猴子玩偶)、卡纸、彩色画笔、剪刀,打孔器,丝带、提灯杆、红灯笼、易拉罐、玩具筐、气球、条幅、音乐、桌椅、灯谜、答题卡、铅笔、活动背景、衔接ppt、电饭煲、碗、勺子
九、人员分工
1名主持人
6名老师提前一小时到会场做布置;
10名老师负责活动时各班级学生秩序和纪律;
1名老师负责音乐和现场PPT播放;
4名老师负责物料采购,现场物料发放和收集;
5名老师负责汤圆的烹煮和发放。
十、注意事项
1.现场纪律秩序控制;
2.活动过程中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孩子在活动中受伤。
十一、费用预算
活动物料尽量使用学校原有资源,适当购置相关物品,活动预算控制在300元左右。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4
一、活动目的:
2021年元宵节即将来临,为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传统民族节日,将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多样的闹元宵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21年2月×日午会、班会时间
三、活动内容和具体安排:
1、午会课时间:根据德育室大队部提供的元宵幻灯片宣传学习内容,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和一些有趣的传说。
2、班会课活动内容安排:
一年级
主题:参观学校各处活动地点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参观学生和家长的自制元宵灯,观看高年级学生的一些活动。
活动要求:
1、各班有序地进行观看活动
2、观看完后,回教室学《闹元宵》童谣
正月十五闹元宵,欢庆锣鼓使劲敲,敲得狮子大抖毛,敲得旱船街上漂,爷爷乐得抬花轿,姑姑扭腰踩高跷,我拍巴掌奶奶笑,放声高唱丰收谣。
二年级
主题:运动元宵乐乐乐
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雨天改在体操房)
2、负责人:
3、活动规则:两人同时抱住一个篮球,以最快的速度传给对方两位同学的怀抱,中间不能掉球,合作协调前进,看哪个班级最快。(各班20位学生,十男十女)
活动准备:四个篮球、学说口号(传传传、乐乐乐,元宵佳节同欢乐!)
(负责老师做好准备)
带队教师:各班班主任(备注:如有时间,各班上网搜索“闹元宵”的诗词,各班学一首有关的诗词)三、四、五年级
主题:元宵灯谜猜猜猜
活动要求:
1、各班推荐两名学生工作人员,并把各班准备的灯谜写在统一规定的纸上,(谜底不要写,但自己要知道答案)每班自己准备好一张课桌,10份左右的小奖品。
2、各班在班内通过猜谜活动以后,派出5名高手,参加学校的元宵灯谜猜猜猜活动。
3、其余学生在班内学唱歌曲《卖汤圆》。
活动准备:在班会课开始前,各班的两名学生工作人员在底楼放好桌子,准备好猜的字谜,拿好自己班级中的奖品,做好迎接其他同学来猜灯谜的活动准备。
活动人员安排:
活动地点:教学楼前
自制元宵灯的评比活动
主题:巧手做灯妙妙妙
活动要求:各班把制作的元宵灯,放在规定处进行展评
元宵活动策划方案5
一、活动主题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二、活动时间
_月_日下午。
三、活动地点
__办事处。
四、参加人员
__志愿者40余人、辖区空巢老人10多人。
五、活动内容
(一)全体人员共同制作专属元宵。
全体人员共同包元宵,并在元宵包好之后,自由选择巧克力酱、蓝莓酱等在元宵上做画、写字等,做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专属元宵。
(二)全体人员共同制作面盏。
面灯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汉族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东街道办事处拟借此次元宵节机会,让全体人员共同制作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吉祥如意的面灯。
(三)共挂祈愿灯、共同猜灯谜。
办事处拟在活动当天,让参与活动的人员悬挂40盏带有灯谜的祈愿灯,并自由选择祈愿灯来进行猜灯谜比赛。
六、活动所需物资
灯笼40个,丝带2盘,元宵面10斤,巧克力酱、蓝莓酱等原料、面粉10斤,刀1把,电磁炉1个,锅1个,棉线1团,一次性桌布,纪念品。
宋代东京的元宵节 篇7
关于上元节的盛况, 在北宋中期已是热闹非凡, 官府也于此时休假三天, 以便官吏观赏。王安石就有多首描写上元节观灯的佳作, 他在《上元戏呈贡父》诗中说:车马纷纷白昼同, 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 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 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一游何处, 定把青藜独照公。如此迷人的灯景, 使游人有不尽不止之感。宋代诗人们关于上元观灯之诗, 可以说比比皆是, 足见上元灯节给人们的印象之深。
正月十五日晚上, 灯节正式开始。宣德门前的广场, 是元宵灯节的中心。上元节灯展的盛况, 记载最详的当数《东京梦华录》, 该书卷六《元宵》一节里, 详述了宫城前的大型山棚彩灯。山棚上结彩扎灯, 莹煌壮丽, 还画了许多仙人故事, 栩栩如生。在山棚前的宣德门两侧, 是两条巨大的龙灯, 每一条都有几十丈长, 都用草把扎成, 外罩轻纱, 灯烛一个挨一个有数以万盏之多, 灯烛齐名, 彩辉四射, 双龙昂首, 活灵活现。《东京梦华录》中有段描写:上元节期间,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 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全城大街小巷、茶坊酒肆, “灯烛齐燃, 金碧相射, 锦绣交辉”。大内宣德楼前, 临时用枋木垒成一座露天戏台, 用彩带装饰栏杆, 两边有禁兵护卫, 更替演出各式杂剧。皇上和大臣都坐在宣德楼上, 百姓则聚在广场和御街上, 一起观看各种文艺表演, 其乐融融。
上元节灯会期间, 整座城市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彩灯, 好像天上的星星落到城中, 万灯千盏, 闪闪烁烁, 遍地生辉, 把东京城装饰得人间仙境一般;到处是拥拥挤挤看灯的人群, 就像辛弃疾的《元夕》词中描写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玉壶光转, 凤箫声动, 一夜鱼龙舞。这些宝马雕车, 这些拥金戴翠的美女, 这些成千上万的市民, 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令人陶醉且迷人的灯景。
上元之夜, 各寺院的彩灯竞出新奇, 以招游人。其中大相国寺为观灯者必游之地, 东京城通宵的狂欢是在这座千年宝刹里边呈现的。相国寺大殿前设乐棚, 军乐队奏乐, 两廊有诗牌灯, 诗牌灯用木牌做成, 雕上文字, 外照纱绢, 内里燃灯。各诗牌灯相次排定, 可视为灯节赛诗会。如寺内诗牌灯有:“天碧银河欲下来, 月华如水照楼台”;“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这些优美动人的诗句, 令人流连忘返。整个寺院全被各样的彩灯所装点, 光彩夺目, 争奇斗妍。其中, 人物、景物、会动的马骑灯等创新的彩灯一盏挨着一盏, 被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孩子们不断地发出欢快的笑声和尖叫声。这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景确实激动人心。
上元之夜, 市井的彩灯也异彩纷呈。著名的商号都争着用彩灯吸引游客, 找到更好的卖点。矾楼除了各楼层都挂起金环玉柱彩灯之外, 楼檐上的每个瓦垄间都安装有一盏盏的莲花灯, 望去宛若仙宫。《东京梦华录》中特别介绍说:“就中莲花王家香铺灯火出群, 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 游人无不驻足。”王家香铺舍得本金推出各样新奇彩灯, 又是做道场, 又是搞鼓乐表演, 既为灯节添乐助兴, 也给自家大做广告, 吸引顾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东京的元宵节最是热闹, 其热闹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达到了一种极致, 从形式到规模都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
元宵节的节日食品, 北宋东京时就时兴吃“圆子”, 老百姓俗称元宵。宋人周必太的《平园续稿》一书中说:元宵节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曾赋此。已指明元宵节吃元宵乃由宋代开始。作为平安、吉利、团圆、圆满的象征, 元宵这种食品一直流传了下来。
如果按照节日的热闹程度而言, 都比不上元宵节。所以, 民间俗称“闹元宵”, 这个闹”字, 更点明了这个节日的主题。
参考文献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元宵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录相。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皿。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元宵节”录相,并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2、教师讲解“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介绍“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
二、学做元宵。
1、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吃过)吃过什么馅的呢?(有五仁,豆沙,黑芝麻••••••)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其口味)。
2、元宵是什么形状的啊?(圆形的)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先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皿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三、品尝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1、教师出示花灯,让幼儿跟随音乐玩舞花灯,猜灯谜
游戏。
2、煮元宵的同时教师把碗,勺摆放好,幼儿洗手。
3、幼儿品尝元宵,互相说说此时心里的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同时也学会了运用揉,搓,团圆,包馅技能,制作不同口味的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社会:元宵灯会教学反思 篇9
组织这次教学活动的是我们教学经验丰富的颜老师,她执教的是大班活动《元宵灯会》,这是一首非常热闹、欢快,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节庆气氛的曲子。
活动中,我看到了颜老师具有前辈的范儿:上课神态轻松自如,语气温柔动听,而且整个活动的流程也非常紧凑,能抓住活动的重难点,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到点到位,毫不拖泥带水。整个活动,颜老师主要以重音及造型为引线,先带领着孩子们以铃鼓拍子的快慢进场,然后在鼓声停时做各种造型;再通过出示各种花灯的图片,让幼儿回忆元宵节的习俗,并能做出各种花灯的造型,为接下的音乐游戏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的欣赏及感应音乐的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了,因为在这一环节中,颜老师利用多次播放音乐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的欣赏中得到不断的知识提升,如:先感应重音,到接下来表现重音,到后面的创编肢体律动表现音乐等等来感应音乐的拍子及对重音的掌握;然后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花灯造型来再次感受音乐的热闹、欢乐的情绪;最后再通过乐器的演奏来巩固和加深孩子们对音乐的了解,更准确的掌握音乐的拍子与重音。整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活动的目标及重点来进行的,且做到了层层递进。
观摩了精彩的课例后,再经过何老师的的深入指导,我对“奥尔夫”音乐的认识似乎更深入了,其中也反思了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中同样出现的问题,如:
1、在活动前,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以各种节奏或者动作来问好,这样不仅为接下来的活动中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还帮助幼儿巩固和掌握各种节奏类型。
2、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创编及感应的环节时,我们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应该引导幼儿运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如:让幼儿在位置上的变化,像可以坐着、站着表现,或可单人变双人及多人的表现,这样不仅发展幼儿的多维性,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性。
3、在活动的游戏环节中,老师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想出各种安全又好的方案,并提出来尝试一遍,只有尝试过才能知道哪种方案是最好最适合孩子们的。不仅游戏如此,我觉得在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具有难度的环节,我们都应该深入的去体验一下。
4、在活动中的乐器出示环节,决不能少了让孩子们对各种乐器进行探索这一部分。这一点,我是最身有同感的,曾和孩子们为了铃鼓的多种演奏方法进行交流过,得到的结果是习惯拍打铃鼓。在这次的老师的指导后,我才明白孩子不是习惯,而是少了探索,如果我们让幼儿无时无刻都有对乐器探索的机会,或许他们习惯的就不只是一种方式了。
越轨理论视野下元宵节的狂欢性 篇10
关键词:越轨,元宵节,狂欢
越轨理论是20世纪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默顿在失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来又经过了不断发的展和完善。所谓社会越轨, 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1]我国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认为“越轨又可解作‘违规’, 凡是不遵守或破坏俗民群体习俗规范的行为都叫做‘越轨’”。[2]可见, 越轨就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元宵节被认为是我国的狂欢节, 大概出于“闹”字上。对于元宵节, 前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但本文选取越轨理论作为切入点, 认为元宵节的这种狂欢实质上是一种越轨。文章试图从活动时间、活动范围、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四个方面来分析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然后阐述这种越轨的情感宣泄、社会整合功能。
一、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元宵节是春节系列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潮环节。从隋朝开始, 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众多的习俗活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是夜, 万家灯火通明,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舞龙灯、猜灯谜、唱小戏、放烟花、扭秧歌等, 从而使元宵节发展成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元宵节的这种狂欢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范,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超越于既存现实的失序状态, 从社会学越轨理论的层面上看, 这种狂欢违反了社会规范, 其性质就是越轨。而这种狂欢性越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时间:对“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活习惯的颠覆
自然的日昼夜交替, 给民众生活安排了一个基本的生活秩序:白天是劳动交易的时间, 晚上是安居休息的时间, 因而“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我国传统社会人们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但是, 一方面, “宵”, 夜也, 一个“宵”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 元宵节也叫灯节, 说明灯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花灯只有在晚上点燃才能显示它的魅力。所以, 老百姓只有改变日常的作息习惯, 才能参加元宵节的各项活动。
另外, 朝廷对此也十分支持, 主要是宵禁制度的解除。自从汉代开始, 平时严格“禁民夜行”的宫城守将执金吾, 在元宵节期间放夜, 允许百姓在街上自由行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 有执金吾晓夜传呼, 以禁止夜行, 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 前后各一日, 谓之放夜。”后代一直延续这种做法, 从而使元宵节独享了“金吾不禁”的待遇。
唐朝诗人苏道味《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元宵不禁夜, 百姓倾城出动彻夜观灯的盛况。可见当时的百姓只知不停地作, 而不知息。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情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 谓之扫街。遗钿坠珥, 往往得之, 亦东都遗风也”, 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元宵夜男女老幼欢歌达旦的盛况。
因此, 元宵节期间, 人们这种白天黑夜颠倒的做法, 彻夜狂欢到天明的行为, 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生活作息时间。可以说, 这种夜间的聚会是“一种对秩序的逃逸, 是一种对控制的反叛, 它激起长期单调生活中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好奇”。[3]
(二) 活动范围:居民生活空间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变
宵禁制度“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割裂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 白天可以随意活动的区域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成为禁地。对于民间社会来说, 他们只能拥有白天, 他们的夜晚被剥夺”。[4]这种情况下, 百姓白天外出劳作,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可是元宵节期间, 由于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 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明代元宵节, 有灯, 有市, 其中“妇女相率宵行, 以消疾病, 曰走百病, 又曰走桥”。[5]
再加上元宵节众多的节目活动都在晚上, 鼓乐震天, 灯光如昼;杂耍百戏, 奇装异相, 任谁都忍不住要出门去凑个热闹。所以老百姓的活动范围不得不从私人空间转向了公共空间。这样本来应该回归的场所——家, 却成了离开的地方, 而应该离开的场所却成了回归的地方。唐朝诗人崔液一首《上元夜》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元宵夜人们那种耐不住寂寞的情景,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另有, 《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骑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 踏缩上竿。”[6]另有宋徽宗时, 君主为了粉饰太平, 提出所谓的“与民同乐”, 元宵夜要在宣德楼上观灯。对君主有无比崇敬和畏惧的百姓怎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一睹龙颜。
所以, 元宵节期间, 百姓们不由自走主地走出家庭这个私人空间, 来到灯火通明的闹市, 共同参与到元宵夜的狂欢中。活动空间的置换颠覆了日常生活的秩序, 为单调、刻板的生活提供了空间性舞台, 进而为实现由浅层越轨到深层越轨提供了可能。
(三) 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暂时性缺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 其伦理道德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深深束缚着人的思想与行为。而在元宵节这天, 封建伦理道德却发生了暂时性缺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元宵节期间, 男子可以不醉不归, 平时足不出户的女子可以走出家门, 无所顾忌, 借赏灯之名为自己物色对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狂欢之夜, 情人急于约会, 焦急等待, 突然出现的欣喜场面。
另一方面, 在北朝时, 元宵节有一种“偷俗”, 人们以偷他人东西为快, 后来发展为偷菜或偷人。例如在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的习俗, 俗谚有“偷挽菜, 嫁好婿”, 未结婚的少女以偷他人的葱为吉利, 以此祈求婚姻美满。目前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还在流行偷菜节, 元宵节期间, 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 不偷本家族的, 也不偷同性朋友家的, 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帝京景物略》还记载了金元时期的偷人习俗, “金元时, 三日放偷, 偷至, 笑遣之, 虽窃至妻女不加罪。”[5]
因此, 不管是男女同游, 相互约会, 还是年轻姑娘的偷菜习俗, 作为行事主体的他们在元宵节期间, 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藩篱。他们在一反常轨的行为中, 尽情享受着从来未有过的自由, 这些都是对封建礼教法度的背离与反讽。
(四) 等级秩序:封建等级秩序的自动失效
我国自古等级秩序森严, 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而在元宵节期间, 由于宵禁制度的取消, 平民百姓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城中自由行走。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无数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活动的场所, 上至大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无不外出赏灯。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 (唐中宗年号) 之际, 京城正月望日 (即正月十五) , 盛饰灯影之会, 金吾弛禁, 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车马喧阗, 人不得顾。王、主之家, 马上作乐, 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 以记其事。”[7]失控的人们在欢乐之中, 完全不顾及身份, 尽情狂欢, 进而消弭了等级中贵贱的差别。又《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到十八日, 东华门外的灯市上, “贵贱相还, 丰富相贸, 人物齐亦”的情境。
总之, 元宵节期间,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 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 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 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8]一切的日常生活秩序在此时就好比是一个失控的阀门, 处于失序与断裂的状态。人们也无法自控,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等级, 没有伦理, 无日无夜的原始时代。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元宵节期间, 人们百无禁忌, 恣意狂欢, 这些反常的行为都极大地颠覆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准则。
二、元宵节狂欢性越轨的功能
元宵节期间, 人们超越各种封建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限制, 尽情地沐浴在元宵节狂欢的氛围中。他们的种种狂欢性越轨从某种角度来说, 具有重要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感宣泄功能
默顿在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 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当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 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就是越轨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1]也就是说在社会结构发生紧张的状态系下, 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失衡, 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或压迫感。
人类生来就是感性的动物, 充满可各种各样的情感,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们的许多情感都得不到发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 这种情感压迫就更为严重, 正如巴赫金所说:“在阶级文化中, 严肃性是官方的、是专横的, 是与暴力、禁令、限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严肃性中, 总是有恐惧和威吓的成分。”[9]确实, 封建时代的人们不仅忍受着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煎熬, 还要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这与他们内心要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形成了强烈的不平衡, 而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寻找发泄的渠道。
“节庆总是相对日常生活而言的, 它把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意义纳入新的时空, 刷新了人们趋于麻木与疲惫的感觉, 把被重复生活压抑的情绪和精神释放出来”, [10]元宵节作为我国古代一个狂欢性的节日, 为人们平常所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舞台。皎洁如轮的圆月, 琳琅满目的花灯, 异彩纷呈的烟火, 此起彼伏的炮竹声、锣鼓声, 这一切不仅让人们随着节日的动感舒展内心的忧愁, 而且未婚男女以此为遮掩物色对象, 使平常因不能自由恋爱而产生的剥夺感得到暂时性的宣泄和满足。正如宋时女词人朱淑真《元夜》里说:“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表达了对于元宵节的留恋与不舍。
因此, 从个人层面来讲, “元宵节不仅仅是月亮、灯火、歌舞和游人, 其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人们对循规蹈矩日常生活的暂时释放, 在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逐”。[11]人民大众在反常的行为中, 舒展着长期压迫所积累的疲劳与抑郁, 通过逾矩的逾越和越轨的狂欢, 人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和慰藉。这无疑给单调、刻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剂调剂品。
(二) 社会整合功能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团结的力量, 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人们的思想深受封建道德的束缚, 社会交往也受局限, 元宵节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自由交往的机会。节日期间, 人们逾越各种礼制, 尽情地狂欢,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 社会也得以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第一, 民众思想情感得以补偿。弗洛伊德认为,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 在于“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1]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大众受封建思想的禁锢, 不仅自我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还要承受来自外在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情感的存储器,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 在此之前完全可以用一种不那么伤害人的方式将这种能量宣泄出来。元宵节时, 人们尽情地大笑、嬉戏, 发泄内心的愤怒、失落和伤感, 此时的元宵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人们的情感压力得以缓解, 而后对社会进行侵犯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危机度。
第二, 民众自由交往得到满足。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亲和的需求, 如果这种亲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亲和就需要交往。元宵节期间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 乡里人能够涌入城内, 城里人放下他们平时高傲的姿态, 自愿与他们挤作一团。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里“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这种节日的狂欢, 使人们体验到了特有的群体团结和归属感。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男女的交往在此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夜遇见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交往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人的亲和动机, 另一方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们的交往得以实现, 个体的存在感得以凸显。
总之, 丰富多彩的活动调节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人们对抗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从反面促使人们更加愿意遵守社会制度规范。这样, 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小结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狂欢精神, 人们逾越各种社会制度规范和习俗惯制, 本能地释放着自我意识, 因而具有越轨性。但是这种短暂的越轨宣泄了人们内心长期积郁的复杂情感, 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维护社会有机团结。即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元宵节作为古代的狂欢节在现代仍然具有生存的土壤, 这不仅是调节个人思想情感的必要, 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精编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274;276;277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 :138
[3]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32)
[4]彭恒礼.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 20 (3)
[5] (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58
[6]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8
[7] (唐) 刘肃.大唐新语·卷之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91
[8]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A].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2002
[9] (俄)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5.
[10]詹丹, 张瑞.城市娱乐和<金瓶梅>中的元宵节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 (5)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元宵节,理解儿歌意思,学习完整地朗诵儿歌。
2、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油泥、玩具小碗、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的图标。
活动过程:
1、老师演示搓元宵,谈话导入元宵节。
老师:老师拿的是什么?变变变,我用油泥变出了什么?
一碗香喷喷的元宵 来啦!元宵节里人们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是哪一天呢?
2、学习儿歌。
老师示范朗诵儿歌《闹元宵》。
3、理解儿歌意思老师:正月十五那天是什么节日?
4、看图标跟念儿歌。
分析理解“团团圆圆”、“闹元宵”的意义。
老师:谁知道“团团圆圆”是什么意思?(家里人都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在一起。)"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儿歌叫《闹元宵》,为什么要说“闹” ?(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很热 闹、很开心。)
5、完整朗诵儿歌。
幼儿完整学习,朗诵儿歌2?3遍。
附:儿歌《闹元宵》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圆,人团圆,团团圆圆元宵节。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元宵节作文:多彩元宵节 篇12
元宵节到了,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篇简短的关于元宵节的作文,来和大家分享下元宵节的快乐.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就要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上烟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样。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
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
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 篇13
关键词:传统节日,元宵节,大学生,传承,认同感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西方文化大量传入, 造成很多大学生比较注重外来节日, 如4 月1 日的“愚人节”、12月25 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 而中国传统节日, 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等节日却被淡化了, 就此问题, 我们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大一新生做了关于对中国传统民族节日——元宵节认知程度的调查, 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调研概况
为了了解当代青年对元宵节的认知情况, 我们向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一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考虑到被调查人的时间, 我们设计了6 个问题, 力图比较全面的了解被调查者对元宵节的认知情况, 以下是调查问题。
1.你以前所在学校是否每年举办元宵节活动?
A从来不B偶尔C经常D每年都举
2.您在元宵节期间喜欢参加哪些活动?
A吃元宵B猜灯谜C赏花灯D舞狮子
3. 您没有积极参加元宵节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A学校开学早, 作业多B活动内容太传统, 没创意
C周围过节气氛不浓D不重要, 没意义
4. 你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B有所了解
C了解一点D一点也不了解
5.您的亲人如何对待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
A非常重视, 全家人聚在一起按照习俗庆祝
B比较重视, 父母长辈比较倡导
C不怎么重视, 随便庆祝一下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元宵节日
D不重视, 不过节
6. 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更好呢?
A利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加大宣传
B开展有关商业活动, 如节日促销等
C在学生的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内容
D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 如中秋赏月, 清明祭祖等
注: 第1, 4, 5 题为单选, 第2, 3, 6 题为多选题。
调查问卷共分发45 份, 回收45 份, 其中选项有多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回收的45 份问卷进行了统计, 得出如下分析:
在元宵节期间, 有77.8% 的大学生以前所在学校每年从来不举办元宵节活动, 吃元宵此项活动最受欢迎, 有62.2%的大学生喜欢参与。其他活动则受欢迎程度较低。由此可说明, 学校举办元宵节活动的意识较淡薄, 大学生喜欢的元宵节活动较单一, 偏于安静, 没有真正了解元宵节的一些活动。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大部分对元宵节文化内涵大都有所了解, 大学生选择了解元宵节的方式多样, 媒体或商业活动各不一。而没有积极参加元宵节活动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学校开学早、活动内容太传统、周围过节气氛不浓。由此可说明, 元宵节文化知识普及程度也相应较低, 大学生并非自身不想积极参加元宵节活动, 而是有太多的客观原因令其不能参加, 以及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元宵节。
总结以上可得:总体上, 过节气氛不浓, 大学生缺少对元宵节的重视, 对其文化了解较少, 参加的活动较单一, 受影响的客观原因有很多, 不能真正从中享受元宵节文化活动带来的欢乐。
经济飞速发展, 时代日新月异, 元宵节文化本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日渐繁荣, 但今天的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在逐渐被人们淡忘, 这种趋势显而易见, 而这种现象和淡化趋势在地域之间程度又有所不同, 过节氛围的淡化这与外部西方节日的冲击和内部国家自身社会结构的转型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元宵节为什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呢?恐怕有以下原因:
第一,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 过元宵节时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传统内容和文化意蕴也就随着这些习俗仪式的消失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 这便导致了元宵节文化的日趋淡化;
第二, 元宵节中已掺杂了过多的商业炒作成分, 缺失了它的文化内涵。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因商业炒作而引发的元宵节变味, 元宵节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
第三, 元宵节受到人们的冷落以及西方节日的冲击, 元宵节的形式对于西方节日来说, 不及西方节日多样, 缺少热情开放和轻松刺激的内容, 显得老套和单一, 而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浪漫时尚、挥洒个性的节日。加之, 快节奏的生活, 高压力的工作, 使人们无暇顾及节日活动。
三、如何复兴元宵节
如何复兴元宵节传统文化, 综合同学们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觉创新并为元宵节注入新质, 不能单纯地给人们灌输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 而是要在节日文化活动中加入一些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活动内容。可以在节庆用品和用语等文化载体上的推陈出新, 比如, 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多制作富有情趣的产品庆祝文化产品。
2. 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 深入挖掘与升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不断丰富元宵节的内容和形式, 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可以根据元宵节内涵, 深入挖掘与“元宵”“月亮”“花灯”等相关意象的文化符号来发展节庆文化产业。
3.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要审时度势, 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成分, 摒弃不良的落后的风俗习惯, 使元宵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接轨。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元宵节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会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元宵节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的调节流变, 摒弃不良的落后的发展, 营造文明健康的过节氛围, 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 做到“洋为中用”。
5. 营造文明健康的过节氛围, 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 复兴元宵节, 社会中的每部分都应尽其职责, 群众应重新去认识元宵节文化, 增强对元宵节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与热爱度。学校也要重视起元宵节, 挖掘元宵节文化内涵, 加强元宵节文化对学生的宣传与教育。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 元宵节文化的表现和传承也可以借助网络, 进行一些文化宣传。
如此, 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元宵节文化现代化, 才能推动元宵节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参考文献
[1]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元宵节》课堂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11-13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09-02
北师大版下册教案:元宵节、看花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8
幼儿园小班元宵节活动方案设计10-02
元宵节作文:元宵节赏灯会12-25
元宵佳节:元宵节精彩寄语08-23
元宵节祝福语-元宵节祝福短信08-28
浪漫元宵节祝福短信 元宵节祝福贺词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