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调主任述职报告

2024-05-27

治调主任述职报告(通用5篇)

治调主任述职报告 篇1

村委会治调主任事迹材料

该同志从事人民调解工作7年来,广泛开展排查矛盾纠纷活动,及时处理各方面存在的矛盾隐患,在全村加大普法力度,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平安意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讨论,集中学习宣传的形式,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加综治调解工作,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耐心细致与双方当事人做工作,讲法律、讲道德、讲和谐的角度,做好矛盾调解的工作。

7年来,刘德军同志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如道塘组因征收在经济方面继父张保华与朱金伟的矛盾,通过耐心细致与双方当事人做工作,讲法律、讲道德、讲和谐的角度,使他们父子和好、化解矛盾;邻里纠纷如六姑岭组危雪辉与潘志强,邻里土地界线历年不清,多次发生矛盾和纠纷,为解决他们的问题,了解情况与该组的老组长、老党员及邻属多次谈心,终于弄清事实的真相,解决了他们的矛盾,双方基本满意,为化解和处理本村的一些纠纷问题,在工作中有时没有周末,有时晚上接到群众电话,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理,有时一天下来身体疲乏,但看到双方当事人因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后,刘德军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该同志是XX县高陂司法所所长,高陂镇、韶口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他怀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无限热爱,做到那里有纠纷,那里就有他的身影。7年来,组织调解民间纠纷42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当事人履行率达到99%,其中调解重大民事纠纷30余起,通过调解制止10人以上群体性纠纷事件10余起,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由衷赞誉和党委、政府、上级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被评为全市优秀调解员、全市“十佳司法所长”、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

人民调解是他的工作理想

邹耕耘同志2003年调任XX县高陂司法所所长兼高陂镇、潞田镇、韶口乡三个乡镇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他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他针对基层农村的矛盾纠纷的特点,刻苦学习人民调解相关程序,勤思考,常请教,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调解能力不断提高,在调解纠纷活动中坚持做到耐心倾听后引导,依法辩析明是非,情理交融息纷争,坚持原则不失灵活,尊重事实不拘枝末,依法办案不钻牛角,调解纠纷时得心应手,成为了行家里手。

工作中善于创新。2009年,他根据新民事诉讼法有关调解的规定,与高陂法庭建立了调解衔接联动机制。一是调解骨干培训联动。联合举办培训班,对辖区内三个乡镇的调解员进行轮训,重点宣讲常用法律知识、调解文书的制作和调解技巧等业务,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二是民事案件审理、调解联动。协助法庭在基层巡回审理多发性、常见性的纠纷案件,组织调解员参与法庭调解,做到“审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三是个案调解联动。对法律关系复杂、难度较大的民间纠纷,为少走弯路,减少调解和诉讼资源浪费,请求法庭实行基层调解个案指导,以提高调解效率。四是建立联系制度。互通案件调解、审理信息,协调解决问题,共同维护辖区稳定。一年里,高陂司法所与高陂法庭联动举办了三期调解员培训班,培训调解员50余人,培养建立了一支过硬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夯实了辖区人民调解工作基础。

维护稳定是他的工作目标

一是把普法宣传作为人民调解的基础工程来抓。制作散发有关法律知识宣传单,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培训基层法律宣传骨干。以公民普法考试为契机,宣传重点普及的法律法规知识,用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他利用基层法律制宣传阵地,开设法律图书角、宣传栏,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次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并在泗源村抓创建试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一个普法、调解骨干队伍网络,一块永久性法治宣传园地,一块法治教育警示牌,一个村民法律图书角,一套法治教育vcd片,每季一次全面的民间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他与泗源村的人民调解员一道,调解村民之间的大小矛盾纠纷10余起。经过努力,泗源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受到上级表彰。

二是抓好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维稳防范工作。奥运会期间,为维护辖区稳定,他采取了五项措施。第一,主动与辖区内的公安派出所、法庭、村委会进行沟通,建立每周一次、重大情况及时通报的维稳信息互通制度。第二,与公安、法庭、交警、土管、林业等部门先后在辖区内的高陂、潞田、韶口三个圩镇闹市设立咨询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奥运知识、治安维稳内容的宣传单3000余份。组织法制宣传员到辖区内6所中小学巡回宣讲法制课,听课师生3000余人。第三,举办了三次调解员培训班,宣讲土地承包、人身损害、婚姻家庭、物权管理等法律知识,详细讲解调解的原则、方法技巧、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对辖区内的调解员进行了轮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第四,加强了刑满释放回籍人员的管理。第五,对辖区内的民间纠纷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了联合调处。这一事迹与经验在中国法制网等新闻媒体上予以了宣扬。

三是抓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2009年12月13日,XX县潞田镇寨下村郭光明与刘爱招夫妇的三岁男孩与五岁女孩独自外出玩耍时,不慎掉入建桥工地的河坑中溺水身亡,十几名家属哭声一片,抱着两具尸体要去找施工老板赖某拼命,这一突发事件眼看就要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邹耕耘得知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拦住并抚慰家属,表示一定会帮助他们讨公道,让年幼的生命得到安息,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慰籍!情绪激动的十几位家属逐渐冷静下来,同意将两个小孩的遗体送往镇卫生院安放,等待政府处理。之后,邹耕耘与镇、村干部来到家属家里,真心倾听家属哭诉,细心开导安慰,用心与家属交流感情,直到深夜一点多钟才离开。第二天清早,镇卫生院里聚集了30多名家属,不容细想,邹耕耘当即立断,引领家属前往派出所,并通知施工方赖某到场,组织双方调解。开始时,家属提出施工方赔偿60万元的高额要求,施工方表示赔偿额过高,无力承担。几十名家属一听,起身就走,要将尸体扛进镇政府。邹耕耘赶紧上前劝说,有条不紊地讲理说法,指出:施工方赖某虽然有警示牌和公告,采取了一定防范措施,但两小孩进入施工现场之处没有栏杆,施工方存在过错。而两年幼小孩外出,家长未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亦存在过错。根据死亡赔偿有关法律规定和案例,暂定死亡赔偿金等损失为30万元,双方都承担一部分。由于邹耕耘以案说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后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赖某当场赔付死亡赔偿金等经济损失19万元,死者家属不再采取其他过激行为。由于邹耕耘临机处置得当,一起突发性事件就这样云消雾散了。

服务群众是他的工作要求

邹耕耘把服务群众当作人生的一件快事。2008年1月20日,潞田镇潞田村民钟期妙委托高陂镇下东村民郭平段雇请农民工,为钟期妙山场修建防火隔离带,约定每米4元,完工后支付劳务工资。第二天,郭平段带领18名村民来到钟期妙山场,按照指定位置修建防火隔离带,下午6时完成作业。郭平段电话通知钟期妙前来验收结帐。钟期妙以天色已晚为由拒绝。之后,钟期妙借口质量不合格,拒绝验收和结帐。18位民工找到潞田镇政府投诉,要求解决劳务工资,经调解协商未果。由于涉及的劳务工资总额不大,提起诉讼的成本又较高,所以,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而调解又没有强制力,所以经过多次调解,雇主就是不出钱。此案一拖就是大半年,一些农民工除了骂骂雇主和郭平段泄忿外,已经丧失了讨薪的信心。9月16日,郭平段投诉到高陂司法所,邹耕耘接案后,通过初步调查,确认投诉属实,认为此案虽然涉及金额不大,但涉及的人较多,如不彻底解决,终是隐患,不利于基层稳定,也有悖于公平正义。决定对这起讨薪案提供法律援助。接着,他找来雇主对话,进行耐心劝导,还特别提醒雇主,此案从受理、调解直至诉讼结案,他将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无偿法律援助。当雇主闻知此案已由政府出钱、司法所长出面讨薪时,当即表示愿意调解结案。于是,在邹耕耘的主持下,纠纷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雇主当场一次性支付18名民工劳务工资1260元。

治调主任述职报告 篇2

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 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

一、职校教师的心理研究概况

(一) 当今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

1.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 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尤其是职校班主任心理压力更大。因此, 职校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 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 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 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

(二)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 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 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

2. 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 王义强 (1996) 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

如张炳耀 (2005) 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 如王玲等 (1994) 的研究。

4. 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 疲于奔命。周如俊 (2005) 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 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 学生管理难度大, 职校教师成就感低, 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三) 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 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 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 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四) 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

2. 人际关系:人际敏感、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 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 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 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 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二、职校中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一) 影响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职业因素:劳动强度大, 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 报

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 如为学生尽心尽力, 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 同事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

2. 社会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 班主任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 如果班主任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 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

3. 个人因素:

班主任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目前对于优秀班主任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 (1) 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 知识广博, 肯教人; (8) 耐心温和, 容易接近; (4) 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 (5) 教学方法好。

(二) 维护职校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 当今班主任的心理状况。

复杂的社会压力, 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 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 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

校园人际关系状况。教师并非圣人, 同事间的竞争, 人际沟通中的矛盾, 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 或校领导, 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

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 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从两方面入手, 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 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 如在课改的背景下, 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 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 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 学校可以统筹安排, 通过职后教育,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对教师进行完善, 缓解其压力, 改变外部环境。

其次, 作为社会的人, 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 作为校领导, 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 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2.

[4]石林, 冯蓓等.教职员工的工作压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3.

班主任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篇3

班主任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它是班主任个体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疲倦与困乏,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与行为。

从上表可以看出,班主任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衰竭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去个性化问题,再次是低个人成就感问题。

班主任职业倦怠不仅对班主任的职业工作造成损害,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的灵魂人物,班主任职业倦怠导致班级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班集体群龙无首,影响了班级的凝聚力,导致班级成为一个松散的“联邦”。更为严重的是,班主任职业倦怠使得部分班主任辞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无人问津,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因此,解决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不同年龄班主任职业倦怠调查经方差分析,各年龄段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差异不显著。51岁以上的年龄段与在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和41—45岁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差异显著,其情绪衰竭得分明显低于这五个年龄段。此外41—45岁与26—30岁和46—50岁之间情绪衰竭的差异显著。

调查分析显示,教龄在21年以上的班主任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与16—20年的差异显著,情绪衰竭得分远远低于教龄在16—20年的。教龄在21年以上的班主任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与教龄在11—15年之间的差异显著。

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他们既是神圣的知识传授者又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既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校中的被管理者,既是学校的代言人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既是学生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各种角色要求他们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知问题。角色多元化的同时,角色冲突就不可避免,一名班主任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使其陷入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境况,甚至出现角色固着现象,表现出言谈举止、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全方位进入角色,即使在同事、家人面前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造成交际范围狭窄,个人生活呆板,心理健康受到威胁。他们需要忍受多方面的烦恼,常感到筋疲力尽、心力交瘁,并将这种情况不自觉地归因于班主任工作,进而产生厌倦心理,不愿做班主任工作,即使做班主任也是无可奈何。

调查数据显示,源于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条件而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得分高于其它择业原因;源于学习成绩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高于其它择业原因。经差异检验,源于调剂或其它原因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与源于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条件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得分明显低于后两者;源于个人兴趣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与源于父母意见和学习成绩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得分明显低于后两者。源于个人兴趣和教育行业特点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与源于学習成绩选择教师职业的班主任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差异显著,前两者的得分低于后者。

调查中,所有参加调查的班主任教师对“日平均工作时间太长”感到了压力,其中97.3%的班主任感到中等程度的压力,85.9%的班主任感觉到压力较大。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相比,通常每天多工作三四个小时。班主任是每天第一个进校,最后一个离校的教师。这些多出的时间主要用于班级常规管理、安全防范、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与家长、任课教师沟通。从早忙到晚,工作繁琐,事无巨细,班级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班主任过问。而这些任务是其他科任教师所没有的。

班主任工作强度大。中小学班主任不同于大学班主任,它主要是由科任教师兼任,且往往是由“主科”教师(如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通常每星期的课时量12节以上。班主任首先是科任老师,科目教学是他的“主业”,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更要搞好所任教科目的教学。而且,我国中小学每班的学生人数很多,均在40人以上,重点学校会更多。繁重的教学任务,复杂的管理工作,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强度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调查显示,选择坚决不当教师的班主任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它的班主任教师。经差异分析,坚决不当教师的班主任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与可能还会当和不知道的班主任教师差异显著;坚决不当教师的班主任在去个性化维度上与一定会再当、可还会当和不知道的班主任教师差异显著;坚决不当教师的班主任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与可能还会当教师的班主任教师差异显著。

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预防和缓解班主任职业倦怠,是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全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对学生在校的一切方面要全面负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班主任需要全程参与班级管理,他们整天埋头于学校,生活圈子狭小,工作内容单一,长期单调的工作环境会使其逐渐失去对工作的新鲜感。加上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不仅有思想、有个性,而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乏孤僻、任性、心理脆弱、缺少抗挫力等特点,有的学生一旦受到批评,轻者赌气,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较大的工作责任和心理压力往往使一部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产生恐瞑心理。同时,班主任一般都要承担一些核心课程,每周的课时量通常在12节以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使得一些班主任不得不把工作带回家,延续到工作时间以外,常常无暇顾及爱人和孩子。他们在学校可能是好老师,而在家里却往往因不能很好地履行角色义务而产生负罪感。这就使一部分教师不愿做班主任工作,不愿承担繁重的语文、数学主干学科的教学任务,已经做了班主任的教师,短期内往往不能摆脱这种繁重的工作压力,心情长期处在压抑状态,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治调主任述职报告 篇4

一是新闻嗅觉灵敏, 发现能力非凡。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 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 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 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 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 其核心就是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 能够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 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性较差的记者, 面对“矿山”却失之交臂, 空手而归。由此看来, 提高新闻敏感性是发掘新闻的关键。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 其实是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 它不会与生俱来, 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这篇消息成功的关键或基础, 首先是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非凡的发现能力。因为当时参加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的还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甚至在京的新闻媒体中, 会有一些人早就知道或听说过“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之事, 为什么没有人写此新闻呢?在京发生的一条新闻价值很高的时政新闻, 竟然被京外的《长江日报》记者抢发, 其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发现力在此就一见高下。

怎样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 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 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 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说明记者对自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 采用“孩童的眼光”, 用纯真的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新闻欲, 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着一股激情,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 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 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 使新闻具有深刻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生理学家森特·乔尔吉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发现就在于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事情, 但却想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这就是说, 观察不仅仅只是看, 还要和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发现与新闻写作是同一道理。著名作家兼记者刘震云2013年9月6日上午在北大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告诫自己的师弟师妹们说:“在北大, 要锻炼自己的眼睛宽度, 还要锻炼眼睛的深度,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刘震云多年来从事写作的经验之谈。他的这番话和这篇消息的成功原因之一, 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找出最新由头, 强化新闻时效性。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新”, 即从时间上说, 是新近刚刚发生的事, 否则, 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失去了报道的意义。因此, 时效性历来是对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来说, 更是如此。

那么, 如何才能增强新闻时效性, 或者说对于一些已经失去最佳报道时机的新闻来说, 应该采用什么手法才能弥补新闻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呢?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 办法之一是从最近的变化中找出新闻由头, 引出报道。这篇消息在找出最新由头, 强化新闻时效性上无疑是很成功的。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 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发生在2012年11月29日, 记者获知此事的时间是12月4日, 事情已经过了5天, 作者将新闻由头从4日听辅导报告引出, 由近及远, 再追述到11月29日, 这样便有力地强化了新闻时效性, 使消息中的事实由旧变新, 不失新鲜感, 而且是在众多媒体中独家首发, 这完全符合作为新闻精品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揭示深层意义, 扩大舆论影响。一则新闻事件, 往往蕴含着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是直接的、浅层次的, 即对新闻事件的直接记录;二是间接的、深层次的, 即事件的本质及影响。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来说, 仅仅挖掘第一个层面的信息是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认识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并加以揭示, 扩大舆论影响。

这篇消息为了揭示新闻主题的深层意义, 扩大舆论影响, 在结尾处写道:“‘一旦清道封路, 交通会变得较拥挤’。‘这虽是一次具体安排, 一个小细节, 但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 欧阳淞4日评价说。事实上, 十八大闭幕以来中国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 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中两句直接引语点出的“亲民作风”及作者点出的“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 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等, 都使新闻的主题得到升华, 新闻的价值得以提升, 影响力大大增强。正如“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材料介绍的:主题重大, 凝聚正能量。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 中央政治新气象广受赞誉。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转载。至当日下午4时, 近9万网民参与新闻讨论, 百度搜索网页达9.05万条, 民众普遍赞赏“清风扑面”。次日, 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文汇报》等纸媒也纷纷参与转载和评论。人民网发表评论《“不封路”才能顺通“群众路”》, 新华社播发分析文章《“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报道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 为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2月7日, 公安部发文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违反规定清道封路。同日, 习近平首次离京赴深圳视察, 在深圳沿途均未封路, 再次印证了中央领导对“八项规定”的身体力行, “不封路”随后成为各路媒体一段时间内持续报道的热点。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 这篇消息全文650字, 小中见大, 短小精悍, 简洁明快, 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这篇新闻佳作按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评选会第一次全体评委会上讲的要“评出范文”的标准来看, 也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和提高的空间, 那就是消息的标题太长, 全题29个字, 实在是太长了。题中的内容, 有些是属于新闻来源或新闻背景的, 完全可以不必在题中交代, 这样还可以避免标题与新闻导语的重复。因为长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息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太长了有的读者不愿看, 自然也会使传播效果打点折扣。但瑕不掩瑜, 它的获奖还是实至名归, 而且, 这点瑕疵并不影响它成为新闻精品长存在中国的新闻史上。

附:原文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

本报讯 (记者瞿凌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6位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同志, 从中南海出发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沿途不封路, 而是跟着社会车辆过来的。4日, 在我市市委会议中心的全市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 十八大报告起草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作辅导报告时, 披露了这一细节。

巧的是, 就在4日当天,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出行不封路不清场, 是其中重要一项。昨日, 经媒体发布, 这“八项规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欧阳淞讲述, 11月29日, 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一起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作为这一展览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之一, 他当天上午在展览现场静候参观团队到来。

等待中, 欧阳淞等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 称习总书记已从中南海出发。从中南海到国家博物馆, 欧阳淞说按感觉, 车队大约只要5分钟就到了, 可当天10分钟过去了, 也没看到车队到达。

后来问了原因, 原来一路上, 习近平等一行的车队是随着社会车辆一起走的, 沿途没有清道。

欧阳淞介绍, 通常情况下, 在北京行车如果清道封路, 一般要留两股道, 其中一股道让车队走, 另一股道站着维持秩序的警察, “一旦清道封路, 交通会变得较拥挤”。

治调主任述职报告 篇5

本次展示活动以“爱心与耐心”为主题,分“我的育人故事”5分钟讲述和德育情景案例3分钟评析两个环节进行,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5个省直管县市的98位班主任,分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了现场展示。经过激烈角逐,本次展示活动共评选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一等奖各4名、二等奖各8名、三等奖各12名,优秀奖26名,赣州市教育局、赣州市教育工会等10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4日上午,展示活动颁奖仪式在弋阳县行政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曹连平,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省教育工会主席柯进水等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获奖班主任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奖。在颁奖仪式现场,赣州市南康区第四小学肖声强、新余市第六中学辛洪礼、九江市第一中学范青3位获奖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感人肺腑的育人故事。本次展示活动的总评委——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叶存洪教授,对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其后,举行了专题报告会,特邀请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陈宇老师为到场的近600名班主任作了《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专题报告。

上一篇:零库存管理工作论文下一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