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感恩的

2024-07-15

懂感恩的(精选16篇)

懂感恩的 篇1

写三年级感恩的作文:我懂得了感恩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要感恩的有很多。

我要感恩父母,是你们给了我生命和丰衣足食的生活,你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让我吃饱穿暖,让我健康快乐每一天。我会永远感谢你们!

我要感恩老师,是你们带我从迷茫的

我要感恩月亮,是她在漆黑的夜空中亮起了一盏光洁的灯,让我不惧怕黑夜。我感恩太阳,是她给予了我们温暖,让大地有了生计。

我要感恩伟大的祖**亲,是她给了我们和平和美丽的家园,我们才能

哎!我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

欣赏完这篇写三年级感恩的作文,大家是不是得到许多启示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也跟他写的一样好,那么,就来投稿吧。

相关推荐:

2014三年级感恩节作文350字

2014三年级关于感恩节350字作文

2014三年级感恩节作文300字

懂感恩的 篇2

但是, 目前护理专科层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教育部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统一的要求, 学习的也是统编的公共英语教材。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 可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远远达不到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急需改革。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approach) 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用中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布置真实的任务,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来说, 任务型教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任务型教学法自从Prabhu提出以来, 一直受到全世界广大学者的关注, 并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上世纪80年代末, 我国的教育学者和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但是, 任务型教学法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却不多, 实证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 探讨任务型教学在高职护理英语中的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水平, 改进目前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方法, 它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交际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以来, 英语教学都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切, 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来源。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英语当做知识来传授, 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讲解生词、分析课文、讲授语法等;在教学过程的总体上, 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 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 成了消极被动的语言接受者, 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几乎成了单方面的过程, 而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经过几年的学习后, 即使学生把语法掌握得很好, 并记住了更多的词汇, 但由于在实际情景中缺乏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会很难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级职业人才的目标。由于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语言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了课堂活动缺乏多样性,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也大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虽然内容取材广泛, 较贴近学生生活, 但英语课程的内容与护理专业的临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够紧密, 很少结合医学的临床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 很少接触医学词汇, 不能听懂简单的医嘱, 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医护对话, 更不用说应用于职场了。

而在任务导向下的全新教学模式中, 学生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 而必须使用多种技能或多种语言知识;同时任务型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兴趣和职业需求, 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目标来创设较真实情境, 较之传统课堂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死板的教学模式而言, 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使用语言,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完成任务的成功喜悦。

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非常适合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设置的教学活动往往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 以学生未来职业为目标, 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语境, 巧妙设计各种活动, 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乏味的教学模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如创设挂号、诊疗、抽血、给药等工作任务型活动, 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 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语言, 避免机械学习, 死记硬背, 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语言运用到交际中, 从而轻松实现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 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1) 推进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本研究对高职护理专业的调研仍不够充分, 因此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同时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任务难易程度的选择, 任务的编排, 任务与练习的区别, 任务教学的评价等,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2) 精选教材, 编选更适合的教学内容。目前研究只是抛砖引玉, 如何编写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配套教材教辅资料仍待解决。教学资料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突出使用为主, 够用为度, 体现护理专业教学特色。

(3) 建立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本研究课程评价方式仅是初步探索阶段, 如何更有效地制定和发挥评价的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事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须具备较深厚的外语基础, 不仅要求教师能用英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英语教师擅长专业英语的翻和译, 但要达到能用英语自由表达专业知识的境界还有一定距离。因此, 为了适应行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需加强教师的专业英语的培训, 特别是教师的行业英语能力的培训。以此培养出英语水平高, 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以适应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 培养懂护理、懂英语的优秀护理人才。

学生小华懂感恩 篇3

去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邮递员送来的一封信,里面还附着一张照片。

蔚蓝的大海衬底,几只自由飞翔的海鸥点缀着晴空,战舰上挺立着一位英武的战士,蓝白相间的水兵服,腰间还束着一根武装带。哦,原来是我的学生张小华!

“老师,当您收到这封信时,也许正是您七十大寿的喜庆日子,请接受我遥远的祝福!”

看着这熟悉的字迹、亲切的名字,读着充满感情的话语,我心潮激荡,往事历历在目。

那是1995年3月的一天下午,小华悻悻地来到我身边,说他不想读书了,明天就离校。我一惊,细问其因,原来他父亲不久前病逝,母亲的腿又患了脉管炎,为治母病,只能靠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打工维持生活,他实在无力再读下去。我听后心里很难过,竭力鼓励他刻苦复习,坚持下去,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了,而小华考取的希望很大。

第二天,小华果真未来上课,我心情特别沉重,立即骑车赶往他家。看着小华的家境,听着他母亲痛苦的呻吟声,我的确不忍心开口要他回学校,但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我,终于,我说服小华并把小华接回了学校。

回校后,我将小华家的情况向校长作了汇报,并表示尽自己所能为小华解决考前三个月的伙食和高考的一切费用。校长也当即表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一次“献爱心”的募捐活动。仅两天时间,全校2000余名师生就捐出了1.2万余元,使小华母亲的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由于小华的努力,高考结束,小华果然被大连军学院录取。我兴奋地将好消息告诉老伴,她高兴之余又沉默了一会儿,说:“小华入学费用怎么办呢?”我说:“他上的是军校,享受军人待遇,从入学之日起就计算军龄。”老伴如释重负,和我一样心里充满了甜蜜与温馨。

小华毕业后在海军舰队任职,目睹他现在的威武英姿,我感慨万千,但他是怎么知道我70岁生日的呢?当教师,幸福啊!

感恩节作文:我懂得了感恩 篇4

“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学习,有完没完了!玩电脑,不行!看电视,不准!和同学出去玩,不让!就连小说也不能看!除了学习,我还能干啥……”“闭嘴,有本事考个年级第一给我们看看呀!看看人家隔壁的明明……”

啊,又来了,受不了了!我迅速地跑进房间,将门反锁。

妈妈对我要求太严了,除了学习,别的都不让干。“快去学习”是她的口头禅,还时不时拿我跟明明比,让我好委屈,咋能这样呢?

就这样,我们的冷战整整僵持了一天。第二天清早醒来,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打碎玻璃扎了手,是妈妈流着眼泪心疼地仔细帮我包扎;不小心把饭洒在衣服上,妈妈默默洗去毫无怨言;妈妈一路小跑买回我最喜欢的“旺仔小馒头”,满脸幸福地看我吃完……想到这些,我觉得昨天真是太不应该了。向妈妈道个歉吧?必须的!妈妈的屋里静悄悄的,我蹑手蹑脚来到客厅,小心翼翼地端着水,踮着脚尖闪走进她的卧室,把水放在床头柜上便悄悄地离开了。忽然,妈妈的屋里传来“啪啦”一声,难道……哼,不想原谅我算了,不吃早饭了,上学去!

心情不好,上课也没心思,一心只巴望着放学。真是倒霉,刚放学竟然下起了大雨。下车后,一把熟悉的伞朝我递过来。哦,是妈妈,“呀,衣服都湿透了,快回去换了。今天有你爱吃的糖醋排骨,一定要多吃点,炖了2小时呢……”妈妈边帮我擦头发边说。此刻,我心中一天的阴霾顿时三开,憋在心中话语脱口而出,“妈妈,对不起,昨天不应该对你发脾气!”妈妈温和地说:“哟,还记着呢,早都原谅你了,那杯水不小心打翻了,你也要原谅妈妈哦!”哦,原来是这样!妈妈从来都没有真生我的气,我再也克制不住对妈妈深深的感恩之情,一下扑在妈妈怀里,好温暖!好温暖!

那一次,我懂得了感恩。对世间的万物,我将常怀感恩之心!

我懂得了感恩 篇5

我懂得了宽容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风吹书页动,“宽容”两字映入眼帘,海纳百川,厚德载物,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宽容是什么?我陷入深思。彷徨中,我被一天使携落与法国的一破旧教堂里,我看到了被警察人赃俱获、心灰意冷的冉阿让,痛惜着他将被判为死刑的悲惨结局,然而,耳边却响起了一个温柔而果断的声音:“警察先生,这位先生手里的烛台不是偷的,是我送给他的礼物。”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射下一缕阳光,照亮了冉阿让的心房,宽容,改变了他的一生。视线模糊,我置身于另一画面,见证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当他与蔺相如相拥而泣,誓言共保赵国时,我渐渐懂得了宽容的力量。寻觅着阵阵花香,我来到了一个小庙前,一个晚归的老和尚静静地看着敞开的门,他知道一个不速之客正在拜访,当两手空空的小偷从庙里出来时,他把袈裟塞到小偷怀里,并说道:“小弟,我太穷,没有东西给你,这袈裟能为你遮些风雨!”望着小偷慌忙跑远的身影,他抬起头,望着天上那轮明月自语道:“真想把这轮明月也送给他。”几天后,在另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老和尚在庙门外又看到了那件洗涤得干干净净、缝补得细细密密、折叠得工工整整的袈裟,老和尚把袈裟紧紧地抱在怀里,望着那轮明月欣慰地说道:“看来他已经收到了我送给他的明月。”一阵风又带来立刻花的芬芳。天使飞走了,我拾起了落下的一根羽毛,上面一行字闪闪发光:“把别人的过错写在沙上,把别人的好处刻在心间。”重回现实的我,感慨万千,宽容的内涵早已刻在心间,我终于明白了宽容的内涵。宽容似水,款款抹去彼此的伤痕;容似水,渐渐融去彼此的冰冻。拥有宽容的心,你就可以成为拯救堕落灵魂的天使。“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品位着雨果的话,我甜蜜地笑了„„宽容——人生的桥梁责人之心责己,则宽;利己之心利人,则容;宽容——人生的桥梁!——题记宽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误解这座冰雕融化;宽容,是一座亮丽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者找到航行的港湾;宽容,是一缕飘飞在大地上的清风,使犯错者顿获一股清醒剂„„宽容是长者式的,不但表现为一种胸襟,也表现为一种睿智。宽容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何乐不为?行者无疆,一蓑烟雨任平生。宽容者踏过凋零的白玉兰,凝留的是“尊严”的芳香,即使与寒冬、白雪不伍,也留下宽容的胸襟,气度,留住高洁的品格!宽容者犹有“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让犯错的人们有着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使刻薄的小人感到自己的卑鄙龌龊,自惭形秽。或许一个自由微笑,一句肺腑之言,一双善解人意的眼神足以让迷途羔羊找到方向,得到真、善、美。这样,宽容便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成为彼此体谅的纽带!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犯了过错,也不要冷眼相对,恶语中伤,落井下石,毕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宽容他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古有廉颇“负荆请罪”于蔺相如的美谈;有“春风化尽千层雪,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绝唱,这是因为宽容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一种晶莹剔透的高尚。诚然,放眼于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宽容这个通行证。宽容是和谐社会的法宝,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要人人都懂得宽容,社会就多一份安宁,多一份欢笑,多一份和谐安定的幸福图景。矛盾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有“退一步海阔天空”便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样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

心胸开阔,心怀坦荡者,人敬人爱;心胸狭窄者,人人避而远之。人生在世不必为一些芝麻小事而耿耿于怀,更不必大动干戈,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样既不伤大雅,也减少彼此的不快!用宽容的心来看待别人的诋毁流言,时刻保持宽容的心态!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惬意,自然!宽容,人格的光辉点。是德高望重者的风范,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的胸襟。它如清泉一般滋润你的心田,如黎明为你捧出旭日,如画笔为你描绘人生华章„„宽容——人生桥梁!

我懂得了感恩 篇6

那次,我出了水痘,全身像个“痘人”,水痘就像一只只蚂蚁在我身上爬,奇痒无比,妈妈每一天早晨,晚上为我涂药膏,爸爸则负责送我去医院挂盐水和烧美味可口的饭菜给我吃。爸爸妈妈都是等我睡着了才睡,我最终熬过了3个星期,我的水痘好了,可是爸爸妈妈的“黑眼圈”却啊他们脸上停留了好久好久。

从那时区,我学着帮忙妈妈、爸爸做家务,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读懂学生的眼神 篇7

一、消除隔阂,培养学生自信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总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教师注视学生多于学生注视教师,教师处于眼神交流的主导位置,主动与教师对视力交流的学生比较少,因此课堂上师生间双向的交流只是部分学生和教师在进行。眼神交流达到心灵相契,是在一定时间内,师生间在交流和了解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所决定的,也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有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偏爱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读懂学生的眼神,需要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课堂上,有许多学生羞于举手发言,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班时,他们流露出的是躲闪的目光,他们的眼神传递着害羞、焦虑、担忧的情绪,这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呢?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要消除学生内在的不安全感,化解他们的顾虑,教师应当正确、和善地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加强彼此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在仪态的细节上做到能正视别人。教师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眼睛,时刻传递着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这能稳定学生情绪。特别是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断断续续、紧张不已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或用温和而坚定的目光给予学生鼓励,或用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启发,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解答。即便学生没能很好地回答,看到他黯然的眼神,在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也应当给他肯定和期许的目光,无声的鼓励能带给他强大的自信和动力。

二、集中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眼睛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并反映注视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思想不集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引入“课中”,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要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我根据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外在特征,要求学生在上课时,目光要追随教师或发言的同伴,要学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有异议马上举手补充,做到口到、心到、手到。

读懂感恩作文 篇8

是谁,把我们抚养?是父母,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是父母不惜一切代价把我们抚养成人……慢慢地,我们长大了,懂得不少道理,同时也学会了和父母顶嘴:当我起晚时,我总抱怨你们不早早叫我;当我作业还没有完成你们却追着我睡觉时,我总是不耐烦的怪你们不想陪我……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我做的吗?不,我错了,是我错了!女儿长大了,本应该孝顺你们,我却做错了一切,我惹你们生气,可你们,却毫无怨言,还为我辛勤付出,我真是一个大傻瓜!

这一刻,我想大声喊出我的心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这一刻,我又想到了师爱,常说:“师恩如山,师情似海。”的确,老师赐予我们知识,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使我们懂得许多人生哲理,而他们却一天天变老了、累病了。我们的姚老师为了我们,起早贪黑,苦口婆心,这几天,她的嗓子都哑了,不能说话,但她还是按时到校,陪我们学习,还常常叮嘱我们。我想说:“敬爱的老师,你们辛苦了,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

这一刻,我又想到了友情,假如,你一个人在一个漆黑的世界,独自在一个角落里,你会怎么样?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我会害怕,会哭。”当然,一个人没有友情,就像一个人孤独地处在一个漆黑的角落里,无依无靠。是朋友,让我不再孤独,是朋友,给我快乐,是朋友,助我成长。的确,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不可磨灭的风景线,让我们感受人生的美好、快乐。此刻,我想对我的朋友们说:“朋友们,谢谢,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人生的快乐,谢谢你们。”

在这里,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生命中的某一位老师,朋友,在我生命中绽放璀璨光芒的人,我非常感谢你们。

篇二:读懂感恩 如果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么恩泽必是滋润花的寒雨。在人生的里程中,你我必然会遭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在这失落的日子里,是他人温暖了我们的心,激励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重新振奋起来……常怀着感恩的心,回想起每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

幽深僻静的山峦仍是一片蓝黑色,但山背后却已晨光微露,一抹淡淡的红色渲染着山峦的边缘,峭壁上的松柏矗立在石缝中,伴着每一缕晨曦,伴着每一滴雨露,感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它努力的生长着、成就着,绝不屈服于风雨雪霜,仍挺拔苍穹。当大自然的色泽变得越冷、越淡、越暗时,它仍伴随着一股暖流涌上枝头,逐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是命运的驱使,而是它怀着感恩的心,为了回报,它努力生长着,增添山峦中美妙一绝……

感恩,每次都能在记忆中的朦胧处想起一个新的`细节,那种美妙温馨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自然中感恩的细节让人历历在目,然而人性中的感恩会让人走出灿烂的无悔人生。

有的时候,人就像碾碎的玻璃,虽然变得一塌糊涂,但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可以折射出美丽的光彩。一路的奔波,可能会让人失去人生的意义,人性的美丽。其实不然。

我的爸爸是这样一个人: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一些钱,送我去野营或给我买一件心爱的礼物,也许这与他的低收入不那么相称,但却给了他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有这样一个好爸爸我很开心,每次让我熄灭的火苗再次跳动,每次让我颓废的心理透露出掘起的勇气,每次让我在自卑的误区中给我塑造一种新的人生……他给了我太多,我却回报的太少,这让我不平静的心灵中隐秘着一种恩情。

天很冷,虽然不算刺骨,但也足以使人冻得弓背缩肩,当微弱的太阳接近西边的天际时,天微淡,我沿着乡间小路走着,不料看到工作回家的爸爸,阳光反射出他几缕银白的发丝,他拖拽着双足,皱缬的双手相互搓热插进口袋,单薄的衣裳饱含着岁月的痕迹,如此的瘦小,我不由双眼含泪,跑到爸爸身边,帮他摞起重重的工作包,依偎着给他热量,我俩继续走着,爸爸的背后映着一座山峦的影子和正爬越过那座山峰的足迹,没有太多的话语,回家后给他泡了一杯热茶,打了一盆热洗脚水,披了一件厚毛衣……给爸爸温暖,让他也体会到爱的回报,感受到情的恩泽。这些举动,这些感动是无与伦比的美。虽然是小的回报,却足见真诚。

真正的感恩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感恩应是自然的流露,深深地感谢……

懂得了感恩作文 篇9

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爸爸从深圳回到沈阳。一进家门,就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我应聘到沈阳一家企业工作。孩子明年中考,我这样也能帮你们分担一些事。这次走得急,只给你们带了两个柚子。你们吃,我出去办点事就回来。”

等到爸爸回来时,看着托盘里一堆柚子皮,问道:“怎么样,味道好吗?”妈妈朝我眨眨眼,说:“挺好的。”爸爸又问什么味道。柚子让我一个人吃了,妈妈自然说不出。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看到爸爸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下,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感到妈妈的目光带给我的是温暖,安慰,爸爸的目光里含着什么,是责备吗?似乎也没有。我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忘记他这次回来的使命。

两个柚子三个人分着吃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可是我……从这一刻起,我的心翻起了波澜。我想到从小到大,爸妈对我的付出真是太多了。在我幼儿时期,爸妈风雨无阻,轮流接送我去练琴,我获得的钢琴奖里有他们的辛劳。为了让我上最好的小学,他们卖掉了原先居住的房子,搬到了离学区近的新家。我上初中开始住校,学校离家远,妈妈买了车每个周末接送我,怎是一个辛苦说得清啊!爸爸在职场中拼搏,这些年来,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地点也辗转变换,先后工作在沈阳,济南,上海,深圳,正当事业有成的时候,他那样一个看重事业的人,竟为了我的中考,想帮妈妈分担一些责任,舍弃许多,调回沈阳,接管一个底子薄的新公司,几近于重新创业。这是多么令我感动的大爱啊!

我的心由愧疚,转而感激,不由得生出一种感恩的情愫。我拿什么回报他们呢?

我站起来,从冰箱里取出两个红苹果,削好,递给妈妈一个,再递给爸爸一个。他们两个会心地笑了。

经历了这件小事,我懂得了感恩。懂得感恩,让我获得了成长的力量;懂得感恩,令我产生回报的冲动;懂得感恩,使我生出做大事的愿望。

病人的心,我真的懂吗? 篇10

曾经因为长久在医院工作, 经常与病人接触的缘故, 浅薄的我以为对于病人能够做到的一切, 我都已经做得够好了。并且足够证明, 病人的心我懂得。病人么, 不就是希望自己的病快点好, 钱少用点, 早点出院吗?再苛刻点的要求就是护士操作能够熟练些, 态度和蔼些, 治疗起来少点痛苦嘛。

其实, 不然。今年7月当我跟随先生工作异动到一家市级三甲医院工作, 机缘巧合下我又重回到令我熟悉的护理岗位, 开始日日与患者亲密接触的护理工作, 穿梭在病房, 我用一颗更加敏感细致的心去感悟病人, 体味病人受病痛折磨的心灵时, 我才彻悟, 病人的心, 其实我并不全懂。

像所有新招聘的护士一样, 经过医院的岗前培训后, 我被分配至神经外科病房工作。入住神经外科的病人们大都是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患者, 病情一般比较危重, 很多危重病人先在NICU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里监护一段时间, 再转到外面的普通病床。22床刘富贵大叔, 是一位52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他从NICU转出来已经有三四天了, 血压一直时高时低极不稳定, 用静脉微量泵从输液通路泵入硝普钠以维持血压在适度范围波动。

那天下午我上护理班, 当我用心电监护仪为刘富贵大叔测血压的时候, 发现他血压已经达到了201/120mmhg, 于是根据病情将硝普钠药量调大了一点。5分钟后, 当我再次回到刘大叔身边复测血压, 顺便告知他“血压已经下降了一些。”正准备快步离开病房的时候, 没想到刘大叔顺口问了一句“小妹, 你测准了没有哇?”要是在平时, 我没准就会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反问一句:“大叔您看仪器监测的还会有错吗?您就别担心了。”但是, 那一刻我并没有急着回答刘大叔, 我从刘大叔简单的一句问话里听出了他内心隐藏着深深的不安与担忧, 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我转过身再次回到刘富贵大叔身畔, 在他右边的臂膀上重新绑起血压计袖带, 边测血压边仔细观察着他, 黝黑沧桑、憔悴的面庞布满皱纹, 眉头紧锁似有心事, 因为高血压导致肾功能损害而浮肿的脸与身子, 更使整个人看起来愈加沉重。测完血压, 他又开始焦躁不停的在病床上翻转着笨重的身躯。我轻轻解开袖带放下他的手臂紧紧握着他的大手, 面带微笑用职业且坚定的语气告诉他:“刘大叔您的血压是163/95mmhg, 和您之前的血压相比已经降了很多, 您不用担心, 也别烦躁。”他向我点点头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趁机关切的问他:“刘大叔, 我还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或者您还有什么话想和我说的呀?”他无力地抓着我的手说:“其实也没什么, 就是想你们护士陪我说说话。”哦, 心下暗自思量原来看起来这么痛苦忧郁的病人, 要求就是这么简单, 只是陪着说说话吗?或许吧, 病人在疾病的袭击之下, 又在一个陌生的住院环境里, 对病情的茫然无措, 对治疗的半知半解, 对治愈的彷徨无助, 心底是没有安全感的吧。医务人员的关注与交谈或许能够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 营造安宁温馨的感受, 心底会踏实一些吧。随之, 我和他攀谈了起来, 关心询问起他的病史。

慢慢的随着谈话深入, 我们的关系渐渐熟络了。刘大叔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告诉我, 他患高血压已经有十几年了, 因为生意忙碌对身体一直疏于照料也没怎么在意, 所以才导致这次突然脑出血发作病情加重。因为做生意全家已经移居广东多年, 这次回老家治病住院以来, 一直都是20岁的女儿陪着他看病当陪护。担心孩子年幼没有成家, 担心家里生意忙碌妻子一人打理不过来, 自己这次又病得这么重, 病情却总是不稳定, 总觉得康复无望, 所以一直以来他都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 郁郁寡欢。那个下午我暂且放下了手中其他并不紧急的工作, 面带微笑静静听着刘大叔的倾诉, 任他将满肚的担忧与心思倾吐出来。我用柔和的语调适时给予他安慰鼓励, 表示对他的担忧与焦虑完全能够感受得到, 反馈给他关爱与理解的信息。站在医学的角度我告知他情绪和饮食对血压、对病情的影响;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年龄对血压的影响;药物对血压的降压作用与原理;以及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告知他的高血压脑出血情况并不是很严重等等。我期望能用一个医务人员点点专业知识帮助到他, 为他解答疑惑;也期冀能用“医者仁心”的思维与意识去关注他, 倾听他, 用一颗慈悲善良之心为他排解心间的丝丝愁虑, 卸下心间的包袱。

期间刘大叔的女儿也一直坐在床边, 不时插话进来。看得出来, 这个年轻的90后女孩子很有孝心, 对父亲的病情非常担心, 她不停的向我询问父亲病情、治疗、预后的情况, 追问血压不稳定、病情没有好转的原因。我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弥漫笼罩在这对父女周围。对女儿的疾病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也势在必行。

后来我将刘大叔和女儿的心理动向向护士长和科室其他姐妹们做了详细告知, 大家都对他们格外关怀。接连几天的工作间隙, 我也有意在刘大叔的病床旁多停留几分钟, 陪他们说说话儿。后来通过科室姐妹轮番单独对刘大叔女儿的沟通交流, 她对父亲的病情与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 脸上露出了属于她那个年纪女孩子的灿烂笑容。刘大叔也能够和大家谈笑风生, 散去心间阴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或许是药物治疗的作用, 又或许是刘大叔心底的疑虑与担忧得到了解除, 整个人也轻松了许多, 血压渐趋稳定, 后来撤去了微量泵这个累赘, 以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又住了一段时间后, 病情逐渐好转, 刘大叔要出院回家休养了。出院的时候, 他亲热的拉起我的手说着感激的话语, 嘴里不停念叨我待他像亲女儿一样好, 因为恰好彼此都姓刘, 他竟然要认我为干女儿。看着刘大叔脸上荡漾着澄澈开心的笑容, 我诚心为他祝福, 也为自己平凡的护理工作得到病人的认可而自豪。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医院里的病人多了起来, 床位住满了, 连走廊里都加满了病床, 医生护士们像陀螺一样在病房连轴转, 治病救人看起来像速食时代的速食主义一样, 也好似流水线作业了。一批病人还没出院, 就急着给下一批病人腾空床位。日班晚夜班的忙碌操练中, 护士们的操作技术日益精湛, 而护士在病床前停留的脚步少了, 和病人们心与心的交流少了, 少了些许人性的关怀与慰藉。倒是现实的人情淡漠, 社会医疗环境下医患纠纷的不断频发, 让护士们更加谨慎行事, 少言安隅。

我懂得了感恩的七年级作文 篇11

那时的我还不懂感恩的含义。我记得是有一次,我起床起晚了,却埋怨爷爷没有早点喊我起床,磨蹭地刷完牙,扒了几口饭,穿好衣服,匆匆往学校赶。

路上寒风呼呼地吹着,我被冻得瑟瑟发抖。爷爷见状,把他的大衣脱下来,给我披上。为了不让我迟到,爷爷把车开得飞快。凛冽的风“嗖嗖”地从我耳边吹过,像刀子一样,刮得我的耳朵生疼。

到了学校,爷爷一路望着我,让我慢点跑。但是为了避免迟到,我飞速向教室奔去,却依然迟到了。赶到教室,我已经气喘吁吁了。

中午放学回家,爸爸跟我说,爷爷因为早上穿太少了,感冒了正在休息。我不禁热泪盈眶,爷爷为了我不着凉,竟然让自己承受痛苦,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啊,都是因为爱呀!我跑到爷爷床边,轻轻地、内疚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 篇12

可是我没带钥匙,进不了家门啊,我灵机一动,“咚咚咚”敲开而我家对门胡爷爷的家门,开门的正是胡爷爷,胡爷爷连忙把我叫到了他家,我先向爷爷借了手机打电话告诉妈妈:“我已到了对门胡爷爷家,妈妈您别着急。”妈妈说:“那要谢谢爷爷。”“妈妈,这还用您教吗?您的儿子已经长大。”爷爷把桌子收拾干净,让我赶紧写作业,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虽然我没进自己家,可是爷爷待我就像自家人。

我要感谢爷爷,我家的好邻居,我要感谢我同学的帮助。

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 篇13

一、阅读教学过于聚焦知识点

阳春三月,微风徐徐,真舒服。风一吹,花儿就开了,世界真美啊!此时你想到了朱自清形容春风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可同样是风,刮在隆冬腊月,你就想裹紧衣服,加快脚步,快点回家,因为真冷呀!这时你绝对不会想到用“吹面不寒”来形容当下的感受,你会说“扫”“拍打”“刀割一般”。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风呢?因为那确实是你真实的感受。

“吹面不寒”写出了作者迎接春风时内心的温暖安适,“刀割一般”呈现出作者内心的凄冷抱怨。都是写风,作者的心境却不同。我们的教学往往关注文字表面写了什么,却忽视了文字背后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春》的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分析一下阅读教学中的通病。

我们学习《春》时,总是会先介绍作者,然后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时,总是先把文章分解出盼春、赏春、赞春的逻辑关系,再重点赏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几幅图景。我们会问学生:为什么春草图中的“钻”字用得特别好,还会让学生体会春花图中的联想、想象;也会重点阅读分析文章最后三个比喻、排比句的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大体就是这样上的,现在拿出来做反例,静下心来反观这样的阅读课,我们就会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阅读《春》时,并不会先划分逻辑关系,再逐字逐句赏析,我们阅读时获得的是一个整体感受。其次,把散文课上成了知识课。我们往往在作者、结构、生字、难句上大做文章,把知识点反复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意。

同是一篇《春》,带给教师的阅读感受是美好,是力量;带给学生的是枯燥,是无趣。教师与学生的阅读感受截然相反,透过文字,学生并不能看到朱自清所感受到的那种春色,也感受不到朱自清赏春时的心情。这是因为我们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语言文字的形象,没有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意,逆着语言文字的形象安排阅读活动,让学生不喜欢上阅读课了。

二、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意

语言文字是有形象的,这要怎么理解呢?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能感受到诸葛亮和关云长都拥有才华,都是忠义的化身。我们虽然没有真的见过这两个人物,但在我们的头脑中,绝对不会把这两个人物混淆。一提到诸葛亮,大家脑海中呈现的一定是头戴纶巾、慢摇羽扇的形象,与这个形象一同出现的是运筹帷幄的智者;一提到关云长,一定是枣脸长髯、手握大刀的形象,与之相应的是忠义勇猛的感受。这说明,仅仅认识文字并不意味着阅读正在发生。真正的阅读是读了文字,在脑海中拥有了形象感,并随之产生心理上的感受。这个读文获得感受的过程,就是呈现语言文字形象的过程。形象化以后的文字,生动、丰富。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的形象,形成心理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亲近作者,亲近文本,明白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意义,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关注语言文字的形象—以《春》为例

1. 理解作者、亲近文本

我们带领学生阅读《春》,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经历、思想,帮助学生走向文本、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跳出文本。

“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这是朱自清1928年在《哪里走》中发出的自问。追求进步的思想与接二连三的时代噩耗相矛盾,使得朱自清在这一时期一直处于“颇不宁静”的困惑与挣扎中。“1932年8月,朱自清旅欧归来,心境得以改变,度过了那段精神危机时期,视野又开阔起来,与陈竹隐女士结为伉俪,同年9月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这些使朱自清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1]。此时恰逢《初中国文读本》约稿,于是,朱自清先生就特意创作了《春》给学生做范本,《春》里充满了欢乐的情绪和生命的力量。

为什么《春》里面尽扫《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哀伤情绪呢?一方面是因为那个阴寒湿冷的隆冬季节真的过去了,一方面是因为一系列好事、喜事终于降临了,在这个冬去春来的大好时光里,作者真想大干一场,猛干一场。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绝不仅仅只是通过描写告诉我们春天的草花风雨都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要借助对春的歌颂,表达自己内心充满欢愉,积攒的力量已经蓬勃而出的情绪。

2. 反复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意

《春》开篇第一句就充满了语言的形象质感,抒发了强烈的欢愉之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一直期盼着那个阴湿寒冷、草木凋零、一片死寂的严冬早点过去。现在好了,东风来了,东风一吹,紧跟着,春天就来到了。此时作者的内心是何等欢愉、何等急切呀,所以自然而然的,他会表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自然的春天真的来了,作者内心的春天也终于来了。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刚刚度过的那个隆冬的感受,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获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回忆这个冬天最冷的那一天:那天,天黑得特别早,还没有放学,外面已经是一片漆黑了。大家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既希望早点放学,赶快回家,又害怕走在回家的那段凄冷的路上。外面正在刮着风,呼呼狂吼,两个同学并排走着,甲说了一句什么话,话还没有传到乙的耳边,就被风吹散了,只看到他一张一合的嘴。太冷了,冷到绝望了,这个时候要是有个热水袋抱在手里多好啊,哪怕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温暖也好啊。我们每个人在冬天最冷的时候,都会特别盼望春天早点到来,大家对春的期盼之情是一样的。朱自清先生看到了春的曙光了,春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终于走来了,此时作者的内心是多么欢愉,多么热切。学生再现了冬的苦寒,阅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不只读到冬去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景象,还感受到作者急切的盼春之情。

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唤醒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理感受。文章开头就连用了两个“盼望着”,我们在朗读时,第二个盼望着会读得更快,更强烈,因为那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作者已经看到春天的影子了,此时他真想赶紧跑过去,扑到春的怀里,与它亲昵。这种情感随着春的临近,逐渐加强,直到升级成为“盼望着,盼望着”的急切呼唤。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不需拘泥于以上两种,只要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就能读出作者真正需要抒发的情意。

3. 将阅读方法传递给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经典时,是能够呈现语言的形象,读出文字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意的,但我们不敢把这样阅读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主要是怕说得太多,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们宁可花费心思研究考试中怎么赏析“钻”的妙处,也不愿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的形象,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学生阅读《春》,透过欣欣向荣的春光,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春天也真的到来了。此时此刻,作者正充满热情、充满力量、充满希望。带着这样的阅读体验,再来赏析“钻”的力量,学生就会发现,只有“钻”字才能充分表现出小草潜滋暗长、破土萌发的精神实质,也能感受到作者看到萌发之草时,情感上与勃勃生机的小草的共鸣。

强调教学时努力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的形象,并不意味着抛弃知识。知识与情意不是课堂上的二选一,知识与情意是互生互长的。呈现形象、获得情意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也获得了知识。

参考文献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 篇14

那是20xx年的母亲节,我心里想:平时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除了接送我们上学,放学,还要为我们洗衣服,做美味可口的饭菜,辅导我们的学习。总而言之,我们的妈妈付出太多了,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数不清,如同地上的花朵献不尽。亲爱的妈妈,您用爱的航标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却只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份母亲节礼物准备送给我最敬,最亲,最最爱的妈妈!

“叮铃铃”门铃突然响了起来,我赶忙迎了上去。“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我用这种方法,来回报您的付出,我万分感激您!”我对妈妈说。妈妈被吓愣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我拉着妈妈温柔又有点粗糙的手,让她坐在沙发上,打来了满满的一盆水,水里面放上了香香的玫瑰味道的沐浴露,搅拌一下,香味四溢。“妈妈,我帮您洗脚吧!”我把水淋在了妈妈的脚上,一下一下,仔细的搓,发现妈妈的脚上有了茧,还有褪了皮——这是为我们长途奔波所留下的,妈,我爱你。我抬头看了看妈妈,眼睛红红,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我的闺女呀,我也爱你呀,真的长大了,谢谢你!”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 篇15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感恩我们要行动》活动,讲了怎么感恩。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别人;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的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妈妈,我祝你永远年轻,永远幸福。爸爸,我祝你健康快乐。老师,我祝您没有疲劳,永远幸福。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和老师。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策略 篇16

所以, 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素养, 生成语文能力。古人讲“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 “破”就是懂, 读懂了文章, 写作能力自然就形成了。“一门三父子, 峨眉共比高”中的苏洵, 他的散文篇篇沉郁雄健, 其中《六国论》更是历来为人称道, 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确切地说, 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读”出来的。早年的苏洵, 书未读“破”, 或者说是自以为读破了, 写了不少自以为还不错的文章, 也编成集子, 拿给朋友们看, 结果被朋友们否定掉了, 于是他把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 重新日夜苦读《史记》《战国策》等名家经典, 数年后感觉到真正读懂了名家名篇, 才拿起笔来, 写成了赫赫有名的《嘉佑集》。今天, 我们读《六国论》, 感受到的是苏洵那“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伟大的人文精神, 其艺术成就之高就不必说了。我们不知道苏洵的老师是不是一位掌握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技术的名师, 但是我们知道苏洵日夜苦读名家经典的事实是千真万确的, 而且是读懂了的。

苏洵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21世纪的语文教师, 教学生读懂课文是第一要务。学生没读懂课文, 只玩一些花拳绣腿, 课堂上热热闹闹, 下课后学生空空如也, 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收到实效。有些语文课以热闹的唱歌跳舞或五彩缤纷的课件演示代替对课文的潜心研读, 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正如洪镇涛老先生说的那样:“语文课不姓语, 那是耕自己的地, 种别人的菜。”幸亏只是在表演课上这样教, 如果平时的课也这么进行,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能提高, 语文能力不可能形成。

要教学生读懂课文, 当然教师要读懂课文。有专家认为, 潜心文本,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技术, 实现教学精细化的前提。教师要做到“三读”——把课文读准, 读熟, 读懂。又说:“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 要反复诵读, 读得琅琅上口, 读得准确无误, 读懂文章内容, 加上体验、感悟, 潜心会文读出感情, 形成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认识。”还建议语文老师钻研教材“首先要抛开这些辅导教材, 自读自悟, 有了真切感悟, 再借助资料, 增删修补, 取其精华, 吸收创新。”名家经典是常读常新, 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就能做到深入浅出。否则, 教学流程就滞涩, 教师表述就不畅, 学生听起来如云里雾里, 哪还谈得上语文能力的生成。

1 教学生读懂文本

文本的语言文字符号是作者思想的物质存在形式, 一个一个的文字和符号在作者的组合下形成了文本, 传递着作者的观点主张, 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的“文以载道”。“文”离开了“道”, “文”就没有意义;“道”不借助“文”就无法表述和传递。当然, “文”不仅仅指语言文字, 还指文章文学以及艺术首法和风格。孔子曰:“文之不采, 流之不远也。”足见艺术手法的重要。所以, 读文本, 教文本, 就是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教师读一篇课文, 要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有的美文与其让学生盲目的幼稚的讨论, 不如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的收获大。巴金先生讲, 他在青少年时背诵的200多篇文章, 是他成为作家的重要的条件。鲁迅先生何尝不是这样, 在三味书屋里, 那摇头晃脑诵读“金叵罗, 千杯未醉荷……”的寿镜吾老先生对他的影响是多么深刻!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在“三味书屋”中积累起来的。

教文本, 教课文文字的音、形、义, 词、句、语、修、逻, 教作者的谋篇布局的艺术风格, 是必不可少的, 决不可丢弃。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又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例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文本的工具性里, 就在字、词、句、段、语、修、逻里, 就在谋篇布局的艺术风格里。语文教师不教这些教什么?真正的语文教师在没有领导和权威们观看的日常课堂里, 就在这么教, 不这么教, 学生怎么能学到扎实的语文知识, 培养出实用的语文本领。

2 读懂语文中的世界

文本中的世界, 就是作者的观点、主张、思想情感, 也就是刘熙载讲的“道”, 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其实我们语文教师一天也没有放弃人文精神的教学, 过去我们归纳中心思想主题思想, 今天不作为一个专门的课堂节点来处理, 但我们不可能不讨论课文的中心和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许多名家写文章不是专门为学生的, 书本中的名家名篇都不是专门为学生写的。先生专门为学生写的文章几乎没有, 即使有, 但也绝不是经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数不胜数。名家们在文本中阐述的观点和主张,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实实在在的, 具有客观性, 所以称为“世界”。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文本的思想感情的共性是主要的, 差异性不是主流。所以解读文本的思想感情, 学生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朱自清写《背影》是因为出于对父亲的感激, 出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孝道, 出于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在《背影》里, 朱自清先生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三, 其一, 表达父亲的慈爱, 对子女的关爱,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表现;其二, 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愧疚, 所谓“父母之恩比天高”;其三, 向读者表示他朱自清就是一个孝子, 一个有孝心的传统文人。尽管朱自清在当时是最前卫的学者教授, 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但他骨子里是中华民族的魂, 《背影》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为这三点服务, 这三点是《背影》的魂, 是《背影》的世界, 谁也不可否认。当学生讨论发言时, 说出“朱自清的父亲不守交通规则”时, 教师应从情感方面加以引导。教师也应思考位学生为什么读不出以上三点?为什么就只读出了“不守交通规则”?这位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没有问题?我们语文老师真的要听王安石“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的建议。

3 读懂课文作者

要想真正读懂文本, 必须做到“知人论事”。那就需要读懂作者, 把握作者的生平, 一贯的世界观即人文精神以及当时写作的背景。教鲁迅的《孔乙己》不了解新文化运动, 不了解文学革命, 不了解反封建的时代主流和与反封建教育密切相关的白话文运动, 行不行?肯定不行。鲁迅为什么创作《孔乙己》?用鲁迅的话说:“是听主将的命令。”主将的命令是什么?就是反对封建教育, 反对使用文言文, 提倡使用白话文。鲁迅的初衷是想告诉我们:封建教育害人哪, 文言文害人哪。好端端的一个孔乙己, 就是因为接受了封建教育, 就是因为读的是文言文, 才会有这么悲惨的下场。这种观点在“五四”时代没有错, 因为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至于我们今天怎样理解孔乙己的形象, 怎样解读《孔乙己》的意义, 那有时代的差异。今天的学生要解读《孔乙己》, 不了解时代背景怎么行?不仅仅是《孔乙己》, 许多名家经典都一样。所以, 时代背景必须了解, 课堂里应该有这样的节点, 更何况有些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逸闻趣事,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 读懂读者

课文的读者, 一是教师自己, 二是学生。教师这个读者不需要教, 需要自己感悟。只有教师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读出了对课文的独特感悟才算读懂自己这个读者, 才能教学生读懂自己这个读者。教师自己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主张, 是否赞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与教师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 也与时代特征有关。教师与朱自清、鲁迅有时代差异, 学生与之差异更大, 学生与教师也有时代差异, 即所谓的“代沟”。

名家经典的作者都是为人高尚的君子, 而我们教师和学生毕竟是普通人。教师对作者情感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学生, 即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必须“身正为范”。“512”大地震中生出的臭名昭著的教师怪胎范美忠, 人称“范跑跑”, 他会认同朱自清在《背影》里表达的感激父母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吗?不会, 因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而且以非为是、自以为是且厚颜无耻的人。他的思想就是潘多拉的盒子, 一旦打开, 任其传播, 人类就有灾难, 中毒的人多了, 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读懂读者——学生, 是彰显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一环。教《孔乙己》一不小心, 学生会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以往我们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往往归结于封建教育的冷酷。其实, 在孔乙己那个时代, 任何人都只能接受封建教育, 因为没有其他教育存在。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孔乙己的腿?为什么不打折别人的腿?孔乙己为什么要去偷?为什么生存不下去了?答案是“好喝懒做”四个字。真是当头棒喝呀!这才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孔乙己周围的短衣帮们对他冷漠, 缺乏同情心, 真正的根源应该是人类的劣根性“好喝懒做”!我们教学生读《孔乙己》, 读不到这里, 那才是人文教育的悲哀, 让学生对“好喝懒做”产生恐怖感, 那才是人文教育的成功。

上一篇:丝印车间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修订-1)下一篇:“体验式”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