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里乡林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25

偶里乡林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篇)

偶里乡林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偶里乡油茶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偶里乡林业站---杨再森

偶里四面环山,一条长溪,中间平地,大体分为两侧山地、地形由东向西呈长形逐渐降低,偶里地处中来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0℃,年平均气温3.7℃—7.4℃,无霜期300天以上。全乡可耕地5670亩,已耕地4727.5万亩;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面积100671亩,占总面积78%,其中有林地61604亩,占林用地的61%,森林覆盖率47.74,有油茶23000亩,占总面积的22.8%.新造油茶基地2400亩,荒山13667亩,全乡总产油量约57.5万公斤,但加工技术质量不算高,平均每亩2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40元,全乡有油茶林23000亩,全乡每年油茶总收入184万元。

偶里从明朝弘治年间,有人居住至今200多年,都有油茶种植经验。多年来,坚决贯彻“生态效益第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将偶里林业生态建设整合为偶里沌天然食品、油茶新造、油茶低改工程三大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科技兴林、合理利用资源,使油茶源得到较快发展,由“八五”末的7.02%上升到目前的7.99%,平均农民年卖油收入达1437.5元。为做好偶里乡油茶经济开发,把全乡油茶地进行集约经营,产业化管理。现偶里以经村村通公路,四处无高山,地势优越,土地肥沃,很是适合油茶生长,在四周山坡种油茶,用产业经济带林农效益充分发挥油茶经济作用。有力地促进林果的发展,将使里乡林果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偶里乡油茶发展现状和主要措施。

(一)坚持把林果生态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全民生态安全意识。一是健全产 1

业机构。把油茶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建立健全了小溪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国土资源开发、油茶改造等林果生态工程建设。严格落实责任人负责制,采用“承包、合作、全伙”的方式进行联营。在经济发展中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合作和利润分配。明确承包公司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公司与农户签订油茶基地建设目标、林地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革新等业务合同,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严格技术把关,严格责任。三是完善农村林果保险、合理利用劳动人,加强规划,保障林果稳定发展。

(二)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构建林果生态安全体系。一是在偶里乡建立一个无公害天然油茶基地、油料加工厂。建厂占地总面积10亩,利用富余劳动力2000人,使全乡劳动人口的20%,人力物力资源得到的效开发。二是在寨欧村、寨先村、皆阳村、寨霞村四村进行油茶改造面积1.6万亩。工程涉及4个村250户750余人。其中,生态林2.4万亩,油茶经济林1.6亩,用材林及其它林6万亩。围绕商品林体系建设,狠抓了一批具有带动全局和显著生态效益的重点工程。

(四)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改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做大做强以油茶为重点的林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偶里油茶品牌优势、原产地优势,从改良品种、创建品牌、搞活流通、加速转化、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截止2010年油茶面积2.3万亩,产量57.5吨,占全县油茶总产量的40%。“偶里油茶”已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和有效营养含量四方面居全县三大油茶主产区之首,产品远全国各地区。二是加大林业新兴产业的开发建设力度。三是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偶里油茶改造需砍伐油树年1000立方米,把油树精加工,加快林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并与

基地和农户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林果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五)林果科技综合实力增强,科教兴林取得明显进展。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狠抓科技推广、示范等服务工作,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快速推进,推动了林果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森林资源管理和检测中推广使用了新技术,在宜林荒地营造新品种引进林果新技术,在经济林建设中推广精品油茶一号优良新品种;林业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从2人增加到了30人。通过坚持举办林业科技培训班,提高了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林果生产技能,估计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林是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由于我乡林果基础薄弱,任务还相当艰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林果建设与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油茶产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小面积改造效果不大,大面积仍在低产收。二是油茶管理技术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油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三是林农经济危困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四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生态林网化质量不高,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五是林业产业、多种经营发展缓慢,林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林产品科技含量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今后工作思路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多年来偶里油茶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坚持不懈地抓好新油茶种植和改造工程,加快构筑国土资源开发体系。继续坚持全民动手、全乡办林的方针,深入开展合作化道路。

(二)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林果快速发展。油茶工程要通过合理改造、积极培育,促进天然油茶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天然生态油料系统。充分用好国家政策进行结构性、适应性调整的时机,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切实巩固油茶新造取得的成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油茶生产基地范围,保护天然植物油料资源。

(三)加快项目建设,增强林业发展活力。鉴于偶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围绕小溪流域综合治理,在保证四大林业工程项目稳步实施的基础上,抓紧规划和储备了一批规模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四)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推广普及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积极开展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公司+农户+市场+利润”,调动林权所有者造林的积极性。加快林权证的发放,在明确林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允许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流转。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一是加强林果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围绕重点工程,重点推广荒山造林、林果良种引进选育、重大林果有害生物防治、种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监测评估等适用技术。二是抓好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推行林粮、林棉、林草、林药间作套种,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和服务。抓好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点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林业建设项目要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重视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

和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强林果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林果技术管理人才。加大林果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七)加快林业改革步伐。一是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认真做好森林的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科学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划分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公益林业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二是深化山区集体林场体制改革,加大对苗圃科研支持力度。三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偶里乡林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1.1 全省县域林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 山西省115个农业县 (市、区) 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发展思路, 即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布局在边远荒山, 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布局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周边区域, 并大力启动实施市县地方林业重点工程, 努力改善生态,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全省实施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这几项工程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相继启动实施的重点工程。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于2006年正式启动, 包括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6大工程。2008年以来, 又新增了汾河流域绿化、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绿化、平原林业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4个省级工程, 使省级林业重点工程达到10个。此外, 全省还实施了“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工程。2005年以来,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174万hm2 (包括2010年上半年完成的19.13万hm2营造林) ;完成通道绿化28 045km, 村庄绿化8 069个, 厂矿区绿化3.33多万hm2;城市绿化率进一步提高, 11个设区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5.27%。特别是2009年,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35.37万hm2, 是“十一五”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全省涌现出“人类宜居城市”长治、塞外“绿色明珠”右玉以及壶关、安泽等太行山干石山造林先进典型。2009年8月,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在长治、晋城召开了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 并授予山西省首个“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2009年,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山西时指出, 近年来, 山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确实让人振奋。回良玉副总理在考察山西时指出, 山西这几年造林绿化动作大, 措施实, 成效也比较显著。

1.2 林果富民战略实施情况

多年来, 全省各地把发展干果经济林作为振兴农村的支柱产业来抓。特别是近年来,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全省干果经济林发展势头良好, 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目前, 全省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87万hm2, 产量达到10亿kg。其中红枣34万hm2, 正常年份产量6亿kg;核桃30万hm2, 产量1亿kg;花椒4.67万hm2, 产量1 500万kg;柿子34万hm2, 产量2亿kg;仁用杏8万hm2, 产量6 800万kg。全省建成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为主的核桃基地, 包括汾阳、左权、古县等40个县 (市、区) ;以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地区为主的红枣基地, 包括临县、太谷、稷山等44个县 (市、区) , 红枣基地面积占全省红枣面积的66%。此外, 仁用杏基地、柿子基地、花椒基地也初具规模。全省干果加工企业、加工大户及流通企业达1 300多个, 干果加工企业优势群体已初步形成。2009年, 全省农民人均干果收入近200元, 石楼、临县、平顺、黎城等10个县人均干果收入达到400元以上。全省有80多个乡人均林果收入在500元以上, 100多个村超过1 000元。临县2009年红枣产量近2亿kg, 总收入3亿元, 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6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太谷县小白乡2 667 hm2壶瓶枣基地, 每年为当地农民人均创收5 000元。汾阳市一道河乡马家社村, 2000年开始大面积栽植核桃, 目前进入盛果期的面积仅有1/3, 人均核桃纯收入达3 000元, 预计不出5年, 该村人均核桃纯收入可超万元。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山西省有集体林地547万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占89.10%, 林业综合发展效益较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林权改革的积极性。本着“吃透中央精神、体现山西特色、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2008年, 先行在晋城市和沁源、方山、五寨等1市17县铺开了试点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扎实有序, 成效明显, 共完成71.73万hm2集体林地的确权任务, 占应确权林地面积92.25万hm2的77.70%, 家庭承包率达82%。配套改革同步推开, 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正在形成。2009年, 经过对1 700多户农民入户调查, 群众满意率达到98.70%。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植树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县”———祁县, 林地到户后群众一年植树286万株, 相当于前3年总和, 苗木销售收入2.10亿元,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2009年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入全面铺开的新阶段。为了扎实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省里下发了《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0年实施方案》, 召开了林权档案管理视频会议。各市县按照省里的统一安排部署, 都组建了由书记或市长、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并出台了意见和实施方案, 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 省、市、县三级共落实工作经费7 647万元, 举办培训班120余次, 培训人员10万多人 (次) 。2010年上半年, 全省共完成集体林地调查摸底面积83.37万hm2, 1839个行政村制定了村级工作 (承包) 方案;加上试点完成面积, 全省累计确权面积达到101.80万hm2, 其中, 家庭承包65万hm2, 家庭承包经营率63.90%。祁县、灵石、陵川、阳城、右玉等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6月, 国家林业局核查组在山西调研时, 充分肯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 认为祁县“三级书记抓林改”、“改革越彻底、产权越明晰、利益越直接”。右玉的经验说明, 生态脆弱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同样大有可为。

2 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2.1 高位强势推动

省委、省政府对造林绿化高度重视, 放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2010年6月, 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就对林业作出批示: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兴省战略, 力争林业建设搞得更快一些。2010年7月16日, 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 为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的推动下, 2009年以来, 大部分市县召开了市委、县委林业工作会议,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业建设新思路、新举措。如长治市提出“实施生态兴市战略、建设全国一流生态城市”;大同市提出加快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生态兴市步伐;晋城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说, 当前, 发展林业、重建生态正在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持续加大投入

“十一五”以来, 全省林业投资持续增加, 每年投资额度都在50亿元以上, 是“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5.20亿元的3倍多。省级林业投资逐年增加, 2006年为4.10亿元, 2007年为7.55亿元, 2008年增加到10.30亿元。2009年, 全省林业投资达到62.70亿元, 其中, 市、县两级投资20多亿元, 近一半的县财政投资超过1 000万元。造林绿化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依靠典型推动

2006年以来, 省政府每年都要在1个市召开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 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拿出500万元表彰奖励造林绿化先进市县和单位, 对全省造林绿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森林资源保护上, 抓了晋中市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典型, 在全省全面启动并完成了这项工程;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 抓了祁县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同步推进的典型, 加快了工作进程;在林业产业发展上, 抓了吕梁市红枣、核桃、仁用杏“三大覆盖”典型, 促进了全省干果经济林的发展。

2.4 注重机制创新

在造林绿化工程管理上, 实行了市场化运作机制, 普遍推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 大力推行专业队施工, 极大地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上, 充分发挥资源型企业多的优势, 实行“以煤 (矿) 补林”新机制, 及时总结推广柳林、中阳“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朔州“挖煤一吨、栽树一棵”的经验, 增强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提高造林绿化的社会参与度。在民营林业发展上, 注重总结基层鲜活经验。左权县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移民搬迁后空壳村大量出现的实际, 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让废弃的山庄窝铺活起来, 让闲置荒芜的土地绿起来, 开辟了一条贫困山区造林绿化的新路子。

2.5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2009年,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山西专项的成立, 为全省募集造林绿化资金、发展碳汇林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009年全年捐资3 300多万元。为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2010年春节之后一上班, 省林业厅在厅直系统开展了碳汇造林捐资活动, 捐资总额达到130万元, 建立了7个碳汇纪念林基地。3月12日, 在全省义务植树宣传活动仪式上, 刘维佳副省长发表了“为碳汇林业加油”的讲话, 掀起了捐资碳汇造林热潮, 许多在职和退下来的省级领导踊跃捐款, 关心和支持碳汇林业发展。目前, 全省碳汇造林捐资4800多万元, 安排造林3 000 hm2。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林业投资标准较低

目前国家造林工程投资标准为每公顷3 000元, 省级造林工程投资标准为每公顷5 250元, 不足部分由市县配套。据测算, 随着苗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造林实际成本为每公顷1.20万~2.25万元之间, 个别困难立地造林的成本更高。建议国家提高造林投资标准, 省财政对经济困难的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以确保国家工程造林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3.2 对林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比, 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省可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土地资源包括弃耕地、适宜缓坡丘陵地带、荒山和部分可发展干果经济林的耕地, 累计超过153万hm2。根据山西实际, 今后每年应发展6.67万hm2干果经济林。建议加大对经济林扶持投资力度, 每公顷应当给予4 500元补助。

3.3 大部分市县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没有启动

市县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启动实施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有效手段 (2009年, 省政府启动了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制度, 补偿面积111万hm2, 补偿资金8 332万元, 补偿标准为每公顷75元, 主要对国有公益林进行补偿) 。从目前看, 仅有少数财政状况较好的县启动了这项制度, 大部分市县没有启动。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督促力度, 要求各市县尽快启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补偿标准应为每公顷75元~150元;同时对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县域林业发展、林果富民战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的情况, 分析了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提出了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上一篇:加强疾控系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初一写人作文清明节有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