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意的心情随笔

2024-07-11

雨意的心情随笔(共7篇)

雨意的心情随笔 篇1

早晨六点的天光依旧是灰暗的,昏昏的灯光里行走的人与接连的树交叠着化成影,落叶飘在积水里,耳边传来清扫地板时莎莎的声响,是暴雨之后的上海。

我们在地铁站口分别,站在那里看她一步三回头、纤细的背影消失在空荡的楼梯口。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哦,我们忘记给彼此一个拥抱。到现在还能找到她在QQ空间的留言:希望你见到我时给我一个拥抱,听到我的名字眉眼带笑。昨日,她从别处赶来看我,隔着火车站的栅栏我们拥抱,用拥抱代替说想念还有你好。

回程的路上,经过那家买蛋糕的店面,天蒙蒙亮的六点钟,已经开始新一天的生计。走进去,买了一些刚出锅的蝴蝶酥,却没有最热的那款爱吃的原味蛋糕。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的他们,依旧是没能赶上最早一批匆忙的旅客。结账的时候收到她的消息,是她在车站的见闻,诗一般的她眼中的世界一字一句的浮现。

雨意朦胧的上海,行人匆匆而去。双腿由于运动会过分活跃而深感疲惫,只好要了一份包子、豆浆、茶叶蛋慢慢走、慢慢吃。仿佛一夜之间又回落到孤单、寂静的世界中去,那些热闹和喧哗不过梦一样。

而就在12个小时之前我们还撑着一把伞出去寻觅美食,搜寻那些散落在路边的摊贩。口感清脆的锅盖饼,冒着热气的滚烫的茶叶蛋,还有巷子尽头特色的馄饨,就这样得以饱腹。靠在店家窄小的房檐下排队购买网红蛋糕,从店员手里结过冒着热气的蛋糕,不知道为何那一刻就幸福到极点。

细风微雨中回到住处,已然打湿了衣物,徒劳的甩动衣物试图抖落沾上的水汽。那一刻,突然记起许久前看过的剧,外出的男女生遇雨,男生跑去买伞,挑挑拣拣,却买了一把妖艳的红伞回程,两个人在伞下小心翼翼的,试探着不肯靠近、也不曾远离。不知道他们看到沾了濡湿的衣物时会不会感到一种甜蜜的负担。像我这样总是喜欢一个人撑伞、行走的人,从来不知道撑一把伞不仅仅是撑一把伞,还包含着想要照顾你这样隐匿的心情。

洗漱的间隔,家里人打来了视频,翻来翻去的打岔、不肯好好说话。谈起外婆,说她老来糊涂,打电话不接还以为是咋回事?原是隔壁邻居的母亲去世她去瞧热闹。说起来话就变的很长,说她床上躺了十几年了,这一去也是解脱。这位邻居是我认识的,念大学回家还见她好好的,我也毕业不过两三年,怎么就十几年了?不知为何家里人的虚指总是快的令人心惊肉跳,大把大把的时光就这样在他们的口中流逝,就像是好日子已经到头,接下来再怎么过都无所谓一样。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恍惚,比如那时我听见吹风机嗡嗡的响着,脑海里浮现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第一次说话的情景,第一次去找外教的情景,就好像渡过了人生的漫长时光,真的掰着指头去算却发现不过短短几年光景而已。

深夜里对谈,谁也说服不了彼此,像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两棵枝丫、渐生渐远。“我还爱你,但不喜欢你了。”年龄渐长之时突然明白了这些句子的重量,我们又怎么能保证呢?永远不改变,永远充满热情?所以我们都珍惜、那些得之不易的过去,那些不敢想象的未来。是爱的,但可能不会喜欢。所以总是伸出彼此的利爪,把伤害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此刻的上海灯光昏昏的打下来,我看见行人的背影并与他们擦肩而过,奔着来时那窄窄的、长长的路前行。

雨意的心情随笔 篇2

心情之一“急”

因为没有船看不成戏而着急。“着急”是一种抽象的心情,怎么写?

鲁迅先用“我急得要哭”,点出“急”。这是典型的直接写、正面写。

然后写因为“急”,我产生了幻觉:“我似乎听到了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激烈的情绪使“我”有了幻想,虽然没有用“急”字,但写得很到位。

接下来的一段鲁迅又换了个写法,也还是不用“急”字,而是写了我的状态“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其他孩子都开开心心地讲戏”“只有我不开口”,写的是我的行为,在这个“不开口”中,我们能感觉到,“迅哥儿”已经“急”出生活常态,要“急”出毛病了。

鲁迅在本文中写“急”写得很简单,三句话,三个角度,三种法子,各得其妙。

心情之二“喜”

双喜想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可以去看戏了,我的心情由“急”而“喜”,怎么写?

鲁迅在这里用了更加丰富的方法:

首先,还是直接写。写了四个字:“我高兴了”。

其次,跟写“急”一样,也写“幻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是快乐带来的幻觉,因为快乐,放松了,膨胀了,要飞升了、飘扬了,恨不得全世界都能看见我。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比天高比海宽;倒霉的时候呢,身体会收缩会变得沉重,希望被世界忽略遗忘才好。以身体的幻觉来写“高兴”,非常高明,人人读了都感同身受。

再次,也跟写“急”是一样的,写动作,写状态。主要有两句:第一句“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这个“一哄”要好好体会——这两个字中有声音、有动作、有神态、有心情、有群体形象、还可以想像出个体表现,用词朴实,但很经推敲;第二句“大家跳下船”也写得好,它和前边的“一哄”相呼应,如果换为“大家上了船”,就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了。一个“跳下”同样的也是有动作有声音有场面,把个“高兴”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回顾《社戏》中那段非常经典环境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细读这些文字,我们来想像:如果不是高兴,而是焦虑,还能闻到清香吗?如果是焦虑,那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会像啥呢?如果是焦虑,那“歌声和乐声”还是歌声和乐声吗?我们换个情景来想像,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心情之三“倦”

戏不好看,我疲倦了。既是身体的疲倦,更是心理的疲倦。怎么写?

和前边既相同,也有不同。

鲁迅也用大白话表达:“我有些疲倦了。”直接点出“疲倦”,写得清楚明白。

也写幻觉:“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再没有什么高低。”

但接下来很精彩,不是写环境,而是写了一段“情节”——老旦的出场表演带来的心理的微妙变化。这段文字,妙在“虚词”。比如“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的“然而”和“终于”;比如“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地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的“只是”和“竟”;“不料他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的“却”和“仍旧”。你看,这些虚词,哪个后边没有一个“倦”字支撑着呢?这样的间接写,不着一字,却妙趣横生!特别是关于“老旦终于出场”的“终于”,细细琢磨其中的韵味,实在是妙不可言。

雨意作文 篇3

深夜里,当这个城市都熟睡之后,世界开始哭了。轻轻地,生怕吵醒喧闹了一天的孩子们。细细的泪丝,在风儿的抚慰中,盈盈地润入了大地干涩的喉咙。

东方的微白,在拂晓中宣告新一天的开始,街上开始有了稀疏的人群。俯瞰这座城市,没有炊烟,有的仅是郊区工厂的废气。渐行渐多的人群又开始了熙攘的一天。五颜六色的花影在雨伞与雨衣中交融,汇着轻轻的雨丝,朦胧的雨气显得分外和谐。

“哎,怎么又下雨了,真晦气。”衣着时尚的上班族开始发牢骚。“就是,才停几天呀,我家的孩子又还得我接送,好好的下什么雨呢!”旁边的路人附和。路上的行人不时抱怨一两句,他们都不喜欢这天气。惟有孩子们,懵懂地看这大人们的反感与不屑,把小手探到伞外没有庇护的世界,恣意地体会着这微凉的快意。也许,他们也不懂,只是以孩子的未知体验体验这世界赠与他们的一切。

炊烟在远山的那边袅袅升起,这座熟睡的村庄在雨点的嬉戏声中醒来。山上的碧树在雨点的润洗后更加鲜亮光泽,小河又汇入了阵阵的哗哗。树边的小草更加油绿的呈现自己的顽强,花儿也在雨露中尽吐芬芳。村妇们探出头来看着这快慰的雨,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孩子们也早已从被窝里爬起,寻着伴的`闹去了。

”孩子他爸,一回送娃去上学。”质朴的声音从哔卜的柴火声中响起。“哦,路上是有点滑,不过,咱今年的庄稼可是又大丰收了哦”农村大汉在砍柴声中回过头来,脸上洋溢着无以言喻的喜悦。“阿爸,今年的猪草肯定有会长的很壮啦,也为我的学费出了把力哦”孩子不时也插上一句。“恩,娃好好学,今年考上高中,也好给咱家争光。来,咱们开饭……”。

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4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学生随笔写作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篇5

一.帮助学生寻找随笔的材料, 在观察中搜集一手资料

由于随笔是随性之笔, 题材广泛, 对于一些生活经历丰富, 习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 比如旅游见闻、生活所思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积累比较少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 很少有外出的机会, 再加上他们本人不善于思考总结, 所以让他们写随笔, 他们往往感觉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的办法是提供一些渠道, 让他们从中寻找能够入文的材料。比如, 学了《莫泊桑拜师》后我让孩子们利用上学放学的机会观察路上的见闻。

因为是新修好的中心路, 所以走的人很多, 才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已经有七八辆车子飞驰而过。我看见的第一辆车子是三轮摩托车, 车厢里堆满了大米、黄豆和花生。这辆车子行驶得很慢, 一边开, 一边通过扩音器喊着“调换大米啦!谁家有黄豆和长生果哦?”喊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 黑黝黝的面孔, 眼睛很大很亮, 脸上一直露着一种亲切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辆白色的帕萨特, 这种轿车在我们农村很少见, 开车的是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 只见他戴着墨镜, 嘴里还叼着一根香烟, 手随意地搭在方向盘上, 车速极快, 车里的喇叭声音很大, 好像是一种很喧闹的摇滚乐。

从这篇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于观察的一种热情, 他对于路过他家门口的车子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两种不同类型的车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兑换大米的汉子, 很显然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意人, 所以面色黝黑, 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是很精明的, 从眼睛大而亮, 一张堆满笑意的脸以及不断的吆喝声可以看出这个人很会兜生意。

二.开设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 在分享中体味习作的乐趣

如何增强随笔应有的效果, 让学生逐渐喜爱随笔, 主动去撰写随笔呢?我以为开设一堂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很有必要, 恰如其分的作后讲评也是一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途径。讲评课上老师把有新意的随笔读一读, 精彩独到的地方评一评, 含意深刻的内容点一点, 通过读、评、点的分析, 放大学生表达上的妙处, 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除了教师讲评, 有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发挥伙伴的评价作用,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评价, 生生评价是基于同龄人的认识基础, 对于写作者的选材和立意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和学生约定好的随笔交流课, 一到交流时间, 每组前后六人会自动结成一个随笔交流分享小组, 他们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名称, 比如“阳光灿烂”“动力火车”“快乐三组”等等, 课上, 小组成员交换阅读, 选出本周内的最佳作品一篇, 被选中者上台朗读, 其余同学担任大众评委, 负责打分。评分标准是满分10分, 朗读7分, 内容3分。要求朗读者声音响亮, 感情充沛, 内容真实, 语言流畅。大众评委酌情扣分, 但必须阐明得分和失分原因。根据大众评委赋分, 评出前三名进行适当奖励。一学期有四次进入前三名, 则被封为“班级写作达人”。每次的随笔交流会总是我们班最热闹的时候, 随笔交流课上, 六个小组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 展示的展示, 评价的评价, 场面非常热烈。

从学生的评点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生生评点的重要性, 作为同龄人之间的点评, 孩子们的眼光可能要比成人更加独到一点, 在他们的眼里, 儿童化是一个基本准则, 只有儿童化的语言才能够吸引儿童。当然, 孩子的评点也是需要老师去引领, 平时多注重在语言文字、结构上多加训练, 孩子们才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会点评。

随笔交流课带给班上学生的进步是令人欣喜的。很多学生都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评点过程中收获了写作的甘甜。班上有近一半的学生习作发表于省市级刊物或者在各级各类的征文评比中获得奖项。

为了能让班上一小部分有习作热情但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品尝到随笔带给他们的甜头, 我特意安排专人每天写一则“友情提示”, 内容包罗万象, 不仅有校园新闻也有国内外大事, 没有内容写的学生可以就“友情提示”上提醒的内容作为随笔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论《徒然草》对艺术随笔的创新 篇6

《容斋随笔》的这段话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徒然草》的序段:“百无聊赖, 终日于研前枯坐, 心中诸事纷繁, 遂信手而书, 其中或有常理难度、不可名状事, 目为狂言怪谈可也。”

由此可以看出, 《徒然草》同样具有“信手而书”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 没有严密的时间顺序, 内容上则记录了笔者的所见所思所感, 包括了神怪, 逸事, 仪式, 音乐, 杂感等多样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 《徒然草》常常被归类为随笔。刘振瀛在《<徒然草>选释》中所说“这部随笔集的语言简练刚劲, 描写生动精确, 长期被认为是随笔文体的白眉。”

但徒然草以前的被称作“随笔”的散文作品, 大多是一些带中国风格的散文作品, 如平安时期的《池亭记》, 镰仓时期的《方丈记》篇幅较长, 结构完整, 其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和阮籍等魏晋散文。而《徒然草》最明显的是篇幅短小的片段大大增加, 叙述故事时的时间非常模糊, 多用“昔时”“应长年间”“神无月时”, 写出的进行节日祭祀的月日也仅是一般常识, 且未提年代, 不能算作特指, 提及地点也仅指某山、某野、某寺。

一些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徒然草》片段性和模糊性导致的文体的特殊性, 因此在《徒然草》归类为“随笔”上多持保留意见。美国Chance就拒绝把“随笔”作为标签贴在《徒然草》上, 认为这样做会限制文本阅读。更有甚者, 直接把《徒然草》作为不写日期的、“艺术日记” (the artistic diary) 日记。如果把随笔 (zuihitzu) 看做是日记 (nikki) 的细分, 那么细分的需要源自对差别的认识, 从传统日记到随笔、从之前的随笔到《徒然草》, 这个演化过程的发展带来的差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事实性细节的淡化和审美性细节的强调。

和相对重视史实性、客观性的日记传统的相比, 艺术性随笔是体现作者主观的、创造性的文体, 首先, 随笔的写作目的不仅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真相、保存写作素材或仅仅作为备忘录, 更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世间百态的观察和思考。而《徒然草》更提出了“世上万事, 其始与终最有意趣”的观点, 体现了对无常之美的追求。其次, 随笔 (follow the brash) , 从字面意思上看, 是随意写就的, 如果作者完全“跟随着笔”, 那么就成为“意识流”一样的东西, 这就违背了随笔作为思辨性散文的属性, 因此, 西方学者对“随笔”这个概念的排斥和力图避免也就可以理解了。尽管这两个概念存在着冲突, 吉田兼好并非对心境做着意识流式的记录, 这种意识流般的记录, 更像是平安王朝女性作家们擅长的 (王朝女性作家的物语和日记, 把宫廷贵族家庭生活的人物的内心的瞬息万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平安时期《枕草子》是一个例外, 因为它的确显示了对王朝日记传统的创造性反叛, 《枕草子》里的结构松散, 充满了片段, 而且不明确标示日期, 叙述简洁优美, 对话也轻快机警, 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徒然草》中提到《枕草子》三次, 可见他对《枕草子》的欣赏。《徒然草》就文体而言, 和《枕草子》相似, 《徒然草》全篇结构的确显得随意、松散, 但同时叙述简洁, 语言富有哲理和条理, 有着艺术构思下的简练。

《徒然草》是作家的艺术冲动的结晶。兼好有“心间有言不语, 犹腹闷气郁”、“取笔则欲书” (第157段) 的表达欲望。他的一生没有写出物语等虚构作品或长篇的散文或歌论, 这或许反映了他对无常观的坚持, 如果随时都会步入死亡的危险, 就该放下一切, 与其立下目标写一部物语或文集, 不如记录瞬间感受来得智慧。另一方面, 《徒然草》虽然是片段的连缀, 但依然被当做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而为后世的读者所喜爱熟知。这种现象或许表明, 比起整体结构, 片段能够更好地体现兼好的美学思想。

《徒然草》的片段性富有含蓄多元的艺术美感。片段性的文体能展现动乱时代的人的普遍的内心的矛盾。对于“挥笔成书”地记录“史实”的做法的可靠性, 吉田兼好持质疑态度。如在《徒然草》第73段, “传言本已夸张, 又兼时过境迁, 不免依凭想象, 任意加工, 挥笔成书, 俨然便是‘史实’”。“似假还真之谎, 头头是道, 其中虽有些微破绽, 但言者巧舌如簧, 也能自圆其说。此类谎言, 最是可惧。”兼好否认了为自圆其说而长篇大论的必要, 相反, 为了能够老老实实地即时记录下当时的真实感受, 必然以短小形式写作, 这样所记录下的事实及其引发的感受显然比经过一以贯之的观点修正过的事实和感受来得可靠。正是对各式的思想的包容并蓄, 又在包容的同时拒绝绝对的价值判断, 这造就了《徒然草》的内容的丰富性, 多面性, 和而不同, 使得它在吸收时代思潮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因此, 《徒然草》是一篇艺术性的随笔, 吉田兼好的独创性在于, 他在继承平安王朝美学的敏锐感受力的同时, 突破了平安王朝女流日记的繁琐性, 在吸取同时期的男性写作的自省的好学的思考能力的同时, 将宏大叙事剔除出随笔文体, 使随笔成为一种富有日本民族的优美的、洗练的文体, 为世界文学之林添上了一朵空谷幽兰式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吉田兼好, 鸭长明著.王新禧译.《徒然草方丈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

雨意的心情随笔 篇7

关键词:理解教材,教学模式,学习习惯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十年了,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快乐、成绩又优秀,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依据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中入手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扩大了孩子们的见识。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能静下来认认真真做一件事的孩子却越来越少。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中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像越来越行不通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已发生了一些改变,要求更高了。因此我参照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再结合本班学生的一些特点做了如下改善:

1. 吃透教材,利用教材。

教材是一节课的载体,教师首先得把教材读懂,数学的教学都是连贯的,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进行深一步学习的,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我们应该看出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这样编排的目的,才能依据这些准确地定位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这节课的起点也是末点,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接着再分析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也为如何设计这一节课指出了方向,知道在哪一方面要着重讲解,哪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吃力等。除了吃透教材,还有一点就是灵活的运用教材。每一节新课都有一个例题,进行新课改以来,我发现例题是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问题导入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多都可以利用。当然例题想要告诉给我们的远不止书本上所看到的那种解题过程,里面小精灵的问题,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我们这节课想要学生掌握及思考的解题思路,告诉他这题的做题方法步骤不如让他了解这些方法步骤的由来,学习总结一些思维模式,哪怕这些时间稍长,少讲了些练习题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多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把数学题的思路分析清晰了,接下来的复习巩固才能省心,学生们才能做到我们想要的举一反三。

2.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要用学生感兴趣并且能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了,教师讲一节课,学生坐着听一节课,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了。而且现在的孩子是如果你不能提起他的学习兴趣,他就不会“老实”地坐在那听课了,他会开小差走神,甚至打乱课堂纪律让你没法好好上下去。面对这一现象,这也就使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学例题还要备学生,学生每一年龄段有着每一年龄段的特点,应对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3. 组织有效合理的教学练习,进行复习巩固。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对每一题的训练目的都要明确,而且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阶梯性。也要因材而异,对于一些能力强,探索性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拔高题,让他们去思考,满足每一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堂练习一般可分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及拓展练习三方面。

二、从学生学习习惯上入手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积极,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却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考试中不是这里计算错误,就是那里审题没有审对,导致分数不高。也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看上去很认真,眼睛也看着老师,笔记抄得很快,但哪里发生点事情他立刻就被吸引过去,回答问题也不是很积极,这类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不高,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1. 坚持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生因审题不仔细这一原因丢分的很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平时阅读较少,导致题意没有弄明白。还有一种是急于求成,读题就读一半,没有完全掌握题目大意,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思路。

2. 培养估算的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是基础,在计算上丢分也是很常见的。有些家长总是认为是因为学生粗心,每次发现问题总是对孩子说下次要仔细,可真到下一次还是有很多错误。我认为估算针对这一现象很有帮助。拿到一道计算题,养成先估算的好习惯,最后对比结果就会发现和之前的估算结果是否会有很大出入,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也可以用来检验最高位是否正确。

3.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因为课堂上有些同学能力强,做题快,一道题布置下去很快就能算出结果,孩子的天性,立刻就将答案报出来了,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动作慢或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自己不思考,直接将听到的答案填上去。还有的在家完成作业依赖家长,一本作业下来基本每题都要靠家长引导思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学会检查。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家长和老师则要重视。因为他出错的地方也正是他这一学习的薄弱点,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出错误,才能让他印象深刻,避免二次犯错。总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上一篇:述职报告(公务员)下一篇:人大代表接待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