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原理课件(通用5篇)
造纸原理课件 篇1
一.造纸生产流程:
a.打浆;
b.加填;
施胶;
c.纸料前处理和流送、流浆箱中的布浆、整流、上网;
d.在造纸机上通 过成形、压榨、干燥、压光、考取、复卷或截切、包装、入库。见P17图0-14 第一章打浆 一.打浆:
1.什么是打浆:利用物理方法使浆料中的纤维产生切断、压溃、润胀和细纤维化作用。
2.为什么要打浆:未经打浆的浆料中含有很多纤维束,且纤维太常太粗,表面光滑而富有弹性,纤 维比表面积小又缺乏结合性能,不能满足草纸的要求。
3.打浆的任务:通过一些机械作用给于纸料一些特殊的性质,(机械强度、物理性质、胶体性质),借于保证抄成纸或纸板后能取得预期的质量。并控制纸料在网上的滤水性能;
是纸叶获得良好的 成形。
一.常用打浆术语:
1.打浆度;
DegreeSchopperRiegler:“SR”:也叫“叩解度”,只表示纸浆的滤水性,SR愈高,0 0 滤水性愈差,用肖氏打浆仪测定。
2.Canada标准有力度(CanadaStandardFreeness):游离度与打浆度不同的只是测定表示方 法的不同(C·S·f)。C·S·f愈大,0SR愈小,滤水速度越快。北美和日本使用C·S·f,我国和欧洲使用0SR。
3.湿重:间接地表示了纤维的平均长度。测定多采用框架法,纤维平均长度越长,框架上 挂住的纤维越多,则湿重越大。
4.保水值(%):纤维间的润胀水,及少量纤维表面水和纤维之间的水保水值指针可以说明 纤维的润胀程度,从而反映出细纤维化程度,说明了纤维之间的结合力。
§2打浆理论 二.打浆对纤维的作用:
1.细胞壁的位移和变形:
2.出生壁和次生壁外层的破除(P层和S层)1 3、润胀:润胀是指高分子化合物在吸收液体的过程中,伴随体积膨胀的一种物理现象。纸浆纤维之所 以有润胀能力,主要是由于纤维和半纤维分子结构中所含有的极性羟基与水分子产生吸引。使水分子进入 无定形区而发生润胀,纤维润胀后,其内聚力下降,组织结构变得松弛,其比表面积和比容量增大,有利 于细纤维化。
4、细纤维化:细纤维化作用是指在打浆过程中,打浆设备的机械物理作用使纤维获得纵向分离,并分离 出细纤维,而且使纤维产生起毛现象。
内部细纤维化:纤维细胞壁同心层的连接被破坏,次生壁中层发生层间滑动。
外部细纤维化:纤维纵向产生分裂两端帚化,纤维表面分丝起毛。
5、切断:指纤维横向发生断裂的现象。
原因:(1)打浆设备的的剪切作用。(2)打浆比压相当大。一般情况下,在打浆过程中不希望过度的 切断纤维,因为过度切断纤维,就会使纸张的强度大大降低。
三.纸张强度、纤维的结合及其影响因素 水分子在浆料中的三种结合形式:P25 二)影响纤维结合力的因素:
见新书P25。
1.原料种类的影响:
结合力的大小:CP棉浆>草浆>MWP 2.半纤维素的影响:
含半纤维素多的纸浆易打浆,抄成的纸张强度也高。半纤维素含量多的纸料,打浆时易吸水润胀,增 加了纤维的比表面积和结合面积,因此提高了纸张强度。
原因是:新书P25。
3.纤维素的影响:
纤维素含量和聚合度(DP)高的纤维强度好,打浆时不易切断,而润长和细纤维化程度高,所以 纸张强度也高。
4.木素的影响:
新书P26。木素含量高,纸的强度差。
5.纤维长度的影响:
新书P26。
纤维长度与纸张的强度有重要关系(尤其是对撕裂度),当决定纸张强度的纤维结合力增长到一定 程度时,纤维长度就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于机械浆,纤维长度非常重要。
为什么强度曲线随着打浆度升高出现转折现象? 6、添加剂的影响:见新书P26。
加入亲水性物质,会增加纸的强度。
加入有机物或无机物时,会降低纸的强度。
§3打浆工艺 低浓打浆和高浓打浆的区别? 1)高浓打浆的原理:
低浓打浆时,刀片直接与纤维作用,而高浓打浆时,靠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进行打浆,这是高浓与低浓打浆的主要区别。见P37 2)高浓打浆浆料的性能:
a.更多的保留了纤维的长度和强度,很少增加细小纤维的组分,成浆的撕裂度很高。
b.纤维多是扭曲和卷曲状,纤维具有很高的收缩能力,能大大提高纸张的收缩率和韧性,纸张强、韧、耐破度高。(对于水泥袋纸、卷烟纸、高速轮印刷纸非常重要)c.不足:设备复杂,动耗大,(成纸紧度大,不透明度达)尺寸的稳定性、纸的刚性和挺度 均较差。见P38 2.中浓打浆:因效果不显著,动耗大,未能在工业上获得应用。
三.打浆质量检查 一)打浆度:打浆度值反映浆料脱水的难易程度,综合的表示纤维被切断、分裂、润胀和水化程度。打浆 0 度=1000-斜管排出的水量(ml)/10RS 见p43 二)纤维长度:显微镜法 测定方法 纤维湿重法 1.显微镜法:见P43 2.纤维湿重法:见P43 三)水化度保水值(WRV):纤维保留水分的能力,测量浆料的保水值是为了测定纸浆打浆后纤维吸水润 胀的程度。见P43 水化度:离心保水值={(湿浆重—干浆重)/干浆重}×100% 经高速离心处理的湿纸浆所含水分的重量,与该浆绝干重量的百分比率。
四)筛分析(筛分):通过筛分析使纤维长度得到分级,测出各级纤维的长度和百分率。见P44 五)紧度:P44 §4草浆打浆 一.草浆打浆的特点:
1.草浆打浆帚化困难,即草浆不易实现外部细纤维化。
2.草浆的非纤维细胞含量高,在打浆过程中,由于其易破碎而使打浆度上升很快,大大增加草浆的滤水 困难。
3.草浆打浆应以氢度打浆较为合理。
§5打浆设备 间歇式:槽式打浆机 连续式:圆柱磨浆机 锥形磨浆机,圆盘磨浆机 一)间歇式打浆机:槽式打浆机,见P47。
二)连续打浆设备:
1.锥形磨浆机:见P48。
2.圆柱磨浆机:见P49。
特点:a.打浆的适应性强,可打木、竹、草、棉、麻浆。
b.打浆的质量好,切断作用小,帚化分丝能力强。
d.生产能力达,但动耗大,刀辊的磨损较快。设备维修工作量大。见P50 三.圆盘磨浆机:
1.概述:见P50 优点:生产能力大,成浆质量好,电耗低,占地少,效率高,适应性能强。
2.盘磨机的类型和结构:
a.类型 立式 卧式 b.单盘磨:一个磨盘固定,另一个转动。
双盘磨:两个磨盘同时转动,方向相反。
三盘磨:两边两个磨盘固定,中间磨盘转动,形成二个磨区。
单流式:如两台串联的单盘磨。
三盘磨 双流式:如两台并联的单盘磨。
3.盘磨机打浆的原理:见P52图1-29 4.盘磨的结构和齿型:见P52。
1)齿型疏解型—正锯齿型和斜锯齿型 帚化型—平齿型和圆弧齿型 以疏解纤维,轻微打浆,切断作用为主的采用细沟、细齿和浅齿;
以分丝帚化为主的,采用较大的齿 宽;
对浓度较高的浆料,采用窄的齿纹和浅齿,以减少浆料在齿忠沉积和堵塞。
2)粗磨区:浆料入口处,盘间间隙大,采用浅齿沟和宽的齿纹,能促进浆料迅速疏解,并使浆料 均匀进入精磨区。
精磨区:盘齿较窄,齿沟较深,线速度大,有利于纸浆精磨。
3)磨纹倾角:磨齿与磨盘半径之间的夹角,见P53 4)挡坝式封闭圈:见P54。
5)磨齿的材质:见P54。
四)高浓打浆设备—高浓盘磨。
1.纸浆浓度20%,浆料流动性差。
2.采用强制均匀进料。
3.采用窄齿和浅齿槽。
4.高浓磨浆产生大量热量(蒸汽),故常用空心转轴。
5.磨盘需有较大的梯度,以便顺利进料和排除蒸汽。
一.浆辅助设备 一)碎解设备:
i.水力碎解机:用于浆板,废纸和板纸的碎解处理。
优点:疏解能力强,占地面极少,产量大,效率高,电耗低,对纤维没有切断作用。
立式 卧式 间歇式 连续式 单转盘 双转盘 高转盘 类型 见P61 高浓水力碎浆机:浓度≥12%;
多用于处理废纸。
特点:在高浓下,浆料互相摩擦,转子对浆料七四类作用,单位能耗低50%以上,化学药品生20%,流程简单。
疏解设备:
齿盘式疏解机 ii.高频疏解机 孔盘式疏解机 带有锥度的齿盘式 主要用来疏解草浆、木浆、棉短绒浆和废纸。
原理:在机械力、水利和超声波的作用下,纤维素或纸片受到强烈的疏解,被分解成单根纤维。
1.添料 1.什么是添料,加添? 添料是指纸浆中加入非纤维性的物质;
在纸浆中加入添料,改变纸张的性质,更好的满足使用的需要,这一生产过程称为加添。
2.目的:提高纸的质量,增加产量,改进操作,减少流失,见低成本。见P67 施胶胶料 用于纸内施胶:松香胶、强化松香胶、合成胶、分散松香胶。
用于纸面施胶:氧化淀粉、聚乙烯醇、羟甲基纤维素、动物胶、合成树脂。
§1-2 纸内施胶 三、影响施胶的因素:
1、浆料的性质:
1)不同浆料具有不同的施胶效应。
GP>竹(草)浆>KP木浆、蔗渣浆>半漂半化学浆>人造丝浆>棉浆 2)打浆度越高,施胶效果越好。
2、PH值:PH=4.7~5.5 3、阴离子:见P77:碱金属离子会给施胶造成困难;
松香酸钙沉淀。
4、阳离子:见P77:络合能力Cl<SO<CHCOO<草酸根<OH 2 - - - - 4 3 5、施胶温度:施胶温度最好控制20~25C,最高不超过35C 0 0 6、松香粘度的影响:P77~78。
7、打浆对施胶的影响:P78 8、加添对施胶的影响:P78 9、胶体稳定剂的影响:P78 10、网部和压榨各部对施胶的影响:P78 11、干燥和压光的影响:
四、强化松香胶:
1、松香胶起施胶作用的官能基是(COOH),若能设法增加松香的羧基数量,则可望提高松香的施胶效 能——制备强化松香胶的理论依据。
2、马来松香:P79 马来松香定义:以100g松香所加入的马来酐的克数来命名。% 五、分散松香胶:含游离松香量接近或达100%的高游离松香分散体。
1、制备方法——逆转乳化法:其特征是:随着水的加入,松香液由水/油型,逆转为油/水型,制成稳定 的松香分散体。
2、施胶机理:P81。
六、合成胶 4 1.中性施胶与中性造纸:P83。
2.中性施胶的分类:
合成胶的种类 反应型:在碱性条件下,胶料直接与纤维反应,使胶料固着在纤维上。
自行固着型:阴离子施胶剂树脂型 聚合型 3.烷基烯酮二聚物(AKD)1)AKD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AKD的施胶机理。
i.纸面施胶 一)目的和用途:
目的:1.提高憎液性能、适印性能和抗油性能。
2.提高表面性能物理强度。
3.减少纸页的两面差和变形。
4.减少胶料的流失。
用途:用于质量要求较高和用途特殊的纸种。
§2加填 三)加填方式 间歇式浆内 连续式网前箱 ii.填料的选用与性质 一)填料的选用:
一般情况:定量在50g/m2以上的印刷纸,加用廉价的滑石粉,40g/m2以下薄型字典纸,需 考虑加TiO填料。
二)填料的种类和性质:
天然填料:滑石粉、高领土、白土、石膏。
人造填料:碳酸钙、硫酸钡、钛白(TiO)2 a)滑石粉(30.6%MgO,62%SiO和高领土(瓷土))2 滑石粉目前使用最广泛,白度较高。P95 高领土:39%AlO45%SiO。P95 2.碳酸钙:天然:磨碎碳酸钙,白垩。
人造:沉淀碳酸钙,由石灰乳液通CO制成。P96 表2-22-3 2 3 2 2 3.二氧化钛(钛白)98%TiO2 4.合成硅铝——人造填料:
四.填料留着率 一)纸张填料留着率:是指纸张中所含的填料量A与加入纸料中填料量B的百分比:
R=A/B×100%从控制生产出发,求得近似值已满足需要。
A:绝干纸中填料含量;
B:绝干纸料填料含量;
单程留着率 Rt=(C·X)/H=1-(T·Y)/H H:流浆箱浆浓;
C:伏辊处纸幅平度;
T:网下白水浓度;
X:到达伏辊处浆量占流浆箱浆量的比值,一般为3~5%。
Y:通过铜网流失的浆量占流浆箱浆量的比值,95~97% 二)填料留着机理及影响留着的因素:
a)填料留着由吸附过程、过滤过程、沉积过程及絮凝过程所决定。
b)c)机械载流系统:认为,填料由于机械过滤作用,使填料不能通过滤层而留在纸内。P97。
胶体吸附学说:填料在水中带负电荷,当加入矾土后,因有水和离子产生,填料离子吸附铝离子 而转成带正电荷,并与带负电荷的纤维相吸引而沉淀在纤维的表面上。
填料的留着是由于机械截面和胶体吸附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吸附作用更重要。
影响因素:填料留着随下列情况的变化而增加:P97。
(1)(2)(3)(4)(5)(6)(7)(8)纸张定量和厚度的增加;
施胶对矾土用量的适当增加。
纸张打浆度的提高;
纤维长度的提高;
白水会用量增加;
纸料温度提高;
上网浓度的提高;
在纸料中加入助留剂;
随下列情况变化而下降:
(1)(2)(3)(4)(5)纸机车速提高;
真压箱、真空压辊,真空压榨等处的真空度提高;
纸机网部振幅与振次的增大;
网眼加大。
上网浓度降低。
§3 一.染色和调色的目的:
染色 1.生产颜色纸,纸浆需要染色;
2.生产白纸也需要进行增白。
二.色相的调配校正原理:
纸张的染色是指在浆料中加入某一色料,使其有选择性吸收部分可见光,反射我们所要求的色泽光谱,这 一生产过程称为染色和调色。P98图2-16P99表2-4 三.色料的分类和性质:
颜料:有色的填料耐光性较强,不溶于水,与纤维无亲合力。染色性能不如染料。
色料 天然染料:着色力不强,光照易变色;
染料:人造染料——合成染料:溶于水,着色力强,价格低廉,染色操作简单。
碱性染料 人造染料 酸性染料 直接染料 一)碱性染料:为具有氨基碱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特点:
1.可溶于水,呈碱性,着色力极强,色彩鲜艳,价格低廉,应用最广。
2.对木素亲合力极大,所以对机木浆和未漂化学浆易染色。
3.对纤维漂白浆亲合力较弱,需加媒染剂才能染色。
4.耐光、耐热性极差,对酸、碱、氯根不稳定,成品易退色。
二)酸性染料:为带有苯羟基或黄酸基的有机化合物。
特点:
1.呈酸性,极易溶于水,着色能力较差;
1.耐光性较强,2.PH=4.5~4.7时,染色效果最好。
3.需借助于矾土做媒染剂。
4.不施胶的纸不得使用酸性染料。
三)直接染料:为具有黄酸基团的偶氮化合物,溶于热水。
1.直接染料与纤维亲合力很强,能直接对纤维进行染色。
2.其着色能力比碱性染料差;
3.单耐热型、耐光性好。
四)荧光增白剂:一种荧光染料,白色染料。
机理:
1.对含大量木素的机木浆和白度低于65%的纸浆料,不起作用。
iii.荧光增白剂只用于漂白浆;
白度越高,增白效果越好。
二.染色操作及影响因素:
一)染色操作:
i.浆内染色:将溶解好的染料液加入浆料中,进行间隙染色。
ii.压光染色(纸面染色):在压光辊上使纸张与染料液接触。多用于纸板和原纸染色;
用量少,颜色鲜艳,耐光强;
易脱落。
iii.iv.浸渍染色:使原纸通过色料槽而着色。常用于皱纹色纸及其它薄型色纸。
涂布上色:属加工纸范畴。
二)影响因素:
i.纸浆性质:不同浆料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合力。木素对碱性染料;
纤维对直接染料有较大亲合 力。
ii.打浆:提高打浆度有利于纤维的染色,能使染色加深。打浆度高,纤维分丝帚化好,有利于 染料与纤维的结合。
iii.iv.胶料与矾土:松香胶对纤维着色有阻碍作用,而矾土对染料起媒染剂作用。
填料:由于填料与纤维争夺染料而有碍纤维着色。大多数填料对染料有较强的亲合力。
PH值:各种染料均有适宜的PH值范围。
v.vi.温度:提高染色温度,能增强着色效果。
vii.viii.其它化学药剂:残氯和钙对染色有不良影响很大。
染色两面性:剧烈脱水会降低染料的留着率,造成染色的两面性。
§4 助剂——造纸化学助剂——非纤维性的化学添加剂 一.使用助剂的目的、作用:P104 二.干强剂——增强剂:在纸浆中加用适当的添加剂,来提高纸张的(物理质量)干强度。(P124)1.淀粉与植物胶:能提高纸张的强度,匀度,改进纸张的耐磨性、挺度和掉毛、掉粉现象。
淀粉衍生物——改性淀粉,除了能提高干强度,还可以提高纸张的施胶度。
氧化淀粉 淀粉衍生物 阴(阳)离子淀粉 两性淀粉 2.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MC,CMC,HEC均能提高纸张的干强度。P105 3.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105 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需加入矾土,P105 阳离子型:无论在酸、中或碱性条件,加不加矾土,均可提高纸张强度,并有一定的施胶 度。
三.湿强剂:改变纸页的性质,增加纤维间的结合力。
湿强度是指纸被水浸透以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特性。
1.热固性合成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脲醛树脂,酚醛树脂: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P105机理。
用量在6%以内时,其留着量高,湿强度明显增加。
PH纸的高低会影响树脂的留着率,加树脂前PH=5~5.5%,加树脂后PH=4~5。
四.助留剂和助滤剂:
1.助留剂:用来提高纸料中的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留着率;
主要用阳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聚丙 7 烯酰胺、聚乙烯亚胺。用量少,效率高,经济效益好。P106机理。
高分子聚合物使纤维(或粒子)产生絮凝的机理,不仅是表面电荷的中和,还包括有桥联合嵌镶 结合的作用。
助留剂加入的位置尽可能接近纸机网前箱。
助留剂还有助滤的功能。
2.助滤剂:使细小纤维和填料与纤维絮凝,一方面提高细料的留着率,而同时加快了滤水速率。
机理:P107 第三章 纸的抄造 §1概述 一.抄造方法和设备 设备:长网造纸机,圆网造纸机,加网造纸机。(图3-4、3-5)§2 抄之前纸料的处理 处理流程见P118 1.任务:保证将纸料连续、均匀、稳定、干净地送倒流浆箱的进浆总管。
2.要求:
1)送上纸机的纤维量要恒定。
2)配比要稳定。
3)送上纸机的纸浆的浓度、温度、PH值等工艺条件要稳定。
4)纸浆要干净,尘埃小,没有浆团、渣质、纤维分散好。
1.。
三.纸料的脱气 一)纸料中空气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1.存在形式:1)游离状态空气;
存在于纤维间或附着在纤维之上,在纤维细胞腔。
2)结合状态空气;
溶解于水和吸附在纤维上。
2.来源(浆料中游气泡的原因):
1)浆泵密封性差;
2)不适当的搅拌;
3)输浆管喷入浆料时带入空气;
4)浆板不好打浆时带 入空气;
5)白水回收,细小纤维带入空气。
2.浆料中空气存在的状态对纸料性质的影响:
1)结合态空气对纸料性质影响不大,除非纤维吸附了CO,改变了纤维的极性而造成凝聚。
2)游离状态空气能(1)改变纤维的比重和浆料的可压缩性、脱水性;
(2)产生泡沫;
(3)使 纤维的比重减轻,产生浮浆,造成在网上出现纤维团和定量不均。
3.脱气的必要性和方法:
1)必要性:脱气后,a.提高纸料脱水能力;
b.使纸强度提高,强度得到改善;
c.节省蒸汽用量;
d.纸料压榨脱水和纸的压光较易,纸的平滑度好,透气度低。
2)方法:预防、排除。
a.化学除气(如加表面活性剂):用物化的方法除去纸料中的空气,浆添加剂加入到纸料和白 水中,使小气泡破裂而变成大气泡,从而从纸料或白水中溢出。
b.机械法:高压水、热蒸汽、脱气设备(如脱气罐)。
最好使用脱气设备(P133,3)脱气设备及效果。
§3 纸浆的流送与上网 一.纸机的组成:整台造纸机是一种连续工作的联动机,(挂图或胶片)从流浆箱进浆总管道卷纸机。
一)本及部分:
1.湿部:流浆箱、网案部、压榨部。
2.干部:干燥部、压光机、卷纸机。
3.机械传动、真空、蒸汽、汽罩、排风、热风、施胶、(半)压光。
二)附属部分:
白水、湿纸边、湿损纸、白水坑、干损池、水利碎浆机等。是独立的,但又是造纸工艺过程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纸料的流体特性及其对流送和上网的影响。
一)纸料的流动机理:
纸料悬浮液的组成:是一种以水为介质的纤维悬浮液,它是固体(纤维、填料、胶料)、液体(水)、气体(空气)三相混合体。
1.纸料悬浮液的特性:
1)具有机械悬浮体的性质,使纤维具有分散的倾向;
2)具有胶体溶液的性质,使纤维具有絮聚的倾向;
2.纸料的流动特性:
1)流动状态:可分为塞(拴)流、混流和湍流。图3-34 a.塞流:纤维网络做整体流动,周围有水环;
b.混流:网络塞体表面的纤维逐渐分散进入水环流;
c.湍流:纤维网络完全分散与水环混合。
塞流转变为混流时所需的流速值——上临界流速。、、混流转变为湍流时所需的流速值——下临界流速。
3.纸料的湍动和絮聚:
1.纸料的湍动:
湍动度:速度波动平均距离大小的量。
湍动强度:湍动时剪切力的大小。
a)湍动:当流体的雷诺数超过一定数值时,流体的流动状态称为湍动,这时流道内每 一个质点都有不规则杂乱无章的运动。
b)高强微湍动:浆流具有高强度和小尺寸的湍动。
c)湍动的特点:湍动具有二重性,即能分散纤维,又给纤维交缠创造机会。
4.湍动与纤维絮聚的关系 i.低强微湍动和高强大湍动都不能分散絮聚物。
ii.高强微湍动能分散纤维絮聚物,但湍动与纤维絮聚有一定平衡关系,“纤维尺 度”的湍动。
iii.iv.v.高强微湍:湍动规模小到纤维的大小,剪切力大且作用于每根纤维。
低强微湍:剪切力太小,小于絮聚物内在的强度;
高强大湍:湍动规模太大,浆絮聚物置于大涡流之中。
二.造纸机的流送装置——流浆箱 1.布浆器:作用:将净化筛选系统送来的纸料均匀地分布倒流浆箱的堰池中。
2、堰池——流浆箱的整体部分:
作用:根据纸机速的要求,依靠浆位高度或气垫压力,提供与网速相适应的静压头,并借助整流元件 对纸料进行整流并产生适当的湍动,消除泡沫。
要求:
1)2)3)4)堰池流道内浆流的浓度应保持不变,避免产生浆流不稳或二次流动。
为了稳定浆位,消除泡沫,堰池内设有溢流装置,溢流量为5%。
为了消除泡沫和清洗箱壁,堰池内装有喷水管。
流浆箱的箱壁应有足够的刚度,以避免受压变形。
几种主要的整流元件:
1)2)隔板:适于纸速敞开式:隔板分5~7格。产生的湍动规模大,整流效果差,易絮聚。
匀浆辊:是一根有较大刚性,辊面上由若干小孔的中空薄壁辊筒,是一般流浆箱应用最广的 9 整流元件。
作用:消除浆中的涡流和横流,对纸料进行整流,防止纤维絮聚和沉降。提高浆流的湍动强度,分散纤 维,提高成纸的匀度。
3)阶梯扩散器—阶扩流浆箱:体积小,结构简单,效率高。
特点:
a)阶扩具有分布、整流、消能等多功能,固不需配置其它消能元件;
b)上网浓度高(可提高到1.5%)c)使用范围广,可用于长网、圆网和纸板机。
d)抄速范围大,适应性强(车速:40~1500m/min)e)纸料通过量的调节范围广(13~18g/m,80~140g/m,380g/m)2 2 2 4)导流片(漂片):由彝族平行的波片祝贺而成。图3-35 a.减少了整个流道中浆流截面上的速度差。
b.浆流中的横流、偏流和大湍动,由于受导流片的阻滞而逐步消失,使大湍动衰减为稳定的微湍动,整流效果非常好。
1.堰板:使纸料加速并均匀地以一定角度喷射到网面上,在网上形成均匀的湿纸页。
1)堰板的型式和特点:图3-54~57,a.闸板式堰板:可调垂直式闸板:唇板开度可全幅调节或局部微调。可用于中、高、低速纸机。结构 简单,调节方便,纸页横幅定量误差小,但易挂浆,浆流着网点近。
b.敛唇式堰板:喷浆(鸭嘴)式堰板:中、低速纸机。浆流加速比缓和,上网纸料的喷射角、着网点 易控制。需整流。
c.直立唇缘式堰板:结合(鹰嘴)式堰板:中高速纸机。具有上述二种装置的优点Ⅰ使浆流保持微 湍动,使浆料不易挂浆。
Ⅱ在上网前提高湍动强度,更好地分散纤维;
Ⅲ上堰板可全副、局部、前后调节 2)纸料所含水分:自由水:(在压榨部脱出)能在重力和机械力作用 下脱出。
结合水:(干燥部)不能在重力和机械作用下脱出,而在干燥部受热低可以脱出。
游离浆含自由水多,易脱水。粘状浆含结合水多难脱水。
§4纸页的成形与脱水 一.纸机网部的任务和要求:
1.任务:使纸料脱出水分,形成纸页,(出伏辊干度15~25%),其脱水特点:脱水量大而集中(占纸机总 脱水量的90%以上)。
2.要求:纸料在网部成形时,要求纤维适当扰动,分散均匀。使抄成的纸页匀度良好,全副一致。
二.长网部:
一)长网部纸页的脱水和成形(图3-58)1.上网段:包括胸辊、成形板;
任务:成形,缓慢脱水。
2.成形脱水段:
A区(成形区):该区应缓和均匀脱水,以保证纸页成形良好。
B区(脱水区):可适当加速脱水。
ii.压差脱水段:包括真空箱和伏辊:本段湿纸已经成形,可采用较高的压差加速脱水。
二)不同纸种的脱水要求与控制(图3-15)三)上网纸料的喷射和纸页的脱水与成形 1.要求:“五稳”:纸料的配比稳,车速稳,堰池的水位稳,送浆泵的水泵的压头稳,进出伏辊湿纸的水 分稳。“二个一致”:全副纸料上网一致,湿纸水线的长短一致。理想:喷射角、浆速、喷射距离、喷浆的 厚度保持一致。
:
1 2、伏辊和真空伏辊:
1)普通伏辊:脱水效率低,网的磨损消耗大,操作麻烦,出事故多等缺点,只适用于旧式纸速长网 纸机。
2)真空伏辊:由抽真空的下伏辊和包胶压辊(上伏辊)组成。
作用:使纸页紧贴伏辊,提高脱水效果,消除压花,减少纸页继头,提高湿纸页强度,方便引纸操作。
一.圆网部 一)圆网部的分类和组成:
网箱 1.老式圆网纸机网部 网槽 伏辊 1)纸料上网形式:a.顺流式;
b.逆流式;
c.侧流式。
成形原理:靠圆网内外的水位差所产生的过滤作用,使纤维在脱水过程中被吸附在网面上形成网页。
a.顺流式:纸料流动的方向与圆网转动的方向相同。脱水能力强,纸张匀度好,白水浓度低,纤维流失少,(薄纸)。
b.逆流式:纸料流动方向与圆网转动方向相反。上网浓度高,白水浓度大,纤维流失大——抄 造纸板。
0 c.侧流式:纸料流动的方向与圆网转动的方向构成90。成纸纵横拉力比小,适于长纤维抄造薄 纸或某些特殊用纸。
2.新型圆网造纸机:
1.真空圆网:
2.加压式圆网:A.在网笼外加气压提高脱水能力。
B.流失少,白水浓度低,成纸紧密,间层结合好,湿纸易剥离 a.网内抽真空;
b.进浆部分用扩散布浆器和匀浆辊。
二.夹网部 特点:强烈快速脱水,采用高效能流浆箱;
a)叠网成形器:
b)夹网成形器:
§6压榨部:
从网部来的湿纸页(含水80%左右),需要在压榨部利用机械压榨作用进一步脱水提高干度的同时,增加 纸的紧度及强度。
据称:出压榨部湿纸页干度提高1%,烘缸部蒸汽消耗量减少5%。表3-29 三.湿纸页的传递 1.引纸方式 开放引纸 比式引纸(粘纸引纸、真空引纸)1)开式引纸(图3-156,157,158)P226 2)粘舐引纸(图3-164)—中速纸机 3)真空引纸(图3-165)适于高速、超高速纸机。
三.压榨脱水原理 1.压区中的压力 机械压力 流体压力 2.横向脱水原理:
压区中主要的压力梯度是存在于和压区相垂直的,因此从湿纸中压出的水是沿着水平方向流动。
特点:脱水距离长,阻力大,脱水效果差,易产生压花(压溃)现象。
压花(溃)压力:与刚刚出现压花压立时相应的压力;
2.垂直脱水机理:(沟纹压榨,真空、育孔压榨):
压榨出来的水沿毛毯垂直方向脱出。
特点:垂直方向压力梯度大,脱水路径短,脱水快,对压榨效果决定作用的是流体压力梯度,机械压 力是条件。
游离水 三.干燥对纸页性质的影响:毛细管水 结合水 1.干燥时的纸的收缩:原因:
1)纤维具有脱水性脱水单根纤维收缩——纸页收缩。
2)水蒸发表面张力纤维靠近氢键纸页收缩。厚>横向>纵向 2.收缩性:含机木浆纸<化学浆<高粘KP浆 3.牵引力与强度关系:
牵引力大——刚性强——裂断长高——耐破度下降——纵向伸长率下降——横向伸长率提高——横向裂 断下降——耐破度——撕裂度P282 4.干燥对其它纸页性质的影响:
平滑度提高,紧度提高,不透明度下降 打浆度高——湿纸页收缩性好——紧度、透明度高 四.干燥机理和强化措施:(图277)1. 烘缸干燥区的划分及特点:
ab段:贴缸干燥段:升温,传热效率差。
Bc段:压纸干燥段:蒸发水量最大。
Cd段:贴缸干燥段:单面蒸发。
De段:双面蒸发段:靠纸页自身热量蒸发水分。
特点:
1)纸的干燥都有一个升温、降温、再升温的循环过程。
2)沿着纸幅的横向水蒸气排出速度不同,两边>中间 3)帆布阻碍了水分的顺利蒸发。
2. 干燥机理:
过程 传质 传热 方式 接触干燥 对流干燥,双面自由干燥区 纸机干燥的主要方式是接触干燥。
升温(10~15%)1)接触干燥的阶段性 恒温(55~65%)降速(25~35%)a.升温阶段:时间短,水分变化小,湿纸温度和干燥速率增长很快。
b.恒速阶段:纸的温度和干燥速度不变,内部水分扩散>外部,蒸发去掉的是游离水。
c.浆速阶段:第一段:温度降低,干燥速率直线下降。
第二段:温度回升,干燥速率锐减。
干燥去掉的水 第一段为毛细管水 第二段为结合水 2)干燥速率:决定于外部扩散——恒速阶段 决定于内部扩散——降速阶段;
增加烘缸个数;
3)强化干燥措施:
增加烘缸直径;
增加纸幅包角(2250~2350)3)增加接触面积F;
4)提高⊿t(t-t)——提高蒸汽压力;
b π 一般不希望烘缸温度超过1200C;
c.提高总传热系数 λ:缸导热系数 U=1/(1/α+δ/λ+1/α)1 2 α:冷凝蒸汽对烘缸的传热系数;
α:烘缸外壁对纸的传热系数;
干燥纸的热量消耗和蒸汽消耗量:凝水的热含量:
3. 干燥曲线及通风方式:(P304图291)开始逐渐升温,然后平直,最后稍有下降。
1)初期升温要缓慢:
a.产生大量蒸汽;
b.纸页贴缸 c.影响施胶 2)后期要降温(设冷缸)a.控制纸页的水分;
b.提高纸的塑性 c.减少静电作用 通气方式:(P296图281)1. 单段通气:管线简单。1)设有蒸汽循环,需定期排不冷凝气;
2)排气阻阀门太多;
3)阀门出故障时,蒸汽会流失。
2.多端通气(三段)(P296图3-282)1)一段通新鲜蒸汽,二、三段通闪急蒸发的二次蒸汽。
2)分段通气是依靠各段烘缸之间的压力差,或者借助于连接在最后一段的真空泵产生负压 进行。
特点:用气水分离器代替了排水阻气阀。
a.由于排出了冷凝水和不凝气,保证了整个烘缸温度均匀。
b.干燥曲线易于调节,趋于完善。
c.总传热系数提高。
4. 干燥部的通风 1)通风方式:
a.自然通风(层楼布置较好)5)强制通风(抽、鼓风机)6)强制循环通风 §8纸的压光、卷曲、完成整理 一.压光:一般长网纸机压部之后装有一台压光机,用以提高纸的平滑度,光泽度和厚度均匀性。
1.低中速纸机:3~6辊压光机;
高速纸机:8~10辊压光机;
P320图320 2.压光棍个数增加,裂断长、撕裂度有所下降,厚度成直线下降;
部透明度变化不大,平滑度有显著 提高,纸的紧度提高,吸墨性下降。
3.增加纸的水分,纤维塑性增加,紧度、强度、光泽度、抗油性提高,拜读和部透明度降低;
4.压光棍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应设法冷却压光棍 二.卷取:要求卷筒松紧一致 轴式卷纸机:限于低速纸机。(见胶片)13 辊式卷纸机:适合于各种车速纸机,纸卷紧度好,对纸页张力小。注意:纸在卷成卷筒的过程中;
卷 筒直径不断增加,但其圆周速度却须固定不变——需调节转速。
三.纸的完成整理:
1.超级压光:P338图345、346 1)与普通压光相比:辊数较多(8~12),车速较快(600m/min),线压大,有纸粘辊。
单面超级压光机:钢辊与纸辊相间排列,辊数为奇。
双面超级压光机:有一对纸辊连着排列,辊数为偶。
2)超级压光的作用:主要是靠压光棍间的摩擦和压力作用。压力作用提高纸的紧度,降低厚度。摩 擦作用是以提高光泽度为主,提高平滑度主要靠纸辊。
2.影响超级压光的因素:
a.纸页的水分:表3-53 b.辊间压力;
c.压光棍数;
d.压光速度;
e.辊子温度。
3.复卷:上领纸式:图3-352 下领纸式:
i.幅卷应避免卷得过松或过紧。
纵切装置:剪切式:(图353)纵切实:(图354)ii.思考题:
1、纸料中空气存在的状况及对纸料性质的影响。
2、脱气的必要性和方法;
3、纸料悬浮体的特性和其流动力学特性。
4、试用机械学说与胶体学说解释湍动的二重性。
5、流浆箱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作用,6、长网部可分为几段,各段的作用、任务。
7、喷射角、着网点对纸幅的脱水和成形的影响。
8、案辊案板的脱水机理及其比较。
9、网案振动的目的及其与纸幅成形的关系。
10、圆网的上网形式、成形原理及临界速度。
11、选分作用,洗刷作用对纸幅成形的影响。
12、试比较水平方向脱水和垂直方向脱水机理,并说明为什么垂直压榨脱水量大。
13、什么是纸页在压区的回湿? 14、升温压榨为什么能提高压榨脱水速率 15、烘缸干燥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16、接触干燥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7、干燥曲线 18、干燥纸的热量消耗和蒸汽消耗量计算。
19、提高纸板层间结合力的措施。
20、竖向性质对纸张(板)使用性能的影响。
21、纸张表面结合性能的影响因素。
22、什么是纸张的两面差?造成纸张两面差的原因是什么? 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分析题4.论述题5.计算题 14
造纸原理课件 篇2
CAI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特性,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途径。CAI虽然被广泛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其辅助教学的范围远远大于CAI的本义。
CAI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教授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系统。它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成功典范,是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重大变革的有力保障,是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培训、学习、实施终身教育的基础平台,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CAI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包含教学内容、反映教学过程的课件三部分,其中课件是最重要的部分。
1.1 CAI课件的特点
1.1.1 交互性与个别化教学
在良好的人机界面导航机制作用下,CAI系统的交互性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学生还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的步调和速度,因而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教学。
1.1.2 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CAI系统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多样,不仅可以运用图形、文字及各种动态形象表达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声音模拟进行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1.3 广泛的适用性
只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CAI不仅适用于校园教育,还适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远程教育。它不仅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还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具有极为广泛的适用性。
1.1.4 数据容量大,信息读写速度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容量的存储器使得CAI系统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而CPU运算速度和存储器读写速度的提高,使得CAI信息的读写时间极其短暂,能够及时提供教学信息,并能及时测定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1.5 能模拟,可通信
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用CAI系统来模拟教学实验过程、模拟训练、教学演示已成为现实。如果把CAI系统与通信设备进行连接,还可以建立CAI网络,使学习者能够互相交流,共享系统资源,从而有效地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交互式教学。
1.2 CAI课件的功能
1.2.1 CAI能将复杂问题层次化
科学的概念、定理定律并非通过简单的讲解就能被学生理解,如果能把所涉及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把复杂问题层次化。CAI课件通过控制图文显示的时间与次序,窗口切换等功能,可以达到控制教学过程,掌握教学节奏的目的,便于实施层次化教学。
1.2.2 静态图形动态化
教学过程中为了表现某种形式或关系,经常会使用静态图形,但静态图形无法表现出其中的动态联系。而CAI可以通过预先设计的程序,利用参数的变化实时绘制图形,动态描述静态图形的产生及图形的结构。
1.2.3 跟踪或演示过程
CAI充分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长,能够跟踪演示某一高速过程,并且能自主的改变其发生速度;同时,CAI还能保证安全环境下的化学过程的演示,变抽象为形象。
1.3 CAI课件的发展趋势———网络化
CAI作为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以独立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CAI却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它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第二,缺乏师生、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过多依赖单机CAI课件可能会适得其反;第三,非网络环境下的CAI课件开发周期长,升级困难,交互性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课件的兼容性也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转变为广域的、网络化的CAI技术,即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可以依托网络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时、高效的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播放综合性的信息,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整体效能,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
2 网络CAI课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网络CAI课件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反映的是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其本质反映的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如图1所示。
而由于大多数CAI课件都是图、文、声、像样样具备,且大量地采用动画、交互等设计,故网络CAI对网络带宽要求很高。现在,随着各种Web Server的涌出,使得网络CAI可以在局域网上得到较好的使用。但不管是什么模式和风格的CAI课件,在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媒体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网络CAI课件在设计上应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为实现上述目标,考虑网上教学的特点,对于网络CAI课件的总体设计,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2.1 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并注重合作化。
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如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记录功能,设计供学生随堂使用的电子笔记等。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网络CAI课件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和协商关系:
1)学生间的合作
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的合作互动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的设计:问题(任务)的提出、回报的获得、小组的状态、交互的技巧等。
2)师生间的合作
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要能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
2.2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素材,搭建良好的交互界面。
由于网络是向宽带、高速发展的,它使网络CAI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并设计灵活多样的实践练习和训练内容,提高网络CAI课件的交互性。另外,提高软件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能让学生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评价反馈的设计
通过评价反馈功能的设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
我们在设计网络CAI课件时,除了尽可能地发挥Web page的潜力,如设计更加规范、清楚的导航系统、更加生动活泼的页面之外,还可借助其他一些强有力的课件设计工具,例如基于脚本Script的Toolbook,基于流程图的Authorware,基于时序的Director等。当然,设计网络CAI课件还可以使用专业的Web开发技术,如Java,ActiveX等。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但我们仍要明确,计算机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CAI系统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机结合的互补关系。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也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蔡雪君.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z1).
造纸原理课件 篇3
关键词:电视机原理 课件制作 实物授课 教改
中图法分类号:TP391文章标识码:A
引言
通信领域内的发展已为人们所熟悉,例如程控电话、计算机通信以及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正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且出现了背投、液晶、网络电视等等新生事物。如何在《电视机原理》课程中,采用积极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的获取、更新知识,以便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实际出发,探索了实物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电视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里做一个总结,希望抛砖引玉,能够使得《电视机原理》授课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一、课件制作与教学
1.CAI辅助课件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视机原理的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计算机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尤其适用于电视机原理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教师的好帮手。电视机原理课程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讲授的显性课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原理授课绝不是靠空洞讲话能奏效的,学生要正确理解其原理,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的内化活动。把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运用到电视机原理的课程中,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2.CAI的平台
现在的CAI手段是非常多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制作CAI课件的平台。国内的有洪图、科利华、方正奥思等,国外的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等。各种平台的特点各不相同,有些是幻灯式,有些是主页式。笔者用的是PowerPoint,在使用中,笔者觉得PowerPoint的界面非常好,它设计操作控制方便,学起来较易上手,而且画面精美,还能辅助一些动画效果。
3.课件具体实例
在电视机原理中的教学中,笔者感觉数字电视里关于信息编码等技术是一个难点。众所周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变革,对电视机原理的信息编码技术讲授,即是对以往模拟电视的一个发展,可以使得同学获得最新的电视技术;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同学对其他有关课程的理解。
在电视机原理的授课中,利用CAI课件,重点可以应用一些框图、流程图,非常形象地把一些复杂的概念图形化、象形化,对于信息编码这部分,基本上使得同学将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概念,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加以理解。除了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部分,另一个难点就是有关电路的讲解。结合着课件,笔者将重点的电路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并且配合着动画来描述电流、磁场的有关变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物教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并且保持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否则的话学习只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采用实物教学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得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
由于电视机原理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等有关知识,光利用课件进行讲解还是显得有些枯燥与乏味。笔者针对这点,将电视机搬上了讲堂。
针对电视机原理课程中有关的知识,利用示波器进行测试,从示波器上看到了电压在放大器前后的变化。并且还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将一块磁铁放在显示器的旁边,观察显示的效果,对同学们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分组讨论。事实证明,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着实物电视机,笔者将里面大概的模块进行了分析,采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方法:首先将接大模块的作用,然后深入到模块里面,分析小模块的原理。这种方法,给学生们深深的加入了“系统”的概念、以及“模块化”的概念,“系统”的概念正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而这种概念正是在计算机课程、电路课程,以及工科课程里必须具备的。
三、教学测试
为了印证笔者的授课是否真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将不同的班级,或者同一班级的不同课程,变换着授课方式进行了比较。分别进行了三组实验,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对获取知识的影响。
1.教学环节——课件教学
学生兴趣不大,极少数喜欢学习的同学,可以认真听讲,从课下的提问中,看出很多同学对原理的理解不深刻。
2.教学环节——纯课本教学
学生兴趣很差,部分同学睡着了,从测验和问答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理解的很差。
3.教学环节——实物教学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是很多同学觉得存在着大量的疑问,尤其是有同学向老师索要有关的备课记录。
4.教学环节——实物+课件
学生积极性高、兴趣大、情绪高,从下节课的提问中,发现很多同学已经理解了大部分的内容,从小测中也体现出来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很多一贯不太爱参与课堂的同学,居然也能参与进来,并且理解的不错。
四、注意的问题
这里从笔者实际的上课效果来看,采用课件加实物授课的方式,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里笔者还要强调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首先,实物教学是一个要求很高的环节。能够采用实物教学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理解电视机原理的课程,并且还要懂得大量在课本上不具有的知识。在课堂上,确实曾出现过很多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情况,这样很大的打击了教师的形象,不利于课程的进行。所以需要教师课下大量的学习。总结,尤其是有关的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针对很多实际问题,笔者走访、请教了许多电视机维修的人员。最终有了很大的收获。
2.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好的CAI课件。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各种资料的收集,并做好分类工作。可以利用当前互联网的优势,浏览相关的论坛,网站。“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只有这样,当要用到时就可以随手拈来,缩短制作课件的时间。
3.教师要积极跟踪技术的发展形势,对电视机的发展动态有相关的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同学在课程中及时地把握时代潮流。比如,现代电视机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的模拟电视了,里面的模块都采用的是数字式。虽然模拟电视是电视机原理的基础,但这已经不能够适应教学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就需要开展新知识的教学。另外,通过介绍等离子、LED液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全文总结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本文对于《电视机原理》课程的授课,采用了一种课件加实物的方式。从笔者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可以大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电视机原理课教学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同时产生反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兴趣。并且這种方式,可以比较清楚的阐述出这种工程性很强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章变.电视机原理与维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谢玉妹.电视机原理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造纸原理课件 篇4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生产实践
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A.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D.反映论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14、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D .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15、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主体的能动性
2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D.实践—认识—实践
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感觉
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感性认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
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程度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唯物史观
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生产劳动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中的钥匙,因为劳动是(B.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C.社会劳动
14、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前进的、上升的
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社会存在(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0、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生产方式
2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2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生产方式
26、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7、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D.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28、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A.生物圈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A.绿色植物
30、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C.有很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
3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3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生产劳动
35、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3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
3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8、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0、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A.生产力
4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4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A.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45、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6、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者
4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48、生产资料包括()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生产工具系统
5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5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B.根本标准
5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生产工具的状况
5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54、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D.它在当代的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5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关键是()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56、生产关系是指()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5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或起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关系是()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59、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6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B.奴隶社会
6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2、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B.经济原因引起的6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生产力的发展
6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6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66、上层建筑是指(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7、国家属于()B.上层建筑
6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69、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0、社会形态是()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7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7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74、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
75、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76、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7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78、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7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D.政治暴力的强制来维持
80、宗教是()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81、道德的特点在于()B.它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82、艺术的特点是(B、用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63、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84、上层建筑是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B.国家政权 85、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8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
8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88、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89、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最主要成分是(B.军队 90、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国体
9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9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3、国家的消亡是指()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94、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9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直接动力
96、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97、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98、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D.建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99、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0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等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这说明(B.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 10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0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8、人的本质在于()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9、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110、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11、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112、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113、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1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B.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115、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16、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造纸原理课件 篇5
Flash中的变量有局部变量、时间帧变量, 还有全局变量。
1.1 局部变量
凡是在函数中用关键字“var”来申明的变量都是局部变量, 特点是只能在此函数中调用。下面举例说明。
function test () {
var myvar=" 这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
trace (myvar)
}
test ()
trace (myvar)
输出错误是访问的属性myvar未定义, 因为是局部变量, 只在function内有效
1.2 时间帧变量
在函数以外定义的变量, 包括用关键字var定义的变量都属于时间帧变量。
可以在定义的时间帧里直接使用, 一般都是在时间帧的第一帧里定义的, 这样就方便在其他帧里调用了, 如果在其他时间帧里使用, 就要注意路径了。
1.3 全局变量定义
顾名思义, 就是可以整个文件中使用的变量。
全局变量用基本格式为: _global.变量名, 可以在任何时间帧中调用, 不需要指明路径了。
var _global.myName = " Tom" ; // 全局变量的错误语法
_global.myName = " Tom" ; // 全局变量的正确语法
ActionScript中提供了typeof操作符 , 用于确定某一个变量的类型: typeof ( Variable ) ; 另外, Flash中提供了两个类型转换函数。Number函数可以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数字, String函数可以将一个数字转换成一个字符串。
总结: 全局变量在整个动画的脚本中都有效, 而局部变量只在它自己的作用域内有效。声明局部变量需要用到var语句。例如, 在下面的例子中, i是一个局部的循环变量, 它只在函数init中有效: function init () { var i; for (i=0; i<10; i++) { randomArray [i] = random (100) ; } } 局部变量可以防止名字冲突, 而名字冲突可能会导致致命的程序错误。例如, 变量n是一个局部变量, 它可以用在一个MC对象中计数, 而另外一个MC对象中可能也有一个变量n, 它可能用作一个循环变量, 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作用域, 所以并不会造成任何冲突。使用局部变量的好处在于减少程序错误发生的可能。比如, 一个函数中使用局部变量, 那么这个变量只会在函数内部被改变, 而一个全局变量可以在整个程序的任何位置被改变, 使用错误的变量可能会导致函数返回错误的结果, 甚至使整个系统崩溃。
2 合理设计布局变量
课件7483全加器模拟器 (图1) 中很好的体现了局部变量的特性, 其上部26个输出变量 (图1中虚线的框是Flash中的动态变量), 只在function内有效。
在图1的AS层的第6帧, 如果不用函数td (), 而采用时间帧变量anfh1, 会导致程序选择4bit或8bit按钮时候, 会有遗留变量显示在加法器的显示窗口, 出现明显bug。采用以下部分代码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采用函数td () 能够很好地实现执行某个功能后全部清空td () 函数内的局部变量, 在点击按钮4bit或8bit时候, 不会有遗留错误结果。同样道理, 在第40帧上也采用了函数, 这样4bit和8bit就互不影响, 程序正常运行。
在采用上面方法之前, 已经用设计循环计数变量I, 累次运行加1的设计方法, 在判断是否大于1的情况, 虽然也能够实现程序结果, 但代码繁杂, 很容易出错, 有BUG出现。
3 结语
局部变量只会在函数内部被改变, 而一个全局变量可以在整个程序的任何位置被改变, 这样会带来系统程序的风险。灵活巧妙地运用局部变量可以大大减轻程序设计的难度。
摘要:微机原理接口与技术的教学网站开发,里面包含几十个交互性强的课件。采用Flash CS5.5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有大量的仿真程序,运用AS3.0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设计对应的课件,在此过程中灵活设计安排Flash变量,可以大大降低程序设计难度并且使程序易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