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我的骄傲》

2024-09-13

名家散文《我的骄傲》(通用11篇)

名家散文《我的骄傲》 篇1

名家散文《我的骄傲》

我在与李泽厚的对话录《告别革命》中评价李泽厚是“中国大陆人文科学领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并说我一直把他视为师长。没想到,我的这一评价竞引起几位从大陆出来的朋友的嘲讽与攻击,并说我未免太贬低了自己。

听到这一攻击,我的第一感觉,是觉得这些攻击者和我的心灵距离确实太远了。此时我不想再次评价李泽厚和给这种评价作阐释,但我要说,我把李泽厚当作“师长”,不是我的谦虚,而是我的骄傲,不是我的自我贬抑,而是我的自我肯定。不用说李泽厚这样杰出的思想家,即使是一些普通的作家诗人,只要我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得益,我也把他们视为老师。不耻相师,在少年时代我就懂得这一道理。我记得出生於智利的大诗人聂鲁达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把所有的诗人都称作我的老师,这不是我的谦虚,恰恰是我的骄傲,因为要不是我熟读了在我们国土上以及在诗歌的所有领域写下的这一切佳作,哪里会有我今天的一切。”这是他就任智利大学哲学教育系学术委员时在演讲中说的话,这句话在我心中共呜得很久,而且使我知道他为甚麽会成为伟大的诗人。知道一个伟大的诗人在知识面前总有一种永恒的谦卑,并且把这种谦卑视为骄傲。

聂鲁达,不论是他的诗歌散文还是演讲都充满智慧的灵性,如果要揭开他心灵的秘密,上述的这一句话恐怕是一把钥匙。他的这一白白,说明他不仅善於吸收外域智慧的活水,而且善於吸收自己国土上智慧的活水,这一活水就在他的身边,就像故乡村庄里的江流。这恐怕是他在母亲的乳汁哺育之後,最重要的`第二乳汁。智利是个小国家,而聂鲁达却从自己的祖国诗人那里吸收了许多养份,而且为此而骄傲。而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有那么多杰出的兄弟,有那么多摧残不死的卓越心灵,我能把这些杰出的兄弟与心灵视为师长,决不是耻辱。我昨天为此而骄傲,今天仍然为此而骄傲。

聂鲁达把善於学习的谦卑视为骄傲,这是值得他自豪的。他有一种诗人纯洁的眼睛,使他能淘汰掉世俗眼睛中的杂质如嫉妒、狭隘、偏见等等,而以博大的情怀面对一切智慧的创造。他拥有一颗大海般的可以容纳各种江河的胸襟,拥有懂得尊重卓越人物的品格,他知道这一点不容易,所以他为自己骄傲。

因为聂鲁达的谦卑,我想起自己人生中的一种奇特感觉,这就是在诗人与学者中,我更喜欢诗人,更喜欢和他们做朋友。我生活在学院里很久,但也接触许多诗人。接触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股寒气,像是冰人,不是真的人。这也许是他们对世界看得太透,反而悲观,从头到脚便生了寒气。这是一些有学问的人,还有一些是属於并无太多学问和建树却偏摆架子,刻意把自己抬高以期人们仰视的,也有一股寒气,但因为刻意,所以寒气就变成酸气。但真正的诗人都没有寒气与寒酸气,倒有许多热气与孩子气,至死都有一股孩子般的天真,我倒喜欢这种诗人,和他相处不会太累。聂鲁达就是这种人,我在美国特别喜欢的保罗·安格尔,也是这种人。

我敬重李泽厚并和他成为朋友,是觉得他并不高寒,至少对我是亲切的。在中国,他的学识大大高於那些满身冷气的人,处於中国大陆的人文科学的屋顶,但架子却没有他们大,心态也很年青。我嗜好读各种书籍,但在当代大陆学界,我真的找不到第二个能像他那样独创一套学术命题和学术系统的人。两种人化自然和两种本体存在,西体中用,儒道互补,审美方程,历史积淀说,主体性实践哲学,情本体,实用理性,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历史主义和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区分等等,每一个命题都属於李泽厚,又切实影响中国,然而他明明处於高处却不高寒,因为不高寒,所以他关怀民瘼,拥抱社会,也不得不为救救孩子而走上街头,完全放下架子,像李泽厚这样的学者,难道只配被批判的命运而不值得我和一些朋友理性地肯定他的学术实迹与讴歌他的不寒冷的小提琴吗?

《告别革命》出版後,虽遭到不少人身攻击,但也有热烈支持的。年已七十五高龄的邹谠教授,身体病弱,却在大暑天中,写了那一封万言书信给我们,其热情实在动人。他是高我们一辈的老学者,又早巳名满天下和桃李满天下,却如此谦卑,这种学术品格很值得深思,并值得我认真学习。想到邹谠教授的谦卑态度,我更觉得自己的谦卑是应该的。前几天,我收到高行健兄的信说:“看了《告别革命》,中国当代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书来,这大概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也算得其自在而快乐。”高行健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但也是诗人,有天真在,所以想到的不是你高我低,而是存在的意义。真的,我们这一代人被革命名义下的种种荒谬行为耗尽了生命而能在最後喊一声“告别革命”,也算是意识到自己应当活得像样些,在精神土地上是应当站立起来了。李泽厚敢於喊出,我也能跟着呐喊,实在也是我的骄傲。

名家散文《我的骄傲》 篇2

我想通过《我与地坛》的案例, 和各位探讨怎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课文 (指课改前的版本) , 这个单元的前两课, 一是《荷塘月色》, 一是《我的空中楼阁》, 一篇语言优美, 一篇意境朦胧, 两文都形象鲜明, 主旨也不难理解, 学生读起来障碍不大, 但《我与地坛》则不同了, 文章的意蕴深厚 (有的地方可以说深奥难懂) , 语言富含哲理, 高一的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篇课文, 怎样来教呢?我开始设计了一个方案, 即由教师来讲读, 选出我认为重要的和难懂的段落来为学生逐点讲解, 这个方案肯定可以面面俱到, 把我个人的理解都塞给学生, 但我一直犹豫不决, 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案, 主要是担心这篇课文太长, 恐怕学生耐不住性子来听我的讲解, 结果会费力不讨好 (可能我们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 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于是, 我让同学们自己先预习课文, 提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句、段都可以提) , 结果汇总上来有几十条, 合并同类项还有二十余条, 可见此文的阅读确实有难度, 难道一条一条地给学生解答吗?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 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疑问, 说明他们愿意读这篇他们认为深奥的文章, 说明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于是, 我干脆改变教学策略, 由教师讲改为由学生讲。首先, 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分组讨论, 要求:所有的答案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在这个讨论式的阅读过程中, 同学们有意见一致的兴奋, 也有看法不同的交锋, 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恰当的评点和引导, 及时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并让这思路提升成为一种方式, 他们以后便会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课文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最后有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许多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 讨论后有同学说:“‘荒芜’是因为这园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说它‘不衰败’, 是因为作者看见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都有滋有味地活着, 有情有趣地忙着。还有那‘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精彩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就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首先, 分解这句话, 找出它的关键词, 它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荒芜”, 一个是“不衰败”, 这两个词使得这句话充满矛盾, 造成理解困难,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注脚 (有关的描写) , 这个关键点解决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经点拨, 同学们豁然明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读方法,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能力。课文的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 它不像第一部分探讨人生、探讨生命那么深奥,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而且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 我便因势利导, 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从文本中认识和了解史铁生的母亲。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情景交融的描写、发自内心的议论, 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有的同学甚至读到泪下。读完后我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大家的发言十分踊跃, 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有满满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我又开掘一步, 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母亲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每一个都触动着孩子们年轻的心。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四个大大的字, 同学们表情凝重, 课堂十分安静。我想, 他们一定在内心体味着这句话深刻的涵义。教完这一课后, 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后记:我虽然这样备了课 (指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 但我并没有这样教。而是让学生读书、质疑、分组讨论、再读书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做老师的应在开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以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质疑法正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篇难懂的课文, 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我也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我和学生都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当然, 这只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好方法。比如, 了解作者身世法, 运用诗歌对联导入法, 先读结尾引入法等。

再来谈谈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它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上。

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他笔下的故都的秋, 像一首诗, 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 美丽而寂寞;像一首歌, 忧伤而苍凉。文章的写作时代离我们学生太远, 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离我们学生也有点远 (不易理解) , 文字的风格离我们学生还是有点远 (不熟悉, 不好懂) 。这样的散文怎么教给学生读呢?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的。我让学生先读一读, 读完后谈谈整体的感受。读第一遍, 学生说:不知道他想写什么?我说, 文章题目不是说了嘛, “故都的秋”啊!学生说, 可是他还写了好些别的:比如南国的秋, 比如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感觉等等。我说:散文的特点不就是“散”嘛。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专意看关于“故都的秋”的描写, 其余的都撇开。这个阅读要求提的十分明确、十分具体, 学生读起来目的性就很强了, 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故都秋景的描写, 归纳为:碧绿的天色, 槐树下的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秋蝉的残声, 忽来忽去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枣。看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 并不算困难, 这只是阅读的浅层次的要求, 老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深入下去。于是我再发一问:北国的秋景肯定不止作者所写的这些, 那他为什么单选了这些来写呢?学生三读此文, 有的同学说:这些景才是作者心中特有的“故都的秋”;有的说:这些景具有代表性;有的说:作者在最后用比喻说北国的秋如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它特别强烈、有味、耐看。再发一问:那作者在第三段开头曾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也是故都的秋景。作者为什么只是提一下, 而不去着力描写呢?学生思考后说:那些都是著名的景点, 在南方时自然很容易想起, 但作者最有感触的、体会最深的并不是这些景点, 而是北国秋的那种清、静和悲凉的韵味。师:回答太好了。作者所选取的正是北国那些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景色来写的, 这也正是郁达夫恋着爱着专程“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来体味的北平的秋啊!这里可以引导一句, 作者选什么素材来写是和他想表现思想感情或主题中心分不开的, 同学们写作时也应如此啊。再问:回到开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作者只要集中地写了他所喜爱的北国的秋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特别情感呢?对第一个问题, 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 作者写南国的秋的用意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而作者为什么写中外文人们对秋的感情, 学生们还不太明白。我问:去掉这一段可不可以?生答:似乎可以。师:你们回答得不肯定, 用了“似乎”一词, 那就是觉得写了它还是有作用的, 大家仔细想想作用是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确:这一段并没有描写秋景秋色, 而是一段议秋的文字, 这一段对于秋的讨论, 加深了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说明了不但是“我”, 古今中外的文人诗人们对秋都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 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只是“我”更钟情于“北国的秋”罢了。原来, 这些散文大家是不会随意地多写一段文字的啊!到此, 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又加上一问, 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物———秋色、秋声、秋雨、秋果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连接的词语, 这个要求使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语言运用上的问题, 能细心地揣摩文章的细微之处。他们发现了第三段写秋色, 第四、五段写秋声, 第六至十段写秋雨, 第十一段写秋果, 作者是用一些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的, “就是在一家院子里住着就可以享用秋色”、“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 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这里面的“就是”、“也是”、“更是”、“还有”、“也是”等词, 看上去是作者随手写来, 其实细细品味,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啊, 他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引导着我们顺着他的眼光、他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感受到他所喜爱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啊!他眼里的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 并不在陶然亭、钓鱼台, 也不在西山和玉泉, 而在每座低矮的房屋内外, 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 在高高的天空里, 在阵阵秋雨过后人们的谈话里。

这很像是个谈话式的阅读,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平等的谈话、共同的探讨, 把这种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方法不露痕迹地教给了学生。

跟名家学读散文 篇3

首先,作者从总体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散文的评价:随意性、多样化,并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一观点。接着,作者列举了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这样写,一方面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认为散文“随意性、多样化”的观点,也为下文评价郭沫若散文的风格做铺衬;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阅读者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郭沫若散文的风格。紧接着,作者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郭沫若散文风格的看法:在“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与“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二者中,作者明确表示喜欢后者。而后,作者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从文字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引用原文表达了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赞叹。最后用名句和原文弄“拙”成“巧”,进一步肯定了《白鹭》的艺术境界。

晓雪这样对散文进行评论,扫除了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显得随性而又严谨,诗意而又准确,这与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我们也摸索到了讀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是静心。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阅读散文需要以心会心,心浮气躁是读不出散文的味儿的。晓雪能准确地定位一些名家散文的风格,正是得益于他多年的静心阅读。多读多想,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是动情。不管怎么写,散文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必须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我们要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这就要求我们从“情”的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要感受到作者的情,就需要找到作者寄托的物。晓雪就感受到了郭沫若为抒发对平常之美的赞叹,以白鹭为载体的独特感受,所以,他的评论也便得心应手。

散文名家谈散文写作经验 篇4

吴培金

1.天地钟灵毓秀于其人,应该到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和历史。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梁衡

2.写人不能忽略作者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苏童

3.写人记事要有特色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

----老舍

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 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

---叶兆言

5.在苦难中升华

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

----王英琦

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梁实秋

7.萧红的散文带有浓郁的自叙传性质和抒情色彩

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通过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作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肖凤

8.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

----李广田

9.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

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 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那有什么意思呢? 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这样。

----丁玲

10.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

11.散文的奇异之美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 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余光中

12.有情与有心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 上做立足。古人很早就有“景语即情语”的说法。„„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多积累。

-----格非

13.好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真实平淡的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通病,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为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感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汪曾祺

14.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写“状物散文”,需要我们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我们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这种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个这个物体或者事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同样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同样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

----莫言

15.留心观察,才能笔下有神

中学生作文,状物之通病是流于空洞,物成了符号,干瘪、模糊,没有质感,互可取代。说起来,原因皆可归咎到不事观察,亦是平时留心不够,胸中无丘壑。状物要有神,诀窍只有一个:状一朵花前,先看一千多花。

---何立伟

16.触景生情,营造意境

状景散文,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

---孙犁

17.写散文要擅于捕捉“感性(感官经验)”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余光中

18.散文的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结合

艺术散文的内容,只要思想感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必拘于一格。个人独特的经验或感受,亦有只得珍视的;但是,开阔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恒为艺术散文内容上的精金美玉,若与狭隘而造作的内容相较,品质高下自见。

艺术散文的形式之美,是语言、格调、结构、布局„„诸元素结合手法的高低,足以显示作者艺术造诣的水平,自然结合,浑如天成,乃展现散文的创造境界。

名家抒情散文 篇5

懂得比爱更重要

人生许多的痛苦和纠结,就在于放下与放不下之间。放下吧,还有一丝留恋,挽留吧,再也不能圆满;了断吧,藕断丝连,丢弃吧,尚有一丝微温,不丢吧,再也回不到从前。有些事不是不想放弃,而是已经无法放弃,有些人不是不想忘记,而是忘记已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走亦难,留亦难,徘徊在爱与不爱的边缘。

衣服破了可以再缝补,镜子破了,即使再怎么修复,也不会完好如初。感情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心一旦伤了,便无药可救,即使回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心动。动什么也别动感情,一旦深陷其中,便会执着成殇,伤什么也别人心,一旦伤了,你伤及的不只是一颗爱你的心,更是你被谴责的良心。一别一辈子,一伤一生痛,你以为是在惩罚对方,恰恰是你惩罚了自己。

人人都有自尊,即使爱到卑微,也不能任你一再地去践踏。爱是真心换真情,懂得珍惜,才配拥有。一味的卑微,换不来你的尊重,一再的屈尊,等来的却是一再的无视和冷漠,因为在乎,所以慈悲,因为爱恋,所以忍耐。不要把别人的宽容当成软弱,不能把别人的卑微当成犯贱。没有谁有义务对你好,能迁就你是因为念着那段情,感情不是敷衍,宽容也有底线,爱需要用心去呵护,情需要用心去感悟。

当爱不能同步,你的真诚换来的,是对方的无动于衷,当你用心弹奏的音符,却引不来他的共鸣,或者,他明明是爱着,却一再地去伤害,且言不由衷。这说明,爱已走到了尽头。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挽留,而是拍拍身上的灰尘,莞尔一笑,掬一缕清风,为他送行。宁可高傲地转身,不去卑微地低头。

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的欣赏与懂得。一个不懂你的人,即使再怎么爱你,最终只能让你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爱情里,懂得,远比爱更重要。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不欣赏你的人身上,那样做不值得。人生苦短,能让自己过得开心才不辜负生命,远离那些不让你快乐的人或事。如果爱你的人心里有你,他自然会处处想着你,事事让着你,如果他心里没有你,任你呼天呛地也无济于事。如果他真的在乎你,绝不会因为你的优秀而去嫉妒你,他应该懂得你的付出,理解你的不易。

治疗爱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爱治爱。放弃一段情会心痛,除了时间以外,唯有爱才能将滴血的伤口慢慢抚平。只要你肯走出来,就会邂逅下一个路口,或许,转角处,又是一处柳暗花明。

不论你经历几次真爱,不论是受过多少伤害,到最后,你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移情别人,爱最终会让你明白,不是怎样去取悦别人,而是怎样愉悦自己。

珍惜那个在乎你的人,能够对你好,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这么好。真正爱你的,不说爱也不会离开,走进一个人心里实属不易,再走出来,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在乎,所以计较,其实爱人的心非常脆弱,经不起一再的折磨。谁都希望被理解,谁都希望两情相悦,能够包容你的无理和挑剔,一切源于心的相容与默契。无论走了多远,始终如一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才是一往情深。

茫茫人海,寻的不过是一份美好的缘,一份刻骨的真,一份相知的暖,一份感人的善。感情,因欣赏而美丽,因真诚而温暖,因珍惜而久远,理解才会包容,懂得才会心疼。因为每一次泪水,都连着心,每一次欢笑,都含着情。

有一些誓言,像一把带着锋芒的利剑,因为未曾兑现,也明白永远无法去兑现,可无论走了多远,只要偶尔地那么一念,就会将你的心,割的鲜血淋漓!那是一生的痛,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一个人,可以爱,但不能去深爱,可以重情,但不能执着,因为深爱容易伤害,执着容易负累。爱可以让你变成傻瓜,也可以使你成为智者,有时候,冷漠不代表无情,无语不代表不爱,适当的保持一定距离,不失为一种睿智。

我们有可能爱错了人,也有可能做错了事,但不管错过多少回,失败过多少次,我们终究在错误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和最适合自己的事。不要奢求一次成功,有时需要我们等一等,转过几道弯,摔过几次跤,所有的疑难,生活早晚会给你答案。

怎样写好散文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名家经典散文 篇6

爱情不风流,爱情是两性之间最严肃的一件事。

调情是轻松的,爱情是沉重的。风流韵事不过是躯体的游戏,至多还是感情的游戏。可是,当真的爱情来临时,灵魂因恐惧和狂喜而战栗了。

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是灵魂的事。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时间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相反,在风流韵事中,灵魂并不真正在场,一点儿小感情只是肉欲的佐料。

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极认真。正因为此,爱情始终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如果失败又会留下很深的创伤,这创伤甚至可能终身不愈。热恋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对方并被对方充满,一旦爱情结束,就往往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风流韵事却无所谓真正的成功或失败,投入甚少,所以退出也甚易。

爱情不风流,因为它其实是很谦卑的。“爱就是奉献”--如果除去这句话可能具有的说教意味,便的确是真理,准确地揭示了爱这种情感的本质。爱是一种奉献的激|情,爱一个人,就会遏制不住地想为她(他)做些什么,想使她快乐,而且是绝对不求回报的。爱者的快乐就在这奉献之中,在他所创造的被爱者的快乐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父母对幼仔的爱,推而广之,一切真爱均应如此。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男女之恋中真爱所占的比重,剩下的就只是情|欲罢了。

爱情不风流,因为它需要一份格外的细致。爱是一种了解的渴望,爱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的一切,把她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当作最珍贵的财富接受过来,精心保护。如果你和一个异性发生了很亲密的关系,但你并没有这种了解的渴望,那么,我敢断定你并不爱她,你们之间只是又一段风流因缘罢了。

爱情不风流,因为它虽甜犹苦,使人销魂也令人断肠,同时是天堂和地狱。正如纪伯伦所说--

“爱虽给你加冠,它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它虽栽培你,它也刈剪你。

”它虽升到你的最高处,抚惜你在日中颤动的枝叶。它也要降到你的根下,摇动你的根柢的一切关节,使之归土。“

所以,内心不严肃的人,内心太严肃而又被这严肃吓住的人,自私的人,懦弱的人,玩世不恭的人,饱经风霜的人,在爱情面前纷纷逃跑了。

所以,在这人际关系日趋功利化、表面化的时代,真正的爱情似乎越来越稀少了。有人愤激地问我:”这年头,你可听说某某恋爱了,某某又失恋了?“我一想,果然少了,甚至带有浪漫色彩的风流韵事也不多见了。在两性|交往中,人们好像是越来越讲究实际,也越来越潇洒了。

也许现代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所以不愿再给自己加上爱情的重负,而宁愿把两性关系保留为一个轻松娱乐的园地。也许现代人真是看得太透了,所以不愿再徒劳地经受爱情的折磨,而宁愿不动感情地面对异性世界。然而,逃避爱情不会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空虚的一个征兆吗?爱情原是灵肉两方面的相悦,而在普遍的物欲躁动中,人们尚且无暇关注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颗灵魂呢?

可是,尽管真正的爱情确实可能让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价,却也会使人得到刻骨铭心的收获。逃避爱情的代价更大。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一样,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名家茅盾散文 篇7

《欢迎古物》

自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炮在四小时内打下了“天下第一雄关”以后,大人先生们就挂念着北平文化城里的古物。现在好了,平津尚未陷落,而古物已经装箱待运;据说共装三千大木箱,须得四列车方能运走;那么,万一不远的将来平津失守,而古物无恙,大人先生们庶可告无罪于列祖列宗。

古物虽有三千箱之多,但到底只有三千箱,四列车也便运了走。比不得平津的地皮是没有法子运走的。至于平津的老百姓,——几百万的老百姓,更其犯不着替他们打算,他们自己有腿!

况且就价值而言,也是老百姓可憎而古物可贵。不见洋大人撰述的许多讲到中华古国的书么?他们嘲笑猪一样的中华老百姓,却赞赏世界无比的中华古物呢!如果为了不值钱的老百姓而失了值钱的古物,岂不被洋大人所叹,而且要腾笑国际?于此,我们老百姓不能不感谢大人先生们尽瘁国事的苦心!

然而别有心肠的日本帝国主义似乎并不因为北平古物已走而就此放手。他们正在急急忙忙增兵到热河边境。我们用火车运古物,他们用火车运兵!平津的老百姓眼见古物车南下却不见兵车北上,而又听得日军步步逼进,他们那被弃无告的眼泪只好往肚子里吞。

可惜洋鬼子的机械文明尚未臻万能之境。不然,用一架硕大的起重机把中华古国所有的国宝,例如北平的三海大内,曲阜的孔林,南京的孙陵之类,一齐都吊上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去,让大人先生们安安稳稳守在那里“长期抵抗”,岂不是旷世之奇勋!

不过目前已经有四列车的古物待运,实在也是了不起的荩谋了,老百姓感激零涕之余,应该高呼三声:古物万岁!

《虹》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红色的太阳光已经铺满了北面的一带山峰。但我的窗前依然洒着绵绵的细雨。早先已经听人说过这里的天气不很好。敢就是指这样的一边耀着阳光,一边却落着泥人的细雨?光景是多少象故乡的黄梅时节呀!出太阳,又下雨。但前晚是有过浓霜的了。气温是华氏表四十度。无论如何,太阳光是欢迎的。

我坐在南窗下看N.Evr-einoff的剧本。看这本书,已经是第三次了!可是对于那个象征了顾问和援助者,并且另有五个人物代表他的多方面的人格的剧中主人公Paraclete,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憎呢或是爱?这不是也很象今天这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么?

我放下书,凝眸遥瞩东面的披着斜阳的金衣的山峰,我的思想跑得远远的。我觉得这山顶的几簇白房屋就仿佛是中古时代的堡垒;那里面的主人应该是全身裹着铁片的骑士和轻盈婀娜的美人。

欧洲的骑士样的武士,岂不是曾在这里横行过一世?百余年前,这群山环抱的故都,岂不是曾有些挥着十八贯的铁棒的.壮士?岂不是余风流沫尚象地下泉似的激荡着这个近代化的散文的都市?

低下头去,我浸入于缥缈的沉思中了。当我再抬头时,咄!分明的一道彩虹划破了蔚蓝的晚空。什么时候它出来,我不知道;但现在它象一座长桥,宛宛地从东面山顶的白房屋后面,跨到北面的一个较高的青翠的山峰。呵,你虹!古代希腊人说你是渡了麦丘立到冥国内索回春之女神,你是美丽的希望的象征!

但虹一样的希望也太使人伤心。

于是我又恍惚看见穿了锁子铠,戴着铁面具的骑士涌现在这半空的彩桥上;他是要找他曾经发过誓矢忠不二的“贵夫人”呢?还是要扫除人间的不平?抑或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鹰骑士”?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书桌上的电灯突然放光,我从幻想中抽身。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这样的新式骑士,在“新黑暗时代”的今日,大概是不会少有的罢?

《冥屋》

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喜欢看东邻的纸扎店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一类的东西。那纸扎店的老板戴了阔铜边的老花眼镜,一面工作一面和那些靠在他柜台前捧着水烟袋的闲人谈天说地,那态度是非常潇洒。他用他那熟练的手指头折一根篾,捞一朵浆糊,或是裁一张纸,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很有艺术家的风度。

两天或三天,他糊成一座”阴屋“。那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庭园有花坛,有树木。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备。厅里的字画,他都请教了镇上的画师和书家。这实在算得一件”艺术品“了。手工业生产制度下的“艺术品”!

它的代价是一块几毛钱。

去年十月间,有一家亲戚的老太太“还寿经”。我去“拜揖”,盘桓了差不多一整天。我于是看见了大都市上海的纸扎店用了怎样的方法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了!亲戚家所定的这些“冥器”,共值洋四百余元;“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我心里这么想。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还得当天现做,当天现烧。并且离烧化前四小时,工程方才开始。女眷们惊讶那纸扎店怎么赶得及,然而事实上恰恰赶及那预定的烧化时间。纸扎店老板的精密估计很可以佩服。

我是看着这工程开始,看着它完成;用了和儿时同样的兴味看着。

这仍然是手工业,是手艺,毫不假用机械;可是那工程的进行,在组织上,方法上,都是道地的现代工业化!结果,这是商品;四百余元的代价!

工程就在做佛事的那个大寺的院子里开始。动员了大小十来个人,作战似的三小时的紧张!“船“是和我们镇上河里的船一样大,“桥”也和镇上的小桥差不多,“阴屋“简直是上海式的三楼三底,不过没有那么高。这样的大工程,从扎架到装璜,一气呵成,三小时的紧张!什么都是当场现做,除了”阴屋“里的纸糊家具和摆设。十来个人的总动员有精密的分工,紧张连系的动作,比起我在儿时所见那故乡的纸扎店老板捞一朵浆糊,谈一句闲天,那种悠游从容的态度来,当真有天壤之差!“艺术制作”的兴趣,当然没有了;这十几位上海式的“阴屋”工程师只是机械地制作着。一忽儿以后,所有这些船,桥,库,阴屋,都烧化了;而曾以三小时的作战精神制成了它们的“工程师”,仍旧用了同样的作战的紧张帮忙着烧化。

和这些同时烧化的,据说还有半张冥土的房契(留下的半张要到将来那时候再烧)。

名家写景状物散文 篇8

我不喜欢病菌盛行的春天,不喜欢大汗淋漓的夏天,也不喜欢那瑟瑟发抖的冬天,唯独在秋天,我才不会轻易感冒,不会整天一身汗酸味,也不会将自己包裹的乡粽子一样。所以,我只对秋天一往情深。

秋天虽在前几个星期就如约而至,但,也许是全球高温的缘故吧,秋天一直和夏天一样,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面对这迟来的秋天,我没有丝毫怪罪之意。

出了家门,我要好好享受以下秋的沐浴。

仰天望去,天空很蓝很蓝,没有一丝杂质,那种蓝,有如清澈溪水般透明。我向来对天空万分喜爱,喜欢它的蓝,喜欢它的高,喜欢它的广阔,喜欢浮在天空的云朵。但,我更喜欢秋天的天空,好像天空也和我一样,爱那秋天。所谓天高云淡,就是在形容秋天。棉花似的朵朵白云,乖巧地飘荡在天空的怀抱。也许不仅仅是天空,那太阳也像非常喜欢秋天。往日的热情收敛了许多,有的只是温柔,对天地万物的温柔,那柔和的阳光拂在脸上,暖暖的。面对这么舒适的天气,我散慢地伸了个懒腰。

风很大,将我的头发吹得有点凌乱,美好的`心情顾不上去整理那头发,张开双臂,任凭秋风从衣服中穿梭,这个时候,真可用“凉爽”二字来形容了。路旁的树叶似乎对这秋风十分喜爱,随着风飘过的方向,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一曲独特的交响乐,很好听。有几片枯叶挣脱了树的束缚,随着风儿一起舞蹈,不一会儿,路边就稀稀落落飘落下一些枯叶。没有泥土可让他们的生命重新轮回,便静静地躺在水泥地上,等待别人将他们带去那通往天堂的路。

刚刚还快乐的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

弯腰轻拾起一片普通的落叶,仔细端详。叶上的纹路很清晰,深黄色的叶片交杂着裂痕。将叶子举过头顶,透过裂缝向天空望去,顿时有种莫名的冲动。这片叶子在这个世界上停留了不到一年,又将回归故路。生命似乎太短暂了……

背着秋风吹来的方向,松手抛开落叶,看着叶子不知去向,才继续向前走去。

秋的到来,宣告一年的过去。清晰记得上回秋天,自己沉沦在玩了中,没有目标,没有行动,这年的秋天眨眼又到了。看花开花落,观潮涨潮退,看似时间过了许久,其实仅仅是随手一挥间。还没懂得珍惜,时间便残忍地不带一点留恋地从指尖溜走,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抓住一丝。留下了太多忧郁,带走了太多机遇。有种悲伤,有种无奈……

秋的日子,我会好好珍惜,在那寒冬来临之际,至少我懂了。

名家短篇优美散文 篇9

照着镜子,看着,究竟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不是我。这是一个疑问!在课室

里听讲的我,在院子里和同学们走着谈着的我,从早到晚,和世界周旋的我,

众人所公认以为是我的:究竟那是否真是我,也是一个疑问!

众人目中口中的我,和我自己心中的我,是否同为一我,也是一个疑问!

清夜独坐的我,晓梦初醒的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偶然有一分钟一秒钟

感到不能言说的境象和思想的我,与课室里上课的我,和世界周旋的我,是否同为一我,也是一个疑问。这疑问永远是疑问!这两个我,永远不能分析。

既没有希望分析他,便须希望联合他。周旋世界的我呵!在纷扰烦虑的时候,请莫忘却清夜独坐的我!

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篇10

11月中下的北方,建在平原的城市比起我的山野,气候依旧温暖了许多。站在陌生的街道,我依然可以看到绿或是黄的叶子,甚至是一些开着的花朵。只有偶尔的一丝风吹过,也才让我想起,来时,秋,已经去了。

来之前,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想象,想城市的容颜,想城市的繁华和城市的柔软,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是否也一定隐藏着某种温情?

即使,我是那样的不了解城市。

呆立城市的街头,看水泥搭建的森林,疾驰如潮的车流,形形色色的人群,我竟是不敢跨到马路的对面去,去到对面握紧一直在等我的朋友的双手。

这,就是一个山里人的呆笨与痴傻吧。

朋友来自平原,就住在城市的边上,却一样不属于这座城市。

我曾问朋友有没有熟悉的地方可去?“车站,因为一次路过。”这是朋友给我的答案。原来并非谁离谁更近,谁就会更熟悉谁。于是,同样的陌生,让我们几乎找不到落脚的地方。酒吧、茶楼、歌厅、商场、公园?我们竟都是不懂得浪漫的人。

和朋友在一家面馆里吃了碗牛肉面,朋友玩笑说想看看我博里Q里到底藏了多少“好友妹妹?”我也憨憨的笑着。

两个人找了一家可以上网的宾馆,整个下午,便将一切暴露在了朋友的面前。

想我终是一个不善隐藏自己的人,就像爱和恨、快乐和忧伤都会挂在脸上,就像冬天的山野,渴望一切都是裸露的真实。

是谁说过,冬天里,能有一场相遇,能和好友进行一次畅聊,便是温暖的幸福。

3个多小时,无酒无茶,我们只是相对而坐,让各自的心事,在房间里自由流淌。

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那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已是极致放纵的约定。我们将宾馆的地板跺到颤响,然后将笑声飘进城市的上空。

生命里,总是渴望快乐能够长久,相遇可以永恒。然而,这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性格迥异的孪生的姊妹,会同时出现,也会同时存在。当拿起朋友买给女儿的防寒服,再次回到城市的街道,当朋友拒绝了我要送个礼物的请求,渐行渐远,一种城市赐予我的失落和距离,也便突然之间定格在了城市的公交站台。

记得也曾答应过一个人,说今生,要去一次你的城市。去,不为相见,只为感知一种只属于你的气息,让你离我更近,让城市成为我可以温暖的记忆。

只是,你到底是在哪一个城市,南方还是北方,古老还是年轻?我似乎早都已经忘记了,或许我原本就不知道你方向,我乡村的目光,本就无法到达你城市的边缘。

只有这一句并非誓言的东西,像一枚毒刺,又一次刺痛着我心最柔软的部位,无法忘怀,也无法剔除。

其实我知道,就像眼前的城市,你原本就不是属于我的,我的肩头和脊背也便无法承载你的孤独与忧伤。

那么,你还好吗?你说你同样不喜欢城市,你喜欢在寂静的田园,拥一间小屋,种花养鱼,弹琴绘画,品茶会友,望月写文。可最终,你却不得不滞留在城市,固守一份无奈的繁华。

时光流逝,这个冬天,你是否已经找到了心的所属?而我,还会去你的城市吗?

此刻,在你的印记里,在朋友的背影中,我独自走在与你无关的城市,看阳光一点点遁去,城市一点点黯淡。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风,大了起来,很冷。我将上衣的拉链拉的很严,将领子竖起来,将下巴也藏了进去。然后低头独自穿越城市的中心,在某个十字路口,停下来,等可以载我归去的班车。

在城市的灯光亮起来之前,有一个女孩过来问我:去哪里,有没有见到去她们那里的班车?我告诉她我要去的方向,说有一趟去她那儿的车,刚刚过去了。女孩说那是最后一趟,她——误了点。

去山里的车过了一趟又是一趟,只是,每一次司机师傅都在向我摆摆手后,鸣笛而去。车,已满员。据说,最近查超载查的很严,若没有一点幸运,没有中途下车的旅客,司机是不会半路拉人的。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回到始发的站台,再想回去已是不可能。只好将希望,停留在最后的末班车。

看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流,想起先前的那个女孩,那个早已汇入人群,却又是那样瘦小、孤单、沮丧而落寞的身影,便无端记起在网络里读到的一段文字:

错过,多么残忍的字眼。请千万记得,不要错过了回家的最后一趟公车,还有,深爱你的人。

我不知道那女孩来这座城市的目的,也不知道她要去的地方是否有着某种约定或是等待,我只知道,她和我,都该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我们是两个孤单的陌路,都渴望着归去,却无法搭乘同一趟班车。

冬天的名家散文 篇11

在这寂静的乡村,可能好少有人驻足眼下身边的风景,所谓的海誓山盟似乎唾手可得,在这风花雪月的世界里,体验这种激情无话可说。

自己就这样静静的走着,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该走向何处?在脑海里不断地回忆着那一幕一幕,仿佛在刺痛着那颗受伤的灵魂。

一个狂欢的乡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的安静过。我好像迷失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任何的理由让自己狂欢。幽弱的路灯照出自己疲惫的身影,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影子缓缓的走过,知道消失在这路的深处。

每当太阳越过楼房的时候,阳台里的物件便会沐浴在阳光里,暖暖的;尤其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感觉是一种幸福。

我悠闲地坐在摇椅里,静静地欣赏室内的热气在阳光里的升腾。任太阳的光随意地打在我的身上,柔柔的,软软的,感觉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面前的各色花草,经阳光一照便又重新挺直,仿佛在偷偷诉说着昨晚的故事。

在背靠阳光的地方,有几只花猫在一个精心整理过的枯草堆上,正慵懒地晒着太阳,偶尔也伸展一下懒腰。一群麻雀在草堆旁,毫不畏惧地跳来跳去,啄食着枯草的种籽。当有人经过时,便“轰”的一声飞到树枝上,等平静后又回到刚才的地方。偶尔还有振翅而过的鸽子,成群成群的,遗留着的长而响亮的哨声,仿佛穿透我的窗户,脆脆地响在我的耳旁。

此时此景,我想不管是品一杯茶,还是静听一段音乐,能感受到一种安乐。阳光包裹着我,我则沉浸在回忆的河流里;如阳光里的一丝微尘,被膨胀蒸腾着;如风中的一片树叶,招招摇摇地飘落;又如水里的一缕浮萍,轻轻柔柔地摇曳着。

天气愈来愈冷。忽然,我觉得不喜欢穿棉袄,总是感觉很重。披一件很薄的外衣,爱上了寒冷的感觉,却还是抱怨着温度。

爱上一种感觉,不曾想过改变什么。繁华落尽,我们以过往的姿态,面向天空。枯老的树呵,我们一样无奈。把希望寄给明年吧!在明年那个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一同在阳光下聆听梦的音乐,静静地回忆曾经的峥嵘。

上一篇:2022关于高中数学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浅谈初中生的音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