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2025-03-2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精选9篇)

《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篇1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摹本:

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刻本:

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故宫藏本

定武兰亭序宋拓独孤本选页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介绍: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字,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兰亭》真迹虽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清乾隆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1965年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另一方高二适等起而反驳。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辨》,收集有关论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著名学者钱钟书虽未参加当时的论辩,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己反映出他对《兰亭》论辩的思考及精辟见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上刊出钱钟书一信中更明确地指出:“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即认为各有所偏。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学术课题的进一步探讨。

总之,我们认为对于《兰亭》真伪的考辨,既要着眼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要着眼于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一代“书圣”的创新动因和成就。当然,还有赖于更多的文物发掘,也许有朝一日会有科学的结论的。

《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篇2

在《兰亭集序》中, 王羲之以一种姿态来看待世界和人生, 这就是“俯仰之间”, 如“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俯仰之间”我们感受到了王羲之“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的容貌和“江左清真第一”的风神。“俯仰”不仅是王羲之观看山水自然的一种潇洒风姿, 而且反映了其对生命悲喜的态度和超越生死的洒脱, 也饱含着对人类历史长河的感叹。本文从“俯仰”这一姿态来论述《兰亭集序》蕴含的悲乐情感。

一、俯仰之间, 饱览山水之乐

人们在天地之中要很好地存活下去就必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 俯察地、仰观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原始方式和基本途径。《周易·系辞下》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此俯仰之观体现了古人思维的独特性。汉末魏晋时期, 由于纷乱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杀戮征战, 许多士人不再对政治抱有希望, 退而在山水自然中逃避黑暗的现实以保全性命, 在隐逸山水和清谈玄学中曲折地寄寓情志。“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把外在的宇宙自然作为人们行事的依托和思想的基础, 由天象推知人事, 形成天人同构、物我感应的观察思维模式。老庄更是把宇宙自然视作心灵栖所和精神家园, 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无我、大我的天地境界。魏晋时期, 士人逐渐通过“俯仰”赋予天地万物精神观照和审美体验。孙绰《答许询诗》言:“仰观大造, 俯览时物。”王羲之《兰亭诗》:“仰观碧天际, 俯瞰绿水滨。”“俯仰”已成为士人对宇宙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方式。王羲之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望族, 但王羲之不热衷于仕途, 起身秘书郎, 后至右军将军、会稽刺史等, 目睹了官场的动荡和黑暗, 又因性情骨鲠, 多受排挤打压, 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 多次有归隐之意。他把政治上的苦闷转化为书法上的至美追求, 在游山玩水中排遣内心的抑郁。

“俯仰”这一动作首先表现在王羲之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会稽山阴在今绍兴西南, 离城约13千米, 这里层峦叠嶂, 山翠水绿,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顾长康从会稽还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朦胧其上, 若云蒸霞蔚。”王羲之诗云:“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在兰亭修禊中王羲之尽情地俯仰天地, 沉醉于兰亭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王羲之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 远望雄伟俊俏的高山, 近视浓密挺拔的竹林, 身傍清澈急促的溪流, 顿觉身心舒畅。在俯仰观赏中, 游目骋怀, 眼睛饱览山川之美, 思绪尽情飞舞, 达到目极四荒, 心接八方, 神游千里的自由之境。“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 正是俯仰之潇洒自由使王羲之徜徉山水, 尽享天地自然之美, 乐以忘忧、洗涤精神, 真是一件乐事啊。

二、俯仰之间, 感知人生之乐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人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生。俯仰一世, 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人通过不断俯仰来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积极探察外部世界, 展示生命力量。俯仰一世还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经营自己的人生。俯仰把外部世界和自己的人生相连接, 成为情感爆发的契合点和扩散点。俯仰这一动作还显示了强烈而短促的时间感, 一世在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就恍然而过,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促啊。士人朝夕不保生死无常的际遇使之在灰暗、卑屈、痛苦的有限生命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舒展挤压的人生, 来创设快乐的情境, 来凸显生命的力量。如何度过这短促的一生呢?王羲之列举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即向内心深处探求精神的清远。这实指清谈之风, 士人沉迷于玄理之中, 每每聚会高谈玄理, 品评人物, 以逸远高清为鉴, 以心斋坐忘来涤除欲求, 达到宠辱不惊无哀乐无我无待之境。《晋书·王羲之传》记:“会稽有佳山水, 名士多居之,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 并筑室东土, 与羲之同好。”这些名士好老庄喜清谈, 王羲之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玄论道饮酒赋诗。王羲之《答许询诗》云:“争先非吾事, 静照在忘求。”在清幽寂静中景观玄览, 以领悟宇宙人生的玄妙。另一种是“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即寄情于外物, 放浪形骸, 向外展示不凡的气度。士人不愿受到礼教的束缚, 追求“越名教, 任自然”, 如饮酒醉卧、开怀行散、雪夜访戴、抚琴赴死等, 真性情支配着躯体的行使, 不受理性和规范的约束。这是一种放纵, 更是一种对抗, 士人在用身体的放浪不羁来排斥对抗被政权压制的苦闷, 来疏散不得志的愁郁。王羲之心怀山水而寄情书法, 把内心的郁结通过放浪山水、挥洒笔墨来疏散。山水神韵与书法线条天然合一。前人评:“王羲之书, 如壮士拔剑, 壅水绝流, 头上安点, 如高峰坠石, 作一横画, 如千里阵云, 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 作一竖画, 如万岁枯藤, 立一倚竿, 若虎卧凤阁, 自上揭竿, 如龙跃天门。”蔡邕称:“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书法成为王羲之寄寓情思的外在媒介, 是其突破形制、神教自然、寄托怀抱的途径。在书法中, 王羲之淋漓挥洒、萧散率性、放情恣肆, 书法成为其另外的一个自由无束的精神场。无论是向内寻求安宁淡远, 还是向外寻求狂放不羁, 都以期达到暂得与己, 快然自足。那么暮春之初、兰亭雅集、群贤毕至、曲水修禊、流觞赋诗、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俯仰之间, 显示出生命的精神状态和情志追求。

三、俯仰之间, 感慨生死之悲

俯仰不仅仅是一种舒展洒脱的生命状态, 更反映了一种短暂急促的生命时间。“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快乐是一时的, 生命是短暂的, 在俯仰天地万物之际, 感叹宇宙之博大永恒, 反观自身之渺小短暂。无论怎样的快乐愉悦都不能阻隔岁月的沧桑、时光的流逝、死亡的到来。死是人们想逃脱却无法逃避的生命重点, 人可以抗拒权贵、任性而为, 却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清人袁宏道在《兰亭记》中写道:“羲之兰亭序, 于死生之际, 感叹尤深, 晋人文字, 如此者不可多得。”在写《兰亭集序》时, 王羲之已年过半百, 疾病缠身, 但他敏感清醒地意识到欣喜和自足的短暂。那种“欣与所遇, 快然自足”只是一时, 稍纵即逝。这种快乐会因时光的流逝, 死亡的到来而终止。王羲之由山水自然之乐、悟言寄托之乐转向了生死之悲。

对时间流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已成为魏晋士人的心结。早在《古诗十九首》就出现了对生死无常的感叹:“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人生处一世, 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曹操发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感叹, 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 去若朝露晞。”阮籍《咏怀诗》:“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生死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终极问题, 谁也无法逃脱。俯仰之间越是感受到了肉体的短暂, 越是发出痛哉、悲哉这样无奈的哀叹。王羲之意识到“老之将至,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而感慨“死生亦大矣, 其不痛哉”。人所面临的终极问题之一便是生死问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人类总想通过各种途径超越死亡, 获得永生。人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光阴, 老庄走出了一条精神上的超越之路, 在俯仰之间, 精神弥漫于天地万物, 达到天地与我为一, 万物与我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这种精神上的漫游就使人超越了肉体上的有限和渺小, 从而不再为实际的生命长短而耿耿于怀, 以博大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 以高远清逸的精神遨游天地。王羲之在《兰亭诗》中云:“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相与无相与, 形骸自脱落。”所以, 王羲之在痛过之后理性地意识到“修短随化”, 生命的长短就顺其自然, 听任造化吧。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 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 由此“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共同的情感, 共同的临文嗟叹, 共同的俯仰感叹, 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 相延续, 肉体虽灭迹, 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 永不停息。那么, 兰亭集序也将永留史册, 超越时代和个体的限制, 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样, 王羲之就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 超越了个体生命, 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篇3

《兰亭序》雄秀之气,出于天然,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传真迹已陪葬于唐太宗的陵墓中。

历史上唐代流传的《兰亭序》有五大摹本。其中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是唐虞世南的《虞本》,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用笔浑厚,点画沉遂,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是唐褚遂良所临《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诗题本”。此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深得《兰亭》神韵。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是唐冯承素的《冯本》,因其卷引首处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是《定武本》,唐欧阳询所临,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

“汉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墨迹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石刻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汉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从湖州乘船去北京,走到吴兴南浔镇,孤独和尚将一卷残损了五个字的《定武兰亭》拓本送给他。赵孟在船中赏阅,欣喜之余,写跋记于卷尾,纸本行书,共13段,后称之为《兰亭十三跋》。只可惜后来连同原件一起遭火毁,仅剩残本传世,收藏于日本。

《兰亭序》通篇有行无列,布局自然,错落有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结字形态灵秀遒雅,用笔精敛细密,线条清爽劲利、流畅飘逸,笔画转承、牵丝娴熟,书写节奏清晰。

“畅叙幽情”四字笔法承转顿挫、牵丝萦带的呼应,既丰富了点画婀娜多姿的形态,又对结字布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是、茂”点画上翻下引,承转呼应;“樂、與”笔锋提挑跌宕,一气呵成;“極視、林修”笔势收放,瞻左顾右。

此篇作品在相同汉字的处理上,虽都是自然书写,却又变化丰富,妙趣横生。通篇“之”字出现21次之多,“之”结字体势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用笔或轻或重,连属或连或断,既避免了结字和用笔上的雷同,又各尽显承启的意态。

“清流激湍”四个字均有三点水的偏旁,在姿态的处理上,变化多端,虽为相同偏旁,但结字却不显雷同。

兰亭集序王羲之 篇4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大姨妈)学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 (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5]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安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 [xì] ”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钟繇(yáo)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yōng)写的石经及张昶(chǎng)《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一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

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

兰亭序真迹 王羲之 篇6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从兰亭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王羲之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

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知识扩展: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东晋书法家 篇7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此地有

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chóng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清流激湍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看可以考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很快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屋子里与人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自然,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兰亭集序赏析 篇8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能够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终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此刻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可是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应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那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之后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应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悲痛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篇9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序集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序集概要: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兰亭序集思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艺术留学伦敦艺术大学作品集要求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