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翻译加原文

2024-07-29

兰亭集序翻译加原文(共9篇)

兰亭集序翻译加原文 篇1

兰亭集序原文对照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知识扩展:兰亭集序读后感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序原文、简介及翻译 篇2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汉有三杰原文加翻译 篇3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不要)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篇4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加翻译 篇5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馀[1],身体昳丽[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于於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1]邹忌:齐威王时为相,封成侯。[2]昳(音迭)丽:美丽。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更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地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百里,有一百二十多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授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大臣与百姓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 篇6

人生在世,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处共事,互相往来交心,形式各异。或者促膝谈心于一室之内,深受启发。或者畅游于各名川大山之间,借景抒情把内心世界暴露无余。虽然人们的喜好各不相同,性格也各不一样,但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已揽入怀中、收入囊内,于是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足。但你可别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之将至矣!

等到你对昔日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世事的演变而变迁,内心的感慨也就随之而来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眼之间已经感到陈腐,难道还不能触动内心使之产生感慨吗?何况生命的短长本来就决定于造化,死亡之期迟早会来到。古人说:“死生是人生之大事”。每每想到这里难道不是让人感到痛心吗?

每览古人对人生发出感慨的缘由,好像都是一样的,总是面对文章感叹凭悼。但内心还总是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过我当然知道:说死了和活着是一样的这是假话,夭亡和长寿是一样的这是胡说。

后来人看今天的我们也就像我们看古人一样,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悲哀呀!

所以为了纪念这次相会我把众位都记录下来并把你们的诗也记录下来。即使时代变了,事物也变了,但人们内心产生感慨之情总是一致的。后来人看到这篇文章也一定是很有感触的。

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

东晋第五代皇帝司马聃,谥穆宗。他用了两个年号,先用永和共,后用升平共5年,在位。永和九年是公元354年,距北魏建国差32年。其实东晋建国以来,长江以北就处在动荡之中,北方各少数民族频频入侵。东晋时对江北的统治名存实亡。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到公元386年北魏正式建国,战乱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了!

其实,在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就已经长达30多年之久,可以说,整个晋朝的绝大多数时间百姓都是处在战乱之中,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向百姓灌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思想,麻痹百姓充军打仗。像王羲之所在的时代,南方的环境相对稳定,在晋朝还是十分难得的。

兰亭集序及翻译 篇7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兰亭集序翻译以及赏析 王羲之 篇8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翻译加原文 篇9

胸有成竹 → 竹报平安 → 安步当车 → 车水马龙 →4 龙行虎步 → 步步为营 → 营私舞弊 → 弊绝风清 →8 清尘浊水 → 水来土掩 → 掩旗息鼓 → 鼓舞人心 →12 心谤腹非 → 非同小可 → 可歌可泣 → 泣不成声 →16 声色犬马 → 马首是瞻 → 瞻前顾后 → 后继有人 →20 人亡家破 → 破门而入 → 入木三分 → 分文不取 →24 取义成仁 → 仁至义尽 → 尽善尽美 → 美人香草 →28 草菅人命 → 命若悬丝 → 丝丝入扣 → 扣人心弦 →32 弦外之音 → 音信杳无 → 无人问津 → 津津乐道 →36 道西说东 →东山再起 →起早贪黑 →黑白分明 →40 明月清风 →风土人情 →情有可原 →原原本本 →44 本固邦宁 →宁死不屈 →屈指可数 →数典忘祖 →48 祖宗法度 →度日如年 → 50

1.胸有成竹【解释】原指画竹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了主意。2.竹报平安【解释】指平安家信。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

3.安步当车【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4.车水马龙【解释】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5.龙行虎步【解释】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6.步步为营【解释】古时五尺为一步;步步:距离近;营:军事营垒。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做事谨慎。

7.营私舞弊【解释】营:谋求;舞:玩弄;舞弊: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的事。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

8.弊绝风清【解释】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9.清尘浊水【解释】清尘:喻他人;浊水:喻自己。比喻相隔很远,会面没有希望。

10.水来土掩【解释】大水来了,用土堵住。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常与“兵来将挡”连用,比喻不管对方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11.掩旗息鼓【解释】掩:通“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也作“偃旗息鼓”。

12.鼓舞人心【解释】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13.心谤腹非【解释】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14.非同小可【解释】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15.可歌可泣【解释】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值得歌颂,值得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感人。

16.泣不成声【解释】泣:低声地哭。哭得噎住了,哭不出声音。形容非常悲伤。

17.声色犬马【解释】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18.马首是瞻【解释】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泛指跟随别人行动或听别人指挥。19.瞻前顾后【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20.后继有人【解释】继:继承。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21.人亡家破【解释】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庭遭遇不幸。22.破门而入【解释】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23.入木三分【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4.分文不取【解释】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25.取义成仁【解释】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6.仁至义尽【解释】至:极,最;尽:全部用完。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到了最大限度。27.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丝缺点。

28.美人香草【解释】香草,比喻美好的品行;美人,指圣明的君王。古代诗文中用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29.草菅人命【解释】 菅:一种 多年生野草。把人命当作野草。指反动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危害。30.命若悬丝【解释】 比喻生命垂危。

31.丝丝入扣【解释】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32.扣人心弦【解释】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牵动人心,使人非常激动。

33.弦外之音【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从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34.音信杳无【解释】没有一点消息。

35.无人问津【解释】津:渡口。问津:询问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36.津津乐道【解释】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又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37.道西说东【解释】说东家,讲西家。形容没有中心地随意说,或指乱加谈论。38.东山再起【解释】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39.起早贪黑【解释】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意思是很早起床,一直工作到很晚。40.黑白分明【解释】比喻是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41.明月清风【解释】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42.风土人情【解释】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43.情有可原【解释】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

44.原原本本【解释】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儿不漏。45.本固邦宁【解释】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46.宁死不屈【解释】宁愿死也不屈服。

47.屈指可数【解释】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指头就能数过来。

48.数典忘祖【解释】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49.祖宗法度【解释】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的法则。50.度日如年【解释】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年衰岁暮 → 暮鼓晨钟 → 钟鼎之家 → 家成业就 →54 就汤下面 → 面目一新 → 新仇旧恨 → 恨之入骨 →58 骨肉相残 → 残兵败将 → 将功补过 → 过目不忘 →62 忘恩负义 → 义胆忠肝 → 肝胆相照 → 照本宣科 →66 科班出身 → 身不由己 → 己溺己饥 → 饥不择食 →70 食不果腹 → 腹心之患 → 患得患失 → 失之千里 →74 里应外合 → 合二为一 → 一唱一和 → 和衷共济 →78

济济一堂 → 堂堂正正 → 正中下怀 → 怀才不遇 →82 遇难成祥 → 祥风时雨 → 雨打风吹 → 吹灰之力 →86 力不从心 → 心衰力竭 → 竭泽而渔 → 渔翁得利 →90 利令智昏 → 昏昏欲睡 → 睡长梦多 → 多多益善 →94 善罢甘休 → 休养生息 → 息息相关 → 关门大吉 →98 吉人天相 → 相生相克 → 100

51.年衰岁暮【解释】指年纪衰老,寿命将尽。

52.暮鼓晨钟【解释】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推移。

53.钟鼎之家【解释】富贵宦达之家。54.家成业就【解释】指有了家产。

55.就汤下面【解释】比喻顺势或见机行事。

56.面目一新【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57.新仇旧恨【解释】新仇加旧恨。形容仇恨极深。58.恨之入骨【解释】恨到骨头里。形容痛恨到了极点。59.骨肉相残【解释】比喻亲人间自相残杀。

60.残兵败将【解释】残余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形容战败的部队。61.将功补过【解释】将:拿。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62.过目不忘【解释】看过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63.忘恩负义【解释】恩:恩惠;负:辜负。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64.义胆忠肝【解释】指为人正直忠贞。

65.肝胆相照【解释】肝胆:比喻真心诚意。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

66.照本宣科【解释】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本、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67.科班出身【解释】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68.身不由己【解释】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

69.己溺己饥【解释】也作“己饥己溺”指别人挨饿、落水就像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以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70.饥不择食【解释】饿极了,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71.食不果腹【解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72.腹心之患【解释】比喻严重的祸患。

73.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74.失之千里【解释】常用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却造成很大的错误。

75.里应外合【解释】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76.合二为一【解释】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77.一唱一和【解释】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两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78.和衷共济【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合力,共同克服困难。

79.济济一堂【解释】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80.堂堂正正【解释】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81.正中下怀【解释】中:投合;下:在下,自己。正合自己的心意。

82.怀才不遇【解释】怀:怀藏;才:才干,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没有碰到赏识和重用他的人,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83.遇难成祥【解释】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

84.祥风时雨【解释】常形容天气风调雨顺。很多时候比喻人的恩德。

85.雨打风吹【解释】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86.吹灰之力【解释】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87.力不从心【解释】力量不能依从心思,即心里想做而力量不够。88.心衰力竭【解释】心力衰退,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89.竭泽而渔【解释】泽:池、湖。放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也比喻残酷榨取,不留余地。

90.渔翁得利【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同“渔人得利”。

91.利令智昏【解释】利: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贬义词。因贪利而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92.昏昏欲睡【解释】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93.睡长梦多【解释】夜长梦多。比喻时间长,事情易生变化。

94.多多益善【解释】益:更加;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95.善罢甘休【解释】好好地了结纠结,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96.休养生息【解释】休养:休息调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97.息息相关【解释】息:呼吸。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98.关门大吉【解释】指商店倒闭或企业破产停业。

99.吉人天相【解释】吉人:善人;相:保佑,帮助。好人会得到上天的帮助。

上一篇:老舍散文《春风》下一篇:一年级感恩节作文